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系统气蚀

液压系统气蚀

一、液压系统气穴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程伟,刘凯磊,李宇,康绍鹏,陶扬,王友定,俞成涛[1](2021)在《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防气穴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液压系统在主动型负载工况下,易出现气穴现象,从而造成压力波动、流量失控、气蚀等现象。以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简化液压系统原理图。为避免气穴现象,对进、出口节流特性进行分析,得到进、出口节流面积比μ的最小值。采用仿真软件AMESim,分别对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和负载敏感系统进行建模,并进行液压缸伸出工况和缩回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负载敏感系统中,随着负载F的增大,进油腔的压力会低于0,即出现气穴现象;而在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中,通过改变进、出口面积比μ,可以实现进油腔的压力保持在设定的目标压力pm左右,从而避免气穴现象。

程伟[2](2021)在《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液压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刚度大、精度高、响应快等优点,在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机械、钢铁冶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阀控液压系统利用单个阀芯来控制着液压执行器的进、出口油路,操控简单,但节流损失较大,因此,出现了采用两个或多个阀芯来控制液压执行器进、出口油路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从而避免了重复的节流损失,降低了能耗。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与传统的液压系统一样,按照液压执行器所受负载力方向分为主动型负载工况和被动型负载工况,液压执行器在主动型负载工况中易出现气穴现象,从而会造成压力波动、流量突变、气蚀等问题。本文以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为了避免主动型负载工况下出现气穴现象,对进、出口节流特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进、出口节流面积比μ的最小值,设计了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型负载工况下防气穴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分别对负载敏感系统和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活塞杆伸出和缩回工况进行了静态特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的节流面积比μ对系统压力、流量特性的影响,最终获得了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在主动型负载工况下防止气穴现象产生的进、出口阀节流面积比μ的最小值。(2)利用液压系统仿真软件AMESim分别建立了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和负载敏感系统的仿真模型,提出了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型负载工况下进、出口阀控制方法,并进行了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和负载敏感系统主动型负载工况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载敏感系统中,随着负载力F的增大,进油腔的压力会低于0,即出现了气穴现象;而在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中,通过改变进、出口面积比μ,可以实现进油腔的压力保持在设定的目标压力Pm左右,从而可以避免气穴现象。(3)分别对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的主动型负载工况和被动型负载工况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基于专家PID的主动型负载工况防吸空控制策略和被动型负载工况运动控制策略,利用液压系统仿真软件AMESim和控制系统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建立了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模型,并对主动型负载和被动型负载复合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主动型负载工况下,在完成运动控制的同时,进油腔压力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防止气穴现象的产生;被动型负载工况下,较好地完成了运动控制。(4)基于所提出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型负载工况和被动型负载工况下液压执行器运动控制策略,以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被动控制试验台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电控系统方案,并利用BODAS编写了控制程序,分别对主动型负载工况和被动型负载控工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主动负载工况下,液压缸活塞杆的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的同时,进腔压力稳定在目标值0.5MPa左右;被动型负载工况下,液压缸活塞杆的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侯周达[3](2021)在《液压支架纯水介质液控单向阀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液压支架用阀组中的纯水介质液控单向阀做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参数计算、有限元模拟仿真、试验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设计了适用于纯水介质液控单向阀的结构、分析了阀工作过程中的动态特性;研究了阀口结构对产生气穴的影响;对四种阀口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结果优化阀口结构,设计出抑制气穴能力强的液压支架水介质液控单向阀;构建了液控单向阀性能检测实验台的整体方案,并设计了测试系统的数据采集硬件和软件,最后对设计的液控单向阀进行了试验。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在研究了国内外纯水介质适用液压阀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液压支架液控单向阀的实际工况,根据技术要求设计了纯水液控单向阀的结构参数,对液控单向阀卸荷阶段的工况进行了研究,通过传递函数法以及劳斯-霍维茨判据证明了液控单向阀的工作稳定性。(2)针对水介质液压系统中出现的严重气穴现象,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四种能够抑制气穴产生的阀口结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气穴模型与湍流模型,分别对提出的四种阀口结构在三种不同开度的流场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最终表明阀座圆角并开设高压节流通道的模型能够很好抑制气穴的产生。(3)依据国家标准中对液控单向阀性能检测的要求,设计了液控单向阀性能检测试验方案,包括液压系统设计、增压缸与蓄能器结构的设计。搭建了液控单向阀试验台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系统,选择了合适的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使用LabVIEW软件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的上位机界面。(4)对设计的液控单向阀样件进行了性能检测,通过采集阀出口压力信号、进行频谱对比,分析气穴产生的概率。结果表明:该液控单向阀性能参数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规定;此液控单向阀的阀口结构能够更好的抑制气穴的产生。

