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柽柳观赏园艺栽培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蒋质斌[1](2021)在《饲用型柽柳无性系选择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开发利用柽柳的饲用价值,本试验从20个中华柽柳无性系中选出4个叶量高产无性系,并对其进行饲料质量指标测定和综合评价。用凯氏定氮法测粗蛋白含量,用索氏脂肪浸提法测粗脂肪含量,用比色法测全磷含量,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钙含量,用高温灼烧法测粗灰分含量,用酸碱处理法测粗纤维含量。针对中选无性系进行繁殖潜力以及不同管理方式的调查研究,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提高叶产量和穗条产量为主的优化技术组合。结果如下:1.选出金屋壮、短3斜、短3直和短4无性系为叶量高产组群,该组群产叶量是对照(中华柽柳)的4倍多。2.该组群有如下特点:(1)嫩枝叶粗蛋白含量丰富:粗蛋白含量在停止生长前平均为15.54%,速生期平均为17.58%,达优等水平(≥15%)。(2)粗脂肪含量高:停止生长前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65%,速生期平均为2.03%,达优等水平(≥2.0%)。(3)粗纤维含量适中:停止生长前含量平均为14.67%,速生期平均为14.33%,达优等水平(≤30%)。(4)钙、磷含量水平较高且比值较为合理:停止生长前钙含量平均为3.39%,磷含量平均为0.70%,处于较高水平;速生期钙含量平均为2.96%,磷含量平均为1.22%,二者比值为2.43,属合理范畴。(5)粗灰分含量偏高:停止生长前的粗灰分含量平均为19.52%,速生期平均为17.54%。3.金屋壮无性系在三地均表现出穗条高产、繁殖潜力大的特点,短3直、短3斜繁殖潜力处于中等水平,短4的繁殖潜力较低。在速生性方面,金屋壮在三地均表现良好,短3直、短3斜表现一般,短4表现一般或较差。在观赏性方面,金屋壮、短3直、短3斜枝叶繁密,观赏性好;短4表现一般。4.连年平茬模式是提高年均产穗量的有效手段。提高嫩枝叶产量优化技术组合为:扦插密度10cm×10cm+插条长度20cm+三次采收模式;提高穗条产量、茎叶重的优化技术组合为:插条长度100cm+插条粗度1.5cm~2.5cm+埋深至露出插条5cm;促进基径生长优化技术组合为:插条长度100cm+插条粗度2.5cm以上+埋深至露出插条顶端5cm;促进株高的优化技术组合为:插条长度100cm+插条粗度1.5cm~2.5cm+埋深至露出插条顶端5cm。
林梦梦[2](2021)在《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主体,观赏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与搭配,左右着其景观效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观赏植物的应用与搭配则在景观观赏效果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等方式,对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的整体应用状况进行了植物科属分析、生活型分析、观赏特性分析,并选取12个植物配置的样地,对其观赏植物搭配、群落密度和郁闭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调查,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共有490种,隶属于81个科,201个属。其中裸子植物有5个科,8个属,24种;被子植物有76个科,193个属,466种,没有发现蕨类植物。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花类植物有268种,观姿类植物203种,观叶类植物88种,观果类植物47种,观干类植物24种;有136种植物同时兼具两种及两种以上观赏特性;一共有常绿乔木19种,落叶乔木200种,常绿灌木17种,半常绿灌木4种,落叶灌木124种;攀缘植物17种;一二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93种;水生植物10种;竹类6种。乔木/灌木为1.5:1,较为合理。在样地植物配置中,乡土树种运用较为普遍,常绿、落叶比和乔灌比,较为合理;彩色叶树和花灌木的应用较为常见。2.唐山植物园的观赏植物种类丰富,植物造景形式多样,手法精巧,模拟自然,与其它景观要素结合紧密。3.唐山植物园面积较大,部分区域植物管理较为粗放,观赏效果有待精化,建议加强肥、水及病虫害管理,及时修剪和整形。4.建议唐山植物园室外植物配置方面增加色彩树种,向彩化和香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样地的郁闭度在27%-92%之间,郁闭度低的地块应增加植物数量,提高生态景观效果。
刘洋[3](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霍小红[4](2021)在《高原干旱盐碱地区的优势树种柽柳的生态学价值及应用》文中指出指出了盐碱地治理是实现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治理手段通常以降低盐含量、加强盐渗透等物理手段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盐碱地的治理成效。柽柳作为高原干旱盐碱地区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不仅对盐碱地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同时能以其观赏性、药用性等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用与价值。故在盐碱地区大力发展柽柳造林技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柽柳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法等方面,对柽柳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园林景观价值以及繁殖方法和定植管理进行了探讨。
