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教学”到“项目教学”

从“课程教学”到“项目教学”

一、从“课程教学”到“课题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易秀平[1](2021)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研究 ——以A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数学“综合与实践”越发受到重视,各地中考试卷中也相应地出现了该内容。“综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领域,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是发挥其价值的关键所在。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分析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特点,透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内容的使用现状,揭示其影响因素,寻求促进启示。研究结论如下:编写特点:(1)呈现:初中6册教材共有7个“综合与实践”课题,课题注重图案设计,以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综合的课题较多,不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应用不同解法等,比较注重学生制定计划、检验结果和应用问题。(2)教学策略的指导:偏向于学生主体,教学组织方式是小组合作,教学评价方式是小组汇报,并提交研究报告。(3)教学目标的指导:偏向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粗略。使用情况:(1)内容的选取与改编:选取课题的数量是七、八年级高于九年级。改编程度是偏向于知识性目标的教师高于过程性目标的教师,九年级的改编程度高于七、八年级。(2)教学策略的执行: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一定的体现,七、八年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于九年级,偏向于知识性目标的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七、八年级以小组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的教师比九年级多,较少教师要求提交研究报告。(3)教学目标的执行:七、八年级偏向于过程性目标的教师较多,而九年级偏向于知识性目标的教师较多。影响因素:研究从教师、教材、学生、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这5个层面分析,教师因素包括认同感、关注问题、教学经验能力等;教材因素包括课题太少、可操作性差和教学指导粗略等;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等;学校内部环境因素包括教学时间紧、学校不够重视和教师培训太少等;学校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中考评价以笔试为主、家长和社会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等。依据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得出教师内在提升、优化教材、改善学校环境和转变社会和家长的评价观念4个层面的启示。

周仲伟,陈雄,朱云[2](2020)在《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符合设计类专业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基于对环境设计专业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不足之处的分析,文章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效,从教学体系的重构、课题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实施和课题的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深化探索,构建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郑卓卓[3](2020)在《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片段教学是目前教师招聘、教学竞赛,高校微课教学实践的基本形式。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提出的,截取某节课的局部的教学内容,时间大致限定在15分钟以内,保证教学完整性,教师以指定的教学任务为载体,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基本功的教学形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本文以片段教学为研究主体,对片段教学设计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研究。为提高片段教学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焦点小组讨论法进行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出现有对片段教学设计的各项参考内容,初步进行片段教学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1.0版),并通过与导师多次讨论修改(2.0版)、焦点小组讨论法初步形成了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的片段教学评价标准体系(3.0版),以此作为第一轮德尔菲问卷内容。选取12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于2019年11月-2020年1月期间,进行了4轮德尔菲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1轮和第2轮为各项指标内容的确定,第3轮和第4轮为指标权重的确定。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肯德尔和谐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众数各项数据对每项指标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修改指标内容。最终形成具有5个一级指标:“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估”,14个二级指标以及42个三级指标的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测评工具表(5.0版)。每项指标都有不同的区分层次参考,采用赋分法打分,共计100分。在应用实践方面,选取2017级生物科学两个班级的片段教学设计为评价对象,首先用斯皮尔曼等相关系数检测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64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然后对具体的得分情况分析,发现(1)在A1教学目标、B2重点的确定以及B3难点的确定上表现优秀;(2)在B1课标与教材的理解与分析、C1教学资源、媒体和方法上没有详细说明和分析;(3)在D4课堂小结、D5课堂检测、E3教学反思以及E2作业布置上忽视较多。

