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美两座RCC大坝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刘爽[1](2021)在《“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罗马城的“七丘”到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也成为多数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那些在图像中高悬山巅的建筑,成为与神明最为接近的“圣地”,赋予了城市一顶形制特殊的“冠冕”。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理想在“七丘之城”罗马得到极大强化,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改造、在罗马之劫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圣城,不仅引起境内城市的竞相效仿,更在海权时代再度拓展到地中海的“边缘”,从而在曾经历罗马化的伊比利亚半岛获得了自由,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本土化山城格局。但与4世纪已将自身打造成“第二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不同,这些城市虽与罗马教廷的宗教运动息息相关,却同本国的海外事业有着更大的关联。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不仅通过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向圣城靠拢,更将其改造成以“下城区”为核心的“滨海山城”,以此展现海权时代的核心推动力——跨洋贸易。在这一过程当中,经过葡萄牙“本土化”的山城理念被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罗马教廷的强盛势力也通过里斯本王室渗透其中,最终以一座座群山环抱下的新城塑造了葡萄牙帝国的海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果阿凭借绝对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打造成一个东方的罗马,它不仅与地中海的第一罗马遥相呼应,更使“高地建城”的理念进一步向远东传递,借助完备的山地建设和系列适应政策,将“真十字之地”澳门营建成一座特征鲜明的“妈港神名之城”。然而,在这种不断“移动”的圣城背后,是罗马人“从山地到海滨”的城市化进程,并在海权时代“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局势下,经历了建城“媒介”的一次次转变,从而在适应山区、平原、海滨与岛屿的过程中,由古典向近代社会迈进,最终在中西交汇的“十字路口”,将遥想中的“真十字之地”(澳门)化作了现实。
韩锐[2](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M.R.H.Dunstan[3](2019)在《RCC坝从北京经桑坦德、萨拉戈萨至昆明的研讨之旅》文中提出1991年第一届RCC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时,世界上已建成的RCC坝只有65座。而目前,已建成的RCC坝至少有825座,施工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数字以每年35-40座RCC坝的速度增加。迄今为止,中国完成的RCC坝数量最多,约240座,接近总量的30%。在过去40年的RCC坝建设中,已浇筑的大坝碾压混凝土估计超过3.5亿m~3。到目前为止,碾压混凝土中最大比例是高浆碾压混凝土(即总胶凝含量超过150 kg/m~3),约占三分之二。同样,用于RCC坝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火山灰是石灰含量低的粉煤灰(ASTM C618 F级)。RCC坝最大的优点之一是施工速度快。遗憾的是,似乎只有极少数RCC坝(可能不到10%)充分利用了这种潜在的施工速度。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实例表明,RCC坝利用了这些优点,提前产出了价值数亿美元的电力。一些现代RCC坝过于复杂,建议RCC坝的设计应回到简单和快速的原始概念。
胡虹[4](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H公司肩负着N集团进一步深化“走出去”战略的长远使命,也因其自身发展需要对境外项目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按照集团国际化战略框架,结合自身资源配置情况及所处区位优势、目标市场条件等,H公司制定了以柬埔寨水电开发为优先的新一阶段国际化战略实施方向。水电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境外项目又因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而存在较高的长周期风险。因此,科学论证该战略实施方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基于内、外部条件确定战略目标,提出科学而稳妥的实施路线和保障措施是H公司目前亟待落实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入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这一具体战略目标,对相关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详细阐述了该战略决策背后国有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水电行业“走出去”战略的实践价值、柬埔寨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对电力发展的需求以及柬水电开发对H公司的现实意义,结合其发展历程及国内外项目开发运营现状,综合利用PEST框架、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对实施柬埔寨水电开发的宏观、行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战略机会,评估决策与管理风险,采用SWOT分析矩阵对前述各项要素进行策略组合,在其基础上做出战略选择,明确了战略实施的方针和目标,细化了相关战略实施路径和内容,提出了针对战略实施风险的保障措施,对国有企业“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相关研究及H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并实现一流电力企业目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孟洋洋[5](2018)在《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文中提出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农牧交错地带,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碰撞和交融的前沿地带。