一、液压扩张疗法治疗凝肩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啸,黄竞敏,杨彤旭[1](2021)在《冻结肩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冻结肩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退行性疾病,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但其经常被误诊为"肩周炎""五十肩"。冻结肩应当与肩袖损伤、钙化性肌腱炎、颈椎病等相鉴别。中医对于冻结肩治疗包括针灸、推拿、针刀等,西医治疗则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以口服药物加功能锻炼为主,后者包括关节扩张术、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关节镜下松解术和切开松解术。由于冻结肩的诊断及治疗尚存在一些争议且并未形成统一共识,故本文总结近几年国内外文献,针对冻结肩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中西医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陈辉[2](2021)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分别对照单纯针刀和单纯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客观评价其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试验标准的90例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共3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2组采用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3组治疗均为每周一次,3周为一疗程。采用评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中各项评分为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分、日常功能活动评分(ADL)、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ROM)、肌力评分(MMT)以及汇总后的总评分。疗程结束时记录三组每个观察指标数据,并评定临床疗效,且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和随访后患者的复发情况。选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分析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部位以及病程等一系列资料数据,显示组间无差异(P>0.05),表明三组间可进行比较。2.治疗前比较组间VAS评分,结果为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三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肩关节疼痛,试验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但对照组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3.治疗前比较三组组间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MMT评分和CMS总分,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试验组各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对照1组CMS总评分、ADL评分和ROM评分提高幅度高于对照2组(P<0.05),而在疼痛评分和MMT评分方面,对照1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的三组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对照1组提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2组,但在改善疼痛和肌力方面,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4.治疗3周后,对三组疗效进行分析,试验组愈显率8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1组的愈显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2组的愈显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0.00%。三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其疗效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方案均可有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为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相近(P>0.05)。5.共随访7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8例,复发1例,对照1组25例,复发4例,对照2组24例,复发7例。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行两两对比,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2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的复发率与对照1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三组患者均有晕针的情况发生,其中治疗组出现2例,对照1组出现2例,对照2组出现1例,分析可能是因为治疗时间接近中午,患者当时处于空腹状态,导致低血糖性的晕针,之后提前治疗时间就未发生晕针情况,故未做统计学分析。结论:本研究资料表明,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肩痛和关节活动功能,提高肌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质量,均优于单纯针刀或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其安全性较高以及复发率低。
孙怡鑫[3](2021)在《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腹针针刺与传统针刺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在腹针基础方上配合关元、双大横、右上风湿点治疗本病的优势,为腹针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患者72例,随机分组法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腹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症状改善程度。疗效指标为VAS视觉模拟评分、CMS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91.18%,对照组有效率74.2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VAS视觉模拟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治疗两疗程与治疗前VAS评分组内比较,均能缓解肩部疼痛,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一疗程后、两疗程后组间比较,缓解肩部疼痛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CMS肩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治疗两疗程与治疗前CMS评分组内比较,均能改善肩关节功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一疗程后总评分组间比较,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效果两组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各部分评分组间比较,在缓解肩部疼痛方面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方面的效果两组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疗程后总评分组间比较,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各部分评分组间比较,在提高肌力方面的效果两组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改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方面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方法治疗漏肩风(瘀滞型)均有效,均能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的症状,且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2.腹针疗法相较于传统针刺,在缓解肩关节疼痛方面疗效显着,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及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较好。
