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及抗缺血复灌性脑损伤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博[1](2012)在《蝙蝠葛酚性碱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及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蝙蝠葛酚性碱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及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和离体脑片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模型,观察蝙蝠葛酚性碱(Phenolic alkaloids from Menispermum dauricum rhizome, PAM)在离体水平对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细胞外谷氨酸(Glutamate, Glu)含量、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及相关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 EAATs)的表达等方面,探讨PAM对抗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缺血性脑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同时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蝙蝠葛酚性碱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离体脑缺血模型采用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的OGD模型。通过预实验确定PAM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段。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 MTT]比色法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检测来观察PAM对OGD复氧(OGD-reoxygenation, OGD-R)所致大鼠皮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荧光检测技术测定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培养液中Glu的含量。分别利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酯(2’,7’-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 DCFH-DA)荧光探针和阳离子荧光羰花青染色剂(5,5’,6,6’,-tetrachloro-1,1’,3,3’tetraethylbenzimidazolcarbocyanine iodide, JC-1),运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内ROS和MMP的检测,以期进一步探讨PAM的保护作用机制。根据预实验结果选择PAM (0.1,1,10μg/mL)三个剂量进行正式实验,给药时间点选在开始OGD时给药并持续至复氧结束。结果显示,PAM可以减轻OGD-R对大鼠皮层细胞的损伤。PAM可以有效降低OGD后细胞外液Glu含量的增加,在复氧6h后减少细胞内ROS的产生及降低MMP去极化程度。第二部分蝙蝠葛酚性碱对大鼠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大鼠离体脑片缺血模型采用OGD模型。通过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的方法检验PAM对离体脑片的保护作用。分别检测皮层脑片和海马脑片上EAATs中的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1, GL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载体1 (Excitatory amino acid carrier 1, EAAC1)的蛋白表达来探讨PAM对OGD-R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显示,PAM (0.3,3,30μg/mL)可以有效减轻OGD-R对大鼠离体脑片的损伤。OGD-R可使皮层脑片和海马脑片的GLT-1表达下降,EAAC1表达升高。而PAM除了在海马脑片上对EAAC1无显着影响之外,均可有效逆转OGD-R对这两种EAATs的影响。结论PAM在离体水平下可显着改善OGD-R损伤所致的毒性作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涉及以下几方面:通过上调GLT-1的表达来摄取细胞外过多的Glu;通过下调EAAC1减少细胞外的Glu堆积;减少细胞内ROS的生成;降低MMP去极化程度,保护线粒体功能。
郝颖智[2](2011)在《川芎嗪—香草酸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卒中大体上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80%。缺血性脑卒中的易发部位在大脑中动脉,该动脉的闭塞形成局灶性脑缺血。临床表现有偏瘫、口齿不清、触觉降低等特征。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积极开发和研制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化学名称是四甲基吡嗪,是中药川芎的主要生物碱。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可以活血祛瘀,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芎嗪具有抗氧化作用、钙拮抗作用、促进神经发生作用等,用于治疗心肌缺血、脑缺血等疾病。本研究以川芎嗪为母核利用药物拼合原理合成一系列先导化合物TMP-Xs:26-2PH (TMP-Vanillic acid,川芎嗪-香草酸)、10PH、18PH、23PH、25PH、26-1PH、34-2PH、35-2PH、38-2PH、40PH、43PH,通过原代神经元细胞从中筛选出具有促进神经发生的TMP-Vanillic acid,进一步通过行为学、组织病理学、生理生化、免疫组化等方法,从整体、组织、分子水平研究了TMP-Vanillic acid的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1 TMP-Xs对原代神经元细胞的影响目的:筛选出对神经元有促进生长的先导化合物。方法:用怀孕16-18d的孕鼠取全脑培养原代神经元细胞,培养48h后加药:26-2PH (TMP-Vanillic acid:60pμM、30μM、15μM)、10PH (100μM、50μM、10μM)、18PH (60μM、40μM、20μM)、23PH (60μM、40μM、20μM)、25PH (60μM、40μM、20μM)、26-1PH (50μM、40μM、30μM、20μM)、34-2PH (50μM、40μM、30μM) 35-2PH (60μM、40μM、20μM)、38-2PH (60μM、40μM、20μM)、40PH 40μM、20μM)、43PH (60μM、40μM、20μM),药物继续孵育12h、24h、36h、48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10PH、18PH、23PH、25PH、26-1PH、34-2PH、35-2PH、38-2PH、40PH、43PH对神经元细胞有毒性,而TMP-Vanillic acid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结论:从合成的一系列TMP-Xs先导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的化合物:川芎嗪-香草酸(TMP-Vanillic acid)2 TMP-Vanillic acid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2.1 TMP-Vanillic acid对小鼠断头张口呼吸时间的影响目的:研究TMP-Vanillic acid对小鼠全脑缺血的影响。方法:给药10d,末次给药后小鼠在4℃冰水中游泳3min后用剪刀在耳后部快速断头,记录小鼠断头后张口呼吸时间。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MP-Vanillic acid组(200mg/kg、100mg/kg、50mg/kg)能不同程度的延长4℃冰水游泳模型小鼠断头张口呼吸时间,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减少,药效增加,与TMP+Vanillic acid联合用药以及两个原料药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TMP-Vanillic acid能显着延长冰水游泳模型小鼠断头张口呼吸时间,对小鼠全脑缺血有保护作用。2.2 TMP-Vanillic acid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大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目的:研究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给药10d后断头取脑,冠状切成5片,并迅速将脑片置于1.2%TTC染液中,37℃温孵30分钟,染色后置于10%甲醛溶液中避光保存24 h。