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燃易爆场所杂散电流火灾事故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胡景武[1](2020)在《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及其在典型石化企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石化企业的生产原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质,一旦生产过程存在违章操作、设备故障、工艺缺陷等,会造成易燃易爆物质不可控制,导致发生泄漏、燃爆等重大恶性事故。不仅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威胁员工的生命安全,也会诱发次生灾害,威及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如何更好的预防事故,分析事故已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事故树、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风险指数评价法”和事故预测法引入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工作中。论述了蝴蝶结模型的事故分析方法,梳理构建了该方法在石化企业应用的数据信息结构、事故类型结构等。利用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不仅可以对特定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而且有助于提高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风险指数评价法可以对蝴蝶结模型提出的安全屏障进行论证,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应用研究事故预测方法,对近年的液化气事故进行整理研究,查找发生的规律,对未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文中给出了蝴蝶结模型和以上评价预测方法在抚顺石化液化气充装车间等典型企业的安全分析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液化气储罐泄漏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可以从设备陈旧、液化气罐超压、气体逸散、液化气罐附件泄漏、液化气罐撕裂五种可能引起泄露的因素出发设置多种安全屏障。根据事故发展过程,可通过倒罐、紧急切断阀、消防系统、防火堤、可燃气体报警器、应急与救援等应急程序,尽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液化气管道泄漏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可以从管道老化、管道不达标、操作失误和管道破损四种可能引起泄露的因素出发设置多种安全屏障。可以利用倒罐、紧急切断、消防系统与人员防护等紧急措施,尽可能最小化事故产生的后果;用电事故蝴蝶结模型可以从触电伤害和电气故障两种可能引起用电事故为出发点设置多重安全预防屏障。可以利用监控系统、及时断电、灭火系统、安全防护等紧急措施,尽可能最小化事故产生的后果;机械伤害蝴蝶结模型、高处坠落蝴蝶结模型可以从人的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管理缺失设置安全屏障。根据事故发展过程,可以使用各种安全措施和保护装置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后果;车辆伤害蝴蝶结模型以车辆失控和车辆与人接触为出发点设置多重安全屏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和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对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管理工作进行验证,并实地证明了相关工作的效果显着。在事故发生前,对未发生的事故进行定量预测,不仅有助于生产企业提前做好事故的预警,还能尽可能的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文章使用灰色马尔科夫事故预测理论对未发生事故进行定量预测,预测结果的误差值小于8.47%,并采用取对法进一步修正模型,将相对误差缩小到3.39%。涉及到单个工厂,数据较少,可结合全国发生的事故起数,对企业的事故发生建立预警模式。当全国事故起数小于100起,按照正常管理运营。当全国事故起数大于等于100起,按照管理措施升级实施预警模式。在工作时进行分级管理,能够减小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张子为[2](2020)在《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整体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当前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等环节与城市交织在一起,风险管控难度相对较高。目前,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是将定量风险评价(QRA)方法应用于化工园区,虽然解决了如何开展区域风险评价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等问题,但未结合各危化品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区分,不便于对同一危化品行业内的企业风险程度进行排序和差异化风险控制。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的基础上,辨识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风险构成,划分出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区域事故风险评估单元,建立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的风险评估方法,最后选取国内某城市区域进行实例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区域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对国内外的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城市区域事故总体趋势及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特点,剖析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2)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构成研究对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构成进行分类,分别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对涉氯和氨气两个领域的事故风险构成进行辨识。(3)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单元划分分析城市区域不同的危险化学品风险单元,分别对城市区域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区域公共设施风险进行风险分析。(4)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行业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对大型化工企业、油漆、涂料类企业、黏胶剂类企业和工业气体类企业风险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行业的危险源按定量风险计算方法、事故后果模拟法和危险指数法进行分级,研究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涉氯和涉氨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5)实例应用以国内某一城市区域为例,使用本论文中提出的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对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到使用过程的事故风险进行评估应用。该论文有图14幅,表26个,参考文献80篇。
