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正义的互惠性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徐向东[1](2021)在《制度、不偏不倚与正义的要求——回应阿玛蒂亚·森对罗尔斯的批评》文中认为阿玛蒂亚·森将"超验制度论"看作一种设定了一个"完全正义"的理想并以制度为关注焦点的对社会正义的探讨。森论证说,只要我们能够对一个社会的正义状况作出比较判断,我们就可以在正义事业上取得进步。他由此认为,超验制度论对于实现社会正义来说既不必要也不充分。然而,他将罗尔斯的理论理解为超验制度论是错误的。只要我们恰当理解了罗尔斯的建构主义方法论及其对正义之目的的设想,就能发现罗尔斯不仅有思想资源回应森的批评,而且其理论也优越于森所倡导的对正义的"比较探讨"。
季卫东[2](2021)在《社会正义与差别原则——财富与风险分配公平的互惠性思考实验》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罗尔斯的《正义新论》为线索,探讨当今世界的贫富悬殊和社会撕裂的问题状况以及相关的政治哲学-法理学思考实验。作者指出,差别原则是理解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关键,而互惠性观念则是差别原则的正当化根据。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认识罗尔斯正义理论,可以发现分配曲线的形式化论证的背后其实潜伏着重构宪法共识、加强东西方文明之间就秩序原理和制度设计进行深入对话的契机。
季卫东[3](2021)在《法律与概率——不确定的世界与决策风险》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问题如影随形,与追求确定性与可预测性的法治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张的关系。本文首先评述近代法律思维带有的决定论倾向及其瓦解,法律不得不面对以发生的或然性为特征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问题,将危害发生的概率作为确定责任和义务的根据,并加强对偶然的去随机化处理。其次,阐明非确定性、不确定性、风险以及概率计算的一些基本条件,给出概率解释的类型划分及其相应的决策机制。再次,以德沃金的侥幸均等正义论为线索,观察基于概率论与互惠性的法学思维方式及其影响。最后,立足法律实践与法律制度设计总结了概率之于法律决策的可能影响。
徐向东[4](2020)在《差别原则的解释与辩护》文中研究说明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的差别原则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与经济不平等的思考,也与他对正义的本质和目的的设想以及他对公共辩护和公共理性的思考具有重要联系,因此在其正义学说中占据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地位。罗尔斯对差异原则的解释和应用也使得其正义理论显着不同于当代其他主要的正义学说。然而,差别原则在激发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的同时也备受误解。因此有必要澄清罗尔斯对差别原则的解释。罗尔斯的第二个正义原则中的两个要素(即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实际上都是立足于一个核心主张,即正义应当致力于纠正或缓解道德上任意的因素对人们的生活前景所产生的差别影响,这两个原则加上平等自由原则体现了罗尔斯自己对平等尊重以及公平合理的社会合作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从一种整体论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于敏[5](2020)在《基思·福克斯的公民身份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民身份(Citizenship)不仅是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而且是政治实践的重要基础。它的重要性与它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一样让人无法转移对它的注意力。但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也由于概念本身的吸引力,导致它成为一个越来越富有争议的话题。女性主义、社群主义、生态主义等人士均采用公民身份的语言来为自己的政策主张提供辩护。英国学者基思·福克斯以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为基调,在批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群主义等公民身份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公民身份思想,他也将之称为“后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之所谓“后自由主义”,是因为他的公民身份理论并离不开自由主义,而是建立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之上,通过弥补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本身的不足,来建立一种理想的公民身份理论,以期实现自由主义所承诺的自由、平等、权利等重要价值。