陈兵[4](2021)在《先导型大流量液压平衡阀的动静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平衡阀作为现代工程机械的关键液压元件之一,其性能好坏,对液压起重机、挖掘机及石油油管注入机等重大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朝着高压、大流量和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平衡回路的最大流量已经超过1000L/min,最大压力已经超过50MPa。高压、大流量不但带来平衡阀外部控制的调节困难,而且过高的阀口流速和复杂的紊流流场,更容易导致平衡阀的气穴现象,进而造成严重的阀芯振动和噪声。在石油油管注入机和起重机起升机构下放过程中,通过平衡阀控制油路的反馈作用,高次谐振得到强化,使得液压平衡回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性能下降,产生能量损失,而且缩短平衡阀和液压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文以新一代工程机械平衡回路的应用为背景,对外控压力伺服可调的先导型平衡阀进行分析研究,着重优化平衡阀主阀的结构参数和外控调节机构的阻尼特性,可为平衡阀的改进及新一代高压、大流量平衡阀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针对平衡阀主阀阀芯结构和节流口参数对流场特性的影响,本文从建立平衡阀主阀U型节流槽的计算模型出发,以主阀节流边夹角为优化参数,研究分析了U型槽与斜U型槽的夹角对其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U型槽与斜U型槽的夹角有利于改善流场特性,减轻能量损失,增加平衡阀的稳定性。论文论述了平衡阀内部产生气穴的原因和危害,并通过对U型槽与斜U型槽不同夹角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发现产生气穴现象的位置都在阀套拐角处,气蚀磨损严重时,会削弱平衡阀的密封效果。为了改善外控调节机构的可调节性和平衡阀的稳定性,论文建立了平衡阀基于AMEsim动态模型,重点研究了平衡阀前置级和外控调节机构的阻尼特性。在动态建模仿真中,将U型槽与斜U型槽的夹角、阻尼孔直径、弹簧刚度、扰动负载等作为仿真参数,研究其对平衡阀动态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先导阀芯端阻尼孔R4与R5直径比值在1.3~1.647时,既能够保证平衡阀的工作范围,还能起到改善外控调节机构的可调节性能和防止过载的作用。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研究可以改进的地方。

叶文杰[5](2021)在《高压压裂泵配流系统数值仿真》文中认为相较于轴配流和配流盘配流的方式,配流阀配流有着良好的密封性、适用于高压工况,抗污染能力强及制造与维修方便等优点,在高压柱塞泵中应用十分广泛。目前,随着国内油气井中深井、超深井的增多,需要生产出压力更高、排量与功率更大的高压压裂泵来提高油气的采收效率与产量,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但如今对高压压裂泵配流系统的研究偏少,缺乏可供参考的成熟理论。高压压裂泵的工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配流系统的影响,而配流系统中,配流阀的性能优劣尤为关键。针对高压压裂泵配流阀的结构参数对其阀内流场及其特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阀盘升程和阀盘锥角变化的流场计算模型,简述了其流道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定,对压裂液在配流阀内的流动过程展开了完整的计算分析,获得了阀盘升程和锥角变化对阀内压力特性、速度特性以及流量系数的影响规律。论文简述了配流阀内气穴现象产生的机理和危害,探讨了气穴模型需遵循的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的设定,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配流阀的阀盘升程、阀盘锥角、出口及入口压力对气穴现象的影响。为研究高压压裂泵的配流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了高压压裂泵机构的运动学数学模型,详述了其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分析了高压压裂泵的压力冲击及流量脉动现象。此外,论文针对配流阀滞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了不同工作参数及结构参数对配流阀滞后性的影响。最后,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高军霞[6](2021)在《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动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汽轮机为原动机的汽轮发电机组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地热电厂中。为使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和转速随时满足用户电能需求,汽轮机调门油动机系统必须实时控制调节汽阀开度,其调节品质直接影响到汽轮机组的经济安全运行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占全国总发电设备容量20%以上的中小型汽轮发电机组普遍采用环保无污染的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其中发挥调节系统核心功能的调门油动机模块含有多级液压放大机构,结构复杂、非线性因素多,易出现液阻选型误差大、油动机迟缓率大、油动机小幅晃动或内泄漏量不稳定等问题。为了提升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动态品质,本文将缸阀一体式调门油动机结构进行细化分解,开展了先导压力控制、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复杂液压系统数学建模、多重配合结构的内泄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现有单泵源多执行机构低压大流量液压系统内部难以生成独立稳定两级先导控制压力难题,提出了基于多级阻尼孔搭配电磁换向阀实现两级先导控制压力的新思路,结合理论分析、实验以及系统应用,确立了串联阻尼孔个数及孔径的基本匹配原则。结果表明,此方案不仅可以实现稳定的两级先导控制压力,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关闭油动机,而且能够预警电磁阀异常状态,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最后,通过CFD仿真研究了集成结构内部流道阻力对两级先导控制压力的影响,实现了先导控制压力预测,并提出了集成结构改进方案。(2)设计了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实验装置,并采用理论分析、CFD仿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级式厚壁阻尼孔与单级式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差别。结果发现两级式厚壁阻尼孔的前置级安装孔减缓了流场参数的变化趋势,其流量系数明显大于单级式厚壁阻尼孔流量系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和CFD仿真深入研究了气穴、不同长径比及加工误差等因素对两级式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的影响,得到了有或无气穴现象时固定长度(L=2mm)、不同直径尺寸(d=1mm,1.2mm,1.6mm,2mm,2.4mm,3mm,3.5mm)的阻尼孔流量系数稳定值,为两级式厚壁阻尼孔正确选型及数学建模中的特征参数设置提供依据。