此区域地缘政治格局复杂、战略地位重要。各政权在此争夺激烈,军事活动频繁。特别是农耕民族进入此区域后,纷纷依托自然地理形势构建军事驻防体系。诸如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创置地方军事机构、在军事价值较高之地建筑军事驻防城、进行区域交通道路建设等。各政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军事活动不但关系着各自兴衰,更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七场重大战争的军事地理考察,对重要地理节点有了明确判断。诸如,原阳骑邑,即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二十家村古城;赵国榆中,即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阳山,即今狼山;卫青所循榆溪旧塞,在今乌拉山西段以南、黄河以北区域;梓岭,即今狼山东段摩楞河口以东的分水岭;牧师城,为西汉增山县故城,即今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城梁村古城;大城塞,即今杭锦旗敖楞布拉格古城;满夷谷,实际是秦汉高阙的别称,即今狼山两狼山谷;定襄郡桐过县黄河津渡,北魏称作“君子津”,即今准格尔旗牛龙湾西侧黄河渡口;西河属国故城,即今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城圪梁古城;虎泽即今东胜区泊江海子镇的阿日善音淖尔;南匈奴句龙部叛乱始发地在雁门郡;谷城,为西汉谷罗县故城,即今伊金霍洛旗莫日古庆古城;天山,亦称祁连山,即今山西管涔山东北部支脉;桥门,即今安塞县鸦行山的垭口;走马水,即今大理河;奢延泽,即今靖边县海则滩乡北部洼地;落川,即今宁夏苦水河;令鲜水,当今宁夏红柳沟;灵武谷,非唐以降贺兰山灵武谷,在今同心县预旺镇山间谷地。军事驻防城是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战国秦汉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有众多驻防城。其中,战国时期有云中城、九原城、肤施城、阳周城等;秦代在沿用战国时期驻防城基础上,又沿黄河设置富平、渠搜、河阴等驻防城;西汉在鄂尔多斯高原重要的军事驻防城可分为三类,即边郡部都尉府治城、属国都尉府治城和其它都尉府治城;东汉则有使匈奴中郎将府、度辽将军府和右校尉府治城等驻防城。这些驻防城位于战略要地,扼守交通要冲,发挥着重要军事作用。构筑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是鄂尔多斯高原重要的军事活动。赵国阴山南麓长城是集墙体、障城、烽燧、塞墙、塞壕为一体,又有云中城、九原城等城镇作为后方基地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战国秦长城鄂尔多斯高原段分为两支:一支构筑于秦惠文王时期,由靖边县南部循白于山向东延伸至绥德县黄河附近终止,并未循无定河延伸至肤施县城附近。另一支构筑于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及其后数年,由靖边县南循分水岭、河川台地向东北延伸至达拉特旗敖包梁终止,并未抵达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黄河附近。由敖包梁循东胜梁分为东西两支的长城遗迹应是赵国构筑。秦朝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修缮战国北长城、“城河上为塞”、构筑桌子山和阴山长城。“城河上为塞”即在榆中至北河的黄河东岸建筑县城,利用黄河天险进行防御。桌子山长城也是“河上塞”组成部分。秦朝在狼山、查石太山和大青山新筑长城作为鄂尔多斯高原的外围防线,至汉代也被利用。秦汉阴山长城沿线的障城及其南侧的众多郡县城镇是该防御工程体系的重要支撑点。交通路线对于军事行动和驻防体系具有支撑作用。鄂尔多斯高原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区域的交通路线初步形成,而西部和中部偏西区域却未形成明显大道。秦朝开凿直道等,大力开发鄂尔多斯高原交通,奠定了此区域交通网络基本格局。汉代鄂尔多斯高原道路更加密集,形成四条东西向、三条南北向交通大道的交通网络骨架。在此骨架内,又有诸多以郡城或重要军政据点为节点、通向各方的道路。此区域交通网络的形成与演变,受各政权军事活动、自然地理环境、政区地理分布、民族地理分布和军事地理格局等因素综合影响。战国秦汉时期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既是一个因应军事对抗、政治形势、民族关系诸多因素而构建的中长时段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地形不断变化的空间进程。赵国攻取“榆中”占据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进取“阴山”,并在其南麓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秦国亦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构筑长城防御工程体系。秦朝击退匈奴后,凭借黄河天险“城河上为塞”,依托阴山山脉筑长城,形成鄂尔多斯高原的外围防线;又开凿直道,将沿途郡县、战国秦长城防线紧密衔接,形成具有层次和战略纵深的军事驻防体系。汉初,利用赵国北长城和战国秦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并在战略高地和河川谷道置城屯戍,控扼交通,形成以防御为主的军事驻防体系。汉武帝时期,在鄂尔多斯高原形成外围有诸长城防御工程体系屏障,内地有边郡部都尉府和属国都尉府驻于军事要地协助,攻守兼顾、以攻为主的军事驻防体系,实现此区域战略地位的转变。其后,除汉宣帝罢塞外列城外,该军事驻防体系并无太大变化。至新莽时期,该军事驻防体系受匈奴冲击和新室放弃双重影响而逐渐消亡。东汉时期,经光武重构、明帝完善,至和帝永元年间,在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以使匈奴中郎将府和度辽将军府为领导核心,以右校尉府、上郡属国都尉府和西河郡属国都尉府为辅助,以南匈奴为“扞戍”的军事驻防体系。至东汉后期在诸多民族武力冲击下走向解体。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城、长城防御工程体系、交通网络和重大战争诸军事地理要素的微观剖析,对该时段此区域军事驻防体系建构与演变的宏观研究,可见战国秦汉时期此区域的军事活动规模具有由小趋大的阶段性,军事驻防体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演变性。此区域的军事活动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地缘政治、军事形势和民族地理分布等因素综合影响。
