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调查研究 推动煤改电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丽[1](2021)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呼和浩特市“煤改气”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认为
王立凡[2](2021)在《能源结构转变背景下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为了有效治理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凸显的大气污染问题,近年来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限制柴草、减少煤炭燃料的使用,以改变现有能源使用方式,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而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使用柴草、煤炭燃料作为冬季采暖的主要能源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环保政策相继推出,能源结构转变促使能源使用方式发生改变,乡村居民开始更多的使用小型辅助采暖家用电器来满足冬季采暖需求,然而采暖效果并不理想。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乡村现代化已成为乡村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现代化不仅要求建设美丽的乡村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而基础设施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乡村的不断发展,乡村经济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乡村居民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冬季采暖需求随之增加,乡村供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乡村建设问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满足乡村采暖需求,合理有效的进行乡村供暖规划。本研究通过对西咸新区全域村庄现状的分析,了解西咸新区全域村庄的基本情况,结合采暖需求的预测,明确西咸新区全域村庄采暖的现实困境。经过与相关实践先进经验的对比,从规划角度分析得出造成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规划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滞后。因此,为了持续推动乡村现代化,必须从城乡融合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城乡建设现状,推动城市供暖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并结合各种供暖技术的技术经济测算及适用性分析,以及各种供暖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尊重乡村现实情况,选定适宜于西咸新区全域村庄的供暖方式。进而依据村庄分类筛选与适宜性评价的结果,综合确定全域村庄的适宜性供暖方式,最终形成区域-集中-分散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供暖方式。并根据已选定的供暖方式对区域供暖和集中供暖的管网进行规划布置,对相关设施技术指标进行测算制定供暖标准,同时根据全域村庄城镇化时序制定相应的村庄供暖设施建设改造时序,最终形成既能够促进城乡融合,满足乡村现代化需求,又符合全域村庄现实情况的适宜性供暖规划方案。经过本次研究,可以明确大城市周边地区有条件的村庄可以通过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解决采暖需求。通过使用合理的村庄分类,将同一类型村庄统一考虑,从区域层面出发逐类规划村庄供暖方式,有助于更好的解决乡村采暖需求。解决区域村庄采暖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设计问题,面对村庄分布数量较多的地区,合理的统筹规划可以找出有效的解决路径。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采暖方式综合使用的方式,制定满足村庄建设发展的供暖设施配置与建设时序,同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主体选择,能够符合村庄实际情况,更合理的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同时减少重复建设与过量投资。
李晓慧[3](2021)在《河北省农村“煤改气”居民满意度研究 ——基于石家庄市的调查》文中提出河北省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空气质量问题不断加重,这对当地人民健康和城市形象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随着近几年河北省农村“煤改气”等清洁用能政策的推行实施,河北省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的同时,也大刀阔斧的改变了居民们的传统用能方式。“煤改气”政策在全省农村地区的推行,农村覆盖天然气的通气面积比较大、受益人群也比较广泛。但从实施和运行的过程中,随着“煤改气”政策在农村市场的不断深耕,也暴露出了很多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影响人们在通气使用后的体验,感知满意程度大大下降,不利于农村“煤改气”政策的后续发展。本文以通气使用的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从居民的角度出发,探究使用群体对农村“煤改气”政策的满意度以及存在哪些主要影响居民满意度的方面,从而为后续推行实施的农村“煤改气”政策的设计与完善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农村“煤改气”政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从居民满意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煤改气”政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文章梳理了“煤改气”、居民满意度的概念;分析了现有的相关政策以及政策的实施发展现状。在经典的顾客满意度模型上,进行了变量的选取,构建了农村“煤改气”居民满意度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之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居民满意程度处于尚未达到满意的状态;二是从样本基本信息的方差分析中来看,家庭收入、常住人口数量、学历、职业对提升居民满意的影响作用显着;三是通过实证结果发现,取暖效果、用气成本、补贴额度等因素对提升居民满意的影响作用比较大。“煤改气”政策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增加了便利,不仅解决了居民在一日三餐烹饪上的问题,更为他们在取暖季提供新的清洁取暖的方式,从整体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产生了许多不可避免的新问题。本文根据上述影响显着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能够提高居民满意度、提升使用幸福感的对策建议,即政府应当做好公共基础工作、落实补贴与关注居民用气成本、提高居民自身素养、重视落实主体的政策差异化。
