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5G型客车冬季运输典型制动故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阳阳[1](2019)在《大风区停留动车组气动力模拟及防溜分析》文中指出为应对动车组在车站或运行区间无动力停留时的溜逸问题,我国铁路部门制定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当中明确规定了动车组的防溜办法,但是对于开行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京张城际铁路这种处在强风或者较大线路坡度路段的动车组来说,该办法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有必要展开对大风区、较大线路坡度条件下停留动车组综合受力情况的研究,确定不同条件下车辆无动力停留时所需要设置手制动器或铁鞋的数量,进而提高风区停留车辆制动的效率,保证动车组停留安全。本文首先对列车空气动力学以及列车防溜原理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得到了平地路段、路堤路段以及路堑路段三种不同路基结构中停留动车组的气动力,并研究了强风地区停留动车组的气动特性。然后计算了不同工况下动车组安全停留时所需防溜力。最后,针对停留动车组所有可能发生溜逸的工况,制定了详细的防溜措施。与铁总现有的防溜措施相比较,本文制定的措施更为全面,防溜设备的设置更为高效。这对铁路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补充风区运行的高速列车的防溜管理办法,保证高速列车在风区的安全运行,提高风区铁路作业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动车组在强风区停留时的气动仿真结果表明:在强纵向风、无风向角的条件下,三种路段中停留动车组所受纵向力均随风速增大而增大,纵向力数值与风速的2次方成正比,在不同路基结构中,列车纵向力相差在5kN范围内;在强纵向风、有风向角的条件下,三种路段动车组所受纵向力整体随方向角增大而减小,而空气升力随风向角增大而增大。路堤路段空气升力变化最为显着,最大空气升力达到700 kN;而对于平地路段和路堑路段空气升力呈缓慢增长趋势,平地路段最大值约为300 kN,路堑路段最大值仅为150 kN。动车组在强风区停留时防溜力的计算结果表明:防溜当动车组停放制动正常时,停放制动可以满足动车组40m/s以下风速、30‰以下坡度的线路上停留而不发生后溜;30钱夫人以上坡度的工况下,必须外部施加防溜措施;在停放制动失效时,动车组在绝大多数工况下防溜力均为正值,必须采取外部施加防溜措施。当风向角0≤β≤60°时,三种路段停留动车组安全停放使所需防溜力均为正值;当风向角60<≤90°时,动车组防溜力比0≤β≤60°减小了约20~50kN;在相同的线路坡度条件下,分析不同路段停留动车组的最不利风向角,得到平地路段动车组停放最不利方向角为β=20°,路堤路段动车组停放的最不利风向角为β=20°,路堑路段动车组停放的最不利风向角为β=30°。
李伟平,许明凌[2](2018)在《铁路客车塞拉门气路系统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25T型客车电控气动塞拉门气路控制系统进水的原因,提出了改变供风结构与加装过滤装置的建议,以确保客车运用安全。
戴志强[3](2017)在《车辆故障检修与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乘客和货物安全运送到目的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基本任务,该特点也决定了铁路运输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但随着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此产生的安全与生产、效率、效益间的矛盾完全暴露出来,虽然铁路上下采取了很多方法,但仍然没有充分解决铁路安全生产的问题。除了员工素质、设备设施条件限制之外,安全管理质量不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铁路安全管理上的疏漏是导致铁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铁路客车车辆段为研究对象,从近几年全路车辆系统行车事故中常见的大部件断裂、配件脱落、燃轴切轴、制动故障、车钩分离等故障入手,使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查找车辆段检修作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并制定了改进措施,以达到提高安全管理质量的目的。
韩万里[4](2017)在《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为研究对象,结合汽车可靠性等相关理论,以确定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一、二级维护周期里程为目的,同时进行与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相关的多方面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车辆维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城市公交客车维护的相关国家法规与行业标准的发展历程,阐明对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里程优化的重要意义。其次深入的对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结构、影响其技术状况因素、故障分类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出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然后对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出了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故障发生规律。对与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安全、可靠性相关的关键系统及零部件进行确认,研究可靠性模型建立的方法,运用可靠性统计模型建立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故障分布模型。在对故障数据分析处理及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最后以经济性为目标确定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一级维护周期里程,通过分析车辆在一级维护周期里程内的维护、小修及工时费与其运行里程之间的变化关系,采用置信度分析法,对车辆一级维护周期里程进行研究。在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二级维护周期里程研究时,以车辆安全性为主要目标,车辆可靠性及润滑油使用寿命为次要约束目标,运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并优化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二级维护周期里程。本文还简介了城市公共汽车维护工艺企业标准,选取40辆12米海格气电混合动力公交客车(HIGER KLQ6129GCHEV1A)为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到了在时间跨度12个月内发生的937个现场故障数据,并按相关原则进行统计和处理。基于可靠性模型的建立方法、线性回归拟合图形的分析、拟合精度分析等,运用Excel方便的验证和计算出了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可靠性模型及维护周期里程。