巫德胜[6](2016)在《ETI监理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会,中国工程业为应对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产能过剩的困境,纷纷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并已取得了较好发展成绩。中国水电监理行业受到国内业务需求总量急剧下降、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的双重压力,各监理企业普遍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为寻找新的出路,各监理企业近年来也以“利用优势,获取机遇,规避风险”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之路,但总体上由于缺少正确的战略引领,发展速度不理想。本文基于战略管理和国际化理论,以中国大型水电工程监理企业—ETI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VRIO分析等方法工具对该公司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研究,并建立SWOT模型ETI公司开展国际经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国际市场区域,ETI公司“具有机遇充分、优势突出、劣势也很明显”的情况,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历史背景下,机遇是最强势的,中国经济国际化潮流为中国企业创造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窗口期”,中国水电工程行业全产业国际化对ETI公司国际化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因此,选择了SO发展型战略—国际化战略为主、WO扭转型战略—项目管理业务升级转型战略为辅,并进一步为该公司制定了“以项目管理为方向、以进入产业链分工为基础、立足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分市场区域、分阶段发展”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战略保障措施。最后,通过总结分析该公司近年来实际应用该战略所取得的国际市场经营成果,初步验证了拟定战略和保障措施的可行性。本研究的主旨在于帮助ETI公司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条件,制定适合企业的国际经营战略,把握时势机遇,规避威胁,赢得可持续发展,该战略的初步实施已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益。同时,本文结论部分还从行业发展角度就中国监理行业国际化提出了可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建议,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其他工程监理企业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刘光[7](2011)在《北京情报站》文中指出情报站是情报局在对象国开展谍报活动的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秘密情报局、法国对外安全总局、德国联邦情报局等着名谍报机构,都在世界各主要国家首都建有情报站,如北京站、莫斯科站、河内站、哈瓦那站、日内瓦站……——《美国特工组织手册》
蒋国澄,徐泽平[8](2009)在《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综合论述了现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主要技术进展。重点讨论了21世纪以来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对本次会议收到的相关论文进行介绍与评述,并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A.J.卡瑞尔,陈志斌[9](2007)在《RCC拱坝发展的趋势和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将拱坝坝形和RCC施工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讨论了常规拱坝的特性及其良好性能要求,并比较了RCC与常规振捣混凝土的特性。对现有的RCC拱坝及对未来工程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A.波尔托,孔祥林[10](2006)在《马代拉水电计划区域一体化与环境可持续性》文中研究表明巴西与玻利维亚将共同实施一项水电工程计划(包括4座径流式水电站),该计划将给这两个国家及南美洲广大地区带来巨大的效益。除了有助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之外,该计划还将有助于增加主要水系的通航河段。介绍了该计划的技术、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设计特点以及进展情况。
二、南美两座RCC大坝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两座RCC大坝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主要视角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四节 15-18世纪欧亚大陆“罗马城市”图像的研究语境 |
一、葡萄牙“罗马城市”景观研究 |
二、葡萄牙殖民地城市景观研究 |
三、澳门城市图像的跨文化研究 |
第五节 问题的提出:罗马圣城景观在里斯本、果阿与澳门? |
第一章 、七丘:罗马“圣城”景观的形成 |
第一节 罗马早期的山地景观及其演变 |
一、“七丘”的建立 |
二、城市形象的早期传播 |
第二节 七丘之城: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理想形象 |
一、尼古拉五世的“理想城市”图形式规划 |
二、利奥十世时期的“重建罗马”建筑计划 |
三、耶稣会与保罗三世时期的高地建设 |
四、世界的形象:新时期的“七丘之城” |
第三节 又见罗马?——圣城景观的转移 |
小结 |
第二章 、里斯本的山城建设与“水上罗马”的形象 |
第一节 背景:葡萄牙的“山城”传统与大航海时期的形象改造 |