林舒琪[5](2020)在《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从历史文献研究和现状植物调查两方面着手,对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植物景观原真性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为九州景区遗址保护与植物展示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6类圆明园相关文档和图档资料,总结其历史盛期时主要的植物种类、植物景观意境、植物配置模式等内容,整理出约有160种或品种的植物圆明园盛期植物种类表,总结出全园历史盛期的基调树种。对《花果树木价值清单》定种中有争议和模糊定种的15种或品种植物如刺松、马英花、千松、柏树、柏松、槟子、沙果树、探春花、黄海棠、欧栗子以及笔者提出疑议的罗汉松、佛梅花、红白丁香、白樱桃、万寿带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证定种。在御制诗文方面,与前人研究对比,本文新发现约21种植物种类且对各植物出现频次、种植位置、配景植物等进行了统计。在图档史料研究方面,本文纠正了前人辨析《圆明园四十景图》翻拍绢本中的色差等问题,根据电子版原件开展植物图像辨析研究,辨析出植物55种。对很有可能是表现清帝在圆明园的生活场景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和《清院画十二月令图》首次展开植物种类辨析,识别出43种植物。对圆明园全园现状植被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对九州景区的植被展开物种调查,样方调查和特殊调查。全园植被现状调查共统计到743种及品种,比历年普查平均多500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沉水植物的调查是几乎是同类普查所没有的,对野生植物的调查也更为详细。九州景区共统计到九州景区共统计到150种和品种的植被。根据该区样方调查统计植被相对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景区优势种。从遗址安全、遗址保护方面考虑,统计九州景区死亡乔木和对遗址有威胁乔木并展开相应分析。将全园特别是九州景区现状植被情况与历史盛期植物景观展开对比,得出九州景区木本植物种类原真性为13%-27%。在乔木优势种方面,大部分次级景区具有一定的原真性,但部分树种如刺槐、毛白杨、白蜡、‘紫叶’李等不宜作为优势种出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植物景观的原真性展示角度出发,对圆明园全园植物景观提出控制性建议,对九州景区植物景观提出包括历史植物景观展示以及对死亡乔木、威胁遗址乔木处理方案在内的具体建议。
董杰[6](2020)在《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园的重要材料,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在应用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成果,研究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开发与利用的历史及经验能让我们从中收获启发。本研究以西方古典园林植物的种类与运用情况为对象,通过对墓室壁画、墓室模型、碑文、地板画、容器绘画、浮雕、泥版雕刻、马赛克画、园林遗迹、古籍文字和手稿插图等考古资料的整理,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查和对西方园林实例的分析,梳理出从西方古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意大利、17世纪法国和18世纪英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植物应用的演变历程。通过整理归纳研究内容,得出古典西方园林植物运用过程中,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应用的品种从本土开发到外来引种、植物运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规律,以及园林植物能与自然条件相协调、与人的需求相吻合、与其他要素相呼应、植物文化与精神追求相适应的特点。这也启发我们要合理开发和保护园林植物资源、提高植物资源利用率、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重视科学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总之,希望通过本研究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方园林植物资源在选择、培育、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启发。
李佳乐[7](2020)在《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随着生态园林建设方针的推行,国家对于城市绿化的发展更加重视,城市景观与园林绿化都在快速发展。植物专类园作为园林绿地的形式之一,以其近似自然的环境、独特的观赏效果、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根据不同地方制定不同方案的特色,达到科普教育的特点,所以早已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以及作用,已然成为国内外现代园林事业建设发展与景观设计的方向之一。建设这些植物专类园,一方面能够对植物品种特别是珍稀物种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科普和观赏的功能,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分析研究植物专类园的景观营造意义重大。植物专类园是展示收集特殊植物和景观美化的园林形式,它也是当今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园林建设的方兴未艾,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在城市中愈发受到欢迎。如今,在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然而在这迅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植物专类园构成要素的造景形式和设计手法有待健全完善。