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udging People Solely by Their Appearance(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胡贝克[2](2020)在《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文中指出伦理是人际关系的产物,伦理学是研究人的道德行为的学问,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则是伦理学视角下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和伦理学对人的共同关注构成了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模式。以伦理为批评视角的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研究,旨在通过文本中道德人物面对利益采取的道德行为及其后果,折射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伦理的认知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学的“德治”支持,并在为惊悚小说正名的同时促进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文学的学术研究。维多利亚时期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讨惊悚小说如何通过基于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人际关系及其利益不受侵害的伦理叙事形成其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该选题研究重在小说人物的善恶行为及其相应后果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的本质论观点和以人的行为后果论善恶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观点,阐释其揭露和抨击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阴暗面的社会批判和人的本质弱点批判精神,探讨其伦理取向对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德治借鉴意义及其对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促进作用。该选题研究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认知视角,将惊悚小说置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下,从相关伦理学观点出发,探讨人的善恶行为根源和善恶评价准则,论证了维多利亚惊悚小说以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为伦理叙事对象而形成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将小说人物置于具体社会环境中分析其伦理取向以及人在本质上存在的弱点;既肯定了惊悚小说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意义,同时又找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论文除绪论和结论部分外,在主体部分对维多利亚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的总体论述基础上,分别从基于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利益形成的人际伦理、性别伦理、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三个层面论述了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并借助相关文学理论分析了惊悚小说作品形式的创新和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的生成机制。绪论分别对研究问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况、研究内容及其意义与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做了陈述与论证。选题研究认为,惊悚小说的兴起与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形成、大众读者和专业作家群体的形成、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及其现代转向、其他类型小说对惊悚小说的影响具有直接关系。该选题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出发,探讨了惊悚小说作品中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人物的人性和以“反主流伦理”思维模式下惊悚小说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探讨了该选题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教诲意义和促进当代大众文化时代通俗文学发展与批评的学术意义。第一章分别从贵族阶级伦理和中产阶级的焦虑、性别伦理与职业精英伦理叙事、惊悚小说伦理取向与和谐社会构建三个方面入手,从总体上论述了惊悚小说的基本伦理取向。研究结果发现,惊悚小说的“反主流”伦理叙事体现出马基雅维里“趋利避害”的人的本质论和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以后果论善恶的价值判断准则,而惊悚小说作品中崇尚的“善”仅聚焦于特定社会阶层的范畴内,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类幸福论”的伦理学观相去甚远。第二章分别从财产与伦理、惊悚小说的利益关系叙事、小说的私有财产观三个方面论证了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基于新贵族和中产阶级所崇尚的伦理价值观。研究结果表明,惊悚小说通过不同作品、从不同角度、以“悬疑”和“惊悚”为主要艺术形式,揭示出新贵族和中产阶级对财产和地位的文化焦虑;小说对人物基于贵族财产的道德行为书写形象化地表达出惊悚小说对善恶的判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第三章从性别伦理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层面论述了惊悚小说性别伦理取向对维持贵族阶级伦理秩序的意义。在分析性别伦理起源的基础上,该议题研究以作品中不同类型的性别人物为例,揭示出贵族阶级男性至上的传统性别伦理取向,论述了男权社会中性别伦理的非公平性,结论是:“性”的差异位于生理的自然属性层面,“性别”则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后者是惊悚小说性别伦理叙事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既有神学伦理学的根源,又有历史和经济的影响因素;作品中男性人物的身份决定家庭财产所有权的性别伦理叙事印证了恩格斯基于家庭关系的性别伦理观;而性别越界现象的性别伦理叙事则体现出惊悚小说的“反传统”态度,表达出惊悚小说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伦理取向。