李珺花[4](2020)在《信息化教学大赛对职校教师能力提升的研究》文中提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也紧跟时代脚步在不断进步,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信息化教学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已经不断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当中,这就对我们的职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要求,其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了信息时代职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然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孕育而生,正好给职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信息化教学水平最有力的平台,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这个平台,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能力,也成为了我们职校教师去不断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于职校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信息化教学大赛是如何提升职业学校教师能力的,以及实践应用的结果。进一步提高职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鼓励更多的职校教师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大赛中,通过参赛,总结得出信息化教学大赛在提升职校教师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和意义。本论文的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和行动导向理论为依据,借鉴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教师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比,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本论文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职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力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老、中、青三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然后分析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特点,设计出符合职校教师参加的信息化教学大赛训练模式,并在实际比赛中加以实施;最后根据学校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情况,选取未参加的教师作为对比教师,参加了的教师作为实验教师,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的调查问卷,以及学校观摩课、访谈和近两年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成绩等综合分析对比两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情况。最终得出结论:信息化教学大赛不仅仅促进了职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力,还促进了职校教师全方位的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大赛对于提升职校教师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史红霞[5](2020)在《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教师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开展PCK测评是了解教师PCK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研究基于特定主题,开发特定主题学科教学知识(TSPCK)的测评工具,旨在全面、科学地测评教师的TSPCK,为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实证依据,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共包括八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具体的研究任务,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教师PCK的研究。首先从PCK涵义、PCK要素研究、PCK现状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外教师PCK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国内教师PCK研究成果和热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国内对教师PCK测评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更缺少对教师TSPCK的测评研究。第三章对国际典型的教师PCK测评工具进行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了六种目前国外使用的教师PCK测评工具;然后从PCK评价框架、测查问卷、评定方法等几方面分析六种测评工具的特点,并提出对教师TSPCK测评的启示。第四章建构教师TSPCK测评框架。首先从教师PCK层级模型引出TSPCK,并阐述教师TSPCK的特征,建构教师TSPCK要素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Park提出的五要素模型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抽取、归纳教师TSPCK观测点;最后通过访谈调查对观测点进行修正,形成教师TSPCK测评框架,该框架由主题教学目标、主题内容相关知识、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的知识、主题教学策略知识、主题学习评价知识五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又有1-5个不等的观测点,总共12个观测点。第五章开发教师TSPCK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包括测查问卷和评价标准两部分,首先根据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TSPCK测查问卷;然后,综合分析国外教师PCK测评中的评价方法和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确定了TSPCK的评价标准;最后通过访谈调查对测查问卷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正,形成教师TSPCK测评工具,其中测查问卷由个人信息调查和12个开放式问题构成,评价标准使用等级赋分法,每个观测点均有四个等级,且确定了等级表现描述,方便研究者制定具体主题的赋分标准并使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是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的测评。首先明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对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分析了学生在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中的迷思概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溶解度、化学平衡主题的知识点;然后分别对初中、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测查,并对测查结果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测评结果显示:(1)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整体表现呈正态分布,而在TSPCK的五个要素中,学生知识最难,内容知识、评价知识、策略知识次之,目标知识最容易;(2)不同性别、不同学校、不同职称背景下,教师TSPCK表现有差异;(3)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各要素中各个题目的作答所处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各个知识点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4)提取了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优质表现,建立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和化学平衡TSPCK知识库。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启示及展望。本研究建构了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教师TSPCK测评工具,并用此工具对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进行了测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启示我们,教师PCK测评需要基于特定主题,教师TSPCK发展与教龄增长成正比;要加强教师对主题内容知识、对学生关于主题内容理解的知识的认识,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要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利用网络资源研究不同主题的教师TSPCK,以及教师TSPCK的发展过程和机制。教师TSPCK测评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必然需求,本研究构建了教师TSPCK测评框架,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学科主题的教师TSPCK测评工具,并通过对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的测查,揭示了中学化学教师TSPCK发展现状及表现,确定了这两个主题的优质TSPCK,研究成果丰富了教师PCK理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陆玉秀[6](2020)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分析》文中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综合与实践应用”更名为“综合与实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主要课程内容之一,其教育内涵、教育价值以及课程目标又有了新的定义。在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一标多本”的局面下,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设计各有特色。本研究从数学建模的视角,分析与评价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7-9年级)具有使用量高,使用范围广,极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该版教材的“综合与实践”课题内容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学建模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文本分析研究北师大版教材该部分内容的使用情况、编写特色,进而对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出合理建议。研究从问卷分析和文本分析两个方向出发,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问卷结果表明:师生对教材内容认同度高、兴趣大,但教学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应当通过开展教学培训、优化现有评价制度等方法改善“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文本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分析发现:(1)在数量方面,北师大版教材“综合与实践”三种不同数学模型的课题数量与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各专题知识含量的比例略有差异,建议教材适当增加几何模型课题的数量。(2)在文本呈现方面,教材在图文搭配方面值得改进,建议增加色彩鲜明、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图表与情境,增强文本可读性与趣味性。深层分析发现:(1)在内容方面,教材课题类型丰富、内容综合度模型维度分布略有差异,“综合与实践”课题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2)在难度方面,不同模型的课题内容侧重于不同的难度因素,“代数模型”对运算和知识综合度的要求较高,而对问题情景与推理水平的要求最低;“几何模型”难度适中,各水平难度相当;“概率统计”对思维表达、推理水平的要求较高,对问题情境与运算水平的要求略低。(3)在学习过程及结果方面,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教材编写具有一定弹性且重视活动过程,但是在锻炼学生思维表达、引导学生反思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曾海涛[7](2020)在《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论证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是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在现行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论证教学的开展情况如何,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研究选取近几年“一师一优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全反射”“气体等温变化”这4个课题,共12节优秀课例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对课例视频中出现的论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分析高中物理规律的课堂论证特点。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物理规律教中教师注重运用实验手段和理论工具来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学习。2.物理规律教学的论证中课堂论证多为基本模式,而完整模式较少出现。3.不同授课主题下论证要素的数量及其组成形式会出现明显差别。4.相同授课主题下,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包含的论证要素数量越多,论证组合形式越复杂,说明教师在该片段中讲解越深入透彻,优课等级也越高。5.物理规律教学中的论证大多由教师主导,论证的结果也多指向确定的物理知识,学生参与论证的质量和深度都不高。基于研究,为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论证教学提出几点建议:1.教师应加强论证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支援、反驳、限定条件这三个要素的理解。2.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优化论证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论证结构,促进课堂论证水平的提高。3.教师应在论证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增加开放性问题,增加针对论证要素的导向性评价,加强小组讨论等。4.教师应创设丰富的课后论证形式,比如组织班级或年级内的科学辩论,比如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布置书面化论证作业等。