本文首先讨论了国内外对植物专类园研究的概况,并通过对植物专类园相关理论的梳理总结以及分析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之处。其次针对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解现状并总结其在景观营造、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植物专类园的理论知识,提出了适地适树、形式美、季相美、文化性、人性化原则,来建设突出西安市地域特色的植物专类园景观设计方法和原则,同时从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与理念、植物选择与配置、空间构成、与其他园林要素相配置、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几大要点分别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方法与其原理,说明上述论述的可行性,完成对西安市植物园新区樱花专类园景观的设计,以求在西安市植物专类园景观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希望能对其他地区植物专类园景观的营建和生态环境的美化提供思路与参考。
喻博文[8](2020)在《《花镜》内容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时期陈淏子所着《花镜》作为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诞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天干地支的研究、明清时期观赏植物的品种及其栽培方法、部分动物的介绍及饲养方法,还包括了对于庭院设计、花卉配置和盆花插花运用以及的理解。研究《花镜》,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花木的品种与传统庭院的设计趋势,而且明清时期植物的栽培技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淏子在写作中以实践为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与栽培,并且虚心学习在前人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从而编纂出这部园艺大作。在书中,陈淏子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根据花历进行占验及授时,确定天气情况以及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第二,阐明观赏植物的培育和利用方法,共十八种,堪称全书精华;第三,介绍庭院陈设与搭配;第四,对各种植物、动物个体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花镜》一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课花十八法。第四部分对《花镜》一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园林设计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五部分阐述了《花镜》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对近当代的意义。
闫蓬勃[9](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苏雨崝[10](2019)在《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及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生态廊道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针对目前北京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不足、城市河流植物景观自然程度较低等问题,本研究在对北京河流水系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对北运河、永定河、妫水河、怀九河、昆玉河-南护城河进行实地调研,从不同河流廊道、河段、横断面生境、用地类型等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廊道生境构成、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性,以探讨北京河流生态廊道植物景观的构建方法策略,推荐适用于北京河流生态廊道的植物种类和群落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横断面生境、用地类型、河岸带类型构成的不同角度分析北京河流廊道的生境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段河岸最多,高地次之,浅滩沼地和河道最少。用地类型以公园绿地为主,水域较少。郊野段中的永定河、北运河与妫水河河流廊道用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在横断面生境上的群落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永定河以河道和高地为主,北运河以河岸为主,妫水河以河岸和河道为主。山峡段横断面生境构成以河岸和浅滩沼地类型最多,用地以林地和水域居多,其中怀九河河岸较少。城市段中永定河河岸带最为自然,其次为北运河,昆玉河-南护城河最人工。郊野段中,妫水河河岸带最为自然,其次为北运河,永定河最差。山峡段中,永定河与怀九河相比河岸带自然性更佳。基于4种河岸带类型,将北京河流廊道河岸带典型结构划分为13种模式(自然型2种,近自然型4种,退化型4种,人工型3种),分析了典型模式下的横断面生境及用地类型结构。(2)共记录到北京河流廊道植物91科264属370种,其中乔木55种,灌木47种,草本258种,藤本9种,竹类1种。优势科集中在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与唇形科。分析物种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84种,占比22.70%,且主要来自国外,其中乔灌木多为栽培种。