夏荣胜[4](2020)在《秦皇岛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措施。售电市场的成立将打破电力行业自然垄断局面,电网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正值“十四五”开局谋划之年,也为电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以秦皇岛供电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托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合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和SWOT等分析工具,全面分析秦皇岛供电公司内外部环境,提出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秦皇岛供电公司应该选择增长型战略,提出了“建设具有秦皇岛特色中国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在经营管理、电网建设、安全生产、市场营销、优质服务、树立形象6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实施措施。最后通过强化战略领导、加强人才培养、争取政府支持、加大业务合作、深化品牌传播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强化战略的可执行力,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基于电力体制改革和“十四五”谋划这一背景,是战略管理理论在地市供电公司战略制定中的一次实践创新应用,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为实现秦皇岛供电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也为其他国有企业的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晋佩[5](2020)在《临汾市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行业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电网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用电需求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是,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电网工程分布点多、面广且线长,和其他建设工程相比,电网建设从项目前期可研、选址、初步设计到后期电力施工等环节,有更多的内外部问题。尤其是在电网通道选择,杆塔、变压器等设备选址时,涉及到占地、青苗赔偿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客户资产损害,电力设备伤害到客户等问题。电网建设中电力客户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正确处理好供电公司和电力客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电网全面、有序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快速有效发展。本文在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电网建设为研究背景,以供电公司和客户为研究对象,选择临汾市为个案,立足一线实际研究问题,结合实际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选取了临汾市电网建设中公司和客户利益冲突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研究结论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通过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了解到电网建设完成后会提高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和户均容量,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千家万户的生活。但是,第一方面现在的电网还不能实现全部双回路供电,在建设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停电,影响客户生产生活用电。第二方面电网建设时路径选择有限,改造电网需要占用客户的土地,损害青苗等,由于施工人员人为或者非人为原因,客户资产受损引发赔偿问题纠纷。最后,电网建设会引起客户周边环境变动,给客户住、行带来不便。针对电网建设中公司和客户利益冲突的三方面典型问题,分析出利益冲突的成因有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出临汾市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机制。首先,完善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机制的法律保障,使利益诉求法制化、利益约束公平公正、利益补偿规范化。其次,拓宽利益协调的渠道,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供电公司的电网管理水平。最后,健全利益补偿制度,建立合理的补偿标准和规范的补偿流程。从而解决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的利益冲突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尚嘉欣[6](2020)在《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性、复合型雾霾污染是关中城市群面临的主要空气污染问题,解决城市群空气污染问题面临着空气环境整体性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矛盾,以“属地治理”为特征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跨域合作解决雾霾污染问题的要求,亟需打破关中城市群行政区域限制,依靠各市防控联动解决区域雾霾污染问题。首先,以理论阐释为起点,总结跨区域环境治理防控联动的兴起、特征、分析框架及其对治污减霾的适用性。反观实践,系统梳理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形成,并通过评价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的效率,反思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现存问题。