以梗死组织重量占全脑重量的百分比作为脑梗死范围。结果:假手术组大脑均被染成玫瑰红色,无梗死;MCAO模型大鼠梗死面积占全脑的18.86%;TMP-Vanillic acid 120mg/kg组和TMP-Vanillic acid 60mg/kg组均能显着降低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的梗死面积,使梗死面积分别降低到14.14%和12.51%。结论:TMP-Vanillic acid对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成的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2.3 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目的:研究TMP-Vanillic acid对大鼠脑缺血后行为学的影响。2.3.1 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复制MCAO模型,通过神经症状评分检测TMP-Vanillic acid对脑缺血大鼠行为障碍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没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其他组大鼠在脑缺血3d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d后有所改善。表现为左侧前爪不能完全伸展,行走时向左侧旋转或倾倒,甚至不能行走。尼莫地平组和TMP-Vanillic acid小剂量组在给药3d后和药7d后均能改善大鼠脑缺血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3.2 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复制MCAO模型,通过横木行走实验检测TMP-Vanillic acid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在给药3d后,假手术组大鼠能顺利通过横木,而模型组大鼠横木行走能力明显降低,尼莫地平组、TMP-Vanillic acid组、TMP组均能明显促进大鼠横木行走的能力恢复,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TMP+Vanillic acid联合用药组未起到促进作用;在给药7d后,各组大鼠横木行走能力有所提高,尼莫地平组和TMP-Vanillic acid小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有显着促进作用。2.3.3 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感觉障碍的影响方法:复制MCAO模型,通过揭除胶布潜伏期实验检测TMP-Vanillic acid对脑缺血大鼠感觉障碍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揭除胶布的时间在20s左右,而模型组所用时间明显延长,各给药组能缩短大鼠揭除胶布的时间,尤其是TMP-Vanillic acid小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3.4 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前肢抓握力的影响方法:复制MCAO模型,通过前肢抓握力实验检测TMP-Vanillic acid对脑缺血造成的行为障碍的影响。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缺血后前肢的抓握力量显着低于假手术组,在给药3d后和7d后各组大鼠的抓握力显着高于模型组,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大鼠的抓握力也有所提高。结论:通过神经症状评分、横木行走实验、揭除胶布潜伏期实验、前肢抓握力实验证明TMP-Vanillic acid对脑缺血造成的运动障碍以及触觉障碍具有改善作用。2.4 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目的:研究TMP-Vanillic acid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复制MCAO模型,给药10d后,通过升主动脉经心快速灌注250m1 37℃生理盐水,再缓缓灌注300ml 4℃4%多聚甲醛进行固定,断头取脑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光镜下观察皮层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1)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未见病理损伤,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完整;模型组皮层神经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胞膜胞核轮廓不清,多数神经细胞胞核和胞质缺失成空泡状TMP-Vanillic acid 120mg/kg、60mg/kg给药组,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胞核固缩深染,胞体皱缩,结构完整可辨的神经细胞数量较多,变性坏死组织范围相对较小、程度较轻;TMP组、TMP+Vanillic acid联合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损伤程度较轻,但作用不及TMP-Vanillic acid小剂量组。(2)Nissl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缺血组大鼠皮层细胞结构模糊,尼氏小体含量明显减少,部分胞质自溶,颗粒脱失,染色浅淡或着色不均。其中TMP-Vanillic acid大剂量干预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尼氏小体的脱失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尼氏小体着色较深。结论:TMP-Vanillic acid能减小MCAO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3 TMP-Vanillic acid抗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3.1 TMP-Vanillic acid的抗氧化作用目的:研究TMP-Vanillic acid对MCAO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复制MCAO模型,分别制成10%、1%脑组织匀浆,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SOD含量和MDA含量。结果:TMP-Vanillic acid能提高脑缺血后SOD的活性,与TMP以及TMP+Vanillic acid的联合用药相比无显着差异。3.2 TMP-Vanillic acid的钙拮抗作用目的:研究TMP-Vanillic acid对脑缺血后大鼠的钙拮抗作用。方法:复制MCAO模型,制成2%脑组织匀浆,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Ca2+-Mg2+ATP酶含量。结果:缺血后Ca2+-Mg2+ATP酶活性反馈性升高,尼莫地平组、TMP-Vanillic acid组、TMP组均能显着提高缺血大鼠Ca2+-Mg2+ATP酶的活性,而TMP+Vanillic acid的联合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3 TMP-Vanillic acid对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TMP-Vanillic acid对VEGF的影响。方法:复制MCAO模型,制成20%脑组织匀浆,采用ELISA检测VEGF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定位检测VEGF在大鼠大脑皮层的表达。结果:缺血后,模型组VEGF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降低,TMP-Vanilic acid小剂量组和TMP组能显着提高VEGF的含量;缺血后VEGF在大脑皮层表达降低,而TMP-Vanilic acid能提高VEGF在大脑皮层的表达。结论:TMP-Vanillic acid抗实验性脑缺血的机制可能与其提高SOD活性、Ca2+-Mg2+ATP酶的活性以及提高VEGF蛋白表达有关。结语综上所述,川芎嗪-香草酸(TMP-Vanillic acid)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作用表现为:延长小鼠断头张口呼吸时间,减小MCAO模型大鼠大脑的梗死面积,改善MCAO模型大鼠神经症状,提高横木行走能力,缩短揭除胶布潜伏期,提高大鼠前肢的抓握力,减小病理组织损伤等。TMP-Vanillic acid的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钙拮抗作用以及促进VEGF表达有关。