入侵植物29种。不同河流廊道、河段、横断面生境与用地类型的植物物种构成具有差异。从不同河流廊道、河段、横断面生境、用地类型等角度对河流廊道植物构成分析统计发现,植物种类除永定河山峡段以外均为草本>乔木>灌木,且木本植物种数远少于草本。旱柳(Salixmatsudana)与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北京河流廊道中重要的乡土植物,也是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的重要基调植物。(3)北京河流廊道植物群落类型以乔草型为主,乔灌草型与草本型次之,极少数群落为灌草型、乔木型和乔灌型结构,调查群落中未涉及灌丛型群落。群落结构的灌木层缺失问题较为明显。不同河流廊道河段的横断面生境及用地类型群落构成差异明显。北京河流廊道基本以同龄纯林和单层林为主。(4)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结果表明,郊野段物种多样性最小,城市段物种分布最均匀。不同横断面生境的物种多样性为高地>河岸>浅滩沼地>河道。不同用地类型中,林地物种多样性最大,公园绿地次之。附属绿地与防护绿地的物种分布较为均匀,其次是公园绿地和林地。水域和草地的物种分布相对不均匀。(5)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基于自然乡土的植物群落原则、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立地条件和景观观赏性和低干预低维护的植物景观优化策略,并推荐了适宜北京河流廊道的植物种类和生态群落模式,对后期城市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的营造与提升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柽柳观赏园艺栽培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柽柳观赏园艺栽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饲用型柽柳无性系选择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柽柳基本情况概述 |
1.2.1 柽柳的形态及特性 |
1.2.2 柽柳的价值 |
1.3 柽柳栽培管理研究现状 |
1.3.1 柽柳育苗繁殖技术 |
1.3.2 柽柳抗性研究现状 |
1.3.3 柽柳栽培管理技术 |
1.3.4 柽柳成分研究 |
1.4 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用型柽柳优良无性系选育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无性系间产叶量的差异性比较 |
2.2.2 不同无性系饲料质量指标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速生期无性系间产叶量的差异性比较 |
2.4.2 停止生长前无性系间产叶量的差异性比较 |
2.4.3 不同时期无性系间产叶量差异性联合评价 |
2.4.4 不同无性系饲料质量指标的测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柽柳无性系繁殖潜力的研究与利用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试区间、无性系间繁殖潜力差异性比较 |
3.3.2 不同柽柳无性系在唐山市唐海试区的表现 |
3.3.3 不同柽柳无性系在秦皇岛市棉花坨试区的表现 |
3.3.4 不同柽柳无性系在秦皇岛市大滩车间北试区的表现 |
3.3.5 柽柳无性系繁殖潜力区域化综合评价 |
3.3.6 管理方式及地点因素对无性系繁殖潜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提高产叶量及插干造林效果的技术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探究叶量高产优化技术组合 |
4.2.2 探究影响穗条产量等生长指标的插干造林技术组合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提高枝叶产量的优化技术组合结果 |
4.4.2 影响插干造林穗条产量等指标的技术组合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园概念及其特性 |
1.2 国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观赏植物的应用 |
1.2.2 国外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
1.2.3 国外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
1.3 国内研究进展 |
1.3.1 国内观赏植物的应用 |
1.3.2 国内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
1.3.3 国内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
1.4 研究场地——唐山植物园概况 |
1.4.1 唐山植物园的来由 |
1.4.2 地理位置 |
1.4.3 气候与土壤水文条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内容 |
2.1.2 研究方法 |
2.2 调查样地选择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整体分析 |
3.1.1 观赏植物调查科属分析 |
3.1.2 观赏植物生活型分析 |
3.1.3 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3.2 对所选样地中观赏植物应用分析 |
3.2.1 纯植物材料的绿地植物配置 |
3.2.2 结合园路的绿地植物配置 |
3.2.3 结合建筑的绿地植物配置 |
3.2.4 结合园林小品的植物配置 |
3.2.5 结合水体的绿地植物配置 |
3.3 植物群落密度分析 |
3.4 植物群落郁闭度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存在问题 |
4.1.1 病虫害问题 |
4.1.2 植物修剪问题 |
4.1.3 植物密度问题 |
4.1.4 土壤及肥水管理问题 |
4.2 优化建议 |
