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膜溃疡致病性真菌的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超[1](2021)在《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角膜溃疡(Cornea Ulceration)是兽医临床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原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目前,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如联合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或带蒂结膜瓣遮盖术。但是,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郑州地区102例角膜溃疡犬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用主要致病菌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进而观察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对角膜溃疡的疗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试验一: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郑州市三家宠物医院收治的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统计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品种、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细胞刷蘸取溃疡灶样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培养与纯化,然后使用MALDI Biotyper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将所分离的主要菌株做眼科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发病率较高的品种为贵宾、比熊、京巴、柯基和混血犬;年龄从2月龄至1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0.54岁,发病原因主要以外伤(22例,21.57%)和干眼症(14例,13.73%)为主。(2)细菌培养阳性99例,以伪中间葡萄球菌感染的混合感染病例为主;体外抑菌有效的抗生素有头孢甲肟(96.94%)、利福平(98.98%)、妥布霉素(97.96%)、左氧氟沙星(93.88%)和环丙沙星(96.94%);而对四环素(91.84%)、红霉素(96.94%)和氯霉素(51.02%)有耐药性。试验二: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犬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选用15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伪中间葡萄球菌菌液注入角膜基质层内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造模后48 h,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溶液对溃疡灶进行冲洗。同时滴加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12次/d,两种药物用药间隔为1 min。造模成功后,随机选择3只犬用于抗生素治疗组,12只犬用于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在术眼消毒后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左眼行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右眼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并于术后7、14、21、28、35和42 d统计相关临床指标和信息。根据临床观察指标和症状进行评分。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实验犬在治疗后36-46h内均出现角膜穿孔,前房塌陷,虹膜脱出,羞明,流泪,眼分泌物增多;角膜大面积水肿、不透明,多象限内可见新生血管。单纯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无效。(2)手术治疗组角膜浑浊度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14和21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8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5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3)手术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术前及术后7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21、28和35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治疗组角膜水肿面积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和14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1、28、35和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手术治疗组泪液量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手术治疗组眼内压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犬角膜组织病理学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的12只实验犬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于术后14、28、35和42 d进行手术采取角膜。将采集的角膜沿手术位置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组织切片制作,一半用于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因子。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角膜上皮层缺失,结构不完整,内皮细胞层部分区域缺失,后弹力层缺失。溃疡灶内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但无法完全闭合溃疡灶。(2)手术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角膜结构完整,角膜上皮层重新上皮化,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带蒂结膜瓣遮盖组溃疡灶处完全覆盖结膜上皮,细胞密度高,排列杂乱无章,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纤维蛋白排列无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3)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和28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术后35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其余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2d,两组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VEGF、FGF和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术后28d,两组各细胞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5和42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余生长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四: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采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连续观察至60 d。