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访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18)在《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以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为例,在建构主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技术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特点、优势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球多媒体教材”应用、“自主化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本研究得出,信息技术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和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提交作业的相对较多,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视频的学生相对较少,大部分的教师都会选择通过信息技术将学习资料在网上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并让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总结阶段经常使用计算机技术,在课后总结阶段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体育教师明显偏少。其次,本文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对提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晓文[2](2015)在《信息技术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鲁东大学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被应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对我国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他领域一样,在教育教学方面,信息技术大量使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发展。而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在感受到信息化技术为教学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教学和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在信息化技术尤其是网络化技术发展的大潮流下,应运而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科已经离不开信息化教学,体育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科,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和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技能。我国的许多体育类院校及从事体育教学研究的学者和教师一直在探索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高体育学科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务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以及在体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日趋成熟,为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建立在学校中所具备的的软硬件资源上,通过网络分享体育教学素材资源库,利用网络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网络传授更多的体育学科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快乐学习的习惯。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程度不够,面对已经具备的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到教学中去,甚至将信息化设备闲置,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功能动力不足。本文以鲁东大学体育学院为例,通过走访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和研究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学科教学中的教学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加强高校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方面的意识,进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学科发展。
彭静[3](2014)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在校四年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不断更新,社会对体育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让体育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体育人才在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正确熟练使用体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体育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素养,最终构建出一套科学的、动态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本研究旨在为尽快培养出具备所需的体育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熟悉体育规律、热爱体育事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善于将其应用于体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提供指导依据,且对提高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为研究的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展开研究。通过网络调查法收集了国内13所本科高校现行的教学计划,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3所高校所开设体育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内容、数量和课程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高校在开设体育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内容上比较丰富,并都开设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但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不够全面,更新慢,缺乏动态性;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与实际应用脱节。研究主要结论为:(1)目前,我国有四所体育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体育信息技术)专业,分别是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通过对其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与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相比,体育院校开设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培养服务于体育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主;二是体育类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2)国内本科高校纷纷开设了许多与体育信息技术相关的新兴交叉课程;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必修课中开设的体育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相似,均为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在选修课中,各院校之间的差异较大,学生的可选择性较高,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但整体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知识起点低,不够全面,更新慢;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针对性。(3)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组织方面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是核心。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入手,构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即包含了体育信息技术概念、体育办公软件应用、体育多媒体技术应用、体育数据采集技术应用和体育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应用五个模块,内容全面、结构清晰、形式多样。
郭小平,张文兰[4](2011)在《从教师心理探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最初的启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然而从其发展历程与目前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应用中都显现出停滞的迹象,逐渐进入发展的"高原期"。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可以驱使他们克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困难,因此,充分关注与了解教师心理是教师尽快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原期"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别从教师的压力、动机、意志力、认知结构、自我效能感五个维度探析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原期"中的心理变化,以期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朝着深层次、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
