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四倍体西瓜育种(论文文献综述)
郑英转[1](2021)在《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植范围广、适应性强,主要通过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有多种倍性,其栽培种一般为四倍体,但在自然界中也大量存在其他倍性的马铃薯,例如二倍体、三倍体、五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等,这其中又以二倍体占比最多,它们具有不同的优良性状,是马铃薯育种工作中重要的种质资源。四倍体马铃薯品种较为单一,并且遗传背景相对狭窄、基因资源贫乏,野生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少、遗传背景简单,且具有抗病、抗虫等一系列优良性状。但由于染色体倍性的不同以及杂交不亲和等原因,栽培种四倍体无法直接与野生二倍体进行杂交,这就导致不能直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野生二倍体资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将四倍体栽培种进行降倍来产生双单倍体,利用双单倍体可以与野生二倍体直接进行杂交,最终获得相关优良性状。本研究主要利用四倍体优良品种“合作88”(C88)为母本、二倍体IVP101为父本进行了孤雌生殖诱导,最终在大约1600个后代群体中进行了双单倍体的筛选和鉴定,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其降倍机制。主要内容由如下几个方面:(1)成功做成降倍材料无菌苗820个编号。(2)改进了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马铃薯染色体倍性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了后代群体的染色体倍性。(3)通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检测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4)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法鉴定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5)对部分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6)鉴定部分后代群体的细胞质类型,同时也对其进行了SSR标记分析。(7)初步探究了后代群体的降倍机制。通过以上实验,最终获得了一套C88孤雌生殖诱导降倍的实验材料,其中包括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以及多倍体甚至混倍体,可用于后续实验当中。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孤雌生殖诱导后代中除了产生正常整倍性的后代之外,还产生非整倍体、多倍体和混倍体,其降倍机理复杂。本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方面,以及亲本产生花粉大小方面,对其降倍机理做了初步的推测,在降倍的过程中可能既有孤雌生殖诱导,也有杂交、基因消除、基因渐渗等同时发生。本研究中,在有胚斑材料中检测到了二倍体,在无胚斑材料中也有三四倍体,这说明胚斑标记不能作为区分双单倍体唯一的方法。此外,本研究也对部分后代群体进行了细胞质类型检测和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的细胞质遗传大部分遵循母系遗传的规律,但也有一部分材料的细胞质遗传并不符合,尤其在线粒体遗传方面。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中绝大部分材料与母本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直接由母本配子发育而来,少部分后代群体中有父本基因组的参与。
李淑洁[2](2020)在《基于表型和遗传学分析的兰州百合染色体加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是我国境内唯一的食用甜百合,目前生产上面临“产量不高和品质下降”等问题。已有研究证明,染色体加倍能够创制高产、优质、抗逆的园艺作物新种质。有关兰州百合染色体加倍亦有研究报道,但其加倍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以解析兰州百合染色体加倍效应为研究目标,综合应用了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基因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开展了兰州百合染色体加倍技术的优化,以及染色体加倍对其基因组序列变异、DNA甲基化位点变异和表型的影响。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鳞片为兰州百合人工诱导体细胞加倍的最理想外植体,同源四倍体诱导率为33.33%。分别建立了鳞片、种子和试管小鳞茎为外植体的染色体加倍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外植体类型及秋水仙素浓度对兰州百合四倍体诱导率的影响。2.采用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法结合根尖染色体压片法进行了继代四倍体株系的倍性稳定性分析,同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继代四倍体植株与母株之间的遗传一致性。结果表明,继代培养没有引起四倍体倍性的改变,继代四倍体与其母株之间仅发生了7.69%的遗传变异。以已知基因组的小麦品种“中国春”为内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估算得出:兰州百合基因组大约为64.9 G,是中国春小麦的4倍。3.染色体加倍使兰州百合的形态、叶片细胞特征、品质和抗逆性方面都发生变化。形态方面,四倍体株系比供体二倍体叶片少,叶色深,叶片宽厚,根系粗壮,鳞茎增长慢,叶绿素含量高;叶片细胞特征方面,四倍体株系比供体二倍体气孔密度小,保卫细胞长,叶肉组织厚,上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体积大;品质方面,40%的检测株系淀粉含量显着高于供体二倍体,20%检测株系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显着高于供体二倍体,另有20%检测株系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显着低于供体二倍体株系。抗逆性方面,50%的检测四倍体株系比供体二倍体具有更强的抗旱性。4.染色体加倍导致同源多倍体株系与供体二倍体之间以及不同同源多倍体株系之间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兰州百合同源多倍体及供体二倍体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从50条ISSR引物筛选出5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40个条带,其中30个条带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5%;15个同源多倍体株系与供体二倍体之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4250~0.8750,遗传距离为0.1335~0.8557;同源多倍体株系之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4000~0.9750,遗传距离为0.0253~0.9163;聚类分析将11个同源四倍体株系分为三类,表明同源四倍体株系之间遗传差异大。ISSR多态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多态性片段与lexA、dinF、lacZ、tdcC和mobA等基因高度同源,推测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四倍体的产量、品质、风味以及抗旱性等特性相关。