术后泪液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眼内压在术后5-11 d内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余时间点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病例出现重复感染,术后恢复效果良好,视力均得到恢复。综上所述,郑州市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中的犬品种多为泰迪和短头颅犬,感染的细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且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结膜瓣遮盖术,角膜愈合与透明度良好,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上皮层结构完整。
张丽娟[2](2021)在《分离自COPD患者Aspergillus lentulus毒力因子测定及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揭示分离自COPD患者的Aspergillus lentulus(A.lentulus)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进一步了解其感染动物模型后的毒力及毒力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检测炎症通路中间产物及终末炎症因子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宿主免疫反应机制。方法:对分离自COPD患者痰标本中的目标菌株进行显微镜下形态学特点的观察,进行扩增β-tubulin(560bp)基因,与基因库序列比对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按照CLSI M38-A2标准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以烟曲霉及白色念珠菌为对照,选择A.lentulus菌液浓度1×106CFU注入蜡螟幼虫larvaes体内,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对比larvaes的生存率、体表黑素化评分和活动度评分。液氮研磨A.lentulus感染的larvae组织,以显色法及酶法检测(1,3)-β-D葡聚糖及半乳甘露聚糖表达。分别以A.lentulus、烟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的不同MOI值:0、1、5、10、20作用于鼠树突状细胞,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β的含量。最后,用1×106CFU的A.lentulus菌液注入蜡螟幼虫larvaes体内,q RT-PCR检测感染后larvaes体内Caspase-1及TNF-α的m RNA含量。结果:1)分离菌株镜下观察:A.lentulus培养外观呈白色絮状菌落,镜下可见透明分隔菌丝,产孢子少,48℃下不能生长;2)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扩增结果与A.lentulus标准株具有99%的同源性;3)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A.lentulus患者菌株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两性霉素B(2μg/ml)、5-氟胞嘧啶(64μg/ml)、氟康唑(>64μg/ml)、伊曲康唑(0.5μg/ml)、伏立康唑(1μg/ml)、咪康唑(4μg/ml)和米卡芬净(≤0.015μg/ml),而标准株FH5T药敏结果中,除咪康唑(MIC 2μg/ml)和米卡芬净(MIC≤0.03μg/ml)外,其它药物最小抑菌浓度与患者菌株相同;4)在蜡螟幼虫larvae的感染模型中,烟曲霉及白色念珠菌组蜡螟幼虫在24-48小时内全部死亡,而A.lentulus患者菌株组蜡螟幼虫的体表黑素化评分、生存率评分及活动度评分在48小时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57.5%、73.3%和53.3%。A.lentulus患者菌株组和标准菌株组(1,3)-β-D葡聚糖水平与PBS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A.lentulus患者菌株组和标准菌株组半乳甘露聚糖水平与PBS对照组比较有升高,且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lentulus患者菌株组和标准菌株组半乳甘露聚糖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白色念珠菌、烟曲霉及A.lentulus作用于鼠树突状细胞后均可引起IL-1β升高,白色念珠菌处理48小时、MOI=20时,IL-1β水平较其它时间点及浓度值时显着升高(P<0.01),烟曲霉处理12小时、MOI=10时诱导IL-1β升高与MOI=0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A.lentulus处理48小时、MOI=1时诱导IL-1β升高与MOI=0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从12小时开始,相同时间及浓度下,烟曲霉所诱导的IL-1β水平均显着高于A.lentulus患者菌株组(P<0.01);6)A.lentulus患者菌株和标准菌株感染larvae后均可诱导蜡螟体内Caspase-1和TNF-α的升高(P<0.05),而标准株组和患者株组两因子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分离自COPD患者的A.lentulus以白色絮状为主,镜下呈透明分隔菌丝,产孢少,48℃下不能生长,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和咪康唑具有较高的MIC值,对米卡芬净敏感;2)A.lentulus毒力弱于烟曲霉及白色念珠菌,且其毒力作用缓慢;3)A.lentulus作用鼠树突状细胞后可引起其IL-1β的释放,相同条件下A.lentulus诱导IL-1β释放的能力弱于烟曲霉;4)半乳甘露聚糖可作为早期A.lentulus侵袭性感染的监测指标;5)NLRP3/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参与了A.lentulus感染宿主的免疫反应,该过程中伴有TNF-α的升高。
林浩[3](2020)在《安石榴苷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疾病。本实验探究了安石榴苷(punicalagin,PUN)在小鼠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A.fumigatus)角膜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纸片扩散法及吸光度测定检测安石榴苷联合两性霉素B对烟曲霉菌的抑制作用,吸光度测定检测不同浓度安石榴苷对烟曲霉菌生长状况的影响,荧光染色标示不同浓度安石榴苷中烟曲霉菌萌发的状态,结晶紫染色统计安石榴苷对烟曲霉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2、标准烟曲霉菌菌株感染C57BL/6小鼠角膜,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培养角膜研磨液真菌菌落,应用平板计数法统计PBS对照组和PUN治疗组小鼠角膜上活菌数。3、采用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感染5天角膜和感染后用药5天角膜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4、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感染5天角膜和感染后用药5天角膜巨噬细胞的数量及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标示角膜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及浸润深度。