第四章分析了维多利亚时期崇尚法治和崇尚科学背景下惊悚小说对法律精英和医学精英维护社会公正的职业伦理取向。惊悚小说既从正面肯定了其维护社会公正的积极作用,又从反面讽刺和抨击了其违背职业伦理及其对社会公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所谓的“崇尚法治”和“崇尚科学”的理念,进而构建起惊悚小说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第五章从惊悚小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层面论述了惊悚小说在形式层面的创新及其逆主流传统的伦理取向内涵创新。研究中发现,“悬疑”和“惊悚”是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在形式层面创新的集中体现。此外,故事人物同时又是故事叙述者的叙事方式、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性和小说开篇对主题思想的直白表述方式等也均为惊悚小说在作品形式层面的创新;与现实传统伦理观相悖的思维模式和叙事模式形成的深层内涵以及“行善者”与“作恶者”并非泾渭分明的“模糊地带”,体现出惊悚小说在人性反思的内容层面上的创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方法论是惊悚小说作品研究的有力支柱:前者揭示出小说文本与现实世界的伦理互映关系;后者从惊悚小说文本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出发,阐释了该类型小说通过不同“类别”的小说人物划分开始,最终形成了惊悚小说文本与现实世界在伦理层面上的整体性。形式创新形成了该类型小说的文艺美学价值,而深刻的伦理思想内涵则构成了政治伦理的美学价值。新颖的文本形式与伦理内涵的独特表达方式相结合是形成惊悚小说伦理取向的决定性因素。结论部分在各章分别就不同层面的伦理取向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惊悚小说基于贵族阶级和中产阶级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伦理取向虽然与主流伦理相悖,但在法制基础上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人和睦相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惊悚小说对构建和谐社会而形成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教化作用。该结论从伦理层面推翻了早期批评界对惊悚小说的负面评价,形成了促进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小说的发展与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又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形成了以史为鉴的社会实践意义。惊悚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发现,艾布拉姆斯将“文本”与“世界”设定为单向关系是有一定缺陷的,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两者的关系应是双向的,因而对其做了修正,其修正的意义在于惊悚小说创作源于维多利亚现实世界,而后又以作品的文本形式影响现实世界。该选题研究在充分肯定惊悚小说伦理取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时,发现惊悚小说又存在某些层面上的局限性:第一,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视而不见,而仅将特定社会阶层作为其伦理反思的场域,其维护的也仅是这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伦理秩序和利益,对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而言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惊悚小说对贵族财产的来源描写甚少,似乎这个特定社会阶层的财产都是以合法手段获得的;第三,惊悚小说的幸福观并非出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而是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内,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最高善”幸福观相去甚远,因而在伦理的普遍性层面上形成了惊悚小说幸福观的局限性。尽管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存在这些局限性,但总体而论,惊悚小说中惩恶扬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取向的正向价值还是其主要层面。
高静[3](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李宝杰[4](2020)在《两汉相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术是中国古代方术的一种,据《汉书·艺文志》载又称为形法,可分为相宫宅地形、相六畜、相人,相宝刀剑四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传世文献和近些年来出土的简牍内容中发现了很多关于相术的内容,涉及到相术的内容和应用,为相术研究提供了材料。早在汉以前就出现了关于相术的理论,相术的对象包括了六畜、人、宅地、刀剑等。通过观察这些对象的外部特征,运用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行优劣吉凶的判断,是早期相术的具体运用。相术在这一时期对六畜的甄别、刀剑生产、城宅营造都产生了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相术因为其理论体系并未成熟,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思想家都对其进行过讨论。进入汉代之后,对外战争、社会风俗、民众信仰都成为了相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这一时期的相术理论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具体,拥有了明确的师承关系。与此同时,相术对汉代社会的养马、婚姻、选官、建筑、兵器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影响,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术理论的进一步成熟对后世相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相术这一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义,通过对相术各部分划分,让人们对相术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认识。在具体论述中通过其理论的具体应用,更为形象地展现相术在汉代的影响力。
