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企业重组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乔建平[1](2021)在《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也因此发生改变,财政部于2013年和2019年分别发文要求大型企业财务工作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建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着手搭建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组织人员变动、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考核、共享中心成本变动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及时识别相关风险并进行有效防范对于企业成功实施财务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论文的研究对象ZD公司是一家独角兽型中央企业,2015年开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目前已完成网上报销和收付申报两个模块的创建。论文以其2015年以来开始实施财务共享后各年度财务报表相关数据为依据,基于流程再造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并利用头脑风暴法和案例分析法对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进行识别,发现实施和运营财务共享中心诱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组织人员变动、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自身、绩效考核以及共享中心成本变动。然后,基于模糊分析法建立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估体系,帮助公司管理层及时判定当前风险等级,并且根据评估结果与风险类别精准提出风险防范措施。通过ZD公司财务共享实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肯定了实施财务共享的正确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并针对发现的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组织人员管理风险应对措施;流程制度改革风险应对措施;信息系统建设风险应对措施;绩效考核风险应对措施;财务共享中心成本变动风险应对措施。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希望可以完善ZD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的风险控制体系。
刘明[2](2020)在《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公司管理理论发展日新月异,依托公司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去人工化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TD公司作为一个绿地养护业务的践行者,近年来,面临着来自于城市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对于绿地养护施工作业管理业务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的挑战,在绿地养护施工作业的管理中遇到管理效率低下、公司信息化集成度不高、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对决策事项的支持不够及时、信息化建设与公司发展规模不相匹配等突出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成为TD公司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TD公司的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了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研究现状,通过对TD公司现场调研详细分析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现状,总结了目前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论证了TD公司进行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系统规划法,梳理公司核心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总结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基于TD公司战略,提出与之相匹配的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系统框架规划和子系统规划。最后,为了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提出了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TD公司施工作业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有助于提升TD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
方潇仪[3](2020)在《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逐渐趋于世界化,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深。在巴塞尔协议Ⅲ中,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指银行在业务经营、体系管理中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着银行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排在所有银行经营风险的第一位,这是由于信用风险贯穿于银行风险的方方面面,渗透在银行的其他风险之中。此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信用风险所涉及的领域和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如何提升对信用风险的管控,已成为当前银行经济形态下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对银行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为背景,以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为基础,以昆仑银行的经营发展现状为支撑,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昆仑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和主要经营业务,以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关联授信比例等信用风险管理指标为依托,分析了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并从公司信贷业务、“产融结合”定位、小微型企业和同业业务方面分析了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的具体体现。其次,描述了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并以案例的形式对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分析中指出信用风险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昆仑银行的发展过程,正是我国监管部门对《巴赛尔协议Ⅲ》进行严格落实、对各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昆仑银行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规模,提高经营业绩,逐步加强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对信用风险的管控,对信用风险管理已经较为完善,但随着经济形势变化、新兴金融业务的衍生,其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建立成熟、信用风险管理的系统不够完善、信用风险监测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昆仑银行应加强优化这些问题,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监测机制、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增强全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设立符合管理层预期的风险偏好等方式保持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由此,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及措施,为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臧俊[4](2019)在《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管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纷纷通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Y公司为长江沿线一家大型第三方石化仓储企业,主要提供各类液体石化产品的仓储、中转服务,Y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也经历了全面实施、软硬件提升、全面整合三个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并没有给Y公司带来预期的效果。