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别提醒:猪圆环病毒(PCV2)(论文文献综述)
杨鸽宽[1](2021)在《一例保育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混感治疗分析》文中指出某规模化猪场2019年12月发生一起以高温、呼吸困难,仔猪腹泻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根据实验室检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剖检病变,诊断为一例蓝耳病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引发的病症。本文针对该猪场发生蓝耳病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后采用的措施加以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同行提供参考。
李玲子[2](2021)在《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圆环病毒与猪圆环病毒相似均可感染相应免疫器官引发免疫抑制,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几率大幅升高,出现继发感染或加重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鸭大肠杆菌病也是一种继发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较大。据近年来鸭圆环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鸭圆环病毒导致的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增加,特别是鸭圆环病毒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严重,给全球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本实验室对从山东省各地市的养殖场取得的100份病料样品的检测分析,可以得知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情况,特别是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猜想鸭圆环病毒感染后更有利于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从而加剧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其机制可能是由于鸭圆环病毒病毒侵入机体后,造成了机体的免疫抑制,使免疫力低下,从而易继发大肠杆菌等感染。再加上由于鸭圆环病毒发现时间较晚,对此方面的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探究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二是探索鸭圆环病毒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揭示了两点内容,第一鸭圆环病毒通过影响体内相关细胞因子,使正常活动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免疫抑制,在感染后24天左右免疫抑制效果最明显,之后有所减弱。第二鸭圆环病毒继发大肠杆菌的感染,可加速细菌的定植,促进病情发展,导致死亡率增加,并且与免疫抑制效果有关。为进一步研究鸭圆环病毒的免疫抑制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预防治疗鸭圆环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1)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一日龄雏鸭80只随机分成2组,DuCV和PBS对照组,探究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DuCV组每只一日龄雏鸭接种0.2ml103.69ID50病毒悬液,对照组不做处理。接下来在DuCV感染第8天后,每隔4天记录体重,每隔8天随机选取10只雏鸭进行剖杀,取其器官,组织,抗凝血,血清等,检测相关体内病毒载量以及相关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8-32天,鸭圆环病毒组的鸭子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鸭子的体重。持续跟踪免疫器官指数DuCV组显着低于PBS组,测量CD4+、CD8+T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等相关免疫指标,DuCV组均显着低于PBS组,并且DuCV组8-24天呈下降趋势,24-32天呈上升趋势,表明鸭圆环病毒感染后降低了体内淋巴细胞数量,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由于IL-10是重要免疫抑制因子,因此测量了IL-10、IL-12、IFN-γ,结果表明DuCV感染后,使IL-10含量增加,从而影响IL-12和IFN-γ分泌使其含量降低,引起免疫抑制。在对心脏,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载量检测中发现,肝脏、心脏8、16、24、32天病毒载量逐步升高但是升高不显着,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载量在24天时达到最高,32天时病毒载量略有降低,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与之前细胞因子方面的检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综合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鸭圆环病毒会导致雏鸭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研究结果表明,鸭圆环病毒感染后通过影响机体内相关细胞因子,使正常的活动功能受到抑制,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免疫抑制,并且在24天左右免疫抑制效果比较明显,免疫力水平最低,对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较严重。(2)鸭圆环病毒对鸭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将175只一日龄分为三组,DuCV+APEC组、APEC组、PBS组,一日龄时,对DuCV+APEC组注射103.69ID50DuCV,之后分别在14日龄和24日龄对除PBS组外的其他组都注射1ml108CFU的大肠杆菌,观察发病情况并计算测量12小时、24小时细菌在体内的定植情况。并且在注射大肠杆菌前随机抽取感染DuCV病鸭检测8、14、24天各脏器病毒载量。结果显示,接种细菌前病毒在雏鸭体内处于生长繁殖状态,接下来的继发感染实验提供依据证明。统计发病率,14日龄接种时DuCV+APEC组在24小时发病率为80%,48小时发病率为100%,APEC组24小时发病率为50%,而24日龄接种混合感染组36小时发病已达到100%,统计死亡率也表现出一致的规律。统计细菌定植情况说明DuCV感染后显着增强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并且24日龄接种比14日龄接种更加严重,因此说明鸭圆环病毒能显着增强大肠杆菌在机体内的定植能力,使其病情迅速发展、加速死亡、死亡率成倍增加,同时与鸭圆环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效果有关,鸭圆环病毒免疫抑制效果最强时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也最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