颜彦[3](2011)在《蒙药山沉香挥发油成分分析及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是当今世界重大疾病之一,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寻找和开发抗心肌缺血药物一直是药物研究中的热点。我国传统中医药和民族药物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其中有很多物质具有抗心肌缺血的活性,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从这些已知临床应用效果的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药物,是开发新药非常有效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蒙医药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医药之一,在内蒙古地区至今仍有广泛应用。但其现代研究起步晚,其中有很多已知确切疗效的药物,不明其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山沉香就是其中之一。山沉香(Syringa pinnatifolia Hemsl.var.alashanensis Ma et S. Q. Zhou)别名贺兰山丁香,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贺兰山地区,为内蒙古地区特有品种,在阿拉善地区民间医药中有着长期的应用。蒙药中山沉香可镇“赫依”病,多用于胸闷气短、心绞痛等心肺疾病的治疗,可治“热邪侵于心脏的一切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中有着较好的疗效。但是,目前山沉香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十分薄弱,药理作用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严重制约了该药的进一步应用。本文以山沉香挥发油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抗心肌缺血的药效学作用,结合多种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从不同层次水平上研究了其心肌保护作用。采用顶空液相微萃取法(HS-L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山沉香挥发油的快速分析和药材中花姜酮的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了山沉香乙酸乙酯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对山沉香挥发油进行快速测定的顶空液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LPME-GC-MS),对液相微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山沉香粉末1.0 g(80目),1.0μL苯甲醇于70℃萃取20 min后进样。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山沉香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52种组分,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50种组分。两种方法所得成分中36种相同。相同组分的总百分含量占水蒸汽蒸馏法所得挥发油的95 %。由于HS-LPME简便、快速、能耗低,所用药材、溶剂均极少,并可达到与SD法相似的结果,可作为传统水蒸气蒸馏的替代方法,用于快速分析山沉香挥发油及其他药材挥发性成分。(2)采用超声法和顶空液相微萃取法结合,研究了UA-HS-LPME-GC测定山沉香药材中花姜酮含量的方法。对UA-HS-LPME条件如超声溶剂、超声时间、萃取溶剂、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进行了考察。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方法特异性强,准确率高,重现性好。(3)研究了山沉香挥发油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首先考察了山沉香挥发油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以小鼠在常压密闭环境下耐缺氧的存活时间为指标,考察了其对机体耐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山沉香挥发油8 mg/kg和32 mg/kg均能显着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的存活时间,其中32 mg/kg挥发油组的存活时间与阳性药物普萘洛尔组十分接近,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山沉香挥发油能够在整体上增强机体对缺氧状态的耐受程度。这种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关,对于保护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对心肌缺血程度、缺血后血清酶谱和损伤标志物进行了检测,考察了山沉香挥发油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并对病理学切片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山沉香挥发油可减少大鼠心电图ST段的偏移量,降低心肌缺血的程度。同时山沉香挥发油还可降低冠脉结扎后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 T)的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组织病理学切片和心肌细胞的电镜照片的观察发现,山沉香挥发油能够降低模型组心肌细胞的坏死程度和炎症细胞的浸润范围,并且能够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肌质网等重要结构。证明山沉香挥发油具有显着的抗急性心肌缺血的活性,能够提高心肌细胞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稳定心肌细胞膜,保护心肌细胞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考察了山沉香挥发油对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电阻法在全血中测定血小板聚集度,以电阻值表征聚集度的大小,以ADP为诱导剂。结果表明,山沉香挥发油能够显着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高剂量组(5μg/mL)最大抑制率达到47.4%,显示出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4)考察了山沉香挥发油对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和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山沉香挥发油对两种模型中损伤所致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都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降低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后LDH的漏出,提高SOD的活性,表明山沉香挥发油对心肌细胞具有直接而显着的保护作用。(5)研究了山沉香不同极性部位对心肌细胞H2O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根据活性筛选结果,对山沉香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综合采用多种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出4个化合物,经结构解析和对比,分别为:落叶松脂素、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3’,4’-缩醛-落叶松脂素和(+)-二氢荜澄茄素。四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山沉香中分离得到。本文首次对山沉香挥发油抗心肌缺血的活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心肌保护的作用,并分析了山沉香挥发油及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将为山沉香的后续研发提供依据和基础。
