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维酮碘的不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史梅莹,丁永芬,汤玲,赖娟,徐先敏,王浩,邓博雅,程玲,张雯,魏萌,王慧鸽,史欣德,吴立娟,田飞飞,尹春红[1](2021)在《紫参洗剂坐浴治疗阴痒肝经湿热证6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紫参洗剂治疗阴痒肝经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阴痒肝经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紫参洗剂组、皮肤康组、聚维酮碘组,每组60例。紫参洗剂组给予紫参洗剂,每日1剂;皮肤康组给予皮肤康洗液每次20 ml,1∶20兑水;聚维酮碘组给予聚维酮碘溶液,每次50 ml,兑水700 ml。各组均每日1次,坐浴10~15 min,疗程均为7天。评价患者治疗前、停药3~7天、停药30~40天的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外阴评分、阴道评分、瘙痒评分、疼痛评分、皴裂评分、症状总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阴道分泌物镜检、白色念珠菌抗原检测、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分别于停药3~7天、停药30~40天时判定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紫参洗剂组、皮肤康组、聚维酮碘组停药3~7天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8.31%、86.44%、96.61%,停药30~40天分别为100%、86.27%、85.19%,紫参洗剂组均高于皮肤康组和聚维酮碘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除聚维酮碘组皴裂评分外,各组停药3~7天及停药30~40天的其余各临床症状和症状总积分,清洁度Ⅲ度、白色念珠菌抗原检测阳性、细菌性阴道病检测阳性例数,以及皮肤康组、聚维酮碘组停药3~7天的镜下阴道毛滴虫例数均减少(P<0.05)。与本组停药3~7天比较,停药30~40天紫参洗剂组外阴评分、皴裂评分、疼痛评分、症状总评分和皮肤康组皴裂评分均降低,聚维酮碘组的清洁度Ⅲ度、白色念珠菌抗原检测阳性例数和皮肤康组的白色念珠菌抗原检测阳性例数显着增加(P<0.05)。与皮肤康组、聚维酮碘组同时间比较,紫参洗剂组停药3~7天外阴评分、瘙痒评分和症状总评分,停药30~40天外阴评分、阴道评分、瘙痒评分和症状总评分均降低(P<0.05);停药30~40天紫参洗剂组白色念珠菌抗原检测阳性例数较皮肤康组显着降低,清洁度Ⅲ度、白色念珠菌抗原检测阳性例数较聚维酮碘组均显着降低(P<0.05)。各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紫参洗剂能够显着改善阴痒肝经湿热证患者阴部瘙痒、疼痛等症状,对减轻局部皮肤黏膜充血、水肿亦有一定疗效,并且作用更持久。
卢雨松[2](2021)在《围术期口腔护理对降低胸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围术期口腔护理对胸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不良反应、口腔溃疡、死亡率的影响情况,并探究最有效的口腔护理措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trials、CNKI、Wanfang、Cqvip、CBM等数据库,联合手工检索。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提取数据、核对数据,运用Rev Man 5.3及Adi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个篇随机对照试验,其中10篇为心脏外科相关试验,7篇为普胸外科相关试验,外国文献3篇,中国文献14篇,共3939例患者。涉及14种对照方案,共10种干预措施。其中包括了氯己定、聚维酮碘、西吡氯胺、呋喃西林、双氧水、利斯德、加强口腔护理、生理盐水、安慰剂及阴性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围术期采取口腔护理在胸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总发生率、早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口腔溃疡发生情况方面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晚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关口腔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所有文献均未提及。贝叶斯分析中机械性口腔护理对于除聚维酮碘及双氧水以外的所有干预措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口腔护理对于胸心外科术后患者可减少术后肺部感染、早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溃疡发生率。其中对于心脏外科和普胸外科的作用相当,且60岁以下的患者相对于60岁及以上的患者效果更明显,中国的患者相对于外国的患者效果更明显;而对晚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术后死亡率无明显影响。而在所有阳性干预措施中,对于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效果最好的可能是机械性口腔护理即加强口腔护理,但是对于存在口腔溃疡的患者,使用聚维酮碘,或含有氯己定成分的灭菌性含漱液可能发挥更好的综合效果。
高锦萍[3](2021)在《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符合护士处方权申请资质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处方药物及其处方形式,以期为我国今后护士处方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试点的实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及德尔菲法对我国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处方内容及处方形式进行研究。1.文献调研法:以护士、护士处方权、皮肤科等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CINAHL、Scopus等外文数据库查找国外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相关资料,在国外官网上查询美国(俄亥俄州)、英国、澳大利亚、英国及南非护士处方集,翻译以上处方集中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药物,同时参考我国最新版的《临床药物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五版)以此制定初始问卷。2.半结构访谈法:通过文献回顾和课题组讨论形成半结构访谈提纲,遴选皮肤科4名医疗专家与4名护理专家、烧伤整形科4名医疗专家和4名护理专家对初始问卷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专家意见对咨询问卷进行修改、整理,最终形成第一轮护士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问卷。3.德尔菲法:在同意授予护士处方权的专家中遴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纳入标准为:(1)副高及以上职称;(2)在相应的专业领域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3)本科及以上学历;(4)严谨求实,自愿参与,其中(1)-(3)条,符合两条即可。因此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山西、福建、湖北等10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皮肤科36名专家,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福建、湖北、山西等8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3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结果:1.