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粒及端粒酶与白血病(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丹,彭剑雄,李亚红,凌晗,康玉国[1](2017)在《CD34+CD3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及在CD34+ CD38+ AML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指导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4月至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20例初发CD34+ CD38+ AM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20)。随机选择同期于病例收集医院门诊或血液科因怀疑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进行骨髓穿刺的10例受试者,纳入对照组(n=10)。采用相对定量PCR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相对端粒酶长度,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银染法与绝对定量PCR分别定性与定量检测2组受试者的端粒酶活性;记录研究组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获得CR患者的MRD。对2组受试者的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研究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其临床资料、疗效、MRD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或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受试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 TRAP-银染法定性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研究组CD34+ CD38+ AML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端粒相对定量PCR扩增与端粒酶绝对定量PCR扩增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为1.72±0.42,显着短于对照组的4.68±1.8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6,P<0.001)。研究组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为(405 242.01±357 412.39)copies/μL,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7 356.14±7 021.03) copies/μ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02)。研究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508,P<0.05)。②研究组不同性别CD34+ CD38+ AML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7+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50 g/L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均显着短于CD7-者、Hb水平为(>50~120)g/L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7、-3.011,P=0.040、0.008);其端粒酶活性均显着高于CD7-者、Hb水平为(>50~120)g/L者,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3、2.255,P=0.010、0.037)。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患者、白细胞计数为≤50×109/L患者的相对端粒均显着长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者、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8、2.637,P=0.001、0.018);其端粒酶活性均显着低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者、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052、-3.281,P=0.009、0.008)。③研究组中,获得CR的CD34+ CD38+ AML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为1.95±0.19,显着长于未获得CR者的1.28±0.3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6,P<0.001);其端粒酶活性为(197 670.43±92 077.14)copies/μL,显着低于未获得CR者的(790 732.07±347 624.01)copies/μL,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379,P<0.001)。④对研究组中13例获得CR的CD34+ CD38+ AML患者进行MRD检测的结果显示,7例相对端粒长度≤1.95的患者中,MDR呈阳性者为5例,呈阴性者为2例;6例相对端粒长度>1.95的患者中,MRD呈阳性者为1例,呈阴性者为5例;7例端粒酶活性≤197 670.43 copies/μL的患者中,MRD呈阳性者为1例,呈阴性者为6例;6例端粒酶活性>197 670.43 copies/μL的患者中,MDR呈阳性者为5例,呈阴性者为1例。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随访检测其中5例获得CR的患者结果显示,其中3例长期处于CR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均与对照组均值相近。而2例获得CR后复发患者相对端粒长度再次缩短、端粒酶活性再次增高。结论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能够作为CD34+ CD38+ AML的诊断、预后及复发判定指标之一,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璇[2](2014)在《慢性再障患儿外周血端粒长度及端粒酶基因突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常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是儿童时期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等。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认为AA的发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造血干细胞减少或损伤、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和淋巴因子介导的与免疫相关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而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近年来,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癌变及DNA修复的密切关系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端粒是真核细胞内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的“帽状”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避免染色体末端融合、重组和丢失,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端粒随细胞的复制、分裂进行性缩短,达到一定程度后不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细胞便走向衰老死亡。端粒长度的维持和延伸需要端粒酶的活性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以其自身的RNA为模板,通过端粒酶逆转录酶组分及相关蛋白不断在染色体末端合成端粒序列。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可以引起端粒长度的改变。既往研究表明,携带端粒酶基因突变的再障患者端粒酶活性下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儿童造血骨髓容量相对多于成人,且骨髓造血功能代偿能力较强,有实验显示,再障患儿骨髓造血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升高,那么其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变化如何?是否有端粒酶基因突变?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研究。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变化及端粒酶TERC、TERT基因突变情况。研究端粒长度与端粒酶基因突变在再障患儿发病及病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为判断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其中初次确诊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24例,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基本治愈、缓解及明显进步(有效组)患儿36例,接受免疫治疗无效者9例,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无显着性差异。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35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端粒相对长度,对端粒酶TERC、TERT1、TERT2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端粒酶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PubmedBLAST中正常TERC、TERT1、TERT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1.初诊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756±0.299,较正常对照组0.980±0.374缩短(P=0.017)。2.经IST有效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为0.877±0.39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经IST无效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0.561±0.228,与正常对照组及IST有效组相比均缩短(P <0.05)。3.69例AA患儿及35例正常对照组测序结果均未发现TERC、TERT1、TERT2基因突变。结论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端粒长度较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缩短,经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的患儿端粒长度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经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患儿端粒长度持续缩短。2.端粒长度改变与AA发病及发展过程有关,可以成为评价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的指标之一;3.本组再障患儿未发现端粒酶基因突变,推测儿童再障与成人再障端粒酶基因突变可能不同。