其次,从防控联动机制的结构维度,提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地方政府-公众”分析框架及其假设,运用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假设并得出:各市财政压力、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治污减霾政策协同度存在正效应,而各市环境规制等因素对政策协同度存在负效应;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结成防控联动关系是基于企业的市场进入、治污技术、节能降耗,以及公众的环保意愿、交通压力、环境物品等因素的中介作用。基于实证结果,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应通过完善主体多层次性并调整互动方式,进而影响权利、利益结构,优化治理资源的配置;通过管制型规制和市场型规制的有机结合,降低防控联动的管理投入和信息成本,提高治污减霾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再次回到实践,探索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纵向协同为主导和横向协同为补充的跨部门协同组织模式,基于DEA模型估算的各市节能潜力进行节能责任分担和利益分配,以信息成本最低的方式实现治理目标的管理;“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根据煤炭价格与污染排放强度、能源效率、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量的关联度强弱,采取税、费政策抑制煤炭过度消费,基于不同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来选择市场型政策工具,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将空气容量资源的费用与收益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金融政策将企业投资中的外部性内部化;“地方政府-公众”之间以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引导的方式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完善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治理事务决策的重要组织与行为方式,畅通公众和环保组织对治理议题的监督和反馈渠道。最后,提出了实施防控联动机制的政策保障。
李梦婧[7](2020)在《基于电力消费数据的T市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雪婷[8](2020)在《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实施效果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鲁木齐曾是一座典型的煤烟城市,其大气污染问题成了影响乌鲁木齐经济发展及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乌鲁木齐现存的大气环境,2010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决定开启“蓝天工程”,“煤改气”政策作为蓝天工程中的主要部分及重要治理措施,登上了乌鲁木齐环境治理的舞台,并实现了以天然气为主要清洁能源的全覆盖。通过实施“煤改气”改造工程,乌鲁木齐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过去重度污染地区到现如今一年310个蓝天,与此同时,二氧化硫、烟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着降低,公民的满意度及幸福感直线提升。随着城市能源转换的完成,2017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决定将“煤改气”政策由城市向城市远郊地区及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将清洁能源替代过去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能源,从而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本文以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问卷调查与访问,收集被调查者的具体信息及“煤改气”前后的效果评价,以调查中所得数据为依据,从三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效果进行评估。在环境效益方面,通过II级以上优良天数及6种污染物浓度的年均变化来概述“煤改气”政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煤改气”所需的费用成本及效益进行对比计算。在天然气使用效果方面,通过供暖使用者在“煤改气”实施前后的满意度测评,得出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政策实施效果,并结合农户对不同供暖方式的评价,进行TOPSIS评估,得出乌鲁木齐农村地区最佳供暖方式。最后,通过对农户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改造工程存在相关法规不健全,政策执行一刀切;燃气供暖费用高,补贴工作不及时;政府宣传不到位,农户环保与用气安全意识不足及大气治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由此提出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合理推行“煤改气”;加大燃气补贴及资金监管力度,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用气安全意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等对策建议,以保障“煤改气”政策在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的正常推行。
武佳栋[9](2020)在《北京TDZY供热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集中供热是我国北方区域冬季采暖的主要方式。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北方城镇建筑面积不断增长,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亦随之快速增长。2017年中央政府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能源取暖规划(2017-2021)》,中国供热行业进入了清洁能源改造的快速上升期。与此同时,国家对环保治理的重视和对污染源的管控加强,对供热企业生产环节中的节能环保、低碳高效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三供一业”移交政策对经营供热服务国有企业的政策导向。供热行业作为国有基本集中的基础设施产业,民营供热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突围,如何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抓住清洁能源的新市场,不断增加供热面积,以获取持续的利润成长,是事关民营供热公司生死存亡的难题?本文以北京TDZY供热公司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民营供热公司如何借助服务营销策略升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问题。