李环[4](2009)在《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基本生命体征影响(2)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3)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免疫器官的影响(4)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瘤组织中MMP-2表达的影响(5)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瘤组织中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BXPC-3荷瘤小鼠的动物模型,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裸鼠一般状态的影响和转移瘤的抑制率,同时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蝙蝠葛酚性碱高、中、低剂量对BXPC-3荷瘤裸鼠均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34.91%、52.83%、41.5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蝙蝠葛酚性碱对荷瘤裸鼠的一般状态免疫器官指数无明显影响。蝙蝠葛酚性碱可以降低BXPC-3荷瘤裸鼠瘤组织中MMP-2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的MMP-9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并且对裸鼠的一般状态和免疫器官无严重影响,其抑瘤作用可能与通过降低MMP-2和MMP-9含量有关。本实验研究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孟繁兴[5](2008)在《蝙蝠葛酚性碱对脑缺血大鼠VCAM蛋白表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VCAM蛋白表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不完全脑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PAMD对脑缺血后24h、48h、72h脑组织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PAMD对脑缺血后24h、48h、72h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的影响,并观察PAMD给药前后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导致的行为学变化及病理形态学变化,以判断PAMD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PAMD能明显减轻脑缺血病理形态学变化,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抑制VCAM-1蛋白的表达,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粘度,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结论:PAMD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脑血流量和降低血液粘度,抑制炎症反应以及粘附分子的表达相关。
曾祥慧[6](2007)在《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中风是目前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短暂性或永久性脑血流减少有关。许多继发性因素,如缺血后神经递质的改变、脑组织酸中毒、离子平衡紊乱、自由基的产生、凋亡的触发以及炎症等均可诱导神经细胞死亡,继而导致脑损伤。药物一直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天然产物中许多活性物质具有抗脑缺血、缺氧作用,因而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脑缺血、缺氧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质,是发现、开发新药的重要途径。天麻素系中药天麻块茎中提取的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癫痫、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学习记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临床上已比较广泛的应用,但国内外对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的实验研究的报道比较少,特别是在细胞水平缺少天麻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结合整体动物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和体外的神经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等不同层次的脑缺血损伤模型,在整体、细胞以及分子等不同水平上对天麻素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了天麻素的作用,结果显示天麻素可明显减少脑缺血造成的脑梗塞和脑水肿范围,降低神经行为得分。应用脑微透析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大鼠MCAO脑缺血模型,研究了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海马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麻素可明显抑制缺血导致的海马区脑组织的谷氨酸含量的身高,调节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平衡。在海马神经细胞离体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中,通过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对缺氧过程中神经细胞的NO和钙离子变化进行了实时动态的检测,结果表明天麻素可显着地抑制缺氧诱导的细胞内Ca2+的升高NO的大量产生。本研究还应用酸性细胞外液诱导原代培养大鼠神经细胞损伤,以神经细胞代谢活性的变化为指标建立了酸中毒细胞模型。应用该模型评价了天麻素的作用,结果显示天麻素能够改善酸中毒引起的细胞活性的下降。为了进一步探讨天麻素抗神经细胞酸中毒损伤的机制,研究了酸性环境下神经元骨架蛋白F-actin的改变、Ca2+变化、ROS的产生;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的情况;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抗凋亡因子Akt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参与了酸中毒诱导的细胞损伤;天麻素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这些因素从而起到抗酸中毒的作用。说明抗酸中毒损伤也是天麻素抗脑缺血的机制之一。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建立的酸中毒细胞模型是有效和准确的。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天麻素可通过以下途径发挥其抗脑缺血作用:①抑制谷氨酸释放,调节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平衡;②抑制缺氧时神经细胞内Ca2+和NO水平的异常增高;③抑制酸中毒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2.本研究首次建立的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条件和方法有效、合理,可应用于抗脑缺血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本项研究的方法设计及实验的结果分析,对相关药物开发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何晓静[7](2005)在《冰片的抗脑缺血药效学研究及相关机制初探》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冰片的抗脑缺血作用,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冰片脂质体注射液iv2.0、1.0、0.5mg·kg-1可以明显延长小鼠断头喘气、双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结扎及常压耐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或P<0.05);减少KCN致小鼠急性脑缺血时的睡眠时间(P<0.01或P<0.05)。冰片iv0.5mg·kg-1显着延长氯化镁致小鼠急性脑缺血后的存活时间(P<0.05)。 冰片iv2.0、1.0mg·kg-1明显改善MCAO小鼠的神经行为、降低脑指数及脑梗塞体积(P<0.01或P<0.05)。治疗给药,冰片1.4、mg·kg-1能够减少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所致大鼠脑梗塞体积、改善其病理损伤(P<0.05)。冰片预防给药可以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行为障碍、降低脑内炎症细胞因子ICAM-1、TNF-α及IL-1β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P<0.05)。冰片iv2.0、1.0mg·kg-1显着降低小鼠脑卒中指数(P<0.01或P<0.05);降低不完全脑缺血小鼠脑内MDA含量(P<0.01或P<0.05);升高GSH-Px、SOD酶活力,升高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内LDH、ATP酶的活力(P<0.01或P<0.05)。