基于Y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这一现实问题,本文采用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技术-组织-环境)逻辑框架、战略一致性模型,以Y公司为研究对象,对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分析和查找出Y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组织层面、技术、环境、个体层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分别制定出相对应对策和保障措施。最后,得出Y公司要想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获得成功,需要重视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组织层面,需要良好的资源配置、管理者的绝对支持以及良好内部沟通,解决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分配和构建良好的内部沟通环境是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应用的核心因素。二是在技术层面,需要注重系统兼容性和技术适用性,兼容性和技术适用性是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个体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取决于工作任务与管理信息系统与的匹配。三是在环境层面,需要强化竞争意识和获取政府支持,通过强化竞争意识激发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意愿,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走上快车道。四是在员工个体层面,需要融合绩效考核和提高员工应用系统积极性,对突出系统应用的突出贡献者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进行激励,实行差别化激励,提高员工应用积极性。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应能对于Y公司现阶段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提供参考,同样也可以为其他石化仓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陈伟立[5](2019)在《F公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我国改变以往过渡依赖出口加工的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应对发展动力减弱、低端产能过剩的社会经济新常态。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夯实发展动力源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F公司是一家由传统国企改制而来的中外合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F公司当前管理模式面临的种种问题,以期得到相应的解决思路,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在深入了解F公司运营状况的基础上,从管理的思维模式、战略模式、组织模式、控制模式等方面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出F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原因,从而结合公司内外部发展情境为F公司设定管理模式创新的总体目标,并从思维模式、战略模式、组织模式、控制模式4个方面提出克服管理惯性、有意识地偏离低效“锁定”、通往目标的可行路径:(1)构建公司领导力培训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系统化”的思维模式;(2)实行集中化战略,集中有限资源发展部分产品、细分市场,用服务增值做出产品差异化;(3)通过组织结构变革、流程再造、加大信息化建设和转变信息沟通方式塑造更为高效的组织模式;(4)重整评价与考核机制,强调激励与约束并行,丰富激励类型、提高激励强度来有效运用评价与考核结果,开展基于集中化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通过以上学习和研究,在帮助F公司破解管理困局、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也能为相似石油化工企业实施管理模式创新、摆脱路径依赖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
廉宏达[6](2019)在《大型企业集团业财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对更加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了强烈的需求。业财融合即企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源的及时共享,并基于企业价值目标,共同做出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管理活动,成为大势所趋。财务信息化理论、财务共享理论以及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为业财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得以实践。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对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风险控制、效率提升以及价值增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将业财融合在大型企业集团中的模式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管理会计转型的原理以及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的机理,对业财融合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在我国的实践现状进行探讨,剖析业财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业财融合模式进行设计,将财务系统划分为财务部和财务共享中心两部分,明确两者各自应承担的职责以及有机结合的要求:一方面,财务部要向管理方向转型,同时各相关部门实行配合转变,帮助财务与业务融合,并真正落实到企业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将核算、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全部归入财务共享中心,使业务人员融入到财务核算中,加快信息传输与处理速度,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并实现对信息的实时监督。最后,通过业财融合模式在大型企业集团——D集团中的应用,分析其实践效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改善策略,为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业财融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参考。
刘忠全[7](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兴梅[8](2018)在《A公司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化市场的进一步打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建筑工程项目大型化、复杂化,过程控制难度加大,成本管理细致化,这些都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出了迫切要求。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探索并尝试。但基于建筑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信息化基础不足,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的实施存在应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结果并不理想,许多企业都在反复尝试中付出很大代价,也走了很多弯路。本文从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现状以及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必要性开始,以A公司信息系统的课题为母本,分析目前A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实施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相同或类似企业的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原理,对A公司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的问题以展开分析,找到影响信息化实施的原因,根据这些原因,制订相关的决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该研究不仅对A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问题提出对策,对项目管理起到积极性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其它建设公司的信息化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辛星[9](2017)在《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方案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我国将会加快完善油气管网的建设,增大管网密度和加速推动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管道工程EPC总承包模式仍然是今后管道建设的主要方式,业主及承包方应用和改进工程总承包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总承包项目的管理水平。