贵鹏[4](2021)在《肩前穴联合冈下肌MTrP穴位注射治疗冻结肩(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肩前穴联合冈下肌MTr P穴位注射治疗冻结肩(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冻结肩患者8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收集病例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加肩关节腔注射治疗,观察组予以基础治疗加肩前穴联合冈下肌MTr P穴位注射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及治疗后第14天的VAS评分、ROM评分(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方向)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治疗后第14天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研究期间有2位患者符合剔除脱落标准,予以剔除脱落,最终对照组及观察组各有39名患者完成试验,研究期间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VAS评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更低;组内比较,治疗后第1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的评分均高于未治疗时的评分;治疗后第14天与治疗后第1天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肩关节各方向ROM评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前屈、外旋两个方向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评分更高,在外展、内旋、后伸三个方向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治疗后第1天、第14天与治疗前肩关节各方向的ROM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更高;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14天的评分两两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天评分最高,治疗后第1天次之,治疗前评分最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以总有效率进行判定,对照组为79.5%,观察组为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肩关节腔注射作为治疗冻结肩的常规疗法,肩前穴联合冈下肌MTr P穴位注射具有比其更高的治疗有效率,能更好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前屈及外旋活动、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肩前穴联合冈下肌MTr P穴位注射治疗冻结肩疗效确切,可靠性高,值得被进一步的推广。
李泽宇[5](2021)在《基于混合方法研究的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以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拟通过对该疗法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其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和患者真实感受,为临床中进一步实施、改进与完善该疗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一致性并行设计,研究整体由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部分组成。在定量研究中,首先通过对当前已发表的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为该疗法的疗效评价提供高等级循证证据支持;其次,通过对在我院接受该疗法的患者进行随访,借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对患者治疗后远期的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活动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定性研究部分则对接受该疗法的37位患者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以收集患者治疗后主观感受的叙事性。在结果讨论与阐释部分,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果进行汇总。结果:1、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对9篇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OR=8.24,95%CI[4.27,15.91])与治愈率(OR=2.71,95%CI[1.87,3.93]),Mallet 评分分数更高,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MD=-1.47,95%CI[-1.93,-1.01]),同时可以更加显着的降低VAS评分,缓解患者疼痛症状(MD=-1.35,95%CI[-1.60,-1.11])。2、对行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3个月以上的68位患者进行的远期随访与疗效评价,选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与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分)的日常生活能力部分作为结局指标。结果显示,随访患者的VAS评分均值为2.46±2.75分,26位患者VAS评分0分,患肩疼痛症状彻底消失,占比38.24%;随访患者ASE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均值为22.87±8.17分,30位患者ASES评分达到25分以上,患肩日常生活能力达到较为理想状态,占比44.12%;随访患者CMS评分均值为60.84± 17.55分,48位患者CMS评分达到60分以上,肩关节功能恢复较为理想,占比70.59%。3.对37名患者进行的深度访谈结果显示,患者选择联合疗法的原因主要包括饱受疼痛折磨(37.84%)、既往治疗效果欠佳(56.76%)、对医院及科室信任(13.51%)等三方面原因。在治疗开始前,部分患者会对治疗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43.24%),这一情绪往往可以通过主治医生的术前宣教而得到很好的纾解。在治疗结束后的短暂时间内患者可能会经历明显的术后疼痛(62.16%),这一疼痛可能对患者进行正常的术后康复训练造成障碍(35.13%)。即使在治疗完成后,仍有患者会对复发表示担忧(48.64%),引发担忧的原因主要由于时隐时现的疼痛和部分残留症状(37.84%)。为应对担忧情绪,患者可能会采取消极(24.32%)或积极(13.51%)的应对态度,通过避免锻炼或加强锻炼而避免肩周炎的再次复发。在接受治疗后,患者可能会产生向其他患者推荐这一疗法的强烈意愿(51.3%),也可能非常排斥向其他患者推荐这一疗法(35.2%)。在治疗后回顾整体治疗体验时,绝大部分患者(94.6%)给予了积极评价,也有个别患者针对治疗过程的不良体验给出了改进的建议,主要涉及术前检查的有效引导、术后短期内疼痛管理与术后康复期功能锻炼的完善辅助,以及治疗过程中医患交流密度等方面。结论: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水平与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其疗效与术后功能锻炼质量关系密切,及时缓解与控制术后残余疼痛程度、避免其干扰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进一步提高该疗法临床疗效的关键。
黄彭,孟祥奇,吴晨熙,孔佳俊[6](2020)在《中医手法为主治疗冻结肩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冻结肩又称"肩周炎"(periarthritis shoulder joint)、凝肩、冷冻肩、五十肩,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发病原因主要分为肩内与肩外因素,前者主要包括肩关节内的骨折脱位和关节外的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炎症病变。肩外因素则主要为颈源性肩周炎和内分泌因素,前者即颈肩综合征,是由于颈椎外伤或者退行性变基础上演化成肩关节局部及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2]。
李文倩[7](2020)在《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提供更多的选择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试验组予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疗程、治疗后第2个疗程的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经过第1个和第2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2、治疗第1个疗程后,两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程度相近。治疗第2个疗程后,两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显着,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显着。
王梓合[8](2020)在《经络理论指导体外冲击波治疗凝结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评价经络理论指导体外冲击波冲击腧穴治疗冻结肩的疗效,探索经络理论与体外冲击波结合干预冻结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来源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骨科门诊确诊为冻结肩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①试验组(n=30):选取冻结肩患者患肩局部腧穴及四肢远端腧穴行体外冲击波治疗;②对照组(n=30):选取冻结肩患者患肩痛点行体外冲击波治疗。两组均应用同一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系统,对患者以1.8-2.0bar的压力、8-10Hz的频率以及冲击总量为2500次的体外冲击波冲击作为1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5次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评分(ROM)等指标于治疗前、末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4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在末次治疗后4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末次治疗后及末次治疗后4周时,两组患者组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DL评分及ROM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4周时评定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末次治疗后及末次治疗后4周时VAS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末次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治疗后4周时试验组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末次治疗后及末次治疗后4周时RO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中医经络理论指导的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冻结肩患者的疼痛及活动受限的症状具有显着改善作用,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方法在临床上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王青云[9](2020)在《同名经配穴法结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同名经配穴法结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n=33)及对照组(n=33),治疗组采用同名经配穴法结合肩三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条口透刺承山穴结合肩三针疗法治疗。