(3)针对电液转换器中的两级式厚壁阻尼孔-碟形阀口式B1型液压半桥和调门油动机多级功率放大结构中的细长阻尼孔-圆形阀口式B2型液压半桥,设计制作实验装置,研究了两种B型液压半桥的控制性能,获得了位移-控制压力的数学转换关系式及泄漏量数值范围,为后续系统建模和内泄漏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基于AMESim软件的B型液压半桥仿真模型,研究了系统油源压力波动、固定液阻类型及可变液阻阀口形式等对B型液压半桥压力控制性能和泄漏量的影响,给出了基于不同目标的B型液压半桥液阻选型建议。(4)分析了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机理,通过对各级液压放大机构、液压动力元件及机械-液压随动反馈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传递函数推导,完成了数学建模,并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创建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仿真模型,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静动态性能。结果表明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存在滞后现象,响应速度慢;制定了参数变化对系统静动态性能影响度的特征表,并由此对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改进以提高系统动态品质。(5)分析缸阀一体式调门油动机的内泄漏途径,开展了同一结构形式不同个体、配合要求一致不同结构形式的调门油动机内泄漏测量实验,探寻其内泄漏量变化规律。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零位泄漏检测法,查验调门油动机装配工艺一致性并预测最大内泄漏量,为合理规划泵源总流量提供了依据。采用面向物理对象法,建立了基于AMESim软件的调门油动机系统综合泄漏仿真模型,在完成模型验证基础上分析不同配合位置的径向间隙泄漏对总泄漏量以及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确定了影响内泄漏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内泄漏量控制目标改进了关键配合结构的径向间隙控制范围。研究表明,论文工作对提升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动态品质、丰富汽轮机低压电液调节系统领域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黄锡海[7](2021)在《偏转板射流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偏转板射流伺服阀具有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压力增益和流量增益线性度好、频率响应范围大、工作可靠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等高科技领域。前置级为偏转板射流伺服阀的关键部件,其性能不仅对伺服阀的压力增益、流量增益等稳态性能造影响,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前置级的结构精细,其内部射流流场十分复杂,常伴随着油液回流、卷吸和涡流等现象,当前置级结构参数或者流体粘度发生细微变化时也会对偏转板伺服阀的整体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前置级结构参数以及油液粘度对伺服阀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以及气穴现象的影响,对提高伺服阀的性能以及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FD软件对前置级内部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压力云图以及速度云图重点研究分析了接收孔圆角、偏转板厚度、喷嘴宽度以及油液粘度对偏转板伺服阀前置级压力特性以及流量特性的影响。为了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前置级压力特性的影响程度大小,本文通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以及正交试验两种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喷嘴宽度、接收孔圆角、偏转板厚度等不同结构参数对偏转板伺服阀前置级压力特性的影响主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喷嘴宽度下与之相对应的偏转板厚度与接收孔处圆角大小的尺寸范围的匹配方案,最终得到了最佳组合的范围。针对前置级射流流场中出现的回流、卷吸和涡流等现象,从而导致气穴的出现,本文在气液二相流模型下,对前置级内部流场气穴分布以及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接收孔圆角、偏转板厚度以及油液粘度的改变对气穴现象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经验公式,对偏转板伺服阀整阀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建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在频率响应特性以及时域响应特性下分析了不同接收孔圆角、偏转板厚度以及油液粘度对偏转板伺服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吴明明[8](2020)在《面向高品质的汽车减振器气穴现象及阻尼特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振器作为汽车悬架最重要的阻尼元件,其性能好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汽车的综合性能。然而我国在生产减振器时依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异响噪声、过热和阻尼失控等,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汽车减振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导致我国汽车减振器品质的下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影响减振器品质的气穴现象和阻尼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在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1BBE50039)大力支持下进行研究工作。首先基于汽车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具体结构,分析研究了汽车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工作原理,接着对汽车减振器仿真计算的CFD数值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建立了符合汽车减振器实际工作情况的复原阀内部结构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其次,为了解决汽车减振器的异响噪声问题,建立了汽车减振器复原阀的有限元流体仿真模型,在FLUENT软件中对汽车减振器复原阀工作过程中的气穴现象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减振器工作速度的增大,复原阀的气穴现象首先在复原阀片和活塞孔附近生成,之后气穴沿着复原阀片上边缘分布,最后气穴布满复原阀片周围,且有向减振器油液下腔蔓延的趋势;使用低运动粘度的油液和增大活塞杆直径可以有效抑制减振器气穴现象的产生。再次,为了解决汽车减振器的过热问题,在FLUENT软件中对汽车减振器复原阀内部的生热机理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减振器工作速度的增大,减振器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场由均匀分布变为杂乱分布,且高温度场主要分布在减振器活塞孔和复原阀片周围;随着时间的延长,减振器内部油液温度不断升高并渐趋于热平衡状态;使用低密度和高导热系数的减振器油液可以有效抑制汽车减振器的过热现象。最后,为了解决汽车减振器阻尼失控问题,在Workbench软件中对减振器工作时的阻尼特性进行了双向流-固耦合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减振器低速工作时,压力场分布均匀,复原阀内部阻尼力较小,叠加阀片多槽面积是影响减振器阻尼特性的最大因素;达到开阀速度时,复原阀内部压力分布突然变得杂乱,压力场波动很大,此时复原阀内部的阻尼力突然变大,但阻尼力大小适中,且叠加阀片的位移和速度会同时产生跳跃性变化;高速工作时,减振器复原阀内部压力场波动较明显,阻尼力达到最大,活塞孔直径是影响减振器阻尼特性的最大因素;流-固耦合面外半径处所受的压力较小,但内半径处所受压力较大,且流-固耦合面在活塞孔出口处的压力场波动最大,因此流-固耦合面在活塞孔出口处的阻尼力最大;叠加阀片所受的最大应力发生在内半径处,但最大变形区域在活塞孔附近。