4.2.1 病虫害防治管理 |
4.2.2 施肥管理 |
4.2.3 观赏植物修剪管理 |
4.2.4 观赏植物更换、补栽管理 |
4.3 优化措施的必要性 |
4.4 优化建议的可行性 |
4.5 本研究的特点 |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
4.7 唐山植物园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 |
4.7.1 增强各专类园之间的联系 |
4.7.2 由绿化到香化、彩化发展 |
4.7.3 由艺术性到艺术性生态性结合 |
4.7.4 适地适树,合理搭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
3.1.3 计算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4.1.3 测定指标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4 小结 |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高原干旱盐碱地区的优势树种柽柳的生态学价值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
2 生态价值 |
2.1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
2.2 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
2.3 改善土壤环境 |
2.4 造林绿化和景观园林的应用 |
3 经济价值 |
4 繁殖方法和定植后的管理 |
5 结论与展望 |
(5)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性 |
1.1.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
1.1.3 圆明园植物景观现状不容乐观 |
1.1.4 圆明园植物景观亟待调查研究 |
1.1.5 重点研究九州景区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
1.2.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圆明园盛期植物景观考据 |
2.1 相关研究史料 |
2.1.1 文档资料 |
2.1.2 图档资料 |
2.2 文档资料考据 |
2.2.1 内工则例考据 |
2.2.2 御制诗文考据 |
2.3 图档资料考据 |
2.3.1 圆明园四十景图考据 |
2.3.2 圆明园样式房图考据 |
2.3.3 清宫圆明园图档考据 |
2.4 图文考据小结 |
3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
3.1 全园普查 |
3.2 九州详查 |
3.2.1 九州全景区物种调查 |
3.2.2 各次级景区物种调查 |
3.2.3 遗址内乔木调查 |
3.2.4 乔木生长势调查 |
4 圆明园植物原真性评价 |
4.1 全园植物原真性 |
4.2 九州植物原真性 |
4.2.1 植物种类原真性 |
4.2.2 植物景观原真性 |
5 结论与建议 |
5.1 圆明园盛期植物总结 |
5.2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
5.3 圆明园植物景观原真性评估 |
5.4 圆明园植物景观规划建议 |
5.4.1 遗址保护层面 |
5.4.2 遗址安全层面 |
5.4.3 植物景观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圆明园工程则例·花果树木价值》清单抄本 |
附录B 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植物统计表 |
附录C 《圆明园四十景》植物考据表 |
附录D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及《清院画十二月令图》植物考据表 |
附录E 圆明园盛期植物材料表 |
附录F 2019年圆明园植被调查名录 |
附录G 九州景区植物种类调查表 |
附录H 九州景区威胁遗址乔木统计 |
附录I 九州景区死亡或濒死乔木统计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4.1 演变历程 |
1.4.2 种植布局 |
1.4.3 应用形式 |
1.4.4 品种变化 |
1.4.5 应用实例 |
1.4.6 译名整理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
2.1 西方园林 |
2.2 西方古典园林 |
2.3 园林植物 |
2.3.1 定义 |
2.3.2 分类 |
2.3.3 属性 |
2.4 植物园 |
2.4.1 定义 |
2.4.2 类型 |
2.5 植物研究 |
2.5.1 植物学 |
2.5.2 园艺学 |
2.5.3 植物品种 |
2.5.4 植物引种 |
2.6 植物应用 |
2.6.1 定义 |
2.6.2 应用形式 |
2.6.3 应用方法 |
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起源阶段 |
3.1 古埃及 |
3.1.1 生产性园林 |
3.1.2 宗教性园林 |
3.1.3 观赏性园林 |
3.1.4 植物引种 |
3.2 古西亚地区 |
3.2.1 生产性园林 |
3.2.2 宗教性园林 |
3.2.3 观赏性园林 |
3.2.4 植物引种 |
3.3 古希腊 |
3.3.1 青铜时代的线索 |
3.3.2 生产性园林 |
3.3.3 祭祀性园林 |
3.3.4 观赏性园林 |
3.3.5 植物引种和植物学家 |
3.4 古罗马 |
3.4.1 祭祀性园林 |
3.4.2 生产性园林 |
3.4.3 观赏性园林 |
3.4.4 植物引种 |
3.5 本章小结 |
4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兴起阶段 |
4.1 中世纪植物的线索 |
4.1.1 文字中的植物 |
4.1.2 手稿插图中的植物 |
4.1.3 画作和挂毯中的植物 |
4.2 修道院园林 |
4.2.1 园林概况 |
4.2.2 应用形式 |
4.2.3 应用实例 |
4.3 城堡园林 |
4.3.1 园林概况 |
4.3.2 应用形式 |
4.3.3 应用实例 |
4.4 早期植物园 |
4.5 本章小结 |
5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发展阶段 |
5.1 意大利园林 |