在目前石油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格局下,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以实现管理精细化和业务全球化为目标,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相结合,以加快实现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国际管道工程总承包商的战略目标。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作为国内大型石油工程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面对当前持续走低的国际油价,企业开始更多地探讨将信息化运用到不同领域的方案,在此情况下,信息系统覆盖了公司关键业务,有利支撑了业务发展,提升了业务经营、生产运行和技术数据管理的效率水平。虽然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正在迈入中等信息化陷阱、信息化应用成效不显着以及信息化对决策水平支持程度较低等。本文通过分析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找出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展开深入地探讨,结合国内外先进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通过对标分析,找出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并基于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顶层方案设计,从信息系统集成、标准化数据管控体系建设、商务智能决策以及国外业务整体信息化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化水平提升方案设计,通过系统内信息纵向、横向数据的有序流转,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各层级和主要业务的信息,从而实现“智慧企业、信息总部”的发展目标。
刘锋[10](2013)在《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己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油田企业更是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之中。经过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各地区级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深度持续拓展,信息化水平持续保持央企先进地位。但是,国内地区级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油田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诺兰模型的起步和蔓延期),部分开始步入中级阶段(控制和集成期),只有大庆汕田、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等极少数开始进入高级阶段(优化和成熟期)。吐哈油田企业是中国石油旗下的一个地区级油田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以来,信息技术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数字油田、勘探开发数据仓库、勘探开发一体化平台等大型综合信息系统或平台先后建设并不断发展,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录井远传系统等专业数据库、源头采集及综合应用系统成功建设应用并持续优化,A1、A2、ERP等集团公司统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并创新应用。发展至今,吐哈油田的信息化成熟度已逐步上升到了第四级(IMM模型的战略支持级),开始进入高级阶段(诺兰模型的优化和成熟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信息化思想观念、信息化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数据采集与管理方面、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石油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吐哈油田也不例外。此外,与新疆油田等几个信息化领先的国内油田企业相比,吐哈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1)IT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还不够紧密,IT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还不够重要和突出。(2)公司各级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信息化“一把手”工程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3)信息化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有效,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尚显薄弱。(4)数据中心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吐哈建设力度不够,知识管理刚刚起步。(5)企业信息化流程重组与再造不足,勘探开发一体化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工作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上述差距、问题和不足,有吐哈油田企业自身战略、规模、环境条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信息化发展战略、阶段进程、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但综合研究分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水平及上述问题与影响因素后发现:影响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科学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或问题)是缺乏系统、完整、科学、适用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和模型体系的指导和规范。正因如此,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才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才会在整体发展上与国内外信息化先进的油田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其实也是国内其他许多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总结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优化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和方法,不仅对吐哈油田企业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将为国内其它油田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开展《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工作不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本论文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大成智慧科学及大成智慧工程等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等研究方法,沿着选定课题——系统梳理——现状分析——模型研究——方法论探讨——完成论文的技术路线展开相关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探讨,本文取得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1)根据油田企业信息化特征规律及研究需求,借鉴已有的相关定义或解释,主要对尚未明确定义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和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等六个油田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科学的辨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完整、明确的新定义,为本文研究及他人借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对吐哈油田企业相关信息化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类、研究和完善,并创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科学和实用的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体系——SMEAT模型体系。该模型体系主要由信息化战略模型、管理模型、技术模型、实施模型和应用模型五大类模型组成。