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髓内针加骨水泥治疗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白文哲[1](2021)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评价及耳穴压豆防治术后化疗呕吐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骨肉瘤等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方案通常采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保肢术逐渐替代截肢术成为了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的主流方式,然而应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仍然存在争议与挑战。骨肉瘤患者在接受大剂量顺铂化疗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单纯应用西药不能完全缓解。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该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改良的Mirels评分系统对股骨远端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的内固定方式选择的影响,并结合有限元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评估耳穴压豆防治骨肉瘤患者术后大剂量顺铂化疗所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缓解骨肉瘤患者术后化疗呕吐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一、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医院(本部)骨病科从2004年1月到2019年12月使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的30例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钢板组(14例)和髓内针组(16例)。使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术后患肢的肢体功能,采用改良Mirels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术前的瘤骨强度,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两组的比较。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股骨远端保留自身关节的瘤段切除术进行模拟,分别采用钢板、髓内针内固定,比较两组模型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二、采取自身交叉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从2018年9月到2020年12月,将在解放军第九六○医院(本部)骨病科的骨肉瘤术后接受大剂量顺铂化疗的患者分为耳穴组(耳穴压豆+止吐药)与西药组(止吐药),收集其住院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食欲、体倦乏力、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两组资料的比较。结果:1.保留自身关节的30例恶性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54.3个月,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术后评均MSTS评分为26.7分,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0%(3/30),术后骨折率为10%(3/30),术后不愈合率为20%(6/30);2.钢板组与髓内针组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复发、骨折、不愈合)及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钢板组与髓内针组的术后评均MSTS评分分别为27.1±1.6分和26.4±1.9分,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45);4.钢板组与髓内针组的平均骨强度评分分别为9.3±2.1分和7.3±1.4分,两组之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6);5.有限元分析的应力分布结果示两组内固定模型的应力集中区域均位于近端截骨处附近水平,髓内针模型的最大应力值均大于钢板模型,但两模型的最大应值力均未达到钛合金的屈服强度;6.有限元分析的位移变化结果示髓内针模型的股骨头处位移为2.81mm,大于钢板模型的1.7mm;7.对于骨肉瘤术后接受顺铂化疗的两组患者,其化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分别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8.应用顺铂后的第2、3天耳穴压豆组的恶心、呕吐完全控制率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9.应用顺铂后的第2天耳穴压豆组的正常食欲率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应用顺铂后的4天内,两组间体倦乏力情况进行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采取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远期有较好肢体功能;2.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髓内针与钢板均能用于股骨远端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但钢板具有更好的稳定性;3.采用改良的Mirels评分系统,结合股骨远端建模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股骨远端的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选择内固定时,骨强度评分<8分的患者可以选择髓内针固定,骨强度评分≥8分选择钢板固定更为合适;4.耳穴压豆可以减轻骨肉瘤术后应用顺铂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反应,改善患者的食欲,有助于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赵杰[2](2020)在《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保肢术已成为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的主流方式。然而使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肱骨干恶性骨肿瘤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改良的骨强度评分系统选择个性化重建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骨缺损的保关节术式策略。同时评估中药治疗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病人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使用保关节术式治疗的28例肱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岁(8-82岁)。使用骨强度评分系统评估肿瘤骨的强度。根据骨强度评分、病人年龄、肿瘤类型等因素使用四种不同的保关节术式重建瘤段切除后的节段性骨缺损。