冰片iv2.0、1.0mg·kg-1还可有效提高缺血再灌注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0.01或P<0.05)。 冰片iv2.0mg·kg-1能够减轻小鼠全血凝块重量(P<0.01或P<0.05)。冰片iv1.4、0.7mg·kg-1缩短大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P<0.05);冰片40μg可以抑制由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P<0.05),冰片对AA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无影响(P>0.05)。 冰片iv2.0、1.0、0.5mg·kg-1明显提高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P<0.05)。冰片iv0.5mg·kg-1显着提高小鼠负重爬杆时间(P<0.05)。 其它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冰片对麻醉大鼠血压、豚鼠正常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无影响(P>0.05);冰片对麻醉猫的血压、脑血流量成一过性的降低(P<0.01或P<0.05),维持时间20s左右,总体上对血压、脑血流量无影响。 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冰片可以改善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缺失,保
吕青,曲玲,郭莲军[8](2004)在《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及抗缺血复灌性脑损伤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蝙蝠葛酚性碱(Phenolic alkaloids from Menispermum dauricum,PAMd)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断头法、常压缺氧法制造两种急性完全性脑缺血模型,观察PAMd 对此两种模型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并眼球后静脉丛放血法制造不完全脑缺血模型,观察 PAMd 对缺血再灌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y-hyde,MDA)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结果 PAMd 能延长小鼠断头后呼吸动作时间及常压缺氧下存活时间,并可提高脑缺血再灌小鼠组织 SOD 活性,降低 MDA 与 NO 含量。结论 PAMd 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并可抑制缺血复灌后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脑缺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田元祥[9](2004)在《醒脑启智胶囊及药物血清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及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验证醒脑启智胶囊(以下简称XNQZ,由川芎、石菖蒲、橘络、枸杞子组成)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并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XNQZ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 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离小鼠双侧颈总动脉,以阻断血流和再灌注两次加尾部放血法复制模型。假手术组只行过程,不阻断血流,尾部不放血。于术后7天、15天、30天进行行为学检测,然后以4℃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脑组织。取视交叉至乳头体组织,石蜡包埋,冠状切片,HE、硫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第二部分 XNQZ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将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XNQZ高剂量组、XNQZ低剂量组、银杏叶对照组、尼莫地平对照组6组。术后第2天分别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液或相应药物,术后7天、15天、30天进行行为学检测,治疗结束脑部取材观察病理形态。方法同第一部分。第三部分 XNQZ药物血清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血清组和药物血清组(4个剂量组)。每日分2次灌胃给药,间隔12h,连续给药3天,末次灌胃后1h取血,制备药物血清。将PC12细胞复苏,长满培养瓶底后,弃培养液,D-Hank′s液荡洗,胰蛋白酶液消化,1640培养液终止消化,吹打,使细胞分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然后用1640培养液将细胞稀释为5×105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培养板,待细胞长满单层,弃培养液,用D-Hank′s液洗涤,分别加入5%不同灌胃剂量的XNQZ药物血清1640液平衡一定时间,再分别加入各种不同的损伤液(缺糖损伤液、缺氧损伤液、自由基损伤液、<WP=5>Caf损伤液、GLU损伤液、NO损伤液),达到各自不同的浓度,作用相应的时间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PC12细胞生长及形态的变化,比色法测定上清液LDH活性,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计算各自的损伤抑制率。以上实验均同时设模型组(空白药物血清)及对照组(空白药物血清,但不加损伤条件,其它条件同实验组)。第四部分 XNQZ药物血清对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的影响1 TUNEL法检测药物血清制备、PC12细胞培养、缺氧损伤诱导方法同前。收集贴壁细胞,PBS液洗涤,涂于预先用多聚赖氨酸处理的载玻片上,吹干,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阻断剂室温孵育,通透液冰浴中孵育,滴加TUNEL反应混合液湿盒孵育,转化剂-POD湿盒孵育,DAB显色,封片。同时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光镜观察,病理图象分析计算凋亡指数(AI)。2 FCM检测药物血清制备、PC12细胞培养、缺氧损伤诱导方法同前,收集贴壁细胞,洗涤,吹散,离心,70%乙醇固定,细胞DNA染色、制作bcl-2、bax蛋白免疫荧光样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的情况,计算增殖指数(PI)。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 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1 不同时段2组小鼠水迷宫实验结果术后7天、15天、30天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结果相似,模型组的游全程时间显着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2 不同时段2组小鼠跳台实验结果术后7天、15天、30天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结果相似,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反应时间显着延长,记忆潜伏时间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学习与记忆成绩下降。3 不同时段2组小鼠海马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WP=6>术后7天,模型组海马CA1区细胞脱失,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至术后30天,海马CA1区细胞几乎完全脱失,CA2、CA3区细胞也严重脱失,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形成结节,呈现海马硬化。第二部分 XNQZ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的影响1 不同时段各组小鼠水迷宫实验结果术后不同时段,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结果相似,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提高(P<0.05或P<0.01),并以XNQZ高剂量为优。2 不同时段各组小鼠跳台实验结果术后不同时段,学习成绩与记忆成绩结果相似,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提高(P<0.05或P<0.01),并以XNQZ高剂量为优。3 小鼠海马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海马CA1区细胞几乎完全脱失,CA2、CA3区细胞也严重脱失。XNQZ高剂量组海马CA1区细胞脱失少,有少数细胞核固缩,海马CA3区锥体细胞脱失,部分细胞核固缩。其余治疗组海马CA1区细胞脱失较多,海马CA3区锥体细胞脱失,细胞核固缩较多。 第三部分 XNQZ药物血清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1 XNQZ药物血清对PC12细胞缺糖、缺氧及自由基、caf、NO神经毒性、GLU神经毒性损伤模型的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PC12细胞形状呈圆形,为贴壁细胞,折光性较强,生长速度较快,培养3d后细胞生长成簇。在缺糖、缺氧及自由基、Caf、NO神经毒性损伤作用下,损伤特征比较相似,细胞肿胀圆缩,折光性下降,贴壁功能下降,部分细胞裂解成碎片。GLU损伤细胞还可见细胞聚集现象明显。XNQZ药物血清能明显减轻缺糖、缺氧及自由基、Caf、NO神经毒性损伤,表现为细胞折光性较好,细胞碎片形成减少。能使GLU损伤细胞聚集减少。2 XNQZ药物?