其中,战略模型(S)居于SMEAT模型体系的中心位置,它是其它四大模型的纲领、方向和原则,同时,其它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战略模型;管理模型(M)、实施模型(E)、应用模型(A)和技术模型(T)四大模型则环绕在战略模型周围,在战略模型的统领下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四大模型之间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3)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钱学森等的系统科学的体系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式,创新构建了一套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该方法论体系横向上从左到右,依次包含哲学、基础科学及技术科学、相关工程技术、相关工程技术方法论、油田企业信息化工程方法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五大部分;纵向上依次列出了各大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较系统合理地展现了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此外,本文概括总结出五点研究认识:(1)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油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已应用了一些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做过一些研究和应用探索,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远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合力。(2)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国内一些油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并非十分协调融合,有的信息化战略并没有完全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而制定,有的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战略,有的出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的情况,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IO,导致再好的企业信息化战略也无法真正有效实施。(3)油田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信息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革命,油田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的同时配套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研究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升级,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确保油田企业信息化本质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国内油田企业普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4)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突出。国内油田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模型(或模式),进一步突出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集中精力和资源首先把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做强、做深、做精,然后兼顾做好其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避免全面开花、表面繁荣,却远离信息化本质目标情况的出现或持续。(5)专业人员在油田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信息”而非“技术”,油田企业中勘探开发等主专业技术人员才是对油田地质信息最了解,也是最迫切进一步认识的人员,这些“信息”的真正拥有者和使用者们才是当前信息革命的主角,主导油田企业信息化的人应该是主专业人员而非信息技术人员,显然目前的情况大多相反。展望未来,油田企业信息化充满希望,但必须着手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U网、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泛在化新技术己开始被国内油田企业关注和应用,但要真正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在技术、管理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突破。(2)如何更好地实现表达、分析、过程、设计和决策五位一体的可视化,充分发挥可视化技术在油田研究和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油田企业今后信息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3)油田企业目前在智能化方面还多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往往忽略了人的智能化,需要大力提倡“人机协同智能化”,充分体现人与计算机的综合优势。(4)信息技术是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技术,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油田还不实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还缺少有效的技术载体和方法手段,急需改进。(5)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等自动化目标一直是油田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目前,实时监控较容易实现,但实时研究分析、实时决策指挥还很不够,需要整体配套建设。(6)“两化融合”背景下,油田信息技术在与勘探开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合的同时,还需要与管理技术、核心业务人员等有效融合,但显然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够彻底,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仍然存在,急需改进。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甚至反复波折的过程。本文以吐哈油田信息化为例,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方法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为吐哈油田及至国内其他油田企业更好地开展其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本人深知这些研究成果和认识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也十分需要国内外关注或从事油田企业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宝贵的批评与完善意见,并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合力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二、石油企业重组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企业重组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共享中心 |
2.1.2 风险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 |
第三章 ZD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D公司简介 |
3.2 ZD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目标设定 |
3.3 ZD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模式选择 |
3.4 ZD公司财务共享中心流程 |
3.4.1 网上报销流程 |
3.4.2 收付申报流程 |
3.5 ZD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内部问题分析 |
3.5.1 共享财务职能分析 |
3.5.2 流程制度改革分析 |
3.5.3 财务系统规划分析 |
3.5.4 共享财务中心实施成本分析 |
第四章 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4.1 风险识别方法 |
4.2 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 |
4.2.1 组织人员管理风险 |
4.2.2 流程制度改革风险 |
4.2.3 信息系统建设风险 |
4.2.4 绩效考核风险 |
4.2.5 财务共享中心成本变动风险 |
4.3 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估 |
4.3.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4 综合评判标准的确定 |
4.3.5 评估结果分析 |
第五章 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应对 |
5.1 组织人员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2 流程制度改革风险应对措施 |
5.3 信息系统建设风险应对措施 |
5.4 绩效考核风险应对措施 |
5.5 财务共享中心成本变动风险应对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 |
2.1.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2.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
2.1.3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
2.2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和方法 |
2.2.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2.2.2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
第三章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TD公司概况 |
3.2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分析 |
