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电荷的库仑定律与电场(论文文献综述)
赵佩云[1](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的电磁学衔接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目标、内容安排以及评价标准也随之改变,相比旧课标来说,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内容精简、结构化,重视核心概念以及学生持续连贯的学习。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自然学科,在高中阶段,电磁学的很多内容对学生来说远离生活实际,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划分不同的层次水平作为“台阶”,在教学活动中层层衔接,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近年来,学习进阶理论成为国际教育界热门话题,基于其对学习者在学习某一主题时所遵循的连贯逐渐深入学习路径的描述,笔者借助solo分类法,结合教材、课程标准解读、学生迷思概念研究建构出“电与磁”主题的学习进阶研究框架,按照学生的进阶需求设计层层递进的“衔接教学”,采用对比教学实验法研究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衔接教学对学生的概念掌握是否有促进作用。笔者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广东省某普通高中教育实习,借此机会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对实验班采取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活动进行授课,对对照班采取传统常规教学,在实验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电与磁”概念测试并参考市统考成绩,实验结论为:应用学习进阶进行衔接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笔者结合前期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经历对应用学习进阶进行衔接教学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衔接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上,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第二,电磁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认知状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教学可视化程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第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受高考对电磁学要求的影响,习惯将精力放在刷题、突破难题上,轻视理解、巩固基础概念与规律,教师应当改善物理学习环境,适当开展一些科普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学习习惯。
余科鹏[2](2021)在《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的关键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编排正在逐渐完善。教科书内容组织作为教科书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对课程标准的体现,其研究领导着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一线教师熟练掌握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来完成教学任务。论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依据所选指标建立对应操作方法,围绕研究主题将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2019版)》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010版)》两版教科书进行内容组织对比分析。具体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分析工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综述教科书内容组织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指标依据。第二步依据各项指标,确定实际操作方法。依据各项指标理论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每一项指标的实际操作方法。第三步依据指标要求,进行分析。在仔细研读人教版新旧两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基础上,分别从教科书体例结构、内容顺序性、内容衔接性、内容统整性和栏目合理性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教科书内容组织对比分析。第四步根据两版教科书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对新版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一、体例结构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有所创新,更加注重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步骤,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解释并体现科学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二、注重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在合乎学科逻辑基础上愈加注重学生心理发展逻辑。三、内容衔接性虽在旧版教科书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是呈现内容衔接性不强的特点。四、从内容统整性看,课程结构更加清晰、完整。五、栏目种类愈加丰富,栏目总量有所增加,体现环境的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拓展,注重强调科学思想、方法。依据内容组织特点为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一是依据教科书体例结构和栏目设置:突出学科特点——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转变教学思想——重视探究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二是依据教科书内容顺序变化情况,重新架构教科书知识逻辑;三是依据初高中内容,具有衔接意识;四是依据内容统整性情况,具有对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的整合意识。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帮助一线教师进一步认识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提供参考。