皮肤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皆为0.81。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的皮肤科药物共13大类63种药物,其中倾向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31种、协议处方17种、延长处方10种、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3种、独立处方1种、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1种。各处方形式具体的药物为:(1)独立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碘伏;(2)协议处方形式的17种药物:氧化锌、高锰酸钾、淀粉、呋喃西林、薄荷脑、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尿素、尿囊素、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维康福、复合维生素B、钙尔奇;(3)延长处方形式的10种药物:溴苄烷胺、樟脑、庆大霉素、诺氟沙星、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馏油、复方硝酸益康唑、卡泊三醇、他卡西醇、水乐维他;(4)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形式的31种药物为:硅油、鞣酸、硫酸锌、达克罗宁、杆菌肽、黏菌素、克林霉素、氯化氨基汞、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煤焦油、鱼石脂、对氨苯甲酸、二氧化钛、酮洛芬、布洛芬、复方克霉唑、复方卤米松、米诺地尔、维生素B1、丙硫硫胺、呋喃硫胺、长效核黄素、烟酸、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B4、芦丁、阿法迪三、维乐生、多维元素片;(5)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形式的3种药物:水杨酸苯酯、依托芬钠酯、复方曲安奈德;(6)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炉甘石。2.烧伤整形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和0.81。最终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外科用药为5大类26种药物,其中11种药物处方形式倾向于协议处方,9种药物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4种药物倾向于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各有1种药物分别倾向于独立处方、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各处方形式具体药物为:(1)倾向协议处方形式的11种药物: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醋酸蓖麻油、磺胺嘧啶银、康瑞保、美宝湿润烧伤膏、新的肤医用硅酮凝胶、液状石蜡、莫匹罗星软膏、过氧化氢溶液;(2)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的9种药物:碘酊、高锰酸钾、呋喃西林、口服洗肠散、愈创蓝油烬、依托芬那酯乳膏、鱼石脂软膏、吸收性明胶海绵、布洛芬乳膏;(3)倾向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的4种药物:苯扎溴铵、乙醇、醋酸氯已定、戊二醛;(4)倾向独立处方的1种药物:聚维酮碘;(5)倾向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的1种药物:软肥皂溶液。结论: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初步得出我国三甲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13大类63种皮肤科药物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5大类26种烧伤整形科药物,处方形式以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和协议处方为主。两轮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因此本研究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吴园园[4](2021)在《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保证畜禽养殖场动物的检验检疫、隔阻减少各类疾病的传播和建立严格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使用不同类型的化学消杀剂对养殖场环境及用具进行消毒,是公认最基本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残留的消杀剂不可避免的会随畜禽养殖废弃物或清洗场地、用具的废水一起排入沼气池。这些残留的消杀剂会抑制沼气池中厌氧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导致厌氧发酵原料利用率和产气率降低。因此,很有必要就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气过程和状况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选取百毒杀溶液、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消毒粉、聚维酮碘三种养殖场最常用的消杀剂,采用定制的恒温厌氧发酵实验装置,开展其对厌氧发酵产沼效能影响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的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1%,0.025%,0.05%的4个试验组,后27d累积产气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20.05%,47.5%,62.76%,99.52%,发酵结束时,其对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的抑制率为12.62%~60.02%。同时,百毒杀不仅会使得沼气中甲烷的含量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造成厌氧发酵体系的PH下降,使得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含量上升,脂肪酶活性、纤维素酶活和糖化型淀粉酶活也有所下降,水解酶活性与产气速率的相关性不明显,酶活性与产气的动态平衡关系被破坏。(2)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厌氧发酵试验结束时,其对产气潜力的抑制率为14.07%~62.26%,当添加浓度较低时,对总产气量的影响不明显;当添加浓度为0.75%(ω),厌氧发酵体系的产气过程被完全抑制,不可恢复。同时,添加过硫酸氢钾复合物使得沼气中甲烷含量有所下降,发酵体系p H值降低;VFAs过度积累,脂肪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等都有所下降。添加低浓度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对沼气发酵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较小,厌氧发酵体系的酶活性可以迅速恢复正常水平。当添加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的浓度达到0.75%(ω)时,纤维素酶活性持续下降,且不可恢复;糖化型淀粉酶活对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的耐受能力较强,此时其酶活性还能维持在一定水平,酶活性下降趋势减缓。(3)在厌氧发酵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溶液后,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溶液对厌氧发酵系统的抑制效应会随浓度升高而增强。聚维酮碘对原料产气潜力的抑制率为7.32%~49.78%;且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p H值会下降较多,甲烷的含量也同步下降。添加聚维酮碘溶液会导致VFAs积累,酶活性下降。当其添加量为0.5%(ω)时,VFAs含量相比加入前增加了35.77%,脂肪酶活性下降了87.43%,纤维素酶活性下降了89.42%,糖化型淀粉酶活力下降了85.72%。(4)运用改进的Gompertz模型,关于不同浓度消毒剂对厌氧发酵过程的累积产气量等参数进行理论预测,发现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说明拟合程度良好。运用该模型对含有消毒剂的厌氧发酵体系的产气状况进行预测是可行的。通过对比各试验组的产气速率和加入消毒剂后的累积产气量,并结合消毒剂对酶活的抑制程度,综合比较分析了三种消毒剂加入对厌氧发酵的抑制强弱程度为:百毒杀>聚维酮碘>过硫酸氢钾。