付琦媛[3](2021)在《河北地区PEDV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与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仔猪腹泻病一直是困扰猪群健康的重要疾病,引起该病最主要的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经典毒株及其变异株。本研究分析了河北地区PEDV的流行趋势,建立了快速简便灵敏的鉴别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的方法。同时针对重要的PEDV S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比较了PEDV S蛋白不同截短体的免疫原性,为PEDV新型亚单位疫苗设计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PEDV经典株与变异株纳米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参照Gen Bank中PEDV CV777和HBQHD1的S基因序列,使用3条特异性引物,以纳米金颗粒作为热导介质,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最后,建立了一种能够区分PEDV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双重纳米RT-PCR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能特异性鉴别PEDV经典株和变异株,与其他病原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能检测出经典株CV777和变异株HBQHD1重组质粒标准品的下限分别为5.68×102拷贝/μL和4.93×102拷贝/μL,其敏感性较普通RT-PCR高100倍。2.河北地区PEDV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以建立的双重纳米RT-PCR检测方法为基础,对河北地区收集到的151份病料进行检测,得到15株强阳性毒株。参照Gen Bank中PEDV的S1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河北省PEDV优势流行毒株为G2b亚型,但亦存在少数G1a亚型的流行。遗传进化分析的结果为PEDV疫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3.PEDV S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对PEDV S蛋白不同结构域进行真核表达,并对其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原性研究。分别使用PEDV S蛋白、PEDV S1蛋白和PEDV RBD蛋白免疫小鼠。分别于0 d、14 d和28 d采集小鼠血清进行血清Ig G测定试验,于28 d进行血清中和实验;于28 d处死小鼠后,对淋巴细胞进行分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和CD3+CD8+淋巴细胞亚型比例、用MTT法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小鼠细胞IFN-γ、IL-4因子检测来评估PEDV亚单位疫苗免疫抗体效价。结果表明,三种真核表达蛋白制备的亚单位疫苗都能够使小鼠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其中以PEDV S蛋白制备的亚单位疫苗效果最优。研究结果为PED的治疗和亚单位疫苗的制备提供了理论支持。
张军[4](2020)在《我国猪圆环病毒病的疾病趋势和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从1974年首次发现不致病的PCV1(圆环病毒1型)以来,PCV2(圆环病毒2型)、PCV3(圆环病毒3型)和PCV4(圆环病毒4型)先后被报道,人们一直关注猪圆环病毒的疾病趋势。文章梳理了我国猪场感染PCV2的最新特点,分析各诊断方法的有效性。总结了不同PCV2疫苗的差异,生产中尽量避免可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最后针对我国当前的猪圆环病毒疾病趋势提出了应对措施。
吴明臻,江云波,敖超杰,于学祥,库旭钢,陈芳洲,孙琪,吴昊,何启盖,赵青[5](2019)在《浙江金华地区PCV2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变异分析》文中指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主要引起猪的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还可侵害猪的免疫系统,造成猪免疫抑制,容易继发细菌及其他病毒感染,大大增加猪群的死亡率。为了解PCV2在浙江金华猪群中的分布与流行状况以及PCV2变异规律,对从浙江省金华猪场收集的3 433份血清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2012-2018年PCV2阳性率分别为10.16%,11.95%,8.50%,9.94%,6.19%,5.94%,8.28%,母猪阳性率最高为13.49%。本研究发现在2012年浙江金华地区PCV2优势毒株已经由PCV2b变为PCV2d,且全部为PCV2d-2。将得到的ORF2序列同已知的疫苗序列对比后,发现SH株与浙江金华目前PCV2主流毒株序列一致性最高,但抗原位点比较仍有5处差异,这可能会对疫苗效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验证。另外只有PCV2d在免疫显性诱饵表位上发生了突变,这可能是PCV2d成为主流的原因。
郭佳慧[6](2019)在《猪圆环病毒2b和2d基因型Cap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在临床上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主要发病猪为6-16周龄仔猪。根据国际分类方法主要分为PCV2a、PCV2b、PCV2c、PCV2d、PCV2e五个基因型。近年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遗传变异分析表明PCV2流行以及变异的趋势国内目前主要流行的为PCV2d基因型毒株。对于PCV2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免疫被认为是当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Cap蛋白是PCV2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是近些年研究PCV2相关亚单位疫苗的首选抗原。目前市场上商品化疫苗主要是针对PCV2a、PCV2b基因型疫苗,研究证明PCV2a疫苗对PCV2d毒株能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内容主要研究PCV2b疫苗对目前国内流行的PCV2d基因型毒株是否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以及构建表达量更高的重组Cap蛋白,构建表达了 PCV2 Cap蛋白重组杆状病毒并进行了免疫原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疑似PCV2的病猪组织病料进行分离鉴定以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分离到两株分别为PCV2b、PCV2d基因型的PCV2毒株5123和X46,X46和5123的病毒效价TCID50分别为1×105 5TCID50/0.1ml、1×104.5TCID50/0.1ml。攻毒后PCV2对小鼠肝、脾、肺和肾侵袭力较强,病毒载量较高。X46毒株攻毒后,肝、肾、脾、肺病毒载量较高,显着降低了小鼠的增重,对小鼠有较强的侵袭力;毒株5123各脏器病毒载量均较低,对小鼠侵袭力较弱。2.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pFastBacDual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FastBacDual-ORF2b、pFastBacDual-ORF2d、多拷贝重组质粒 pFastBacDual-ORF2d 1、pFastBacDual-ORF2d1d2、pFastBacDual-ORF2d1d2d3、pFastBacDual-ORF2d1d2d3d4,利用重组质粒转染获得重组蛋白 PCV2b-Cap、PCV2d-Cap、PCV2d1-Cap、PCV2d-2Cap、PCV2d-3Cap和PCV2d-4Cap 6个重组蛋白,均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根据SDS-PAGE和Western-Blot得到多拷贝PCV2d-3Cap蛋白表达量较高,是较好的疫苗候选免疫原。3.利用重组蛋白PCV2d-3Cap、PCV2b-Cap、PCV2d-Cap制作亚单位疫苗,攻毒PCV2毒株X46和P58,进行PCV2b、PCV2d Cap蛋白重组杆状病毒疫苗的小鼠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小鼠组织病毒载量均极显着低于攻毒对照组,各免疫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CV2b-Cap、PCV2d-Cap亚单位疫苗对攻毒PCV2d毒株的小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综合来看3组亚单位疫苗对PCV2d毒株攻毒的小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尽管PCV2b、PCV2d不同基因型毒株之间抗原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影响PCV2b-Cap、PCV2d-Cap亚单位疫苗对攻毒PCV2d毒株的小鼠提供保护作用;3组疫苗,在免疫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均能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PCV2d-3Cap蛋白表达量更高,是较好的PCV2候选疫苗。