5、给予RAW264.7细胞系不同浓度PUN预处理2小时,灭活烟曲霉菌菌丝刺激8小时后,采用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1β、IL-6、IL-10、TNF-α、MIP2、CXCL1等炎症相关因子mRNA表达。6、RAW264.7细胞系不同浓度PUN预处理2小时后,DCFA-DA荧光探针检测灭活烟曲霉菌刺激后0,1,2,4,8,12,24小时细胞ROS产量。结果:1、PUN增加两性霉素B对烟曲霉菌的抑菌环直径。PUN降低烟曲霉菌孢子培养液浑浊程度,荧光显微镜下照片显示PUN干预烟曲霉菌萌发并显着减少烟曲霉菌密度,结晶紫染色显示PUN抑制真菌生物膜形成。2、小鼠角膜烟曲霉菌感染后5天,与PBS对照组相比,PUN治疗组小鼠角膜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临床评分显着降低;PUN治疗组小鼠角膜研磨液培养出的菌落数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与PBS对照组相比,PUN治疗组小鼠角膜IL-1β、TNF-α、IL-6、IL-10、TNF-α、MIP2、CXCL1等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和IL-1β、TNF-α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小鼠角膜烟曲霉菌感染2天后,PUN治疗组小鼠角膜中巨噬细胞数量和其在免疫细胞中的比例较PBS对照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PUN预处理RAW264.7细胞2小时后,由灭活烟曲霉菌菌丝刺激导致的炎症因子升高程度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不同浓度PUN预处理后,在1,2,4,8,12,24h时间点,有灭国烟曲霉菌菌丝刺激导致的RAW264.7细胞ROS产量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安石榴苷在C57BL/6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可以降低真菌数量,抑制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分泌炎症因子的功能,从而降低真菌性角膜炎的炎症评分以及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
杨镇朵[4](2020)在《海南地区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特征、致病菌种类及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中国热带地区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特点、致病菌种类等情况,探讨药物与手术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材料与方法1.收集海南省眼科医院2014年-2019年10月期间住院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资料,对其发病特征、致病菌种情况及诊疗情况进行分析。2.中国热带地区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种里,占首位的是茄病镰刀菌,本研究选取从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角膜分离出的茄病镰刀菌株24株,采用CLSI M27-A3的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氟康唑、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环孢素A对茄病镰刀菌的MIC;采用棋盘法,测定环孢素A分别与氟康唑、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体外联合抗真菌效果。3.将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49人,随机分成4组,分别是对照组(14人),角膜胶原交联组(12人),结膜瓣遮盖组(12人),结膜瓣遮盖联合角膜胶原交联组(11人)。四组患者入院均予以药物治疗,除对照组外均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一天、治疗后一周、治疗后一个约的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检查,眼压测量,眼前段照相,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OCT眼前段照相检查结果,比较四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研究中以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住院的患者有456例,50~60岁男性农民患者居多,发病时间段以1~3月份最多。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出菌丝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角膜真菌培养,角膜真菌涂片阳性率最低,培养出致病菌种类最多见的为茄病镰刀菌80例(占44.69%),其次为不产孢子菌35例(占19.55%),曲霉菌属14例(占7.82%)。其中茄饼镰刀菌株主要对伏立康唑敏感(50%),对氟康唑全部耐药(100%)。有198例患者仅用药物治疗便能控制感染。有25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总有效率为92.73%(51/55),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总有效率为100%(4/4),结膜瓣遮盖术的总有效率为76.77%(152/198),眼内容物剜除伴义眼座植入均达到创伤性治愈。2.在体外药敏试验里,环孢素A对茄病镰刀菌的MIC为32~512μg/m L,氟康唑对茄病镰刀菌的MIC为8~512ug/ml,伏立康唑对茄病镰刀菌的MIC为1~8ug/ml,那他霉素对茄病镰刀菌的MIC为2~8ug/ml,两性霉素B对茄病镰刀菌的MIC为1~4ug/ml。环孢素A与伏立康唑联合应用时,对12.5%的菌株(n=24)有拮抗效应。环孢素A与那他霉素联合应用时,均表现为相加或无关。环孢素A与氟康唑联用时,对87.5%的菌株(n=24)有低协同效应(FICI=0.5)。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时,对33.3%的菌株(n=24)有协同效应。3.角膜胶原交联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溃疡病变程度总评分方面显示角膜胶原交联组患者治疗后一个月明显低于术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新生血管方面显示角膜胶原交联组患者术后一个月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视力提升方面角膜胶原交联组治疗后一个月内无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在穿孔发生情况方面,角膜胶原交联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穿孔率及穿孔发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胶原交联患者治疗后1个月菌丝浸润深度及密度较术前明显减轻。结膜瓣遮盖组治疗后出现结膜瓣溶解穿孔有4人,结膜瓣遮盖联合角膜胶原交联组治疗后出现结膜瓣溶解穿孔有3人,在住院时长方面这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四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国热带地区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感染菌种前三名分别为茄病镰刀菌(占44.69%)、不产孢子菌(占19.55%)、曲霉菌属(占7.82%),其中不产孢子菌所占比例较大,与海南热带地区气候条件有关;2.茄病镰刀菌的体外药敏试验中,环孢素A单独应用时敏感性低,分别与伏立康唑、那他霉素联合应用也未能提高敏感性,但其分别与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应用时,能部分提高对茄病镰刀菌的敏感性;3.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角膜移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最高;4.角膜胶原交联术能够减轻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感染菌丝浸润程度、减轻角膜病变程度,但未能明显降低溃疡穿孔的发生。