使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肢体功能。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生物重建组和非生物重建组的骨强度及术后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使用VAS评分、KPS评分评估转移癌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5月(15-66月),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亡,其余6例患者(6/7,85.7%)无瘤生存。21例骨转移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8月(9–48月),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生物重建组与非生物重建组的平均骨强度评分分别是9.7±1.3和12.9±1.2,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术后平均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为26.7±1.4和26.1±1.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58)。非肿瘤学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1例无菌性松动、1例桡神经损伤。中药治疗的转移癌患者在减轻术后残余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00)。结论:肱骨干原发恶性骨肿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选择酒精灭活回植的方式治疗;肱骨干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或转移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采用原位微波灭活的方式治疗;肱骨干转移瘤骨皮质不完整,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节段性假体更为合适。中药联合止痛药可以减轻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王爽[3](2019)在《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固定胫骨干骨折的环形支架不同穿针方式五种构型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以直径3cm的直型聚乙烯塑料棒(PE棒)制作胫骨中段不稳定骨折模型,选取相同厂家同批次的聚乙烯塑料棒15根,将其随机均分为5组。截取长度51cm,两端各做6.5cm深度牙托粉塑模包埋,以适合机械安装,自中央部分横型截除2cm,形成每段18cm游离段。应用内径155mm的泰勒全环和螺纹杆安装四环结构环形支架,两端组环外径各8cm,中间两环间内径16cm,其中中间骨段上下各7cm,缺损骨段长度2cm。外固定架两端环外缘距相邻牙托粉塑模边缘各3cm。5组构型的穿针分别应用2.0mm克氏针及5.0mm半针或混合应用,每个环两枚固定针交叉90°固定。具体构型分为:每个环的穿骨元件均为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组即全克氏针组(A组)、每个环均由2枚5.0mm螺纹半针相交叉成90°固定即全半针组(B组)、两端的两个环均由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固定同时中间两环各以1枚拉张克氏针及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枚半针平行(C组)、每个环均以一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端环组间克氏针及半针分别垂直(D组)、每个环均以1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每个环的半针及克氏针分别平行组(E组)。应用拉张器给以克氏针1200N的恒定张力,螺栓扭矩限定在14Nm。将上述5组模型分别安装至实验机器,进行扭转及轴向压缩实验。通过对轴向负荷的断端位移和不同扭矩下的扭转角度的测定并计算相对应的刚度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5种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支架的生物力学差异。并以经典的“理想状态”下的全克氏针Ilizarov支架(A组)做参照标准,分别比较各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在500N轴向压缩力及5Nm旋转扭矩时生物力学稳定性大小。结果:显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旋转幅度均相应增大。比较500N轴向负荷下5组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的轴向负荷实验提示:B组和其他各组相比轴向压缩位移最小(P<0.05),轴向刚度最大(P<0.05);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位移和轴向刚度分别和标准参照组A组比较,提示两项指标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实验5NM扭矩下上述5组构型两两比较时:B组在扭转角度上数值最小(P<0.05)和扭转刚度最大(P<0.05)。C组和E组在上述两项指标中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0.05),而在扭转刚度上弱于全克氏针组Ilizarov支架(A组)(P<0.05)。D组和A组在扭转角度和扭转刚度上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P=0.981)。结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扭转角度均相应增大。1、轴向压缩负荷实验:在轴向压力为500N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具有最好的轴向抗压缩能力,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抗压缩能力和A组相当。2、扭转负荷实验:在扭矩为5Nm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显示了更好的抗扭转能力,此时D组的抗扭能力和A组相当,C组和E组抗扭转能力相当,但二者均相较A组在抗扭转能力上为弱。
薛德挺,李杭,潘志军,张炜,李伟栩,郑强,冯刚,谭延斌,高翔,蒋靓君,张占丰[4](2018)在《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和迟发骨感染的处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早期和迟发骨感染的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治疗股骨和胫骨采用髓内钉治疗术后感染患者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6.8岁;14例为胫骨,8例为股骨。早期感染组6例表现为感染部位红、肿、热、痛伴伤口渗液流脓;迟发感染组其中12例表现为窦道形成,4例表现为反复局部红肿。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分为早期感染(术后6周以内)和迟发感染(术后6周以后)。早期感染6例患者,其中1例因出现感染性休克而拆除髓内钉,予以清创抗生素骨水泥棒固定;5例均保留髓内钉并行局部清创治疗。迟发性感染16例患者,其中1例胫骨感染者予以局部换药至骨折愈合,后拆除髓内钉并进行髓内清创;2例全身情况较差者,拆除髓内钉并清创后植入硫酸钙骨水泥并外固定支架固定;其余13例采用拆除髓内钉并清创、抗生素水泥棒植入治疗。比较早期和迟发感染在内固定去留、感染控制、骨折愈合、二期骨折固定等方面的差异。结果6例早期感染患者中,1例感染性休克拆除髓内钉患者控制感染,二期予以髓内钉固定;5例保留髓内钉患者中,2例感染控制,3例感染未控制者拆除髓内钉行清创治疗后感染控制。保留髓内钉的成功率为33.3%%(2/6)。迟发性感染16例,感染均控制。2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其中6例早期感染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67±2.08)个月;16例迟发感染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3.2±0.79)个月。除1例失访外,21例获6~48个月随访,平均31.9个月;无一例发生再次骨折和感染复发。结论对于股骨和胫骨髓内钉术后早期骨感染可以尝试行保留髓内钉的清创治疗,但失败率较高。若保留髓内钉失败,则需按照迟发性骨感染处理。对于迟发性骨感染,因骨折尚未愈合,故采用彻底清创拆除内固定后硫酸钙或抗生素骨水泥棒植入并外固定支架固定,二期根据软组织情况选择钢板、髓内钉或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愈合。