么帅[7](2019)在《禽圆环病毒2型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禽圆环病毒2型(AGV2)是在2011被报道发现的指环病毒属的第二个成员,于2015年首次在我国被检测报道。AGV2不仅仅感染禽类,而且还有若干关于AGV2在健康人类、器官移植病人和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病人血液中的检测报道。而对于该病毒的其他方面我们却知之甚少。AGV2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感染,使其对养禽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组在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间,进行了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养禽业中AGV2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来自15个不同的省(市)的总计448份禽类病料(2015年282份,2016年166份)中,共检测到了 55个阳性结果,其中2015年有45个,2016年有10个,总阳性率为12.28%,这些阳性结果分布在11个省(市)中。在阳性结果中,只有10个(18.19%)是单独感染,其余的(81.82%)都为混合感染。对AGV2阳性结果的地理和时间分布的分析显示,85.45%的阳性病料收集自我国的北方,并且在秋天获得了更多的阳性病料。此外,我们检测了我国北方在售的商用禽类疫苗中AGV2基因组的混入情况。结果显示,来自11个不同生产商的23个疫苗为AGV2阳性,阳性比例为27.71%,而在所有23个阳性结果中,有17个疫苗(73.91%)为NDV和IBV相关疫苗。部分序列的测序结果显示,多株AGV2毒株混入在疫苗中。本研究的结果对疫苗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高了 AGV2的威胁性。利用三段部分重叠的PCR测序结果进行AGV2全基因组序列的拼接,然后参考GenBank中的所有已知核酸序列分析了不同宿主来源AGV2的遗传进化关系,又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进化分枝中病毒蛋白的特点,比较了中国毒株和国外毒株病毒蛋白的变化趋势。实验中,从2015年至2016年国内不同地区的病料中一共获得了 17株禽源AGV2全基因组序列,经序列分析比对,所有不同宿主来源的AGV2被分成了 A-D四个组;在VP1的第288-314位氨基酸发现疑似高变区;找到了 VP2与VP3不同分组的氨基酸变化规律;在AGV2的5’-UTR发现了3个重复序列的新基序,并对DR区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分析。根据AGV2的保守序列建立了对于AGV2有高灵敏性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此方法的灵敏度为100个病毒基因组拷贝,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倍;此方法重复性良好,组内和组间检测的变异系数都小于1%。利用其高灵敏性,从临床病料中检测到了更多的阳性结果,其中15/82(17.24%)个鸡源和8/29(27.58%)人源AGV2阳性结果,与常规PCR的结果(12.20%和18.29%)有显着的差异(P<0.01)。应用此定量方法,我们研究了 AGV2在临床感染鸡只中不同器官和组织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AGV2在鸡体内有广泛的分布;在肺脏和血液中有很高的病毒载量。通过1日龄SPF鸡的体内实验,对AGV2进行了病毒分离,并通过PCR与负染色电镜对AGV2进行了鉴定。而后,初步探索了 AGV2的致病性。选取垂直传播感染非致病性CAV的1日龄雏鸡,通过肌肉注射感染AGV2HLJ1508毒株。结果显示,混合感染造成了 56.67%的致死率,并伴随严重的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混合感染引起了显着的肝脾肿大,胸腺萎缩,明显的腺胃出血和骨髓黄化。除此之外,血常规检测也证明了混合感染造成的贫血症和免疫抑制。对AGV2的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包括5’-UTR与病毒蛋白两部分。其一,找到了 AGV2的启动子序列,并通过一系列双荧光报告系统证明了其起始转录的功能,此外,证明了 5’-UTR中DR区有着增强子的功能。更有趣的是,在蛋白水平和核酸水平证实了不同DR组合的转录能力存在着差异,这可能是影响AGV2分离株致病性的原因之一。其二,探索了 AGV2 VP2和VP3在癌症细胞中的功能。首先,这两个病毒蛋白有着相似的亚细胞定位,都定位于Hela细胞的细胞核中。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这两种病毒蛋白可以诱导约50%的Hela细胞发生凋亡,但它们引起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的能力却不同,提示此两种蛋白诱导凋亡的通路可能不同。此外,这两种蛋白都可以上调DNA损伤标志分子γH2AX的表达量,而同时上调表达的Chk2暗示此两种蛋白可能涉及ATM-Chk2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在本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建立了对AGV2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基因功能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揭开AGV2和指环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神秘面纱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孙盼盼[8](2019)在《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理及联合用药研究》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间质性肺炎,并导致免疫抑制,常与其他病毒和细菌性猪病混合感染,给养猪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苦参碱具有抗PRRSV的作用,对PRRSV/PCV2共感染昆明小鼠诱导的间质性肺炎有显着的治疗作用,还可以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炎症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而IL-1β是最主要的多效性炎症因子之一。因此,为阐明苦参碱的抗炎作用机理,本试验通过转染4μg PRRSV 5’UTR RNA和1μg/mL LPS共刺激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s)建立炎症模型,针对IL-1β前体和成熟IL-1β的产生过程,研究苦参碱的抗炎机制;并以IL-1β为检测指标,在PAMs炎症模型上筛选具有抗炎作用的抗生素,评价苦参碱与相关抗生素的联合抗炎效果,为苦参碱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1.苦参碱可直接作用PRRSV Nsp9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不可用PRRSV作为致炎因子来评价苦参碱的抗炎作用。2.PAMs中转染不同剂量(1、2、4μg)的PRRSV 5’UTR RNA 12 h,qRT-PCR检测各组IL-1β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转染组相比,4μg RNA显着升高IL-1β的表达(p<0.05)。当转染不同剂量RNA的同时加入1μg/mL的LPS共刺激,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空白转染组、RNA单独转染组和LPS单独作用组相比,所有共刺激组均显着升高IL-1β的表达,且4μg RNA与LPS共刺激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组(p<0.05)。此外,当4μg RNA与LPS共刺激PAMs 12 h时,与细胞对照组、空白转染组、RNA单独转染组和LPS单独作用组相比,IL-6、IL-8和TNF-α的表达在共刺激组中也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4μg PRRSV 5’UTR RNA和1μg/mL LPS共刺激PAMs诱导炎症因子的分泌,可用于评价苦参碱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3.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抑制IL-1β、IL-6、IL-8和TNF-α的表达。与空白转染组相比,PRRSV 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诱导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显着升高DHX36和NOD2 mRNA的表达以及MyD88、RIPK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DHX36蛋白的表达(p<0.05),但对NOD2蛋白、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影响(p>0.05)。