伍星光[3](2020)在《基于安全屏障的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库储存大量易燃易爆的危险物质,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甚至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多米诺事故,对企业声誉、设备资产和人员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适用于油库的事故模型,缺乏系统的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大量油库历史事故,明确影响油库安全的各类风险因素和事故因果关系,研发用于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模型和方法,为油库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搜集整理国内油库历史事故1144例,通过对发生年份、事故类型、事故单元、操作状态、点火源、事故原因和后果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各事故特征因素的频率分布,通过对事故原因、事故类型和事故后果的交互分析,明确事故因果关系,求取不同促成因素对于引发各类型或后果事故的相对风险,为事故建模和分析以及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通过总结油库工艺特点和事故特征,对SHIPP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基于安全屏障的油库事故模型。根据所搜集整理的事故案例中蕴含的因果关系构建反映安全屏障依赖关系的综合性贝叶斯网络,通过EM算法进行参数学习,实现安全屏障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和不同场景下事故类型及后果的动态预测。根据油库事故模型所表征的事故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分析事故案例,结合油库操作管理要求,建立事故过程通用故障树模型和各安全屏障通用故障树模型,通过将故障树模型应用于具体案例分析,形成基于通用故障树的事故分析方法。调研某原油库发生的336个异常事件,基于油库事故模型分析各异常事件的事件场景和序列,通过故障树和事件树分析,构建原因-后果关系模型,并将故障树和事件树映射为贝叶斯网络以表征不确定性和条件依赖性,针对新的证据信息,通过贝叶斯网络更新机制实施概率更新;根据贝叶斯理论对现场异常事件数据进行经验学习,降低先验概率的不确定性,实现对油库事故风险的动态预测。综合考虑安全屏障对事件的避免、预防、控制和保护作用,根据油库事故模型分析原因和事件的逻辑关系,构建浮顶罐重大泄漏bow-tie模型,对事故原因和安全屏障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潜在的重大事故场景模型,通过将bow-tie模型转换为贝叶斯网络模型,形成基于安全屏障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
罗彦舟[4](2019)在《JA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爆行业产品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大量领域,尤其是在基础工业及重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施工应用中,素来被称作“基础工业的基础,能源工业的能源”。民用爆炸物品属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其生产、销售、储存等环节风险较大,因此,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民爆行业生产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心,对民爆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标准也要明显高于普通生产企业,为了加强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设,有必要利用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对民爆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本文选取江西省内某民爆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业工程思维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安全管理的办法。本文的重点是利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对民爆生产企业从原、辅材料到产成品,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设施,从生产工艺到仓储运输,对民爆企业的各个环节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以及对民爆企业典型安全事故的分析。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本文通过对安全因素的分析,结合工业工程持续改进的思维方式,文章最后提出了对民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大危险源标识与分级、安全应急预案建设以及事故信息报送与处置各个环节的改善方案。
王春凤[5](2019)在《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逐渐枯竭,针对能源结构,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而此时具有绿色环保、能效高、经济实惠等优点的天然气,逐渐引发关注并被大力推广。天然气是甲B类火灾危险物,爆炸极限范围为5.3%~15%,自燃温度约为590℃,轻于空气、易于扩散。假若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如雷电等自然灾害、天然气管道线路焊接不达标,相关设备及管道被刺激性地腐蚀、人为的故意损坏等,使天然气发生泄漏,如果遇到明火会发生火灾爆炸,给周围的民众、企业造成危害。天然气长输管道在其设计、安装、生产、输送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相关风险,因此及时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采取良好的措施保证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很有必要。本文以天津LNG站外输管道为例,通过采用风险矩阵法、综合风险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事故后果模型模拟评价等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评估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事件带来的后果,及时地采取相关的管控措施。督促天然气生产密闭化,生产设备确保无泄漏可能,如发现疑似天然气泄漏情况,应及时修复,督促有关人员密切观察;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建议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其优点在于可在远距离完成自动化程序控制,相关人员就可避免操作时直接接触;装置内设置火灾报警信号系统,以实现工艺布置的安全性要求。为保证安全生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隐患和安全问题颁布相关的管理条例,明确各单位及个人的责任。在天然气投放生产试运行阶段以及安装完成正式投入使用后,对特种设备的管理进一步加以规范、对普通设备也不可掉以轻心,定期派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技术检测、为了实现有险情第一时间得知,有泄漏情况及时制止,一些安全附件以及报警联锁装置进行维修检验、保证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过硬、要定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操作时明确流程、制定相关应急方案,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定期进行安全演练,以上管控措施如若能落实到实践中,毋庸置疑一些潜在的风险及安全隐患必将得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及消除。
卢虹宇[6](2019)在《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铁是大容量公共交通,地铁列车及站点内都是人流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危及许多乘客的生命安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的运营安全风险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近50年的国内外各大典型城市的地铁运营事故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对地铁运营事故进行了分类,按各类型事故的伤亡数据、中断正常运营时间、发生频率对其进行危险度分析,得出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的危险度排序,根据各类地铁运营事故特点进行成因分析,并推出了它们的演化关系。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对地铁运营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将地铁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为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并构建了基于这四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框架体系。