5.染色体加倍导致兰州百合总甲基化率下降。采用MSAP方法,利用45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对13份兰州百合同源多倍体及供体二倍体进行了甲基化敏感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百合不同的多倍体株系之间以及多倍体株系与供体二倍体之间都存在着广泛的甲基化位点变异:45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有43对扩增出了甲基化敏感多态性条带,占所用引物的95.56%;兰州百合在由二倍体加倍为四倍体的过程中总甲基化率下降了5.68%,既发生了CCGG位点的去甲基化,也有超甲基化,去甲基化为甲基化位点变异的总趋势。MSAP多态性条带的序列分析表明,发生甲基化位点变异的序列与SINE还原性转座子、前体mRNA切割因子I的25kD亚基基因、异亮氨酸和缬氨酸t RNA编码基因等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推测这些甲基化位点的变异可能导致四倍体品质、逆境胁迫应答反应和生殖特性等发生变化。本研究可为应用染色体加倍技术进行兰州百合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技术储备和前期工作基础。
许哲[3](2020)在《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分析及倍性鉴定》文中提出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一年生的蔓性草本植物,果皮翠绿清新,果肉鲜红可口,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消暑解渴的作用,是人们在夏季最喜欢吃的水果之一。多倍体化作为高等植物染色体进化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植物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物种的形成。多倍体西瓜有诸多优点,多倍体西瓜果实巨大,可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利用多倍体可以提高西瓜的品质和营养成分,通过多倍体育种还可以提高西瓜的抗逆性等等。西瓜多倍体育种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染色体加倍技术,二是倍性检测技术。目前染色体加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倍性检测却无法简便、低成本地进行,而且关于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除草剂胺黄灵(Oryzalin)进行了西瓜染色体加倍试验,对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了6个可能与西瓜倍性相关的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q RT-PCR检测西瓜倍性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20μmol/L胺黄灵成功诱导出四倍体西瓜植株,诱导率为25%,胺黄灵因其诱导效率高、使用的浓度低对人体和植物的毒害小且价格便宜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西瓜四倍体诱变剂供试验人员使用。2、利用RNA-Seq技术,对1份二倍体西瓜材料515(WMA)和3份四倍体西瓜材料516(WMB)、517(WMC)、518(WMD)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经过质量控制,4个样品共得到18.48Gb Clean Data,各个样品的Clean Data均超过4.41Gb,Q30均达到94.52%以上。将各样品的Clean Data与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比对率均在95.27%以上。基于比对结果,对样品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三组对比WMA与WMB、WMA与WMC、WMA与WMD中共筛选出278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3、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间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中富集最显着且富集到差异基因最多的term为细胞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羧酸代谢过程,含氧酸代谢过程,有机酸代谢过程,胺代谢过程,细胞酮代谢过程等;在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中富集最显着且富集到差异基因数量最多的term为光系统,光系统I反应中心,类囊体等;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中富集最显着且富集到差异基因数量最多的term为氧化还原酶活性。通过KEGG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叶绿素和卟啉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通路中较为活跃。另外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中高水平差异基因大都是上调表达。氧化应激蛋白、脱落酸受体、乙烯响应转录因子等基因上调表达量很高,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西瓜多倍体形成的关键因子。4、筛选出了几个可能与西瓜倍性相关的基因Cla97C10G205730、Cla97C10G187010、Cla97C01G019450、Cla97C02G026280、Cla97C01G004920和Cla97C07G140200。通过GO功能注释发现,Cla97C10G187010、Cla97C02G026280、Cla97C01G004920、Cla97C07G140200是调控细胞核成分的基因,控制多倍体西瓜细胞遗传与代谢。Cla97C10G205730和Cla97C01G019450是调控西瓜细胞壁、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膜结构的基因。以此为基础设计了q RT-PCR试验鉴定西瓜倍性,Cla97C01G019450和Cla97C02G026280在本试验所用材料中的鉴定效果良好,但是此方法只能作为常规鉴定方法的补充,普遍性和准确性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徐舶[4](2020)在《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文中指出利用同源四倍体苜蓿花药(花粉)组培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与苜蓿二倍体野生种质杂交可以把野生种质携带的许多优异性状基因导入四倍体栽培苜蓿品种中,对拓宽苜蓿的遗传基础、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jiang Daye’)利用花药组培法,通过优化培养条件,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倍性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进行加倍获得双单倍体植株;并在二倍体水平下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通过SRAP标记法探究亲本间遗传距离及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杂种生长当年的株高、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表现,明确不同倍性的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效应的差异,为筛选新种质及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后的苜蓿花药组培的再生体系提高了愈伤组织分化率(87.5%)和苜蓿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的获得率(23.7%)。