本文结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从服务营销的视角入手,借助PSE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对北京TDZY供热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自身的优劣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及战略方向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TP工具对TDZY供热公司所能辐射的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以及重新的市场定位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还以SERVQUAL模型为基础,对北京TDZY供热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分析,提出其在服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基于北京TDZY供热公司的市场定位,针对其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助7Ps组合营销策略工具重新构建了符合北京TDZY供热公司目前现状,并能够突出公司业务优势的差异化服务营销优化策略以及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对于从事城市供热服务、锅炉安装、煤改气工程、老网改造工程和供热项目节能技术咨询等相关行业民营企业,具有一定参考性和借鉴价值。同时,本文中对于差异化服务营销策略的在供热企业中的应用视角,对于广大从事的公共服务行业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绩效,也非常值得借鉴与参考。
江勇[10](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模拟与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包括浅层地热、水热型地热和干热岩。根据《中国地热资源调查报告》,中国大陆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中国大陆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中国大陆干热岩资源初步估算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可见,我国地热资源丰富。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热产业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初始投资高、不确定性大,政策支撑力度不足,抑制了地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浅层地热资源和水热型地热资源,针对地热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开展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本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1)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以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为基础,分析地热产业发展系统结构、系统机制、系统目标,阐述地热产业发展政策依据和特点,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为更全面、更深入地刻画社会经济、能源环境、地热产业、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指导,克服了前人文献中地热产业研究主要针对单因素或部分因素影响的局限性。(2)基于地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系统关系分析,构建了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深入挖掘地热产业、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政策影响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了手段。通过地热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分析,构建了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定量化模型总体结构和社会、经济、能源、环境、地热和政策子系统,使得分析更深入和严密。(3)从政策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两个维度设计地热产业不同政策组合,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就问题谈问题,或就地热产业发展中某一项政策开展研究,导致地热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系统性不强,科学性不充分的问题。本文从政策理论需求角度,分析了地热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工具和政策强度,从纵(政策强度)横(政策工具)两个方向分别作了政策需求分析;从政策的实践需求角度则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现有单一政策和政策组合对地热技术水平、地热产业投资意愿等方面的效果,明确了现有政策的不足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地热政策经验,对地热产业政策进行设计,克服前人研究中的局限性。(4)依据上述所设计政策方法,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典型区域层面开展了政策效果模拟,根据能源、环境、经济多目标协调程度,综合考虑资源效应、减排效应和政府可支付能力,提出了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财税政策组合建议。
二、加强调查研究 推动煤改电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调查研究 推动煤改电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2)能源结构转变背景下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背景一:环保政策措促使能源结构转型 |
1.1.2 背景二:乡村振兴持续推动乡村现代化 |
1.1.3 项目背景:西咸新区乡村建设规划 |
1.1.4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能源结构转变 |
1.3.2 适宜性规划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1.5.1 乡村基础设施 |
1.5.2 乡村采暖方式 |
1.5.3 相关政策解读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西咸新区现状研究 |
2.1 西咸新区总体认知 |
2.1.1 西咸新区概况 |
2.1.2 总体规划解读 |
2.2 西咸新区市政供热工程现状与规划 |
