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山螭霖鱼肠道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步鹰,孟玉琼,刘小红,田海宁,李长忠,马睿[1](2020)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水温8~16℃下,将初始体质量为(233.30±0.39)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饲养在规格为3m×3 m×6 m的网箱中,网箱放在青海省龙羊峡水库,每箱100尾,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35.4%(低蛋白质组)、43.3%(中蛋白质组)和52.4%(高蛋白质组)的等脂等能饲料,每种饲料4个网箱,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8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肠道皱襞高度和上皮细胞厚度呈显着上升的趋势(P<0.05);与低蛋白组相比,中蛋白组和高蛋白组特定生长率分别高出14.4%和22.1%;肠长指数(肠长/体长×100%)、Zihler指数(肠长(mm)/[10×(体质量(g)1/3)])、肠道微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呈显着下降的趋势(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肠道中杯状细胞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投喂高蛋白质水平饲料能促进三倍体虹鳟生长,其原因是投喂高水平蛋白质饲料(52.4%)增大了鱼肠道表面积,提高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投喂低水平蛋白质饲料(35.4%)可能导致肠道炎症。
刘小红[2](2019)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品质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初始体重233.30±0.39 g)生长、品质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六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实测值:31.6%、35.4%、40.7%、43.3%、45.8%和52.4%),对三倍体虹鳟进行了80天的养殖实验。每种饲料投喂4个网箱作为养殖重复,每个网箱100条鱼。养殖实验结束后称重并采取血液、胃、肠道等样品,对三倍体虹鳟的生长与健康、品质以及蛋白质代谢指标进行了测定。确定了三倍体虹鳟最适蛋白质需要量,分析了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品质的影响,初步掌握了青藏高原特殊生境下三倍体虹鳟蛋白质代谢特点。这些结果为三倍体虹鳟健康养殖和开发优质国产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与健康。通过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组织器官发育、生长相关基因mRNA表达、鱼体成分、肠道健康、抗氧化相关指标分析,探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与健康的影响。(1)生长性能:三倍体虹鳟末重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至45.8%显着上升(P<0.05)后保持在高位(P>0.05);存活率无显着变化(P>0.05);基于特定生长率,三倍体虹鳟的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45.8%干物质。(2)饲料利用:45.8%和52.4%饲料蛋白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摄食率随饲料蛋白质水平上升至40.7%而升高(P<0.05)后保持在高位(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摄入量和蛋白质沉积量显着上升(P<0.05);蛋白质沉积率和蛋白质效率显着降低(P<0.05)。(3)组织器官发育: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1.6%升高到40.7%时,三倍体虹鳟肥满度显着增加而肝体比显着降低(P<0.05),随后保持平稳(P>0.05);31.6%饲料蛋白质组肝脏红色值最低,显着低于40.7%、43.3%和45.8%饲料蛋白质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肠长指数和Zihler指数显着降低(P<0.05);脏体比无显着变化(P>0.05)。(4)生长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基因mRNA表达量呈现先上升(P<0.05)后平稳(P>0.05)的趋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Ⅰ)基因mRNA表达量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4%-45.8%时不发生变化(P>0.05),之后显着上升(P<0.05)。(5)体成分: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1.6%升高到43.3%时,鱼体水分和灰分显着降低(P<0.05),继续升高对水分和灰分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鱼体粗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05)。(6)肠道健康: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三倍体虹鳟的肠道皱襞高度和上皮细胞厚度呈上升的趋势(P<0.05);肠道微绒毛高度呈下降趋势(P<0.05);43.3%蛋白质水平组肌层厚度显着低于35.4%蛋白质水平组(P<0.05);肠道组织中杯状细胞数量无显着性变化(P>0.05)。(7)抗氧化: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血浆和肠道中的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脏丙二醛含量在31.6%饲料蛋白质组最高(P<0.05);血浆中总抗氧化力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1.6%升高到40.7%,肠道中总抗氧化力水平显着增加(P<0.05)而肝脏中总抗氧化力水平显着降低(P<0.05);52.4%蛋白质组肌肉总抗氧化水平显着低于31.6%蛋白质组(P<0.05);肌肉丙二醛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2、品质。通过肉色、肉质和肌肉营养成分指标分析,探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肉品品质的影响。