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组培扦插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2%蔗糖+0.7%琼脂,炼苗移栽时采用无菌营养土成活率最高。以苜蓿花药组培二倍体植株的叶片为外植体,于0.2%秋水仙素+1.5%DMSO条件下,液体悬浮振荡培养24h,可获得再生植株中2.86%~8.6%的双单倍体植株。(2)在二倍体水平下配制14个正反交组合,其结荚率、单荚种子数、相对结实率在不同的杂交时期差异显着,多数杂交组合在初花期和终花期结实性较好。(3)以14对SRAP引物对12个亲本材料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并鉴定了20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种真实性,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为75~100%。真杂交种主要表现为双亲互补带型,而12.5%~66.67%的真杂交种中出现了亲本条带缺失和新带型,这可能也是其杂种优势的一种表现。(4)在生长表现强优势的组合中,有2/3组合为遗传距离较大的亲本组合,如苜蓿单倍体植株与扁蓿豆(M.ruthenica)种间远缘杂交组合在产量性状上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5)亲本倍性差异和亲本间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形成均有显着影响,二倍体水平间杂交组合与四倍体水平间组合产量表现具有一定的等效性,且杂种优势强于四倍体组合。
张炎[5](2019)在《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枫香属(Liquidambar spp.)树种是世界性重要林业资源,特别是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北美枫香(L.styraciflua),二者具有的较高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目前我国枫香属的遗传改良相对较少,急需培育新种质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多倍体育种是创制新种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在枫香属中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北美枫香为母本,枫香为父本,在控制授粉获得的杂交枫香种子的基础上建立杂交枫香组培再生体系;并以杂交枫香离体叶片和叶柄为材料,进行染色体加倍研究,并通过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对混倍体进行纯化;针对苗期的根茎变异开展转录组分析,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变异原因。开展上述研究对实现枫香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突破、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变异机制和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宜多基因型杂交枫香生根和分化的组织培养体系,为下一步进行离体染色体加倍奠定了基础。吲哚丁酸(IBA)浓度显着影响杂交枫香离体植株的生根率、根数量和株高。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WPM基本培养基添加IBA2.0 mg/L、萘乙酸(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2 g/L和倍力凝4 g/L,pH值调节为5.8~5.9,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85.1%,大田移栽成活率75.0%。噻苯隆(TDZ)浓度显着影响叶片和叶柄不定芽分化率和诱导率。叶片和叶柄最优分化培养基均为WPM基本培养基添加TDZ 0.2 mg/L、BA0.8 mg/L、NAA0.1 mg/L,最高分化率分别为86.6%和90%。研究发现高浓度TDZ促进不定芽横向生长,不利于不定芽伸长,导致大量畸形芽产生。添加BA 0.4 mg/L和NAA 0.1 mg/L的WPM培养基最有利于叶片和叶柄不定芽伸长,最高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58.33%和68.33%,最高平均不定芽个数分别为3.55和2.39个。(2)首次提出了一种在杂交枫香离体器官再生过程中施加秋水仙碱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并提出一种利用器官离体再生对混倍体进行纯化以获得四倍体的技术。叶片与叶柄切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发育状态显着影响染色体加倍的效率,当叶脉切口和叶柄两端切口开始膨大、出现少量愈伤、并且愈伤组织内部出现大量分生组织时,是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最适宜时期。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诱导率受到基因型、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其中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时间对叶片和叶柄的外植体存活率和加倍效率影响最大。叶片和叶柄的最佳预培养时间分别为8 d和6 d,最优处理条件都为在200 mg/L秋水仙碱下处理3 d。杂交枫香叶柄的加倍效率要高于叶片,四倍体诱导率分别可达18%。绝大多数基因型伤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在预培养前期发育速度相对一致,预培养时间可以作为判别染色体加倍最优时期的有效指标。此外,将秋水仙碱浓度提高到350 mg/L时,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8.33%,同时获得最高为13.30%的混倍体诱导率。利用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混倍体的纯化,基因型显着影响混倍体纯化效率,混倍体再生植株中四倍体最高的比率为20.18%。本研究共检测出7个基因型四倍体、8个基因型混倍体,共计15份枫香属新种质。(3)观察发现了染色体多倍体化会导致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尤其是根和茎的伸长能力与二倍体存在显着差异。生根培养25-50 d时,而四倍体仅增长1.93 mm,而二倍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株高增加了 16.94 mm。四倍体叶片和叶脉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根的表皮和皮层的厚度显着大于二倍体,但茎的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厚度与二倍体没有显着差异。大多数四倍体在50 d时顶芽开始休眠,70 d时顶芽完全休眠,具有芽鳞结构。比较生长50 d的根结构发现,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出现的畸形根细胞宽度增加,形状更加不规则,并且根分生区长度减少,未见明显的中柱鞘和完整的中柱结构。