张彦斌[5](2016)在《基于TCDS实现制动系统实时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动系统故障是影响客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铁路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的制动监测子系统通过车载实时监测诊断装置对客车的制动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和报警,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实现地面对客车制动系统的实时监控。本文介绍了实现制动系统实时监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TCDS系统和制动监测子系统结构功能进行了介绍,列举了TCDS现场运用情况和系统监控报警故障分析及处理案例。经过长期的运用实践总结出了制动监控系统存在的数据实时性不强等不足之处,通过设计车地无线传输协议,制定报文发送发式和数据加载技术,设计新制动监控网页等手段,提高了监控数据的实时性,实现了制动风压监测数据变化情况的实时监测。通过现场制动机试验监测,验证了制动系统实时监测功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对防止由制动系统故障造成行车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是智能诊断客车运行故障、提高客车检修效率、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
周勇[6](2016)在《客车检修规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率,客车车辆作为铁路运输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着旅客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必须提高其可靠性、可用性等;与此同时,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创收情况,检修费用作为客车车辆费用支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求检修部门努力降低检修费用。现有的客车检修制度大多存在“过度检修”或“检修不足”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我国客车车辆的发展要求,因此,客车车辆修程修制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分析对比国内外客车车辆检修制度的特点,从而找出我国客车检修制度的不足;然后介绍了我国客车车辆故障的定义、故障的分类以及客车车辆常见的故障模式;然后探讨了常见的故障分析方法;最后以客车车辆中常见的209P型转向架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模式及影响(FMEA)的分析步骤,分析表明209P型转向架的故障主要包括:轮对故障以及转向架振动和异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转向架主要故障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另外,分析我国客车车辆检修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客车车辆检修等级的划分、检修周期及检修周期结构的设置,对客车车辆的检修方式的逻辑决策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介绍了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常见的寿命分布类型,讨论了寿命预测的方法,建立了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的寿命分布模型;研究基于可靠度、经济性、最大可用度的定期检修周期模型,并利用多目标模糊决策法,综合考虑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定期检修周期的优化模型。最后,本文还研究了状态预防修中的关键环节——状态预测,本文引入当前研究较为成熟的BP神经网络对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进行状态预测。分析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能够对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进行状态预测,且预测的精度较高,这为状态预防修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永东[7](2014)在《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铁路企业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国营企业,其运输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誉,一直以来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铁路加大了改革力度,实现政企分开,进一步走向市场经济,确保运输安全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因此,作为铁路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重新审视新时期的安全管理工作,以其建立更加可靠的安全控制体系。成都车辆段成立于1998年3月,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集动车、客车检修运用为一体的车辆段。近年来,成都车辆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安全总体稳定,保证了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毕竟建段历史不长,安全管理经验积累不够,安全生产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职工两违问题屡禁不绝,客车安全一般C类及以下事故未能彻底消除,行车设备故障时有发生,这既有管理人员观念上的问题,也有现行制度上的缺陷,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问题的增多,企业必须对现行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优化,重新定位安全管理思路,以解决新形势下的安全管理问题。本文对成都车辆段安全管理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把握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质与内涵,明确了企业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措施,以及确保安全风险管理得以贯彻落实的配套保障制度,以期为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实现动、客车运输安全持续稳定的目标。本套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案是在充分把握内、外部安全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能使企业更加有效的控制安全风险,更能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夯实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为企业的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