(1)肉色: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三倍体虹鳟肌肉亮度值(L*)呈现下降趋势(P<0.05);肌肉黄色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40.7%饲料蛋白质组黄色值最高(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1.6%升高到40.7%,肌肉红色值(a*)显着增加(P<0.05),继续上升对肌肉红色值无显着影响(P>0.05)。(2)肉质: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肌肉厚度、弹性值、咀嚼性值、乳酸脱氢酶活力、碱溶性HYP、碱不溶性HYP、总HYP和PYD呈现显着下降的趋势(P<0.05);肌肉pH、水溶性蛋白含量、盐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5);40.7%、43.3%、45.8%和52.4%饲料蛋白质水平组硬度显着低于31.6%和35.4%饲料蛋白质组(P<0.05)。肌肉粘附性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肌肉持水力先显着下降(P<0.05)后平稳(P>0.05);肌肉破裂力值、内聚性值、胶黏性值、肌糖原值无显着变化(P>0.05)。(3)肌肉营养成分: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脂肪酸总量、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n-3、n-6、ARA(C20:4n-6)、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肌肉水分和n-3/n-6呈下降趋势(P<0.05)。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呈现先平稳(P>0.05)后上升(P<0.05)的趋势;AI和T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肌肉灰分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3、蛋白质代谢。通过蛋白质消化酶活力、小肽吸收关键基因mRNA表达、代谢相关酶活力及基因mRNA表达等指标分析,探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1)蛋白质消化酶活力: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胃蛋白酶活力显着增加(P<0.05),肠道中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力呈现先增加(P<0.05)后平稳(P>0.05)的趋势;幽门垂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及肠道中淀粉酶活力显着降低(P<0.05);肠道中脂肪酶活力无显着变化(P>0.05)。(2)蛋白质吸收关键基因表达:小肽转运载体T1(PepT1)基因在45.8%饲料蛋白质组的mRNA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35.4%、43.3%和52.4%饲料蛋白质组(P<0.05)。(3)代谢相关酶活力及基因mRNA表达:低饲料蛋白质水平组(31.6%)血浆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较高,但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力最低(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力和肝脏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4E结合蛋白1(4EBP1)、S6蛋白激酶2(S6K2)基因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变化。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1)三倍体虹鳟(初始体重233.30±0.39 g)的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45.8%干物质(饲料脂肪为20%,饲料能量为22 KJ/g)。(2)与低饲料蛋白质水平组(31.6%-35.4%)相比,高饲料蛋白质水平组(45.8%-52.4%)三倍体虹鳟肌肉质地较松软,胶原蛋白含量较低;但具有较好的肉色,且营养成分含量增加,提高了营养价值。(3)最适蛋白水平组(45.8%)的三倍体虹鳟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最强;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较低(31.6%-35.4%)时,会出现鱼体肝脏的氧化损伤,但会通过适应性地增强其蛋白质利用能力来满足生理需要;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较高时(52.4%),三倍体虹鳟会增强对蛋白质的吸收并促进生长。
杨玲,巩俊霞,李娴,张龙岗,付佩胜,张金路[3](2016)在《泰山螭霖鱼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指出以泰山螭霖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30个个体为材料,对其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对比,检测了泰山螭霖鱼的遗传多样性;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同源性较高的鲤科7属部分鱼类的同源序列,利用MGE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30个体泰山螭霖鱼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468bp,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共检测到1个多态位点,存在2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d)为0.067,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1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0.067。遗传距离和NJ、UPGMA系统进化树表明,泰山螭霖鱼与多鳞白甲鱼的16SrRNA序列一致,泰山螭霖鱼所在的突吻鱼属与光唇鱼属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扁吻鱼属遗传距离最远。