两组均为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RO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于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患肩部位、年龄、病程、治疗前的VAS评分和ROM评分及ADL评分等方面比较,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观察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RO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疗法均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3.观察指标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RO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轻患肩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显愈率为69.70%;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9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79%,显愈率为42.42%。经统计学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同名经配穴法结合肩三针疗法与条口透刺承山穴结合肩三针这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肩周炎,但前者在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后者。2.同名经配穴法结合肩三针疗法治疗肩周炎,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黄小龙[10](2020)在《极泉穴配合肩三针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肌力、总积分等变化情况,评估针刺极泉穴配合肩三针(肩髃、肩前、肩贞)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纳单侧患病的顽固性肩周炎患者,共60例,无脱落病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单数为极泉穴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双数为对照组。对照组参照杜元灏等主编的《针灸治疗学》用穴,消毒后均取用0.30X40mm规格的针灸针先刺下肢远端穴位,行强捻转提插手法,行针时鼓励患者缓缓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刺入肩关节,有强烈的针感,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起针后拔罐,取穴:肩髁、肩髎、天宗、肩贞、肩井,每次取三穴,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周末休息2天,共4周。治疗组患者取侧卧位,极泉穴(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局部消毒后,取用0.30X75mm规格的针灸针,稍抬患侧上臂后避开腋动脉进针1.5-2.5寸(若患者无法上抬手臂,则从腋后纹头处向极泉穴方向进针),采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法行针至肩部深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并向上臂放射(如有明显放电样感觉则需稍退针至放电感减轻或消失),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肩三针取用0.25X40mm的针灸针,消毒后进针0.5-0.8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起针后拔罐,取穴:肩髁、肩髎、天宗、肩贞、肩井,每次取三穴,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周末休息2天,共4周。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肌力评分及总积分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疗效。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无脱落病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治疗前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肌力、总积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各项评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评分进行对比,疼痛评分差异显着(P<0.01),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评分对比差异显着(P<0.01),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积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愈2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5%;治疗组治愈1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优。结论:本次研究显示,针刺极泉穴配合肩三针治疗顽固性肩周炎对比对照组针刺方案,在缓解疼痛,提高ADL评分、ROM评分方面疗效更佳,可临床选用。并且采用极泉穴配合肩三针治疗顽固性肩周炎,选穴少而精,可以降低操作复杂度,减少患者接受治疗的痛苦,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与接受度,提高疗效。
二、液压扩张疗法治疗凝肩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扩张疗法治疗凝肩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冻结肩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 |
2 鉴别诊断 |
3 西医治疗 |
3.1 保守治疗 |
3.1.1 药物治疗 |
3.1.2 物理治疗 |
3.1.3 液压扩张 |
3.1.4 神经阻滞 |
3.2 手术治疗 |
3.2.1 麻醉下手法松解(manipulation underanesthesia,MUA) |
3.2.2 关节镜下肩关节囊松解(arthroscopic capsularrelease,ACR) |
3.2.3 开放手术松解 |
4 中医治疗 |
(2)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的病例处理措施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方法 |
2.4 安全性评定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三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结果 |
3.3 三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比较 |
3.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3.5 三组患者随访复发情况 |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
4.3 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4 针刀疗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5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选点依据 |
4.6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
4.7 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 |
4.8 研究结果分析 |
4.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漏肩风的认识 |
1.1 病名研究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漏肩风的认识 |
2.1 病名研究 |
2.2 病理机制 |
2.3 临床分期 |
2.4 西医治疗 |
3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 |
2.2 对照方法 |
2.3 治疗组 |
2.4 对照组 |
2.5 疗程 |
3 观察方法 |
3.1 记录时间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5 不良事件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2 两组患者各时期VAS评分比较 |
6.3 两组患者各时期CMS评分比较 |
6.4 两组患者治疗两疗程后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腹针针刺选穴依据 |
3 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原理 |
3.1 中医学原理 |
3.2 针灸学原理 |
3.3 腹针学说原理 |
4 VAS、CMS评分 |
4.1 VAS视觉模拟评分 |
4.2 CMS肩关节功能评分 |
5 结果分析 |
5.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5.2 患者VAS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5.3 患者CMS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5.4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VAS视觉模拟评分 |
附录2:CMS肩关节功能评分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肩前穴联合冈下肌MTrP穴位注射治疗冻结肩(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冻结肩的诊断及分期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伦理审查 |
2.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对照组治疗 |
2.3 观察组治疗 |
3.观察指标 |
3.1 肩关节疼痛程度评定 |
3.2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评定 |
3.3 肩关节功能评定 |
