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孙倩[2](2021)在《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听说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任瑞婕[3](2021)在《本科生全球素养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于焕[4](2021)在《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心理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天娇[5](2021)在《大学生移动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西部N大学为例》文中认为
贾维德(JAVAD YAGHOUT)[6](2021)在《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和国际化,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呈增长趋势,留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的学术适应和学术成就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目前来华留学生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学术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留学研究生学术适应及影响因素方面的探讨。但目前,国内对来华留学生学术适应的关注还不多。正是基于当前这种研究状况以及来华留学生问题的重要性,本文以192名在京伊朗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便为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论、为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培养和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梳理了中伊两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评估制度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两国教育系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来华伊朗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二,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学术适应定义及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学术适应的定义,构建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第三,本文利用该测量指标体系进一步描述和分析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现状,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群体差异;第四,运用自编社会交往和心理适应量表,考察了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社会和心理因素。第五、考察了学术成就作为学术适应的重要后果,并探索了学术适应对学生最终学术成就的影响。第五,通过深入访谈16名学生,挖掘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在学术、社会交往和心理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及学生面临不同的问题时采取的相应的应对策略,探讨了不同策略对学生的适应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不存在性别、学习专业和授课语言上的差异,而年龄、来华学习时间和汉语及英语水平对学生的学术适应产生着显着的影响。在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的关系方面,结果显示生活方面的交往和学术方面的交往都显着的预测学术适应的变异。在学生的朋友圈的国别结果表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朋友国别和优选的朋友国别都以本国学生为主,但那些具有更多的中国朋友的学生呈现更高水平的学术适应。在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上,结果表明学生对中国高校的想象和现实的反差及学生经历的消极情绪和焦虑的水平显着的影响学术适应,但孤独感和思乡病对学术适应的影响不显着。在学术成就上,本文发现性别、婚姻状况、授课语言、汉语和英语水平、学术适应、非学术性交往和孤独感和思乡病水平都是学术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通过定性研究发现,语言水平是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最主要因素。在学生相应的应对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包括上课前预习、上课带录音机、借用母语、找中国语伴;而一些以情绪为导向的或者一些回避策略如包括回避上课或者回避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回避自己做作业并请求别人的帮助等策略。最后,本研究基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的特点以及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留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教育教员以及来华留学生提出了有关学术适应的信息以及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便利用这些信息来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使其达到最佳学术适应率并解决来华留学生各方面的若干问题。
王海燕[7](2021)在《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精英型”,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于2002年实现了“大众化”,又于2019年实现了“普及化”。根据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型”阶段,有一个重要特征:承担高等教育“增量”任务的大部分高校是由专科高校升格而成的本科高校,由成人高校转制而成的普通高校,以及由中专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些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再培养研究型人才、通识型人才,而是培养专业型人才、职业型人才。如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高校进入新世纪之后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专业型、职业型人才。在师范院校深造的大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投入,增强专业认同,掌握学习方法,学好专门知识和技能。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及其相关关系,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一方面,本研究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专业认同度,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这一研究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所帮助。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环境层面出发,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学习投入的三个维度(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和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专业认同);经过专家评定和题项的筛选后,编制了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采用问卷星方式发放问卷,选取江西省一所师范高校和云南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开展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调查,发现:第一,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和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第二,总体而言,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呈现正相关,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本还研究发现:师范本科生的行为投入、行为性专业认同和适切性专业认同较低,表明当前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的行动力不足、专业的实践性欠缺。依据研究的现状,本研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使专业学习在师范院校中真正发挥最大效能,本研究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重视志愿选择,鼓励自主决定;二是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三是加强自主学习,促进行为转化。本研究还提出关注公费生在师范院校培养中的重要性,针对公费生专业学习投入问题,从学生、学校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策略以改善公费生专业学习的效果。学生层面主要是说明公费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投入的建立和提升。学校层面主要说明公费生的教师专业认同如何建立,即三个阶段的不同培养模式,包括入学初期:教师专业认同的培养;学习中期:教师专业技能的实践;学习末期:教师职业认同的期许。