廖辉煌[5](2021)在《聚维酮碘对豚鼠耳毒性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聚维酮碘溶液对中耳黏膜损伤程度及内耳毒性的研究。方法:选取26只体重及听力正常的豚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一次生理盐水给药)4只;对照组2(连续生理盐水给药)4只;实验组1(一次聚维酮碘给药)9只;实验组2(连续聚维酮碘给药)9只;一次给药组:双耳经鼓室注射生理盐水或5%聚维酮碘0.2ml,作用10min后吸出药液;连续给药组:双耳经鼓室注射生理盐水或5%聚维酮碘0.2ml,作用10min后吸出药液,一天一次。7天后全部豚鼠行ABR检测;检测后快速取出听泡,通过评分系统对中耳腔进行评分;随后取耳蜗基底膜,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外毛细胞。结果:1.实验前,所有组豚鼠听力全部在正常范围内;2.实验后,一次生理盐水给药组有1耳听力下降稍有,但不超过10d B n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生理盐水给药组中耳未出现黏膜增厚、血肿、充血、粘连现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未见基底膜毛细胞丢失;3.连续生理盐水给药组有1耳听力下降稍有,但不超过10d B n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生理盐水给药组偶见黏膜增厚和充血,无血肿和粘连形成,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未见基底膜毛细胞丢失;4.一次聚维酮碘给药组中有2耳听力无下降,其余16耳有10--65d B n HL听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聚维酮碘给药组以黏膜充血和血肿为主要变化,无黏膜增厚和粘连现象,但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未见基底膜毛细胞丢失;5.连续聚维酮碘给药组有14耳全聋,90d B n HL未能引出III波,其余4耳亦有严重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中耳均有明显黏膜增厚、血肿、充血、粘连,耳蜗基底膜各回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丢失。结论:5%聚维酮碘溶液可对中耳黏膜产生损伤并具有耳毒性,我们在耳部手术时应该避免聚维酮碘溶液进入中耳腔内。
马洪梅[6](2021)在《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患者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患者病原菌清除及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病原菌清除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 <0.05);两组治疗前SIT、BU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SIT、BU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 <0.05);且观察组眼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病原菌清除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应用于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治疗中疗效较佳,未影响泪膜功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病原菌清除率。
钟探[7](2021)在《5%聚维酮碘对白内障术后和正常人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白内障术前应用5%聚维酮碘对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前使用5%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PI)消毒结膜囊不同时间对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海南省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60例60眼,随机、双盲分成;30s组、1min组、3min组,每组20眼。所有术眼术前行5%PI结膜囊消毒,分别消毒30s、1min、3min;术前及术后1d、1w观察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BUTf)、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BUTav)、下睑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眼红分析评分、睑板腺形态评分、角膜中央上皮的厚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观察术前及术后1w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结果:NIBUTf、NIBUTav:30s、1min、3min三组之间及各组术前、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H:1min组术后1d明显高于30s组和3mi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红分析评分:30s、1min和3min组术后1d明显高于术前,30s组和1min组术后1w明显低于术后1d,有统计学意义(P<0.05);30s、1min、3min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睑板腺形态评分:30s、1min、3min三组之间及各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上皮厚度:1min组和3min组术后1d高于术前和术后1w,有统计学意义(P<0.05);30s、1min、3min三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各组术后1d、术后1w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1w明显低于术后1d,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OSDI评分:30s、1min、3min三组之间及各组术前和术后1w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前应用5%PI消毒结膜囊可对眼表造成短期的影响,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与消毒结膜囊30s、1min和3min时间长短无关,是多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部分正常人应用5%聚维酮碘对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目的:观察正常人使用5%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PI)消毒结膜囊不同时间对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招募志愿者30人,单眼入组,随机、双盲分为30s组、1min组、3min组,每组10眼。