在对这四个方面因素有一个架构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每种类型的地铁运营事故进行事故树建模,分析触发地铁运营事故的原因事件,对每种运营事故的原因提取共性,分析触发顶上事件的根本原因,据此选取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界定,构建基于事故树分析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与可拓评价法构建地铁线路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时,以往的研究多是采用专家意见法来构造判断矩阵,由于人的认识多样性,专家赋权法往往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本文利用事故树分析法中结构重要度的概念分析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用以构造判断矩阵。因为在对地铁运营事故建立事故树的时候是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通过事故树模型能得到导致各类地铁运营事故的基本原因事件,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即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所以便能得到导致地铁运营事故的深层次原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这种方法使得判断矩阵的构造有了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得出了客观的权重。最后将基于结构重要度的评价指标权重用于地铁运营安全可拓评价模型。此后将这个地铁线路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重庆轨道1号线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对地铁线路运营安全评价的适用性。
向阳,朱洁,王磊,凌剑[7](2018)在《易燃易爆场所防爆措施的认识和辨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连发多起重特大事故,其中尤以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伤亡人数最多、现场更惨烈、影响更深远。究其原因是这些场所生产、储存具有燃爆性物料,且储存量大,所以燃爆性显现时造成的伤害更大。本文通过对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危害及对策进行分析,结合易燃易爆场所现场检查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罗曦[8](2019)在《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特别是多层、柔性、柔刚结合和绿色环保印刷线路板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但作为印制电路板生产中的电镀生产线近年来火灾事故频发。因此,开展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研究,防止火灾事故发生,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及控制目标,以电镀车间风险因素辨识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事件树及事故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途径,建立了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体系,通过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值计算,确定了火灾风险等级,验证了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最后将研究成果实践应用于某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对该电镀车间进行了实例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印制电路板制造企业电镀车间火灾及火灾发展历程与其特点,电镀车间火灾具有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2)通过事件树和事故树法对电镀车间发生火灾的12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建筑物耐火等级、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临时存储物品火灾危险性、临时用火作业危险性、作业环境火灾危险性及可燃物品火灾载荷等;(3)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定了各火灾风险因素权重,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体系;(4)基于对电镀车间火灾原因的分析,结合分析统计数据,发现电镀车间关键火灾原因为电缆线绝缘老化。随后以绝缘层为聚氯乙烯的电镀车间常用电缆为研究对象,对其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电缆的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5)针对某印制电路板制造企业电镀车间进行了火灾风险实例分析以验证风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计算了火灾风险值,确定了火灾风险等级。对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源进行逐一分析,认为火灾危险源重点为电缆绝缘层老化,并根据火灾风险及危险源提出了对策措施。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事故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对减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实现安全生产,构建消防安全体系,提高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建豪[9](2017)在《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文中认为火灾是煤矿生产中所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目前对于煤矿火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煤自燃预测预警,较少涉及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而实际该类事故的发生也多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且通过分析煤矿火灾事故分类、原因分析、预防对策等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对于该类事故的分类不够细致、穷尽,原因分析不够系统、彻底,导致预防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于此,本文以以往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对煤矿火灾发生规律及个人层面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原因分析结果。原因分析是事故预防的基础工作,因此本文仍属基础研究,但同时也将给出一些针对性培训建议,用于指导该类事故的预防。本文选取事故致因“2-4”模型(第4版)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1990-2015年间发生的95起煤矿火灾事故进行了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统计研究,其中,内因火灾32起,机电火灾43起,炸药燃烧与明火火灾各10起。首先,对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动作进行了识别与频次统计,获得了各类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并从引发事故(包括火源产生、火势发展、组织危险作业以及安全管理和人员配备四类)与扩大事故(包括自救、救援、灭火和通风四类)两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且对各子类不安全动作的违章类型(9类)、发出者(4类)等作了统计对比;然后,对与事故发生有关的不安全物态进行了识别与频次统计,获得了各类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并从材料、设备设施与作业环境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且对各子类不安全物态的违章类型(3类)、对应不安全动作等作了统计对比;总结了侥幸、麻痹、省能、从众等多种不安全心理状态,并结合“2-4”模型中已有的知识、意识和习惯三方面原因,对导致各不安全动作与不安全物态产生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进行了分类统计;最后,对不同类别火灾事故各层面原因作了综合对比,并给出了预防培训建议。