乌仁其木格[8](2021)在《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家庭都尝试不同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部;2017)其中,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应该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校合作的模式逐渐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者所认可。家校合作的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在学生教育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校合作在民族教育,尤其是在外语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接受外语、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然而,家校合作在民族教育的外语教学中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低、家校合作内容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因此,本文以蒙古语授课的初中学校为例,以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三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了解英语学科家校合作的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法,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持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呼和浩特市两所蒙古族中学初二年级300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82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78份。同时,选取30位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进行了访谈。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现状是什么?(2)蒙古语授课初中寄宿生家长和非寄宿生家长对英语学习家校合作是否有显着差异?(3)影响蒙古语授课初中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采用Excel和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研究发现:蒙古族中学英语学习中家校合作的认知较好,能够充分重视孩子英语学习,并在学习上投入大量金钱,对于家校合作中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但也存在诸如为家长对孩子学习投入时间不足、家长和教师联系次数少、家长对英语重视程度低、英语安排课时少以及家长和教师合作内容单一;与此同时,寄宿生家长和非寄宿生家长在家校联系、家校合作以及家长的合作意识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等问题。根据以上发现,笔者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有:从学校方面,结合民族教育特点,合理安排三语学习模式;建立健全的家校合作制度。从教师方面,结合学生家庭现状,布置个性化的实践作业,使家长充分投入到家校合作的教学中。从家长方面,采取多种教育措施提升家长的重视程度,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英语学科家校合作当中,加强与教师的细节互动,在家校合作中承但更为明确的职责。本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三语学习”理论,为民族外语教育学校合作的开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思路。
侯芳芳[9](2021)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使用动机、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以南昌职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时代,尤其是5G社会的到来,手机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慢慢开始操控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表达、学习方式、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让其深陷于手机强大功能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控。以往研究已证实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阻止大学生使用手机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本研究旨在探索找到一些既能让大学生正确科学的使用手机,又能让他们脱离手机依赖的方法,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的一所民办高等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南昌职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观察、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展开,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回收到的5299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F方差阐明了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用相关和回归剖析与验证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基本状况和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动机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综合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从社会的宏观层面、学校、家庭的中观层面和个人的微观层面等四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来应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逐日飙升这一趋势。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与江西省以往研究的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相比,该校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均分为38.384,低于理论均值48,依赖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该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使用动机、社会支持对于不同的性别、年级、专业、专业排名、拥有手机数量、手机使用年数、手机价位、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是否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课型、老师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态度、每节课使用手机时间、自我控制使用手机程度和是否赞成禁止手机带入课堂等人口学变量都存在着显着差异性;手机使用动机及其各维度分别与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有着显着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分别与手机使用动机及各个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手机依赖的突显行为、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手机依赖总均分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但社会支持总均分与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使用动机正向预测手机依赖,社会支持负向预测手机依赖。使用动机的3个维度自我表达、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正向预测社会支持,使用动机的娱乐休闲负向预测社会支持。使用动机的娱乐休闲、自我表达正向预测手机依赖,使用动机的人际沟通负向预测手机依赖。本研究在对手机依赖、使用动机和社会支持进行相关性研究时,发现社会支持在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随后借助SPSS软件计算路径系数,使用Bootstrap抽样检验法进行中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动机及其各维度对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显着;使用动机的3个子维度自我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通过社会支持这个链式中介作用于手机依赖效应显着;使用动机及其子维度娱乐休闲通过社会支持这个中介作用于手机依赖效应不显着。
阮氏兰(NGUYEN THI LAN)[10](2021)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教学在我们越南国家已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教学需求和教学形态也不同。但不管是方法手段上,或是策略上存在差异,最终的目标仍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越南的汉语教学事业,实现汉语教学过程效果的优化。然而,一位教师如何能实现汉语教学优化之目标?应从哪方面入手?据现代教学思想,从教学优化的角度来看,想达成教学优化之目标,必须要从教学优化设计做起,要清楚教学准备实施之前的依据,和所遵循相关过程等,来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该词在教学中一般都指的是创设相关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提到“优化”这一说法,学术界研究者都以苏联着名的教育学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作为优化方案的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对世界学术界来讲,它并不陌生,该理论在很久以前,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苏联学者巴班斯基教授所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运用在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以现代教学系统理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求索。同时,该理论也获得学术界的共同观点,可以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负担,解决教学效率偏低问题,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和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越南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面临着瓶颈问题,处于“无顶层设计缺支撑”状态,并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急需现有一套标准、统一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流程方案,帮助每一位越南汉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任务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协调修改,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笔者也是怀着笃行致远的目标,为改善越南高校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进行撰写本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专业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调查问卷、非参与性课堂观察、综合数据的整理等工作手段。