梁显华[8](2014)在《铁路客车制动阀弹簧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动阀是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中的主要部件,其状态良好是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而制动阀的各个动作的准确与否和制动阀弹簧的参数直接相关,因此铁路车辆在进行厂修或段修时均需对制动阀弹簧的几何参数进行检测。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研制制动阀弹簧自动检测系统,实现对客车用制动阀制动弹簧的自动检测。该系统硬件部分主要使用伺服电机、光栅尺、称重传感器等可精确控制产品实现,软件部分使用C++Builder进行系统开发。伺服电机(servo motor)是一种存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动作的发动机。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可以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迅速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能够快速反应,可以精确地实现速度控制和位置控制。在本系统中使用伺服电机作为动力源,用来执行各项动作命令。光栅尺是利用光栅的光学原理来进行工作的一种测量反馈装置。光栅尺测量输出的信号为数字脉冲,具有检测范围大、检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按照制造方法和光学原理的不同,光栅尺可以分为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其精度均能达到微米级。在本系统中,使用直线光栅尺作为制动阀弹簧高度测量元件,用来具体检测制动阀弹簧的各项高度值。称重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质量转变为可测量的电信号输出的装置,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精度和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好,寿命长,对环境要求也不太严格,因此,在本系统中,选用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作为压力检测元件,既作为反馈信号,确保系统正确下达指令,又作为承载和压力检测部件,参与实际测量工作。C++ Builder是由Borland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应用对象的可视化集成开发工具。其具有快速、简单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功能强大。在本系统中,使用C++ Builder编程软件,开发制动阀弹簧自动检测系统的应用软件,使应用软件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及数据处理等功能,实现制动阀弹簧自动检测系统的测量、结果显示、数据存储、查询、打印等操作。本文对系统的各项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说明,对硬件的组成、软件的编写等衔接工作也作了仔细研究,从实做的角度阐述了制动阀弹簧自动检测系统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最后,对该系统的误差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以及系统发展方向。
陈思[9](2014)在《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的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CDS系统(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是为适应对我国客车安全运行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客车安全监控系统。它通过车载安全监控设备,对客车运行关键部件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从2005年至今,TCDS系统己在全国铁路18个铁路局及其管内车辆段安装和投入使用,客车运行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监控,有效减少了诸多危及行车安全的事故发生,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限制着TCDS系统作用的发挥。如轴温误报警现象频繁、TCDS网络通信不稳定、数据收发不稳定、数据传输不完整、数据丢失或系统拥堵现象多发、显示编组信息错误、地面应用不完善等。本文提出了TCDS系统改进的背景意义,分析了国内外以及铁路车辆段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使用现状,对TCDS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结合当前TCDS使用管理,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TCDS的运用现状,从软件层面采用模块化、低耦合、易扩展的设计思想,对TCDS进行升级与开发,并对升级后的系统运行试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可以看出:升级改进后的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系统拥堵、提高轴温报警准确率、减少列车编组的变化,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规避了由于硬件环境恶劣带来的诸多问题。另外,升级后的系统完善了地面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功能,为使用部门日常安全生产运输管理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陈伯施[10](2014)在《强化车辆安全基础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为铁路运输提供可靠装备保障——在全路车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研究表明回顾2013年全路车辆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全路车辆系统2014年在确保车辆安全、深化安全风险管理、提高运用效率、控制检修成本、推进管理创新、加强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工作要点。