而苦参碱干预可抑制NOD2、MyD88、NLRP3、Caspase-1、p-IκBα以及细胞核中p65蛋白的表达(p<0.05),升高胞浆蛋白中p65蛋白的表达(p<0.05),但是对TLR4、DHX36和RIPK2的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影响(p>0.05),免疫荧光显示苦参碱可抑制ASC斑点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苦参碱通过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干扰IL-1β的分泌。4.在PRRSV 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炎症模型上,筛选养殖生产中常用抗生素对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共刺激组相比,阿莫西林、金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均能显着抑制IL-1βmRNA的表达(p<0.05),替米考星对IL-1βmRNA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p>0.05)。与苦参碱组相比,阿莫西林和金霉素对IL-1βmRNA的抑制作用与苦参碱相似(p>0.05)。当苦参碱与阿莫西林或金霉素联合使用时,苦参碱与阿莫西林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2.89-8),而苦参碱与金霉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p=0.12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1 mg/mL单独阿莫西林加药组相比,苦参碱和阿莫西林联合用药组(0.4 mg/mL+1 mg/mL、0.2 mg/mL+1 mg/mL、0.4 mg/mL+0.5mg/mL)显着降低IL-1β蛋白的表达(p<0.05)。结果提示在抗炎作用上,苦参碱和阿莫西林具有协同作用,且能够替代部分阿莫西林的用量,减少阿莫西林的使用量。本研究证实:苦参碱可直接作用于PRRSV Nsp9来抑制病毒的复制。以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为炎症模型,苦参碱可通过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抑制IL-1β的产生,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此外,苦参碱与阿莫西林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替代部分阿莫西林的用量。这些结果提示苦参碱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为苦参碱作为抗PRRSV药物的研发补充新的数据,同时为苦参碱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开发奠定基础。
覃思楠[9](2019)在《宏基因组学技术鉴定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相关病毒及其分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消瘦、嗜睡等症状,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攀升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等多种病原体相互在机体内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其中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在PRD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鉴定患PRDC仔猪的血清和鼻拭子中的病毒种类,对PRDC相关的新发病毒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取得的结果如下:1.病毒宏基因组学鉴定患PRDC仔猪中病毒种类为了鉴定患PRDC仔猪血清、鼻拭子和肺组织中的病毒种类,于2016年从四川省11个猪场中分别采集了26份具有PRDC明显症状仔猪的血清、鼻拭子和肺脏组织。样本分别处理后,得到的血清和鼻拭子样本两个pool样提取总核酸反转录成双链cDNA,建库后利用TruSeq Illumina测序,对数据库中的病毒核苷酸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在血清pool样中鉴定出16种病毒:猪细小病毒(PPV)6、PPV-3、PPV-5、PPV-4、PP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环病毒1b(TTSuV-1b)、TTSuV-1a、猪嵴病毒(PK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PCV-2)、猪博卡病毒5(PBoV-5)、PBoV-1、PBoV-3、猪粪便相关的环状ssDNA病毒(PigSCV)和猪巨细胞病毒(PCMV)。在鼻拭子pool样中鉴定出9种病毒:PRV、PPV-6、PPV-3、PBoV-3、TTSuV-1b、猪星状形病毒(PAstV)、PCV2、PBoV-1和PPV-2。在仔猪血清和鼻拭子中一共鉴定了17种与PRDC相关的病毒。利用SOAP软件对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组装,结果获得6种病毒完整或近似全基因组序列包括:PPV-2、PPV-3、PPV-4、PPV-5、PPV-6和PCV-2。组装的PPV-2、PPV-3、PPV-4、PPV-5、PPV-6和PCV-2与参考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897.3%、96.899.1%、98.199.6%、97.099.5%、97.099.5%和95.999.4%。6种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组装的PPV-3、PPV-5、PPV4和PPV-6与参考毒株之间有较近遗传距离,但组装的PPV-2和PCV-2具有独特的进化关系,表明组装的PPV-2为新的基因型,组装的PCV-2是一种新型的PCV-2e。为验证患PRDC仔猪中鉴定的17种病毒的存在和分布情况,利用RT-PCR和PCR方法对26份肺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7种病毒的检出率如下:PCV-2(96.2%)、PRRSV(84.6%)、PAstV(84.6%)、PPV-2(73.1%)、PKV(69.2%)、PCMV(57.7%)、PPV-3(53.8%)、PBoV-1(46.2%)、TTSuV-1b(42.3%)、PPV-5(34.6%)、PPV-6(34.6%)、TTSuV-1a(19.2%)、PBoV-3(15.4%)、PRV(7.69%)、PBoV-5(7.69%)、PigSCV(7.69%)和PPV-4(3.85%)。结果显示在单个肺组织样本中均至少存在7种不同的病毒,且最多可以检测到11种不同的病毒,其中PCV-2和PRRSV共感染的情况最为常见。以上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患PRDC仔猪中的病毒种类复杂多样,感染情况严重复杂,混合感染普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26只患病仔猪中鉴定的病毒与PRDC之间的关系。我们于20162017年从四川省5个猪场采集了74份12月龄仔猪血清样本,其中36份来自患PRDC仔猪,38份来自临床健康对照仔猪。利用RT-PCR和PCR方法调查74份血清中病毒的分布情况,并使用卡方检验来调查17种病毒与PRDC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患PRDC仔猪的单个血清样本中平均含有6.81种不同的病毒,而38份健康对照血清样本中平均含有4.09种不同的病毒。PCV-2(OR=3.22,OR 95%CI=1.22-8.47,P=0.01)或PRRSV(OR=6.5,OR 95%CI=2.34-18.0,P<0.001)的单一或共感染有较高的检出率,表明这两种病毒是与PRDC相关的重要病毒。此外,根据统计学分析发现PPV-2(OR=4.5,OR 95%CI=1.52-13.3,P=0.005),PPV-3(OR=7.38,OR 95%CI=2.35-23.2,P<0.001),PPV-6(OR=8.57,或95%CI=2.86-25.67,P<0.001)和TTSuV-1a(OR=3.96,OR 95%CI=1.39-11.31,P=0.008),以上结果表明PPV-2,PPV-3,PPV-6和TTSuV-1a与PRDC之间有潜在的联系。