尹悦[3](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吴昊[4](2020)在《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物理教材结构展示了由教材开发者选取的汇聚成书的来自于物理学科内外的各种要素的建构方式。它体现了教材开发者的物理教育理念及其对物理学科和学生心理的理解。分析教材结构,可以使教材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当我们分析的构成教材内容的要素繁芜冗杂,且各要素不具有简单的层级特征,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不太明确时,试图通过一般的方法直接求出各级要素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教材结构可以使得要素层级化和链条化。本研究选择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和英国CIE A-Level物理教材的电磁学部分进行分析与比较。该研究可以显现两国中学物理课程体系和物理教育理念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由此也可以为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教材结构的具体步骤如下:(1)提取要素;(2)建立要素上下位关系;(3)将要素关系形成图转换为邻接矩阵;(4)计算可达矩阵;(5)计算要素层级;(6)绘制要素层级有向图。在分别分析了电场、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四个电磁学模块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而从要素选取,起始要素安排,终了要素安排,要素链四个方面分别比较了中英两套教材的电磁学结构。基于对两套教材电磁学结构的比较,分别从如下四个方面得出结论:(1)教材内容选取的异同性:(1)教材内容选取都重视基础性与前沿性;(2)鲁科版教材内容选取侧重理论性;(3)CIE版教材内容选取侧重应用性;(2)教材内容编排组织的异同性:(1)两版教材的编排组织都力图实现物理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统一;(2)鲁科版教材突出严整性;(3)CIE版教材突出灵活性;(3)教材内容编写风格的异同性:(1)两版教材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风格;(2)鲁科版侧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式的编写风格;(3)CIE版侧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式的编写风格;(4)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两版教材的不同侧重:(1)两版教材都重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2)鲁科版教材更加侧重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与责任;(3)CIE A-Level教材更加侧重物理观念与科学推理。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如下启示:(1)合理的中学物理教材结构应当实现社会结构,物理学科逻辑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统一;(2)优质的高中物理教材应当体现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内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3)中学物理教材既是物理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实践的指南。
秦琦[5](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研究 ——以静电场为例》文中提出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如何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是物理老师们关心的问题。本研究针对现有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研究如何描绘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阶段;如何划分问题解决的进阶水平并利用它的支架功能实现物理概念的进阶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在教学中是否可行,能取得何种程度的教学效果。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论文提出物理概念学习进阶发展层级模型,描述学生概念学习的认知发展阶段;提出问题解决进阶发展层级模型,划分问题解决的进阶水平;将二者整合提出以问题解决为支架的概念学习进阶的理论框架,并在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教学设计模型,根据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在上海市C高中进行教学实验,选取高二年级两个互为对照的平行班级,共82名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班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静电场概念学习进阶”教学设计,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开始前、结束后发放静电场概念理解测试卷,对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高中生在概念学习中,认知呈进阶式发展,理解水平偏低,核心概念体系建构困难。第二,总体上讲,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相比传统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第三,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具体体现为:有助于高能力段学生整合概念体系;有助于低能力段学生从事实经验中抽象出本质特征;有助于中等能力段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定性联系。据此,提出三条教学建议:概念课堂要以核心概念体系为主干,重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概念学习进阶发展层级为主线,重视问题解决支架的应用;物理概念教学应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何振银[6](2020)在《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电磁学部分作为高中物理课程体系的核心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但电磁学部分的内容不仅抽象而且其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所以不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强调高中教师在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与学习方法的传授,还要适当的加强学生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理念是:在教学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类比法的教学模式恰好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类比法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推理方法,是从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出发,推理它们在其他特性上也可能具有类似点的思维方法。类比教学法就是将类比法应用到教学设计中,在教学中把新知识与具有类似属性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类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属性推论出未知对象也具有的相应属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类比在教学论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分别为探索和解释;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探索职能更具特殊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应用类比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主动提出假设并进行猜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类比的解释职能则是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已经熟知的,与新概念相类似的知识,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模型,实现经验或知识的迁移。