但是,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木质部细胞、上和下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细胞、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横切面积都大于二倍体。并且,一年生四倍体植株表现出矮化的特点,其中二倍体的平均株高49.13 cm,是四倍体的2.26倍,四倍体平均高度仅为21.74 cm。(4)总结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再生植株在表型差异显着时期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糖和淀粉代谢、细胞周期等与再生植株器官伸长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对器官伸长起正调控作用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如YUCCA、TAA1、GH3、AUX1、SAUR、CPS、KO、KAO、GA20ox、GA3ox、BAS1、CYCD3等大多数为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四倍体再生植株根和茎伸长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5)证明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内源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的含量差异与基因表达量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通过添加外源激素GA3和IAA可以显着提高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株高和根长。研究表明,四倍体根和茎中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含量显着低于二倍体。在初始阶段,施加外源GA3和IAA可以显着促进四倍体再生植株茎段和根系的伸长。
朱红菊[6](2019)在《四倍体西瓜幼苗耐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是限制我国西瓜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西瓜的耐盐机理并培育耐盐的西瓜新品种对西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多倍体西瓜耐盐能力强于其同源二倍体西瓜,但是具体的耐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二倍体和其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西瓜ZY-9幼苗为材料,在三叶一心时期用300 mmol/L NaCl处理西瓜幼苗,通过分析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生理生化变化、Na+和K+离子吸收转运、差异基因的表达及DNA甲基化变化,从不同层面揭示西瓜多倍体的耐盐优势机理,为培育抗逆性强的西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1.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形态结构和细胞结构差异四倍体西瓜叶片长度、宽度、周长和面积分别是二倍体西瓜幼苗叶片面积的0.88、1.24、1.19和1.48倍。四倍体西瓜茎粗约是二倍体西瓜幼苗茎粗的1.14倍。四倍体西瓜幼苗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表面积和体积都大于其同源二倍体西瓜幼苗根系。四倍体西瓜叶片栅栏组织细胞比较长而且大,叶绿体和线粒体含量多,海绵组织间隙较大。四倍体西瓜茎部和根部的后生木质部细胞较大,筛管和伴胞较多且大。2.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300 mmol/L NaCl盐胁迫处理以后,以四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受伤害程度小于以二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相同倍性砧木嫁接苗之间受NaCl胁迫伤害程度几乎没有差异。NaCl胁迫后,以四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干物质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保护酶活性、保护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均显着高于以二倍体为砧木的幼苗,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以四倍体做砧木的幼苗根部激素含量均高于以二倍体做砧木的幼苗。3.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离子吸收转运的变化NaCl胁迫处理后,Na+含量在西瓜幼苗中显着升高,在以二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中Na+含量比以四倍体为砧木的幼苗高;K+含量在NaCl胁迫后显着降低,在以二倍体为砧木的西瓜幼苗中K+含量比四倍体为砧木的幼苗低;西瓜幼苗地上部分优先积累Na+和K+,茎部积累了最多的Na+和K+,其次是叶片,最少的是根系;300 mmol/L NaCl胁迫处理后,西瓜幼苗根尖Na+流速显着升高,K+流速均显着降低,四倍体西瓜为砧木的幼苗根尖Na+和K+流速显着高于二倍体为砧木的幼苗。4.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分析NaCl胁迫后,在二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可变剪接、内质网上蛋白质的合成和TCA循环通路;根中下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木质素的合成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两条代谢通路,根部上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可变剪接、内质网上蛋白质的合成路径。在四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中上调表达的基因功能与二倍体相同;茎部下调表达的基因显着富集到了核糖体、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和DNA复制过程,茎部上调表达的基因则显着富集到了氨基酸降解以及卟啉和叶绿体的代谢过程;根部中下调和上调表达的基因功能与二倍体相同。5.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响应NaCl胁迫的DNA甲基化机制不同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二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超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氨酰tRNA生物合成、RNA降解等路径,去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基础转录因子、核糖体生物合成等功能;根系去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的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等生物进程。在四倍体西瓜幼苗中,叶片超甲基化基因显着富集到了mRNA监测通路、糖基磷脂酰肌醇的合成、RNA转运等路径;茎部受DNA甲基化调控机制比较复杂,DMR基因参与了多条代谢路径;根中超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基因均显着富集到RNA转运和mRNA监测通路和剪接体等路径。6.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和DNA甲基化关联分析NaCl胁迫处理后二倍体西瓜根系受DNA去甲基化调控,亚油酸代谢通路的8个基因上调表达。四倍体西瓜幼苗受DNA超甲基化调控发生了基因的上调表达,其中叶片中有2个基因参与了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的生物合成,茎中有12个基因参与了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在根系中有3个基因参与了可变剪切,另外受DNA去甲基化影响,根系中有4个基因参与了RNA的转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过程,四倍体茎和根部的这些基因共同参与了阳离子吸收和转运过程。