2.2.1 热源建设现状 |
2.2.2 管网建设现状 |
2.2.3 供热工程规划 |
2.3 西咸新区乡村现状研究 |
2.3.1 乡村概况及村庄分布 |
2.3.2 乡村人口密度及分布 |
2.3.3 经济发展及村民收入 |
2.3.4 房屋建设及宅基地分布 |
2.4 乡村采暖现状及需求分析 |
2.4.1 村庄采暖现状分析 |
2.4.2 村庄采暖需求分析 |
2.5 西咸新区乡村采暖现实困境 |
2.5.1 现状采暖效果差需求迫切 |
2.5.2 新型采暖技术适用性较差 |
2.5.3 主要问题总结 |
2.6 相关案例分析及思路借鉴 |
2.6.1 各地区案例分析 |
2.6.2 案例经验总结及思路借鉴 |
2.7 本章小结 |
3 适宜性供暖规划策略及可行性研究 |
3.1 造成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
3.1.1 基础设施缺少城乡统筹规划 |
3.1.2 规划建设标准的落后与缺失 |
3.2 适宜性供暖规划的基本要求及保障依据 |
3.2.1 使用环保的供暖方式是规划的基本要求 |
3.2.2 城乡融合发的展理念是规划的政策保障 |
3.2.3 持续推动乡村现代化是规划的决策依据 |
3.3 适宜性规划目标和思路 |
3.3.1 规划目标 |
3.3.2 规划思路 |
3.4 适宜性供暖规划策略 |
3.4.1 统筹规划——集中供热管网覆盖乡村 |
3.4.2 分类规划——按照村庄分类依类规划 |
3.4.3 因地制宜——多种采暖方式综合使用 |
3.5 区域供暖的可行性研究 |
3.5.1 区域供暖的必要性 |
3.5.2 区域供暖的可行性 |
3.6 分散独立供暖方式选择 |
3.6.1 易用性选择 |
3.6.2 经济性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4 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实践 |
4.1 村庄分类及特征分析 |
4.1.1 有效的村庄分类 |
4.1.2 基于村庄特征分析的村庄分类筛选 |
4.2 村庄适宜性供暖方式选择 |
4.2.1 供暖方式的初步判定 |
4.2.2 区域供暖的影响因素 |
4.2.3 区域供暖适宜性评价 |
4.3 供暖方式适宜性规划 |
4.3.1 供暖方式 |
4.3.2 热源及管网 |
4.3.3 村庄管网建设 |
4.3.4 建设及配置时序 |
4.3.5 供暖及运行标准 |
4.4 建设引导措施 |
4.4.1 投资与政策支持 |
4.4.2 运行与管理维护 |
4.4.3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创新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河北省农村“煤改气”居民满意度研究 ——基于石家庄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1.5.1 选题的创新 |
1.5.2 指标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煤改气” |
2.1.2 居民满意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能源阶梯理论 |
2.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
3 河北省农村“煤改气”政策实施概述 |
3.1 动因分析 |
3.1.1 能源消费结构需调整 |
3.1.2 农村供暖条件需改善 |
3.1.3 空气污染问题需重视 |
3.2 发展概述 |
3.2.1 政策实施阶段 |
3.2.2 煤改气财政补贴 |
3.2.3 政府落实监管举措 |
3.3 政策实施影响 |
3.3.1 政策实施正向影响 |
3.3.2 政策实施负向影响 |
4 模型指标选取与问卷设计 |
4.1 模型指标构建与可测变量选取 |
4.1.1 模型指标构建 |
4.1.2 可测变量选取 |
4.1.3 居民满意度模型指标构架 |
4.2 各结构变量的相关性假设 |
4.3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4 问卷的预调 |
4.4.1 信度分析 |
4.4.2 效度分析 |
5 实证分析 |
5.1 问卷信息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样本信息统计分析 |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方差分析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5.5 模型验证 |
5.5.1 结构方程的模型拟合 |
5.5.2 结构方程的模型修正 |
5.5.3 结果解释 |
6 实践总结与启示 |
6.1 实证总结 |
6.1.1 居民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
6.1.2 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对提升居民满意作用明显 |
6.1.3 保障取暖效果对提升居民的感知质量的影响较大 |
6.1.4 补贴额度和使用成本能有效影响居民的价值感知 |
6.2 实践启示 |
6.2.1 优化政府管理,做好公共基础工作 |
6.2.2 关注群体差异化,杜绝政策一刀切 |
6.2.3 落实燃气补贴,降低居民用气成本 |
6.2.4 保障取暖效果,提升居民取暖质量 |
6.2.5 居民应全方位提升自身素养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煤改气”政策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秦皇岛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的概念 |
2.1.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 相关理论 |
2.2.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
2.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2.2.3 边缘竞争理论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价值链分析 |
2.3.2 PEST分析 |
2.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4 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供电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现状分析 |
3.2.2 行业价值链分析 |
3.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供电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组织机构 |
4.1.3 企业文化 |
4.2 内部价值链 |
4.3 资源分析 |
4.3.1 人力资源分析 |
4.3.2 电网资源分析 |
4.3.3 客户资源分析 |
4.4 能力分析 |
4.4.1 经营管理能力 |
4.4.2 电网建设能力 |
4.4.3 财务管控能力 |
4.4.4 客户服务能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供电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秦皇岛供电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1.5 SWOT矩阵分析 |
5.2 秦皇岛供电公司战略的选择 |
5.3 秦皇岛供电公司战略的制定 |
5.3.1 战略制定的原则和思路 |