3.2.1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层次分析 |
3.2.2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特征分析 |
3.3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案 |
4.1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原则 |
4.2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实施步骤 |
4.3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
4.3.1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规划 |
4.3.2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流程规划 |
4.3.3 管理信息系统业务规划 |
4.3.4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业务数据规划 |
4.3.5 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规划 |
4.3.6 管理信息系统人机交互页面规划 |
4.3.7 管理信息系统维护规划 |
4.4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规划 |
4.4.1 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
4.4.2 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功能规划 |
第五章 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成立规划实施保障团队 |
5.2 加强公司施工作业管理制度建设 |
5.3 强化信息化理念建设,建立专项规划资金 |
5.4 重视专项人才培训与储备工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度量 |
2.1.2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特征及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用评级理论 |
2.3 《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要求 |
第三章 昆仑银行业务及信用风险分析 |
3.1 昆仑银行简介 |
3.2 昆仑银行主要业务 |
3.2.1 公司金融业务 |
3.2.2 个人金融业务 |
3.2.3 金融市场业务 |
3.2.4 其他业务 |
3.3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3.3.1 不良贷款率低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
3.3.2 拨备覆盖率与经营状况相适应 |
3.3.3 关联授信比例控制良好 |
3.4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具体体现 |
3.4.1 公司信贷业务信用风险较大 |
3.4.2 “产融结合”定位使信用风险分散受限 |
3.4.3 小微型企业违约风险可能性增加 |
3.4.4 同业业务信用风险隐患增加 |
第四章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
4.1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4.1.1 明确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
4.1.2 设立信用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
4.1.3 建立各项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
4.1.4 搭建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模式 |
4.2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4.2.1 案例回顾 |
4.2.2 信用风险形成原因 |
4.2.3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
4.2.4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分析 |
4.3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信用风险监测机制不够完善 |
4.3.2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有待升级 |
4.3.3 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建全 |
4.3.4 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不够完善 |
第五章 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
5.1 完善信用风险监测机制 |
5.2 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
5.3 增强全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
5.4 设立符合管理层预期的风险偏好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案例分析法 |
1.4.2 问卷调研及访谈 |
1.5 论文的结构和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结构 |
1.5.2 研究的内容 |
1.6 创新点 |
1.6.1 研究视角及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管理信息系统 |
2.1.2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TOE理论 |
2.2.2 战略一致性模型 |
3 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
3.1 Y公司概况 |
3.2 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
3.3 Y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
4 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调研 |
4.1 问卷调研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 |
4.1.3 问卷结果回收及数据整理 |
4.2 访谈调研 |
4.2.1 访谈提纲设计 |
4.2.2 访谈对象选取 |
4.2.3 访谈前期准备 |
4.2.4 访谈应用过程 |
4.2.5 访谈内容萃取 |
5 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组织因素方面 |
5.1.1 应用前的准备不充分 |
5.1.2 员工培训不足 |
5.1.3 缺乏高层主管强有力的支持 |
5.1.4 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存在障碍 |
5.2 技术因素方面 |
5.2.1 技术匹配度不高 |
5.2.2 系统兼容性低 |
5.3 环境因素方面 |
5.3.1 行业内信息系统应用深度不够 |
5.3.2 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
5.4 员工个体因素方面 |
5.4.1 系统应用未融合绩效考核 |
5.4.2 员工有抵触心理 |
6 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对策 |
6.1 组织因素方面的对策 |
6.1.1 强化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 |
6.1.2 创新培训形式和方法,多途径提高员工IT知识储量 |
6.1.3 重视顶层设计,上升至“一把手”工程 |
6.1.4 拓展沟通渠道,建立融洽的组织沟通环境 |
6.2 技术因素方面的对策 |
6.2.1 细化用户需求,改善用户体验 |
6.2.2 设施标准化管理,提高系统兼容性 |
6.3 环境因素方面的对策 |
6.3.1 强化竞争意识,全面应用信息化系统 |
6.3.2 发挥国有企业资源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
6.4 个体因素方面的对策 |
6.4.1 强化绩效考核,提升工作效能 |
6.4.2 提升员工应用积极性 |
6.5 保障措施 |
6.5.1 打破传统限制,跨部门成立应用团队 |
6.5.2 强化权限和安全控制 |
7 结论和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7.3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F公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管理创新的内涵 |
2.1.1 管理创新的定义 |
2.1.2 管理创新与管理模式创新 |
2.2 管理创新的一般过程 |
2.3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 |
2.4 路径依赖与管理创新 |
第3章 F公司现有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F公司概况 |
3.2 F公司现有管理模式 |
3.2.1 管理思维模式 |
3.2.2 公司战略模式 |
3.2.3 公司组织模式 |
3.2.4 管理控制模式 |
3.3 F公司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
3.3.1 思维模式僵化 |
3.3.2 战略模式不适应 |
3.3.3 组织模式冗杂 |
3.3.4 控制模式失效 |
3.4 小结 |
第4章 F公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设计 |
4.1 F公司管理模式创新总体目标 |
4.2 思维模式创新路径 |
4.3 战略模式创新路径 |
4.4 组织模式创新路径 |
4.5 控制模式创新路径 |
4.6 管理模式创新的实施保障 |
4.7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大型企业集团业财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业财融合 |
2.1.2 管理会计转型 |