赵艳龙[9](2019)在《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力驱动系统设计及优化》文中认为深海剖面浮标作为一种水下探测机器人,在海洋资源勘探以及海洋环境和气候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深海剖面浮标相较于其他水下机器人具有长续航能力和低成本的优势。浮力驱动系统是剖面浮标沉浮运动的驱动装置,为了提高剖面浮标的续航能力和稳定性,本文设计和优化了浮力驱动系统。本文以深海剖面浮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性能指标要求,设计了浮力驱动系统,计算了浮力驱动系统所需的总调节油量,并对液压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升进行了验算。依据柱塞泵进油口压力与液压油饱和蒸汽压的关系,建立了进油口压力的数学模型。当柱塞泵进油口压力低于液压油饱和蒸汽压时,容易引发气穴现象,从而使柱塞泵的容积效率降低。为了提高柱塞泵容积效率,同时满足在海水表面外油囊中的液压油可以流回至内油缸的要求,分析了压载舱真空度、吸油路管径和弹簧刚度等参数对柱塞泵进油口压力的影响,分别计算了它们的取值范围。其次,根据剖面浮标中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AMESim中液压库、机械库、信号库和HCD库等建立了浮力调节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内油缸、电机和柱塞泵进行了HCD建模,使仿真结果更加接近试验结果。依据实际参数设置仿真模型的参数,同时依据计算结果,利用批运行模拟分析不同参数下液压系统排油过程和回油过程中流量和压力的变化。同时,利用AMESim建立寻优模型,采用NLPQL算法进行寻优,通过设置变量的初值和取值范围,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小,探索使浮力驱动系统效率达到最高的最优解。最后,通过搭建往复循环打压系统,测试了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将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为进一步优化浮力驱动系统奠定基础。本文研究内容节约了设计时间,降低了设计成本,提高了浮力驱动系统的排油效率,增强了剖面浮标的续航能力。

陈猛[10](2019)在《油液黏度及压力脉动扰动下喷嘴挡板阀流致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液伺服系统由于具有功率质量比大、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快及负载匹配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领域。而作为电-液转换桥梁的伺服阀是电液伺服系统的核心元件。喷嘴挡板阀因其挡板运动惯性小、灵敏度高,因而通常被用作两级伺服阀的前置级。然而,高功率质量比的电液伺服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油液温度急剧升高及油液黏度降低的问题。另外当泵源的高频流量脉动与管道阻抗特性作用后可能会在喷嘴入口处产生剧烈的压力脉动。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此时喷嘴挡板型伺服阀容易产生高达几千赫兹的高频噪声。这些高频噪声与挡板振动和喷嘴挡板阀内不稳定的流致现象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油液黏度、喷嘴入口压力脉动频率和幅值等外界扰动变化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挡板组件振动和噪声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喷嘴挡板阀侧向力的挡板组件动力学方程,分析了侧向力对挡板组件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管道内压力脉动非线性传播特性和喷嘴挡板阀内气穴动态现象,建立了考虑油液黏度变化及适用于可压缩流体的喷嘴挡板阀流场流动数学模型。基于此数学模型,提出了考虑外界压力脉动扰动的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数值仿真方法。建立了带有管道的喷嘴挡板阀数值分析模型,CFD仿真了不同油液黏度扰动下管道和喷嘴挡板阀整个计算域的流场分布。仿真研究了油液黏度扰动对喷嘴挡板阀内气穴动态、压力脉动和侧向力等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喷嘴挡板阀内气穴脱落、小尺度涡传播、压力脉动与侧向力的内在联系。对以喷嘴挡板阀为负载的管道内压力脉动非线性传播特性进行CFD仿真研究,获取了不同泵源脉动频率和不同管道长度下喷嘴入口压力脉动变化的规律,在喷嘴入口处得到了不同压力脉动频率和幅值的外界扰动。进一步仿真研究了此压力脉动扰动对喷嘴挡板阀内流场特性的影响,得出了在喷嘴入口不同压力脉动扰动下喷嘴挡板阀内的气穴动态、压力脉动和侧向力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喷嘴挡板阀流场与挡板组件的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对挡板组件在上述不同扰动条件下的流致振动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并在喷嘴入口处设计了亥姆霍兹型消振器,仿真分析了其对喷嘴入口压力脉动扰动的衰减规律和对喷嘴挡板阀内压力脉动、侧向力及挡板组件振动的抑制效果。基于仿真结果,本文进一步实验研究了管道内压力脉动非线性传播特性,油液黏度、喷嘴入口压力脉动频率和幅值变化等三种外界扰动对喷嘴挡板阀内气穴动态及压力脉动等流场特性的影响。一方面,进行喷嘴挡板阀内流场气穴观测实验,将实验观测到的气穴演化过程与CFD仿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不同油液黏度和压力脉动三种外界扰动作用下气穴动态特性的仿真结果。另一方面,进行测试实验研究,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压力脉动、衔铁末端的振动和噪声,验证了管道内压力脉动非线性传播特性和不同油液黏度和压力脉动三种外界扰动作用下喷嘴挡板阀内压力脉动、挡板组件振动和噪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最后,对喷嘴入口带有消振器的液压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消振器对管道内压力脉动和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流致振动和高频噪声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

二、液压系统气穴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系统气穴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防气穴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液压系统中的气穴现象
2 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
3 进、出口独立节流特性分析
4 液压系统建模与对比分析
    4.1 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建模
    4.2 负载敏感系统建模
    4.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

(2)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防气穴控制特性研究
    2.1 负载口独立控制工作原理
    2.2 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原理简化与工况分析
    2.3 负载敏感系统与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静态分析
        2.3.1 液压系统中的气穴现象
        2.3.2 负载敏感系统