张永帅,商冠宁[5](2018)在《下肢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是恶性肿瘤最容易转移的部位之一,骨转移癌以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转移而来为主。骨转移癌患者一旦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发生在下肢长骨,患者的生存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外科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已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提倡早期手术治疗,对已明确为骨转移癌的患者有必要定期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骨折高风险患者需行预防性手术以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外科治疗中骨折处肿瘤的常见处理方法包括囊内刮除和瘤段切除。骨缺损的填充物主要有同种异体骨、骨水泥。重建方式包括大段同种异体骨、人工假体置换、髓内钉、钢板联合骨水泥固定等。作者对下肢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了概述。
张永帅[6](2018)在《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外科治疗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8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及辽宁省人民医院诊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患者共计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1.46∶1,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58.4±9.2)岁,患者入院前症状多以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为主,部分患者骨折发生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原发恶性肿瘤中肺癌17例,乳腺癌8例,肾癌3例,肝癌2例,甲状腺癌2例,骨折部位:股骨22例,肱骨10例。手术方式:14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均行肿瘤切除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8例股骨干患者中4例行肿瘤切除后节段型人工假体重建联合骨水泥固定术,2例行肿瘤切除髓内针内固定骨水泥重建术,2例行瘤段切除大段同种异体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肱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患者共10例,其中肱骨近端骨折5例,均行肿瘤切除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肱骨干骨折5例中2例行肿瘤切除节段型人工假体重建术,3例行瘤段切除髓内针内固定骨水泥重建术。通过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对患者所进行的外科治疗方式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肢体功能情况、生活质量、复发转移情况、生存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比较术前术后各项评估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4例在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延迟愈合2例,经换药、抗炎治疗后愈合,其他均一期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经过抗凝治疗后血栓自溶。以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3-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32例患者随访均有效进行。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8±1.2)分,术后评分为(2.1±1.5)分(t=7.934,p<0.05);术后Kanofsky生活质量评估(65.5±8.4)分,明显高于术前(35.5±11.8)分(t=-16.340,p<0.05);术后3个月Enneking功能评分(24.5±1.5)分明显高于术前(8.5±1.5)分(t=-19.327,p<0.05),且优占62.5%(20/32),中占25%(8/32),差占12.5%(4/32),优良率为87.5%。术后MSTS评分为(23.1±3.8)分,患者有较高的满意度。17例肺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11.8%,其中4例局部复发,9例出现转移;8例乳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87.5%,3年生存率为50%,其中局部复发2例,转移3例;2例甲状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50%,1例出现转移,未出现局部复发;2例肝癌患者均出现转移,并在1年内全部死亡,无局部复发;3例肾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33.3%,3例均出现转移,其中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针对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应积极行外科治疗。采用合理的手术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已明确骨转移癌的患者有必要定期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骨折高风险患者需行预防性手术治疗以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