理论方面上,以二语习得理论、交际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其中,借鉴巴班斯基教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体系、汉语教学的理论(包括汉语教学设计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第一章是从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去了解在过去中至今的越南汉语教学形态和状况,确认其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章是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共调查了越南河内商业技术大学和越南河内首都大学两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现行汉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来源、教学的目标、教学所用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课件、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以及汉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等,来了解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实施情况。第三章是根据目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条件,经过分析原因,针对学校现存的问题试图为越南高校归纳制定,提供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是通过优化设计的应用实施研究,来验证笔者的观点,为确认笔者在探索解决方法过程中,更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第五章是笔者为促进实施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方案提供的保障性建议。笔者是一位来自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是笔者关注已久的课题,这一课题来源于笔者的汉语学习实践、教学实践和自身经历。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教学优化设计方案作为目标设计,明显有助提高越南教师对于汉语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习得效果,并且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笔者的观点,证明这一套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学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为越南的高校之中的汉语言教学优化研究方面的实施提出启示。在实践意义上,可应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低效的问题。在理论意义上,可弥补越南高校教学优化设计研究方面的不足,为越南汉语教师给予理论性的帮助。同时,能够为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一定价值性的参考依据。为推动和深化中国、越南两国之间的关系稳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贡献。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
3.2.1 推拉理论 |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
3.2.3 承认理论 |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
5.1.1 世界观考察 |
5.1.2 政治观考察 |
5.1.3 人生观考察 |
5.1.4 法治观考察 |
5.1.5 道德观考察 |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
一、国外学者有关国际学生的一些研究结论 |
二、国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伊两国教育体系的比较 |
第一节 中国接受外国研究生的状况述评 |
一、接受外国研究生的总体情况 |
二、接受伊朗研究生的情况 |
第二节 中伊两国教育的比较 |
一、教育体系的比较 |
二、教学方法的比较 |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
四、评估制度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的提出 |
一、学术适应 |
二、社会交往 |
三、心理适应 |
四、学术成就 |
第二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
一、研究工具的构成 |
二、量表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
三、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调查过程和样本描述 |
一、问卷发放 |
二、样本描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状况及其差异分析 |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现状 |
一、学术适应总体现状 |
二、具体学术适应现状 |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差异分析 |
一、个体差异 |
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
第三节 讨论 |
一、学术适应整体水平 |
二、学术适应的个体差异 |
三、学术适应的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社会交往与心理适应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 |
一、社会交往的频率和质量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
二、社会交往的国别差异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 |
一、心理适应现状 |
二、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
第三节 讨论 |
一、社会交往有关的结论 |
二、心理适应有关的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结果——学术成就 |
第一节 学术成就的现状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一、个体因素和语言因素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二、学术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三、社会交往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四、心理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
第三节 回归分析 |
一、课程通过率的预测因素 |
二、比赛参与预测因素 |
三、论文发表预测因素 |
四、期末成绩的平均分数预测因素 |
五、学术会议的参与预测因素 |
六、总体成就的预测因素 |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 |
第五节 讨论 |
一、个体因素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二、汉语和英语水平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三、学术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四、社会交往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
五、心理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抽样 |
三、访谈过程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学术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二、社会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三、心理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留学经历质量 |
一、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 |
二、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 |
三、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 |
第三节 研究创新、限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二 调查问卷(波斯文版)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假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学习投入 |
2.1.1 学习投入的内涵 |
2.1.2 学习投入的维度和测量 |
2.1.3 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 |
2.1.4 不同学习投入度的学生类型 |
2.1.5 在线学习投入度 |
2.2 专业认同 |
2.2.1 专业认同的内涵 |
2.2.2 专业认同的维度 |
2.2.3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认同 |
2.2.4 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2.2.5 专业认同的研究方法 |
2.3 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关系 |
2.4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历史背景与存在问题 |
2.4.1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
2.4.2 公费师范生的历史背景 |
2.4.3 公费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3.1 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自我认同理论 |
3.1.3 生态系统理论 |
3.2 研究思路、调查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思路 |
3.2.2 调查对象 |
3.2.3 研究方法 |
第4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
4.1 学习投入的问卷设计 |
4.1.1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内涵界定 |
4.1.2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衡量维度 |
4.1.3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问卷研制、修订与形成 |
4.1.4 学习投入量表信度分析 |