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将类比法应用到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教学中,目的是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旧知识相类比,而使新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本文将类比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教学中,以某中学高中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通过选取物理成绩水平相当的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类比法的辅导和教学,对照班有规律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模式地教学,三个月后,比较两个班学生的物理成绩,研究在教学中应用类比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能力是否有提高,并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在实验结束后,再通过通过访谈调查师生对类比教学法的评价与建议;最后对影响类比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三方面对选题地缘由和准备工作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研读相关文献后,对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知识特点进行总结,并梳理了类比的概念与分类、类比教学法的模式以及类比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为后面的教学实验做进一步的指导。第三部分是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部分中不同课型的应用,课型分别为新课、习题课以及复习课;第四部分是电磁学部分的两个教学案例分析,分别为《电势能和电势》和一节习题课,两个教学案例都从设计理念、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梳理了如何在课堂中应用类比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五部分是教学实验研究部分,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案、实验结论等;第六部分是研究总结与反思,从对师生的访谈和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再结合教学实验的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对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一、类比教学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二、类比教学法能够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苏米[7](2020)在《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指出大学物理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是理工科学生将来学习其他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习惯了中学教学模式的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物理课程相对于中学物理课程来说具有起点高、难度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出现了不适应性学习障碍,这对大学物理教学也造成了极大困扰。因此,研究大学与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为例,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理论融入到电磁学的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教育理论来改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学习障碍,从而尝试解决大学与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本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物理电磁学中的静电场、稳恒磁场和电磁感应三部分内容展开。针对每一部分,笔者首先比较分析了大学和高中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和重合部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前测数据了解学生物理基础,结合大学电磁学的学习目标,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在发展区内精选研讨习题。接下来,基于上述准备工作,笔者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习题研讨课的开展,记录、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和研讨过程。新课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后测和访谈,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后,笔者结合收集整理的所有数据和资料,评估大学电磁学课程的教学衔接效果和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习题研讨课的教学衔接效果。研究发现:(1)虽然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中电磁学基础之上的螺旋上升,但大学电磁学部分的关注点与高中有所不同;而且对学生来说,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所要求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方法的运用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在每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高中所学的基础知识,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并适时告知学生在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2)在电磁学部分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数理的思想和方法,如“微元和积分的思想”,强调让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研究物理问题。数学能力的欠缺会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学好电磁学。(3)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的教学衔接是有效的,而且结果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学衔接效果最好,其次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学衔接效果要差一些。(4)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习题研讨课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帮助最大,其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很小。结合研究结论,笔者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一些教和学的建议,以期能够缓解大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
李肖[8](2019)在《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的知识,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学科内部知识,减少学生对碎片化、事实性的知识进行记忆,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减轻记忆负担,有助于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简化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深入。核心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学科知识不断增长和学校教学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提倡课程实施依据“更少、更精、更高”的要求。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些概念能够不断的深化,为学生终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支撑。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核心概念的研究背景、现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界定了核心概念与物理核心概念,总结了相关的学习理论。第三章对静电场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与一线中学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总结的核心概念进行校正,基于此分析研究了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如何开展。第四章使用静电场测试试题,分析研究高二学生在学习静电场的概念,头脑中出现的“迷思概念”。第五章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实例。第五章围绕“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学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开展教学实例分析研究。第六章总结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帮助教师设计优质的教学。