所有受试者均用5%PI消毒结膜囊,分别消毒30s、1min、3min;观察5%PI滴入前、后10min、1d、1w的NIBUTf、NIBUTav、TMH、眼红分析评分、睑板腺形态评分、角膜中央上皮的厚度、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观察滴入前、后1d、1w基础泪液分泌量(Schirmre test II,ST II)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NIBUTf、NIBUTav、TMH、睑板腺形态评分:30s、1min、3min三组之间及各组滴入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红分析评分:各组滴入后10min明显高于滴入前、滴入后1d、滴入后1w,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s、1min、3min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上皮厚度:1min组和3min组滴入后10min明显高于滴入前和滴入后1w,有统计学意义(P<0.05);30s、1min、3min三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各组滴入后10min评分明显高于滴入前、滴入后1d和滴入后1w,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s、1min、3min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T II:各组滴入后1d明显低于滴入前和滴入后1w,有统计学意义(P<0.05);30s、1min、3min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0s、1min、3min三组之间及各组滴入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结果:30s组、1min组和3min组滴入前结膜杯状细胞密度的基线分别为414.40±103.54、407.20±104.13、392.80±104.75;三组滴入后1d基线分别为399.20±91.0、398.40±94.72、383.80±87.23;三组滴入后1w基线分别为366.00±82.73、362.80±79.77、359.00±70.31;组间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结膜杯状细胞的密度滴入前后比较有下降的趋势,但结果显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膜细胞鳞状上皮化生程度:用Nelson评分结果统计三组间及组内滴入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使用5%聚维酮碘消毒结膜囊,10min后出现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水肿和点状缺损体征,1周后观察几乎恢复到正常。30s组、1min组和3min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但30s组在滴入后10min后观察未出现明显的角膜上皮水肿,1min组和3min组滴入后10min观察到角膜上皮水肿。
刘江[8](2021)在《次氯酸抗大肠杆菌生物膜作用及其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检测次氯酸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进一步研究次氯酸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抗菌活性。2.研究评价0.01%次氯酸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1.应用刚果红平板法、结晶紫染色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临床送检标本中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筛选,成膜能力最高的为实验菌株,检测出次氯酸对试验菌株的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时间、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并探索大肠杆菌成膜规律及次氯酸抗大肠杆菌生物膜活性。2.2020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41例大肠杆菌感染创面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分成次氯酸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5.71±14.03)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4.70±18.50)岁],次氯酸组(实验组)使用0.01%次氯酸浸湿的无菌纱布对创面湿敷换药,每天换药1次;聚维酮碘组(对照组)使用0.5%聚维酮碘浸湿的无菌纱布对创面湿敷换药,每天换药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0天时对创面渗出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进行评估,于治疗前及换药治疗10天后采集创面组织,创面组织匀浆后于营养琼脂培养皿行细菌培养,定量分析组织细菌数。所得数据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次氯酸溶液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0.18μg/m L,该浓度的次氯酸对体外游离大肠杆菌的杀菌时间为2分钟;当体外培养72h后,大肠杆菌形成成熟生物膜,次氯酸对生物膜状态下的大肠杆菌最低清除浓度(MBEC)为20.36μg/m L。次氯酸浓度越高生物膜状态大肠杆菌死菌率也越高,在MBEC、2MBEC、4MBEC、8MBEC浓度的次氯酸作用后大肠杆菌生物膜死菌率分别是(16.74±2.14)%(t=6.113,P<0.001)、(46.26±2.73)%(t=6.113,P<0.001)、(82.58±5.37)%(t=6.113,P<0.001)、(95.85±4.37)%(t=6.113,P<0.001)。2.两组病例创面组织细菌数在治疗前接近,治疗后第10天时次氯酸组创面组织细菌数为(3.48±3.28)×104CFU/g,低于聚维酮碘组创面组织细菌数(8.76±9.85)×104CFU/g(t=2.275,P<0.05)。两组病例创面渗出量在治疗前接近,治疗后第3、7天时,次氯酸组创面渗出量评分分别为2.33±0.58、1.24±0.70,接近于聚维酮碘组创面渗出量2.40±0.50、1.40±0.88(t=0.394、0.652,P>0.05)。治疗后第10天时,次氯酸组创面渗出量评分为0.67±0.48,低于聚维酮碘组创面渗出量评分1.05±0.60(t=2.248,P<0.05)。两组病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在治疗前接近,治疗后第3、7天时,次氯酸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分别为0.76±0.54、1.24±0.54,接近于聚维酮碘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0.70±0.66、1.15±0.59(t=0.331、0.501,P>0.05)。治疗后第10天时,次氯酸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为1.62±0.50,比聚维酮碘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高1.30±0.47(t=2.108,P<0.05)。结论1.次氯酸对游离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杆菌均有杀菌作用,低浓度(20.37μg/m L)的次氯酸溶液对成熟的大肠杆菌生物膜有快速杀菌作用,并且次氯酸浓度越高,其抗菌杀菌效果越好。2.0.01%次氯酸能有效减少大肠杆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液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相比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高。