李扬[7](2016)在《可降解镁基金属内植物防治骨关节感染的基础与转化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骨科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韧带和肌腱的重建等植入物相关手术已成为重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内植物相关感染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骨关节感染会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何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内植物相关感染的发病率成为了骨科医疗领域一项重要课题。对此,目前的研究集中于研发自身具有抗感染性能的新型生物材料,这成为了预防和治疗内植物相关骨关节感染的新策略。纯镁金属及镁合金是一种具有较大临床应用潜力的新型可降解内植物材料,而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发现其在体液环境中降解所产生的碱性微环境可以对骨科常见致病细菌产生较强的抗感染作用,这提示我们对镁基金属的进一步抗感染改性(如合金化,涂层化)有望增强其抗感染性能,同时优化其生物适配性,使其成为一种预防和治疗内植物相关感染,骨髓炎等骨关节感染相关疾病的新型医疗手段。目的:1.本研究旨在以治疗和预防骨关节感染为主要临床应用方向,探索不同途径的镁基金属抗感染改性方式:(1)镁基金属功能合金化改性(2)功能涂层表面改性,制备具有抗感染性能的新型镁基金属内植物材料。2.对不同改性镁基金属的体外离子溶出行为、降解途径、生物安全性、抗菌性能和骨诱导活性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对其在体内的抗感染行为进行系统研究。3.在基因水平研究不同改性镁基金属材料的抗感染效应的作用靶点(包括对细菌毒力,生物膜形成,耐药相关基因的调控和影响),从而阐明并深入探讨其抗感染作用机制。4.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镁基金属的抗感染性能,并优化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以期适应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需求,为其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和结果:1.MRSA诱导大鼠内植物相关感染模型评估纯镁金属内植物的抗感染性能: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诱导的SD大鼠(Sprague Dawley rats)股骨内植物相关感染模型。结果表明纯镁金属内植物降解所产生的碱性微环境可对MRSA产生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可显着下调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黏附多糖调控基因ica A以及ph值相关基因agr RNAIII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纯镁金属内植物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内植物相关感染的发生和发展。2.可降解镁铜合金内植物治疗兔胫骨骨髓炎的抗感染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合成含铜质量比分别为0%,0.05%,0.1%和0.25%的镁铜合金样品(Mg0Cu,Mg0.05Cu,Mg0.1Cu和Mg0.25Cu),扫描电镜(FESEM)对样品微观形貌结构进行表征;获取材料浸提液,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建立样品金属离子释放动力学模型。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FESEM下分别观察材料表面细菌的荧光强度以及细菌形态改变;进行菌落计数(CFUs/cm2),测定抑菌效率;结晶紫定量细菌生物膜形成;q 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ica A、ica B、ica C、ica D和ica R,细菌毒力相关基因aap、alt E、bhp、fbe、embp和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mec A。以MASA为病原菌建立兔胫骨骨髓炎动物模型;患肢髓腔置入Mg0.25Cu髓内针(Φ2×30 mm);通过影像学、组织学染色、分子生物学等对镁铜合金在体内的抗感染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Mg0.1Cu和Mg0.25Cu镁铜合金样品能够显着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较高的抑菌效率,能够显着下调细菌生物膜毒力和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Mg0.25Cu髓内针能够有效治疗兔胫骨骨髓炎,同时修复感染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无明显局部或全身副作用,在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金属离子蓄积。3.可降解镁-钕-锌-锆-银(Mg-Nd-Zn-Zr-Ag)合金内植物治疗兔胫骨骨髓炎的抗感染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合成含银质量比分别为0%,0.26%,0.56%和1.1%的Mg-Nd-Zn-Zr-Ag合金样品(Mg-Nd-Zn-Zr-0Ag,Mg-Nd-Zn-Zr-0.26Ag,Mg-Nd-Zn-Zr-0.56Ag和Mg-Nd-Zn-Zr-1.1Ag),扫描电镜(FESEM)对样品微观形貌结构进行表征;获取材料浸提液,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材料表面细菌的荧光强度改变;进行菌落计数(CFUs/cm2),测定抑菌效率;结晶紫定量细菌生物膜形成;以MASA为病原菌建立兔胫骨骨髓炎动物模型;患肢髓腔置入Mg-Nd-Zn-Zr-1.1Ag髓内针(Φ2×30mm);通过影像学、组织学染色、分子生物学等对镁铜合金在体内的抗感染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Mg-Nd-Zn-Zr-1.1Ag镁银合金样品能够显着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较高的抑菌效率。Mg-Nd-Zn-Zr-1.1Ag髓内针能够有效治疗兔胫骨骨髓炎,同时修复感染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无明显局部或全身副作用。4.在多孔镁材料表面修饰庆大霉素载药涂层(Gent-PLGA-Mg):使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作为庆大霉素的负载缓释基质,并将其作为药物涂层制备于多孔镁支架(porous magnesium scaffold)表面,采用化学反应比色法(o-phthaldialdehyde method)测定庆大霉素浓度的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各组材料上庆大霉素总负载量,144小时内的庆大霉素释放量,建立药物缓释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接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MSCs)于不同材料表面共培养,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绘制增殖曲线;采用细胞骨架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测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铺展形态。检测庆大霉素对标准菌ATCC35984(表皮葡萄球菌)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复合染料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察活菌和死菌的荧光强度;进行细菌涂板、计数菌落(CFUs/cm2),测算抑菌效率;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脱色溶液OD值,定量分析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显示其具备较高的抗生素负载效率和持久稳定的缓释性能,从而抑制材料表面的早期细菌粘附,降低骨缺损修复术后的感染率,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5.