5.1.1 起源与概况 |
5.1.2 种植布局 |
5.1.3 应用形式 |
5.1.4 应用实例 |
5.2 植物学和植物园 |
5.2.1 概况 |
5.2.2 植物学的兴起 |
5.2.3 植物园 |
5.3 本章小结 |
6 西方故园林植物运用的繁荣阶段 |
6.1 法国规则式园林 |
6.1.1 起源与概况 |
6.1.2 种植布局 |
6.1.3 应用形式 |
6.1.4 应用实例 |
6.2 英国风景式园林 |
6.2.1 起源与概况 |
6.2.2 种植布局 |
6.2.3 应用形式 |
6.2.4 应用实例 |
6.3 植物学和植物园 |
6.3.1 植物学的进步 |
6.3.2 植物引种和新品种培育 |
6.3.3 英国皇家植物园 |
6.4 本章小结 |
7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总结 |
7.1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规律 |
7.1.1 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转变 |
7.1.2 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 |
7.1.3 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的转变 |
7.1.4 植物品种从开发本土到外来引种的转变 |
7.1.5 植物应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转变 |
7.2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特点 |
7.2.1 与自然条件相协调 |
7.2.2 与人的需求相吻合 |
7.2.3 与园林要素相呼应 |
7.2.4 与精神需求相适应 |
7.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启示 |
7.3.1 合理开发利用 |
7.3.2 融合文化特色 |
7.3.3 重视科学研究 |
7.3.4 培养专业人才 |
7.4 不足与展望 |
7.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植物专类园研究进展 |
1.3.2 国外植物专类园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植物专类园的概念 |
2.2 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
2.2.1 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
2.2.2 国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
2.3 植物专类园的特点及功能 |
2.3.1 植物专类园的特点 |
2.3.2 植物专类园的功能 |
2.4 植物专类园的类型 |
2.4.1 体现亲缘关系的植物专类园 |
2.4.2 展示生境的植物专类园 |
2.4.3 突出观赏特点的植物专类园 |
2.4.4 注重经济价值的植物专类园 |
2.5 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形式 |
2.5.1 园中园 |
2.5.2 主题园 |
2.6 国内外植物专类园案例分析 |
2.6.1 国外植物专类园案例 |
2.6.2 国内植物专类园案例 |
2.7 小结 |
3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分析 |
3.1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概况 |
3.2 西安牡丹苑调研 |
3.2.1 研究地概况 |
3.2.2 牡丹苑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构成 |
3.2.3 牡丹苑的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 |
3.3 西安植物园新区水生植物专类园 |
3.3.1 研究地概况 |
3.3.2 水生专类园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结构 |
3.3.3 水生专类园空间景观营造空间分析 |
3.4 西安植物园新区樱花专类园 |
3.4.1 樱花专类园研究地概况 |
3.4.2 樱花专类园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结构 |
3.4.3 樱花专类园空间景观营造分析 |
3.5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中存在的问题 |
3.6 小结 |
4 植物专类园景观设计研究 |
4.1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与理念 |
4.1.1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 |
4.1.2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理念 |
4.2 植物专类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4.2.1 植物专类园植物的选择 |
4.2.2 植物专类园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 |
4.3 植物专类园的空间构成 |
4.3.1 植物与地形 |
4.3.2 植物与水系 |
4.3.3 植物与道路 |
4.3.4 植物与建筑和小品 |
4.3.5 植物与其他植物 |
4.4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原则 |
4.4.1 突出地域特色适地适树原则 |
4.4.2 体现植物专类园形式美原则 |
4.4.3 体现植物专类园季相美原则 |
4.4.4 体现专类文化塑造科普景观 |
4.4.5 注重植物专类园人性化原则 |
4.4.6 突出专类园自身特色原则 |
4.5 植物专类园总体布局及组织分区 |
4.5.1 总体布局 |
4.5.2 组织分区 |
4.6 小结 |
5 西安市植物园樱花专类园设计实践 |
5.1 西安植物园樱花专类园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气象 |
5.1.3 植被 |
5.2 樱花专类园场地改造原则 |