2.PPV-2、PPV-3、PPV-6和PCV-2的分子特征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患PRDC仔猪中主要病毒和新发病毒的分子特征,我们对26份相应的肺组织中的PPV-2和PCV-2的全基因组序列、PPV-3和PPV-6的VP1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从19个PPV-2阳性样本中获得了6株来自不同猪场的PPV-2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53615432 bp,本研究毒株之间与参考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分别为96.3%99.0%和94.0%98.4%,PPV-2的系统发育分析中S1、S16、S23表现出独特的遗传进化,并且来自不同猪场的S1和S23毒株聚为一支,表明四川地区患PRDC的猪场中已经出现新型的PPV-2,且不同猪场中流通同一种新型的PPV-2。从14个PPV-3阳性样本中获得6个完整的VP1基因序列,长度为2518 bp,6个毒株之间与参考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5%100%和97.3%99.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的6株完整PPV-3单独聚为一大支,这种遗传进化关系表明了四川地区PPV-3的进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从9个PPV-6的阳性样本中获得来自3个部分VP1基因序列,长度为1129 bp,3个毒株之间与参考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6%100%和95.5%99.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的PPV-6与美国毒株KSU1-AZ-2014、KSU3-KS-2014聚为一支,说明本研究毒株与美国患呼吸道疾病母猪中鉴定到的PPV-6有一定联系。从25个PCV-2阳性样本中获得来9个全基因组,长度为1767 bp1768 bp,9个毒株之间与参考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9.0%和94.0%98.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9株PCV-2中5个毒株为PCV-2b,另外4个毒株为PCV-2d,此外,遗传进化表明S21是一种新型的PCV-2b毒株。上述结果表明了PRDC中3种新发病毒的遗传进化多样性,但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四川地区PCV-2的流行情况与国内的PCV-2流行情况基本一致。
李延平[10](2018)在《猪圆环病毒病的调查与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圆环病毒为目前威胁地方生猪养殖产业重要的传染性病原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多的圆环病毒病病例被报道出来,提醒着民众对此病防控不能松懈。1猪圆环病毒病调查1.1流行病学掌握圆环病毒病的流行情况,至少应从如下几方面系统的了解:病猪、带菌猪为此病的重要传染源,致病病毒多数经口腔、呼吸道等垂直传播感染。同样,有经胎盘垂直传染的可能。此病流行发病率和致死率,因饲喂条件、发病阶段的不同
二、特别提醒:猪圆环病毒(PCV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别提醒:猪圆环病毒(PCV2)(论文提纲范文)
(1)一例保育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混感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病变 |
4 实验室检查 |
5 诊断 |
6 综合防治措施 |
7 分析与讨论 |
(2)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圆环病毒 |
1.1.1 圆环病毒分类 |
1.1.2 圆环病毒结构 |
1.1.3 圆环病毒致病机理 |
1.2 鸭圆环病毒病 |
1.2.1 鸭圆环病毒病原学特征 |
1.2.2 鸭圆环病毒的致病机理 |
1.2.3 鸭圆环病毒流行病学 |
1.2.4 鸭圆环病毒临床症状 |
1.2.5 鸭圆环病的的诊断及检测 |
1.3 圆环病毒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 |
1.4 大肠杆菌 |
1.4.1 大肠杆菌概述 |
1.4.2 大肠杆菌分类 |
1.4.3 大肠杆菌形态特征 |
1.4.4 大肠杆菌理化特性 |
1.4.5 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征 |
1.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主要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临床病料检测 |
2.2.2 DuCV分离 |
2.2.3 DuCV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4 半数感染量(ID_(50))的测定 |
2.2.5 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6 DuCV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 |
2.2.7 实验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病料检测结果 |
3.2 DuCV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1 DuCV的扩增 |
3.2.2 DuCV qPCR标准曲线建立 |
3.3 DuCV半数感染量(ID_(50))测定 |
3.4 DuCV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3.4.2 体重及免疫器官指数变化 |
3.4.3 相关免疫指标检测结果 |
3.4.4 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情况 |
3.4.5 病毒载量测定 |
3.5 DuCV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 |
3.5.1 细菌接种前各脏器内DuCV病毒载量结果 |
3.5.2 临床症状 |
3.5.3 剖检变化 |
3.5.4 细菌接种后发病及死亡情况统计 |
3.5.5 大肠杆菌体内定植情况统计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河北地区PEDV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与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PEDV概述 |
1.1.1 PEDV病原学 |
1.1.2 PEDV的理化性质 |
1.1.3 PEDV的培养嗜性 |
1.2 PED的流行病学 |
1.2.1 PED国外流行情况 |
1.2.2 PED国内流行情况 |
1.3 PEDV检测方法 |
1.3.1 血清学检测技术 |
1.3.2 PCR技术 |
1.4 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1 亚单位疫苗的构建策略 |
1.4.2 重组蛋白表达系统 |
1.4.3 佐剂的选择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PEDV经典株与变异株纳米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试验材料 |
2.1.1 细胞、毒株 |
2.1.2 载体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耗材 |
2.1.5 试剂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2 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2.2.3 目的片段的扩增 |
2.2.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2.5 回收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
2.2.6 阳性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2.2.7 纳米PCR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
2.2.8 普通双重RT-PCR反应条件 |
2.2.9 特异性试验 |
2.2.10 敏感性试验 |
2.2.11 重复性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阳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
2.3.2 纳米PCR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2.3.3 特异性试验结果 |
2.3.4 敏感性试验结果 |
2.3.5 重复性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地区PEDV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病料 |
3.1.2 载体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耗材 |