二、25G型客车冬季运输典型制动故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5G型客车冬季运输典型制动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风区停留动车组气动力模拟及防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气动力与防溜安全研究现状 |
1.2.1 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2 列车防溜安全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与动车组防溜理论 |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 |
2.1.1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 |
2.1.2 列车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2.2 停留动车组防溜理论 |
2.2.1 车辆溜逸的定义及原因 |
2.2.2 强风路段停留车辆防溜原理 |
2.3 现行防溜办法及防溜措施 |
2.3.1 高速列车防溜办法及原则 |
2.3.2 常用车辆防溜设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工况下停留动车组气动力数值模拟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模拟过程 |
3.1.1 数值仿真模型 |
3.1.2 边界条件设置与网格划分 |
3.1.3 计算方法 |
3.2 纵向风风速对不同路段停留动车组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纵向风风速下停留动车组表面及周围流场气动力分布 |
3.2.2 不同纵向风风速下停留动车组气动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 纵向风风向角对不同路段停留动车组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纵向风风向角下停留动车组表面及周围流场气动力分布 |
3.3.2 不同纵向风风向角下停留动车组气动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工况下停留动车组防溜力需求与分析 |
4.1 停留动车组的受力分析 |
4.2 力学模型中相关力的计算 |
4.2.0 八辆编组动车组气动力计算 |
4.2.1 动车组重力计算 |
4.2.2 动车组停放制动力计算 |
4.2.3 动车组起动阻力计算 |
4.2.4 线路坡度 |
4.3 不同风速条件下停留动车组防溜力计算与分析 |
4.3.1 停放制动正常时防溜力需求分析 |
4.3.2 停放制动失效时防溜力需求分析 |
4.4 不同风向角条件下的停留动车组防溜力需求分析 |
4.4.1 停放制动正常时防溜力需求分析 |
4.4.2 停放制动失效时防溜力需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停留动车组防溜措施设置 |
5.1 停留动车组防溜设置 |
5.2 防溜铁鞋制动阻力计算 |
5.3 不同风速条件下停留动车组防溜设置 |
5.3.1 停放制动正常时动车组防溜设置 |
5.3.2 停放制动失效时动车组防溜设置 |
5.4 最不利风向角条件下动车组防溜设置 |
5.4.1 平地路段最不利风向角条件下动车组防溜设置 |
5.4.2 路堤路段最不利风向角条件下动车组防溜设置 |
5.4.3 路堑路段最不利风向角条件下动车组防溜设置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铁路客车塞拉门气路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概况 |
2 原因分析 |
2.1 南北气候差的影响 |
2.2 机车总风管风源水汽、杂质多 |
2.3 塞拉门过滤减压阀结构存在缺陷 |
2.4 25T型客车供风管路设计存在缺陷 |
3 优化方案 |
3.1 加装总风管汽水分离器 |
3.2 改进25T型客车总风供风管系 |
3.3 提高塞拉门防水过滤能力 |
3.4 加强库检作业 |
3.5 加强应急处置 |
4 结束语 |
(3)车辆故障检修与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铁路车辆系统安全管理特点 |
2.1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特点 |
2.2 铁路车辆结构特点 |
2.3 铁路车辆部门的检修作业管理模式 |
2.4 福州车辆段管理现状 |
第三章 车辆系统常见事故分析 |
3.1 车辆事故原因 |
3.2 车辆常见事故分析 |
3.2.1 铁路车辆事故相关规定 |
3.2.2 铁路车辆易发事故点评 |
第四章 事故树分析 |
4.1 绘制事故树 |
4.2 事故树计算 |
4.2.1 车辆燃轴切轴 |
4.2.2 车辆大部件断裂 |
4.2.3 车辆配件脱落 |
4.2.4 车辆制动故障 |
4.2.5 车辆车钩分离 |
4.3 顶上事件的最小割集 |
4.4 结构重要度分析 |
4.4.1 包含较少基本事件的割集 |
4.4.2 高频率基本事件 |
4.4.3 其他割集分析 |
4.5 车辆段检修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
第五章 提升检修作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
5.1 改善检修作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措施 |
5.1.1 提高职工管理水平 |
5.1.2 推进标准化作业落实 |
5.1.3 结合部作业管理 |
5.2 防止车辆事故的措施 |
5.2.1 防止车辆燃轴切轴的措施 |
5.2.2 防止车辆大部件断裂措施 |
5.2.3 防止车辆配件脱落措施 |
5.2.4 防止车辆制动故障措施 |
5.2.5 防止车辆车钩分离措施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1.3 营运客车维护技术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1 国外营运客车维护制度 |
1.3.2 国内营运客车维护制度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状况研究分析 |
2.1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概述 |
2.1.1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结构 |
2.1.2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工作原理 |
2.2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配置的变化 |