宋妍[8](2019)在《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勃兴与传统课题教学模式的转型》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开发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化手段和平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对于传统课题教学模式而言,在新形势下要发挥其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作用,就要不断创新,积极转型。网络化教学模式与传统课题教学模式的结合有助于弥补缺陷,实现优势互补。

王培生[9](2019)在《基础教育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的本质内涵,是科学教学过程的建构与实施。高效课堂产生于科学教学过程,科学教学过程的产生又根植于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创新研究。本文在剖析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及其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科学家课题研究的思想、原理及方法,在新的学术视野中重新建构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陈军[10](2018)在《混合式教学在成人高校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微课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在借鉴了微课、混合式教学等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主体思想的、较之传统教学更加有效实现"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迁移"全过程的、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和智慧学习的微课题教学模式,并以成人高校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以期为同行同仁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以增强混合式教学在成人高校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从“课程教学”到“课题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课程教学”到“课题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研究 ——以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综合与实践”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1.1.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并不理想
        1.1.3 缺乏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使用研究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教材
        1.2.2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
        1.2.3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相关研究
        2.1.1 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价值
        2.1.2 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文本分析
        2.1.3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
    2.2 教材使用研究
    2.3 教师使用教材的影响因素
    2.4 小结与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2.1 教材的选取
        3.2.2 教师的选取
    3.3 研究工具的设计
        3.3.1 数据的分析框架
        3.3.2 教师访谈提纲的制作
        3.3.3 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3.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4.1 资料的收集
        3.4.2 资料的整理
    3.5 研究的伦理保障
第4章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特点
    4.1 建构文本分析框架
    4.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呈现
        4.2.1 编写方式方面
        4.2.2 内容特点方面
    4.3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策略指导
        4.3.1 学生用书中教学策略的指导
        4.3.2 教师用书中教学策略的指导
    4.4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目标指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师使用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情况分析
    5.1 T1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1.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1.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1.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2 T2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2.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2.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2.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3 T3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3.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3.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3.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4 T4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4.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4.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4.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5 T5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5.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5.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5.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6 T6 教师使用情况分析
        5.6.1 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6.2 教学策略的执行
        5.6.3 教学目标的偏向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师使用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影响因素
    6.1 教师因素
        6.1.1 教师的认同感
        6.1.2 教师的关注方面
        6.1.3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能力
    6.2 教材因素
        6.2.1 教材的呈现形式
        6.2.2 教材的内容问题
        6.2.3 教师用书的教学指导太粗略
    6.3 学生因素
        6.3.1 学生的态度
        6.3.2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6.4 学校内部环境
        6.4.1 教学时间
        6.4.2 硬件设施缺乏
        6.4.3 学校对课程的要求
        6.4.4 教研组不够重视该课程
        6.4.5 教师培训机会少
    6.5 学校外部环境
        6.5.1 中考评价方式是考知识性的目标
        6.5.2 家长和社会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教师使用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启示
    7.1 教师需要自我提升
        7.1.1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选取与改编原则
        7.1.2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原则
        7.1.3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原则
    7.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启示
        7.2.1 明确“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目的
        7.2.2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呈现原则
        7.2.3 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选择原则
    7.3 学校内部环境的转变
        7.3.1 学校加强对“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管理
        7.3.2 教研组多提供支持,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校本课题
        7.3.3 利用网络技术,多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
    7.4 学校外部环境的转变
        7.4.1 完善中考评价制度,考察其过程性目标
        7.4.2 家长和社会不应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反思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教材呈现
    附录3 课例展示
致谢