吕银娟[10](2003)在《甘草三参汤抗心律失常及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病人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该病的防治尚无特效的方法和理想的药物,所用西药种类虽多,但几乎均存在较大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发生常与抗心律失常的机制相一致,预防比较困难。中医药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但存在“起效慢,特异性差”等缺点。因此,开发新的药源、研究高效低毒的抗心律失常新药为目前临床所急需。甘草三参汤(GCSST)是应此需要而拟开发的一个新药方,为湖北省教育厅立项的重点项目(2001A04012)。本课题为该项目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从药效学角度通过不同的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研究该方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初步机制,同时探讨该方抗疲劳、耐缺氧效果,从而为本方的开发研制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 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阳性药物对照组,GCSST大、中、小剂量组。采用氯仿致小白鼠心律失常、氯化钡致大白鼠心律失常、缺血再灌注致大白鼠心律失常三种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GCSST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采用小白鼠负重游泳实验和小白鼠常压下耐缺氧实验,研究GCSST的抗疲劳、耐缺氧作用。各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百分率(%)表示,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1)在对氯仿致小白鼠心律失常的影响中,GCSST大、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剂量组在VT出现时间的影响中,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VP、VF、CA的影响中,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与心得安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心得安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 (2)在对氯化钡致大白鼠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影响中,GCSST大、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与心律平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在对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的影响中,GCSST大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GCSST大剂量组与心律平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小剂量组与心律平组比较有差异(p<0.05,p<0.01)。 在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的影响中,GCSST大、中、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GCSST大剂量组与心律平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小剂量组与心律平组比较有差异(p<0.05,p<0.01)。甘草三参汤抗心律失常及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硕士论文 在各项指标中,心律平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 .01)。 (3)在对缺血再灌注引发大白鼠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影响中,GCSST大、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心律平组无显着性差异(P>o.盯); GcSST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及心律平组比较均有显着‘险差异(p<0.05)。 在对缺血再灌注引发大白鼠vP的影响中,GCSST大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与心律平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o 在对缺血再灌注引发大白鼠vT的影响中,GCSST大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与心律平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O.05)o 在各项指标中,心律平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 .01)。 (4)在小白鼠抗疲劳实验中,GCSST大、中、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纹股蓝总贰片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纹股蓝总贰片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o (5)在小白鼠耐缺氧实验中,GCSST大、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GCSsT小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与纹股蓝总戒片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纹股蓝总戒片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1) GCSST能有效拮抗氯仿、氯化钡及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心律失常,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作用有增强的趋势.表明GCssT可能有类p一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及抗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作用。 (2)GCSST具有增强抗疲劳、耐缺氧能力.GcSST的组方原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过益气、养阴、活血,使心血旺盛,气阴充足,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抵抗力增强,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疲劳、耐缺氧能力。 (3)本文提示:GCssT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机理十分复杂,这可能与该方的复杂成份有关,也可能与中医整体治疗原则和用药特点有关。关于GCsST的深入研究,还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从分子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角度深入研究GCsST对心肌细胞代谢活动(如心肌细胞膜ATPase活性、气体信号分子N0及相关调节酶NOS的含量及活性)的调节、心电活动(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位?