所得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趋势及各层面原因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对近年来我国煤矿火灾事故发生宏观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2001-2015年间,我国煤矿火灾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2011年后趋于稳定(年均发生24起,死亡2536人);重特大火灾事故起数也逐年递减,但每年都有发生,且在重特大煤矿事故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2015年间的重特大煤矿火灾事故中,机电火灾发生起数与造成死亡人数均最多,内因火灾次之;炸药燃烧事故起数不高,但每起事故伤亡较为严重,平均单起死亡可达26.38人。2)研究获得了与四类煤矿火灾事故发生有关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不安全动作的分类、违章情况、发出者、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1)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导致火源产生的频次相对较高,其是事故预防的关键环节,且不同类别煤矿火灾事故中不安全动作的种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内因火灾火源的产生主要与未进行有害气体检查(19次)、火区治理不彻底(13次)、未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措施(12次)等相关;导致机电火源产生的不安全动作主要有未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检修、试验(17次),机电设备未设综合保护装置(10次),违章接线(7次)等;引发炸药燃烧的不安全动作主要与火工品的选用与贮存不当有关,诸如购买、使用非煤矿许用炸药(10次),违章建爆炸材料库(6次)等出现较多;明火火灾中火源的产生主要由吸烟(7次)、违章放炮(2次)和使用火炉(1次)导致。(2)扩大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与自救不力和救援不力有关的较多,其是导致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且不同类别煤矿火灾事故中不安全动作的种类差别不大。其中,四类事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包括未及时上报申请救援(34次)、未携带自救器(25次)、未建成2个以上安全出口(20次)、冒险组织抢救(16次)、未配备自救器(14次)等。(3)违章的不安全动作均占每类事故中总数的90%以上,且炸药燃烧事故中所有不安全动作均是违章的,企业应加强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对于不违章但曾引起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内因火灾中主要有火区治理不彻底(9次)、采取灭火措施不当(6次)、节假日期间未采取安全措施(4次)等;机电火灾中主要有采取灭火措施不当(6次)、未及时清理皮带道杂物(4次)、未及时处理机电设备油渍(3次)等;而明火火灾中仅存在未制止工人吸烟(3次)和未及时清理巷道易燃物(2次)两类。不违章、未引起过事故但高风险的不安全动作仅出现四类,即进入危险区域行走、组织交叉作业、输送机挡煤装置安装不合理和维修密闭未采取安全措施。可基于此细化、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4)煤矿火灾事故总体中共涉及不安全动作861次,从不安全动作发出者看,与中层管理者有关的动作频次比例最高,为43.4%,高层管理者的次之,为40.2%,该两类人员是事故预防的重点群体;从不安全动作成因看,事故中共涉及12类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其中与知识不足有关的不安全动作频次比例最高,占56.0%,与习惯不佳有关的次之,占55.4%;此外,省能心理(54.2%)、意识不高(49.2%)、侥幸心理(39.8%)等也都是导致不安全动作产生的重要原因,可作为企业进行员工安全知识培训以及心理干预的依据。3)研究获得了与四类煤矿火灾事故发生有关的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不安全物态的分类、违章情况、与不安全动作对应关系、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1)与材料有关的不安全物态中,涉及炸药燃烧事故的频次比例最高,主要指井下存在的非煤矿许用炸药(10次),应规范火工品的选用与贮存;机电火灾中多涉及设备设施的缺陷,诸如电缆破损(12次)、非阻燃电缆(10次)、机电设备无综合保护装置(10次)等出现较多,存在的机电设备有电缆(25次)、带式输送机(6次)、空气压缩机(6次)等,应规范该系列机电设备的选用、检修与维护;与作业环境有关的不安全物态中,涉及内因火灾的频次比例最高,主要包括井下存在着火点(15次)、漏风(10次)、自然通风(7次)等,应加强井下火区与通风管理,且存在的火源产生地点有采空区(9次)、平巷(6次)、邻矿火区(5次)等,其是内因火灾的重点防治区域。(2)违章的不安全物态均占各类事故中总数的80%以上,可基于此设计针对性的不安全物态控制措施。对于不违章但曾引起事故的不安全物态,内因火灾中主要包括矿井周边存在火区(6次)、煤层裸露破碎(5次)、采空区空顶较大(2次)等;机电火灾中主要有皮带道存在杂物(3次)、机电设备渗油(3次)、机电设备周围存在易燃物(2次)等;炸药燃烧事故中,仅巷道布置混乱(3次)属不违章的不安全物态;明火火灾中,仅灭火器质量不佳和循环通风是不违章的,各出现1次。不违章、未引起过事故但高风险的不安全物态仅在机电火灾中出现两类,即消防管路质量不合格(塑料垫圈)和巷道弯曲。(3)90%以上的不安全物态均可找到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即不安全物态多是通过不安全习惯性行为作用于不安全动作产生,而由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直接造成的不安全物态则较少。内因火灾中,仅巷道断面偏小、矿井周边存在火区和火区密闭紧邻进风巷三类不安全物态组织内无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机电火灾中,仅消防管路质量不合格、巷道弯曲、开关接触不良以及机电设备渗油(部分)四类不安全物态是由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直接导致;炸药燃烧事故中,所有不安全物态均可找到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明火火灾中,仅灭火器质量差、灭火效果不佳无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4)对于可激活不安全动作的不安全物态,其仅在内因火灾和机电火灾中出现较少类别。主要包括矿井防灭火系统不完善(导致采取灭火措施不当)、注浆灭火管路故障(导致火区治理不彻底)、通讯设备故障(导致未及时上报申请救援)和巷道布置混乱(导致选择错误避灾路线)。4)研究得到了导致四类煤矿火灾事故发生的共性类原因,可基于此制定通用的事故预防措施。共性不安全动作包括47小类,出现554次,其中未组织员工安全培训(41次)、非法组织生产(39次)、未及时上报申请救援(34次)、以包代管(33次)等频次较高,四类事故中均存在的不安全动作有12小类;共性不安全物态包括13小类,出现160次,其中作业地点处于越界区域和风量不足两类频次最高,均是21次,四类事故中均存在的不安全物态有5小类。5)基于行为安全事故预防培训系统,从事故原因展示模型的改进、事故预防路径的完善、事故的分类预防、不安全动作与物态的分类预防、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的展示等角度提出了煤矿火灾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案及培训建议。
张静远[10](2016)在《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燃气设施及其附属管线是城市地下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公用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被称为城市生命线。城镇燃气对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镇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燃气本身又具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的特点,一旦管道设施发生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城市中的燃气管网与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铁、人防工程、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交叉或相邻,通过以往的事故案例总结发现,这些区域是燃气泄漏爆炸并导致严重后果的高风险区域。本文针对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事故发生机理,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燃气泄漏、扩散、聚集、点火可能性及爆炸后果严重性,建立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并应用此方法解决合肥市实际工程问题。