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泽[1](2021)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改进我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本文从理论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源的概念特征,就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了研究,进而针对我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资料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通过结合现实的分析,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目前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民族地区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
左天宇[2](2020)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我国的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三大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广泛共识。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在本世纪初的前十年,较好的资源禀赋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环境破坏、发展动力不足、新旧动能转化困难、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还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把握住科技人才资源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有重点的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本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后,结合内蒙古区域特点,建立包括经济活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六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显示2009-2018年内蒙古发展质量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发展质量整体不高,其中创新发展维度在内蒙古的发展质量提升中占较大比重。通过测算各个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与科技人才资源的相关度,结合内蒙古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的影响。建立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将四川省设为高质量发展地区,对内蒙古和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所需求的科技人才资源数量和结构运用组合预测模型进行测算。结合内蒙古现阶段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学历结构、部门结构、投入和产出的供给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需求进行供需分析,得出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供需缺口,找到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和结构中与高质量发展地区存在的差距。体现在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规模较小、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和科技人才投入与产出偏低等问题上。为提升内蒙古区域发展质量,要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创新科技人才开发的新理念、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的发展机制以及合理的引导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的发展壮大,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胡鹏[3](2020)在《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重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才的强劲需求与现实的人才瓶颈,使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民族地区,这一工作的急迫性、重要性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恩施州茶产业研究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倍受党和国家特别关注的地区。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恩施茶产业历史悠久,具有自然环境好、茶叶自然品质优异、茶叶天然含硒量高和茶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是恩施州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体力农业,需要新型的知识、智力人才作支持。而与此同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整体还比较薄弱,极大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是关键,否则茶产业发展就难以成功,难以为继,进而地方农业振兴、乡村振兴,就无法顺利推进。因此,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发展,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主体共分九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导论,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恩施州茶产业及人力资源发展概况,是论文的基础部分。从第四部分开始进入对主题的论述,结合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并运用这个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且提出解决方案。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工具创新。基于现实约束条件,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问题。二是观点创新。基于新的分析工具,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即整体强力超常规开发,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定量研究与微观分析方面。一是定量研究不足,对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的研究,缺少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影响了论文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二是微观分析不足,对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与中观层面,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需求调查了解不充分,提出的对策不够细致、不够精准。下一步针对这两个不足予以改进,一是充分运用计量分析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精准观察分析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二是聚焦微观层面,进一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实际状况与需求,精准出策。
李明堋[4](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 ——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也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禀赋、良好的工业产业发展前景的吸引力逐渐凸显。“一带一路”倡议将能源开发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了西部地区丰富的资金、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开放环境支持,很可能成为打破中国资源经济不平衡现象的转折点,为中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利用2009年-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中国省际层面“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各省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改变省份分组及政策时点的方式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两阶段机制检验方法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两个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对当前中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做出解释,并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过程中的政策调整、沿线资源丰裕省份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建议,探索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本文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中国省际层面的数据没有呈现出显着的“资源诅咒”现象,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2)经过政策效应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着提升了沿线资源丰裕省份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矿业从业人员投入每增加1%,处理组省份比控制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多提升0.0016%,这反映在实际经济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改善了沿线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关系,这个结论在改变省份分组和政策时点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处理组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控制组省份多提高0.1506%,处理组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之控制组省份得到了显着提升。在控制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后,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效应差异不再显着;证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对沿线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影响。(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处理组省份的产业集聚水平较之控制组省份得到了显着提升,两者差异约为0.2097%。控制产业集聚后,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再有显着差异,表明产业集聚是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条机制路径。