王红旭,邹琳[3](2012)在《端粒-端粒酶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Hermann J.Muller和Barbara McClintock就提出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帽状保护性结构。端粒缺失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染色体端端融合甚至细胞死亡。1970年,James D.Watson发现DNA复制过程中,DNA依赖的DNA酶不能完全复制线性染色体的5’末端,端粒长度随细胞分裂而缩短。1978年,
靳蕊蕊[4](2012)在《AZT与KG-1a细胞增殖、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剂3’-叠氮-2’,3’-脱氧胸腺核苷(AZT)对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增殖、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ZT分别作用24h、48h、72h后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ZT对KG-1a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TRAP-PCR-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ZT能抑制KG-1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凋亡,随AZT浓度的增加,处于S期的细胞数目减少,G2/M期细胞数目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ZT作用后细胞端粒酶活性及hTERT-mRNA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调,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ZT在体外能明显抑制KG-1a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与降低端粒酶活性、下调hTERT-mRNA表达有关。
王红旭[5](2012)在《儿童血液系统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端粒酶催化亚基(human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基因的突变与表达,并分析不同血液系统疾病与hTERT突变与表达的情况,hTERT在经临床治疗干预的儿童急性白血病患中的表达,提高对端粒酶相关疾病的认识,及加深对端粒酶与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的认识。方法:1.据文献报道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为高发突变区,本研究也选择该区在儿童血液病患者的突变状况:收集71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血液系统疾病确诊患者,其中有47例急性白血病,23例非白血病患者(含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再提取患者外周血标本中全基因组DNA,PCR扩增hTERT基因的15号外显子;利用Sanger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2.检测接受化疗的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hTERT基因表达水平收集60例我院血液内科住院的血液系统疾病确诊患者,其中3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临床规范治疗,23例非白血病患者,提取外周血标本中总RNA,逆转录为cDNA,荧光定量RT-PCR检测hTERT基因表达水平,以GAPDH基因表达为对照。以非参数Mann-Whitney和Kruskall-Wallis检验分别对两组和多组间表达水平的比较,置信水平α=0.05,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 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突变分析: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在5号染色体1254714碱基发生C>A杂合突变(该位点距离15号外显子转录起始位点上游91bp)。而47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和其余21例非白血病组未发现该基因区域的突变。2. hTERT基因表达分析:经临床治疗干预并达缓解的B-ALL、PreB-ALL与T-ALL组间hETRT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三组间hTERT表达水平高低为PreB-ALL<B-ALL<T-ALL。但白血病组与非白血病组间、AML与ALL组间、ALL中高危、中危及标危组间、初诊外周血WBC≥100×109/L,50×109/L-100×109/L与<50×109/L组间、异常核型与非异常核型组间、年龄≥10岁的ALL患者与1-10岁ALL患者组间hTER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急性白血病与成人AML的hTERT基因突变位点不同,成人AML患者hTERT基因高突变区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突变率低;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相同的hTRET基因杂合突变,该基因突变位点与端粒相关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并值得进一步研究。2.经临床治疗干预的并达缓解的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hTERT基因表达水平与非白血病患者无显着差异,仅B-ALL、PreB-ALL与T-ALL组间仍有统计学差异,其他临床危险程度分级间hTERT基因表达水平无差异,hTERT表达水平可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缓解的分子参考指标之一。
黄文强,刘定强,杨鹏[6](2011)在《端粒、端粒酶与白血病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就端粒、端粒酶在白血病诊疗中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1端粒结构与功能1.1端粒的结构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线形染色体末端串联重复的短DNA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DNA蛋白复合体,端粒序列具有高度保
钱玉红[7](2009)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hTR反义核酸对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是否增加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疗效,以探求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机制。方法:动物实验研究:建立急性白血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TR反义核酸组、放射组、hTR反义核酸联合放射组;疗程结束后活杀部分小鼠,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ELISA方法检测治疗后小鼠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采用Annexin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临床研究:以我科初诊及复发的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抽取患者骨髓,检测治疗前后2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检测方法同动物实验。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成功建立L1210/DBA-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治疗前各组急性白血病小鼠骨髓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略有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空白对照组小鼠骨髓端粒酶活性有上升趋势,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与治疗前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TR反义核酸联合放射组端粒酶活性下降最为显着,细胞凋亡率升高明显,与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hTR反义核酸组与放射组端粒酶活性下降无明显差异,放射组在细胞凋亡率方面优于hTR反义核酸组;hTR反义核酸联合放射组小鼠生存时间较各组明显延长(P<0.05)。临床研究结果: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检测到端粒酶阳性者27例,阳性率为75%,端粒酶活性为3.852±1.879;其中ANLL 19例,阳性率为73.1%,ALL 8例,阳性率为80%,ANLL与ALL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14例,阳性率77.8%,端粒酶活性为3.88±1.797;对照组阳性表达13例,阳性率72.2%,端粒酶活性为3.823±2.009;两组治疗前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及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参芪联合化疗组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芪联合化疗组与化疗组相比较,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明显减轻。结论:端粒酶活性升高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发生的机制之一;hTR反义核酸可抑制白血病小鼠的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联合放疗有协同作用,有放射增敏效应。参芪扶正注射液可通过下调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促进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抗白血病效应,联合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