蓝昕[5](202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相关性原则》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财税改革的进行使得量能课税原则越来越成为税法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净所得原则之下,企业所得税税基的确定依赖于应税收入的确定和扣除的确定两个方面。相关性原则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确定哪些支出可以扣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有制度的梳理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对相关性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并为现有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内容是现有制度的梳理和问题的提出。首先对国内现有涉及相关性原则的规定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规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对相关性原则的定位。以税收公平原则作为起点顺势而下,沿着量能课税理论、所得课税、净所得理论、税前扣除这一脉络,找到相关性原则在整个税法理论当中的位置,明确其上位概念。第三章主要内容是相关性原则对象的分析。相关性原则涉及的对象之一是企业应税收入的产生,对象之二是支出的目的,同时,还就支出目的具有双重性以及支出目的的考察路径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对相关性原则对象间联系的分析。通过与会计学中的相关性原则以及统计学中的相关关系的对比,相关性原则两个对象之间的联系应当满足“方向一致”和“路径普遍”两个要求。随后,本章就如何确定企业应税收入产生和支出目的的方向、如何判断二者方向一致,以及何种联系方式是“路径普遍”的联系方式进行了讨论。第五章主要内容是相关性原则的适用方式及对现行涉及相关性原则规定的修改建议。针对目前相关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界限不清的情况,建议在立法中明确二者定性与定量的不同判断职能,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修改为:“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在直接目的上有助于企业取得应税收入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在金额上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同时,在对该条款的进一步解释中明确“直接目的”、“有助于”的含义。另外,立法时应当明确相关性原则的举证责任,以更好地将其落实。
于健[6](2019)在《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文中指出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叶美国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化活动家。他的一生创作有中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近百部,此外还发表有自传、回忆录、游记等多部。他的小说创作是他的主要文学成就,铸成了他的文学大师身份,并历来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文化意蕴着称于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包括福克纳、海明威、T.S.艾略特在内的诸多美国作家和评论家都曾高度评价他的小说创作,认定他的创作在美国文学传统中所占的奠基地位及对后世美国文学的重大影响。他们的评价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着名作家、评论家对吐温的小说创作做出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吐温小说艺术中具有持久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吐温的小说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这种机制对于说明小说艺术规律具有怎么的意义?鉴于诸多评论家也曾刻意强调他的创作所具有的意象化特征,我们很自然地将目光集中到了吐温小说的意象化描写上。我们发现马克·吐温的小说意象在美国民族文学传统初步形成的时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这也意味着,他的小说创作所包含的意象描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无论对于吐温在美国民族文学史上占有的位置,还是对于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美国文学地位的确立,以及世界文学总体形态的构成,都有成立的理由。同时,这种意象描写不仅在和同时代美国其他作家的对比上,而且在和世界文学史上相当普遍的小说艺术创作的对比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个性化和体系化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将研究重点确定为吐温各体小说(长篇小说为主,中、短篇小说为辅)包含的意象描写,考察和研究其小说意象产生的成因、特征、艺术技巧,以及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兼及他的小说意象对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做出的美学贡献。期望对其意象创造的经验做出客观的考察和理论性的总结,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经典的范例和有益的借鉴。研究吐温小说的意象,就必然依靠对于意象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本文依据中国古典意象观念,借助中国历代主要意象理论,形成阐述吐温小说意象的理论视角,据此对马克·吐温小说的意象化描写加以考察阐释,以便深入挖掘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深层含义以及个人化的形式技巧,探索到推动马克·吐温创作的动力性因素,即马克·吐温的个人经历和人格特质中推动他进行艺术创造的因素,以及美国社会现实中产生的创立美国民族文学的历史要求。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为了解决学术研究的前提问题,本文在第一章中便对涉及到的若干重要概念做一简要的说明。这些概念包括意象、核心意象、象征型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观念。在梳理概念范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中形成的意象概念和西方国家的意象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一定的差别。西方社会在古代时期对意象很少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主要从戏剧形象,即演员的扮演形式和装束方面,关注到这一艺术因素。在古罗马抒情诗人那里,尽管描绘到众多意象诸如自然山川和诸神象征,但也没有达到近代以来对于象征方法的热衷程度;在中国,则呈现出另一趋势。