4.1.5 学习投入量表效度分析 |
4.2 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分析 |
4.2.1 学习投入度的描述统计分析 |
4.2.2 不同性别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2.3 不同年级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2.4 不同专业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2.5 不同家庭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2.6 不同专业志愿选择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2.7 是否独生子女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2.8 是否学生干部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3 公费生与非公费生的学习投入的差异 |
4.4 基于访谈内容分析师范院校本科生的学习投入现状 |
4.4.1 课堂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
4.4.2 学习投入的高峰期 |
4.4.3 学习收获较多的情况 |
4.4.4 学习成就感的现状分析 |
4.4.5 小结 |
第5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
5.1 专业认同的问卷设计 |
5.1.1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界定 |
5.1.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衡量指标 |
5.1.3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问卷研制、修订与形成 |
5.1.4 专业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
5.1.5 专业认同量表效度分析 |
5.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分析 |
5.2.1 专业认同的描述统计分析 |
5.2.2 不同性别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2.3 不同年级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2.4 不同专业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2.5 不同家庭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2.6 不同专业志愿选择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2.7 是否独生子女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2.8 是否学生干部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3 公费生与非公费生的专业认同的差异 |
5.4 基于访谈内容分析师范院校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 |
5.4.1 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 |
5.4.2 师范生身份的看法 |
5.4.3 专业选择的原因 |
5.4.4 专业的喜爱程度 |
5.4.5 毕业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 |
5.4.6 未来职业的想法 |
5.4.7 小结 |
第6章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
6.1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分析 |
6.1.1 专业认同总分与学习投入总分的相关性 |
6.1.2 专业认同各维度与学习投入各维度的相关性 |
6.2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回归分析 |
6.2.1 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6.2.2 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各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原因分析和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学习投入的总体为中等水平 |
7.1.2 专业认同的总体为中等水平 |
7.1.3 学习投入与专业认同的关系 |
7.2 原因分析 |
7.2.1 内部因素 |
7.2.2 外部因素 |
7.3 基于专业认同视角提高师范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总体建议 |
7.3.1 重视志愿选择,鼓励自主决定 |
7.3.2 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适应 |
7.3.3 加强自主学习,促进行为转化 |
7.4 公费生专业学习投入的改善策略 |
7.4.1 学生层面 |
7.4.2 学校层面 |
第8章 研究的总结、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调查 |
附录二 大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家校合作顺应国际发展形势 |
2.开展家校合作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 |
3.家校合作有利于提升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 |
1.家校合作 |
2.蒙古语授课初中生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1.家校合作现状和特点的研究 |
2.家校合作分类的研究 |
3.家校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国内相关研究 |
1.家校合作现状和特点的研究 |
2.家校合作的分类的研究 |
3.英语学科中家校合作的相关研究 |
4.蒙古语授课外语教学相关研究 |
(四)理论依据 |
1.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
2.社会资本理论 |
3.重叠领域影响理论 |
(五)本章小结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1.问卷编制 |
2.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四、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调查结果 |
(一)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现状 |
1.调查家长描述性统计分析 |
2.家校合作不同维度变量的结果 |
3.家长对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的时间 |
4.家长与教师的联系频率 |
5.家长对孩子英语兴趣培养的重视性 |
6.家庭与学校合作内容的调查 |
7.家长对家校合作意愿的分析 |
(二)寄宿生与非寄宿生家长在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差异分析 |
(三)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 |
1.基于问卷调查的家校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
2.基于访谈的家校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研究结论 |
(二)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建议 |
1.学校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家长方面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家长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转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使用动机、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以南昌职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与背景 |
1.研究缘由 |
2.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手机依赖的概念和测量 |
2.使用动机的概述及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
3.社会支持的概述及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
4.社会支持与使用动机的关系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设计 |
1.问卷的设计 |
2.研究工具 |
3.研究内容 |
4.研究假设 |
(二)研究实施 |
1.问卷的预调查 |
2.研究对象 |
3.调查问卷的发放 |
4.问卷的信度分析 |
5.问卷的效度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大学生基本信息的描述性分析 |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特征及行为分析 |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状况 |
2.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三)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的特征及行为分析 |
1.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的基本状况 |
2.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征及行为分析 |
1.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 |
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大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 |
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动机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3.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六)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中介效应分析 |
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动机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3.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使用动机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4.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社会支持总体和使用动机总体的回归分析 |
5.大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中介效应分析 |