研究成果为燃气爆炸危险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对减少事故损失、提高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水平等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燃气管网及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研究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事故后果分析理论的研究,总结了该领域在理论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现状;2)通过对城市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事故机理的分析,详细进行了爆炸事故的危险源辨识,确定了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即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发生燃气泄漏、扩散、聚集的概率、点火源产生的概率及爆炸对人、建筑物、邻近管线及社会的影响;3)应用PRA评价方法及层次分析法,对燃气泄漏、燃气扩散、燃气聚集、产生点火源的可能性及爆炸后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形成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其中,涉及一级评价指标5个:燃气泄漏可能性1,燃气扩散可能性2,燃气聚集可能性3,点火源可能性4,爆炸后果。在燃气泄漏可能性1中涉及二级评价指标4个:外界干扰因素11,腐蚀因素12,管道缺陷13,附属设施缺陷14,其权重分别为:0.61,0.27,0.06,0.06,并由泄漏影响1′对1进行调整;爆炸后果中涉及二级评价指标3个:爆炸对人的影响1,爆炸对建筑物的影响2,爆炸对邻近管线的影响3,其权重分别为:0.65,0.28,0.07,并由爆炸导致的社会影响4对进行调整。最终获得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1×(2+3)×4×;4)将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应用于合肥市燃气管网安全监测项目中爆炸危险性的分析,解决了燃气安全监测点选取问题并给出了监测流程。
二、易燃易爆场所杂散电流火灾事故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燃易爆场所杂散电流火灾事故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及其在典型石化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事故分析研究进展 |
2 事故树和事故预测理论 |
2.1 事故树 |
2.1.1 事故树的分析程序 |
2.1.2 分析程序图 |
2.2 事故预测理论 |
2.2.1 回归分析预测法 |
2.2.2 时间序列预测法 |
2.2.3 情景预测法 |
2.2.4 马尔科夫预测法 |
2.2.5 灰色预测法 |
2.3 小结 |
3 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 |
3.1 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分析步骤 |
3.2 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特点 |
3.3 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的一般应用领域 |
3.4 小结 |
4 抚顺石化液化气充装车间安全分析应用 |
4.1 企业概况 |
4.1.1 装置概况 |
4.1.2 工艺原理 |
4.1.3 工艺流程简述 |
4.2 评价单元和评价方法的对应关系 |
4.3 液化气罐区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分析 |
4.3.1 液化气罐泄露蝴蝶结模型 |
4.3.2 液化气管道泄漏蝴蝶结模型 |
4.3.3 用电事故蝴蝶结模型 |
4.3.4 机械伤害蝴蝶结模型 |
4.3.5 车辆伤害蝴蝶结模型 |
4.3.6 高处坠落蝴蝶结模型 |
4.4 安全检查表法对液化气车间进行定性评价 |
4.4.1 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 |
4.4.2 评价单元划分结果 |
4.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5 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分析 |
4.5.1 确定物质系数 |
4.5.2 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 |
4.5.3 一般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1 |
4.5.4 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 |
4.5.5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 |
4.5.6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的计算 |
4.5.7 工艺单元危险分析 |
4.5.8 暴露面积的计算 |
4.5.9 安全措施补偿系数的确定 |
4.6 小结 |
5 灰色马尔科夫事故预测 |
5.1 灰色马尔科夫预测在液化气事故预测中的应用 |
5.2 在抚顺石化液化气充装车间安全分析中的补充应用 |
5.3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论文缴送登记表 |
(2)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辨识 |
2.1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2.2 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构成 |
2.3 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果辨识 |
3 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单元划分研究 |
3.1 单元划分原则及意义 |
3.2 单元风险分析方法 |
4 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4.1 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
4.2 危险化学品生产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3 危险化学品储存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4 危险化学品使用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5 涉氯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6 涉氨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5 应用研究 |
5.1 区域概况 |
5.2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行业风险评估 |
5.3 涉氯行业风险评估 |
5.4 涉氨行业风险评估 |
5.5 风险评价结论 |
6 结论及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安全屏障的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 |
1.2.1 事故模型研究概况 |
1.2.2 事故分析研究概况 |
1.2.3 风险评估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库事故案例统计分析 |
2.1 事故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2.2 事故特征因素统计分析 |
2.2.1 事故发生年份 |
2.2.2 事故类型 |
2.2.3 事故单元 |
2.2.4 操作状态 |
2.2.5 点火源 |
2.2.6 事故原因分析 |
2.2.7 事故后果分析 |
2.3 事故多因素统计分析 |
2.3.1 事故原因-事故类型交互分析 |
2.3.2 事故原因-事故后果交互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安全屏障的油库事故模型研究 |
3.1 安全屏障的定义和分类 |
3.1.1 安全屏障的定义 |
3.1.2 安全屏障及其功能的分类 |
3.2 油库事故模型构建 |
3.2.1 SHIPP模型及其局限性 |
3.2.2 SHIPP模型的改进 |
3.3 安全屏障相互依赖性分析 |
3.3.1 事故贝叶斯网络构建 |
3.3.2 事故因果关系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预测研究 |
4.1 安全屏障通用故障树构建 |
4.2 油库事故分析 |
4.3 油库事故风险预测 |
4.3.1 异常事件数据搜集和整理 |
4.3.2 系统危险源辨识及分析 |
4.3.3 贝叶斯网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库事故动态风险评估及防控 |