本文围绕福克斯的公民身份理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厘清福克斯在提出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之前所做的理论准备工作。他首先对公民身份进行了概念和历史的检视,从而为分析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各种困境设置好背景。第二章阐述福克斯对自由主义公民身份和团体差异公民身份理论的肯定和批判,他主要从权利和责任的关系角度说明了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是一系列虚假的二元对立,以及从公民身份的稳定基础的角度说明团体差异公民身份的局限。第三章阐述了福克斯的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一些促进公民身份的举措。他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公民身份是一种整体的公民身份理论。整体公民身份正视权利与责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的取得不以另一方为代价。为此,需要建立在广泛社会民主基础之上的参与伦理。他认为政治参与对于权利与义务的结合至关重要。为促进政治参与,福克斯提出了强制性投票和社区服务等举措,并且提出公民收入是保障人们维持政治参与热情的物质基础。最后,他还提出,深厚的公民身份理念不仅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公共领域的关系,而且必须重新思考私人领域的关系,他认为,发展亲密公民身份对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民主化和建立超国家的公民身份理念至关重要。本文第四章主要是对福克斯后现代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所做出的一些尝试性评价。
刘良灿,赵观兵,张渊,张同建[6](2019)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我国产学研互惠性协同微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产学研创新主体一直未能寻找到协同之路。互惠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协同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在委托-代理框架下,互惠性要素的植入证明:互惠偏好可以使协同得到圆满实现,与理性合作相比,互惠性合作可以为合作双方带来更大的收益。研究结果在理论上证明了协同效应在产学研中的存在性,进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
定光莉[7](2019)在《城市正义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义是城市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价值所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形势下,城市扩张和更新如火如荼。城市人群聚集、关系复杂,面临诸多社会问题:市民权利实现不足;阶级结构与居住空间分异相勾连;身份认同难以建立;社会公共品分配不均衡……建立公平正义的城市社会是现实所需,旨在建立新型城市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机制,提高城市生活水平与人的幸福指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借鉴都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后现代城市理论等多重思想资源,按照实体基础——社会认识——实践机制——实例分析的路径研究城市正义的涉及问题以及表现形式,认为城市正义蕴含于城市公共关系的良性运行和市民个人的权利实现之中;营造风清气正、关系和谐、情感认同的城市氛围之中;多元主体参与、有效的城市治理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城市为人的解放和自我实现提供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文明的演化与城市社会的进步,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存在区分。古典城市时期,正义形式表现为“各司其职、臣服君主”;工业城市时期,正义形式表现为“人权至上、追逐利益”;时尚都市时期,正义形式表现为“文明多元、兼容并蓄”。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张效应引发了学者对城市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绝妙地说明了城市史和阶级形成的关键特性,在城市发展历史的背景下讨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的解放;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家从社会——空间视角切入,整合空间、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研究资本生产与权力结构的关系;都市社会学从社会学和地理学研究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的膨胀引发的城市运转问题和城市病;城市政治学探讨城市的权力结构、政治秩序、治理体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对政治运行和政治效能的作用;后现代城市理论讨论城市的文化意义及其对人精神状况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进一步聚焦城市发展的正义或非正义问题的理论资源。