李宏良[8](2006)在《清毒片及hTERT mRNA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通过文献、临床及实验三个环节探讨了清毒片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 mRNA)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的影响,以期获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途径。 1 文献研究 1.1 目的: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 方法:通过复习文献,分析总结了端粒酶、hTERT、反义核酸与急性白血病关系及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作用机理。 1.3 结果: 1.3.1 端粒酶的激活是恶性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hTERT是调节端粒酶活性高低的限速决定因子;急性白血病及其细胞株存在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的高表达情况。抑制端粒酶活性可作为抗白血病的新途径。 1.3.2 反义核酸可与目的基因的特定序列相结合,抑制、封闭或破坏靶基因,干扰遗传信息从核酸向蛋白质的传递。以hTERT mRNA为靶点的反义核酸可抑制端粒酶活性。 1.3.3 中医药在诱导凋亡、诱导分化、逆转耐药、介导免疫调节及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发挥抗急性白血病的作用。 1.4 结论:中药和反义核酸均能调控基因表达,故理论上中药同hTERT mRNA反义核酸联合应用有可能得到抗白血病的协同效应。 2 临床研究 2.1 第一节: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医证型与hTERT mRNA表达关系的研究 2.1.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hTERT mRNA表达的中医本质,为寻找合理的中药干预hTERT mRNA表达提供理论依据。 2.1.2 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了29例不同证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 mRNA表达的异同,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 2.1.3 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hTERT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与正常人,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以毒热炽盛型hTERT mRNA表达量最高,各中医证型hTERT mRNA表达量由小到大依次为瘀血痰结型<气阴两虚型<毒热炽盛型。毒热炽盛型和瘀血痰结型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毒热炽盛型与气阴两虚型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气阴两虚型与瘀血痰结型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4 结论:与虚、瘀、痰等因素相比,毒可能与hTERT最具有相关性,即hTERT
孙玲[9](2005)在《hTERT及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恶性度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但大剂量化疗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昂贵,且具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并发症,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简便、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成为血液病基础及临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反义技术用于抗白血病的理论基础是根据碱基互补原理,利用反义寡核苷酸片段终止原癌基因和癌基因的表达,使白血病细胞向成熟分化或诱导凋亡,从而起到缓解白血病的作用。已经证实,在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中,原癌基因c-myc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基因呈高表达。推测这两种基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原癌基因c-myc是myc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产物属核蛋白类的磷酸化蛋白质,在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c-myc基因过度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新近有资料显示,c-myc可能参与hTERT和端粒酶的激活。已经证实端粒酶活性增高在恶性肿瘤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结构,端粒酶能合成端粒、补充由细胞分裂造成的端粒缩短,使细胞永生化。hTERT作为端粒酶活性组成部分,在端粒酶的激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血病是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的发生过程,发病机制复杂,单独封闭某一基因的表达,往往不能完全阻止肿瘤的发生。将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反
刘彦霞[10](2005)在《难治性白血病中端粒酶活性与多药耐药及其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难治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低,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治疗中的重大难题。目前认为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就是其组织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而细胞永生化的获得是组织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基础。研究表明端粒酶激活是细胞获得永生化的必需途径,是细胞恶变的关键步骤。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端粒酶活性在白血病细胞株和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与正常人有明显区别,化疗后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下降,故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高低与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关系密切。多药耐药是目前急性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临床上现已应用逆转耐药的药物,但是因其副作用较大,影响了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因此,选择对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合理的化疗药物,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的缓解率成为白血病治疗中的重点。本研究采用MTT法测定体外药敏试验,根据其试验结果制定有效的个体化化疗方案,并采用TRAP法测定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骨髓原代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难治性白血病以及难治性白血病产生多药耐药的关系,为更好的改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收集29例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原代细胞,应用TRAP法测定化疗前的端粒酶活性:采用MTT法测定10种抗白血病化疗药物对骨髓原代细胞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再用TRAP法测定化疗后骨髓原代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结果:1.10种化疗药对15例难治性AML的杀伤作用的强弱依次为:高三尖
二、端粒及端粒酶与白血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及端粒酶与白血病(论文提纲范文)
(2)慢性再障患儿外周血端粒长度及端粒酶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
致谢 |
(3)端粒-端粒酶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端粒与端粒酶 |
1.1 端粒 |
1.2 端粒酶 |
2 端粒酶与儿童急性白血病 |
2.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