王康[7](2018)在《古老月季‘月月粉’的四倍体诱导、鉴定和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月季(Rosa chinensis),属于蔷薇属(Rosa),最早起源于中国,被称作花中皇后,而且月季是国内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栽培和应用价值,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主要采用离体诱导的方式对‘月月粉’植株进行了四倍体诱导,并对诱导成功的植株进行鉴定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和不同时间浸泡茎尖的方式诱导‘月月粉’四倍体,并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的方法对处理后的植株进行鉴定,发现作为对照的‘月月粉’植株细胞核内染色体个数为2n=2x=14,诱导成功的四倍体植株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为2n=4x=28。结果显示:诱导浓度为4g/L的秋水仙素处理48h时的诱导效果最佳,该处理条件下的致死率为46.67%,四倍体诱变率为16.67%。2、选取定植后生长60 d的四倍体和二倍体植株对比发现叶片及气孔相关指标差异显着。①四倍体植株保卫细胞长度为37.6μm,二倍体植株的保卫细胞长度为26.9μm,四倍体植株的保卫细胞长度显着长于二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的气孔内叶绿体数为24.2个,二倍体植株的气孔内叶绿体数为13.5个;相反,四倍体植株的10×40视野下气孔数为10.9个,低于二倍体植株的15.4个。②同时,四倍体植株的叶宽变化明显,叶宽为2.896cm,而二倍体植株仅为2.071 cm;相比于叶片宽度而言,叶片长度则增加幅度较小,四倍体植株的叶片长度为4.915 cm,而二倍体植株的叶片长度为4.294 cm。四倍体植株叶片叶型指数(叶长/叶宽)为1.697,相对于二倍体的2.109有所降低;就叶片外形来看,四倍体植株接近于椭圆形,二倍体植株叶型较为瘦长。③四倍体植株10层叶片厚度为0.392 cm,二倍体植株10层叶片厚度则为0.304 cm。④通过DUS测试发现,四倍体植株的叶片、萼片等特征发生改变,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具有特异性。3、对比抗氧化酶活性发现四倍体植株显着高于二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200.2U/g FW,二倍体植株的活性为156.6U/g FW;四倍体植株的POD(过氧化物酶)活性为140.3 U/g FW,二倍体植株的活性为81.4 U/g FW,暗示四倍体植株抗逆性优于二倍体植株。采用位于7条染色体上的17对SSR分子标记位点引物对‘月月粉’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的各位点条带完全相同,表明诱导后植株的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均为染色体加倍所致,诱导后的四倍体植株确定为供试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的同源四倍体植株。4、试验得出适合四倍体‘月月粉’不定芽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为MS+0.6 mg/L 6-BA+0.07 mg/LNAA+30 g/L Glu+6.5 g/L Agar,该处理的不定芽增殖倍数为处理中最高,为3.30。
万正林[8](2018)在《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及其生理特性和低稔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皮冬瓜是华南、华东地区主栽蔬菜品种之一,在调节蔬菜夏秋淡季、保证周年供应以及南菜北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前期试验,利用秋水仙素诱变获得的多份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材料均表现出果肉变厚,平均单瓜重增加,耐贮性增强等优势性状,但也存在座果率低、产籽量急剧下降等缺点。为系统摸清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诱变条件、生理特性及低稔性机理,加强其利用与开发,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的研究:(1)以二倍体黑皮冬瓜多代自交系(6-2x)为试料,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ORYZALIN在不同时间段处理幼苗,探索在常温下获得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最适方法组合;(2)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0911-1012-6-4x)及其起源二倍体(6-2x)自交系的植物学特性、营养品质与耐贮性、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3)从孢粉学、胚胎学及激素水平等方面来探讨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低稔性机理;(4)初步探索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座果率和产籽量的方法。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ORYZALIN在不同时间段内“滴苗”处理幼苗生长点,均有一定的诱变效果,但秋水仙素.诱变率整体高于ORYZALIN处理,且以0.2%的秋水仙素在上午6:00-7:00处理的诱变率最高,达 32.18%。2.同源四倍体与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的植物学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优势。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表现出主蔓分枝能力显着减弱,茎粗、叶宽、叶厚、叶面积、叶柄粗显着增加,生活力增强;第一雄花和雌花节位下降,开放时间比二倍体提前,雌花总数比二倍体显着增加,成熟雌花的横径及纵茎显着增加;雄花花瓣明显变大;座果节位显着降低;平均单瓜重、瓜纵茎、瓜横径、肉厚、种腔纵茎、果肉硬度及肉质致密性显着高于二倍体,种腔横径比二倍体缩小,种子比二倍体大,平均单瓜种子量急剧减少。3.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营养品质和耐贮性优于起源二倍体。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果肉在采收期及贮藏期内的干物质、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果肉硬度、肉质致密性均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7.190%和 10.939%、20.95%和 7.39%、5.13%和 30.13%、22.94%和 40.71%、11.92%和25.45%、6.30%和4.78%;含水量在采收期及贮藏期均明显比二倍体减少0.666%和 0.457%。