王海亮[5](2019)在《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白色念珠菌是寄生于70%健康人皮肤、生殖器、肠粘膜的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皮肤粘膜或全身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介入诊断和器官移植治疗技术的发展,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同时非白色念珠菌菌株不断增加,目前,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念珠菌菌株数量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念珠菌性间擦疹是发生在腋窝、乳房下、腹股沟等皮肤部位,以红斑、糜烂、渗出、脓疱为主要特征,主要由白念珠菌局部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湿润和浸渍的皮肤褶皱是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有利因素,且念珠菌具有多形性,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形态转换,并且可以形成生物膜,以此来逃避人免疫细胞的识别及对抗抗真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中医学有“湿热生虫”的理论,并将念珠菌归属于虫邪范畴,苦寒燥湿法是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念珠菌对现存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念珠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热门话题。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在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在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方面均存在多样性,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探索。深入了解念珠菌的生物学特点、致病特点,了解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及中药的性质,利用现代中药学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发研究新的抗念珠菌药物极具价值。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中药学理论,选择具有苦寒性质的中药救必应为研究对象,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为开发新的抗念珠菌药物奠定基础。目的: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原则,选取我科120例符合标准的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救必应溶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对照组:氟康唑注射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1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过程中皮损症状积分的变化,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和真菌转阴率。2.采用划线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念珠菌性间擦疹菌株进行鉴定。3.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通过救必应酸干预后对四种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的变化研究救必应酸的抑菌效能。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细胞结构的影响、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高效液相色普法观察救必应酸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5.Weston-blot、RT-PCR探索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Ras-cAMP-PKA通路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77.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0%,治疗组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皮损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皮损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转阴率77.8%,对照组转阴率88.0%,两组真菌转阴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2.从门诊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中分离和鉴定的104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共67株,占总数的66.4%,非白色念珠菌占总数的33.6%。3.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考察救必应酸对4种念珠菌共16株念珠菌的MIC,结果显示: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4种菌株的MIC范围为8-32μg/mL;对白色念珠菌菌株CCZYY002 SMIC50为256μg/mL;救必应酸对热带念珠菌的4种菌株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光滑念珠菌的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克柔念珠菌的MIC为128-256μg/mL。救必应酸浓度介于8-1024μg/mL时,对四种念珠菌属生长曲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浓度的救必应酸均能平稳抑制四种念珠菌的生长。4.透射电镜下救必应酸可使白色念珠细胞细胞壁变薄,细胞核碎裂,胞质分散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256μg/mL、512μg/mL救必应酸分别导致9.232±2.6%和23.703±3.2%的PI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56μg/mL的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下降至5.60±1.02μg/mL,与生长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5.通过q RT-PCR检测,结果发现经256μg/mL救必应酸干预后,白念珠菌胞内部分氧化还原相关基因Ras1、Cdc35、和Tpk1的转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Ras1,Cdc35和Tpk1分别下调了38%和30%和2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生物被膜12 h,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菌株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均下调,与空白组相比,下调36%和27%和24%。