(2)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设计专业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 构建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2.1 对课题教学模式与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本认识
    2.2 构建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3 改革实践——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3.1 教学体系的重构
    3.2 课题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3.3 课题的实施
    3.4 课题的评价
结语

(3)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片段教学的应用广泛
        1.1.2 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1.1.3 片段教学设计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完善片段教学设计研究
        1.2.2 为实际教学中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提供可参考价值
2 文献探讨
    2.1 片段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片段教学的定义
        2.1.2 片段教学的特点
        2.1.3 片段教学的应用
    2.2 教学设计评价国内外研究
3 概念界定
    3.1 片段教学
        3.1.1 片段教学概念界定
        3.1.2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区别
        3.1.3 片段教学和教学片段的区别
        3.1.4 片段教学和说课的主要区别
        3.1.5 片段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3.2 评价指标体系
4 研究设计
    4.1 德尔菲法
        4.1.1 德尔菲法的介绍
        4.1.2 适用性分析
        4.1.3 实施方法
        4.1.4 研究架构
        4.1.5 咨询专家的确定
        4.1.6 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思路
    4.2 初始问卷的生成
        4.2.1 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拟定
        4.2.2 焦点小组访谈
    4.3 数据处理说明
        4.3.1 专家意见一致性检验
        4.3.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4.3.3 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
5 问卷分析和结论
    5.1 第一轮德尔菲问卷分析
        5.1.1 一级指标
        5.1.2 二级指标
        5.1.3 三级指标
        5.1.4 修正调查问卷
    5.2 第二轮德尔菲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1 第二轮三级指标数据结果
        5.2.2 一级指标权重
    5.3 第三轮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5.4 第四轮三级指标权重确定
    5.5 德尔菲研究结果
6 应用实践
    6.1 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6.2 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7.4 研究的不足之处
    7.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附录B 第二轮德尔菲调查
附录C 第三轮德尔菲调查
附录D 第四轮德尔菲调查
附录E 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F 片段教学设计应用评分情况
致谢