一、山城传统与基督教的空间理念 |
二、高地与内城建筑、道路体系 |
三、高地防御的新发展 |
第二节 里斯本山城的早期“罗马化” |
第三节 曼努埃尔一世的理想城市与高地重心转移 |
第四节 若昂三世的“重建罗马”与“七丘之城”形象 |
一、罗马教廷与罗马城市图像的影响力 |
二、奥朗达的“重建罗马”城市改造 |
第五节 水上的罗马:若昂五世时期的“形象转变” |
一、耶稣会的高地争夺战 |
二、菲利波·尤瓦拉的里斯本“新罗马”计划 |
第六节 结束与开始:震后的里斯本 |
小结 |
第三章 、果阿与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滨海山城”理想 |
第一节 山城理想初探:七城岛与真十字 |
第二节 葡萄牙亚洲殖民地中的山城与理想的图形式规划 |
第三节 前殖民时期的山城果阿 |
第四节 殖民时期果阿的高地景观演变 |
一、城市高地与圣城格局的形成(1510-1604年) |
二、又见“水上的罗马”:滨水区的建筑景观建设(1605-1759年) |
第五节 里斯本还是罗马?——果阿的“七丘之城”形象 |
小结 |
第四章 抵达远东:澳门半岛上的“东方圣城”景观 |
第一节 濠镜澳——被遗忘的“真十字”之地 |
一、东亚的“维拉科鲁兹地” |
二、“另一端的岛屿”:七洲山 |
三、十字与王冠之盟——十字门 |
第二节 开埠前的高地景观(1557年之前) |
第三节 开埠早期“中央高地”的建立(1558-1582年) |
一、“城市制高点”——圣保罗山 |
二、澳城的另一面相:本土力量对高地景观的影响 |
第四节 “山巅之城”格局的形成(1583-1700年) |
一、17世纪“高地建筑”的建立 |
二、七个“堂区”,一种格局 |
第五节 水上圣城的东方形象:妈港神名之城 |
一、“复原”记忆:源自地中海的岛屿“理想” |
二、新旧理想的交替:山城形象的革新与没落小结 |
小结 |
第五章 、从复制到改写:15-18世纪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转移” |
第一节 从山地、平原到海滨:罗马山城的“转移” |
第二节 “水上的圣城”及其形象的形成 |
第三节 从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岛屿山城的崛起 |
一、贸易模式与滨海山城的形成 |
二、新媒介中心的出现:“岛屿”上的帝国理想 |
三、高地的竞争者——宗教团体 |
第四节 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圣城景观的“改写”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葡萄牙东方殖民地所有要塞、城镇平面图之书》图像、部分文本列表 |
附录二、果阿、里斯本教区列表、示意图 |
附录三、从全景到街景——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长卷式”城市视野的形成 |
附录四、由“指针”导向的城市视野——一件东西城市瓷盘上的跨洋航路与家族版图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一带一路”倡议下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使命 |
1.1.2 水电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践价值 |
1.1.3 东南亚国家电力市场潜力 |
1.1.4 H公司深化“走出去”战略中柬埔寨水电开发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战略管理 |
2.2.2 国际化战略 |
2.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 文献综述 |
2.3.1 湄公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研究 |
2.3.2 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
3 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H公司开发运营情况概述 |
3.1.1 H公司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2 H公司境外项目开发及运营情况 |
3.2 柬埔寨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和文化环境 |
3.2.4 科技环境 |
3.2.5 水资源禀赋 |
3.3 水电开发相关产业环境分析 |
3.3.1 项目开发上游供应商市场 |
3.3.2 当地电力消费市场 |
3.3.3 柬埔寨现有其他发电企业 |
3.3.4 柬埔寨水电开发潜在进入者 |
3.3.5 火电、光伏等替代能源 |
3.4 H公司境外水电开发能力分析 |
3.4.1 融资能力 |
3.4.2 水电开发能力 |
3.4.3 水电开发后的运营能力 |
3.4.4 针对境外项目的技术积累与供应链保障 |
3.4.5 当地合作伙伴关系 |
3.5 H公司深化“走出去”战略相关政策分析 |
3.5.1 N集团国际化战略及其对H公司的影响 |
3.5.2 H公司深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政策 |
3.5.3 H公司现阶段所面临挑战及深化“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
4 H公司在柬水电开发战略构建与目标设定 |
4.1 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战略诊断 |
4.1.1 机会分析 |
4.1.2 决策风险评估 |
4.1.3 管理风险评估 |
4.2 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SWOT分析 |
4.2.1 SWOT分析模型要素梳理 |
4.2.2 SWOT分析矩阵构建 |
4.2.3 战略选择综述 |
4.3 H公司柬埔寨开发战略的目标制订 |
4.3.1 指导思想 |
4.3.2 具体战略目标 |
4.3.3 战略目标的量化分析 |
5 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战略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 |
5.1 战略实施路径及其内容 |
5.1.1 战略实施路径 |
5.1.2 战略实施内容 |
5.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降低决策风险的保障措施 |
5.2.2 实施阶段保障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小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主旨、结构和方法 |
第一章 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形势 |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地理形势 |