        2.3.3 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
        2.3.4 参数的设定
        2.3.5 主动型工况负载敏感系统结果分析
        2.3.6 主动型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气穴特性仿真分析
    3.1 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建模
    3.2 负载敏感系统建模
    3.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防吸空控制策略研究
    4.1 液压系统建模
    4.2 负载口独立控制策略设计
        4.2.1 控制系统建模
    4.3 PID控制
        4.3.1 PID控制原理
        4.3.2 PID控制参数整定
    4.4 四种复合工况仿真分析
    4.5 控制算法研究
        4.5.1 专家PID
        4.5.2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4.6 联合仿真研究
        4.6.1 建立联合仿真模型
        4.6.2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吸空试验研究
    5.1 电液控制系统组成
        5.1.1 液压系统组成
        5.1.2 电控系统组成
        5.1.3 软件系统的组成
    5.2 防吸空特性试验研究
        5.2.1 被动负载工况试验测试
        5.2.2 主动负载工况试验测试
        5.2.3 主动负载工况防吸空试验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液压支架纯水介质液控单向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研究背景
        1.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关键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纯水液控单向阀的结构设计
    2.1 液压支架与液控单向阀工作过程
    2.2 纯水液控单向阀材料选择
    2.3 纯水液控单向阀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2.4 纯水液控单向阀动态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纯水液控单向阀阀口特性研究
    3.1 气蚀发生的机理与解决办法
        3.1.1 水介质液控单向阀气蚀发生的机理
        3.1.2 减轻和防止气蚀的设计原则
    3.2 阀口结构CFD仿真分析
    3.3 防气蚀阀口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3.3.1 防气蚀阀口结构建立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液控单向阀性能检测实验台设计与试验
    4.1 试验方案设计
    4.2 液控单向阀实验台设计
        4.2.1 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4.2.2 控制系统设计
    4.3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4.3.1 传感器选择
        4.3.2 LabVIEW数据采集界面设计
    4.4 液控单向阀测试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先导型大流量液压平衡阀的动静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平衡阀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衡阀分类
        1.2.2 国内外平衡阀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液压平衡阀平衡回路与数学模型
    2.1 平衡回路简介
    2.2 先导型平衡阀的液压桥路设计与流量控制
    2.3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假设条件
        2.3.2 基本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平衡阀主阀的静态特性分析
    3.1 FLUNET软件概述
    3.2 液压平衡阀主阀流场模型
        3.2.1 液压平衡阀主阀流场模型建立
        3.2.2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3.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 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位移情况下的主阀流场特性
        3.3.2 进出口压差对主阀流场特性的影响
        3.3.3 节流槽夹角对主阀流场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衡阀主阀的气穴现象分析
    4.1 引言
    4.2 仿真模型的选择与气穴模型参数的设置
        4.2.1 仿真模型的选择
        4.2.2 气穴模型参数设置
    4.3 平衡阀主阀气穴现象分析
        4.3.1 进出口压差对平衡阀主阀气穴现象的影响
        4.3.2 夹角对平衡阀主阀气穴的影响
        4.3.3 节流槽夹角对第二种节流槽内气穴现象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衡阀的动态特性分析
    5.1 AMEsim简介
    5.2 液压平衡阀的建模与参数设置
    5.3 平衡阀动态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液压缸往复运动一次仿真分析
        5.3.2 U型槽与斜U型槽夹角β对平衡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5.3.3 阻尼孔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5.3.4 负载波动对平衡阀下降工况的动态特性影响
        5.3.5 弹簧刚度对平衡阀动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高压压裂泵配流系统数值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柱塞泵的配流方式
        1.2.1 轴配流
        1.2.2 配流盘配流
        1.2.3 配流阀配流
    1.3 高压压裂泵的研究现状
        1.3.1 高压压裂泵配流阀的研究
        1.3.2 高压压裂泵的配流理论研究
        1.3.3 高压压裂泵的流量脉动研究
        1.3.4 高压压裂泵压力脉动与降振减噪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高压压裂泵配流阀的流场仿真分析
    2.1 基本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2.2 配流阀结构参数的变化
    2.3 配流阀流场模型的建立
        2.3.1 配流阀流场简化
        2.3.2 三维模型及网格划分
        2.3.3 边界条件设置
        2.3.4 网格无关性分析
    2.4 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2.4.1 配流阀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2.4.2 配流阀速度分布特性分析
        2.4.3 配流阀流量系数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流阀阀口气穴现象分析
    3.1 引言
    3.2 气穴的理论分析
    3.3 气穴模型求解
        3.3.1 基本方程及计算模型
        3.3.2 求解设置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阀盘升程对气穴的影响
        3.4.2 阀盘锥角对气穴的影响
        3.4.3 出口压力对气穴的影响