(4)信息化教学大赛对职校教师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2.1.2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及原则
        2.1.3 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比较分析
    2.2 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学习共同体理论
        2.2.3 行动导向理论
第3章 职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3.1 职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3.1.1 基本教学能力现状
        3.1.2 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现状
        3.1.3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3.1.4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现状
    3.2 职校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原因
第4章 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训练模式设计与实施
    4.1 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比赛规程分析
    4.2 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优势分析
    4.3 信息化教学大赛训练模式设计
        4.3.1 信息化教学大赛训练模式解析
    4.4 信息化教学大赛训练模式实施
        4.4.1 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训练模式实施
        4.4.2 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项目训练模式实施
第5章 信息化教学大赛对提升职校教师能力的效果分析
    5.1 研究准备
    5.2 研究过程
    5.3 研究结果分析
        5.3.1 教学观摩课分析
        5.3.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5.3.3 教师访谈分析
        5.3.4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5.3.5 教师获奖情况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5)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任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教师PCK研究现状
    第一节 国外教师PCK研究现状
        一、教师PCK的涵义研究
        二、教师PCK的要素研究
        三、教师PCK现状研究
        四、国外教师PCK研究小结
    第二节 国内教师PCK研究现状
        一、国内教师PCK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研究
        二、国内教师PCK研究结果和热点分析
        三、国内教师PCK研究小结
    第三节 小结与启示
第三章 国际典型教师PCK测评工具分析
    第一节 国际典型教师PCK测评工具特点
        一、Loughran团队开发的CoRe工具
        二、Park团队开发的Park工具
        三、TEDS-M开发的MPCK测评工具
        四、Erickson学院开发的PCK测评工具
        五、Mavhunga团队开发的TSPCK测评工具
        六、Aydeniz团队开发的STSPCK测评工具
    第二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开发的启示
        一、依据教师PCK要素理论确立PCK测评框架
        二、基于特定主题测评教师PCK
        三、使用多样化的调查工具测查教师PCK表现
        四、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定教师PCK发展
        五、结合本土实际应用已有PCK测评工具
第四章 教师TSPCK测评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教师TSPCK概念和理论框架
        一、教师TSPCK
        二、教师TSPCK的特征
        二、教师TSPCK的要素
    第二节 教师TSPCK观测点的确定
        一、确定教师TSPCK观测点的过程
        二、教师TSPCK观测点的内容
    第三节 教师TSPCK观测点的修正
        一、研究方案
        二、修正结果
    第四节 教师TSPCK测评框架
第五章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教师TSPCK测查问卷的开发
        一、测量方法的选择
        二、测查形式的选择
        三、测查项目的设置
    第二节 教师TSPCK评价标准的开发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二、观测点等级表现描述
        三、确定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修正
        一、访谈过程
        二、修正结果
    第四节 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特点
        一、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构成
        二、教师TSPCK测评工具的特点
第六章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测评
    第一节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内容分析
        一、课标对溶解度主题知识的要求
        二、历年中考科目说明对溶解度的要求
        三、溶解度主题的迷思概念
        四、溶解度主题中的知识点
    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测评过程
        一、测查对象
        二、测查项目和实施
        三、评分标准
        四、测查的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初中化学教师溶解度TSPCK现状分析
        一、初中教师溶解度TSPCK整体表现分析
        二、不同背景教师溶解度TSPCK表现结果与分析
        三、化学教师溶解度主题TSPCK各题目、各知识点具体表现分析
        四、初中化学教师关于溶解度主题TSPCK优质表现
第七章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测评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知识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
        二、历年高考大纲对化学平衡主题的要求
        三、化学平衡主题的迷思概念
        四、化学平衡主题中的知识点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测评过程
        一、测查对象
        二、测查项目和实施
        三、评分标准
        四、测查的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现状分析
        一、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TSPCK整体表现分析
        二、不同背景教师化学平衡主题TSPCK表现结果与分析
        三、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平衡主题各题目、各知识点TSPCK具体表现分析
        四、高中化学教师关于化学平衡主题TSPCK优质表现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教师TSPCK测评框架
        二、教师TSPCK测评工具
        三、教师溶解度、化学平衡TSPCK表现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对教师PCK测评的启示
        二、对教师PCK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利用网络资源研究教师TSPCK
        二、继续研究不同主题的教师TSPCK
        三、进一步研究教师TSPCK发展过程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2章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实用主义理论
        2.1.3 多元智能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综合与实践”
        2.2.2 数学建模
    2.3 “综合与实践”研究现状
        2.3.1 “综合与实践”教育价值研究
        2.3.2 “综合与实践”教材研究
        2.3.3 “综合与实践”教学实践与现状
    2.4 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2.4.1 数学建模教育价值研究
        2.4.2 数学建模教学实践与现状
    2.5 “综合与实践”与数学建模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相关研究基础
        3.2.1 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模型
        3.2.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水平
        3.2.3 鲍建生综合难度模型
    3.3 研究框架
    3.4 研究方法
第4章 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使用情况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设计
    4.4 调查结果
        4.4.1 “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
        4.4.2 “综合与实践”认识现状
        4.4.3 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评价
第5章 基于数学建模视角的“综合与实践”教材分析
    5.1 表层文本分析
        5.1.1 课题数量
        5.1.2 课题文本呈现
    5.2 深层文本分析
        5.2.1 课题内容
        5.2.2 课题难度
        5.2.3 课题学习过程及结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结论
        6.1.2 表层文本分析结论
        6.1.3 深层文本分析结论
    6.2 教材编写建议
        6.2.1 丰富呈现方式,综合问题情境
        6.2.2 合理控制问题难度
        6.2.3 引导归纳与反思,训练思维与表达
    6.3 教材使用建议
        6.3.1 丰富问题情境,巧用课后习题
        6.3.2 内化课标要求,适当加工课题
        6.3.3 根据问题难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长
        6.3.4 开展专题培训,改革评价制度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A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教材使用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 B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教材使用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1.1.3 当前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需要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了解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论证教学的现状
        1.2.2 提升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论证教学的质量
        1.2.3 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论证能力的培养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课堂观察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堂论证
        2.1.2 图尔敏论证模型
        2.1.3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论证教学的素材研究
        2.2.2 论证教学的策略研究
        2.2.3 课堂论证话语的研究
        2.2.4 论证质量的评价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样本
    3.3 研究过程
    3.4 信度与效度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物理规律教学的论证结构比较
        4.1.1 不同主题课堂论证结构的比较
        4.1.2 不同教师课堂论证结构的比较
        4.1.2.1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论证结构比较
        4.1.2.2 “动量守恒定律”论证结构比较
        4.1.2.3 “全反射”论证结构比较
        4.1.2.4 “气体的等温变化”论证结构比较
    4.2 物理规律教学论证要素呈现主体的比较
        4.2.1 物理规律教学中主张要素呈现主体的比较
        4.2.2 物理规律教学中资料要素呈现主体的比较
        4.2.3 物理规律教学中根据要素呈现主体的比较
        4.2.4 物理规律教学中支援要素呈现主体的比较
        4.2.5 物理规律教学中反驳和限定条件要素呈现主体的比较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勃兴与传统课题教学模式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课题教学模式
    (一) 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勃兴及其影响
    (二) 传统课题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二、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 网络化教育教学的全球化
    (二) 网络化教育教学的多样化
    (三) 网络化教育教学的特色化
三、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与课题教学模式融合思路
    (一) 打造网络化教学系统平台,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二) 拓展新知识新领域,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教学
四、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课题教学模式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 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
    (二) 传统评价机制应作出调整