郭小平[5](2009)在《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 ——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在教育领域中,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使用,以实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线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最为核心和活跃的因素,教师是否愿意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否很好地适应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和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心理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为了调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心理适应性,本研究从理念适应、态度适应、能力适应、教学支持环境适应和教学行为改变的适应五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编制了一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性状况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通过前期的初测、检验、修订以后,对西安市部分高中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性的五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别的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的差异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改变适应与理念适应、态度适应、能力适应和教学支持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探析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性的五个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由低到高依次是能力适应、环境适应、态度适应、行为适应、理念适应。这说明当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所需的各种能力、信息化教学支持环境的适应性相对态度、行为、理念的适应性要低,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2) 17个二级指标中课堂控制能力、媒体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外界(相关)支持、外界压力、遇到问题时的态度、信息收集能力、教学准备、自我发展(学习)能力、教学过程等平均得分相对比较低,主要集中在能力、教学支持环境与教学行为改变的适应性上。因此,当前在信息化教学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相应的环境、资源与政策的支持,采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师在实际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和提高相关的技术与能力。(3)由本研究可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会受到教师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会由于性别、年龄、教龄、受教育程度、职称和执教学科等个人背景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会由于教师所在学校的类型、学校所在地和学校是否为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样本学校等学校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③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会由于教师个人有无计算机、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天数和使用计算机或上网的时间等教师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应该考虑教师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等背景因素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4)本研究发现个人因素中的能力适应、理念适应和态度适应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改变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教学支持环境(环境因素)则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改变没有显着性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的改变主要是由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所需的各种能力所决定,理念适应次之,决定作用最小的为态度适应。而教学支持环境没有进入回归模型中,说明教学支持环境的适应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行为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决定作用。但教学支持环境是教师实施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也应该受到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
张峰[6](2009)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对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物理学的发展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物理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物理教学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基于当前我国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及其在某一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成功实践经验,本研究试图在分析中学物理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罗星凯教授物理课程教学论学习平台和兴华教育博客交流平台建设实践为例,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现代教育实况,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以上《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平台和兴华教育博客两个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笔者认为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和网络探究学习模式是两种比较适合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模式,在这两种整合模式中,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博客的创造性应用,通过对博客文章的合理分类建构一个符合学科特质、人性化的交流平台,建立一个以任务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有效学习。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课题提出的背景,即物理教育呼唤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需要有效的模式。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对课题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涵实质进行了剖析。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反思。在这部分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第四部分,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理论探索。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对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指导作用,并分析了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原则及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第五部分,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实践模式探索。从整合的实践出发,建构了基于网络的小组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模式和WebQuest探究学习模式,通过对这两个模式在兴华教育网上的应用而获取的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该平台的学习者的访谈,对其教学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对moodle课程管理平台进行了介绍。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点作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本文的核心是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旨在为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整合寻求一条切实可行、效果较佳的途径。
方舟[7](2008)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发展阶段后,给教育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并不彰显,整合的有效性没有凸现。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关注这些相关性的因素,从纯技术、纯理论研究的现象中走出来,在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在整合中求变、求新。
石荣伦[8](2007)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义别裁》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两回事,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信息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课程整合早就进行了。即使有了信息技术,不使用也照样可以进行课程整合。不过,信息技术有助于课程整合目标的实现,当我们要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时候,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信息技术要做的事情是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人不能做的事情,人利用它之后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刘倩倩[9](2007)在《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社会和各种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使学生成为具有使用计算机能力的人,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本课题以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整合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借鉴马宁、余永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界定,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整合的层次进行界定,并找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1教学资源方面首先,加快建设基本硬件设施,给训练馆配备基础的信息技术设备;充分发挥网络教室的功能,尽可能地增加更多的课程在网络教室里上课的机会;教学楼的教学机应该连接互联网,便于教师随时检索资料。其次,鼓励企业开发针对体育教育类软件资源和体育教育资源库。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方面对教师进行IT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对教师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教师进行多媒体软件培训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培训;同时培养教师进行校际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资源共享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方面信息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还应当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与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分析整理信息、批判性地处理信息、协作完成任务的习惯,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4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增加讲授使用绘图软件和数据统计软件用法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其他学科教师必须加强沟通和研讨,特别是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共同参与,甚至合作教学。
