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塑料薄膜步幅加快(论文文献综述)
宰莹莹[1](2018)在《多尺度聚酯弹性体粒子改性聚乳酸的研究》文中提出聚乳酸(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但其结晶速率慢和韧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虽然应用弹性体粒子熔融共混PLA是一种简单高效的PLA改性方法,然而在目前已知的报道中,关于弹性体粒子的粒径对PLA各性能的影响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设计制备了具有多种粒径尺度的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弹性体粒子(BEP),将BEP直接与PLA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几种PLA/BEP复合材料,并探讨了不同粒径和含量的BEP对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降解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等性能的影响。1.PLA/BEP复合材料的制备。以脂肪族的二元醇和二元酸(酸酐)为原料,通过熔融缩聚合成不饱和聚酯,将其进行乳化、电子束辐射以及喷雾干燥,制备了粒径分别为50 nm、150 nm、300 nm、500 nm以及1μm的BEP,然后将多种尺度的BEP分别与PLA熔融共混,制得PLA/BEP复合材料。2.PLA/B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通过对PLA/BEP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测试可知,随着BEP的粒径和含量的增加,PLA/BEP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大,冲击强度和储能模量也有所升高。粒径为1μm的BEP将PLA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由纯PLA的2.8%提高至39.8%;粒径为500 nm的BEP将PLA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由纯PLA的2.79 kJ/m2提高至4.99 kJ/m2;复合粒径为50 nm和300 nm的BEP将PLA的无缺口冲击强度由18.57 kJ/m2提高至52.60 kJ/m2,具有协同改性PLA的效果。经典的逾渗模型理论不适用于解释本文多尺度的BEP改性PLA。扫描电镜观察发现,PLA/BEP复合材料的断面粗糙不平,存在大量银纹与孔穴,PLA基体材料出现明显的塑性形变。3.PLA/BEP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研究。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等测试结果表明,减小BEP的粒径或者增加BEP的含量,均能够提高PLA/BEP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减小球晶尺寸,增大结晶密度,降低结晶温度,缩短半结晶时间,提高结晶速率。在PLA中添加5 phr粒径为50 nm的BEP可将PLA熔融结晶的半结晶时间由10.20 min缩短到8.12 min,添加10 phr粒径为50nm的BEP可将PLA冷结晶的半结晶时间由224 s缩短到103 s。此外,多尺度BEP的加入均降低了PLA的Tg,还可以促使PLA生成?’晶型。4.PLA/BEP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能研究。通过PLA/BEP复合材料分别在脂肪酶溶液、不同PH值水溶液以及土壤中的降解实验发现,随着BEP粒径的减小和含量的增加,PLA/BEP复合材料的质量损失率均逐渐增大。当在PLA中加入10 phr粒径为50 nm的BEP时,PLA/BEP复合材料在pH=13的NaOH溶液中降解25天后的质量损失率超过了98%,在土壤环境中降解4个月后的质量损失率是纯PLA的近4倍。MTT法测试结果表明,PLA/BEP复合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能。PLA及其复合材料所培养的L929细胞贴壁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增值率均在75%以上。
杨光瑞[2](2015)在《新型增塑剂的制备及其对PLA增塑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苯甲酸、二丙二醇和丙三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分别合成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DPGDB)和甘油三苯甲酸酯(GTB)。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DPGDB和GTB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得到预期的产物。本次研究选用三乙酸甘油酯(GTA)作为对照,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将PLA分别与GTA、DPGDB和GTB按一定质量比进行混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平行平板流变仪、电子拉力机、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分析仪(TGA)以及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等研究了三种增塑剂的加入对PLA材料性能的影响。三种增塑剂的加入均可降低PLA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熔点(Tm),并且随着增塑剂含量的增加Tg和Tm均逐渐向低温移动,增塑PLA材料更趋向于冷结晶。增塑PLA材料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表观黏度(η)以及黏流活化能(△Eη)均随增塑剂含量的增大而降低,三种增塑剂的软化-增塑效果系数(K)随增塑剂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三种增塑剂的K值由大到小依次为:GTA>DPGDB>GTB。