在多孔镁材料表面修饰依诺沙星载药涂层(Enox-PLGA-Mg):使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作为庆大霉素的负载缓释基质,并将其作为药物涂层制备于多孔镁支架(porous magnesium scaffold)表面,测定依诺沙星浓度的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各组材料上依诺沙星总负载量,144小时内的依诺沙星释放量,建立药物缓释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接种Balb/c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c 3T3 cells)于不同材料表面共培养,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绘制增殖曲线;检测依诺沙星对标准菌ATCC35984(表皮葡萄球菌)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复合染料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察活菌和死菌的荧光强度;进行细菌涂板、计数菌落(CFUs/cm2),测算抑菌效率;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脱色溶液OD值,定量分析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使用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M Cell,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定向诱导分化培养获得成熟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染色观察各组材料浸提液共培养下对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q PCR检测BMM细胞在与各组材料浸提液共培养过程中,RANKL(nuclear factor-κB ligand)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包括TRAP,cathepsin K[Ctsk],calcitonin receptor[CTR],c-fos,and NFATC1。结果显示其具备较高的药物负载效率和持久稳定的缓释性能,从而抑制材料表面的早期细菌粘附,降低术后感染率,同时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有利于修复继发于感染的骨质破坏和骨溶解。结论:1.纯镁金属降解所产生的碱性微环境可显着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且显示出一定成骨诱导活性,提示镁基金属材料具有预防内植物相关感染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纯镁抗菌作用仅依赖于碱性环境,其抗菌性能受到降解速率的影响而无法保持稳定,需要进一步进行抗感染改性优化。2.镁铜(Mg-0.25Cu)合金具有理想的抗感染性能和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在本课题实验中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兔胫骨骨髓炎,并通过抑制细菌生物膜、毒力、抗药性相关基因抑制骨科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生物膜形成,可作为替代抗生素链珠、抗生素骨水泥的新型内植物材料,但其降解速率较快,暂不建议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使用。3.Mg-Nd-Zn-Zr-1.1Ag合金在体外能够有效抑制细菌增殖及生物膜形成,在保持了良好的力学性能的同时,在体内能够有效控制骨髓炎的发展,且其体内降解速率较慢,有希望作为一种骨髓炎相关骨缺损修复材料应用于临床。4.通过在多孔镁表面进行功能涂层改性的两种载药涂层Gent-PLGA-Mg和Enox-PLGA-Mg延缓了镁金属内植物的降解,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能够实现对抗生素药物的高效负载和持久稳定的缓释释放,从而达到理想的预防内植物早期感染的效果,因此具有作为镁金属内植物抗菌改性涂层的应用潜力。5.通过本课题对镁基金属的几种抗感染改性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镁基金属在预防和治疗骨科感染性疾病的几种应用形式,为此类临床器件的研发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和转化依据。
黄林,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8](2014)在《远端肢体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膝、肘关节以远肢体转移瘤临床发病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并探讨此类罕见转移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诊治远端肢体转移瘤患者30例(41处肢体远端转移病变),通过回顾其住院病历、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结果,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41处病变中,位于胫骨者21处,尺骨8处,腓骨6处,桡骨3处,足3处。所有患者以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4例发生病理性骨折,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长骨病变以Mirels评分评价骨折风险。28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患者以MST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功能情况。统计学采用Kaplan-Meier法测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28例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9个月,平均生存期13个月,半年生存率80.8%,1年生存率24.4%,2年生存率12.2%。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长骨转移瘤Mirels评分平均为9.56分。入院平均VAS评分6.86分,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2.63分。术后平均MSTS功能评分为22.85分。结论详细的病史采集、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及肿瘤学筛查是明确诊断、避免误诊的必要条件,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需进行进一步活检。外科手术治疗结合术后放疗及全身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克非,史峰军,吴迪,张龙[9](2013)在《骨水泥髓内灌注辅助髓内固定治疗老年糟粕性长骨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水泥髓内灌注辅助髓内固定治疗老年糟粕性长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7年采用骨水泥髓内灌注辅助带锁髓内针治疗老年糟粕性长骨骨折16例,女患12例,男患4例,年龄70~93岁。其中股骨干骨折10例、胫骨干骨折6例。1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最长2年。