        3.4.4 入口压力对气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压裂泵的动态特性
    4.1 AMESim仿真软件的简介
    4.2 高压压裂泵运动分析
        4.2.1 柱塞的运动分析
        4.2.2 配流阀数学模型建立
    4.3 压裂泵系统建模
        4.3.1 压裂车液压系统简述
        4.3.2 高压压裂泵液压系统仿真建模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1 配流阀仿真结果及分析
        4.4.2 柱塞仿真结果及分析
        4.4.3 压裂泵流量脉动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压压裂泵配流阀的滞后性研究
    5.1 高压压裂泵配流阀的滞后性
        5.1.1 原理简述
        5.1.2 配流阀滞后性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5.2 配流阀滞后性的相关参数分析
        5.2.1 压裂泵动力端参数的影响分析
        5.2.2 配流阀自身参数影响分析
        5.2.3 其它相关参数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其它科研成果

(6)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动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轮机调节系统发展概述
        1.2.2 阻尼孔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2.3 集成块内流道液阻的CFD研究现状
        1.2.4 液压系统中的缝隙内泄漏研究现状
        1.2.5 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ST模块的压力控制特性及结构阻力分析
    2.1 先导控制压力的实现方法
    2.2 AST模块压力控制理论分析
    2.3 AST模块压力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1 原理设计
        2.3.2 压力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2.4 AST模块压力控制特性实验及应用研究
    2.5 理论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5.1 结果对比
        2.5.2 压力控制系统可靠性验证
    2.6 基于CFD的集成块典型流道结构阻力研究
        2.6.1 数学建模
        2.6.2 π型流道模块单元流场分析
        2.6.3 T型流道模块单元流场分析
        2.6.4 直角交叉兼突扩特征的流道模块单元流场分析
        2.6.5 AST模块最低先导压力预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级式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研究
    3.1 两级式厚壁阻尼孔与单级式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对比分析
        3.1.1 理论分析
        3.1.2 CFD数学建模
        3.1.3 实验装置设计
        3.1.4 流动特性对比分析
    3.2 结构尺寸对两级式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的影响
        3.2.1 实验原理及装置设计
        3.2.2 压差-流量特性
        3.2.3 CFD流场仿真
        3.2.4 流量系数
    3.3 加工误差对小直径两级式厚壁阻尼孔流动特性的影响
        3.3.1 同心与偏心的对比
        3.3.2 出口端面形态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不同液阻形式的B型液压半桥控制性能研究
    4.1 B型液压半桥结构及原理
        4.1.1 基于两级式厚壁阻尼孔-碟形阀口的B_1型液压半桥结构及原理
        4.1.2 基于细长阻尼孔-圆形阀口的B_2型液压半桥结构及原理
    4.2 实验原理及装置设计
        4.2.1 实验原理
        4.2.2 装置设计
    4.3 B型液压半桥控制性能实验
        4.3.1 B_1型液压半桥控制性能实验
        4.3.2 B_2型液压半桥控制性能实验
        4.3.3 两种B型液压半桥控制性能对比
    4.4 基于AMESim的B型液压半桥控制性能分析
        4.4.1 仿真建模
        4.4.2 不同固定液阻结构形式的B型液压半桥性能
        4.4.3 不同可变液阻结构形式的B型液压半桥性能
    4.5 B型液压半桥设计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静动态性能研究
    5.1 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工作原理
    5.2 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数学模型
        5.2.1 电液转换器
        5.2.2 继动器
        5.2.3 错油门
        5.2.4 油动机
    5.3 实验验证及静动态性能分析
    5.4 影响系统静动态性能的关键参数分析
        5.4.1 继动器弹簧刚度
        5.4.2 错油门弹簧刚度
        5.4.3 动力元件时间常数
        5.4.4 敏感腔室压力增益
    5.5 动态品质提升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内泄漏研究
    6.1 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内泄漏途径分析
        6.1.1 电液转换器
        6.1.2 调门油动机
    6.2 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内泄漏实验研究
        6.2.1 卧式油动机内泄漏实验
        6.2.2 立式油动机内泄漏实验
        6.2.3 内泄漏实验结果分析
    6.3 调门油动机系统内泄漏仿真研究
        6.3.1 AMESim仿真建模
        6.3.2 内泄漏影响因素分析
        6.3.3 内泄漏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6.4 最大内泄漏量控制措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偏转板射流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偏转板伺服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3 偏转板伺服阀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偏转板射流伺服阀前置级的静态分析
    2.1 引言
    2.2 CFD的基本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2.2.1 质量守恒方程
        2.2.2 动量守恒方程
        2.2.3 能量守恒方程
        2.2.4 湍流输送方程
    2.3 前置级压力特性研究
        2.3.1 前置级模型的建立
        2.3.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2.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4 三维仿真结果分析
        2.3.5 接收孔处圆角大小对前置级压力特性的影响
        2.3.6 偏转板厚度对前置级压力特性的影响
        2.3.7 油液粘度对前置级压力特性的影响
        2.3.8 喷嘴宽度对前置级压力特性的影响
    2.4 前置级流量特性研究
        2.4.1 流量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2.4.2 三维仿真与结果分析
        2.4.3 接收孔处圆角大小对前置级流量特性的影响
        2.4.4 偏转板厚度对前置级流量特性的影响