2.3 影响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状况变化因素分析 |
2.3.1 非传统零部件的影响 |
2.3.2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条件的影响 |
2.3.3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材料品质 |
2.3.4 驾驶员驾驶习惯的影响 |
2.3.5 维修维护质量的影响 |
2.4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失效模式分布 |
2.4.1 故障失效模式分类 |
2.4.2 故障失效模式统计分类原则及分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理论 |
3.1 城市公交客车维护技术标准 |
3.2 城市公交客车的可靠性概述 |
3.2.1 可靠度 |
3.2.2 故障率的概念 |
3.3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故障变化规律 |
3.3.1 渐发性故障变化规律 |
3.3.2 突发性故障变化规律 |
3.4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渐发性故障和突发性故障的分布 |
3.5 城市混合动公交客车故障的分布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总成故障分布规律及可靠性模型研究 |
4.1 威布尔分布规律的常用形式及其实用性 |
4.1.1 威布尔分布规律的常用形 |
4.1.2 威布尔分布的实用性 |
4.1.3 威布尔分布模型求解 |
4.2 可靠性模型建立方法分析 |
4.3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电力驱动系统故障分布规律及拟合检验 |
4.3.1 电力驱动系统的故障数据的收集 |
4.3.2 电力驱动系统故障数据的处理 |
4.3.3 电力驱动系统故障数据的回归线性分析及拟合检验 |
4.4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故障分布拟合检验 |
4.4.1 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故障数据的收集 |
4.4.2 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故障数据的处理 |
4.4.3 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现场数据的回归线性分析及拟合检验 |
4.5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润滑系统失效分布拟合检验 |
4.5.1 润滑系统失效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4.5.2 润滑系统失效数据的回归线性分析及拟合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优化模型 |
5.1 维护周期优化原则 |
5.2 基于经济性目标一级维护周期的确定原理及方法 |
5.2.1 一级维护周期的确定原理 |
5.2.2 一级维护周期确定的方法 |
5.3 一级维护里程周期的确定 |
5.4 基于车辆运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的二级维护周期多目标优化研究 |
5.4.1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安全性目标及其允许界限的研究分析 |
5.4.2 可靠度目标及其允许界限的确定 |
5.4.3 润滑油使用寿命目标及其允许界限 |
5.5 二级维护周期里程的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TCDS实现制动系统实时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铁路客车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铁路客车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1.2.2 我国铁路客车安全监控系统(TCDS)的发展情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TCDS系统简介 |
2.1 TCDS系统功能 |
2.2 TCDS系统主要监控对象 |
2.3 TCDS系统结构 |
2.3.1 车载实时监测诊断系统 |
2.3.2 车地无线传输系统 |
2.3.3 地面联网应用软件 |
2.4 监测诊断报警事件的分类与共享 |
2.4.1 报警事件的分类与处理 |
2.4.2 报警事件信息共享 |
3 TCDS系统运用及报警案例 |
3.1 武昌客车车辆段概况 |
3.2 2015年TCDS系统监控报警故障统计 |
3.3 TCDS应用及报警案例 |
3.3.1 轴温报警案例 |
3.3.2 制动报警案例 |
4 基于TCDS的制动系统监测 |
4.1 概述 |
4.2 制动监测系统功能 |
4.3 制动故障监测诊断 |
4.3.1 制动监测诊断原理 |
4.3.2 制动故障类型 |
4.3.3 制动故障报警分类 |
4.3.4 制动故障判断依据 |
5 制动系统实时监测功能的实现和验证 |
5.1 实现制动实时监测的目的 |
5.2 实时监测功能的实现 |
5.2.1 车地无线传输协议设计 |
5.2.2 制定报文发送机制 |
5.2.3 车载列车级软件设计 |
5.2.4 地面系统数据加载技术 |
5.2.5 制动系统监测网页 |
5.3 制动系统实时监测功能试验验证 |
5.3.1 搭建试验环境 |
5.3.2 微控列车制动机试验验证 |
5.3.3 手动列车制动机试验验证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论文摘要 |
(6)客车检修规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客车车辆检修制度研究 |
1.2.1 德国客车车辆检修制度 |
1.2.2 法国客车车辆检修制度 |
1.2.3 日本客车车辆检修制度 |
1.2.4 我国客车车辆检修制度 |
1.3 我国客车车辆检修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客车检修制度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客车车辆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2.1 故障分类与故障模式 |
2.1.1 故障的定义及分类 |
2.1.2 客车车辆主要故障模式 |
2.2 故障分析方法 |
2.2.1 故障树分析 |
2.2.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2.3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实例 |
2.3.1 转向架概述 |
2.3.2 209P型转向架的结构及功能 |
2.3.3 209P型转向架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客车车辆检修制度的理论分析 |
3.1 定期检修的理论分析 |
3.1.1 浴盆曲线与定期检修 |
3.1.2 定期检修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3.2 运用维修的理论分析 |