其中1例1年后因其他疾病死亡。3例患者2年后因其他疾病死亡。结果:16例患者均在术后7天扶双拐站立,患者在术后1个月均扶拐下地行走,术后3个月均弃拐行走。结论:骨水泥髓内灌注辅助带锁髓内针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长骨骨折是临床治疗高龄患者能够早期活动、预防骨折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杨毅,杨荣利,郭卫[10](2011)在《59例肱骨转移癌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肱骨转移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术后功能、并发症及生存率。方法:自2000年至2009年,59例肱骨转移癌患者(62例手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外科治疗,其中肺癌19例,骨髓瘤10例,乳腺癌8例,肾癌5例,胃肠道2例,甲状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鼻咽癌1例,胆管癌1例,卵巢癌1例,黑色素瘤1例,来源不明8例。溶骨破坏严重、软组织侵犯明显的病例(n=32)多采用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其中肱骨上段肩关节假体25例,肱骨下段肘关节假体7例,其余病例接受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髓内针(n=17)或钢板(n=11)固定,另有2例因病理性骨折后肿瘤巨大且周围组织广泛受累行肩胛带离断术。发生病理性骨折43例,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的16例,以Mirels’评分判断骨折风险。术后功能依据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Tumor Society,MSTS)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生存率。结果:患者术后生存期平均为9.6个月,半年总体生存率45.1%,一年生存率27.4%,两年生存率11.6%,预期生存期11.6个月。未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者Mirels’评分平均9.3分。瘤段截除假体置换组中,术后2例复发,1例出现排异反应。髓内针和钢板固定组中1例钢板折断,2例复发,1例桡神经功能障碍。MSTS评分,假体置换组71%,髓内针和钢板组75.1%。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肱骨转移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能够为患者提供坚强固定,这一优势是单纯放疗无法比拟的,包括化疗、激素治疗以及二膦酸盐类药物在内的全身系统治疗是延长骨转移癌患者生存期的决定因素。
二、髓内针加骨水泥治疗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髓内针加骨水泥治疗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评价及耳穴压豆防治术后化疗呕吐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评价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案 |
2.4 治疗方式的介绍 |
2.5 评价标准 |
2.6 数据统计 |
3.研究结果 |
3.1 髓内针组资料详情 |
3.2 钢板组资料详情 |
3.3 髓内针组与钢板组的比较 |
3.4 典型病例 |
4.有限元分析 |
4.1 股骨远端CT资料的收集 |
4.2 股骨三维模型的处理 |
4.3 手术模型的建立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5 三维有限元结果 |
讨论 |
1.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的术后功能评价 |
2.术后并发症的评价 |
3.瘤段骨的处理方式 |
4.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
5.有限元分析与“动静结合”理论 |
6.骨强度评分的应用 |
7.本次研究局限性 |
结语 |
第二部分 耳穴压豆防治术后化疗呕吐的临床应用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数据统计 |
3.研究结果 |
3.1 两组化疗前白细胞比较 |
3.2 恶心、呕吐的控制效果比较 |
3.3 食欲及体倦乏力的比较 |
3.4 两组化疗后白细胞比较 |
3.5 两组追加止吐药的情况 |
3.6 不良反应记录 |
讨论 |
1.化疗药物导致呕吐的机理 |
2.中医对化疗药物导致呕吐的认识 |
3.中医治疗化疗后呕吐的方法 |
4.耳穴压豆的作用机理及耳穴的选择 |
5.耳穴压豆的干预时机 |
6.耳穴压豆在骨肉瘤化疗中的应用情况 |
7.疗效分析 |
8.本次研究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生物重建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治未病”理论指导耳穴压豆治疗顺铂引起呕吐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2)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 |
引言 |
病人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基础资料分析 |
三.术前评估瘤段骨强度 |
四.手术技术 |
1 肱骨肿瘤切除 |
2 节段性重建骨缺损 |
2.1 酒精灭活回植技术 |
2.2 原位微波灭活技术 |
2.3 节段性假体重建 |
2.4 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 |
五.术后管理 |
六.随访及结果评估 |
七.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肿瘤学结果 |
2 手术结果 |
3 并发症及处理 |
4 中药治疗转移癌术后疼痛疗效评价 |
4.1 术后止痛效果评估 |
4.2 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
讨论 |
1 肱骨恶性骨肿瘤 |
1.1 肿瘤类型及分布 |
1.2 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点 |
2 外科治疗原则 |
2.1 肱骨原发恶性骨肿瘤 |
2.2 肱骨转移性骨肿瘤 |
2.3 改良骨强度评分系统 |
3 重建技术 |
3.1 体外酒精灭活回植术 |
3.2 原位微波热消融技术 |
3.3 节段性肱骨干假体 |
3.4 髓内针或钢板骨水泥内固定术 |
4 中医药治疗骨肿瘤 |
4.1 中医古籍对骨肿瘤的认识 |
4.2 中西医治疗骨癌痛 |
4.3 中医药防治原发恶性骨肿瘤化疗恶心呕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切除重建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实验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1.1 主要实验材料和外固定架组件 |
1.1.2 主要实验工具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实验场所 |
1.1.5 应用统计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本分组 |
1.2.2 制备胫骨骨折模型 |
1.2.3 安装外固定支架 |
1.2.4 骨折的生物力学模拟实验 |
1.2.5 数据的整理及统计软件分析 |
2.结果 |
2.1 轴向压缩实验 |
2.1.1 轴向位移 |
2.1.2 轴向刚度 |
2.2 模型扭转实验 |
2.2.1 扭转角度 |
2.2.2 外架扭转刚度 |
3.讨论 |
3.1 骨折的修复愈合机制 |