实验结论:1.救必应溶液冷敷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皮肤念珠菌生长,促进真菌转阴,无不良反应。2.本机构医院中念珠菌性间擦疹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占一定比例。3.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对生长曲线产生一定影响。4.救必应酸可破坏白色念珠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PI阳性细胞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合成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细胞死亡。5.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上部分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的形成。
谭鹆昕[6](2019)在《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对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人早期分子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探讨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提供用药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的住院病人的血液标本,用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判断病人感染的真菌种类,并与临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住院病人的临床标本(血液、骨髓、胸腹水、痰液等),转种沙保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并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 5种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得到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马尔尼菲篮状菌5种抗真菌药物的临床MIC值。[结果]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7例住院病人中,男性占71.03%;女性占28.97%,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范围为10~81岁,平均年龄45.87岁,以青壮年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 cells/μl,其中<200 cells/μl的例数居多。107例样本中检测到霉菌48例(44.86%),酵母样真菌35例(32.71%),其它真菌24例(22.43%)。霉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桔青霉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外瓶霉属、枝孢菌属和曲霉属,其中以桔青霉菌居多,占56.25%(27/48);酵母样真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马拉色菌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酵母菌和链格孢菌,其中以酵母菌居多,占34.29%(12/35);其它真菌中检测出10种真菌,分别为裂褶菌、子囊菌、白色侧齿霉菌、白腐真菌、轮枝孢菌、天冬枯丝菌、鞘孢霉、丝核菌、淡黄色产丝齿菌和变异薄孔菌,其中以裂褶菌和子囊菌居多,分别占20.83%(5/24)和16.67%(4/24)。107例病人,临床培养样本中无菌样本共22例,有4例与PCR扩增结果一致;其它样本共85例,与PCR扩增结果有差异。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PCR与临床培养结果符合程度在无菌样本和其它样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119例病人中,男性病人人数是女性病人人数的2.61倍。平均年龄为37.08岁,年龄范围为3~70岁,以青壮年为主。病人感染HIV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人数居多,共105人,占总人数的88.24%。检出最多标本类型的是血液和骨髓,共占总样本数的88.24%。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3 cells/μl,大多数病人处于AIDS晚期。本论文测定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MIC值分别是:5-氟胞嘧啶的MIC值范围是<4-16 mg/L、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是<0.5-0.5 mg/L、伊曲康唑MIC值均为<0.125mg/L、氟康唑MIC范围为<1-16 mg/L和伏立康唑的MIC值范围为<0.06-0.125 mg/L。[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 cells/μl的HIV/AIDS病人更容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的方法灵敏度较高,优化方法后,可以与传统检验方法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这三种药物治疗HIV/AIDS病人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临床MIC值较低,治疗效果优于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可优先选择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
夏雅静[7](2019)在《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方向的探讨》文中提出[目 的]分析我国现有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现状,探讨我国天然中草药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方向及中草药的抗真菌活性评价体系。[方法]检索国内关于中草药抗真菌的文献,设计我国中草药抗真菌调查表,并将检索的文献根据分类导入endnote软件,最后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文献调研,结合本研究设计的我国中草药抗真菌学调查表,分析我国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现状,探讨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方向及其活性评价体系。[结 果]已经检索出与抗真菌中草药的相关中外文章581篇,与本课题有关的共432篇。抗真菌中草药的实验主要为体外药敏实验,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方向多为其类别、成分的研究,对于中草药的具体抗真菌机制探讨的并不深入。抗酵母菌的中草药有:牡丹皮、肤疾安喷雾剂等。抗皮肤癣菌的中草药有:地锦草、复方±槿皮霜剂、苦参碱等。抗双向真菌的中草药有:黄芩、广藿香精油等。抗其他真菌的中草药有:蛇床子、藿香酮等。根据目前现有的抗真菌中草药文献,结合西药抗真菌的研究方法,探讨出我国中草药抗真菌活性评价体系。[结 论]1.我国自1964年开始做中草药抗真菌的相关研究,但研发的机构较为分散,质量参差不齐,连续进行研发的机构少,以体外研究较多;涉及作用机制,有实验对照及统计学分析的较少。2.目前研究发现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草药有300多种,在中药的提取方法上多种多样,体外实验繁多,不统一;部分复方制剂存在配方保密。3.有部分中草药做了比较成熟的体外药敏实验及临床观察,有可靠的对照及统计学分析,值得推广。4.中草药抗真菌活性评价体系:(1)抗真菌中草药成分明确,有完整的提取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易于操作;(2)体外药敏实验方法:酵母菌、产孢丝状真菌分别推荐M27-A、M38-A体外药敏方案,可以测出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3)采用动物实验检测中草药抗真菌活性,并可同时进行皮肤刺激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及皮肤过敏实验等检测;(4)建立能够进行量化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和完善实验室指标。