3.2.1 其他故障曲线与状态预防修 |
3.2.2 状态预防修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
3.3 客车检修等级及检修周期 |
3.3.1 客车检修等级的设置 |
3.3.2 客车车辆的检修间隔期和检修周期结构及其确定 |
3.4 客车车辆检修方式的逻辑决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寿命分布模型研究 |
4.1 可靠性及其常用指标 |
4.2 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常见的寿命分布 |
4.2.1 指数分布 |
4.2.2 正态分布 |
4.2.3 对数正态分布 |
4.2.4 威布尔分布 |
4.3 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的寿命预测方法 |
4.4 可靠性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4.4.1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 |
4.4.2 完全寿命数据预处理 |
4.4.3 不完全寿命数据预处理 |
4.5 分布类型的校验 |
4.6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的参数估计 |
4.7 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寿命预测实例分析 |
4.7.1 寿命数据的初步整理及分析 |
4.7.2 轮对寿命分布类型的校验 |
4.7.3 轮对寿命分布的参数估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定期检修周期优化研究 |
5.1 概述 |
5.2 单因素要求的定期检修周期的确定 |
5.2.1 按可靠度要求确定检修周期 |
5.2.2 按经济性要求确定检修周期 |
5.2.3 按最大可用度要求确定检修周期 |
5.3 基于多目标模糊决策法的定期检修周期优化研究 |
5.3.1 多目标模糊决策法 |
5.3.2 基于多目标模糊决策法的定期检修周期优化研究 |
5.4 定期检修周期优化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客车车辆关键零部件状态预测 |
6.1 状态预测概述 |
6.2 BP神经网络的状态预测模型 |
6.2.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 |
6.2.2 BP神经网络状态预测模型 |
6.2.3 BP神经网络的建立过程 |
6.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状态预测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安全风险管理的起源 |
2.2 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
2.2.1 风险的含义 |
2.2.2 安全风险管理的含义 |
2.3 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及方法 |
2.3.1 安全风险规划 |
2.3.2 安全风险的识别 |
2.3.3 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
2.3.4 安全风险的处理 |
2.3.5 安全风险的监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成都车辆段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成都车辆段简介 |
3.2 成都车辆段安全形势分析 |
3.2.1 成都车辆段面临的挑战 |
3.2.2 成都车辆段面临的机遇 |
3.3 成都车辆段安全管理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管理经验总结 |
3.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
4.1 铁路企业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 |
4.2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本质与内涵 |
4.3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及方法 |
4.3.1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划 |
4.3.2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架 |
4.3.3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
4.3.4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识别 |
4.3.5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分析、评价及处理 |
4.3.6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监控 |
4.4 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
4.4.1 安全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
4.4.2 安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铁路客车制动阀弹簧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研究 |
2.1 基本功能与工作原理 |
2.2 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2.3 系统基本组成 |
2.3.1 硬件部分 |
2.3.2 软件部分 |
2.3.3 整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的设计研究 |
3.1 直流伺服电机的应用研究 |
3.1.1 伺服电机驱动器 |
3.1.2 编码器 |
3.1.3 直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 |
3.1.4 行星齿轮的应用研究 |
3.1.5 直流伺服电机选型参数研究 |
3.1.6 直流伺服电机硬件接线及控制程序研究 |
3.2 直线光栅尺的应用研究 |
3.2.1 直线光栅尺的原理 |
3.2.2 直线光栅尺的硬件接线及控制程序研究 |
3.3 称重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
3.3.1 称重传感器的原理 |
3.3.2 称重传感器硬件接线及控制程序研究 |
3.4 电源的应用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研究 |
4.1 C++Builder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4.2 系统应用界面的设计研究 |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研究 |
4.3.1 检测人员名单表的建立 |
4.3.2 理论值表的建立 |