郑宇晴[9](2019)在《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既是教师领悟国家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重要资源,又是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和有效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材对比,可以促进对教材的全面评价,汲取不同教材先进优势,推动教学发展。本文选取英国A level Physics教材与我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针对中英两国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参照、内容知识和编排及评价的试题三个大方面着手比较并建立联系,分5个部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英国A水平考试说明,这两个分别是两国教材编写的参照标准。通过对比发现中英物理教育理念、内容标准包含知识及实验要求有差异,英国更加注重实验的科学方法目标要求,我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性。其次,比较教材内容的内维知识层面与外维编排特色。以“电磁学”部分为例,一方面,在知识层面进行教材目录顺序、知识点的广度、深度及案例“电容器”知识点的比较,研究角度由大入小,发现英国知识点深度高于我国,而我国知识点广度更高;另一方面,研究从栏目设置、实验、书写风格、例题与课后习题的四点展开编排特色的对比,发现两国教材编排各具风格。第三,研究落脚于教材内容比较后的试题评价对比之上,对两国的高考试题就考试说明、题型种类、试题结构及内容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通过对比发现两国在高考题型种类上有一定不同,英国试卷多解释题、简答题,试题以序列性为典型,更注重对物理本质过程的解释,而我国对结果计算注重更多,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最后,研究以银川九中高二(1)班、(15)班学生作为对象,检测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情况,通过翻译部分英国A Level“电磁学”真题并按照A level试题结构组成套题,进行样本学生检测,对结果反馈并访谈学生,测试表明,检测学生在现象解释、物理本质过程理解及科学语言书写方面存在不足。
逄金苹[10](2019)在《高中物理教科书静电学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中国内地开启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教科书作为落实国家课程举措的重要蓝本,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具体到物理教科书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鉴于2017年课程标准将静电学由选修3-1移至必修3,本研究选择中外6套教科书中的静电学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各教科书的编写特色,提出核心素养落实到实际物理教学的方法策略,为教科书编写者审视与评定科学内容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分别对教科书研究和静电学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其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研究群体较为分散。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中,横向、纵向均有涉及,研究对象广泛。综合教科书的使用情况,选择人教版、鲁科版、沪科版、英国A-LEVEL教科书、美国《物理:原理与问题》及加拿大《KV》(纳尔逊市)6套教科书对比分析其文本呈现方式及特征。结合课程标准(2017版)以及物理核心素养研究,确定教科书评价框架和教科书习题难度评价指标。从标题呈现的角度对比静电学内容结构框架,发现教科书编写体系不尽相同,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内容框架、整合知识内容和转变观念;统计分析6套教科书中静电学的学习栏目设置,各教科书在编写时都有其侧重点,问题、方法等内容设计不够精炼;统计知识点数量并绘制单元知识脉络图,各教科书在注重中心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拓展性的内容设计。对比分析静电学重要知识点的编排呈现,可以得到:概念和规律的引入和表述大多极具科学性、逻辑性;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置灵活,具有科学性、拓展性和创新性;探究内容、研究课题具有生活化、时代化的特征;例题和习题有帮助学生贯通知识、归纳方法的作用。建议后续教科书编写附带网络链接,建立引用原始物理问题的习题库。本研究中,教科书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文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科书的评价及比较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运动电荷的库仑定律与电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电荷的库仑定律与电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习进阶的电磁学衔接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一)学习进阶 |
1.理论基础 |
2.概念界定 |
3.学习进阶的组成要素 |
4.建构和呈现学习进阶的方法 |
(二)基于学习进阶的衔接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三、高中阶段“电与磁”主题内容的学习进阶框架 |
(一)建构进阶框架的流程 |
1.进阶变量的确定 |
2.进阶起点与终点的确定 |
3.进阶水平的划分 |
(二)教材概念梳理与课程标准 |
(三)学习进阶框架的建构 |
1.以“静电场”为核心的学习进阶框架 |
2.以“恒定电流”为核心的学习进阶框架 |
3.以“磁场”为核心的学习进阶框架 |
4.以“电磁感应”为核心的学习进阶框架 |
四、基于学习进阶的初高中“电与磁”衔接教学实践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前测及分析 |
(三)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案例 |
1.传统教学 |
2.电荷衔接教学案例 |
3.电功率衔接教学案例 |
4.教学反思 |
(四)教学后测及其分析 |
1.期末考试实验班对照班物理成绩分析 |
2.CSEM问卷后测成绩分析 |
五、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1.应用学习进阶进行衔接教学的步骤 |
2.应用学习进阶进行衔接教学的效果 |
3.应用学习进阶进行衔接教学的几点建议 |
(二)反思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电与磁”相关内容课程标准 |
附录二 教学前电磁学学习情况检测题 |
附录三 静电场测试题 |
致谢 |
(2)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教科书内容组织研究现状 |
1.3.2 教科书评价系统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比较研究法 |
1.5.3 内容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 |
2 概念界定 |
2.1 教科书 |