5.2.1 突出地域特色,塑造空间布局 |
5.2.2 营造主题鲜明,季相美的景观 |
5.2.3 突出樱花效果,符合大众心理 |
5.2.4 营造樱花文化,塑造科普景观 |
5.3 樱花专类园设计定位与理念 |
5.3.1 樱花专类园设计定位 |
5.3.2 樱花专类园设计理念 |
5.4 樱花专类园植物景观及布局方式 |
5.4.1 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配置 |
5.4.2 樱花种植形式与群落构建 |
5.4.3 樱花专类园总体布局 |
5.4.4 樱花专类园功能分区 |
5.4.5 樱花专类园道路规划 |
5.5 植物景观设计 |
5.5.1 植物种植设计 |
5.5.2 分区设计 |
5.5.3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
5.6 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1 樱花专类园植物品种汇总表 |
附录2 西安植物园新区植物专类园概况 |
附录3 研究生在读期间所获成果 |
(8)《花镜》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一)明清时期花卉栽培技术的背景文献 |
(二)对《花镜》作者陈淏子研究的相关文献 |
(三)对《花镜》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献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花镜》一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
一、《花镜》作者陈淏子生平 |
二、《花镜》一书的内容简介 |
(一)养花与农历月令之间的关系 |
(二)对花木栽培技术的介绍 |
(三)对园林搭配的介绍 |
(四)对各种植物、动物的介绍 |
注释 |
第三章 《花镜》中花木栽培技术内容的整理与释读 |
一、花木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
(一)辨花性情法 |
(二)下种及期法 |
二、花木栽培的生长阶段 |
(一)浇灌得宜法 |
(二)培壅可否法 |
(三)治诸虫蠹法 |
(四)枯树活树法 |
三、花木栽培的优选阶段 |
(一)接换神奇法 |
(二)分栽有时法 |
(三)扦插易生法 |
(四)移花转垛法 |
(五)整顿删科法 |
(六)过贴巧合法 |
(七)变花催花法 |
四、花木收储阶段 |
(一)收种贮子法 |
(二)花香耐久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花镜》观赏植物的造景手法与个体详解 |
一、《花镜》中造景手法的整理与释读 |
(一)种植位置法 |
(二)养花插瓶法 |
(三)种盆取景法 |
(四)《花镜》中的园林设计思路 |
二、《花镜》中观赏花木个体详解 |
(一)花木类 |
(二)藤蔓类 |
(三)花草类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花镜》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
一、《花镜》一书在农业学及植物学的历史地位 |
二、《花镜》中体现的学术价值 |
(一)生态学价值 |
(二)博物学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3.1.1 研究区域 |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
3.3 小结 |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4.1.1 研究区域 |
4.1.2 树种规划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
4.3 小结 |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5.1.1 研究区域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 |
1.1.2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需求 |
1.1.3 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 |
1.2 概念界定 |
1.2.1 生物多样性 |
1.2.2 生态廊道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2 生态廊道研究 |
1.3.3 河流廊道的生物多样性功能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城市生物多样性 |
2.1.2 水系资源 |
2.2 样本河流廊道 |
2.2.1 样本河流廊道选择 |
2.2.2 样本河流廊道概况 |
2.3 调查方法 |
2.3.1 样带布置 |
2.3.2 样方设置 |
2.3.3 调查内容 |
2.3.4 植物判定 |
2.4 数据处理 |
2.4.1 生境多样性指数计算 |
2.4.2 物种重要值 |
2.4.3 物种多样性 |
2.4.4 群落多样性 |
3 北京5条河流廊道生境构成特征研究 |
3.1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不同生境的群落数量特征 |
3.1.1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不同横断面生境的群落数量构成 |
3.1.2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不同用地类型的群落数量构成 |
3.2 北京5条河流廊道生境构成的空间特征 |
3.2.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河岸带类型的数量分布 |
3.2.2 北京5条河流廊道河岸带典型结构 |
3.3 讨论与小结 |
4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特征研究 |
4.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总体植物物种构成 |
4.1.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总体构成特征 |
4.1.2 北京5条河流廊道外来入侵植物构成 |