加入三种增塑剂后,PLA材料的邵氏D硬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均显着提高,拉伸强度保持在10MPa以上。随着增塑PLA材料放置时间的延长,增塑PLA材料的结晶并不明显,在陈放时间为72天时,仅PLA/GTA-25体系出现了明显的结晶峰,PLA/DPGDB体系和PLA/GTB体系在放置30天时仍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但PLA/GTA体系性能衰减比较快。DPGDB和GTB在PLA材料中的迁移损失率远低于GTA。增塑PLA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随着增塑剂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DPGDB 和 GTB的热稳定性远高于GTA。这项研究表明增塑剂分子量的提高可以有效的改善增塑剂的稳定性,DPGDB和GTB的稳定性远高于GTA;但是分子量的提高同样会降低增塑剂与PLA的相容性,GTB增塑效率远低于GTA;通过对增塑剂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可以弥补分子量的提高导致的增塑剂与PLA材料相容性变差的弊端,DPGDB的分子量高于GTA,但由于DPGDB分子结构中引入了醚键,DPGDB具备与GTA相当的增塑效率。
莫言[3](2010)在《蛙》文中指出第一部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分别近月,但与您在我的故乡朝夕相处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您不顾年迈体弱,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大年初二上午,在县招待所礼堂,您为我们做的题为《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已经根据录音整理
莫言[4](2006)在《生死疲劳》文中认为第一部驴折腾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的声音悲壮凄凉,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激发出重重叠叠的回声。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
二、绿色塑料薄膜步幅加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塑料薄膜步幅加快(论文提纲范文)
(1)多尺度聚酯弹性体粒子改性聚乳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降解高分子 |
1.2.1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定义 |
1.2.2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种类 |
1.2.3 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标准 |
1.2.4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应用 |
1.3 聚乳酸的概述 |
1.3.1 聚乳酸结构及性质 |
1.3.1.1 聚乳酸的结构 |
1.3.1.2 聚乳酸的物理性质 |
1.3.1.3 聚乳酸的加工性能 |
1.3.1.4 聚乳酸的细胞相容性测试方法 |
1.3.2 聚乳酸的结晶 |
1.3.2.1 结晶基本概念 |
1.3.2.2 聚乳酸的结晶形态 |
1.3.2.3 聚乳酸的晶型结构 |
1.3.2.4 聚乳酸的结晶机理 |
1.3.2.5 聚乳酸的结晶动力学 |
1.3.3 聚乳酸的降解 |
1.3.4 聚乳酸的应用 |
1.4 聚乳酸的改性 |
1.4.1 化学改性 |
1.4.1.1 共聚 |
1.4.1.2 交联 |
1.4.1.3 表面改性 |
1.4.2 物理改性 |
1.4.2.1 共混聚烯烃或酯类聚合物 |
1.4.2.2 共混增塑剂 |
1.4.2.3 共混成核剂 |
1.4.3 弹性体粒子改性聚乳酸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PLA/BEP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设备及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多尺度BEP的制备 |
2.2.3.2 PLA/BEP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2.4.1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2.2.4.2 凝胶含量的测定 |
2.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2.4.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 |
2.2.4.5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
2.2.4.6 粒径分布测试 |
2.2.4.7 热失重(TGA)测试 |
2.2.4.8 拉伸性能测试 |
2.2.4.9 冲击性能测试 |
2.2.4.10 动态热力学性能测试 |
2.2.4.11 形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饱和聚酯的性能研究 |
2.3.1.1 不饱和聚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2.3.1.2 不饱和聚酯的核磁谱图分析 |
2.3.2 多尺度BEP的性能研究 |
2.3.2.1 聚酯和BEP的红外谱图分析 |
2.3.2.2 BEP的粒径分布 |
2.3.2.3 BEP的凝胶含量 |
2.3.2.4 BEP的热性能分析 |
2.3.2.5 BEP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
2.3.2.6 BEP的微观形貌 |
2.3.3 PLA/BEP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2.3.3.1 PLA/BEP复合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 |
2.3.3.2 PLA/BE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