2.2 教科书视角界定内容组织概念 |
2.2.1 教科书内容组织 |
2.2.2 内容组织指标 |
3 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分析工具制定 |
3.1 建立分析工具指标体系的依据 |
3.2 分析工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顺序性 |
3.2.2 衔接性 |
3.2.3 统整性 |
3.2.4 栏目合理性 |
4 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
4.1 教科书体例结构对比分析 |
4.1.1 教科书框架结构对比分析 |
4.1.2 教科书框架内容对比分析 |
4.2 教科书内容组织指标对比分析 |
4.2.1 教科书内容选择对比分析 |
4.2.2 顺序性对比分析 |
4.2.3 衔接性对比分析 |
4.2.4 统整性对比分析 |
4.2.5 栏目合理性对比分析 |
5 研究结果、建议与展望 |
5.1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总结 |
5.2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教学建议 |
5.3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1 人教版旧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全册节末习题分布统计 |
附录2 人教版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全册节末习题分布统计 |
附录3 人教版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
附录4 人教版旧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
附录5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
(3)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教科书 |
1.3.2 电磁学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
2.3.1 课时安排 |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
6.1.1 宏观层面 |
6.1.2 中观层面 |
6.1.3 微观层面 |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
6.2.1 外部影响因素 |
6.2.2 内部影响因素 |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 |
1.4.1 CIE A-Level物理教材 |
1.4.2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 |
1.4.3 电磁学部分 |
1.5 研究模型与方法 |
1.5.1 解释结构模型 |
1.5.2 比较研究法 |
1.6 研究综述 |
1.6.1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1.6.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物理教材结构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2.1.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1.3 知识网络理论 |
2.1.4 系统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教材结构 |
2.2.2 关于要素的若干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电学结构分析与比较 |
3.1 电场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3.1.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场模块结构分析 |
3.1.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电场模块结构分析 |
3.1.3 电场模块结构比较 |
3.2 电流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3.2.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流模块结构分析 |
3.2.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电流模块结构分析 |
3.2.3 电流模块结构比较 |
第四章 磁学结构分析与比较 |
4.1 磁场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4.1.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磁场模块结构分析 |
4.1.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磁场模块结构分析 |
4.1.3 磁场模块结构比较 |
4.2 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4.2.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 |
4.2.2 CIE A-Level教材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 |
4.2.3 电磁感应模块结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研究 ——以静电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学习进阶 |
1.4.2 问题解决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实验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7 研究思路 |
2. 物理概念学习进阶和问题解决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学习进阶的界定 |
2.1.2 问题解决的界定 |
2.2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2.2.4 布鲁纳知觉归类理论 |
2.3 物理概念学习进阶发展层级模型 |
2.4 物理问题解决进阶发展层级模型 |
3.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探讨 |
3.1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的理论分析 |
3.1.1 物理概念学习进阶和问题解决进阶的整合发展 |
3.1.2 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支架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理论框架 |
3.1.3 构建理论框架指导下的进阶式概念学习轨迹 |
3.2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学习进阶教学设计模型 |
3.2.1 结构中心设计模型 |
3.2.2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学习进阶教学设计模型 |
3.3 基于问题解决的静电场学习进阶教学设计案例 |
3.3.1 构建静电场核心概念体系 |
3.3.2 “电荷”教学设计案例 |
3.3.3 “库仑力”教学设计案例 |
3.3.4 “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教学设计案例 |
3.3.5 “电势能、电势、等势面”教学设计案例 |
4.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实验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工具 |
4.4 实验步骤 |
4.5 概念理解水平的测试工具 |
4.5.1 前测试卷构成 |
4.5.2 后测试卷构成 |
4.6 数据分析 |
4.6.1 前后测测试卷效度分析 |
4.6.2 正式测试卷数据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教学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静电场前测测试题 |
附录 2 静电场概念后测测试题 |
附录 3 对照班教案 |
致谢 |
(6)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磁学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2.2 类比概述 |
2.3 类比教学法的模式 |
2.4 类比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 |