(9)基础教育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
    (一) 课题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研究
    (二) 课题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研究
    (三) 课题教学储备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建构研究
    (四) 课题教学重点的建构研究
    (五) 课题教学难点的建构研究
    (六) 课题教学策略的建构研究
    (七) 课题教学过程的建构研究
    (八) 课题学习策略的建构研究
    (九) 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案的建构研究
    (十) 课题教学目标检测实施方案的建构研究
三、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教学论功能
    (一) 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致使教师对同一课
    (二) 研究课程教学, 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与途径,
    (三) 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为教师教
    (四)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专业范畴与成长途径。基础

(10)混合式教学在成人高校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微课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课题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2. 微课题教学模式的催生
    3. 微课题教学模式的界定
二、微课题教学模式的设计
    1. 教学资源的选用
    2. 教学模式的确定
三、微课题教学模式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
    1. 微课题教学流程
    2. 微课题教学实例
    3. 微课题作品精选
四、微课题教学模式的效果
    1.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强化
    2. 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3. 混合式教学思想得到了具体落实
五、结论与展望

四、从“课程教学”到“课题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的使用研究 ——以A校为例[D]. 易秀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2]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 周仲伟,陈雄,朱云. 建筑与文化, 2020(07)
  • [3]片段教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D]. 郑卓卓.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信息化教学大赛对职校教师能力提升的研究[D]. 李珺花.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5]化学教师特定主题的学科教学知识(TSPCK)测评研究[D]. 史红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分析[D]. 陆玉秀.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分析[D]. 曾海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勃兴与传统课题教学模式的转型[J]. 宋妍. 中国成人教育, 2019(08)
  • [9]基础教育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J]. 王培生. 青海教育, 2019(04)
  • [10]混合式教学在成人高校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微课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陈军. 当代继续教育, 2018(05)

标签:;  ;  ;  ;  ;  

从“课程教学”到“项目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