4.3.3 k值采集表的建立 |
4.3.4 检测数据记录表的建立 |
4.4 软件系统与硬件接口通信的设计研究 |
4.4.1 称重传感器的数据采集 |
4.4.2 直线光栅尺的数据采集 |
4.4.3 伺服电机的控制通信 |
4.4.4 打印设备的通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调试应用分析研究 |
5.1 误差分析 |
5.2 故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使用现状 |
1.2.1 国外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使用现状 |
1.2.2 国内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使用现状 |
1.3 上海铁路局合肥车辆段TCDS的使用情况 |
2 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系统简介 |
2.1 TCDS系统定义 |
2.2 TCDS系统功能 |
2.3 TCDS系统构成 |
2.3.1 车载安全监控子系统 |
2.3.2 车地数据无线传输子系统 |
2.3.3 地面联网应用子系统 |
2.3.3.1 系统构成 |
2.3.3.2 组网方式及数据传输 |
2.4 TCDS系统的数据分类 |
2.4.1 实时数据 |
2.4.2 下载数据 |
2.5 TCDS监控功能体现 |
3 上海铁路局合肥车辆段车辆运用故障情况分析 |
3.1 合肥车辆段概况 |
3.2 运用故障分析 |
3.2.1 转向架及钩缓装置故障 |
3.2.2 制动系统故障 |
3.2.2.1 空气制动故障 |
3.2.2.2 基础制动故障 |
3.2.3 空调系统故障 |
3.2.4 车电系统故障 |
3.2.5 发电车故障 |
3.2.6 轮对故障 |
4 TCDS在实际运用中使用存在的问题 |
4.1 数据完整性差 |
4.2 数据实时性差 |
4.2.1 TCDS系统集中离线现象 |
4.2.2 重点行车数据的采集和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不完善 |
4.3 误报警 |
4.4 地面应用系统不完善 |
5 TCDS系统的改进方案 |
5.1 TCDS系统改进整体目标 |
5.2 车地双向通信协议优化 |
5.3 列车级车载软件设计 |
5.3.1 系统功能 |
5.3.2 软件架构设计 |
5.3.3 编组生成算法改进 |
5.3.4 轴温诊断算法改进 |
5.4 地面数据收发软件设计 |
5.4.1 系统功能 |
5.4.2 系统架构设计 |
5.4.3 系统数据流 |
5.4.4 实时性改进 |
5.5 地面监控网站优化方案 |
6 系统运行试验验证 |
6.1 试验环境 |
6.2 数据完整性试验 |
6.3 数据实时性试验 |
6.3.1 TCDS系统集中离线现象解决情况 |
6.3.2 全列制动试风时刻的压力数据采集情况 |
6.3.3 验证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 |
6.4 轴温报警优化验证 |
6.5 验证车辆故障分类、统计功能 |
6.6 验证车辆在线率统计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10)强化车辆安全基础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为铁路运输提供可靠装备保障——在全路车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 2013年车辆工作主要成效 |
2 车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
2.1 车辆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
2.2 确保安全的要求更高、责任重大 |
2.3 运输保障任务十分艰巨 |
2.4 车辆安全风险管理亟待深化 |
2.5 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是车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
2.6 推进铁路管理机制创新,对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
2.7 职工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
3 2014年车辆工作要点 |
3.1 突出客车和高铁安全,确保车辆安全持续稳定 |
3.2 突出现场作业标准化,全面深化车辆安全风险管理 |
3.3 立足内涵挖潜,进一步提高车辆运用效率 |
3.4 增强成本意识,大力加强车辆检修成本控制 |
3.5 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切实强化车辆专业管理 |
3.6 加强车辆检修运用能力建设,推进安全监控技术手段应用 |
3.7推进验收体制改革,确保工作有序、队伍稳定 |
3.8 大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
3.9 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四、25G型客车冬季运输典型制动故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风区停留动车组气动力模拟及防溜分析[D]. 宋阳阳.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2]铁路客车塞拉门气路系统优化[J]. 李伟平,许明凌. 铁道车辆, 2018(08)
- [3]车辆故障检修与安全管理研究[D]. 戴志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17(11)
- [4]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研究[D]. 韩万里. 长安大学, 2017(02)
- [5]基于TCDS实现制动系统实时监测的研究[D]. 张彦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12)
- [6]客车检修规程优化研究[D]. 周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7]成都车辆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 张永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6)
- [8]铁路客车制动阀弹簧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D]. 梁显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3)
- [9]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的升级研究[D]. 陈思.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4(04)
- [10]强化车辆安全基础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为铁路运输提供可靠装备保障——在全路车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陈伯施. 中国铁路,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