从历史的演化与理论的观照可以尝试总结出城市正义的多重内涵:个人层面的权利、自由、良善;社会层面的公平、平等、法制;环境层面的宜居、有序、安全等等。它表现在空间秩序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统一;政治秩序的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相统一;社会秩序的人的尺度与共同的善相统一。在价值选择方面,城市正义以新城市主义反对城市主义和空间拜物教;以共享反对隔离;以合理差异反对极化……城市正义的实体基础是处理城市政治和公共关系的城市权力和市民保障生活实现利益的城市权利。城市中各阶层根据自身需要实施自身意志,相互之间竞争、合作、博弈的关系形成了城市权力结构。正式参与者和非正式参与者交互作用,城市权力或掌握在经济精英和政府官员手中,或掌握在分散群体和个人手中。城市权利有两种:一是市民占用城市空间,从城市空间获得收益和福利的权利;二是市民集中参与城市空间生产和城市生活的权利。其特点表现为:权利内容的广泛性;权利性质的去阶级性;权利基础的地域性。当下,城市权利的实现受到人口全球流动和重点集聚、城市社会运动带来公共安全秩序风险、权利诉求表达途径有限等挑战,正在进一步寻求维护巩固途径。城市正义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它既是城市权力和城市权利提供的伸张正义的实在,也是市民对城市是否正义、多大程度上正义的心理体验与社会认识。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意识共识,是城市整体人口共有的意识形态、生活旨趣、审美观念。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凝练和核心,是正面、杰出的城市文化,能够激励发扬市民正向的精神力量。不同社会、阶层的城市意识存在差异,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意识可用同一性哲学表现;中国的城市化带来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分化。全球化时代,市民的身份认同面临国民身份模糊化、社会身份符号化、个人身份虚拟化的现实挑战,陷入多重身份和单一身份、固定身份和流动身份、“自在”身份和“自为”身份等悖论,亟待整合与重构。践行城市正义,需要普通市民、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国家和城市政府担当城市正义的守护者;政策与制度作为城市正义的依据,法律作为城市正义的刚性文件。城市正义的理论分析可结合实例来考察其实现程度与面临问题。美国城市治理绩效明显、市民自主性强、城市生活有序,可作为典型反映城市正义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自由和人权贯穿美国国家建设和城市化过程,城市自治权较大,治理机制以市长负责制、议会——管理者政府、委员会政府为代表,治理主体多元,面临城市分裂和社会隔离、郊区自治和大都市碎片化、政治文化和市民参与减弱等问题,经济力量与精英意志在多元治理中占主导地位,治理活动淡化政党色彩与政治分歧。对城市正义的评价有硬性和软性两种形式。中国的城市化在高速推进和道路自我探索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在城市正义的价值引导下规范城市化和现代化事业。城市正义作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可通过日常生活、城市运动、构建和维护城市共同体等多种方式扩大与巩固,从而不断增进国家和人民福祉。
郭琰,米伟[8](2018)在《契约论与充足论——解析罗尔斯代际正义论的基本结构》文中研究指明罗尔斯代际正义论的基本结构包含两个核心要素:社会契约论和正义储存原则,前者是代际正义原则得以辩护的基础,后者是处理代际关系的实质性原则。罗尔斯关于代际契约的构想存在许多问题,它需要做出一些修正,才能承担起推导正义储存原则的任务。与处理国内分配正义问题所提出的差别原则不同,罗尔斯针对代际分配问题而提出的正义储存原则本质上是一种充足论。
巴巴拉·塞纳,王爱松[9](2017)在《风险与责任之间的社会学联系:一种批判性评述和理论建议》文中提出在社会学文献中,社会责任与风险之间的关联还没有得到以应有关注来进行分析。主要社会学风险理论用"责任"一词指个人及其道德行为,或指机构和政府的行为(集体责任),但它们没有考察不同的行为体卷入责任形成中所涉及的关联过程。根据这种情况,本文将分析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文献中当前有关风险与责任间关系的某些局限,为责任作了一种界定,主要依据皮耶尔保罗·多纳蒂(Pierpao Donati)的关系社会学的基础上,将责任定义为"关联责任"。本文将把这一责任定义与社会风险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概述可能从这一倡议中能够引申出的某些理论层面。