5.3.2 战略目标的确定 |
5.3.3 战略目标的内涵 |
5.3.4 战略目标的具体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秦皇岛供电公司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6.1 战略实施 |
6.1.1 全面提升经营质效 |
6.1.2 全面推进电网建设 |
6.1.3 全面做好安全生产 |
6.1.4 全面抢占市场份额 |
6.1.5 全面推进服务升级 |
6.1.6 全面维护社会形象 |
6.2 战略保障 |
6.2.1 强化战略领导 |
6.2.2 加强人才培养 |
6.2.3 争取政府支持 |
6.2.4 加大业务合作 |
6.2.5 深化品牌传播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临汾市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电网建设 |
1.3.2 公司与客户 |
1.3.3 利益协调机制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基本框架 |
1.5 数据和研究方法 |
1.5.1 数据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利益协调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关系调查 |
3.1 调查统计情况 |
3.2 访谈和问卷调查情况 |
3.2.1 访谈情况 |
3.2.2 调查问卷情况 |
3.3 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关系的表现 |
3.3.1 施工停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
3.3.2 赔偿问题纠纷 |
3.3.3 引起周边环境变动 |
3.4 本章小结 |
4 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
4.1 经济因素 |
4.1.1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
4.1.2 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
4.2 制度因素 |
4.2.1 约束机制不健全 |
4.2.2 补偿制度不规范 |
4.3 人为因素 |
4.3.1 沟通不畅通 |
4.3.2 人员素质不高 |
4.4 环境因素 |
4.4.1 自然环境恶劣 |
4.4.2 社会环境复杂 |
4.5 本章小结 |
5 构建临汾市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机制 |
5.1 完善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的法律保障 |
5.1.1 利益诉求的法制化 |
5.1.2 利益约束的公平公正 |
5.1.3 利益补偿的规范化 |
5.2 拓宽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渠道 |
5.2.1 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方式 |
5.2.2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
5.2.3 提高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水平 |
5.3 健全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补偿制度 |
5.3.1 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标准 |
5.3.2 建立规范的利益补偿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2 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关中城市群 |
2.1.2 雾霾 |
2.1.3 治污减霾 |
2.1.4 防控联动机制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行为博弈理论 |
2.2.4 协同治理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兴起 |
2.3.2 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研究 |
2.3.3 跨域环境治理中防控联动的困境 |
2.3.4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3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现状 |
3.1 防控联动机制的形成 |
3.2 各市治污减霾的效率分析 |
3.2.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
3.2.2 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
3.2.3 效率的空间特征与防控联动的必要性 |
3.3 防控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4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
4.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模型设定与中介效应检验 |
4.2.1 模型设定 |
4.2.2 中介效应检验 |
4.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4.3.1 变量说明 |
4.3.2 数据来源 |
4.4 实证结果 |
4.5 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构建 |
4.6 小结 |
5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实施路径 |
5.1 地方政府之间防控联动的实施路径 |
5.1.1 跨部门协同的组织模式 |
5.1.2 煤炭削减的利益协调 |
5.1.3 环境信息的互通 |
5.2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防控联动的实施路径 |
5.2.1 市场型政策的组合运用 |
5.2.2 税费政策抑制煤炭过度消费 |
5.2.3 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 |
5.2.4 绿色金融政策设计 |
5.3 政府与公众之间防控联动的实施路径 |
5.3.1 政府引导公众参与 |
5.3.2 政府与公众合作共治 |
5.3.3 畅通公众监督渠道 |
6 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的政策保障 |
6.1 深化政府部门协作制度 |
6.2 推进城市群能源一体化建设 |
6.3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
7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实施效果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煤改气”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煤改气”相关概念 |
2.1.1 “煤改气”定义 |
2.1.2 “清洁能源”定义 |