4.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最适的光合—光响应模型和光合—C02响应模型分别为分段函数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通过对最适模型拟合得到的光合特征参数、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片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较起源二倍体具有更优良的光合性能。5.引起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低稔性的原因有如下四点:(1)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花粉粒大,异形花粉较多,畸形率达42.43%;花粉萌发率低,自交授粉3h后萌发率仅62.04%;花粉管生长缓慢,授粉后12h仍未进入子房,生长过程中出现双花粉管、扭曲、缠绕、先端膨大等现象。这与四倍体黑皮瓜花粉和雌蕊中ZR和IPA含量过低,ABA含量过高及(IAA+GA3+ZR+IPA)/ABA比值过低有关。(2)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存在明显的胚囊解体、退化或败育现象,异常胚囊率约占40%。(3)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双受精过程正常,但胚囊受精率低,在授粉后96h仅32.48%。(4)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材料合子休眠期长,胚的发育进程比二倍体晚5d;在胚胎发育过程存在较高频率的胚胎发育滞后、不正常发育的合子、大量巨型胚乳游离核及游离核或胚乳细胞在合子期到球胚期大量提前解体、退化现象,由于胚乳的异常,导致胚的败育。6.通过4代优选严格单株自交和3代姊妹系内混交均没有显着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座果率及产籽量;在花期喷施含硼的“高利达”微肥,能显着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座瓜率,但并未显着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平均单瓜产籽量;喷施含硼较多的“多聚硼”则显着降低了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座瓜率,且未收到饱满种子。
张娜[9](2015)在《西瓜子叶再生机制及高效再生体系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西瓜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西瓜的遗传基础狭窄,传统育种手段周期长、效率不高,现代生物技术为西瓜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关注植物组织培养在西瓜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首先,建立了西瓜子叶高效再生体系,并对WOX基因在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再生苗的利用率并为西瓜嫁接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开展了2种西瓜再生苗嫁接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子叶高效再生体系运用于西瓜多倍体选育,进行了西瓜四倍体离体诱变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二倍体西瓜自交系A7为实验材料,以其子叶为外植体,在适宜外植体材料获得、影响供试材料不定芽的诱导因素、炼苗移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高效的再生体系。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材料种子消毒可省去酒精表面消毒步骤,对消毒效果基本无影响;供试材料无菌苗苗龄5-6 d、淡绿色子叶的近轴端为理想的外植体;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mg/L NAA,不定芽诱导率可达88.33%,伸长培养基为MS+0.2 mg/L 6-BA,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 IBA,生根率达92.22%;炼苗4 d,以蛭石和椰糠等体积混合基质移栽,成活率为61.67%。2.根据已公布的西瓜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出11条西瓜WOX家族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葫芦科植物WOX基因间进化关系较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11条WOX基因分别在不同组织存在特异表达。WOX基因在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表明多数WOX基因在培养14 d和28 d上调,此外WOX基因14 d时在不同子叶切块中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即远轴端高于近轴端。为西瓜不定芽再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3.进行了2种西瓜再生苗嫁接技术研究。再生苗与实生苗嫁接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接穗质量影响嫁接成活率,有明显生长点、苗高高于2 cm的正常再生苗嫁接易成活,嫁接成活率达71.67%,为西瓜再生苗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径。试管微嫁接研究表明,当长度为0.8 cm、具备2片真叶的接穗与砧木以劈接法嫁接后接种于添加50 g/L蔗糖的MS培养基培养时,微嫁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为西瓜嫁接相关理论研究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4.将建立的高效再生体系应用于西瓜多倍体选育工作,开展了西瓜四倍体离体诱变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诱变剂秋水仙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对诱变率影响较大,外植体在添加浓度为0.1%的秋水仙素的培养基上处理72 h,不定芽诱导率62.5%,四倍体诱导率25%,不定芽增殖系数为3.6。同时,组织培养阶段再生苗的形态学观察结果结合移栽后的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观察计数可有效鉴别四倍体。获得了供试材料的同源四倍体及较为高效的四倍体鉴定方法。
刘文革[10](2014)在《我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历程回顾》文中研究说明1、早期我国无籽西瓜科研生产协作我国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多倍体西瓜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成绩卓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最早开展多倍体西瓜育种工作,1957年首次诱变成功我国第1个四倍体西瓜华东24号四倍体,并以之为母本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新秋3号。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多倍体西瓜起步也较早,从日本引入旭大和四倍体(四倍体1号),1963年育成无子西瓜品种无子3号,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在我国大面积生产栽培、出口和内销,是我国第1个有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的