李望根[10](2017)在《超越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 ——对国际分配正义理论的批判性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范围内仍有大约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毫无疑问,全球贫困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然而,它也是当前联合国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当前的世界格局由民族国家所构成,全球范围内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中央政府,全球贫困的问题似乎难以获得有效解决。而民族国家内部的政府一般会致力于解决国内贫困问题、减少公民间的不平等。特别是西方国家有长期的福利国家传统,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国内公民的收入差距,保障穷人获得体面的生活。尽管如此,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仍然不满于自由民主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指其对社会最贫困群体的关注仍然不够,因而提出一种正义理论(内含正义的两个原则)来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最大限度地提升最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正义理论关注国内公民间的资源分配状况,希望实现一种更加平等的分配。受罗尔斯《正义论》、《万民法》等系列作品的启发,一批具有现实关怀的政治哲学家把视角转移到国际领域,极为关切全球贫困及不平等的现象,将世界贫困置于正义标准的评判之下,引入全球正义的理念,指出全球领域也应是实施分配正义的领域。因而,与资源分配相关的全球正义理论应运而生。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包含着平等的自由权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以及差别原则,其中差别原则特别用于调节国内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然而,这些理论家主张将原来应用于国内的一套罗尔斯式的平等主义正义原则扩展至国际领域,用于调节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因而他们属于世界主义理论家。但是,这一流派遭致了广泛的批评,罗尔斯也不能同意这种激进看法。一些理论家仍然坚持对民族国家的偏倚性看法,强调国内公民同胞应受到更多关注,国内才是实施分配正义的场域。换言之,他们主张一个国家对国内的公民同胞才具有分配正义的义务,对来自外国的穷人只有很低限度的人道主义援助义务,只需确保他们的基本人权即可。因此,这些学者形成了针锋相对的理论立场,他们就是全球正义领域的国家主义者与世界主义者。国家主义者与世界主义者都有着各自的理论关怀与价值诉求,也有着各自的理论局限性。国家主义倾向于维护现状,而世界主义的激进主张也是我们难以接受的。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间互联互通、交往频繁,国家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有国际因素在起作用,而国家主义恰恰忽视了这种趋势对于国际正义的重要性。世界主义又过于依赖世界各国一体化的趋势,过于强调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相似性,从而得出全球平等主义的不合理结论。本文在厘清它们的基本争论之后,认为它们存在一些重要缺陷,因此不适合作为一种合宜的全球正义理论。两极立场的长期存在往往孕育着第三条道路,全球正义第三波理论的出现正是如此,它们试图突破二者的理论局限,走出第三条道路。鉴于世界秩序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家致力于突破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两极图景,试图提出更为完善的理论来切合实际,对全球贫困提供更为优越的方案。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家既不属于国家主义,也不属于世界主义,发展了一条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庸之道。他们在全球正义的论争中看到了两种流派的局限性,试图以新的理论来加以克服其弊端。本文首先辨识了作为新思潮出现的第三波理论,对处于萌芽状态的第三波理论的不同流派进行梳理,它们主要包括多元主义的国际主义理论、全球正义的强制理论以及实践依赖的国际公平理论。多元主义的国际主义理论独辟蹊径,论证当前的全球环境中存在不同的正义原则,这些原则要求我们对全球穷人承担不同的正义义务,这些不同的正义原则都是这种全球正义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全球正义的强制理论突出国际性制度的强制面向,指出其限制自由的本质,因而国际领域的强制制度与行为需要获得辩护,从而论证国际层面的分配正义。实践依赖的国际公平理论则强调国家在国际交往互动中应公平分配贸易所得,避免利用彼此、以邻为壑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其次,本文批判性地考察它们的理论得失。就多元主义的国际主义理论而言,它忽视了贫困发生的因果链;就全球正义的强制理论而言,它要么近似于国家主义立场,要么误解分配正义产生的条件;就实践依赖的国际公平理论而言,它或者忽略国际不公正来源的多样性,或者忽略不合理的根本性制度安排。尽管如此,本文仍然重构与辩护了一种全球正义的多元主义的国际主义理论,并且对它作出了适当的修正。本文以语境主义修正了多元主义的国际主义理论,语境主义关注贫困的因果链,强调不同的原则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修正后的多元主义国际主义理论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全球正义理论。