3.2 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 |
3.3 骨折的治疗 |
3.3.1 骨折的早期非手术治疗(夹板、石膏) |
3.3.2 骨折治疗内固定理念 |
3.3.3 骨折外固定治疗的优、缺点以及Ilizarov外固定架的应用 |
3.4 Ilizarov支架各组件对整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
3.5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及其生物力学比较 |
3.5.1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 |
3.5.2 胫骨骨折常见固定方式的一些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
3.6 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及常见骨不连情况的处置 |
3.7 实验设计思路及相关评价 |
3.8 数据分析 |
3.9 本次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
3.9.1 本次实验的优点 |
3.9.2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发展和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下肢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及特点 |
2 临床诊断 |
3 手术治疗 |
3.1 术前评估 |
3.2 手术方法 |
3.2.1 肿瘤切除 |
3.2.2 骨缺损填充 |
3.2.3 生物力学重建 |
4 结语 |
(6)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临床资料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典型病例 |
(六)讨论 |
(七)结论 |
(八)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可降解镁基金属内植物防治骨关节感染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MRSA诱导大鼠内植物相关感染模型评估纯镁金属的抗感染性能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材料 |
2.2.细菌的获得与培养 |
2.3.纯镁金属的抑菌效率检测 |
2.4.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测纯镁金属表面的细菌黏附 |
2.5.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直接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菌形态特点 |
2.6.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测定纯镁金属表面MRSA的生物膜形成 |
2.7.Real Time PCR检测纯镁金属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及pH相关基因agr RNAIII表达的影响 |
2.8.动物模型建立与分组 |
2.9.影像学评估 |
2.10.Micro-CT检测与分析 |
2.11.内植物与周围骨组织的取材与分析 |
2.12.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和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可降解镁铜合金内植物治疗兔胫骨骨髓炎的抗感染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材料 |
2.2.材料表征与浸提液制备 |
2.2.1.合金制备 |
2.2.2.镁铜合金的微结构及成分分析 |
2.2.3.镁铜合金的体外降解速率和离子释放动力学 |
2.2.4 镁铜合金的电化学分析 |
2.2.5 合金浸提液的制备 |
2.3.镁铜合金的体外安全性 |
2.3.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c3T3 cells)培养 |
2.3.2.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增殖 |
2.3.3.细胞活性和形态检测 |
2.4.镁铜合金的体外抗感染性能评估 |
2.4.1.细菌的获得与培养 |
2.4.2.镁铜合金的抑菌效率检测 |
2.4.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测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2.4.4.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细菌表面的形态变化 |
2.4.5.结晶紫染色法定量细菌生物膜形成 |
2.5.Real Time PCR检测Mg0.25Cu合金浸提液对MRSA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和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
2.6.镁铜合金的体内抗感染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评估 |
2.6.1.兔胫骨骨髓炎模型的建立和镁铜合金内植物置入手术 |
2.6.2.血生化检测 |
2.6.3.大体观察和影像学分析 |
2.6.4.内植物与周围骨组织的取材与分析 |
2.6.5.组织学评估 |
2.6.6.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 |
2.7.数据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材料表面形貌微结构 |
3.2.镁铜合金的体外降解和电化学腐蚀行为 |
3.3.镁铜合金的体外安全性 |
3.4.镁铜合金浸提液的体外抗感染性能检测结果 |
3.5.Real Time PCR检测Mg0.25Cu合金浸提液对MRSA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和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
3.6.镁铜合金的体内抗感染性能评估 |
3.6.1 实验动物的常规监测和血生化指标 |
3.6.2 动物患肢大体观和影像学分析 |
3.6.3 内植物与周围骨组织的取材与分析 |
3.6.4 镁铜合金抗感染性能的组织学评估 |
3.6.5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 |
4.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镁-钕-锌-锆-银合金内植物治疗兔胫骨骨髓炎的抗感染性能、生物安全性和机械力学性能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材料 |
2.2.镁-钕-锌-锆-银(Mg-Nd-Zn-Zr-xAg)合金的制备和材料表征 |
2.3.镁-钕-锌-锆-银(Mg-Nd-Zn-Zr-xAg)合金的体外降解行为研究 |
2.4.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增殖 |
2.5.使用扫描电镜(SEM)直接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铺展形态 |
2.6.细菌的获得与培养 |
2.7.镁-钕-锌-锆-银(Mg-Nd-Zn-Zr-xAg)合金的抑菌效率检测 |
2.8.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测镁-钕-锌-锆-银合金表面的细菌黏附 |
2.9.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测定镁-钕-锌-锆-银合金表面MRSA的生物膜形成 |
2.10.兔胫骨骨髓炎模型的建立和镁铜合金内植物置入手术 |
2.11.影像学分析 |
2.12.内植物与周围骨组织的取材与分析 |
2.13.组织学评估 |