早在《诗经》《楚辞》形成的时代,诗人就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和象以及辞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老庄一派哲学伦理学,对中国古代的意象观念发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运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理论对吐温小说意象进行分析阐述时,既考虑到中外意象观念的差别,又侧重利用了两者的一致之处,使文本的分析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为了探讨吐温小说意象创造的个人成因,本文对促成吐温小说意象创造的社会和个人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特别是对具有直接作用意义的吐温个人性格特征做了比较细致的总结概括。为此,本文在同是基础部分的第二章,对马克·吐温生活的时代生活和美国社会基本状况做了一般性说明,对吐温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乃至一般性格心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论证,目的是要揭示时代生活和个人经验如何相互作用,并同时对吐温的小说意象的产生发挥了实质性作用。再次,马克·吐温小说意象艺术的构成。这部分是在初步整理吐温的小说意象描写的分布、类型、呈现方式、基本构造后,对若干具有重大意义的意象所做的尽可能全备的分析论证。这部分内容属于本文的重心所在,分别由第三、第四、第五章加以展开。其目的是将把吐温小说的意象体系从时代生活和个人经验背景中分离出来,以便单独就其审美内涵和象征意义加以分析论证。具体做法是研究其内部构造,审美机能,以及具有持久认同作用的审美含义和审美题旨,并根据其意象描写的实际成果,将自然意象、人物意象、民族国家意象分别予以讨论,对其中包含的自然观、人性观、以及包括道德和宗教观在内的民族国家意识等核心内容予以分析论证。最后,在全文的结论部分,对吐温小说意象的审美风格特征、文学史地位、艺术经验价值等问题做一简要总结。这部分是综合以上研究所形成的佐证,对其意象体系进行具体的美学风格和艺术内容的总结,目的是在总体风格上得出意象艺术的规律认识和相关结论,以便论证该意象体系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意象艺术贡献和地位,表明支撑马克·吐温小说艺术的审美价值的核心性要素的美学地位。
王波[7](2019)在《屋面薄板架空遮阳隔热理论与热工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候炎热,空调能耗巨大。屋面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组成之一,受太阳照射时间最长,接受的太阳照射强度最大,对顶层房间的空调能耗及室内热舒适都起着主要作用。屋面遮阳作为一种经济适用的隔热降温措施,对减少建筑空调能耗以及改善室内热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薄板遮阳施工方便,自重轻,便于管理等优点,普遍用于中底层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屋面遮阳中。当薄板表面具有高反射率时,薄板架空遮阳屋面既是反射屋面的扩展,利用遮阳板直接反射太阳辐射,避免屋面暴晒,又是一种通风屋面,利用通风散热减弱热量在屋面的积蓄。然而,人们对其隔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和降温效果并未做深入探究,仅凭主观感受对其隔热效果进行评价。目前,关于屋面遮阳隔热性能的评价指标,只在相关规范和标准中用附加热阻值为0.3m2·K/W进行等效,但并未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具体阐释。屋面薄板遮阳隔热效果究竟如何判定与评价,需要从理论和实验方面进行具体论证。本文选取屋面金属薄板架空遮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屋面薄板架空遮阳的隔热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热量平衡方程,建立了薄板架空遮阳下薄板瞬态温度计算式和屋面室外综合温度简化计算式。为后面计算薄板架空遮阳附加热阻和附加衰减倍数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对比有无薄板架空遮阳室外综合温度简化计算式可以发现,相较于裸露屋面,薄板架空遮阳虽然未能降低室外空气温度,但能大大降低太阳当量温度。其次,本文在气候舱内搭建了屋面架空遮阳实验装置,以平屋顶金属薄板架空遮阳为例,并进行了相关测试。制作并测试了太阳模拟灯辐照度和混凝土屋面表面温度均匀性;测试了4种不同薄板表面颜色和2种不用风速条件下屋面遮阳隔热降温效果。太阳模拟灯辐照度和混凝土屋面表面温度均匀性测试表明,太阳模拟器垂直照射的辐照度平均值为645 W/m2,太阳辐照度和混凝土表面温度平均值相对误差均小于4%,均匀性良好。实验模拟结果表明,无风条件下,屋面上表温度有薄板架空遮阳时比无遮阳降低11.9°C,屋面下表温度有薄板架空遮阳后比无遮阳降低7.1°C这说明薄板能明显降低屋面板上下表面温度,有助于空调房间节省能耗。无风条件下薄板颜色变化测试结果显示了薄板表面吸收系数越高,其薄板温度也很高。不同颜色薄板遮阳下的上下表面温度和振幅相差不大,原因是实验中,由于太阳模拟器辐射出的平均辐照度为645 W/m2;而风速小于2 m/s的不同风速下薄板架空遮阳屋面上下表面温度相对无遮阳工况下能明显降低,但不同风速下的屋面上下表面平均温度和振幅相差不大。再次,对本文建立的薄板瞬态温度计算式以及室外综合温度简化计算式有效性进行验证,并提出全面评价薄板架空遮阳隔热性能的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表面吸收系数和风速大小下相对误差均值未超过4%,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间接验证了薄板架空遮阳屋面的室外综合温度计算式的有效性。另外,本文采用附加热阻来评价薄板架空遮阳对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的降低效果,同时创造性提出用“附加衰减倍数”来评价屋面架空遮阳对室外综合温度振幅值的衰减作用。建立了附加热阻和附加衰减倍数的计算式,并对附加衰减倍数进行了定义。最后,本文选取福州、广州和海口3个城市气候作为夏热冬暖地区典型气候,利用室外综合温度简化计算式,对薄板架空遮阳附加热阻和附加衰减倍数在全晴天及全阴天进行计算,以判别现有相关规范标准中所规定的附加热阻值0.3 m2·K/W对于薄板架空遮阳是否合适,同时对附加衰减倍数在这些地区应用取值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计算结果如下:福州地区全晴天/全阴天附加热阻值和附加衰减倍数分别为0.431/0.429 m2·K/W,4.602/2.467;广州地区全晴天/全阴天附加热阻值和附加衰减倍数分别为0.423/0.419 m2·K/W,5.216/3.907;海口地区全晴天/全阴天附加热阻值和附加衰减倍数分别为0.557/0.679m2·K/W,6.493/4.396。由此得出:对比采用计算值偏低的附加热阻计算值,规范规定的屋面遮阳附加热阻值0.3 m2·K/W对于夏热冬暖地区薄板架空遮阳而言普遍偏低,尤其对夏季太阳辐射较大的地区误差较大;屋面薄板架空遮阳附加衰减倍数大于1;附加热阻值和附加衰减倍数主要与太阳辐射有关,同时与室外空气温度和风速大小也有关。太阳辐射量越大,附加热阻和附加衰减倍数越大;室外空气温度越高,附加热阻和附加衰减倍数越大;风速越大,附加热阻和附加衰减倍数越大。