贺赟[8](2017)在《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全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目的总结和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暗色丝孢霉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治状况,并对国内外暗色丝孢霉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通过CNKI、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检索1987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结果本文共纳入文献107篇,共计有116例患者为暗色丝孢霉病。其中暗色丝孢霉病感染临床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型为主,其他感染临床类型包括系统性、角膜型、浅表型感染和甲暗色丝孢霉病等。该病诱因以上皮屏障被破坏、特发性免疫功能异常最为多见,其次为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提供相关信息但未发现诱因及基础疾病的患者占32.65%(32/98)。病原学诊断主要依据真菌镜检、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有超过1/2的病例(62株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有近1/3的病例(45株菌)进行了体外药敏试验。治疗上我国以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为主,伊曲康唑为近20年来该病最常用药。107例提供预后信息的患者中因该病死亡10例,占9.35%(10/107);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型死亡率最高,共6例,占此型已知预后人数的75%(6/8)。结论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感染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为主,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死亡率较高。各科医生应提高该病各型临床及病原诊断水平,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同时尽可能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信息。第二部分: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暗色真菌临床分离株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并为建立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的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不同来源的7属10种50株暗色真菌进行YeastOne药敏试验,并与CLSIM38-A的标准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所纳入的暗色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基本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符,YeastOne方法和CLSI M38-A方法对非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基本符合率较高。结论YeastOne方法测试非棘白菌素类药物时和标准化方法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采用YeastOne方法测试棘白菌素类药物对丝状真菌的药敏时通过观察MEC更准确。
王辉,马筱玲,宁永忠,胡继红,张莉萍,冯羡菊,刘文恩,罗燕萍,陶传敏,孙宏莉,刘颖梅,吴文娟,赵建宏,喻华,廖康,胡志东,褚云卓,杨青,曾吉,赵宗珉,归巧娣,徐修礼,单斌,鲁炳怀,郑美琴,魏莲花,张嵘,韩立中,顾兵,朱镭,陈宏斌,李荷楠[9](2017)在《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文中认为临床实验室报告是检验结果的正式呈现,是临床诊疗的客观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报告的规范化是检验医学各个亚专业共同的任务。本文拟对细菌学和真菌学涂片检查报告、培养检查报告的规范加以界定,希望对业界发展有所帮助。说明:(1)除血培养和无菌体液的危急值报告外,本共识中的报告仅限于最终正式报告,暂不包括分级报告。(2)本文报告指用于临床诊断的报告。
刘春林,徐红云,李红,任玉玲,刘海,陈弟,杨薇[10](2016)在《感染性眼病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统计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感染性眼病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眼病感染性样本2 345份,对其进行细菌、真菌培养与鉴定,统计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在2345份送检样本中,培养阳性674份,阳性率为28.7%(674/2 345)。其中,细菌培养阳性496份,占73.6%(496/674);真菌培养阳性178份,占26.4%(178/674)。在496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65.5%(325/496),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为76.6%(249/325);革兰阴性杆菌占25%(124/49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38.7%(48/124),肺炎克雷伯菌占33.9%(42/124);革兰阳性杆菌占9.5%(47/496)。178株真菌以丝状真菌为主,占98.9%(176/178),最常见的丝状真菌为镰刀菌属(143/176,81.3%),其次是曲霉菌属(24/176,13.6%)。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常用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完全耐药,对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57.1%),对其余抗菌药物均较敏感。结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眼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致病真菌中最常见的是镰刀菌属。定期对地区感染性眼病的致病菌谱和药物敏感性进行追踪,有助于指导感染性眼病预防和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二、角膜溃疡致病性真菌的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膜溃疡致病性真菌的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角膜溃疡的病因和愈合机制 |
1 角膜溃疡的病因与致病机制 |
1.1 角膜溃疡的病因 |
1.2 角膜溃疡的致病机制 |
2 角膜上皮层伤口的愈合机制 |