2.3.3.3 PLA/BEP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
2.3.3.4 PLA/BEP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 |
2.3.3.5 PLA/BEP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LA/BEP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试剂 |
3.2.2 设备及仪器 |
3.2.3 测试与表征 |
3.2.3.1 等温结晶测试 |
3.2.3.2 非等温结晶测试 |
3.2.3.3 XRD测试 |
3.2.3.4 晶体的微观形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LA/BEP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分析 |
3.3.1.1 等温熔融结晶 |
3.3.1.2 等温冷结晶 |
3.3.2 PLA/BEP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分析 |
3.3.3 PLA/BEP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分析 |
3.3.4 PLA/BEP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A/BEP复合材料的降解和细胞相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及试剂 |
4.2.2 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吸水性能测试 |
4.2.3.2 脂肪酶溶液降解实验 |
4.2.3.3 碱性溶液降解实验 |
4.2.3.4 酸性溶液降解实验 |
4.2.3.5 中性溶液降解实验 |
4.2.3.6 自然环境中土壤掩埋降解 |
4.2.3.7 细胞培养实验 |
4.2.4 测试与表征 |
4.2.4.1 降解质量损失率的测定 |
4.2.4.2 降解样品表面形貌观察 |
4.2.4.3 细胞增值率测定 |
4.2.4.4 活细胞形态观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LA/BEP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 |
4.3.2 PLA/BEP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 |
4.3.2.1 PLA/BEP复合材料在脂肪酶溶液中的降解 |
4.3.2.2 PLA/BEP复合材料在碱性溶液中的降解 |
4.3.2.3 PLA/BEP复合材料在酸性溶液中的降解 |
4.3.2.4 PLA/BEP复合材料在中性溶液中的降解 |
4.3.2.5 PLA/BEP复合材料在土壤中的降解 |
4.3.3 PLA/BEP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新型增塑剂的制备及其对PLA增塑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增塑剂概述 |
1.2.1 增塑剂作用机理 |
1.2.2 增塑剂的分类 |
1.2.3 增塑剂的选择 |
1.3 聚乳酸概述 |
1.3.1 聚乳酸的合成 |
1.3.2 聚乳酸的结构与性能 |
1.4 增塑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增塑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1 实验流程 |
2.3.2 实验装置图 |
2.3.3 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DPGDB)的合成 |
2.3.4 甘油三苯甲酸酯(GTB)的合成 |
2.3.5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
2.3.6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3.7 羟值测定 |
2.3.8 色号的测定 |
2.4 聚乳酸的增塑以及性能测试 |
2.4.1 实验路线 |
2.4.2 增塑改性聚乳酸薄膜试样制备 |
2.4.3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
2.4.4 平板流变(PPR)测试 |
2.4.5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2.4.6 拉伸性能测试 |
2.4.7 硬度测试 |
2.4.8 热失重测试 |
2.4.9 空气中渗出性能测试 |
2.4.10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DPGDB和GTB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3.2 DPGDB和GTB的FT-IR光谱分析 |
3.3 DPGDB合成反应收率的影响因素 |
3.4 抗黄剂体系对DPGDB色号的影响 |
3.5 聚乳酸和增塑剂的溶度参数及相容性判断 |
3.6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3.7 流变性能分析 |
3.8 力学性能分析 |
3.9 热失重分析 |
3.10 材料的XRD分析 |
3.11 增塑剂高温渗出性能分析 |
3.12 水蒸气透过性分析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3)蛙(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四、绿色塑料薄膜步幅加快(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尺度聚酯弹性体粒子改性聚乳酸的研究[D]. 宰莹莹.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2]新型增塑剂的制备及其对PLA增塑效果的研究[D]. 杨光瑞.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3]蛙[J]. 莫言. 长篇小说选刊, 2010(S1)
- [4]生死疲劳[J]. 莫言. 长篇小说选刊, 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