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四倍体西瓜育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四倍体西瓜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意义 |
1.3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诱导方法 |
1.4 鉴定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方法 |
1.4.1 胚斑标记鉴定 |
1.4.2 染色体计数法 |
1.4.3 气孔大小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 |
1.4.4 花粉粒鉴定 |
1.4.5 植株形态鉴定 |
1.4.6 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
1.4.7 流式细胞术分析法 |
1.4.8 分子标记鉴定 |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孤雌生殖诱导群体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孤雌诱导后代种子的获得 |
2.2.2 种薯获得 |
2.2.3 无菌苗的获得 |
2.2.4 试剂配制 |
2.2.5 无菌苗制作过程 |
2.3 试验结果 |
第三章 流式细胞术检测马铃薯染色体倍性实验方法的改进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方法制备细胞核悬液的效果比较 |
3.3.2 液氮研磨法中不同染色时间的效果比较 |
3.3.3 利用已知倍性马铃薯材料检验液氮研磨法的可靠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孤雌诱导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及染色体组倍性鉴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材料方法 |
4.2.2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相关材料方法 |
4.2.3 根尖染色体计数相关材料方法 |
4.3 无胚斑材料结果与分析 |
4.3.1 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结果 |
4.3.2 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鉴定结果 |
4.3.3 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结果 |
4.3.4 三种不同方法鉴定结果汇总 |
4.3.5 不同倍性材料植株的表型性状观察 |
4.4 有胚斑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细胞质类型鉴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DNA提取(CTAB法) |
5.2.3 细胞质类型鉴定过程 |
5.2.4 细胞质类型判断标准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SSR分子标记检测及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主要试剂 |
6.2.2 DNA提取 |
6.2.3 引物以及PCR |
6.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孤雌生殖诱导四倍体马铃薯C88 降倍的可能机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采集花粉 |
7.2.2 染色液的配制 |
7.2.3 检测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3.1 亲本C88和IVP101 花粉直径大小检测及DNA含量检测 |
7.3.2 后代群体中存在混合倍性的材料 |
7.4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表型和遗传学分析的兰州百合染色体加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多倍体植物分类及其形成途径 |
1.1.1 多倍体植物分类 |
1.1.2 多倍体植物的形成途径 |
1.2 多倍体植物的变异 |
1.2.1 多倍体植物的表型变异研究 |
1.2.2 多倍体植物的遗传变异研究 |
1.2.3 多倍体植物的表观遗传变异研究 |
1.3 多倍体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1.3.1 “Gigas”效应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1.3.2 杂种优势效应和异质性效应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1.3.3 多倍体植物育性相关特性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1.4 百合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
1.4.1 百合属植物的分布和分类 |
1.4.2 百合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
1.4.3 百合育种现状 |
1.4.4 百合多倍体育种及染色体加倍技术 |
1.5 兰州百合研究现状 |
1.5.1 兰州百合生产概况 |
1.5.2 兰州百合种球生产及育种现状 |
1.5.3 兰州百合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 |
1.5.4 兰州百合多倍体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兰州百合四倍体的诱导技术研究及继代培养稳定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外植体的准备 |
2.1.2 染色体加倍处理 |
2.1.3 诱导再生植株的倍性检测 |
2.1.4 四倍体植株的继代扩繁 |
2.1.5 继代四倍体倍性稳定性分析 |
2.1.6 兰州百合基因组大小估算 |
2.1.7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鳞片为外植体的染色体加倍分析 |
2.2.2 种子为外植体的染色体加倍分析 |
2.2.3 试管小鳞茎为外植体的染色体加倍分析 |
2.2.4 FCM倍性检测 |
2.2.5 根尖染色体倍性检测 |
2.2.6 三种外植体的染色体加倍效果比较 |
2.2.7 继代对四倍体倍性稳定性的影响 |
2.2.8 兰州百合基因组大小估算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兰州百合四倍体的表型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形态学观察和形态指标分析 |
3.1.3 细胞学分析 |
3.1.4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3.1.5 品质分析 |
3.1.6 抗旱性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染色体加倍对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2 染色体加倍对叶片细胞特征的影响 |
3.2.3 染色体加倍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染色体加倍对品质的影响 |