        2.4.5 油液粘度对前置级流量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参数对前置级压力特性影响程度的研究
    3.1 引言
    3.2 前置级压力特性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3.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
        3.2.2 前置级压力特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3.3 偏转板前置级正交试验研究
        3.3.1 正交试验简介
        3.3.2 试验方案的确定
        3.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 匹配方案的提出
    3.5 不同喷嘴宽度下前置级结构参数的匹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置级气穴现象分析
    4.1 引言
    4.2 气穴模型求解过程
        4.2.1 控制方程
        4.2.2 流体仿真参数设置
    4.3 前置级压力模型气穴现象研究
        4.3.1 偏转板左移对前置级气穴现象的影响
        4.3.2 接收孔处圆角大小对前置级气穴现象的影响
        4.3.3 偏转板厚度对前置级气穴现象的影响
        4.3.4 油液粘度对前置级气穴现象的影响
    4.4 前置级流量模型气穴现象研究
        4.4.1 偏转板左移对前置级流量模型气穴现象
        4.4.2 接收孔圆角大小对前置级流量模型气穴现象
        4.4.3 偏转板厚度对前置级流量模型气穴现象
        4.4.4 油液粘度对前置级流量模型气穴现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转板伺服阀的动态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偏转板伺服阀的数学模型
        5.2.1 力矩马达的数学模型
        5.2.2 衔铁组件的数学模型
        5.2.3 偏转板组件的数学模型
        5.2.4 滑阀数学模型
        5.2.5 偏转板伺服阀传函数的建立
    5.3 不同结构参数与物理参数对偏转板伺服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5.3.1 仿真参数设置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3.3 接收孔圆角大小对偏转板伺服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5.3.4 偏转板厚度对偏转板伺服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5.3.5 油液粘度对偏转板伺服阀动态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数学符号列表

(8)面向高品质的汽车减振器气穴现象及阻尼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减振器高品质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减振器异响噪声的研究
        1.2.2 汽车减振器过热现象的研究
        1.2.3 汽车减振器阻尼特性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汽车减振器结构原理及数值方法分析研究
    2.1 汽车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结构分析
    2.2 汽车双筒式液压减振器工作原理分析
    2.3 CFD数值求解方法
        2.3.1 CFD数值求解方法的分析与发展
        2.3.2 CFD常用的数值方法分析
        2.3.3 CFD常用的湍流模型分析
        2.3.4 CFD求解过程分析
    2.4 流-固耦合问题求解的理论分析
        2.4.1 流体控制方程
        2.4.2 固体控制方程
        2.4.3 流-固耦合求解方程
        2.4.4 流-固耦合的分类
        2.4.5 流-固耦合的求解方法
        2.4.6 流-固耦合仿真的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减振器复原阀参数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复原阀常通节流孔面积设计数学模型
    3.2 复原阀片厚度设计数学模型
    3.3 复原阀片预变形量设计数学模型
    3.4 复原阀最大限位间隙设计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FD的汽车减振器气穴现象分析研究
    4.1 汽车减振器的气穴现象
        4.1.1 气穴现象产生机理
        4.1.2 建立气穴产生机理参数模型
    4.2 汽车减振器复原阀建模分析
        4.2.1 汽车减振器复原阀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汽车减振器复原阀流体模型的建立
        4.2.3 汽车减振器复原阀网格模型的建立
        4.2.4 CFD仿真材料和边界条件设置
        4.2.5 CFD求解设置
    4.3 CFD仿真结果分析
        4.3.1 汽车减振器复原阀气穴现象位置分布分析
        4.3.2 抑制气穴现象的措施
    4.4 试验验证
        4.4.1 试验设备
        4.4.2 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减振器生热机理分析研究
    5.1 汽车减振器生热模型的建立
    5.2 材料和边界条件设置
    5.3 仿真求解设置
    5.4 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5.4.1 减振器复原阀内部温度场分析
        5.4.2 油液参数对热平衡温度的影响分析
        5.4.3 试验验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汽车减振器阻尼特性分析研究
    6.1 复原阀叠加阀片固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 流-固耦合求解过程分析
        6.2.1 复原阀叠加阀片流-固耦合面的设置
        6.2.2 流-固耦合仿真材料和边界条件设置
        6.2.3 流-固耦合求解设置
    6.3 流-固耦合仿真结果分析与试验验证
        6.3.1 汽车减振器复原阀内部阻尼特性分析
        6.3.2 流-固耦合面阻尼特性仿真分析
        6.3.3 复原阀叠加阀片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6.3.4 影响汽车减振器复原阀内部阻尼特性的最大因素分析
        6.3.5 试验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力驱动系统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
    1.2 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浮力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3.1 可调压载式浮力驱动系统
        1.3.2 可变体积式浮力驱动系统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剖面浮标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剖面浮标设计要求及运动过程分析
        2.2.1 剖面浮标设计要求
        2.2.2 剖面浮标运动过程分析
    2.3 剖面浮标整体结构
    2.4 可变浮力系统工作原理
    2.5 内油缸设计
    2.6 剖面浮标气穴现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浮力驱动系统关键参数计算
    3.1 引言
    3.2 进油口压力数学模型
    3.3 压载舱真空度和吸油管路直径
    3.4 主要元件选型计算
    3.5 浮力调节量计算