一、地势地貌 |
二、水系 |
三、气候和植被 |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人文地理形势 |
一、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政区分布 |
二、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 |
小结 |
第二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大战争的地理考察 |
第一节 战国时期赵国攻取“榆中”战争的空间进程 |
一、赵国“原阳骑邑”的地理位置何在 |
二、赵国“榆中”的地理位置考实 |
三、赵武灵王进军路线蠡测 |
第二节 秦代蒙恬北征匈奴战争的地理考察 |
一、历史文献对蒙恬北击匈奴战争的记载 |
二、蒙恬北击匈奴战争涉及的地理问题 |
第三节 西汉元朔二年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的战场考察 |
一、卫青攻取“河南地”的军政背景 |
二、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时空进程的文献记载 |
三、卫青攻取“河南地”战争的相关地理问题剖析 |
第四节 东汉永元年间平定逢侯叛乱的军事地理剖析 |
一、逢侯武装叛乱的历史背景 |
二、逢侯叛逃塞外的空间进程 |
第五节 东汉永初年间戡定南匈奴单于檀叛乱的军事地理探析 |
一、南匈奴单于栾提檀发动武装叛乱的原因 |
二、南匈奴单于栾提檀叛乱的时间进程 |
三、南匈奴单于檀叛乱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
第六节 东汉永和年间句龙吾斯叛乱的军事地理探索 |
一、句龙吾斯叛乱的时间进程 |
二、句龙吾斯叛乱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
第七节 东汉建宁元年夏秋段颎追击东羌叛众路线考述 |
一、由桥山至奢延泽寻觅东羌叛众 |
二、由奢延泽至泾阳追击东羌叛众 |
小结 |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要驻防城 |
第一节 战国和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城探索 |
一、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赵、秦两国驻防城 |
二、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城 |
第二节 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重要驻防城 |
一、边郡部都尉府治城 |
二、边郡属国都尉府治城 |
三、其它军事机构驻地 |
第三节 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机构驻地 |
一、使匈奴中郎将府治城 |
二、度辽将军府治城 |
三、右校尉府治城 |
小结 |
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长城工程体系 |
第一节 赵国北长城的建造与分布 |
一、赵国北长城的走向 |
二、赵国北长城沿线障城 |
三、赵国北长城北侧的塞墙和塞壕 |
四、赵国北长城后方的郡县城镇 |
第二节 战国秦长城的建造与分布 |
一、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战国秦长城遗迹走向 |
二、战国秦长城北段走向与终点问题 |
三、靖边县南部至达拉特旗敖包梁段长城修筑时间 |
第三节 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及其毗邻区长城诸问题 |
一、秦长城的构筑年代辩析 |
二、秦代“河上塞”的位置辩析 |
三、秦汉阴山长城的走向 |
四、秦汉阴山长城沿线的军事据点 |
小结 |
第五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网络 |
第一节 战国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格局 |
一、赵国对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区道路的开发 |
二、秦国对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域道路的开发 |
第二节 秦代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格局 |
一、秦直道相关问题探讨 |
二、秦直道沿途岔路与鄂尔多斯高原其它道路 |
第三节 汉代鄂尔多斯高原的交通网络 |
一、汉代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及毗邻区的交通道路 |
二、汉代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交通道路 |
三、汉代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及毗邻区的交通道路 |
四、汉代关中通往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的交通线 |
小结 |
第六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驻防体系的建构与演变 |
第一节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驻防体系 |
一、赵国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与军事布防 |
二、秦国北进鄂尔多斯高原与军事布防 |
第二节 秦代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建构与演变 |
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军事驻防体系 |
二、秦始皇晚期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军事驻防体系 |
三、秦末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瓦解 |
第三节 西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建立与分布 |
一、西汉初期鄂尔多斯高原局部军事驻防体系的建立 |
二、西汉武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驻防体系的发展与分布 |
三、西汉昭帝至新莽时期军事驻防体系的变化 |
第四节 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重构与演变 |
一、东汉光武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初步重建 |