彭伟强,何家驹[10](2007)在《外语教师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信息交流技术(ICT)发展对语言教学产生重大影响,CALL进入综合时代。然而,新技术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受制于诸多因素,其中外语教师整合ICT于外语教学素养是关键。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语教师ICT问题,在引介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ITTE)培训模式基础上探究了欧洲外语教师的经验,提出构建外语教师ICT发展模式的若干设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访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访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际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 |
2.2 人本主义 |
2.3 认知主义理论 |
2.4 教育信息论 |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1 基于信息技术的引导-自主体育教学模型设计 |
3.2 课前阶段 |
3.3 课中阶段 |
3.4 课后阶段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4.1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方案设计 |
4.1.1 实验简介 |
4.1.2 实验教学设计 |
4.2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4.2.1 信息技术在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4.2.2 信息技术在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4.2.3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情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信息技术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师问卷 |
《信息技术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问卷 |
(2)信息技术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鲁东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概念的界定 |
2.1.1 信息技术的概念 |
2.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
2.4 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4.1 美国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展历程 |
2.4.2 英国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展历程 |
2.4.3 亚洲部分国家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展历程 |
2.4.4 我国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展历程 |
2.5 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 |
2.6 信息技术辅助体育学科教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问卷的设计 |
3.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2.3 问卷对象的选取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信息技术辅助体育学科教学的现状 |
4.1.1 教学环境 |
4.1.2 教师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
4.1.3 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
4.1.4 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情况 |
4.1.5 与体育学科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资源情况 |
4.1.6 教师收集体育教学资料遇到的困难 |
4.1.7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
4.2 信息技术辅助体育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 |
4.2.1 信息技术辅助体育学科教学的应用形式研究 |
4.2.2 信息技术辅助体育学科教学产生的影响研究 |
4.2.2.1 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
4.2.2.2 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
4.3 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教学资源方面 |
4.3.2 体育教学类网站建设及教学资源存在的缺陷 |
4.3.3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 |
4.3.4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足 |
4.3.5 缺乏针对体育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教育主管部门要建设和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 |
5.2.2 学校要创新管理机制 |
5.2.3 要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
5.2.4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
5.2.5 要更深层次的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1.1.2 学习方法的更新变革 |
1.1.3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机遇 |
1.1.4 人才信息素养的更高要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查阅文献范围、方法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技术 |
2.2.2 信息 |
2.2.3 信息技术 |
2.2.4 信息技术课程 |
2.2.5 体育信息技术 |
2.2.6 体育信息素养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
2.3.2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研究 |
2.3.3 有关体育计算机应用的研究 |
2.3.4 文献总结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国内体育院校体育信息技术课的开展现状 |
4.1.1 教育技术学(体育信息技术)专业的开设情况分析 |
4.1.2 体育教育专业中体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分析 |
4.2 我国体教专业开设体育信息技术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课程体系知识起点低,不够全面 |
4.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与实际应用脱节 |
4.3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4.3.1 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
4.3.2 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
4.3.3 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
4.3.4 体育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设置 |
4.3.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研究 |
4.3.6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研究 |
4.3.7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8 致谢 |
(4)从教师心理探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原期”现象释意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原期”教师心理分析 |
(一)教师压力过大 |
1. 来自教师自身职业的压力 |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技术带来的压力 |
(二)教师动机缺失,动力源不足,积极性不高 |
(三)教师意志力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
(四)教师原有认知结构的限制 |
(五)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
四、结束语 |
(5)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 ——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
1.1.2 教育信息化 |
1.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ACOT(美国明日苹果教室)研究项目带给我们的启示 |
1.2.2 NTeQ(整合技术促进探究)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
1.2.3 课程变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信息技术 |
2.1.2 信息化教学 |
2.1.3 适应性 |
2.1.4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 |
2.2 心理适应的研究现状 |
2.2.1 教师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
2.2.2 教师信息化教学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 Amabile创造力理论 |
3.3 创新推广理论 |
3.4 创新实施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
4.1 关于研究问题的几点说明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的过程 |
4.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3.1.1 确定研究对象 |
4.3.1.2 选取研究方法 |
4.3.2 问卷设计 |
4.3.2.1 问卷一级指标的确立 |
4.3.2.2 关于五个一级指标的相关说明 |
4.3.2.3 问卷五个一级指标之间的内部关系 |
4.3.2.4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心理适应性问卷的编制 |
4.3.3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3.1 第一轮检验结果分析 |
4.3.3.2 第二轮检验结果分析 |
4.3.4 样本选取 |
4.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5.1.1 数据统计方法 |
5.1.2 基本情况 |
5.1.3 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
5.1.3.1 一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5.1.3.2 二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5.2 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心理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
5.2.1 性别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2 年龄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3 教龄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4 学校类型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5 学校所在地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6 学校是否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7 学历(受教育程度)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8 职称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9 执教学科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10 个人有无计算机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11 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12 最近三年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天数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2.13 每周使用计算机或上网时间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 |