江琴[5](2019)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民生国计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到一个全党、全民关注的高度。作为人口接近14亿的发展中大国,尽管国内生产总值所体现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相当突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全面把握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所体现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封闭性和低效性特征,冷静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在区位、制度、产业、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各方面的现实困境,系统研究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有效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增加与社会文化进步、不断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战略意义。本文以传统农业改造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农业发展阶段论、农业资源互补论、农业规模经济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理论,以传统农业改造为研究主题,以西部民族八省区为研究目标,客观判断西部民族八省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基本特点,全面剖析西部民族八省区传统农业发展困境,探索构建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体系,明确提出包括战略框架、制度安排以及战略路径的研究思想,为西部民族地区各个组织与主体进行传统农业改造提出决策咨询和政策指引。本文研究基本结论如下:(一)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态势缓慢。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虽整体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因其农业发展独有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封闭性、低效性,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仍呈现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现代理念缺乏、农业管理水平滞后的缓慢态势。(二)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困境重重。深度分析西部民族八省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发掘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演变基本态势缓慢的背后,存在着区位、制度、产业、人力资本、资金投入等五大制约困境。(三)构建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框架。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应探索构建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战略背景,以促成产业兴旺、人才回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组织有效为战略目标,以探索特色农业主导、干旱地区节水、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创新支持、人力投资推动的传统农业改造战略模式为战略重点的战略框架。(四)探索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制度安排。结合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面临的制度问题,提出以探索土地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前提、以创新教育培训制度为重点、以强化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的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特色制度安排。(五)明确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路径。通过深度剖析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基本态势和主要困境,从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加大西部民族地区人力投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培育西部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微观组织五个方面展开明确具体战略路径。
陈磊,郑运鸿,周丽苹[6](2015)在《基于省域尺度的西部人力资源水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国内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描述统计、数据标准化、聚类分析、空间格局等技术和方法,识别了西部地区各省级行政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人力资源水平特征。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认为当前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现状复杂性、层次多样性和开发迫切性等多重特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应当立足其"量"优"质"差的现实,吸引和留住人才,从国家的最高战略视角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和设计。
乌拉尔·沙尔赛开[7](2014)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新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如今,加快人力资本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力资本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民族地区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快形成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本。而人力资本不会自动产生和积累,更不会自动高效运转,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人力资本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人力资本运营过程,即人力资本投资、流动、配置和保护,每个环节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它需要以人力资本运营观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充裕的物质资本,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远远滞后于物质资本的积累。支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直接导致经济的活力和持续快速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够强劲,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从人力资本运营的全过程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人力资本投资短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本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各个领域的人力资本,大量劳动力失业,弱势群体增多,给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加快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才是缩小一切差距的根本,也是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维护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也只有促进人力资本运营,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二研究内容本文试图以人力资本运营的理论为指导,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和历史演变进行梳理。进一步以新疆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进行绩效评价,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想、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同时也就本文所要说明的研究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运营理论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运营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意在提出本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和外延、人力资本运营主体、人力资本运营客体、人力资本运营机制和绩效评价的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演变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首先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分别分析人力资本运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特征试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状况作一个历史回顾。分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空白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萌芽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初创期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发展期四个阶段。最后,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进行梳理。第四章,少数民族地区以新疆为例人力资本运营运行状况,首先对新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概况进行介绍,分别从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对内、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展开讨论。其次,从人力资本总量、人力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结构等方面介绍了新疆人力资本基本状况。再次对新疆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从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方面来分析。然后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配置使用状况中通过调研数据来分析出新疆人力资本流失现状。