杨玲,巩俊霞,付佩胜,李娴,张金路[4](2016)在《泰山螭霖鱼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克隆泰山螭霖鱼的COⅠ基因序列,研究其与鲤科几属鱼类的进化关系,确定泰山螭霖鱼的分类地位。[方法]以泰山螭霖鱼30个个体为材料,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对比,检测泰山螭霖鱼的遗传多样性;计算泰山螭霖鱼不同单倍型与Gen Bank中鲤科5个属鱼类的遗传距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构建NJ和UPGMA系统进化树。[结果]30个个体泰山螭霖鱼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长度约1 600 bp,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纯化并去除引物序列后获得约1 493 bp的核苷酸序列,存在6种单倍型,共检测到6个多态位点,包括4个转化、2个颠换,其单倍型多样性(Hd)为0.460,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1.163。遗传距离和NJ和UPGMA系统进化树表明,泰山螭霖鱼与多鳞白甲鱼的COⅠ序列一致,泰山螭霖鱼所在的突吻鱼属与光唇鱼属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金线鲃属、倒刺鲃属、华鲮属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为其种质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及遗传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罗江波,戴海平,龙玲利,李海燕,袁思平,竺俊全[5](2013)在《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构成。口下位、马蹄形,无颌齿,具咽齿,齿式为4/4。舌较小,前端游离,舌粘膜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内皱襞发达,粘膜层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盘曲,由前、中、后肠组成,肠长/体长为1.84±0.24;前肠管腔较大,中、后肠管腔渐变小;前、中肠皱襞及纹状缘比后肠发达;前肠及后肠杯状细胞较少,中肠杯状细胞较多。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刘春雷[6](2011)在《转生长激素基因鲤生存状况、性腺发育及各表型性状之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基因鱼的研制可有效的缩短养殖鱼类生长周期、提高生长速度。自首例转基因鱼问世以来,导入外源生长激素基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力、抗病力等方面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而在动物育种中,体重性状是选育最直接的目标性状,也是生产性能的直接反映。利用通径分析可以阐明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表型性状的选择达到选育的目的。通径分析是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单相关系数加以分解,分解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本研究以转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生长激素基因鲤(转基因鲤)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不同食物含量条件下的生长竞争(主要是生长、生殖)及体重与表型形状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本实验设定两个实验组,分别为正常投饲组和半饥饿实验组,每组的饲养池大小相同、混养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初始总体重相等。连续3个月定期采样后,处理数据并拟合体重体长方程,从形态学和组织学入手对转基因鲤和对照鲤(Cyprinus carpio)的生长状况、饲料占有情况和性腺发育状况开展研究。次年开春出池后,从正常投饲实验组随机选取二龄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和对照鲤各30尾,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全长、体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体厚等10个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以此确定影响二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的主要表型参数。主要结果如下:1.比较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相对体重增长率和性腺发育情况正常投饲组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27.9%和70.6%,而半饥饿实验组的转基因鲤、对照鲤的体重相对增长率分别是72.3%和52.2%,表明无论在饱食还是在饲料短缺情况下,转基因鲤显示出快速生长的优势;通过比较两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肠道充塞度,发现正常投饲组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肠道食物充塞度差异不显着(P>0.05),半饥饿组中的两种鱼的肠道食物充塞度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转基因鲤的肠长/体长比大于对照鲤,差异显着(P<0.05),表明转基因鲤可能对饲料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总体来看,两组实验鱼的性腺发育进程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部分月份转基因鲤和对照雌、雄鲤的相对性腺重差异显着(P<0.05),无论在饱食还是在半饥饿情况下,转基因鲤的性腺发育情况略好于对照鲤。2.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和表型形状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大部分表型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体长和体高可以作为预测转基因鲤体重的主要表型参数,转基因鲤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为0.572,体高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为0.415,体长和体高直接决定体重;而体厚和头长可以作为预测对照鲤体重的主要表型参数,对照鲤体厚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为0.610,头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为0.377,体厚和头长对体重具有决定作用。