刘妞,李彦锋,魏芳[9](2021)在《聚维酮碘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聚维酮碘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2019年1月至12月带状疱疹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局部给予聚维酮碘溶液湿敷,B组局部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外用,C组局部给予聚维酮碘溶液湿敷后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外用,疗程10d,治疗结束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C组有效率为87.18%,A组、B组为66.67%、67.50%,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在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及疼痛缓解时间上均短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聚维酮碘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辅助治疗带状疱疹,能加快皮损恢复,缩短急性期疼痛缓解时间,临床效果显着,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王立博[10](2021)在《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在白内障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与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实验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以聚维酮碘稀释液对结膜囊进行冲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细菌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3%高于常规组的86.7%,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3%低于常规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后与术后第2 d两组患者细菌阳性率较冲洗前均显着降低,且实验组患者冲洗后与术后第2 d细菌阳性率分别为3.3%、1.7%,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8.3%、1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具有显着效果,不仅能有效降低细菌培养阳性率,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有效遏制患者术后感染率,值得广泛应用。
二、聚维酮碘的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维酮碘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紫参洗剂坐浴治疗阴痒肝经湿热证6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1.5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1 临床症状评分 |
2.2.2 实验室检查 |
2.2.3 安全性评价 |
2.3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3.3 各组患者不同时间实验室检查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结果 |
4 讨论 |
(2)围术期口腔护理对降低胸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术期口腔护理在胸心外科术后降低肺部感染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设计咨询问卷 |
3 结果 |
3.1 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
3.2 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
3.3 皮肤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
3.4 烧伤整形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皮肤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
4.2 烧伤整形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概述 |
1.2.1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来源与可再生利用 |
1.2.2 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力度加大 |
1.2.3 发展生物质燃气的必要性及意义 |
1.3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技术 |
1.3.1 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遵循的原则 |
1.3.2 堆肥技术 |
1.3.3 沼气发酵技术 |
1.3.4 畜禽粪污生产沼气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5 沼气池的结构及原理 |
1.3.6 畜禽粪污的基质化技术 |
1.4 厌氧发酵技术面临的问题 |
1.5 消杀剂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
1.6 课题研究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及来源 |
1.6.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百毒杀对厌氧发酵效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及试验装置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分析 |
2.2.1 发酵前后TS,VS及降解率对比分析 |
2.2.2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
2.2.3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
2.2.4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产气潜力的影响 |
2.2.5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
2.2.6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pH值的影响 |
2.2.7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2.8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脂肪酶活的影响 |
2.2.9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2.2.10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溶液对厌氧发酵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3 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速率与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消毒粉对厌氧发酵效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及装置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分析 |
3.2.1 发酵前后TS,VS及降解率对比分析 |
3.2.2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
3.2.3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
3.2.4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产气潜力的影响 |
3.2.5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
3.2.6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p H值的影响 |
3.2.7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2.8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脂肪酶活的影响 |