最后对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手段及其效应和新疆人力资本运营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意在充分结合宏微观数据,在已有研究的人力资本运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进行绩效评价,分别从教育水平、研究与开发(R&D)水平、卫生支出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经济水平、社会稳定、民族文化七个方面,构成了新疆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论文的对策研究部分,意在基于新疆人力资本运营实证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路、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车延年[8](2012)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任何时期的任何一项活动中,人力资源都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倘若没有人力资源,其它的各类社会资源也都无法充分、协调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领域,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水平、开发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充分、合理、高效地开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不仅是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保障,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所以,进一步拓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在逐步加大,整个西部地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而且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与其它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并缺乏科学的规划,致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本选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入手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地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门性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地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宏观环境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该地区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陈秀珍[9](2009)在《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作为湖南经济最落后、贫困面最大与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居民综合能力与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湖南东中西部区域协调、构建全面小康、和谐社会以及湖南中部迅速崛起目标的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大力与有效开发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以实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能力及素质的提高,进而改变该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对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站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与大湘西开发的宏观高度,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为背景,立足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实际,从人力资本、激励、人才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出发,运用文献、调研、比较、战略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的分析。通过系统考察当前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特征与问题,分析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2、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分析。全面分析了该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与劣势等诸多环境因素,并认为总体环境不容乐观,挑战大于机遇,劣势多于优势。3、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思路与原则。通过深入分析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出未来五至十年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并指出人力资源开发所秉持的四大思路与应坚持的三点原则。4、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主要从创建先进的社会文化观念、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积极就业、建立强劲有力的综合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立法等六方面探讨了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策略及其对策。
温国政[10](2006)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往物力资源雇佣人力资源的关系,也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源支配非人力资源的关系。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表面凸现出来的是科学与技术,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则是人的创造力量。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并不在它拥有多少物质资源,而是看它有多少市场份额,看它拥有多少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都将其列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都十分关心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财政、物资、技术、贸易等各个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大力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使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种种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且呈现差距扩大的趋势。造成这种差距有区位、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滞后。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当中最具活力、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具累积效应的资源,是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的基础和前提。而西部民族地区现有人力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考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
二、试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
1.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
2.人力资源具有主导性。 |
3.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
4.人力资源具有资本性。 |
5.人力资源具有抽象性。 |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
(一)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
1. 人力资源开发可促进经济增长。 |
2. 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才结构优化,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二)经济发展反作用于人力资源开发 |
1. 经济发展增加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 |
2. 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有促进作用。 |
三、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一)人口质量有待提高,且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
(二)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
四、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
(一)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
(二)思想观念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
五、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一)改变落后的思想观,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
(二)进一步打破行政配置,坚持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 |
(2)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框架 |
(四)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可能的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高质量发展 |
2.科技人才资源 |
3.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人才学理论 |
三、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需求分析 |
(一)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的影响 |
1.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内蒙古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
3.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资源相关性分析 |
4.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影响分析 |
(二)科技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
1.灰色预测模型的构建 |
2.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
3.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 |
(三)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需求预测 |
1.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
2.高质量发展地区的选择 |
3.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
4.基于回归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
5.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
四、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给现状 |
(一)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给现状 |
1.科技人才资源政策分析 |
2.科技人才资源供给总量分析 |
3.科技人才资源部门结构分析 |
4.科技人才资源学历结构分析 |
5.科技人才资源投入分析 |
6.科技人才资源产出分析 |
(二)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
1.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供求缺口分析 |