刘春雷,常玉梅,梁利群,徐丽华,刘金亮,闫学春[7](2010)在《饥饿对转基因鲤与野生鲤生长竞争和性腺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转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生长激素基因鲤(转基因鲤)在不同食物含量条件下的生长竞争(主要是生长、生殖),实验设定两个实验组,分别为正常投饲组和半饥饿实验组,每组的饲养池大小相同、混养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初始总体重相等。连续3个月定期采样后,处理数据并拟合体重体长方程,从形态学和组织学入手对转基因鲤和对照鲤(Cyprinus carpio)的生长状况、饲料占有情况和性腺发育状况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投饲组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27.9%和70.6%,而半饥饿实验组的转基因鲤、对照鲤的体重相对增长率分别是72.3%和52.2%,表明无论在饱食还是在饲料短缺情况下,转基因鲤显示出快速生长的优势;通过比较两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肠道充塞度,发现正常投饲组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肠道食物充塞度差异不显着(P>0.05),半饥饿组中的两种鱼的肠道食物充塞度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转基因鲤的肠长/体长比大于对照鲤,差异显着(P<0.05),表明转基因鲤可能对饲料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总体来看,两组实验鱼的性腺发育进程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部分月份转基因鲤和对照雌、雄鲤的相对性腺重差异显着(P<0.05),无论在饱食还是在半饥饿情况下,转基因鲤的性腺发育情况略好于对照鲤。
盛东峰,李淑梅[8](2009)在《建鲤仔鱼的形态特征及肠道指数分析》文中认为对建鲤鱼(Cyprinus carpiovar.ian)形态特征参数及肠道指数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建鲤体重、体长、头长、尾鳍长、肠道重、肠道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体重与肠道重、体重与体长相关性较强;建鲤的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020±0.005和1.633±0.349,表明建鲤是一种杂食性鱼类。
帅细连[9](2008)在《萍乡红鲫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运用常规解剖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酶学技术,对萍乡红鲫肠道大体形态、组织、细胞及消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萍乡红鲫无胃,肠道紧接在食管之后,整个肠道在腹腔内呈“S”型走向。由前至后依次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起始端膨大,肠管由前向后逐渐变细。体重(Y)随体长(X)变化的回归方程为Y=0.0309X3.0296(R2=0.9531)。肠长比为3.73。各肠段肠壁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肌层分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粘膜褶的高度和数目由前肠到后肠逐渐降低,前肠、中肠及后肠之间的差异均极显着(P<0.01)。杯状细胞的数目:由前肠向后肠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着(P>0.05)。肠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前肠以Ⅰ型粘液细胞为主,主要呈球形或杯状;中肠以Ⅳ型粘液细胞为主,细胞形态与前肠粘液细胞相似;后肠以Ⅲ型粘液细胞为主,主要呈蝌蚪状。胃泌素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形态多样,有柱形、圆形、椭圆形、锥形和细长形等。胃泌素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各肠段均有分布,分布密度由前肠往后肠逐渐降低。福林酚试剂法测得不同组织中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极显着低于肠道各段(P<0.01),前肠蛋白酶活性极显着高于后肠(P<0.01),显着高于中肠(P<0.05),中肠与后肠的蛋白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聚乙烯醇橄榄油乳化液水解法测得不同组织间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中肠>肝胰脏>前肠>后肠,不同组织中的脂肪酶活性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淀粉—碘显色法测得淀粉酶活性大小在不同组织中的顺序为:肝胰脏>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前肠(P<0.05),极显着高于中肠和后肠(P<0.01),肠道各段淀粉酶活性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
张金花,王树迎[10](2003)在《泰山螭霖鱼肠道的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对泰山螭霖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肠道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泰山螭霖鱼无胃,食管之后是肠道,起始端膨大呈球状,且肠道在体腔内呈“S”型走向,肠长比(肠长与体长之比)为3.04。其肠长比(Y)与体长(X)的回归方程为Y=-0.6624+0.253x(R=0.6339)。肠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肠管直径由前肠到后肠逐渐变小。
二、泰山螭霖鱼肠道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山螭霖鱼肠道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料蛋白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肠道指数的影响 |
2.2 饲料蛋白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肠道形态参数的影响 |
2.4 三倍体虹鳟摄食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时肠道的扫描电镜观察 |
3 讨论 |
(2)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品质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生长和健康的影响 |
1.1.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鲑鳟鱼品质的影响 |
1.1.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鲑鳟鱼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1.1.4 鲑鳟鱼蛋白质需求 |
1.1.5 展望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健康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饲料配制 |
2.2.2 实验动物养殖 |
2.2.3 样品采集 |