    3.6 系统温升验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MESim可变浮力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4.1 引言
    4.2 基于AMESim浮力驱动系统建模
        4.2.1 浮力驱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4.2.2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排油过程液压系统特性仿真
        4.3.2 回油过程液压系统特性仿真
    4.4 基于AMESim参数寻优
        4.4.1 最优算法简介
        4.4.2 最优参数求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剖面浮标性能测试系统
    5.1 引言
    5.2 拟定测试系统原理图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油液黏度及压力脉动扰动下喷嘴挡板阀流致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流体控制阀噪声的研究概述
    1.4 管道内非恒定流动研究概述
    1.5 喷嘴挡板阀流场研究概述
        1.5.1 冲击射流
        1.5.2 钝体绕流
        1.5.3 气穴现象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喷嘴挡板阀流致振动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液压系统压力脉动传播分析
    2.3 喷嘴挡板阀流场分析
        2.3.1 喷嘴挡板阀内的射流
        2.3.2 挡板表面绕流的分离及脱落
        2.3.3 挡板表面液流力
    2.4 考虑侧向力的挡板组件动力学分析
    2.5 适用于可压缩流体的流场数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液黏度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影响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数值分析实施
        3.2.1 数值分析模型
        3.2.2 流体可压缩性仿真方法
        3.2.3 数值分析模型的验证
    3.3 管道的流场分析
    3.4 油液黏度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的影响
        3.4.1 不同油液黏度下的气穴演化分析
        3.4.2 气穴演化与气体体积分数变化关系
        3.4.3 不同油液黏度下的压力脉动分析
        3.4.4 不同油液黏度下的挡板液流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嘴压力脉动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影响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管道内压力脉动传播特性仿真研究
    4.3 压力脉动频率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影响仿真研究
        4.3.1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频率下气穴演化分析
        4.3.2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频率下压力脉动分析
        4.3.3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频率下挡板侧向力分析
    4.4 压力脉动幅值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影响仿真研究
        4.4.1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幅值下的气穴演化分析
        4.4.2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幅值下的压力脉动分析
        4.4.3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幅值下挡板侧向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界扰动对喷嘴挡板阀流致振动影响及抑制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喷嘴挡板阀的流致振动数值分析模型
        5.2.1 挡板振动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的影响
        5.2.2 单向流固耦合模型
    5.3 挡板组件的流致振动特性仿真研究
        5.3.1 油液黏度扰动下挡板组件振动分析
        5.3.2 喷嘴压力脉动扰动下挡板组件振动分析
    5.4 外界扰动对挡板组件流致振动抑制的仿真研究
        5.4.1 喷嘴入口带有消振器的数值分析模型
        5.4.2 消振器对管道内压力脉动的衰减分析
        5.4.3 消振器对喷嘴挡板阀流场特性影响分析
        5.4.4 消振器对喷嘴挡板阀流致振动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界扰动对喷嘴挡板阀流场及流致振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原理及组成
        6.2.1 实验总体规划
        6.2.2 气穴观测实验
        6.2.3 测试实验
        6.2.4 仿真与实验的一致性
    6.3 喷嘴挡板阀气穴观测实验研究
        6.3.1 不同油液黏度下的气穴观测
        6.3.2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频率下的气穴观测
        6.3.3 喷嘴不同压力脉动幅值下的气穴观测
    6.4 测试实验研究
        6.4.1 压力脉动特性实验
        6.4.2 挡板组件流致振动实验
        6.4.3 噪声实验
        6.4.4 抑制实验
        6.4.5 仿真与实验相对误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液压系统气穴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防气穴控制研究[J]. 程伟,刘凯磊,李宇,康绍鹏,陶扬,王友定,俞成涛. 机床与液压, 2021(18)
  • [2]基于机液压差补偿的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主动控制研究[D]. 程伟.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3]液压支架纯水介质液控单向阀特性研究[D]. 侯周达.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先导型大流量液压平衡阀的动静态特性研究[D]. 陈兵.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5]高压压裂泵配流系统数值仿真[D]. 叶文杰.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6]低压调门油动机系统动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D]. 高军霞. 燕山大学, 2021
  • [7]偏转板射流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D]. 黄锡海.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8]面向高品质的汽车减振器气穴现象及阻尼特性分析研究[D]. 吴明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9]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力驱动系统设计及优化[D]. 赵艳龙. 天津大学, 2019(01)
  • [10]油液黏度及压力脉动扰动下喷嘴挡板阀流致振动特性研究[D]. 陈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液压系统气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