2.2 “煤改气”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能源-经济-环境(3E)理论 |
第三章 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实施概况 |
3.1 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实施背景 |
3.2 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实施原因 |
3.2.1 燃气供暖的环保性 |
3.2.2 燃气供暖的适用性 |
3.3 乌鲁木齐“煤改气”实施历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调查分析 |
4.1 调查方法及抽样过程 |
4.1.1 统计调查 |
4.1.2 抽样过程概述 |
4.2 调查区域的选取及原因 |
4.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3.1 农户的性别、年龄、身份、文化水平及收入情况 |
4.3.2 农户家庭情况 |
4.4 调查对象进行“煤改气”前的情况 |
4.4.1 “煤改气”前供暖方式、设备使用寿命、设备价格及供暖费用情况 |
4.4.2 “煤改气”前供暖方式的安全情况 |
4.5 调查对象对“煤改气”的认知情况 |
4.6 天然气供暖情况 |
4.6.1 天然气供暖时间及设备价格情况 |
4.6.2 不同住房面积的天然气供暖费用情况 |
4.6.3 天然气供暖费用的补贴情况 |
4.6.4 天然气供暖的安全情况 |
4.7 冬季供暖的综合感受 |
4.7.1 供暖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
4.7.2 农户可接受的天然气供暖费用及希望供暖补贴额度 |
4.8 小结 |
第五章 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效果评估 |
5.1 环境效益评估 |
5.1.1 II级以上优良天数缓慢增加 |
5.1.2 主要污染物浓度降低 |
5.2 经济效益评估 |
5.2.1 项目背景 |
5.2.2 费用效益分析 |
5.3 天然气供暖使用效果评估 |
5.3.1 供暖费用 |
5.3.2 供暖安全性 |
5.3.3 供暖舒适度 |
5.3.4 供暖效果 |
5.3.5 不同供暖方式的TOPSIS综合评估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存在的问题 |
6.1 相关法规不健全,政策执行一刀切 |
6.1.1 法规标准不健全 |
6.1.2 “煤改气”政策一刀切 |
6.2 燃气供暖费用高,补贴工作不及时 |
6.2.1 天然气供暖费用高 |
6.2.2 天然气供暖补贴未落实 |
6.3 政府宣传不到位,农户环保与用气安全意识不足 |
6.3.1 “煤改气”政策宣传不到位 |
6.3.2 燃气供暖存在隐患 |
6.3.3 农户环保意识薄弱 |
6.3.4 用气安全培训不到位 |
6.4 大气治理效果不明显 |
第七章 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对策建议 |
7.1 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合理推行“煤改气” |
7.1.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7.1.2 合理推行“煤改气”政策 |
7.2 加大燃气补贴及资金监管力度,创新合作机制 |
7.2.1 加大燃气补贴力度 |
7.2.2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力度 |
7.2.3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 |
7.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用气安全意识 |
7.3.1 加强教育宣传力度 |
7.3.2 保障燃气供暖安全 |
7.3.3 提高农户用气安全意识 |
7.4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
7.4.1 探索替代能源,大力削减燃煤污染 |
7.4.2 加强重点区域治理,促进重点企业转型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北京TDZY供热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4.4 数据分析法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STP理论 |
2.1.1 市场细分(Segmentation) |
2.1.2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
2.1.3 市场定位(Positioning) |
2.2 7Ps营销组合 |
2.2.1 产品(Product) |
2.2.2 价格(Price) |
2.2.3 渠道(Place) |
2.2.4 促销(Promotion) |
2.2.5 人员(People) |
2.2.6 有型展示(Physical Evidence) |
2.2.7 过程(Process) |
2.3 服务质量理论 |
2.4 文献综述 |
2.4.1 国外文献综述 |
2.4.2 国内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北京TDZY供热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北京TDZY供热公司概况 |
3.2 北京TDZY供热公司营销现状 |
3.2.1 产品 |
3.2.2 价格 |
3.2.3 渠道 |
3.2.4 促销 |
3.2.5 人员 |
3.2.6 有形展示 |
3.2.7 过程 |
3.3 北京TDZY供热公司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供热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构建 |
3.3.2 供热服务质量调查分析 |
3.3.3 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北京TDZY供热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
4.1.1 政治环境越发严格 |
4.1.2 经济环境整体平稳 |
4.1.3 社会环境风云激荡 |
4.1.4 技术环境促进竞争 |
4.2 微观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竞争力明显 |
4.2.2 替代者竞争力稳步提升 |
4.2.3 潜在进入者竞争力较弱 |
4.2.4 顾客议价能力因人而异 |
4.2.5 供应商议价能力偏强 |
4.3 北京TDZY供热公司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北京TDZY供热公司市场定位及7Ps营销策略的优化 |
5.1 北京TDZY供热公司STP分析 |
5.1.1 供热市场细分 |
5.1.2 北京TDZY供热公司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北京TDZY供热公司目标市场定位 |
5.2 北京TDZY供热公司7Ps营销策略的优化 |
5.2.1 产品由单一变多样化 |
5.2.2 价格根据需求浮动调整 |
5.2.3 渠道线下保持线上增加 |
5.2.4 促销多元化 |
5.2.5 人员培训加强客户沟通 |
5.2.6 产品相关系统定期有形展示 |
5.2.7 服务过程与用户诚信互动 |
5.3 本章小结 |
6 北京TDZY供热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6.1 完善客服服务管理制度 |