2.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学历结构供求缺口分析 |
3.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部门结构供求缺口分析 |
五、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矛盾及成因分析 |
(一)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主要问题 |
1.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较小,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不足 |
2.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
3.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
4.科技人才资源投入不足,产出效率偏低 |
(二)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1.科技人才资源的投入不足 |
2.人才发展观念落后 |
3.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力低 |
4.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
六、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培养对策建议 |
(一)创新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理念 |
1.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完善科技人才投入机制 |
2.创新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理念 |
(二)优化人才结构,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
1.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 |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3.深化产学研机制,提高科技产出 |
(三)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
1.改进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
2.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
3.建立科技人才储备制度 |
(四)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 |
1.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 |
2.引导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
(三)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 |
(四)恩施州茶产业相关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一)工具创新 |
(二)观点创新 |
五、论文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 |
(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
(四)特色农业 |
二、相关理论 |
(一)人力资源理论 |
(二)产业发展理论 |
(三)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恩施州茶产业及其人力资源概况 |
一、恩施州概况 |
(一)地理位置 |
(二)地形地貌 |
(三)气候类型与特点 |
二、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
(一)茶产业链情况 |
(二)茶叶种植基地现状 |
(三)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 |
(四)茶叶品牌建设现状 |
(五)市场营销与茶文化建设现状 |
(六)茶旅融合发展情况 |
(七)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
(一)恩施州人口基本情况 |
(二)茶农群体 |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 |
(四)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 |
(五)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 |
(六)茶产业管理队伍 |
(七)高校茶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 |
第三章 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发展探究 |
一、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的不足 |
(一)没有紧扣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人力资源开发重点不突出力量不集中 |
(二)人力资源范围的界定比较狭窄,与茶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
(三)恩施茶设立了远大的发展目标,相应的未来人力资源开发考虑不足 |
(四)茶文化并非恩施独有,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力度不够 |
(五)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层次不清晰,体系不健全 |
二、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工具 |
(一)创业人力资源 |
(二)基础人力资源 |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 |
(四)市场人力资源 |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
(一)创业人力资源数量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与后续人力资源开发 |
(二)开发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基础人力资源未能充分扬长避短 |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缺位,“茶+X”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严重缺失 |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产业未来发展人才储备不足 |
四、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
(一)整体强力与超常规开发 |
(二)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 |
(三)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 |
(四)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 |
五、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结构与整体目标 |
第四章 创业人力资源开发 |
一、政府农业管理干部人力资源开发 |
(一)政府领导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创业引领作用 |
(二)政府基层管理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基础作用 |
(三)政策建议 |
二、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力资源开发 |
(一)培养目标 |
(二)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
(三)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
(四)政策建议 |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
(一)政府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
(二)自我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
第五章 基础人力资源开发 |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 |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分析 |
(二)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与规格 |
(三)政策建议 |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
(一)茶企茶叶合作社主动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在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
(三)政策建议 |
三、传统制茶艺人的人力资源开发 |
(一)新时期传统制茶艺人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
(二)传统制茶艺人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
(三)政策建议 |
四、地方院校茶学专业人才培养 |
(一)恩施州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高度—硒茶学院解析 |
(二)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为例 |
(三)政策建议 |
第六章 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
一、关联产业人力资源的界定与内涵 |
(一)界定与内涵 |
(二)定位与开发 |
二、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
(一)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
(二)政策建议 |
三、茶旅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
(一)茶旅复合型人才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二)政策建议 |
第七章 市场人力资源开发 |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
三、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与路径 |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 |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与方式 |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硬件环境建设 |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件环境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 ——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一章 政策背景和影响机制 |
第一节 中国省际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背景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机制 |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机制 |
二、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模型介绍 |
第一节 经济增长模型 |
第二节 双重差分模型 |
一、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
二、双重差分模型的改进思路 |
第三节 倾向得分匹配方法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一带一路”倡议作用对象的稳健性检验 |
二、“一带一路”倡议作用时点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影响机制检验方法 |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差异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择与处理 |
第二节 中国省际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三节 倾向得分匹配 |