(七)讨论 |
1.手机依赖、使用动机、社会支持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2.手机依赖与使用动机、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分析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 |
2.手机依赖、使用动机、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3.手机依赖、使用动机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
4.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使用动机之间起着链式中介效应作用 |
(二)建议 |
1.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3.形成家校共育机制 |
4.树立目标与提高自制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大学生课堂上手机使用情况访谈提纲(学生卷) |
附录3: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访谈提纲(教师卷) |
致谢 |
(10)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越南高校汉语教学发展呈现新需求 |
(二)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亟需解决低效问题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是低效问题解决的关键 |
(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设计研究不足 |
(五)本研究者具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研究的条件 |
二、概念界定 |
(一)外语教学 |
(二)高校汉语教学 |
(三)汉语教学的优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外语教学优化研究 |
(二)汉语教学优化研究 |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二语习得理论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汉语教学理论 |
(四)交际学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步骤 |
第一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公元前1 世纪至黎朝时期) |
(一)社会背景:封建社会政治、宗教上的影响和需求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建立最早的封建社会汉语教学大学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个别式教学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育资源受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
二、形成阶段(阮朝时期至1975 年) |
(一)社会背景:受政治的影响,汉语成为越南人学习的一种外语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汉语主要由国家公办外语系大学进行教授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递—接受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教学效果处于低效状态 |
三、发展阶段(1975 年至今) |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教育的需求,汉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
(二)高校汉语教育状况:公办大学及民办大学大量开设汉语系 |
(三)汉语教学的形态:以传达—交换信息为标准教学形式 |
(四)汉语教学的结果:面临瓶颈问题 |
第二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一、现状描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数据收集方法 |
(三)调查结果 |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设计问题 |
(二)课堂教学实施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三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设计的优化 |
一、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 |
(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
(二)要考虑到课程时间标准、精力的消耗和教学环境条件 |
(三)要明确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能否达到汉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
二、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内容 |
(一)内容要以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目标为基础 |
(二)内容要有完整性 |
(三)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
(四)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水平可接受的可能性 |
(五)内容要符合教程规定的课时标准 |
(六)内容要符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物质条件 |
三、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理据 |
(一)二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三)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交际学理论对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指导意义 |
四、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形态 |
(一)教学设计优化的理念 |
(二)教学设计优化的形式 |
(三)教学设计优化的原则 |
(四)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
五、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条件 |
(一)汉语教师能力要满足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
(二)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
(三)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
(四)创造适合本土学习的教学条件 |
六、汉语教学设计优化的过程 |
(一)课堂教学的前期信息调查分析阶段 |
(二)课堂教学的中期的课程策划阶段 |
(三)后期教学实施阶段 |
第四章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实施优化 |
一、准备的优化 |
(一)教学对象分析的优化 |
(二)教学环境分析的优化 |
二、运行的优化 |
(一)教学目标定制的优化 |
(二)课堂管理组织的优化 |
三、评估的优化 |
(一)评估的标准 |
(二)评估的内容 |
四、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
(一)初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二)中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三)高级汉语水平学生的汉语教学优化设计案例 |
第五章 促进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优化的建议 |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推动针对越南本土学生的教材编写 |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 |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 |
三、教学管理的建议 |
(一)创设必要的教学基础条件 |
(二)提升教师们的教学管理主体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对象综合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研究对象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校教学环境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学对象特征的访谈提纲设计 |
附录五 教师的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学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越南高校教师的访谈提纲设计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四、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听说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 孙倩.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3]本科生全球素养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任瑞婕. 江南大学, 2021
- [4]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心理影响因素研究[D]. 于焕.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5]大学生移动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西部N大学为例[D]. 李天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贾维德(JAVAD YAGHOUT).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7]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 王海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蒙古语授课初中生英语学习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D]. 乌仁其木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9]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使用动机、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以南昌职业大学为例[D]. 侯芳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优化研究[D]. 阮氏兰(NGUYEN THI LAN).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