3.2.9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3.2.10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添加聚维酮碘溶液对厌氧发酵效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过程 |
4.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分析 |
4.2.1 发酵前后TS,VS及降解率对比分析 |
4.2.2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
4.2.3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
4.2.4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产气潜力的影响 |
4.2.5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甲烷含量的影响 |
4.2.6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p H值的影响 |
4.2.7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VFAs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4.2.8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4.2.9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消毒剂对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厌氧发酵过程拟合动力学分析 |
5.1 SGompertz模型简述 |
5.2 厌氧发酵过程Gompertz模型拟合与分析 |
5.2.1 添加不同浓度百毒杀各试验组的产气过程Gompertz拟合分析 |
5.2.2 添加不同浓度过硫酸氢钾各试验组的产气过程Gompertz拟合分析 |
5.2.3 添加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各试验组的产气过程Gompertz拟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5)聚维酮碘对豚鼠耳毒性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 |
第1章 引言 |
1.1 药物耳毒性的影响 |
1.2 内耳耳毒性药物的代谢 |
1.3 聚维酮碘在耳科手术中的应用及耳毒性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选择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实验器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分组 |
2.3.2 药液配制与给药方法 |
2.3.2.1 聚维酮碘药液配制 |
2.3.2.2 鼓室内注射方法 |
2.3.2.3 给药频率 |
2.3.3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
2.3.4 中耳黏膜观察 |
2.3.5 耳蜗基底膜取样方法 |
2.3.6 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 |
2.3.7 HE染色方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ABR检测结果 |
3.2 中耳、内耳解剖结果 |
3.3 HE染色结果 |
3.4 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聚维酮碘的特性 |
4.2 聚维酮碘临床耳毒性研究 |
4.3 聚维酮碘动物实验耳毒性研究 |
4.4 本次实验聚维酮碘对中耳及内耳的影响分析 |
4.5 聚维酮碘致聋的机制 |
4.6 临床耳毒性监测的意义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聚维酮碘的特性及耳毒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患者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疗效 |
2.2 SIT、BUT水平对比 |
2.3 不良反应及眼内感染发生情况 |
2.4 病原菌清除率 |
3 讨论 |
(7)5%聚维酮碘对白内障术后和正常人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5%聚维酮碘对白内障术后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 |
前言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主要物品和器械 |
1.1.3 实验检查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5%聚维酮碘对正常人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主要物品和器械 |
2.1.3 实验检查方法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聚维酮碘液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与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次氯酸抗大肠杆菌生物膜作用及其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次氯酸抗大肠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0.01%次氯酸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创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其诊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聚维酮碘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疗效比较 |
2.3 皮损改善及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10)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冲洗前后以及术后2 d细菌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四、聚维酮碘的不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参洗剂坐浴治疗阴痒肝经湿热证60例临床观察[J]. 史梅莹,丁永芬,汤玲,赖娟,徐先敏,王浩,邓博雅,程玲,张雯,魏萌,王慧鸽,史欣德,吴立娟,田飞飞,尹春红. 中医杂志, 2021(21)
- [2]围术期口腔护理对降低胸心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性的系统评价[D]. 卢雨松.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D]. 高锦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残留消杀剂对厌氧发酵产沼的影响研究[D]. 吴园园. 广西大学, 2021
- [5]聚维酮碘对豚鼠耳毒性的实验观察[D]. 廖辉煌. 南昌大学, 2021(01)
- [6]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患者临床疗效[J]. 马洪梅. 中国处方药, 2021(03)
- [7]5%聚维酮碘对白内障术后和正常人眼表及泪液变化的影响[D]. 钟探. 海南医学院, 2021
- [8]次氯酸抗大肠杆菌生物膜作用及其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江.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聚维酮碘溶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刘妞,李彦锋,魏芳. 皮肤病与性病, 2021(01)
- [10]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J]. 王立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