2.2.4 实验方法与主要仪器设备 |
2.2.5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3 结果 |
2.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三倍体虹鳟饲料蛋白质需要量 |
2.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饲料利用的影响 |
2.3.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组织器官发育的影响 |
2.3.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3.6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体成分的影响 |
2.3.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肠道健康状况的影响 |
2.3.8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统计 |
3.3 结果 |
3.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肉色的影响 |
3.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肉质的影响 |
3.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统计 |
4.3 结果 |
4.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蛋白质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肠道中小肽吸收关键基因PepT1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蛋白质代谢关键酶和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泰山螭霖鱼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1.2.3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 |
2.2 16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2.2.1 序列分析 |
2.2.2 碱基组成和遗传距离 |
2.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4 聚类及系统发育分析 |
3 讨论 |
3.1 遗传多样性 |
3.2 分类地位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4)泰山螭霖鱼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2.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1.2.3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 |
2.2 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2.2.1 序列分析。 |
2.2.2 碱基组成和遗传距离。 |
2.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4 聚类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
3 讨论 |
(5)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消化道基本形态 |
2.2 肠长指数 |
2.3 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特征 |
2.3.1 口咽腔 (舌) |
2.3.2 食道 |
2.3.3 肠 |
3 讨论 |
(6)转生长激素基因鲤生存状况、性腺发育及各表型性状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转基因鲤的研究目的 |
1.2 转基因鱼生态安全性评估 |
1.2.1 转基因鱼生态安全性检测的原理 |
1.2.2 转基因鱼生态安全性评估方法 |
1.2.3 转基因鱼生态安全性检测技术 |
1.3 转基因鱼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二章 饥饿对转基因鲤与野生鲤生长竞争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同池混养及样品采集 |
2.1.3 性状测量 |
2.1.4 性腺组织切片 |
2.1.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生长速度比较 |
2.2.2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消化吸收能力比较 |
2.2.3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性腺发育状况、相对性腺重与性成熟指数比较 |
2.3 讨论 |
2.3.1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增长率及消化能力分析 |
2.3.2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生殖竞争分析 |
第三章 转基因鲤表型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鱼来源及主要表型性状测定 |
3.1.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 结果 |
3.2.1 表型性状和体重基本统计量 |
3.2.2 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性 |
3.2.3 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通径分析 |
3.2.4 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分析 |
3.2.5 表型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剖分 |
3.3 讨论 |
3.3.1 通径分析特点 |
3.3.2 影响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的主要性状的确定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饥饿对转基因鲤与野生鲤生长竞争和性腺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同池混养及样品采集 |
1.3 性状测量 |
1.4 性腺组织切片 |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的生长速度比较 |
2.2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消化吸收能力比较 |
2.3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性腺发育状况、相对性腺重与性成熟指数比较 |
3 讨论 |
3.1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增长率及消化能力分析 |