2.14.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 |
2.15.数据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和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在多孔镁表面合成庆大霉素载药涂层的抗感染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材料 |
2.2.PLGA载药涂层制备 |
2.3.在扫描电镜下观察Gent-PLGA-Mg涂层表面形貌特征 |
2.4.庆大霉素的药物浓度-OD值标准曲线 |
2.5.Gent-PLGA-Mg涂层的药物负载效率和药物缓释动力学测定 |
2.6.载药涂层的抗感染性能评估 |
2.6.1.细菌培养及庆大霉素对标准菌株的最低抑菌效率 |
2.6.2.Gent-PLGA-Mg的抑菌效率检测 |
2.6.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测Gent-PLGA-Mg表面的细菌黏附 |
2.6.4.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测定Gent-PLGA-Mg表面ATCC35984的生物膜形成 |
2.7.Gent-PLGA-Mg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
2.7.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获得与培养 |
2.7.2.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在材料涂层表面的黏附和增殖 |
2.7.3.采用细胞骨架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测细胞骨架在材料表面的铺展形态 |
2.8.数据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材料表面形貌特征 |
3.2.载药涂层的药物缓释性能 |
3.2.1.Gent-PLGA-Mg的药物负载效率 |
3.2.2.Gent-PLGA-Mg的药物缓释 |
3.3.Gent-PLGA-Mg的抗感染性能评估 |
3.3.1.Gent-PLGA-Mg的抑菌效率 |
3.3.2.Gent-PLGA-Mg表面的细菌黏附 |
3.3.3.Gent-PLGA-Mg表面ATCC35984的生物膜形成定量 |
3.4.Gent-PLGA-Mg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
3.4.1.Gent-PLGA-Mg表面的细胞增殖 |
3.4.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细胞骨架在Gent-PLGA-Mg表面的铺展形态 |
4.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在多孔镁表面修饰依诺沙星载药涂层的抗感染性能和抑制骨溶解活性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材料 |
2.2.PLGA载药涂层制备 |
2.3.在扫描电镜下观察Enox-PLGA-Mg涂层表面形貌特征 |
2.4.Enox-PLGA-Mg涂层的药物负载效率和药物缓释动力学测定 |
2.5.载药涂层的抗感染性能评估 |
2.5.1.细菌培养及依诺沙星对标准菌株的最低抑菌效率 |
2.5.2.Enox-PLGA-Mg的抑菌效率检测 |
2.5.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测Enox-PLGA-Mg表面的细菌黏附 |
2.5.4.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测定Enox-PLGA-Mg表面ATCC35984的生物膜形成 |
2.6.Enox-PLGA-Mg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
2.6.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c3T3 cells)培养 |
2.6.2.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在材料涂层表面的黏附和增殖 |
2.7.Enox-PLGA-Mg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2.7.1.材料浸提液的制备 |
2.7.2.BMM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的获得和培养 |
2.7.3.Enox-PLGA-Mg浸提液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2.8.数据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材料表面形貌特征 |
3.2.载药涂层的药物缓释性能 |
3.2.1.Enox-PLGA-Mg的药物负载效率 |
3.2.2.Enox-PLGA-Mg的药物缓释 |
3.3.Enox-PLGA-Mg的抗感染性能评估 |
3.3.1.Enox-PLGA-Mg的抑菌效率 |
3.3.2.Enox-PLGA-Mg表面的细菌黏附 |
3.3.3.Enox-PLGA-Mg表面ATCC35984的生物膜形成定量 |
3.4.Enox-PLGA-Mg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
3.4.1.Enox-PLGA-Mg表面的细胞增殖 |
3.5.Enox-PLGA-Mg浸提液对破骨分化的影响 |
4.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致谢 |
附录 |
研究生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发表及投寄论文 |
参与发表文章 |
申请专利 |
奖励及荣誉 |
负责课题 |
学术交流 |
(8)远端肢体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一、远端肢体骨转移瘤病因及诊断流程 |
二、远端肢体骨转移瘤外科治疗 |
三、远端肢体骨转移瘤的综合治疗 |
四、髓内针加骨水泥治疗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评价及耳穴压豆防治术后化疗呕吐的临床应用[D]. 白文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D]. 赵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王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和迟发骨感染的处理[J]. 薛德挺,李杭,潘志军,张炜,李伟栩,郑强,冯刚,谭延斌,高翔,蒋靓君,张占丰. 中华骨科杂志, 2018(09)
- [5]下肢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J]. 张永帅,商冠宁.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8(02)
- [6]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疗效分析[D]. 张永帅.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7]可降解镁基金属内植物防治骨关节感染的基础与转化研究[D]. 李扬.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远端肢体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J]. 黄林,郭卫,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07)
- [9]骨水泥髓内灌注辅助髓内固定治疗老年糟粕性长骨骨折[J]. 张克非,史峰军,吴迪,张龙. 中国伤残医学, 2013(04)
- [10]59例肱骨转移癌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 杨毅,杨荣利,郭卫.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