袁阳[8](2019)在《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对比,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从单纯的领域拓展到文化、价值观、民族特色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反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在信息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就,物质充裕的时代,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下,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中国文化的禅可以使人们远离这种浮躁、焦虑的状态,禅对人们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动画成为很好的文化载体,同时动画也要深刻的呈现出本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因此如何发展中国动画我们需要从文化中去寻找,把禅与动画结合起来。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动画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无常、悟、空、不立文字、不二法门这几个方面,深挖它们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在动画中的体现与应用。一、“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中体现了无常观的思想,无常观是禅宗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从其美学思想中总结出幽深清远的氛围、物哀思想、不完整美、不确定性美的美学理念,结合实例探讨这些美学理念在动画中的体现与应用。二、禅宗的悟在动画中和动画创作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文中探讨了悟的特征、灵感、审美等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从悟的三个层次上论述动画作品和动画创作中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悟所引发的感性超越。三、禅宗的空是禅宗思想的关键,空并非一无所有,在艺术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在论文中空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化实为虚,再到有限性与无限性,体现动画中的“空”。四、不立文字被作为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体现出重意轻形的美学观,从而在动画中语言风格呈现出一定的特色。五、不二法门的实质是事物二元对立的超越。在现实中一般是矛盾、不合理的存在,而在艺术中这种不合理却是“无理而妙”,比如“雪中芭蕉”这个历史上出了名的案例。在动画中却有很多的艺术创作方法体现不二法门所衍生“无理而妙”的观点。文化与动画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深入研究禅宗的无常、悟、空、不立文字、不二法门的美学思想,以具体的动画和创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索了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动画中的体现及应用。动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寻求禅宗美学与动画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为禅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张雪梅[9](2018)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自由意志主题》文中研究指明莎士比亚研究与批评在历经了四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时至今日,已积累了浩若烟海的丰硕成果,但是,囿于十分有限的剧作家生平记述,这位声名响彻了整个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世界的“埃文河畔的诗人”身上仍然存留了较多的疑团。研究者们围绕着他的容貌、婚姻生活、性取向、宗教观、“迷失的年头”等等进行了多番考证与争辩,很多谜题的答案至今无法形成定论。诸多疑团中,关于莎士比亚宗教倾向的猜测大约最为复杂难解。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传记资料匮乏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因:对自己的宗教信仰,一生着有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的莎士比亚,却在自己的作品中执着于一种含蓄而隐晦的表达。进入20世纪,艾略特、弗莱等一批里程碑式的文学批评家身体力行地倡导对基督教、《圣经》原型与西方文学的关联研究,莎士比亚学者们因此以史无前例的热情开始关注剧作家的宗教信仰倾向(基督徒身份),进行了大量的莎士比亚作品与《圣经》文本的对比研究,而这些研究结果倾向于相信:如果基督教的核心文本——《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渊源不被刻意夸大的话,《圣经》和莎剧、基督教背景和莎士比亚之间其实一直都呈现出极为深刻的精神关联。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初始作为基督教概念的自由意志和后来在哲学、伦理学甚至普遍意义中出现的“自由”和“解放”的概念密切关联,发展至今,已有逾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事实上,从圣奥古斯丁起,到阿奎那、伊拉斯谟、路德、加尔文,再到康德、黑格尔、尼采,无论是在基督教化时代还是进入“后基督教时代”,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辩从未停止,已然构成了一条横跨神学、哲学和伦理学的传统思辨脉络。而作为基督教语境中的一组意义相悖的概念,围绕自由意志和“预定论”或“恩典”展开的争议不仅先后引发了早期教父时代的圣奥古斯丁和摩尼教派、佩拉纠派,改教时期的路德和伊拉斯谟之间几场着名的辩论,界定了圣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与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传承,而且也在实质上构筑了新教(包括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教义的核心分歧。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莎学批评传统的角色分析法和基督教伦理学的思辨模式,以自由意志这一基督教基准概念和与之关联的“恩典”、“罪”、“救赎”等永恒命题为出发点,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背景、主题、人物性格及命运中蕴含的宗教元素进行再审视,力图勾描一副以自由意志为编织脉络的莎剧全景,还原一个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作品中隐匿呈现的“属灵世界”。论文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思路:一、不同的戏剧人物判断和行使他们的自由意志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他们对“神-人”关系的认知和接受,即:他们超出“日常关注”或“一般关注”之上的“终极关注”(宗教信仰、精神世界);二、研究文学文本中的自由意志主题,其实就是对其间透露出的作家个人的“终极关注”的解构。