一、协变量的选择 |
二、样本平衡性检验 |
三、平行趋势检验 |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差异分析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一带一路”倡议作用对象的稳健性检验 |
二、“一带一路”倡议作用时点的稳健性检验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存量的测算 |
二、变量选择与处理 |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
一、产业集聚水平的测算 |
二、变量选择与处理 |
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1.4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
1.4.1 基本结论 |
1.4.2 研究展望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西部民族地区 |
2.1.2 传统农业 |
2.1.3 传统农业改造 |
2.2 基础理论 |
2.2.1 改造传统农业思想 |
2.2.2 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互补论 |
2.2.3 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 |
2.2.4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
2.2.5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4 理论与实践启示 |
3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
3.1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线索 |
3.1.1 解放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
3.1.2 1949-1978 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
3.1.3 1978-2000 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
3.1.4 2000-至今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
3.2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 |
3.2.1 农业经济贡献 |
3.2.2 农业产业结构 |
3.2.3 农业生产水平 |
3.2.4 农业创新能力 |
3.2.5 农业现代理念 |
3.2.6 农业管理水平 |
3.3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分析 |
3.3.1 基础性评价指标选择 |
3.3.2 体系构建和权重计算 |
3.3.3 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
3.3.4 农业发展区域性分析 |
3.3.5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3.4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基本特点 |
3.4.1 区域性 |
3.4.2 民族性 |
3.4.3 传统性 |
3.4.4 封闭性 |
3.4.5 低效性 |
4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主要困境 |
4.1 区位困境 |
4.1.1 地质地貌 |
4.1.2 自然灾害 |
4.1.3 区位条件 |
4.2 制度困境 |
4.2.1 土地制度 |
4.2.2 户籍制度 |
4.2.3 宗教文化制约 |
4.3 产业困境 |
4.3.1 农业技术水平低下 |
4.3.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
4.3.3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
4.4 人力资本困境 |
4.4.1 总体发展水平低下 |
4.4.2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
4.4.3 人力投资主体单一 |
4.5 资金投入困境 |
4.5.1 财政支农不足 |
4.5.2 金融支撑不力 |
4.5.3 社会援助不够 |
4.5.4 内生能力缺乏 |
5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战略框架 |
5.1 战略背景 |
5.1.1 西部大开发战略 |
5.1.2 “一带一路”倡议 |
5.1.3 脱贫攻坚战略 |
5.1.4 乡村振兴战略 |
5.1.5 特色小城镇建设 |
5.2 战略意义 |
5.2.1 调整农业结构 |
5.2.2 发展现代农业 |
5.2.3 建设特色小城镇 |
5.2.4 推动乡村振兴 |
5.2.5 维护社会稳定 |
5.3 战略目标 |
5.3.1 产业目标 |
5.3.2 人才目标 |
5.3.3 文化目标 |
5.3.4 生态目标 |
5.3.5 组织目标 |
5.4 战略模式 |
5.4.1 特色农业主导型 |
5.4.2 干旱地区节水型 |
5.4.3 龙头企业引领型 |
5.4.4 技术创新支持型 |
5.4.5 人力投资推动型 |
6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特色制度安排 |
6.1 探索西部民族地区土地制度 |
6.1.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
6.1.2 探索土地资源配置制度 |
6.1.3 摸索异区土地置换制度 |
6.2 改革民族地区农民户籍制度 |
6.2.1 探索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 |
6.2.2 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 |
6.2.3 促进自由流动与利益分配 |
6.3 创新民族地区教育培训制度 |
6.3.1 完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 |
6.3.2 优化实施9+3 教育模式 |
6.3.3 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 |
6.3.4 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
6.4 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
6.4.1 完善社会保险救助体系 |
6.4.2 推进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
6.4.3 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
7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战略路径 |
7.1 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 |
7.1.1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
7.1.2 强化电力基础设施 |
7.1.3 加强通讯设施建设 |
7.1.4 修复病险水利工程 |
7.1.5 引入排污环卫设施 |
7.2 加大西部民族地区人力投资 |
7.2.1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
7.2.2 设立专项投资基金 |
7.2.3 拓宽人力投资渠道 |
7.2.4 优化人力投资结构 |
7.2.5 提高人力就业保障 |
7.3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 |
7.3.1 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
7.3.2 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
7.3.3 提高农业机械水平 |
7.3.4 引进生物化学技术 |
7.3.5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
7.4 培育西部民族地区龙头企业 |
7.4.1 科学确定龙头企业 |
7.4.2 加大农业政策扶持 |
7.4.3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
7.4.4 加强企业招商引资 |
7.5 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微观组织 |
7.5.1 创建微观管理组织体系 |
7.5.2 推动微观技术组织创新 |
7.5.3 促进微观金融组织发展 |
7.5.4 扩大农业经纪人规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省域尺度的西部人力资源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1. 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研究 |
2. 西部人力资源现状的成因分析 |
3.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实证分析 |
4. 人力资源水平得分 |
5. 聚类分析及格局演变 |
五、结论与建议 |
(7)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论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人力资本概念 |
2.1.2 人力资本运营 |
2.1.3 绩效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运营理论 |
2.2.2 绩效评价理论 |
3.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演变和特殊意义 |
3.1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意义 |
3.1.1 人力资本运营对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特殊作用 |
3.1.2 人力资本运营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影响 |
3.1.3 人力资本运营对少数民族地区国际交流的影响 |
3.2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演变 |
3.2.1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空白期(1949年前) |
3.2.2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萌芽期(1949-1978) |
3.2.3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初创期(1978-1990) |
3.2.4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发展期(1990至今) |
3.3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4. 新疆人力资本运营状况分析 |
4.1 新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概况 |
4.2 新疆人力资本的基本现状 |
4.2.1 新疆人力资本总量 |
4.2.2 新疆人力资本质量 |
4.2.3 新疆人力资本结构 |
4.3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
4.3.1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总量 |
4.3.2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
4.3.3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
4.4 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流动状况 |
4.4.1 新疆人力资本流动概况 |
4.4.2 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手段及其效应 |
4.5 新疆人力资本运营保护现状 |
4.6 本章小结 |
5. 新疆人力资本运营的绩效评价 |
5.1 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5.2. 绩效评价的方法及指标设计 |
5.2.1 人力资本运营的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 |
5.2.2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 |
5.3 产出部分的分析 |
5.4 效率部分的分析 |
5.5. 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路、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
6.1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路 |