5.1 动态风险评估方法 |
5.2 BT模型构建 |
5.3 可能的安全屏障辨识 |
5.4 BT和贝叶斯网络映射方法 |
5.5 贝叶斯网络动态风险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油库事故案例统计分析 |
6.1.2 基于安全屏障的油库事故模型研究 |
6.1.3 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预测研究 |
6.1.4 油库事故动态风险评估及防控 |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JA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工业工程理论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外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及事故分析的研究 |
1.2.3 国内民爆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及事故分析的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工业工程和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综述 |
2.1 工业工程概述 |
2.1.1 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 |
2.1.2 工业工程的定义 |
2.1.3 工业工程的特点 |
2.2 工业工程方法的概述 |
2.2.1 工作研究与图表分析法 |
2.2.2 PDCA戴明环改善法 |
2.2.3 ESCR法与5W2H分析法 |
2.2.4 防错法 |
2.3 工业工程方法应用于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综述 |
第3章 JA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JA企业概况 |
3.2 JA企业安全的主要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及关键工艺参数情况 |
3.2.1 生产工艺过程分析 |
3.2.2 生产线关键工艺技术参数 |
3.3 JA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3.3.1 JA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
3.3.2 JA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
3.3.3 JA企业在日常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 |
3.4 JA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情况 |
3.5 JA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JA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分析研究 |
4.1 工业工程方法对JA民爆企业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4.1.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的方法与流程 |
4.1.2 危险原材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4.1.3 半成品危险性分析 |
4.1.4 生产过程危险性分析 |
4.1.5 贮存、运输过程及理化分析、试验危险因素分析 |
4.1.6 总平面及工艺布置危险性分析 |
4.1.7 自然环境危险因素分析 |
4.1.8 其它危险因素分析 |
4.2 工业工程方法对安全事故的分析及应用 |
4.2.1 鱼骨图因果分析法在安全生产事故中的分析 |
4.2.2 ESCR法与5W1H在安全生产事故中的分析 |
4.2.3 PDCA戴明环改善法在安全生产事故中的应用 |
4.2.4 防错法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中的应用 |
4.2.5 目视化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中的应用 |
4.3 工业工程方法在JA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分析应用 |
4.3.1 SWOT方法在JA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分析应用 |
4.3.2 PDCA持续改进在JA安全管理体系的分析应用 |
4.3.3 工业工程(5W2H)在JA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建设中的分析应用 |
第5章 JA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建设与完善 |
5.1 JA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建设完善措施 |
5.1.1 制订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总体目标 |
5.1.2 安全工作任务要点 |
5.2 .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分级 |
5.3 JA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设 |
5.3.1 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
5.4 JA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及信息报送办法 |
5.4.1 事故报告程序 |
5.4.2 信息报告与通知 |
5.4.3 信息上报 |
5.4.4 信息传递 |
5.4.5 应急响应 |
5.4.6 信息发布 |
5.4.7 后期处置 |
5.4.8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
5.5 安全工作及重大危险源监管建议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程项目概况 |
2.1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概况 |
2.1.1 输气工艺 |
2.1.2 站场工艺 |
2.1.3 主要设备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危害识别与分析 |
3.1 重大危险源辨识 |
3.2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3.2.1 物质危险有害因素 |
3.2.2 自然环境危险有害因素 |
3.2.3 社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 |
3.2.4 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 |
3.2.5 站场危险有害因素 |
3.2.6 管道危险有害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的确定及应用 |
4.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4.1.1 划分原则 |
4.1.2 评价单元划分 |
4.2 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的确定 |
4.3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应用 |
4.3.1 全管道风险矩阵法应用 |
4.3.2 典型管道单元—接收站-唐官屯分输站管道单元风险分析 |
4.3.3 典型站场单元—唐官屯分输站单元安全风险分析 |
4.4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火灾爆炸危险后果分析 |
4.4.1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及应用 |
4.4.2 事故后果模型模拟评价法及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LNG站外输管道工程风险管控措施 |
5.1 风险管控措施 |
5.2 管道运行管控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及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地铁运营安全评价研究内容 |
1.2.2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线路 |
第二章 国内外地铁运营事故分析 |
2.1. 运营事故特征与分类 |
2.1.1. 运营事故特征 |
2.1.2. 运营事故分类 |
2.2. 地铁运营事故数据分析 |
2.2.1. 国外地铁运营事故数据分析 |
2.2.2. 国内地铁运营事故数据分析 |
2.2.3 地铁运营事故危险度分析 |
2.2.4 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成因及关系分析 |
2.2.4.1 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成因初析 |