具体到莎士比亚戏剧,就是从自由意志这一宗教维度重新审视剧中人物命运和主题,推导在英国国教背景下生活和创作的剧作家的自由意志观和从中反射的基督教信仰。论文的“引言”首先解释了选题缘起及意义:选取自由意志主题的呈现来切入莎士比亚戏剧解读,需同时考察莎剧的创作背景、对莎士比亚宗教身份认识的误区以及自由意志论题的永恒性、普世性和开放性特质等三方面元素。接着介绍了自由意志概念在基督教教义史上的溯源及流变,阐释了论证过程中会频繁使用的关键词(包括“预定论”、“神人合作说”、“神恩独作说”、“耶稣救世论”和“基督教人文主义”等),剖析了与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论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按照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年份和阶段的传统划分,以历史剧、悲剧、悲喜剧这三种戏剧类型的代表性作品为细读文本,系统梳理其中藉由主题呈现和人物塑造来具体呈现的自由意志主题。第一章主要研究莎士比亚两部历史四联剧。在论述第一历史四联剧的政治神话和宗教内涵以及第二历史四联剧的救赎寓意的基础上,着力分析在基督教视阈中,四位基督徒国王(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和亨利五世)在自由意志被束缚和被放纵之后,各自经历的堕落与拯救之路。第二章主要研究莎士比亚纯粹悲剧。按照A.C.布雷德利的莎剧归类原理,本章的分析涉及九部莎士比亚悲剧,以及包括凯撒、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李尔王、奥瑟罗、哈姆莱特、科利奥兰纳斯与安东尼等众多悲剧人物的性格及命运,从自由意志的恩赐、判断和行使三个维度,考察身处英国国教氛围中进行戏剧创作的莎士比亚对自由意志和“预定论”这一对意义相悖的基督教概念的接受、认知和偏向。第三章主要研究莎士比亚悲喜剧。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中,不同教派之间主要围绕着罪与救赎、理性与信仰、自由意志及必然性等根本性主题展开争辩、触发分歧和分裂,因此,本章通过自由意志与恩典、自由意志与罪、自由意志与救赎的关联分析,梳理三部悲喜剧(《冬天的故事》、《辛白林》和《暴风雨》)中年长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命运走向,推导同时作为人文主义者和基督徒的莎士比亚针对自由意志命题最后可能呈现的答案。论文以不同体裁的莎剧文本细读为依准,在深入分析相关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基础上,主要得出如下重要结论:一、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所反映出的自由意志观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路德宗(信义宗)教义、加尔文主义和英国国教教义,其实质是伊拉斯谟式的;二、与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相比,创作于稍晚时期的第二历史四联剧(亦称“亨利四部曲”)中反映出的与自由意志命题相关联的“救赎”观是英国国教式的;三、莎士比亚纯粹悲剧中反映出的自由意志观,可以视为作家在进一步探讨“神-人”关系的背景底下,对“命运-意志”关联的启示性思考;四、莎士比亚悲喜剧中反映出的自由意志观,表现出剧作家在临近职业生涯末期和人生晚年之时,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世人挣脱自由意志的束缚的无限渴求。以基督教自由意志命题的定义和理解为参照,莎士比亚在不同人生阶段,藉由不同戏剧作品呈现出来的宗教观或许历经了潜在的变化,或许呈现了自相矛盾的倾向,这一现象其实也吻合了许多现代莎学者所认同的莎士比亚最有可能的宗教身份:表面的英国国教教徒,内在的天主教教义同情者。因此,与马丁·路德和路德宗(信义宗)教义所坚称的“被缚的意志”相反,莎士比亚的自由意志观一定程度上是“伊拉斯谟式的”,即“反路德式”的;或可定义为“挣脱了束缚的意志”,做如下三层意义解读:其一,剧作家可能并无奥古斯丁和路德所谓的“真信仰”,其宗教虔敬度可能低于大众的想象;其二,剧作家倡导的自由意志观倾向于伊拉斯谟的主张,相信堕落后的人仍然拥有自由和行善的能力,这样的自由意志能引领他们与上帝合作,最终获得救赎;其三,以此自由意志观为例证,莎士比亚的信仰或许并不囿于罗马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他的创作旨趣及意图更是超脱于任何宗教教义的框架之外。
周光清[10](2018)在《相对人未尽注意义务不构成表见代理中合理信赖》文中认为对于表见代理,因立法规定模糊,导致理论界和司法实务对此争论较大。表见代理涉及本人、表见代理人和相对人三方法律关系,表见代理制度并非罔顾本人利益,一味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和维护社会动态安全,也是出于各方利益关系平衡,使得个人权利的静态安全和社会交易的动态安全得到合理协调。相对人未尽注意义务,不构成合理信赖,无权代理人实施的行为不应认定为表见代理。
二、Judging People Solely by Their Appeara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udging People Solely by Their Appearance(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
第一节:魏晋风度 |
第二节:魏晋书韵 |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
第一节:文如其人 |
第二节:书如其人 |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
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四节 理论框架:文学伦理学批评 |
第一章 惊悚小说的总体伦理取向 |
第一节 贵族伦理秩序与中产阶级的焦虑 |
第二节 性别伦理和职业精英伦理叙事 |
第三节 小说伦理取向与和谐社会构建 |
第二章 贵族阶级财产引发的伦理取向 |
第一节 贵族财产的伦理叙事 |
第二节 贵族阶级的私有财产伦理观 |
第三节 贵族财产层面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
第三章 惊悚小说的性别伦理取向 |
第一节 贵族家庭成员的性别伦理观 |
第二节 男性人物的性别伦理取向 |
第三节 性别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四章 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 |
第一节 法律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 |
第二节 医学精英的职业伦理取向 |
第三节 职业精英的职业伦理反思 |
第五章 作品形式与伦理取向的关系 |
第一节 伦理叙事的形式美学创新 |
第二节 政治伦理美学价值的生成 |
第三节 艺术创新与伦理取向的形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3)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
小结 |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
小结 |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
小结 |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呈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两汉相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学术回顾 |