3.1.5 试剂的配置 |
3.2 试验方法 |
3.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2 病料的处理 |
3.2.3 病料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3.2.4 PCR检测 |
3.2.5 阳性样品S1 基因的扩增 |
3.2.6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3.2.7 回收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
3.2.8 阳性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3.2.9 PEDV S1 基因测序及遗传变异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CR检测结果 |
3.3.2 PEDV S1 基因克隆及鉴定 |
3.3.3 PEDV S1 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3.3.4 PEDV S1 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3.3.5 PEDV S1 氨基酸位点比对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PEDV S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基因及载体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耗材 |
4.1.4 试剂的配置 |
4.2 试验方法 |
4.2.1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4.2.2 真核表达质粒的试表达 |
4.2.3 Western Blot验证真核重组蛋白的表达 |
4.2.4 真核表达质粒的大量表达 |
4.2.5 蛋白的纯化 |
4.2.6 纯化重组蛋白的动物免疫试验 |
4.2.7 免疫小鼠血清Ig G抗体ELISA检测 |
4.2.8 PEDV CH-HB1-2018 株病毒TCID50 的测定 |
4.2.9 免疫小鼠血清中和试验 |
4.2.10 淋巴细胞的分离 |
4.2.11 淋巴细胞亚型比例检测 |
4.2.12 MTT法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增殖 |
4.2.13 小鼠细胞因子的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4.3.2 真核表达质粒试表达 |
4.3.3 PEDV真核表达蛋白的大量表达与纯化 |
4.3.4 免疫小鼠血清Ig G的测定 |
4.3.5 免疫小鼠血清中和试验 |
4.3.6 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型比例 |
4.3.7 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 |
4.3.8 小鼠细胞因子的检测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我国猪圆环病毒病的疾病趋势和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圆环病毒的类型 |
2 PCV2的感染贯穿猪的一生 |
3 我国猪场当前PCV2的感染特点 |
3.1 PMWS比例在下降 |
3.2 肥育期的感染比例在上升 |
3.3 母猪繁殖障碍问题被低估 |
3.4 后备母猪无效免疫 |
3.5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高发 |
3.6 仔猪先天性震颤呈散发状态 |
3.7 PCV2d成为主流感染基因型 |
4 PCV2的鉴别诊断 |
5 PCV2的疫苗免疫 |
5.1 疫苗种类 |
5.2 佐剂类型 |
5.3 免疫目的 |
5.4 免疫次数 |
5.5 功效评估 |
5.6 免疫失败的原因 |
6 应付措施 |
6.1 5周龄之前出现PMWS感染症状 |
6.2 肥育期感染 |
6.3 母猪繁殖障碍问题 |
6.4 皮炎肾病综合征问题 |
6.5 PCV3高阳性问题 |
6.6 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
6.7 蓝耳病防控 |
7 总结 |
(5)浙江金华地区PCV2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3 对血清样品提取的核酸进行PCV2的PCR鉴定 |
1.4 PCR凝胶电泳 |
2 结果 |
2.1 浙江金华PCV2流行情况 |
2.2 PCV2 ORF2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树分析 |
2.3 PCV2 ORF2基因序列的一致性比较 |
2.4 PCV2 ORF2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 |
3 讨论 |
(6)猪圆环病毒2b和2d基因型Cap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猪圆环病毒2型的研究进展 |
1.1 猪圆环病毒的分类 |
1.2 PCV2的病毒结构及理化特性 |
1.3 PCV2病毒基因组特征及编码蛋白 |
2.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 |
2.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
2.2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
2.3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
2.4 仔猪先天性震颤(CT) |
2.5 繁殖障碍 |
2.6 肉芽肿性肠炎 |
3. PCV2的诊断方法 |
3.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
3.2 原位杂交技术(ISH) |
3.3 间接免疫荧光(IFA) |
3.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3.5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 |
3.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HC) |
3.7 免疫胶体金试纸 |
4. PCV2疫苗的研究进展 |
4.1 灭活疫苗 |
4.2 重组嵌合病毒疫苗 |
4.3 弱毒疫苗 |
4.4 PCV2亚单位疫苗 |
4.5 活载体疫苗 |
4.6 核酸疫苗 |
5.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
5.1 杆状病毒的概述 |
5.2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原理及其优点 |
5.3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疫苗生产中的应用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研究内容一 两株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试验 |
1. 实验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合成 |
2.2 病料的处理 |
2.3 病毒的分离鉴定 |
2.4 荧光定量PCR检测分离株增殖拷贝数 |
2.5 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
2.6 病毒全基因序列合成和测序 |
2.7 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
2.8 小鼠人工感染试验 |
3. 结果 |
3.1 分离毒株PCR检测 |
3.2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 |
3.3 分离病毒DNA拷贝数的测定 |
3.4 PCV2分离株TCID_(50)测定 |
3.5 分离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
3.6 分离株的序列分析 |
3.7 小鼠致病性试验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二 PCV2b和PCV2d基因型Cap蛋白的重组表达及鉴定 |
1. 实验材料 |
1.1 病毒和细胞 |
1.2 试剂和生物耗材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提取病毒DNA |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3 PCR扩增PCV2b和PCV2d毒株的ORF2基因 |
2.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5 PCR回收产物与载体pFastBacDual的双酶切 |
2.6 酶切产物的胶回收及浓度测定 |
2.7 PCV2b和PCV2d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和PCV2d多位点拷贝重组杆状病毒转座载体的构建 |