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2.2 Toll样受体2 |
2.3 蛋白酶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2.4 细胞外基质(ECM)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3 角膜基质伤口的愈合机制 |
3.1 愈合过程中角膜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
3.2 免疫系统细胞在基质修复中的作用 |
3.3 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外基质的改建 |
3.4 与基质创面愈合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 |
第二章 治疗角膜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药物治疗 |
2 角膜工程生物材料 |
2.1 胶原蛋白 |
2.2 丝素蛋白 |
2.3 明胶 |
2.4 脱细胞角膜 |
2.5 壳聚糖 |
2.6 其他合成聚合物水凝胶 |
3 手术治疗 |
3.1 角膜溃疡清创术 |
3.2 结膜瓣遮盖术 |
3.3 羊膜移植术 |
3.4 穿透角膜移植术 |
3.5 板层角膜移植术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
1 材料 |
1.1 临床病例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和细菌保存 |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病因 |
3.2 发病率 |
3.3 品种 |
3.4 性别和年龄 |
3.5 治疗方法 |
3.6 治疗效果 |
3.7 细菌学分类 |
3.8 药物敏感性试验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犬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3 试剂配制 |
1.4 仪器和设备 |
1.5 手术器械 |
2 方法 |
2.1 造模前准备 |
2.2 麻醉与保定 |
2.3 术部消毒 |
2.4 角膜溃疡模型建立 |
2.5 手术治疗前准备 |
2.6 抗生素治疗组 |
2.7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 |
2.8 术后护理 |
3 术后临床常规检查及裂隙灯观察 |
3.1 临床检查 |
3.2 裂隙灯检查 |
3.3 治疗过程中犬泪液量检测 |
3.4 犬眼内压测定 |
4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抗生素治疗组裂隙灯观察的变化 |
5.2 手术治疗组裂隙灯观察 |
5.3 临床评分 |
5.4 泪液量检测结果 |
5.5 眼内压检测结果 |
5.6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
5.7 三种治疗方案的愈合时间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角膜溃疡模型犬角膜组织病理学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犬术前准备 |
2.3 手术采样 |
2.4 组织切片制作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1.1 抗生素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1.2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病理学切片观察 |
3.2 qPCR检测角膜细胞因子的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临床病例介绍 |
2 方法 |
2.1 术前临床检查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护理 |
2.4 术后临床检查 |
3 结果 |
3.1 术前检查结果 |
3.2 术后检查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2)分离自COPD患者Aspergillus lentulus毒力因子测定及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lentulus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和毒力因子测定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A. lentulus作用于鼠树突状细胞后IL-1β 的表达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A.lentulus可能的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致病真菌毒力因子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安石榴苷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所需试剂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烟曲霉菌培养以及孢子悬液与菌丝抗原刺激液的制备 |
2.2 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抑菌环 |
2.3 真菌MIC的检测 |
2.4 结晶紫染色检测真菌生物膜生成 |
2.5 Calcolour White荧光菌丝染色 |
2.6 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的建立 |
2.7 菌落计数实验 |
2.8 Real-time RT-PCR实验 |
2.9 Western blot实验 |
2.10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2.11 流式细胞术 |
2.12 RAW264.7细胞的培养以及烟曲霉菌刺激实验 |
2.13 DCFH-DA探针检测细胞ROS水平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安石榴苷对烟曲霉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
2 安石榴苷对烟曲霉菌的体内抑菌作用 |
3 安石榴苷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炎症程度的影响 |
4 安石榴苷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角膜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5 安石榴苷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角膜中巨噬细胞数量的影响 |
6 安石榴苷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6.1 安石榴苷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6.2 安石榴苷对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表达的影响 |
6.3 安石榴苷对巨噬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海南地区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特征、致病菌种类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海南省456 例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特征及致病菌种类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最常见致病菌-茄病镰刀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角膜交联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
综述二 念珠菌性间擦疹的研究现状 |
综述三 中药抗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救必应溶液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一资般料 |