二、关于正义的互惠性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正义的互惠性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不偏不倚与正义的要求——回应阿玛蒂亚·森对罗尔斯的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2)社会正义与差别原则——财富与风险分配公平的互惠性思考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提条件:理性的建构与合理的选择实践 |
二、价值排序:关于正义的思考实验 |
(一)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 |
(二)反思均衡与判断整合 |
三、正义焦点:差别原则和财富分配 |
四、OP分配曲线的分析框架 |
1.社会合作中的效率和公平 |
2.几个关于差别原则的批评 |
五、差别原则的正当化:互惠性 |
六、理性选择理论的重新定位 |
七、结语 |
(3)法律与概率——不确定的世界与决策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律决定论与科学决定论的思维方式 |
二、法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概率计算 |
三、侥幸均等正义论的思考实验 |
结 语 |
(4)差别原则的解释与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差别原则的一般表述和辩护 |
二、优先性论点与最低限度的社会供给 |
三、互惠性要求与民主解释 |
(5)基思·福克斯的公民身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基思·福克斯对两种公民身份理论的考察 |
1.1 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 |
1.2 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 |
第二章 基思·福克斯对传统公民身份理论的批判及新构想 |
2.1 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批判 |
2.2 团体差异公民身份理论的批判 |
2.3 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新构想 |
第三章 基思·福克斯的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理论构建 |
3.1 公民身份的制度背景 |
3.2 公民身份的厚度 |
3.3 促进公民身份的措施 |
第四章 基思·福克斯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影响 |
4.1 福克斯公民身份理论的贡献 |
4.2 福克斯公民身份理论引发的理论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委托-代理框架下我国产学研互惠性协同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惠性经济思想的兴起及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应用的可行性 |
二、委托-代理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分析 |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委托-代理模型设计 |
四、植入互惠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委托-代理机制分析 |
(一)理性经济人视角下委托-代理机制均衡分析 |
(二)植入互惠性条件下的委托-代理机制均衡分析 |
五、模型分析结论 |
(7)城市正义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价值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大纲 |
2 城市正义的历史进程与理论关切 |
2.1 城市正义的历史进程 |
2.1.1 古典城市“各司其职、臣服君主”的正义 |
2.1.2 工业城市“人权至上、追逐利益”的正义 |
2.1.3 时尚都市“文明多元、兼容并蓄”的正义 |
2.2 城市正义的理论资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正义思想 |
2.2.2 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正义思想 |
2.2.3 其他西方城市正义思想 |
3 城市正义的哲学解读 |
3.1 城市正义的多重内涵 |
3.2 城市正义的基本规定 |
3.2.1 空间秩序: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统一 |
3.2.2 政治秩序: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相统一 |
3.2.3 社会秩序:人的尺度与共同的善相统一 |
3.3 城市正义的价值选择 |
3.3.1 以新城市主义反对城市主义和空间拜物教 |
3.3.2 以共享反对隔离 |
3.3.3 以合理差异反对极化 |
4 城市正义的实体基础 |
4.1 城市权力 |
4.1.1 城市政治的正式参与者 |
4.1.2 交互作用的权力模式 |
4.1.3 影响城市权力的因素 |
4.2 城市权利 |
4.2.1 公民权利、市民权利、城市权利 |
4.2.2 城市权利的特点 |
4.2.3 城市权利的实践:现实与挑战 |
5 城市正义的社会认识 |
5.1 共识: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 |