2.5 小结 |
第三章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教学中的设计 |
3.1 类比教学法在基本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设计 |
3.2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习题教学中的设计 |
3.3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复习教学中的设计 |
第四章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部分的教学案例分析 |
4.1 案例1类比教学法在《电势能和电势》教学中的设计 |
4.2 案例2类比教学法在处理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习题教学的设计 |
第五章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部分的教学实验及实验结论 |
5.1 教学实验设计 |
5.2 实验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访谈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
6.2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
6.4 研究结论 |
6.5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简述 |
1.5.2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1.5.3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1.5.4 习题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介绍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综述 |
2.1 教学衔接概念界定 |
2.2 研究理论综述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支架理论 |
3. 静电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
3.1 大学及高中静电场部分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对比与分析 |
3.2 学生静电场部分基础概念前测数据分析 |
3.3 静电场部分习题研讨 |
3.3.1 习题研讨活动 |
3.3.2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案例分析 |
3.4 静电场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3.4.1 数据分析 |
3.4.2 学生访谈反馈 |
3.5 静电场部分习题研讨课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3.5.1 数据分析 |
3.5.2 学生访谈反馈 |
3.6 静电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小结 |
4. 稳恒磁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
4.1 大学及高中稳恒磁场部分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对比与分析 |
4.2 学生稳恒磁场部分基础概念前测数据分析 |
4.3 稳恒磁场部分习题研讨 |
4.3.1 习题研讨活动 |
4.3.2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案例分析 |
4.4 稳恒磁场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4.4.1 数据分析 |
4.4.2 学生访谈反馈 |
4.5 稳恒磁场部分习题研讨课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4.5.1 数据分析 |
4.5.2 学生访谈反馈 |
4.6 稳恒磁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小结 |
5. 电磁感应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
5.1 大学及高中电磁感应部分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对比与分析 |
5.2 学生电磁感应部分基础概念前测数据分析 |
5.3 电磁感应部分习题研讨 |
5.3.1 习题研讨活动 |
5.3.2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案例分析 |
5.4 电磁感应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5.4.1 数据分析 |
5.4.2 学生访谈反馈 |
5.5 电磁感应部分习题研讨课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5.5.1 数据分析 |
5.5.2 学生访谈反馈 |
5.6 电磁感应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建议 |
6.2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创新 |
6.2.2 研究不足 |
6.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磁学概念调查问卷(后附答案) |
附录2 问卷题号、出处及考查的知识 |
附录3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核心概念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核心概念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核心概念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2 物理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2 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3章 构建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知识体系与教学设计分析 |
3.1 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梳理 |
3.1.1 基于高中物理“静电场”课标的概念文本梳理 |
3.1.2 基于高中物理“静电场”教材的概念文本梳理 |
3.1.3 高中物理“静电场”的概念图 |
3.2 确定核心概念的选取标准 |
3.2.1 国内外核心概念的筛选标准 |
3.2.2 国内教师访谈 |
3.3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分析 |
3.3.1 教学目标分析 |
3.3.2 教学对象分析 |
3.3.3 教学内容分析 |
3.3.4 教学策略分析 |
第4章 “静电场”概念测量分析 |
4.1 前期准备工作 |
4.2 数据汇总 |
4.3 测量结果分析 |
4.3.1 “电场力”相关概念掌握情况分析 |
4.3.2 “电场强度”相关概念掌握情况分析 |
4.3.3 “电势”相关概念掌握情况分析 |
第5章 围绕“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
5.1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研究 |
5.1.1 教学目标分析 |
5.1.2 学情分析 |
5.1.3 内容分析 |
5.1.4 教学过程 |
5.1.5 课堂总结 |
5.2 “电势能与电势”的教学设计研究 |
5.2.1 教学目标分析 |
5.2.2 学情分析 |
5.2.3 内容分析 |
5.2.4 教学过程 |
5.2.5 课堂总结 |
5.3 “静电现象”的教学设计研究 |
5.3.1 教学目标分析 |
5.3.2 学情分析 |
5.3.3 内容分析 |
5.3.4 新课教学 |
5.3.5 课堂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A 高中物理静电场概念测量 |
附录B 高中物理教师关于《静电场》核心概念的访谈 |
致谢 |
(9)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背景 |
1.1.1 教材多样化改革的需要 |
1.1.2 物理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 |
1.1.3 教师是教学“设计师”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
1.3.2 国内版本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路径设计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比较教育理论 |