(一) 相人术研究 |
(二) 相宅地术研究 |
(三) 相马术研究 |
(四) 相术其他方面研究 |
四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汉以前相术概述 |
一 相马术概述 |
二 相宅地术概述 |
三 相人术概述 |
四 相术其他方面的概述 |
第二章 汉代相术兴盛的原因 |
一 汉代相术兴盛的社会原因 |
(一) 西汉马政的推行 |
(二) 汉代社会风俗的影响 |
二 汉代相术兴盛的思想原因 |
(一) 汉代的天命观 |
(二) 汉代五行学说的成熟 |
(三) 两汉鬼神与巫术的影响 |
(四) 汉代中医理论的影响 |
三 汉代相术兴盛的其他原因 |
第三章 相术在两汉的发展表现与影响 |
一 相马术的发展与影响 |
(一) 相马术的发展表现 |
(二) 相马术在两汉的影响 |
二 相宅地术的传承与应用 |
(一) 两汉相宅术理论的继承发展 |
(二) 两汉相宅地术对社会的影响 |
三 相人术在两汉的发展和影响 |
(一) 汉代相人术的理论内容 |
(二) 相人术在两汉时期的发展 |
(三) 相人术对两汉社会的影响 |
四 两汉相术其他方面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相关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制度梳理与问题提出 |
一、制度梳理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章 相关性原则的定位 |
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定位意义 |
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定位体系构建 |
(一)第一次拆解:税收公平的理解 |
(二)第二次拆解:税基的确定 |
(三)第三次拆解:税基的量化 |
(四)第四次拆解:税基指标的确定 |
(五)从个人所得税到企业所得税 |
第三章 相关性原则的对象 |
一、相关性原则对象的确定 |
二、相关性原则对象的分析 |
(一)对象之一:应税收入的产生 |
(二)对象之二:支出的目的 |
(三)企业支出目的的判断 |
(四)支出目的的双重性 |
(五)小结 |
第四章 相关性原则的对象间联系 |
一、对象间联系的构建 |
(一)会计基本准则中的相关性 |
(二)统计学中的相关关系 |
二、对象间联系的分析 |
(一)方向一致 |
(二)路径普遍 |
(三)针对特定支出的特殊要求 |
(四)小结 |
第五章 相关性原则的国内立法完善和适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意象与马克·吐温的小说意象 |
第一节 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意象观念 |
第二节 意象问题在晚近中国和外国 |
第三节 核心意象及其范例 |
第四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范例 |
第五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特征 |
第二章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主观与客观基础 |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主观、客观基础的理解 |
第二节 马克·吐温的童年记忆 |
第三节 马克·吐温的人格特质 |
第四节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主观自觉 |
第五节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客观依据 |
第三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自然意象 |
第一节 密西西比河意象 |
第二节 西部旷野意象 |
第四章 吐温小说的人物意象——少年儿童 |
第一节 汤姆·索亚意象 |
第二节 哈克贝利·芬意象 |
第五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人物意象——美国梦幻者 |
第一节 塞勒斯意象 |
第二节 萝拉意象 |
第六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国家意象及其他 |
第一节 美国国家意象 |
第二节 吐温小说的其他意象 |
第三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风格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屋面薄板架空遮阳隔热理论与热工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
1.1.1 屋面遮阳研究背景 |
1.1.2 屋面薄板架空遮阳的研究意义 |
1.2 常用隔热屋面形式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反射屋面研究内容 |
1.3.2 通风屋面研究内容 |
1.3.3 架空通风屋面隔热性能评价总结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1.4 研究目标与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屋面薄板架空遮阳隔热理论与综合温度计算 |
2.1 屋面传热基本概念 |
2.1.1 导热传热 |
2.1.2 对流换热 |
2.1.3 辐射换热 |
2.2 裸露屋面室外综合温度计算 |
2.2.1 基本假设与近似条件 |
2.2.2 室外综合温度计算 |
2.3 屋面薄板架空遮阳综合温度简化计算 |
2.3.1 屋面薄板架空遮阳隔热理论 |
2.3.2 基本假设与近似条件 |
2.3.3 薄板温度简化计算式 |
2.3.4 薄板架空遮阳屋面综合温度简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屋面薄板架空遮阳实验装置及模拟测试 |
3.1 实验场地及实验装置 |
3.1.1 实验场地介绍 |
3.1.2 实验装置介绍 |
3.2 太阳模拟器及加热均匀性 |
3.2.1 太阳模拟制作与安装 |
3.2.2 辐射照度均匀性测试 |
3.2.3 温度均匀性测试 |
3.3 实验小室及遮阳薄板 |
3.3.1 实验小室搭建 |
3.3.2 遮阳薄板 |
3.4 实验内容及实验仪器 |
3.4.1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3.4.2 实验仪器及其参数 |
3.5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
3.4.3 测试方法 |
3.4.4 实验流程 |
3.6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3.6.1 无风条件下有无架空遮阳测试结果 |
3.6.2 无风条件下薄板颜色变化的测试结果。 |
3.6.3 不同风速下薄板架空遮阳的测试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屋面薄板架空遮阳瞬态温度简算验证与热工性能评价 |
4.1 薄板瞬态温度计算式验证 |
4.1.1 实测气候状况与计算参数确定 |
4.1.2 无风条件下不同颜色薄板瞬态温度验证 |
4.1.3 有风条件下薄板瞬态温度计算式验证 |
4.1.4 薄板瞬态温度计算误差统计及验证结论 |
4.2 薄板架空遮阳隔热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
4.2.1 薄板架空遮阳隔热评价指标 |
4.2.2 薄板架空遮阳附加热阻计算方法 |
4.2.3 薄板架空遮阳附加衰减倍数计算方法 |