5.3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讨论 |
5.3.1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 |
5.3.2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回归分析 |
5.3.3 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本研究引发的相关思考 |
6.2 相关建议 |
6.3 有待完善的工作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目的 |
四、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1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信息技术 |
(二) 课程整合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
第2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反思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一) 国外发展现状 |
(二) 国内发展现状 |
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的思考 |
(一) 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诸多困惑 |
(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 |
第3章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理论探索 |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课程整合的指导 |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课程整合的指导 |
(三)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原则 |
(一) 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程的目标 |
(二)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目标 |
(三)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原则 |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整合 |
(一) 物理学科的特点 |
(二) 中学物理课程理念的改变 |
(三)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整合 |
第4章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实践模式探索 |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信息平台 |
二、基于网络的小组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模式 |
(一) 小组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相关概念 |
(二) 模式建构与策略分析 |
(三) 应用案例 |
三、WebQuest 探究式学习模式 |
(一) WebQuest 产生的背景 |
(二) WebQuest 模式的内容 |
(三) 应用案例 |
四、百分之百在线课堂学习模式 |
(一) Moodle 是什么 |
(二) Moodle 的特征 |
(三) Moodle 的主要功能 |
(四) Moodle 评价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外在环境的相关问题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问题的主要表现 |
1. 认知模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响。 |
2. 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响。 |
3. 教育机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响。 |
4. 社会的教育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响。 |
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几点建议 |
1. 要努力理顺整合工作中出现的几个认识问题。 |
2. 要努力促使教师的转变, 充分发挥教师在整合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 |
3. 要重视解决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 |
4. 要努力营造教学应用技术的随机环境, 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运用技术的有效方案。 |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义别裁(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什么是信息技术 |
(一) 信息技术是学校设置的一门课程 |
(二) 信息技术是学与教的工具 |
(三) 信息技术既是学校设置的一门课程, 又是学与教的工具 |
(四) 信息技术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理论体系, 是高等学校设置的专业之一 |
三、什么是课程整合 |
(一) 什么是课程 |
(二) 什么是整合 |
(三) 什么是课程整合 |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一) 国内学者的观点 |
(二) 国外学者的定义 |
五、余论 |
(9)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1.2 信息素养 |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
2.3.1 美国 |
2.3.2 英国 |
2.3.3 澳大利亚 |
2.3.4 加拿大 |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
2.5 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课程整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
2.6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差距 |
2.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成果 |
2.7.1 理论基础 |
2.7.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研究 |
2.7.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
4.1.1 公共必修课的课程设置 |
4.1.2 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 |
4.1.3 专业限选课的课程设置 |
4.2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
4.2.1 教学环境 |
4.2.2 教师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
4.2.3 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
4.2.4 教师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情况 |
4.2.5 教学资源库情况 |
4.2.6 教师获取资源时遇到的问题 |
4.3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层次研究 |
4.3.1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层次界定的必要性 |
4.3.2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层次界定 |
4.3.3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层次界定 |
4.4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 |
4.5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4.5.1 教学资源方面 |
4.5.2 教师信息素养方面 |
4.5.3 学生信息素养方面 |
4.5.4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方面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教学资源方面 |
5.2.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方面 |
5.2.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方面 |
5.2.4 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方面 |
5.2.5 学校管理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外语教师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 |
2.外语教师信息化发展现状 |
2.1职前培养 |
2.1.1课程设置。 |
2.1.2ICT与学科教学环境。 |
2.2在职培训 |
3.外语教师信息化发展模式 |
3.1技术与语言教学 (Technology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 ) |
3.1.1课程目标和内容。 |
3.1.2教学策略。 |
3.1.3课程特点。 |
3.2新技术辅助语言教学 (TALLENT (2) ) |
3.2.1课程目标和内容。 |
3.2.2学习策略。 |
3.2.3TALLENT特点。 |
3.3ICT语言教师 (ICT4LT (3) ) |
3.3.1课程目标和内容。 |
3.3.2课程特点。 |
4.构建外语教师信息化发展模式思考 |
4.1营造良好的技术文化氛围 |
4.2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 |
4.3寓ICT于真实具体的语言教学 |
4.4重视相关理论对ICT技能的支持 |
5.结语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访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天津青年职业学院为例[D]. 王涛.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8(12)
- [2]信息技术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鲁东大学体育学院为例[D]. 高晓文. 鲁东大学, 2015(07)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 彭静. 上海体育学院, 2014(03)
- [4]从教师心理探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J]. 郭小平,张文兰. 中国电化教育, 2011(09)
- [5]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 ——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D]. 郭小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以《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为例[D]. 张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09(S2)
- [7]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J]. 方舟. 远程教育杂志, 2008(04)
-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义别裁[J]. 石荣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 [9]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现状研究[D]. 刘倩倩.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0)
- [10]外语教师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问题与对策[J]. 彭伟强,何家驹. 外语界, 2007(02)
标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赵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