2.1.3 财务共享中心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管理控制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业财融合机理分析及实践现状 |
3.1 业财融合实施的必要条件 |
3.1.1 信息系统建设 |
3.1.2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
3.2 业财融合的运行机理 |
3.3 业财融合的实践现状 |
3.3.1 业财融合实践现状概况 |
3.3.2 处于初级阶段的大型企业集团 |
3.3.3 处于中级阶段的大型企业集团 |
3.3.4 处于基本成熟阶段的大型企业集团 |
3.3.5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型企业集团业财融合模式设计 |
4.1 大型企业集团业财融合模式设计思路 |
4.1.1 模式设计的目标 |
4.1.2 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
4.1.3 模式设计的思路 |
4.2 财务系统的重组 |
4.2.1 财务部与财务共享中心 |
4.2.2 财务部与财务共享中心定位的差异 |
4.3 组建财务共享中心 |
4.3.1 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原因 |
4.3.2 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意义 |
4.3.3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 |
4.3.4 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方法 |
4.3.5 财务共享中心需关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
4.4 财务部转型 |
4.4.1 管理会计转型 |
4.4.2 管理会计转型的原则与途径 |
4.4.3 财务人员整体意识转变 |
4.4.4 财务部与财务共享中心有机结合 |
4.5 大型企业集团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 |
4.5.1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优势 |
4.5.2 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 |
4.5.3 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培养 |
4.6 业务部门与管理层配合转型 |
4.6.1 管理层应进行的转变 |
4.6.2 业务人员整体应进行的转变 |
4.6.3 内部控制应进行的转变 |
4.7 本章小结 |
5 业财融合在D集团中的应用分析 |
5.1 D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5.1.1 D集团经营状况 |
5.1.2 D集团组织结构 |
5.2 D集团目前存在的问题 |
5.3 D集团业财融合改善建议 |
5.3.1 合理利用信息系统降本增效 |
5.3.2 财务共享中心补充建设 |
5.3.3 建设业务财务相融合团队 |
5.3.4 财务部与管理部门职能融合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
一、宏观经济后果 |
二、微观经济后果 |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案例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总结 |
本章小结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
四、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8)A公司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项目管理理论 |
2.1.2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 |
2.2 信息化管理相关理论 |
2.3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
第3章 A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 |
3.1 A公司情况简介 |
3.2 A公司目前信息化情况整体介绍 |
3.3.1 项目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3.3.2 项目物资管理系统的现状 |
第4章 A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4.1 A公司内部管理问题 |
4.1.1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
4.1.2 部门协同性问题 |
4.2 软件模块设计问题 |
4.2.1 项目合同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块简化 |
4.2.2 物资管理系统数据归类混乱 |
4.2.3 软件操控性问题 |
4.2.4 物资管理系统中数据来源规范的问题 |
4.3 信息化的管理问题 |
4.3.1 流程管理问题 |
4.3.2 管理制度的更新问题 |
4.4 组织结构问题 |
4.5 绩效管理和管理信息化之间融合度低 |
4.5.1 A公司对项目部的相关考核情况 |
4.5.2 A公司总部对分公司的考核情况 |
4.5.3 公司对总部各部门的考核情况 |
4.5.4 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情况 |
第5章 提高A公司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有效对策 |
5.1 战略上重视信息化推广 |
5.1.1 全面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意识 |
5.1.2 完善各项基础的管理工作 |
5.2 充分利用共享与交换: |
5.3 对软件优化以及升级进行及时的跟进 |
5.4 建立和信息化进行适配的制度以及流程 |
5.5 优化组织结构 |
5.5.1 强化总部职能部门 |
5.5.2 实现扁平化管理 |
5.6 改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
5.6.1 建立包含信息化的绩效考核体系 |
5.6.2 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与信息化绑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难题及解决路径方面的研究 |
1.2.2 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 |
1.2.3 信息化水平提升方案方面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2.1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发展概述 |
2.1.1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简介 |
2.1.2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情况 |
2.2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效 |
2.2.1 健全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 |
2.2.2 两大平台和数据仓库建设 |
2.2.3 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助推管理标准化 |
2.2.4 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
2.3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2.3.1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2 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差距分析和需求分析 |
3.1 国内外先进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经验借鉴 |
3.2 A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差距分析 |
3.2.1 信息系统对业务管理支撑力度仍显不足 |
3.2.2 IT标准化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
3.2.3 新信息技术应用需要进一步推进 |
3.2.4 信息化团队建设亟需加强 |
3.3 A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分析 |
3.3.1 A石油工程建设发展转型战略目标和信息化发展目标关系 |
3.3.2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未来需求分析 |
3.4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
3.4.1 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定位 |
3.4.2 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目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方案设计 |
4.1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顶层方案设计 |
4.1.1 信息化顶层设计思路 |
4.1.2 信息化架构设计 |
4.2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重点内容 |
4.2.1 信息系统集成 |
4.2.2 标准化数据管控体系 |
4.2.3 商务智能决策 |
4.2.4 海外项目信息化建设 |
4.3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集成方案 |
4.4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数据管控体系 |
4.4.1 标准化数据管控体系规划 |
4.4.2 数据管控体系建设部署 |
4.4.3 数据管控平台搭建 |
4.5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商务智能决策方案 |
4.5.1 建立管理与决策系统 |
4.5.2 搭建主数据管理系统平台 |