6.2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构想 |
6.3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对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博士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8)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 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
二、 人力资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三、 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和特征 |
第二节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 |
一、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
二、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
三、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
四、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 |
五、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误区 |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利因素 |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推进为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 |
二、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生机 |
三、 丰富的资源推动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
一、 固定的思维方式和陈旧的传统观念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开发 |
二、 相对落后的经济延缓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
三、 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
一、 人力资源的数量方面 |
二、 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 |
三、 人力资源的结构方面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够 |
二、 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流动性差 |
三、 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教育发展滞后问题 |
四、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一 |
五、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及对策措施 |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 |
一、 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为核心 |
二、 以“梯次开发”和“跨区域开发”模式为重要补充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 |
一、 转变观念,为西部民族地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
二、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
三、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进程 |
四、 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 |
五、 继续完善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机制,减少人才流失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
1.2.1 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界定 |
1.2.2 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
1.2.3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
1.2.4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 |
1.2.5 研究评价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及问题 |
2.1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
2.1.1 人口数量过多 |
2.1.2 总体素质偏低 |
2.1.3 结构不合理 |
2.2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成效 |
2.2.1 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与推动 |
2.2.2 相对规范的组织人力资源使用制度及机制的提供 |
2.2.3 灵活多样的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手段的辅助与补充 |
2.3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
2.3.1 整体战略规划不够 |
2.3.2 教育开发严重不足 |
2.3.3 培训开发薄弱 |
2.3.4 激励开发乏力 |
2.3.5 转移开发失衡 |
2.3.6 保障维护欠缺 |
2.3.7 开发行为不规范 |
第3章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
3.1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 |
3.1.1 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3.1.2 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 |
3.2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 |
3.2.1 周边民族地区激烈同质化竞争的加剧 |
3.2.2 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大量外迁 |
3.2.3 严重滞后的户籍与就业制度改革 |
3.2.4 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 |
3.2.5 日益突出的老龄化社会 |
3.3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 |
3.3.1 相对倾斜的民族教育政策 |
3.3.2 相对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 |
3.3.3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就业带动效应 |
3.4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劣势 |
3.4.1 贫穷落后的经济 |
3.4.2 消极保守的社会氛围 |
3.4.3 闭塞的地理环境 |
第4章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思路与原则 |
4.1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
4.2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四大思路 |
4.3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三点原则 |
第5章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策略 |
5.1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优化开发氛围 |
5.2 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
5.3 促进积极就业,实现人力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
5.4 建立强劲有力的综合激励机制,激发潜能 |
5.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力资源机能的维护 |
5.6 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法,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贡献与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人力资源理论综述 |
(一) 人力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
(二) 人力资源理论 |
(三) 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二、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
(一)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 |
(二)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健康素质较低 |
(三)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分布失衡、浪费严重 |
(四) 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
三、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
(一) 思想意识制约:劳动者观念陈旧落后,领导者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 |
(二) 资金制约:教育及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
(三) 体制制约:用工制度不健全,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发育滞后 |
(四) 机制制约: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
四、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
(一)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
(二)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四、试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J]. 李旭泽. 河北企业, 2021(12)
- [2]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D]. 左天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胡鹏.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 [4]“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 ——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D]. 李明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问题研究[D]. 江琴.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基于省域尺度的西部人力资源水平研究[J]. 陈磊,郑运鸿,周丽苹. 工业经济论坛, 2015(02)
- [7]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新疆为例[D]. 乌拉尔·沙尔赛开.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8]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析[D]. 车延年. 青海师范大学, 2012(04)
- [9]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陈秀珍. 贵州大学, 2009(S1)
- [10]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 温国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