3.2 转基因鲤和对照鲤生殖竞争分析 |
4 小结 |
(8)建鲤仔鱼的形态特征及肠道指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性状的表型参数估测 |
2.2 建鲤几个常见肠道指标 |
2.3 各性状参数相关性分析 |
2.4 体重和肠道重的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方程:W=a+b1X |
2.5 体全长和肠道长的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方程:Y=a+b1X |
3 讨论 |
(9)萍乡红鲫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鱼类消化道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 |
1.2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 |
1.2.1 鱼类内分泌细胞的研究方法 |
1.2.2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种类 |
1.2.3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
1.2.4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 |
1.2.5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生理生化特点及作用方式 |
1.3 鱼类消化道粘液细胞 |
1.3.1 粘液细胞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
1.3.2 鱼类消化系统中粘液细胞的分布 |
1.4 鱼类消化酶 |
1.4.1 消化酶活性与食性的关系 |
1.4.2 理化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1.4.3 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关系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萍乡红鲫肠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用鱼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解剖及组织结构 |
2.2.2 粘液细胞 |
2.2.3 SABC免疫组织化学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肠道解剖学结构 |
2.3.1.1 肠道在腹腔内的形态和走向 |
2.3.1.2 肠道的指数测定 |
2.3.2 肠道组织学结构 |
2.3.2.1 前肠 |
2.3.2.2 中肠 |
2.3.2.3 后肠 |
2.3.3 萍乡红鲫肠道粘液细胞 |
2.3.4 萍乡红鲫肠道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 |
2.4 分析与讨论 |
2.4.1 肠道形态组织结构 |
2.4.1.1 肠道形态与食性的关系 |
2.4.1.2 肠道的分段及组织结构 |
2.4.2 肠道粘液细胞的分型、分布特点 |
2.4.3 肠道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形态、分布特点 |
2.4.3.1 Som细胞 |
2.4.3.2 G细胞 |
2.4.3.3 5-HT细胞 |
第3章 萍乡红鲫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鱼来源及日常管理 |
3.1.2 主要仪器 |
3.1.3 样品的制备 |
3.1.3.1 取材 |
3.1.3.2 酶液的制备 |
3.1.4 消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
3.1.4.1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3.1.4.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
3.1.4.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3.1.5 蛋白酶标准曲线的制作 |
3.1.6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组织中淀粉酶活力 |
3.2.2 不同组织中脂肪酶活力 |
3.2.3 不同组织中蛋白酶活力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萍乡红鲫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
3.3.2 不同组织中脂肪酶活力的变化 |
3.3.3 不同组织中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泰山螭霖鱼肠道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肠道在腹腔内的形态和走向 |
2.2 肠道的指数测定 |
2.3 体重、肠长比与体长的回归方程 |
3 讨论 |
3.1 关于肠道的长度和走向与食性之间的关系 |
3.2 关于体重、肠长比与体长之间的关系 |
3.3 关于肠道的分段 |
四、泰山螭霖鱼肠道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J]. 韩步鹰,孟玉琼,刘小红,田海宁,李长忠,马睿. 水产学杂志, 2020(01)
- [2]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品质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D]. 刘小红. 青海大学, 2019
- [3]泰山螭霖鱼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J]. 杨玲,巩俊霞,李娴,张龙岗,付佩胜,张金路.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33)
- [4]泰山螭霖鱼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杨玲,巩俊霞,付佩胜,李娴,张金路.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7)
- [5]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J]. 罗江波,戴海平,龙玲利,李海燕,袁思平,竺俊全. 生物学杂志, 2013(06)
- [6]转生长激素基因鲤生存状况、性腺发育及各表型性状之间关系的研究[D]. 刘春雷.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7]饥饿对转基因鲤与野生鲤生长竞争和性腺发育的影响[J]. 刘春雷,常玉梅,梁利群,徐丽华,刘金亮,闫学春. 生态学报, 2010(21)
- [8]建鲤仔鱼的形态特征及肠道指数分析[J]. 盛东峰,李淑梅. 河北渔业, 2009(01)
- [9]萍乡红鲫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学研究[D]. 帅细连. 南昌大学, 2008(11)
- [10]泰山螭霖鱼肠道的解剖学研究[J]. 张金花,王树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