二、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及抗缺血复灌性脑损伤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及抗缺血复灌性脑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蝙蝠葛酚性碱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及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Ⅰ部分 蝙蝠葛酚性碱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 蝙蝠葛酚性碱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蝙蝠葛酚性碱抗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机制探讨 |
(一) 蝙蝠葛酚性碱对细胞培养液中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二) 蝙蝠葛酚性碱对细胞内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Ⅱ部分 蝙蝠葛酚性碱对培养大鼠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 蝙蝠葛酚性碱对培养大鼠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二 蝙蝠葛酚性碱对大鼠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条件下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附录 |
致谢 |
(2)川芎嗪—香草酸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拼合原理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川芎嗪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川芎嗪抗脑缺血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VEGF与脑缺血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TMP-XS对原代神经元细胞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川芎嗪-香草酸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作用研究 |
实验一 川芎嗪-香草酸对小鼠断头张口呼吸时间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川芎嗪-香草酸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川芎嗪-香草酸对MCAO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川芎嗪-香草酸对MCAO模型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川芎嗪-香草酸抗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川芎嗪-香草酸的抗氧化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川芎嗪-香草酸的钙拮抗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川芎嗪-香草酸对MCAO大鼠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基本情况 |
基本情况 |
硕士阶段参与的课题 |
论文发表 |
(3)蒙药山沉香挥发油成分分析及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背景 |
1.3 蒙药山沉香的研究现状 |
1.4 丁香属植物研究概况 |
1.5 液相微萃取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山沉香挥发油的分离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液相微萃取法测定山沉香中花姜酮的含量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山沉香挥发油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山沉香挥发油对心肌细胞体外损伤的保护作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4 数据处理 |
5.5 结果 |
5.6 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山沉香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4 数据处理 |
6.5 结果 |
6.6 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主要结果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授权专利 |
附录2 主要缩写词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
附图 |
(4)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实验五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5)蝙蝠葛酚性碱对脑缺血大鼠VCAM蛋白表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传统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中风病的病因与病机 |
1.2 中风病的传统分证论治 |
1.3 中风的预防 |
二、现代医学对脑缺血的研究 |
2.1 能量衰竭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
2.2 胞内钙超载 |
2.3 NO及氧自由基的损伤 |
2.4 炎症反应 |
2.5 脑缺血与细胞凋亡 |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 |
3.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 |
3.2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四、蝙蝠葛酚性碱的现代药理研究 |
4.1 抗心律失常作用 |
4.2 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
4.3 抗心肌梗死以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
4.4 对血压的影响 |
4.5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
4.6 抗肿瘤作用 |
4.7 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
4.8 抑菌、抗炎作用 |
4.9 其他作用 |
实验一 PAMD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过程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实验二 PAMD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过程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脑缺血的病理概况 |
1.2 酸中毒与脑缺血 |
1.3 凋亡与脑缺血 |
1.4 脑缺血治疗及抗脑缺血药物 |
1.5 抗脑缺血药物药效评价的相关模型与方法 |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方法以及意义 |
第二章 天麻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天麻素对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大鼠脑内氨基酸水平变化的作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天麻素对神经细胞体外缺氧缺糖损伤的作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建立 |
5.1 概述 |
5.2 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建立 |
5.3 药物对神经细胞酸中毒模型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天麻素对神经细胞酸中毒损伤的作用研究 |
6.1 概述 |
6.2 酸中毒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及天麻素的干预作用 |
6.3 酸中毒对神经细胞的凋亡的影响及天麻素的干预作用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博士期间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冰片的抗脑缺血药效学研究及相关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药品与试剂 |
3.实验仪器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1.抗脑缺血实验 |
1.1 小鼠断头喘气实验 |
1.2 小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实验 |
1.3 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 |
1.4 氯化镁致小鼠急性脑缺血实验 |
1.5 KCN致小鼠急性脑缺血实验 |
1.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学习记忆实验 |
1.7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 |
1.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