6.2 提升运维人员专业水平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北京TDZY供热公司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模拟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2.1 科学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政策研究 |
2.1.1 产业政策内涵 |
2.1.2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
2.1.3 中国产业政策的演进 |
2.1.4 产业政策的制定 |
2.2 产业政策研究方法 |
2.2.1 主要研究视角 |
2.2.2 主要研究方法 |
2.3 地热产业的政策研究 |
2.3.1 地热产业政策工具 |
2.3.2 地热产业政策研究方法 |
2.4 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系统理论 |
3.1.1 系统内涵 |
3.1.2 系统基本特征 |
3.1.3 系统基本规律 |
3.1.4 系统科学方法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1 可持续发展内涵 |
3.2.2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3.3 公共政策理论 |
3.3.1 外部性理论 |
3.3.2 公共产品理论 |
3.4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
3.4.1 地热产业发展系统结构、机制与目标 |
3.4.2 地热产业发展政策的依据与特点 |
3.4.3 理论框架 |
4.地热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 |
4.1 地热产业发展特点 |
4.1.1 地热产业发展现状 |
4.1.2 地热产业链构成 |
4.1.3 地热产业链作用机制 |
4.2 地热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4.2.1 地热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 |
4.2.2 地热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
4.2.3 地热产业发展与能源替代 |
4.2.4 地热产业发展与环境规制 |
4.2.5 地热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4.3 财税政策对地热产业发展的影响 |
4.3.1 财税政策对地热产业发展的作用关系 |
4.3.2 财政政策对地热产业发展的效应模型构建 |
4.4 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关系 |
4.4.1 地热产业能源替代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关系 |
4.4.2 地热产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
4.4.3 地热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政策导向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5 地热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5.1 总体结构 |
5.1.1 模型结构 |
5.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5.1.3 模型假设和时间边界 |
5.2 子系统的构建 |
5.2.1 人口子系统的构建 |
5.2.2 经济子系统的构建 |
5.2.3 能源子系统的构建 |
5.2.4 环境子系统的构建 |
5.2.5 地热子系统的构建 |
5.2.6 财税子系统的构建 |
5.3 模型表达式推导与检验 |
5.3.1 模型表达式推导 |
5.3.2 模型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地热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 |
6.1 政策理论需求分析 |
6.1.1 政策的需求分析思路 |
6.1.2 政策工具分析 |
6.1.3 政策强度分析 |
6.2 政策实践需求分析 |
6.2.1 现有地热产业政策 |
6.2.2 现有政策效果分析 |
6.3 典型国家地热政策 |
6.3.1 美国地热政策 |
6.3.2 冰岛地热政策 |
6.3.3 日本地热政策 |
6.3.4 经验与启示 |
6.4 地热产业发展政策框架设计 |
6.4.1 政策工具设计 |
6.4.2 政策强度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地热产业发展政策模拟与选择 |
7.1 国家层面的模拟 |
7.1.1 不同补贴情景的模拟 |
7.1.2 不同税收情景的模拟 |
7.1.3 不同碳价情景的模拟 |
7.1.4 不同政策组合的模拟 |
7.2 区域层面的模拟 |
7.2.1 区域层面的情景设置 |
7.2.2 北京市地热产业财税政策模拟 |
7.2.3 吉林省地热产业财税政策模拟 |
7.2.4 雄安新区地热产业财税政策模拟 |
7.3 结果对比与政策选择 |
7.3.1 国家层面政策对比与选择 |
7.3.2 区域层面政策对比与选择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方程 |
附录2 区域地热产业政策 |
四、加强调查研究 推动煤改电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发展背景下呼和浩特市“煤改气”政策执行研究[D]. 王雅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能源结构转变背景下西咸新区适宜性乡村供暖规划研究[D]. 王立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河北省农村“煤改气”居民满意度研究 ——基于石家庄市的调查[D]. 李晓慧.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秦皇岛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夏荣胜. 燕山大学, 2020(06)
- [5]临汾市电网建设中公司客户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晋佩.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防控联动机制研究[D]. 尚嘉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电力消费数据的T市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李梦婧. 天津大学, 2020
- [8]乌鲁木齐农村地区“煤改气”实施效果调查研究[D]. 张雪婷.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北京TDZY供热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武佳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热产业发展财税政策模拟与选择[D]. 江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