2.2.4.2 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之间的演化关系 |
第三章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因素辨识 |
3.1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辨识单元的选取 |
3.1.1 根据站内与出站运行的状态选取风险辨识单元 |
3.1.2 根据事故致因机理选取风险辨识单元 |
3.2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各风险辨识单元的分析 |
3.2.1 人员因素 |
3.2.2 设备因素 |
3.2.3 管理因素 |
3.2.4 环境因素 |
第四章 基于FTA分析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4.1 评价指标的基本要求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4.2.1 事故树分析法对于地铁运营安全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
4.2.2 事故树的构建流程 |
4.2.2.1 构建事故树的准备工作 |
4.2.2.2 事故树的编制 |
4.3 基于事故树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
第五章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
5.1 运用FTA法确定结构重要度 |
5.1.1 事故树分析法在本节中的应用特点 |
5.1.2 基于FTA法的指标相对重要性分析 |
5.1.2.1 求事故树的最小径集 |
5.1.2.2 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排序 |
5.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地铁运营安全指标权重 |
5.3. 基于物元可拓理论的地铁线路运营安全评价 |
5.3.1 各类型地铁车站的多级可拓评价 |
5.3.2 地铁线路的可拓评价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6.1 数据采集 |
6.2 基于FTA的指标结构重要度 |
6.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1 构造判断矩阵 |
6.3.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6.3.3 层次总排序 |
6.4 应用物元法对重庆轨道1号线进行线路运营安全评价 |
6.4.1 各类地铁车站的多级可拓评价 |
6.4.2 重庆轨道1 号线运营安全评价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易燃易爆场所防爆措施的认识和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危害及对策 |
1.1 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危害 |
1.2 防火防爆对策 |
1.2.1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分析 |
1.2.2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分析 |
2 接地措施的分类和辨析 |
2.1 接地措施的效果分析 |
2.2 接地措施的分类和辨析 |
2.2.1 防雷电接地 |
2.2.2 防静电接地 |
2.2.3 防止用电设备危险火花措施 |
3 现场防火防爆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建议 |
(8)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 |
第二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
2.1 电镀生产危险部位及火灾多发区域 |
2.1.1 电镀生产设备 |
2.1.2 设备安装方面 |
2.1.3 电镀车间停工期 |
2.1.4 电镀车间内气体及通风系统 |
2.2 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性及其特点 |
2.2.1 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性分析 |
2.2.2 电镀车间火灾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 |
3.1 电镀车间安全检查表法的应用 |
3.1.1 电镀车间安全检查表的特点 |
3.1.2 电镀车间安全检查表 |
3.2 电镀车间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 |
3.2.1 事件树分析法 |
3.2.2 事故树分析法 |
3.2.3 电镀车间火灾事件树/事故树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 |
4.1 火灾风险分析的目的 |
4.2 火灾风险评价 |
4.3 火灾风险分析方法 |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1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择 |
4.4.2 层次分析法 |
4.4.3 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
4.5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6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指标权重 |
4.7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危险因素的危险值 |
4.8 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指标 |
4.9 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计算及评价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关键火灾因素分析 |
5.1 电镀车间电缆绝缘检测重要性 |
5.2 电缆绝缘热老化寿命的评估 |
5.3 电缆绝缘热老化寿命的评估理论 |
5.4 热老化电缆机械性能试验 |
5.4.1 机械性能试验基础 |
5.4.2 实验设备 |
5.4.3 试验准备 |
5.4.4 试验过程 |
5.4.5 试验测试结果数据 |
5.5 电缆绝缘热老化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5.1 试验数据的曲线拟合 |
5.5.2 电缆热老化寿命的预测 |
5.6 老化数据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实例 |
6.1 工程应用实例 |
6.1.1 工程实例概况 |
6.1.2 电镀工艺流程 |
6.1.3 电镀设备 |
6.1.4 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 |
6.1.5 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性分析 |
6.2 安全对策措施 |
6.2.1 电镀车间电缆火灾防范措施 |
6.2.2 电镀车间其他防范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煤矿火灾事故定义及分类 |
1.2.2 煤矿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综述 |
1.2.3 个人不安全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
1.2.4 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基础 |
1.3 研究内容 |
1.4 理论依据 |
1.5 总体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规律及实例分析 |
2.1 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规律研究 |
2.1.1 煤矿火灾事故特征及分类 |
2.1.2 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趋势 |
2.2 个人不安全行为分析方法研究 |
2.2.1 典型事故致因模型对比分析 |
2.2.2 事故致因“2-4”模型发展与演变 |
2.2.3 个人不安全行为的识别与分类 |
2.3 煤矿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实例展示 |
2.3.1 煤矿火灾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分类 |
2.3.2 内因火灾事故实例分析 |
2.3.3 机电火灾事故实例分析 |
2.3.4 炸药燃烧事故实例分析 |
2.3.5 明火火灾事故实例分析 |
2.4 详细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内因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
3.1 内因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
3.1.1 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 |