2.8 多拷贝重组杆状病毒转座载体的构建 |
2.9 重组Bacmid-Cap穿梭载体的构建 |
2.10 重组杆状病毒的制备 |
3. 结果 |
3.1 PCV2 ORF2基因的扩增结果 |
3.2 重组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Dual-ORF2的双酶切鉴定 |
3.3 重组穿梭载体Bacmid-Cap鉴定 |
3.4 重组Cap蛋白SDS-PAGE |
3.5 Western-Blot鉴定重组PCV2-Cap蛋白特异性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三 PCV2b和PCV2d Cap蛋白亚单位疫苗小鼠攻毒保护试验 |
1. 实验材料 |
1.1 病毒和细胞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
2.2 小鼠免疫攻毒程序 |
2.3 病毒载量测定 |
2.4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2.5 小鼠体重变化 |
3. 结果 |
3.1 小鼠各脏器病毒脏器测定 |
3.2 血清抗体效价 |
3.3 小鼠免疫攻毒后体重变化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禽圆环病毒2型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禽圆环病毒2型(AGV2)概述 |
1.1.1 AGV2的发现 |
1.1.2 AGV2的感染情况 |
1.1.3 AGV2的基因结构及蛋白功能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 |
2.1.2 病毒、细胞和试验动物 |
2.1.3 质粒与菌株 |
2.1.4 酶、抗体及主要试剂 |
2.1.5 设备和仪器 |
2.2 禽圆环病毒2型的流行特征 |
2.2.1 病料来源 |
2.2.2 病料处理 |
2.2.3 基因组提取 |
2.2.4 PCR检测 |
2.2.5 目的基因的纯化 |
2.2.6 测序质粒的构建 |
2.2.7 质粒提取与测序 |
2.3 禽圆环病毒2型基因组在禽用疫苗中的检测情况 |
2.3.1 疫苗收集 |
2.3.2 疫苗稀释 |
2.3.3 疫苗中AGV2的PCR检测 |
2.3.4 阳性结果的测序鉴定 |
2.4 禽圆环病毒2型的基因组特征 |
2.4.1 序列分析的毒株选择 |
2.4.2 AGV2的全基因组扩增 |
2.4.3 AGV2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拼接 |
2.4.4 不同来源的AGV2基因组特征 |
2.5 禽圆环病毒2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2.5.1 引物、探针设计 |
2.5.2 标准质粒的制备 |
2.5.3 常规PCR及灵敏性 |
2.5.4 荧光定量PCR的最佳反应条件 |
2.5.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5.6 特异性检验 |
2.5.7 重复性检验 |
2.5.8 荧光定量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2.6 禽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
2.6.1 病毒分离的毒株选择 |
2.6.2 其他病原排除 |
2.6.3 SPF鸡只的感染 |
2.6.4 病毒的收获与鉴定 |
2.6.5 致病性实验的毒株选择 |
2.6.6 病毒定量与制备 |
2.6.7 鸡只感染 |
2.6.8 临床观察 |
2.6.9 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
2.6.10 血常规检测 |
2.6.11 致死率统计 |
2.6.12 脏器的采集及处理 |
2.6.13 病毒的组织分布与载量 |
2.7 禽圆环病毒2型5'-UTR的功能研究 |
2.7.1 双荧光报告基因的构建方案 |
2.7.2 融合PCR构建重组质粒 |
2.7.3 中提重组质粒 |
2.7.4 重组质粒的真核细胞转染 |
2.7.5 报告基因的Western Blot检测与定量分析 |
2.7.6 RT-qPCR检测不同DR区的转录水平 |
2.8 禽圆环病毒2型的VP2与VP3的功能研究 |
2.8.1 VP2与VP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8.2 VP2与VP3的真核细胞转染 |
2.8.3 间接免疫荧光(IFA)及激光共聚焦 |
2.8.4 细胞内线粒体的提取 |
2.8.5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8.6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2.8.7 DNA损伤及相关通路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禽圆环病毒2型的流行情况 |
3.1.1 AGV2的PCR阳性结果 |
3.1.2 AGV2的PCR阳性结果的序列测定 |
3.1.3 混合感染是AGV2的主要感染类型 |
3.1.4 AGV2在中国大陆地区有着广泛的地域分布且在秋季多发 |
3.2 禽圆环病毒2型基因组在禽用疫苗中的检测情况 |
3.2.1 超过20%的疫苗被AGV2基因组混入 |
3.2.2 NDV和IBV鸡胚源疫苗为AGV2基因组混入的重灾区 |
3.3 禽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 |
3.3.1 扩增得到AGV2全基因组的三个片段 |
3.3.2 本实验共获得17株AGV2全基因组序列 |
3.3.3 AGV2全基因组特征 |
3.4 禽圆环病毒2型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3.4.1 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 |
3.4.2 AGV2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 |
3.4.3 良好的特异性 |
3.4.4 高度的灵敏性 |
3.4.5 良好的重复性 |
3.4.6 应用荧光定量PCR在临床病料的检测中获得了更高的阳性率 |
3.4.7 AGV2在临床感染鸡只中的分布 |
3.5 禽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
3.5.1 病毒分离时其他病原的排除 |
3.5.2 AGV2的分离与鉴定 |
3.5.3 攻毒剂量的确定 |
3.5.4 临床症状 |
3.5.5 剖检病变 |
3.5.6 AGV2与CAV混合感染造成的脏器损伤 |
3.5.7 混合感染引起了严重的贫血和白细胞数量下降 |
3.5.8 AGV2与CAV的混合感染造成了高死亡率 |
3.5.9 病毒的组织分布 |
3.6 禽圆环病毒2型5'-UTR的功能研究 |
3.6.1 双荧光报告基因质粒的成功构建 |
3.6.2 双荧光报告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 |
3.6.3 GFP、RFP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3.6.4 不同DR区表现出不同的转录能力 |
3.6.5 各位置b型DR的作用 |
3.7 禽圆环病毒2型的VP2与VP3的功能研究 |
3.7.1 VP2、VP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7.2 AGV2 VP2与VP3的核定位 |
3.7.3 AGV2 VP2与VP3引起的细胞凋亡 |
3.7.4 AGV VP2和VP3诱导非P53依赖的细胞凋亡 |
3.7.5 AGV2 VP2与VP3可造成细胞DNA的损伤并上调Chk2的表达量 |
4 讨论 |
4.1 禽圆环病毒2型的流行特征 |
4.2 禽圆环病毒2型基因组在禽用疫苗中的检测情况 |
4.3 禽圆环病毒2型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4.4 禽圆环病毒2型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4.5 禽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
4.6 禽圆环病毒2型5'-UTR的功能研究 |
4.7 禽圆环病毒2型VP2与VP3的功能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理及联合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炎症反应 |
1.1 PRRs与炎症 |
1.2 细胞因子与炎症 |
1.3 PRRS与炎症 |
2 炎症的药物治疗 |
2.1 非甾体类和甾体类抗炎药 |
2.2 抗生素 |
2.3 天然药物 |
3 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AMs炎症模型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1 PAMs的分离 |
2.2 重组质粒的制备 |
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苦参碱对PRRSV Nsp9 活性的影响 |
2.4 PRRSV5'UTR RNA的制备 |