4.5.3 数据仓库建设 |
4.5.4 知识管理系统建设 |
4.6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海外业务信息化整体方案 |
4.6.1 A石油工程企业海外业务部署 |
4.6.2 海外业务信息化应用 |
4.6.3 完善全球范围的高效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方案实施的对策建议 |
5.1 信息化提升方案实施中潜在的问题和障碍 |
5.2 信息化提升方案落地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
5.2.1 按照先规划后分步实施和先有后优的原则实施 |
5.2.2 坚持信息化建设的“一把手”推动原则 |
5.2.3 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 |
5.2.4 确保重点项目建设 |
5.2.5 执行统一的制度标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2.1 主要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
§2.1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概念辨析及研究意义 |
2.1.1 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
2.1.2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
2.1.3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
2.1.4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及方法论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
2.1.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
§2.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2.2.1 石油工业发展史概览 |
2.2.2 国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况 |
2.2.3 国内油田企业基本特征概述 |
2.2.4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分类情况综述 |
2.2.5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概述 |
§2.3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综述 |
2.3.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概览 |
§2.4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 |
2.4.1 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2 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3 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4 大成智慧学及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
2.4.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研究 |
§3.1 吐哈汕田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
3.1.1 油田简介 |
3.1.2 发展简史 |
3.1.3 战略演变 |
3.1.4 组织机构特征 |
3.1.5 主要业务及工程技术 |
3.1.6 信息分类及特征研究 |
§3.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论 |
3.2.1 信息化建设历程梳理 |
3.2.2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2.3 主要信息技术方法发展现状研究 |
3.2.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 |
§4.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剖析 |
4.1.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研究现状 |
4.1.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
4.1.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研究现状 |
4.1.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研究现状 |
4.1.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研究现状 |
§4.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优化与重构 |
4.2.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优化与重构 |
4.2.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完善 |
4.2.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抽象简化 |
4.2.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优化与完善 |
4.2.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优选 |
§4.3 一般油田企业信息化参考模型体系的构建 |
§4.4 实例解剖——以吐哈油田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为例 |
4.4.1 项目背景 |
4.4.2 项目模型体系组成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
4.4.3 解剖认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 |
§5.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分析 |
§5.2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2.1 硬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2.2 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2.3 其它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2.4 一般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
§5.3 信息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4 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4.1 主题信息管理法的应用情况 |
5.4.2 信息交互本体法的应用情况 |
5.4.3 信息分析综合法的应用情况 |
5.4.4 行为功能模拟法的应用情况 |
5.4.5 系统整体优化法的应用情况 |
§5.5 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
5.5.1 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5.5.2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应用情况 |
5.5.3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应用情况 |
§5.6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构建 |
5.6.1 方法论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
5.6.2 方法论体系的组成结构与特点 |
5.6.3 方法论体系的推广应用前景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认识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6.1.2 主要研究认识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石油企业重组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ZD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研究[D]. 乔建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TD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 刘明.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3]昆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D]. 方潇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Y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D]. 臧俊. 扬州大学, 2019(06)
- [5]F公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研究[D]. 陈伟立. 华侨大学, 2019(05)
- [6]大型企业集团业财融合研究[D]. 廉宏达.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A公司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兴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A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方案研究[D]. 辛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D]. 刘锋.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