3.1.2 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
3.1.3 扩大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
3.1.4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比分析 |
3.2 内因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
3.2.1 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 |
3.2.2 不安全物态分类研究 |
3.2.3 各子类不安全物态对比分析 |
3.3 内因火灾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
3.3.1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应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统计 |
3.3.2 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出现频次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机电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
4.1 机电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
4.1.1 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 |
4.1.2 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
4.1.3 扩大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
4.1.4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比分析 |
4.2 机电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
4.2.1 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 |
4.2.2 不安全物态分类研究 |
4.2.3 各子类不安全物态对比分析 |
4.3 机电火灾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
4.3.1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应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统计 |
4.3.2 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出现频次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其他类别煤矿外因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
5.1 煤矿炸药燃烧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
5.1.1 炸药燃烧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
5.1.2 炸药燃烧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
5.1.3 炸药燃烧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
5.2 煤矿明火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
5.2.1 明火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
5.2.2 明火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
5.2.3 明火火灾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不同类别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对比及培训建议 |
6.1 不安全动作原因对比研究 |
6.1.1 基于动作分类与频次对比 |
6.1.2 基于违章类型对比 |
6.1.3 基于员工层级对比 |
6.1.4 共性不安全动作分析 |
6.2 不安全物态原因对比研究 |
6.2.1 基于物态分类与频次对比 |
6.2.2 基于违章类型对比 |
6.2.3 动作与物态对应关系 |
6.2.4 共性不安全物态分析 |
6.3 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对比研究 |
6.4 预防对策及培训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10)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技术确定 |
2.1 危险源辨识 |
2.1.1 危险源及其分类 |
2.1.2 危险源辨识方法 |
2.2 风险和风险评估方法 |
2.2.1 定性分析法 |
2.2.2 定量分析法 |
2.2.3 综合评估方法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确定 |
2.4.1 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的特点 |
2.4.2 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源分析 |
3.1 燃气泄漏 |
3.1.1 第三方破坏 |
3.1.2 腐蚀因素 |
3.1.3 误操作 |
3.1.4 设计缺陷 |
3.2 燃气扩散 |
3.2.1 燃气在空气中扩散 |
3.2.2 燃气在土壤中扩散 |
3.3 燃气聚集 |
3.4 点火源 |
3.5 爆炸后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炸危险性评估模型 |
4.1 GIS系统的特征及功能 |
4.2 燃气泄漏评价 |
4.2.1 外界干扰因素 |
4.2.2 腐蚀因素 |
4.2.3 管道缺陷 |
4.2.4 附属设施缺陷 |
4.2.5 燃气泄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4.2.6 泄漏记录调整 |
4.2.7 燃气泄漏评价模型 |
4.3 燃气扩散聚集评价 |
4.4 点火源评价 |
4.5 爆炸后果评价 |
4.5.1 爆炸对人的影响 |
4.5.2 爆炸对建筑的影响 |
4.5.3 爆炸对邻近管线的影响 |
4.5.4 爆炸后果影响的权重确定 |
4.5.5 爆炸导致的社会影响 |
4.5.6 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后果评价模型 |
4.6 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应用 |
5.1 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在监测点选取中的应用 |
5.2 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在燃气管网日常监测中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易燃易爆场所杂散电流火灾事故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蝴蝶结风险辨识模型及其在典型石化企业中的应用[D]. 胡景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2]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子为.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3]基于安全屏障的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研究[D]. 伍星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JA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D]. 罗彦舟. 南昌大学, 2019(02)
- [5]天津LNG站外输管道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D]. 王春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卢虹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易燃易爆场所防爆措施的认识和辨析[J]. 向阳,朱洁,王磊,凌剑. 安全, 2018(S1)
- [8]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 罗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D]. 王建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10]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爆炸危险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D]. 张静远.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