2.2 教材编写与评价理论 |
2.3 教师教学的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 |
2.4 学生学习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 |
第三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参照标准的比较 |
3.1 课程目标的比较 |
3.1.1 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
3.1.2 课程具体目标的比较 |
3.1.3 课程目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分析 |
3.2 内容标准的比较 |
3.2.1 课程结构及内容主题的比较 |
3.2.2 内容要求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
3.2.3 实验要求比较 |
3.3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四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知识层面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
4.1 目录编排顺序的比较 |
4.2 “电磁学”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比较 |
4.2.1 两国“电磁学”知识结构连线图 |
4.2.2 “电磁学”知识点广度、深度的量化统计 |
4.3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比较 |
4.3.1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流程图 |
4.3.2 “电容器”教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比较 |
4.3.3 “电容器”教材知识点呈现的逻辑方式比较 |
4.4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五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排特色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
5.1 栏目设置比较 |
5.1.1 比较分析 |
5.1.2 栏目设置的借鉴之处 |
5.2 实验的比较 |
5.2.1 两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分析 |
5.2.2 实验设置的借鉴之处 |
5.3 书写风格的比较 |
5.4 例题与课后习题的比较 |
5.4.1 例题及课后习题的数量统计分析 |
5.4.2 例题与习题内容的分析 |
5.4.3 值得借鉴之处 |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六章 教材教学评价—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的比较 |
6.1 中英高考物理考试说明(大纲)的比较 |
6.1.1 考试制度简介 |
6.1.2 考试说明(大纲)的考核要求 |
6.2 中英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的比较 |
6.2.1 英国A水平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
6.2.2 我国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
6.2.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题型种类的比较分析 |
6.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结构比较 |
6.4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内容的分析 |
6.4.1 选择题试题内容分析比较 |
6.4.2 非选择题试题内容比较 |
6.4.3 试题内容比较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七章 我国样本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研究 |
7.1 试题基本信息及相应知识点考察介绍 |
7.1.1 试题检测的基本信息 |
7.1.2 试题考察知识点及能力分析 |
7.2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
7.3 考卷对样本学生能力考察的综合分析 |
7.4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 |
7.5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国A水平“电磁学”知识要求 |
附录2: 英国内容引导法示例 |
附录3: 英国实验模块考察要求 |
附录4: “HSW”实践标准及要求 |
附录5: 中英两国教材目录编排 |
附录6: 我国学生所测试的英国考卷 |
附录7: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高中物理教科书静电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文献来源 |
1.3.2 文献分析 |
1.3.3 研究趋势 第二章 教科书比较的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建构理论 |
2.1.2 多元智能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比较研究法 |
2.2.3 文本分析法 |
2.3 研究对象 |
2.3.1 选择静电学为研究对象 |
2.3.2 选择中外6 套教科书为研究对象 第三章 静电学知识结构分析 |
3.1 教科书评价框架的建立 |
3.2 标题呈现内容结构特征比较 |
3.2.1 我国3 套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分析 |
3.2.2 国外3 套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分析 |
3.2.3 立足于我国国情进行分析 |
3.3 中外6套物理教科书中的学习栏目设置比较 |
3.3.1 中外6 套教科书中学习栏目设置呈现 |
3.3.2 中外6 套教科书中各栏设置比较分析 |
3.3.3 立足于我国国情分析 |
3.4 静电学知识点的统计及分析 |
3.4.1 统计国外3 套教科书中所呈现的知识点并进行比较 |
3.4.2 统计我国3 套教科书中所呈现的知识点并进行比较 |
3.4.3 立足我国国情分析 第四章 静电学重要知识点的呈现分析 |
4.1 点电荷与库仑定律的编排呈现分析 |
4.1.1 中外6 套教科书的呈现主线 |
4.1.2 点电荷编排呈现分析 |
4.1.3 库仑定律编排呈现分析 |
4.1.4 立足我国国情分析 |
4.2 电场强度及电场线的编排呈现分析 |
4.2.1 中外6 套教科书的呈现主线 |
4.2.2 电场强度编排呈现分析 |
4.2.3 电场线编排呈现分析 |
4.2.4 立足我国国情分析 |
4.3 电势能及电势的编排呈现分析 |
4.3.1 中外6 套教科书的呈现主线 |
4.3.2 电势能编排呈现分析 |
4.3.3 电势编排呈现分析 |
4.3.4 立足于我国国情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我国3套教科书中知识点及表述 致谢 |
四、运动电荷的库仑定律与电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习进阶的电磁学衔接教学实践研究[D]. 赵佩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D]. 余科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D]. 吴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概念学习进阶研究 ——以静电场为例[D]. 秦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6]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何振银. 西南大学, 2020(01)
- [7]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苏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分析研究[D]. 李肖.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郑宇晴. 宁夏大学, 2019(02)
- [10]高中物理教科书静电学的比较研究[D]. 逄金苹. 山东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