5.1.1 城市意识共识:城市文化 |
5.1.2 城市意识核心:城市精神 |
5.2 差异:不同社会、阶层意识 |
5.2.1 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意识:同一性哲学 |
5.2.2 中国的城市化与各阶层意识 |
5.3 认同:市民身份的挑战与重构 |
5.3.1 身份认同的多重挑战 |
5.3.2 身份认同悖论 |
5.3.3 身份重构 |
6 城市正义的实践机制 |
6.1 城市正义的实践主体 |
6.1.1 普通市民 |
6.1.2 社会组织 |
6.1.3 社会群体 |
6.2 城市正义的保障机制 |
6.2.1 国家和城市政府:城市正义的守护者 |
6.2.2 政策与制度:城市正义的依据 |
6.2.3 法律:城市正义的刚性文件 |
7 城市正义实例:美国城市治理 |
7.1 美国城市治理的历史 |
7.2 美国城市治理的现实 |
7.2.1 城市的自治权 |
7.2.2 治理机制 |
7.2.3 治理主体与手段 |
7.3 美国城市治理的问题 |
7.3.1 双重城市和社会隔离 |
7.3.2 郊区自治和大都市碎片化 |
7.3.3 政治文化和市民参与减弱 |
7.4 对美国城市治理的评价 |
7.4.1 自治性过强导致城市分化严重 |
7.4.2 经济力量与精英意志在多元治理中占主导地位 |
7.4.3 治理活动淡化政党色彩与政治分歧 |
8 结语 |
8.1 城市正义的一般评价形式 |
8.2 中国的城市正义现状 |
8.3 走向正义之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 |
(8)契约论与充足论——解析罗尔斯代际正义论的基本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契约论与代际正义 |
二、代际契约的进一步修正 |
三、作为充足论的正义储存原则 |
(9)风险与责任之间的社会学联系:一种批判性评述和理论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从个人责任到社会责任 |
二、风险与责任之间的联系 |
三、风险与关联责任:是何种关联 |
结论 |
(10)超越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 ——对国际分配正义理论的批判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进路: 政治哲学进路 |
第三节 研究背景与理论贡献 |
第一章 全球正义的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争 |
第一节 两种社会契约论 |
第二节 非平等主义的万民法与全球平等主义 |
第三节 两种平等主义正义原则的辩护 |
第四节 国家道德的立场与个人本位的立场 |
第五节 超越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 第三波理论的兴起 |
第二章 多元主义的国际主义理论 |
第一节 不完全正义的世界: 与涛慕思·博格对话 |
第二节 多元主义的国际主义: 超越两种立场 |
第三节 多元主义的五种根据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自主、强制与全球正义的强制理论 |
第一节 哈桑论国际制度的正当性 |
第二节 自由与强制框架的全球正义理论 |
一、世界主义的实践意涵与方法论缺陷 |
二、安于现状的国家主义和方法论缺陷 |
第三节 全球正义的作用: 评估强制 |
第四节 反思全球正义的强制理论 |
第四章 实践依赖与国际公平理论 |
第一节 全球正义的实践本位之进路 |
第二节 结构性公正理论: 公平分配国际贸易所得 |
第三节 关系性的国际互动与国际公平 |
第四节 实践依赖的国际公平理论之检讨 |
第五章 第三波理论的批判与重构——走向多元主义进路 |
第一节 全球化的现在及未来 |
第二节 全球正义的实践依赖进路之批判 |
第三节 全球正义的强制理论之批判 |
第四节 一种修正的多元主义国际主义理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正义的互惠性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不偏不倚与正义的要求——回应阿玛蒂亚·森对罗尔斯的批评[J]. 徐向东. 政治思想史, 2021(04)
- [2]社会正义与差别原则——财富与风险分配公平的互惠性思考实验[J]. 季卫东. 现代法学, 2021(01)
- [3]法律与概率——不确定的世界与决策风险[J]. 季卫东. 地方立法研究, 2021(01)
- [4]差别原则的解释与辩护[J]. 徐向东. 道德与文明, 2020(06)
- [5]基思·福克斯的公民身份理论研究[D]. 于敏. 吉林大学, 2020(08)
- [6]委托-代理框架下我国产学研互惠性协同微观机理研究[J]. 刘良灿,赵观兵,张渊,张同建.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7]城市正义论[D]. 定光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契约论与充足论——解析罗尔斯代际正义论的基本结构[J]. 郭琰,米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04)
- [9]风险与责任之间的社会学联系:一种批判性评述和理论建议[J]. 巴巴拉·塞纳,王爱松.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7(03)
- [10]超越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 ——对国际分配正义理论的批判性考察[D]. 李望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