1.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 |
1.10 小鼠不完全脑缺血脑卒中指数实验 |
1.11 小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致不完全脑缺血实验 |
1.12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 |
2.血管、血流量实验 |
2.1 麻醉大鼠血压实验 |
2.2 离体豚鼠心脏灌流实验 |
2.3 麻醉猫脑血流量实验 |
3.抗血栓实验 |
3.1 大鼠优球蛋白溶解实验 |
3.2 小鼠全血凝块实验 |
3.3 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
3.4 AA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
4.其他 |
4.1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 |
4.2 小鼠负重爬杆实验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1.抗脑缺血作用 |
1.1 对小鼠断头喘气时间的影响 |
1.2 对小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存活时间的影响 |
1.3 对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 |
1.4 对饱和氯化镁致小鼠急性脑缺血存活时间的影响 |
1.5 对KCN致小鼠急性脑缺血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间的影响 |
1.6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 |
1.7 对MCAO小鼠脑梗塞体积、脑指数及神经行为的影响 |
1.8 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的影响 |
1.9 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塞体积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
1.10 对不完全脑缺血小鼠脑卒中指数的影响 |
1.11 对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小鼠脑内MDA、GSH-pX及SOD的影响 |
1.12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内LDH、ATP酶活力的影响 |
2.对血管、血流量的影响 |
2.1 对麻醉大鼠平均动脉压的影响 |
2.2 对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的影响 |
2.3 对麻醉猫血压、脑血流量的影响 |
3.抗血栓作用 |
3.1 对大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影响 |
3.2 对小鼠全血凝块重量的影响 |
3.3 冰片对出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3.4 冰片对由AA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4.其他 |
4.1 冰片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4.2 冰片对小鼠负重爬杆时间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附录1:病理图片 |
附录2:缩略词表 |
致谢 |
(8)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及抗缺血复灌性脑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动物 |
2 药物 |
3 试剂与仪器 |
4 实验方法 |
4.1 PAMd对小鼠断头后存活时间的影响 |
4.2 PAMd对小鼠常压缺氧下存活时间的影响 |
4.3 PAMd对小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后脑组织SOD活性、MDA及NO含量的影响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醒脑启智胶囊及药物血清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及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醒脑启智胶囊及药物血清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及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影响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XNQZ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行为学、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XNQZ药物血清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XNQZ药物血清对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甘草三参汤抗心律失常及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1 病位认识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药复方治疗 |
3.1 辨证分型治疗 |
3.2 主方加减治疗 |
3.3 专病专方治疗 |
4 单味中药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及其它疗法 |
5.1 中西医结合疗法 |
5.2 其它疗法 |
6 实验研究 |
6.1 单味中药及单体成分研究 |
6.2 复方研究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论文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GCSST拮抗氯仿致小白鼠心律失常实验 |
2.2 GCSST拮抗大白鼠心律失常实验 |
2.3 GCSST增强小白鼠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实验 |
实验结果 |
1 GCSST对氯仿致小白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
2 GCSST对BaCl_2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
3 GCSST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大白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
4 GCSST对小白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5 GCSST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3 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选取 |
4 对照药物的筛选 |
4.1 抗心律失常药物 |
4.2 抗疲劳、耐缺氧药物 |
5 GCSST解析 |
5.1 组方及用药特点 |
5.2 方中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6 实验结果与评价 |
6.1 抗心律失常作用 |
6.2 抗疲劳、耐缺氧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及抗缺血复灌性脑损伤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蝙蝠葛酚性碱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细胞及离体脑片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2]川芎嗪—香草酸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及机制初探[D]. 郝颖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3]蒙药山沉香挥发油成分分析及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D]. 颜彦.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4]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的研究[D]. 李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5]蝙蝠葛酚性碱对脑缺血大鼠VCAM蛋白表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孟繁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6]天麻素抗脑缺血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曾祥慧. 浙江大学, 2007(01)
- [7]冰片的抗脑缺血药效学研究及相关机制初探[D]. 何晓静. 沈阳药科大学, 2005(01)
- [8]蝙蝠葛酚性碱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及抗缺血复灌性脑损伤的作用[J]. 吕青,曲玲,郭莲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S1)
- [9]醒脑启智胶囊及药物血清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及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影响[D]. 田元祥. 河北医科大学, 2004(04)
- [10]甘草三参汤抗心律失常及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D]. 吕银娟. 湖北中医学院,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