2.5 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诱导PAMs炎症模型的建立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PAMs的鉴定结果 |
3.2 PRRSV5'UTR RNA的制备与鉴定 |
3.3 苦参碱抑制PRRSV Nsp9的活性 |
3.4 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分泌IL-1β |
3.5 PRRSV5'UTR RNA和LPS共刺激PAMs分泌IL-6、IL-8和TNF-α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制 |
1 试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1 细胞毒性试验 |
2.2 PAMs分泌炎症因子的检测 |
2.3 调控IL-1β产生过程相关蛋白的检测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地塞米松在PAMs上的细胞毒性结果 |
3.2 苦参碱对IL-1β表达的影响 |
3.3 苦参碱对PAMs炎症模型分泌IL-6、IL-8和TNF-α的影响 |
3.4 苦参碱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 苦参碱对TLR4、DHX36/MyD88和NOD2/RIPK2的影响 |
3.6 苦参碱对NLRP3 炎症小体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苦参碱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
4.2 苦参碱通过影响MyD88 抑制NF-κB信号通路 |
4.3 苦参碱抑制NLRP3 炎症小体的激活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苦参碱与抗生素联合抗炎作用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1 细胞毒性试验 |
2.2 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L-1β的表达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五种抗生素在PAMs上的细胞毒性结果 |
3.2 苦参碱联合阿莫西林/金霉素在PAMs上的细胞毒性结果 |
3.3 IL-1β表达的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宏基因组学技术鉴定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相关病毒及其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猪呼吸道综合征相关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 PRDC概述 |
1.2 PRDC相关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
1.2.1 与PRDC相关的3 种常见病毒性病原 |
1.2.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1.2.1.2 猪圆环病毒2型 |
1.2.1.3 猪流感病毒 |
1.2.2 PRDC中鉴定的3 种新发病毒 |
1.2.2.1 猪星状病毒 |
1.2.2.2 猪细小病毒6型 |
1.2.2.3 猪细环病毒 |
1.3 小结与展望 |
第2章 病毒宏基因组学鉴定患PRDC仔猪中病毒种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临床样本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样本的处理及总核酸的提取 |
2.1.4 建库和TruSeq Illumina测序 |
2.1.5 数据分析、序列组装及系统发育分析 |
2.1.6 病毒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和DNA的提取 |
2.1.7 PCR鉴定26 份肺组织样本中与PRDC相关病毒的分布 |
2.1.8 74份血清样本中与PRDC相关的病毒检测 |
2.2 结果 |
2.2.1 26份血清pool样中与PRDC相关病毒种类 |
2.2.2 26份鼻拭子pool样中与PRDC相关病毒种类 |
2.2.3 6种病毒基因序列组装及系统发育分析 |
2.2.4 PCR鉴定26 份肺组织样本中PRDC相关病毒的分布 |
2.2.5 74份血清样样本中与PRDC相关的病毒检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4 种与PRDC相关病毒的分子特征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临床样本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DNA的提取 |
3.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3.1.6 4种病毒基因组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及测序 |
3.1.7 序列拼接及系统发育分析 |
3.2 结果 |
3.2.1 PPV-2 各个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3.2.2 PPV-2 基因组拼接及系统发育分析 |
3.2.3 PPV-3 各个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3.2.4 PPV-3 序列拼接及系统发育分析 |
3.2.5 PPV-6 各个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3.2.6 PPV-6 序列拼接及系统发育分析 |
3.2.7 PCV-2 各个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3.2.8 PCV-2 序列拼接及系统发育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猪圆环病毒病的调查与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圆环病毒病调查 |
1.1 流行病学 |
1.2 临床诊断症状 |
1.2.1 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
1.2.2 皮炎肾炎综合征 |
2 防治措施 |
2.1 治疗措施 |
2.2 预防措施 |
2.2.1 注意改善猪群营养水平 |
2.2.2 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
2.2.3 注意健全猪场生物安全措施 |
3 体会 |
四、特别提醒:猪圆环病毒(PCV2)(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例保育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混感治疗分析[J]. 杨鸽宽.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8)
- [2]鸭圆环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影响[D]. 李玲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河北地区PEDV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与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D]. 付琦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我国猪圆环病毒病的疾病趋势和应对措施[J]. 张军. 养猪, 2020(06)
- [5]浙江金华地区PCV2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变异分析[J]. 吴明臻,江云波,敖超杰,于学祥,库旭钢,陈芳洲,孙琪,吴昊,何启盖,赵青. 中国兽医学报, 2019(10)
- [6]猪圆环病毒2b和2d基因型Cap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 郭佳慧. 扬州大学, 2019
- [7]禽圆环病毒2型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功能研究[D]. 么帅.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8]苦参碱抑制PAMs分泌IL-1β的机理及联合用药研究[D]. 孙盼盼.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9]宏基因组学技术鉴定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相关病毒及其分子特征研究[D]. 覃思楠.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5)
- [10]猪圆环病毒病的调查与诊治[J]. 李延平.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