3.4 疗效标准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5.2 一般资料结果 |
5.3 治疗情况结果 |
5.4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
6.讨论 |
6.1 祖国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
6.2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
6.3 穴位注射的认识 |
6.4 关节腔注射的认识 |
6.5 选穴依据 |
6.6 研究结果分析 |
7.本研究的局限性 |
8.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肌筋膜激痛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基于混合方法研究的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肩周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与设计 |
第一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概况与应用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麻醉下针刀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远期疗效观察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后肩周炎患者疗效的定性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CONSTANT ML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
附录二: 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日常生活部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中医手法为主治疗冻结肩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手法治疗冻结肩机制 |
2 单纯手法治疗 |
2.1 普通手法治疗 |
2.2 各家流派手法治疗 |
3 手法结合其他中医治疗 |
3.1 手法结合针灸治疗 |
3.2 手法结合针刀治疗 |
3.3 手法结合中药治疗 |
3.4 手法结合其他方法 |
4 以手法为主的综合疗法 |
5 结语与展望 |
(7)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肩周炎的临床分期 |
3.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分组与治疗方案 |
4.1 分组 |
4.2 治疗方案 |
5.观察项目 |
5.1 一般项目观察 |
5.2 不良反应观察 |
5.3 疗效性观察 |
6.疗效判定标准 |
7.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病例剔除、脱落与中止分析 |
2.不良反应观察 |
3.一般资料比较 |
4.治疗结果比较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疗程、治疗后第2疗程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4.2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及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目前中医药领域关于本病的研究现状 |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病因 |
2.2 现代医学治疗肩周炎的研究现状 |
3.研究探讨 |
3.1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2 圆利针 |
3.3 定点依据 |
3.4 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的现代研究 |
4.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肩周炎的研究机理及针灸推拿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经络理论指导体外冲击波治疗凝结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研究状况 |
1.1.1 冻结肩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1.1.2 冻结肩的发病机制 |
1.1.3 冻结肩的临床表现 |
1.1.4 冻结肩的现代医学的治疗 |
1.2 中医对冻结肩的研究状况 |
1.2.1 中医对冻结肩的定义 |
1.2.2 病因病机 |
1.2.3 中医辨证分型 |
1.2.4 冻结肩的针灸治疗 |
1.3. 经络理论及体外冲击波的相关研究 |
1.3.1 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
1.3.2 体外冲击波的作用机理 |
1.3.3 体外冲击波治疗冻结肩的临床应用 |
1.3.4 经络理论指导体外冲击波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分期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一般资料分析 |
2.3.2 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 |
2.3.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比较 |
2.3.4 两组患者主动活动范围(ROM)评分比较 |
2.3.5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经络理论与体外冲击波结合的优势 |
3.2 疗效评价 |
3.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同名经配穴法结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肩周炎概况 |
二、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
三、肩周炎的西医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病名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治疗概况 |
四、中药疗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选择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中止及剔除标准 |
六、中止及剔除的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随机分组方法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法 |
五、疗效评定 |
六、不良事件处理 |
七、统计分析处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入组情况及临床资料比较 |
二、观察指标比较 |
三、临床疗效比较 |
四、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部分 |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临床资料分析 |
二、观察指标分析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四、不良反应分析 |
第二节 选题依据 |
一、靳氏肩三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依据 |
二、手足同名经配穴法治疗肩周炎的依据 |
三、荥、输穴治疗肩周炎的依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10)极泉穴配合肩三针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顽固性肩周炎的认识 |
1.1 病名沿革 |
1.2 古代中医的认识 |
1.3 现代中医对漏肩风的认知 |
2.西医学对顽固性肩周炎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流行病学 |
2.3 肩周炎的分期 |
2.4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研究分组 |
1.7 器材 |
2 治疗方法 |
3.评分标准 |
4.评判标准 |
5.统计方法 |
6.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观察项目比较 |
6.3 治疗后情况对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针刺机理的研究 |
2 选穴依据 |
3.疗效观察 |
第四部分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之处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液压扩张疗法治疗凝肩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冻结肩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陈啸,黄竞敏,杨彤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1(04)
- [2]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腹针治疗漏肩风(瘀滞型)的临床观察[D]. 孙怡鑫.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肩前穴联合冈下肌MTrP穴位注射治疗冻结肩(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贵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混合方法研究的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价[D]. 李泽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中医手法为主治疗冻结肩临床研究进展[J]. 黄彭,孟祥奇,吴晨熙,孔佳俊.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34)
- [7]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文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经络理论指导体外冲击波治疗凝结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D]. 王梓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同名经配穴法结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王青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极泉穴配合肩三针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黄小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