2.2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
3 治疗前景 |
3.1 抑制hTERT表达 |
3.2 直接抑制端粒酶活性 |
4 问题及展望 |
(4)AZT与KG-1a细胞增殖、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白血病的治疗现状 |
1.2 端粒及端粒酶 |
1.3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
1.4 端粒酶抑制剂、叠氮胸苷的抗肿瘤作用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药物、试剂及实验仪器 |
2.2.1 实验药物及试剂 |
2.2.2 试剂和药物的配制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KG-1a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和冻存 |
2.3.2 实验分组 |
2.3.3 观察指标 |
2.3.4 各实验指标的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AZT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AZT对KG-1a细胞周期的影响及诱导凋亡作用 |
3.3 AZT对KG-1a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3.4 AZT对KG-1a细胞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编书目 |
致谢 |
(5)儿童血液系统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端粒酶基因突变在儿童血液疾病中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TERT 基因表达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端粒、端粒酶与白血病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端粒结构与功能 |
1.1 端粒的结构 |
1.2 端粒的功能 |
1.2.1 稳定和保护染色体末端, 调节细胞生长、决定细胞的寿命 |
1.2.2 防止染色体复制时末端丢失、相互融合重组 |
2 端粒酶结构、功能、活性调节 |
2.1 端粒酶结构与功能 |
2.2 端粒酶活性的调节 |
2.2.1 端粒酶结合蛋白 |
2.2.2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
2.2.3 细胞因子 (Cytokine, CK) |
2.2.4 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 (TRF1) |
2.2.5 细胞分化及细胞周期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2.2.6 c-myc脱氧核酶 |
2.2.7 蛋白激酶 (PKC) 抑制剂 |
3 端粒酶与白血病 |
3.1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AL) |
3.2 慢性白血病 |
4 展望 |
(7)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端粒酶及HTR与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 |
第二节 HTR反义核酸与白血病治疗的研究 |
第三节 辐射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
第四节 中医药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TR反义核酸联合辐射对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端粒酶活性及疗效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结语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 |
附录二 彩图部分 |
致谢 |
(8)清毒片及hTERT mRNA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端粒酶及端粒酶逆转录酶与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 |
一 端粒与端粒酶 |
二 端粒酶的结构 |
三 端粒酶及端粒酶逆转录酶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
四 端粒酶及端粒酶逆转录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 |
第二节 反义核酸与白血病关系研究概况 |
一 反义核酸的种类及特点 |
二 反义核酸技术作用机制 |
三 反义核酸的修饰与稳定性 |
四 细胞对反义核酸的吸收 |
五 反义核酸与白血病的治疗 |
六 存在问题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白血病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 |
一 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
二 诱导细胞分化 |
三 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 |
四 介导免疫调节 |
五 调控基因表达 |
第四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医证型与hTERT mRNA表达关系的研究 |
一 病例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二节 清毒片对急性白血病患者hTERT 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
一 病例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清毒片及hTERT反义核酸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二节 清毒片及hTERT反义核酸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节 清毒片及hTERT反义核酸对HL-60细胞hTERT mRNA表达的影响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语 |
附录二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附录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散点图 |
附录四 RT-PCR电泳图 |
附录五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hTERT及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
hTERT及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TERT及c-myc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增殖、端粒酶活性、凋亡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
第一章 hTERT及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增殖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章 hTERT及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诱导凋亡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hTERT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前后的HL-60细胞对裸鼠致瘤性及肿瘤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一章 hTERT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前后的HL-60细胞对裸鼠致瘤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章 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 论 |
小 结 |
第三部分 hTERT及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化疗药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反义技术与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
致 谢 |
(10)难治性白血病中端粒酶活性与多药耐药及其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端粒及端粒酶与白血病(论文参考文献)
- [1]CD34+CD3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J]. 赵丹丹,彭剑雄,李亚红,凌晗,康玉国.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7(06)
- [2]慢性再障患儿外周血端粒长度及端粒酶基因突变的研究[D]. 王璇. 郑州大学, 2014(03)
- [3]端粒-端粒酶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 王红旭,邹琳. 儿科药学杂志, 2012(11)
- [4]AZT与KG-1a细胞增殖、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D]. 靳蕊蕊. 兰州大学, 2012(10)
- [5]儿童血液系统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D]. 王红旭. 重庆医科大学, 2012(01)
- [6]端粒、端粒酶与白血病研究现状及展望[J]. 黄文强,刘定强,杨鹏.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1(01)
- [7]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D]. 钱玉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清毒片及hTERT mRNA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影响的研究[D]. 李宏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9]hTERT及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D]. 孙玲. 郑州大学, 2005(08)
- [10]难治性白血病中端粒酶活性与多药耐药及其预后的关系[D]. 刘彦霞. 山东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