4.1.3 北京5条河流廊道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物种构成 |
4.2 基于河段的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2.1 永定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2.2 北运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2.3 妫水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2.4 怀九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2.5 昆玉河-南护城河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2.6 各河流廊道植物物种构成差异 |
4.2.7 各河段植物物种构成差异 |
4.3 基于河流横断面生境的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3.1 河道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3.2 浅滩沼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3.3 河岸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3.4 高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3.5 各生境植物物种构成差异 |
4.4 基于用地类型的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4.1 林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4.2 水域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4.3 草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4.4 公园绿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4.5 防护绿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4.6 附属绿地植物物种构成特征 |
4.5 讨论与小结 |
5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构成特征研究 |
5.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
5.1.1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类型总体构成 |
5.1.2 基于河段的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
5.1.3 基于横断面生境的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
5.1.4 基于用地类型的植物群落类型构成 |
5.2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 |
5.2.1 乔木径级分布 |
5.2.2 乔木株高等级分布 |
5.3 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5.3.1 不同河段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
5.3.2 不同横断面生境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
5.3.3 不同用地类型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
5.4 讨论与小结 |
6 北京河流廊道植物景观营建建议 |
6.1 原则与策略 |
6.1.1 构建自然乡土植物群落 |
6.1.2 考虑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 |
6.1.3 根据立地条件合理构建植物群落 |
6.1.4 兼顾景观观赏效果 |
6.1.5 构建低干预低维护的植物群落 |
6.2 生境营建 |
6.3 植物种类选择 |
6.4 群落模式构建 |
6.4.1 河道群落模式构建 |
6.4.2 浅滩沼地群落模式构建 |
6.4.3 河岸群落模式构建 |
6.4.4 高地群落模式构建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北京主要河流概况统计 |
附录B 北京河流廊道植物调查名录 |
附录C 北京5条河流廊道中提供生物多样性支撑功能的植物种类 |
附录D 推荐适宜北京河流廊道的植物种类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柽柳观赏园艺栽培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饲用型柽柳无性系选择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D]. 蒋质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D]. 林梦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高原干旱盐碱地区的优势树种柽柳的生态学价值及应用[J]. 霍小红. 绿色科技, 2021(03)
- [5]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D]. 林舒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D]. 董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D]. 李佳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8]《花镜》内容探究[D]. 喻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北京5条河流廊道植物景观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 苏雨崝.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