二、东汉明帝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完善 |
三、东汉和帝时期军事驻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四、东汉中期军事驻防体系的变化 |
五、东汉后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的衰微 |
小结 |
第七章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启示 |
第一节 战国秦汉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时空特征 |
一、鄂尔多斯高原军事活动规模由小趋大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
二、鄂尔多斯高原军事驻防体系横向扩展的空间特征 |
第二节 战国秦汉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影响因素 |
一、地缘条件因素 |
二、军政形势因素 |
三、民族地理因素 |
四、自然地理因素 |
第三节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演变的启示 |
一、在当代国防建设方面 |
二、在人地关系方面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ETI监理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走出去”国家战略为中国工程企业带来历史机遇 |
1.1.2 我国水电工程企业面临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和机遇 |
1.1.3 中国水电建设行业全产业链集团化整合 |
1.1.4 中国水电工程监理企业—ETI公司面临国际化发展需要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
1.2.2 企业国际化基本理论 |
1.3 相关研究成果 |
1.3.1 中国企业国际化途径 |
1.3.2 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体系 |
1.3.3 已有研究成果的启发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和主要章节安排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预期研究成果 |
第二章 ETI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
2.1 公司整体经营现状 |
2.1.1 公司概况 |
2.1.2 组织机构 |
2.1.3 市场经营情况 |
2.1.4 工程业绩 |
2.2 ETI公司国际化经营现状 |
2.2.1 国际业务收入 |
2.2.2 ETI公司国际市场和顾客群分析 |
2.3 与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经营特点比对分析 |
第三章 ETI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3.1.1 政策法规(P) |
3.1.2 经济环境(E) |
3.1.3 技术环境(T) |
3.1.4 社会环境(S) |
3.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3.2.1 主要购买者分析 |
3.2.2 主要竞争者分析 |
3.2.3 主要供应商分析 |
3.2.4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5 替代品分析 |
第四章 ETI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人力资源分析 |
4.1.2 技术资源分析 |
4.1.3 其他资源 |
4.2 核心竞争力分析(VRIO模型) |
第五章 ETI公司国际化战略制定 |
5.1 SWOT分析 |
5.1.1 主要优势(Strength) |
5.1.2 主要劣势(Weakness) |
5.1.3 主要机遇(Opportunity) |
5.1.4 主要威胁(Threats) |
5.2 SWOT分析表 |
5.3 战略制定 |
5.4 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4.1 制定分步实施的国际市场开发计划 |
5.4.2 实行国际业务市场经营和项目实施一体化管理 |
5.4.3 制定适合国际化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
5.4.4 加快形成技术资源整合能力 |
5.4.5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 |
5.5 战略实施成效验证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本次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的打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南美两座RCC大坝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D]. 刘爽.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RCC坝从北京经桑坦德、萨拉戈萨至昆明的研讨之旅[A]. M.R.H.Dunstan. 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一带一路”倡议下H公司柬埔寨水电开发战略研究[D]. 胡虹. 云南大学, 2019(02)
- [5]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D]. 孟洋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ETI监理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D]. 巫德胜. 清华大学, 2016(06)
- [7]北京情报站[J]. 刘光.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4)
- [8]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A]. 蒋国澄,徐泽平. 现代堆石坝技术进展:2009——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9]RCC拱坝发展的趋势和新思路[J]. A.J.卡瑞尔,陈志斌. 水利水电快报, 2007(10)
- [10]马代拉水电计划区域一体化与环境可持续性[J]. A.波尔托,孔祥林. 水利水电快报, 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