3 研究方法 |
4 治疗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实验研究 |
第二章 念珠菌性间擦疹致病菌种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临床资料标本的收集 |
2.2 培养基的制备 |
2.3 真菌镜检及革兰染色 |
2.4 菌种鉴定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救必应酸体外念珠菌药敏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菌株 |
1.2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药敏试验 |
2.2.1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2.2.2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SMIC_(50)) |
2.2.3 救必应酸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 |
3.1 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
3.2 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
3.3 救必应酸可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构建(同实验二) |
2.2 透射电镜下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结构的影响 |
2.3 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渗透性改变的影响 |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变化 |
2.5 qRT-PCR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相关基因Ras1、Cdc35、Tpk1的表达的变化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
3 实验结果 |
3.1 救必应酸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超微结构产生影响 |
3.2 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的结构损伤产生影响 |
3.3 救必应酸可降低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 |
3.4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Tpk1的表达 |
3.5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附图 |
(6)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艾滋病流行情况 |
2 侵袭性真菌机会性感染流行与危害 |
2.1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害 |
2.2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种类 |
第一部分 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检测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来源 |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2.3 引物设计 |
2.4 PCR条件 |
3 实验方法 |
3.1 样本DNA提取 |
3.2 巢式PCR扩增 |
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4 目的片段产物的纯化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同源进化树分析 |
2.1 主要霉菌真菌 |
2.2 主要酵母样真菌 |
2.3 其它真菌 |
3 与临床培养结果比较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药敏试验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来源 |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3 入组标准 |
4 实验方法 |
4.1 真菌取材及培养 |
4.2 马尔尼菲篮状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实验室检查 |
2.1 样本类型 |
2.2 CD4+T淋巴细胞计数 |
3 药敏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方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第一章 我国中草药天然抗真菌药物研发现状 |
1 概况 |
1.1 研发机构 |
1.2 文献来源及年代分布 |
1.3 论文发表概况 |
2 现阶段研发的抗真菌中草药的现状 |
2.1 抗真菌的中草药 |
2.2 中草药的提取方法 |
2.3 中草药拮抗的真菌及真菌性疾病 |
2.4 中草药抗真菌的实验研究方法 |
2.5 中草药抗真菌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我国中草药天然抗真菌的药物研发方向 |
1 临床实验可进一步推荐的中草药复方制剂 |
2 抗酵母菌中草药的研发 |
3 抗其他真菌中草药的研发 |
4 抗皮肤癣菌中草药的研发 |
5 抗双相真菌中草药的研发 |
6 中草药抗真菌活性的评价体系 |
第三章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应用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参加学术会议、活动 |
致谢 |
四、角膜溃疡致病性真菌的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D]. 张红超. 扬州大学, 2021
- [2]分离自COPD患者Aspergillus lentulus毒力因子测定及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研究[D]. 张丽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安石榴苷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D]. 林浩. 青岛大学, 2020(01)
- [4]海南地区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特征、致病菌种类及治疗研究[D]. 杨镇朵.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 王海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D]. 谭鹆昕.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我国中草药抗真菌的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方向的探讨[D]. 夏雅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D]. 贺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9]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J]. 王辉,马筱玲,宁永忠,胡继红,张莉萍,冯羡菊,刘文恩,罗燕萍,陶传敏,孙宏莉,刘颖梅,吴文娟,赵建宏,喻华,廖康,胡志东,褚云卓,杨青,曾吉,赵宗珉,归巧娣,徐修礼,单斌,鲁炳怀,郑美琴,魏莲花,张嵘,韩立中,顾兵,朱镭,陈宏斌,李荷楠.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7(01)
- [10]感染性眼病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统计分析[J]. 刘春林,徐红云,李红,任玉玲,刘海,陈弟,杨薇.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