4.3 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与振幅值的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地区屋面薄板架空遮阳热工性能计算分析 |
5.1 福州地区附加热阻及附加衰减倍数计算 |
5.1.1 地理环境与气候参数 |
5.1.2 全晴天及全阴天室外综合温度分解 |
5.1.3 附加热阻及附加衰减倍数计算 |
5.2 广州地区附加热阻及附加衰减倍数计算 |
5.2.1 地理环境与气候参数 |
5.2.2 全晴天及全阴天室外综合温度分解 |
5.2.3 附加热阻及附加衰减倍数计算 |
5.3 海口地区附加热阻及附加衰减倍数计算 |
5.3.1 地理环境与气候参数 |
5.3.2 全晴天及全阴天室外综合温度分解 |
5.3.3 附加热阻及衰减倍数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起源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禅宗美学的概念 |
第一章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佛教史简述 |
第二节 印度禅到中国禅 |
一、慧能以前的禅 |
二、南禅 |
第三节 佛学禅到美学禅以及美学禅的特点 |
一、佛学禅到美学禅的转变 |
二、美学禅的特点 |
第四节 禅宗的人间化 |
第二章 禅宗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
第一节 禅与文化的交往:以士大夫文化为主 |
一、禅宗与士大夫的交往及其心理结构的变化 |
二、禅宗与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
三、禅宗与士大夫的艺术思维 |
第二节 禅与艺术合流发展的过程 |
一、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冲突 |
二、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沟通 |
三、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融合 |
第三节 禅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体现 |
一、禅宗美学的选择——动画的娱乐性和传播性 |
二、禅宗美学的体现——动画的表象符号和内质意义 |
三、禅宗美学的发展——动画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多元化形式 |
第三章 动画的禅宗美学思想 |
第一节 “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
一、无常引发“直彻心源”的生命思考 |
二、幽深清远的生命氛围形式 |
三、物哀思想的影像呈现 |
四、残缺美与不确定美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悟”的感性超越 |
一、“悟”的特征与灵感的体现 |
二、“悟”与审美 |
三、“悟”境法门的开启 |
四、无念为宗的体现 |
第三节 “空”的丰富性 |
一、“空”的美学 |
二、留白在国画中的解析 |
三、“空”的表达方式 |
四、“空”的营造与应用 |
第四节 不立文字语言风格的呈现 |
一、不立文字:“频呼小玉原无事” |
二、不立文字影响的美学观:“重意轻言” |
三、美学角度中语言风格呈现的特色 |
第五节 不二法门的艺术创作方法 |
一、不二法门的实质:二元对立的超越 |
二、不二法门的“不合理”变奏:“雪中芭蕉” |
三、不二法门的表达形式:“无理而妙” |
第四章 禅宗的影响、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一节 禅宗的现实意义与影响 |
一、积极向善的现实意义 |
二、知行不一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动画中禅宗美学的问题 |
一、禅宗美学的意识淡薄 |
二、过分强调商业性忽视禅宗文化的发展 |
三、国外优秀动画文化的涌入和观众的认同 |
第三节 中国动画中禅宗美学的发展方向 |
一、强化观念更新 |
二、完善表达方式 |
三、加强理论研究 |
四、重视产业发展 |
五、立足中国特色 |
结语 |
后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作者简介 |
(9)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自由意志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自由意志:概念的溯源及流变 |
第三节 关键词释义 |
第四节 研究传统及现状 |
第一章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自由意志主题 |
第一节 束缚与放纵:第一历史四联剧 |
第二节 堕落与拯救:第二历史四联剧 |
第二章 莎士比亚纯粹悲剧中的自由意志主题 |
第一节 自由意志的恩赐 |
第二节 自由意志的判断 |
第三节 自由意志的行使 |
第三章 莎士比亚悲喜剧中的自由意志主题 |
第一节 自由意志与恩典 |
第二节 自由意志与罪 |
第三节 自由意志与救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相对人未尽注意义务不构成表见代理中合理信赖(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情简介[1] |
二、评析 |
(一) 国外 (地区) 关于表见代理制度立法概述 |
1.大陆法系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表见代理制度 |
2.英美法系国家 (地区) 的不容否认代理制度 |
(二) 表见代理制度的价值衡平 |
(三) 表见代理中的“合理信赖”的审查认定 |
1.代理权表象证据的可疑性 |
2.行为人所为法律行为的性质 |
3.行为人是否违反正常操作程序或交易习 |
4.相对人自身情况 |
5.行为人身份问题 |
6.要考察代理权外观与本人之间的关联性 |
7.相应环境因素 |
(四) 本案谢继伟指示转款行为性质认定 |
1.从表见代理制度的价值目标看, 本案不宜轻易认定为表见代理 |
2.昌华科技公司不构成合理信赖 |
3.第六工程公司没有可归责性 |
结语 |
四、Judging People Solely by Their Appearance(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D]. 胡贝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
- [4]两汉相术研究[D]. 李宝杰. 山东大学, 2020(11)
- [5]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相关性原则[D]. 蓝昕.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D]. 于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屋面薄板架空遮阳隔热理论与热工性能评价[D]. 王波. 华侨大学, 2019(01)
- [8]动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及应用研究[D]. 袁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9]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自由意志主题[D]. 张雪梅. 西南大学, 2018(05)
- [10]相对人未尽注意义务不构成表见代理中合理信赖[J]. 周光清.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