3.2.5 染色体加倍对抗旱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兰州百合多倍体的多态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引物合成及基因组DNA提取 |
4.1.3 ISSR引物筛选和体系优化 |
4.1.4 兰州百合多倍体与二倍体供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5 ISSR特异性条带的克隆及同源性分析 |
4.1.6 继代四倍体试管苗的遗传一致性检测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因组DNA的浓度和纯度 |
4.2.2 ISSR引物筛选 |
4.2.3 多态性ISSR引物筛选 |
4.2.4 不同倍性兰州百合株系间的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 |
4.2.5 不同倍性兰州百合株系的聚类分析 |
4.2.6 不同倍性兰州百合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
4.2.7 ISSR特异片段的同源基因 |
4.2.8 继代四倍体试管苗的遗传一致性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兰州百合多倍体的DNA甲基化变异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引物合成及基因组DNA提取 |
5.1.3 基因组酶切反应 |
5.1.4 接头连接和预扩增反应 |
5.1.5 选择性扩增 |
5.1.6 选择性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 |
5.1.7 MSAP特异片段克隆及同源性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因组酶切反应体系优化 |
5.2.2 接头连接与预扩增反应验证 |
5.2.3 选择性扩增体系优化 |
5.2.4 不同倍性兰州百合的甲基化敏感多态性 |
5.2.5 MSAP特异片段的同源基因或序列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1 部分ISSR回收片段与同源序列的Aligment图谱 |
A-2 不同选择性扩增引物甲基化敏感多态性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
(3)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分析及倍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西瓜概况 |
2 多倍体育种 |
2.1 多倍体诱导技术 |
2.1.1 物理方法 |
2.1.2 化学方法 |
2.1.3 体细胞杂交法 |
2.1.4 胚乳培养法 |
2.2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2.2.1 形态学鉴定 |
2.2.3 染色体计数法 |
2.2.4 细胞学鉴定法 |
2.2.5 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
3 多倍体在蔬菜的应用 |
4 转录组研究 |
4.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 |
4.2 转录组测序 |
4.2.1 第一代测序技术 |
4.2.2 第二代测序技术 |
4.2.3 第三代测序技术 |
4.3 转录组研究在植物方向的应用 |
5 qRT-PCR技术 |
5.1 技术原理 |
5.2 qRT-PCR检测方法 |
5.3 qRT-PCR定量方法 |
5.4 qRT-PCR优越性及应用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胺黄灵诱导染色体加倍 |
2.3.2 试验材料的倍性鉴定 |
2.3.3 试验材料总RNA的提取 |
2.3.4 转录组测序 |
2.3.4.1 文库构建 |
2.3.4.2 文库检测 |
2.3.4.3 上机测序 |
2.3.4.4 数据比对与分析 |
2.3.5 反转录PCR |
2.3.6 荧光定量PCR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胺黄灵诱导染色体加倍结果及流式细胞仪鉴定 |
3.2 总RNA的提取 |
3.3 转录组测序 |
3.3.1 数据过滤 |
3.3.2 测序数据统计与比对、组装分析 |
3.3.3 可变剪接分析 |
3.3.4 RNA-Seq相关性检查 |
3.3.5 基因定量 |
3.3.6 差异基因分析 |
3.3.6.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3.6.2 差异表达基因维恩图 |
3.3.7 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3.8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3.4 与倍性相关基因的筛选 |
3.5 荧光定量PCR验证RNA-Seq |
3.6 qRT-PCR鉴定西瓜倍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西瓜多倍体的诱导 |
4.2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转录组的差异 |
4.3 西瓜的倍性鉴定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西瓜的两种栽培模式 |
(4)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单倍体诱导及应用 |
1.2 单倍体的鉴定 |
1.2.1 染色体计数法与流式细胞术鉴定法 |
1.2.2 形态学鉴定法与气孔数鉴定法 |
1.2.3 分子标记法与遗传标记法 |
1.2.4 放射线辐射法与其他方法 |
1.3 单倍体的加倍方法 |
1.3.1 秋水仙素的加倍原理 |
1.3.2 秋水仙素加倍技术在双单倍体植株诱导中的应用 |
1.4 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
1.4.1 国外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
1.4.2 国内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
1.5 真假杂交种的鉴定方法 |
1.5.1 形态学鉴定法 |
1.5.2 细胞学鉴定法 |
1.5.3 物理化学鉴定法 |
1.5.4 生化标记鉴定法 |
1.5.5 分子标记鉴定法 |
1.5.6 SRAP技术原理与方法 |
1.5.7 SRAP技术在杂交种鉴定中的应用 |
1.6 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分析 |
1.6.1 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
1.6.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
1.6.3 育性与杂种优势 |
1.6.4 不同倍性材料的杂交利用 |
1.7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杂种优势预测 |
1.7.1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预测 |
1.7.2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 主要研究内容 |
1.10 研究技术路线 |
2 苜蓿单倍体培养及育性鉴定 |
2.1 试验材料与药品 |
2.1.1 材料来源 |
2.1.2 试验药品来源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组培再生体系的优化 |
2.2.2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2.2.3 单倍体植株扩繁 |
2.2.4 炼苗移栽 |
2.2.5 花粉育性鉴定 |
2.2.6 自交结实率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
2.4.2 流式细胞术鉴定法的优化 |
2.4.3 根尖染色体鉴定法的优化 |
2.4.4 不同倍性苜蓿组培茎段扦插生根率 |
2.4.5 不同倍性苜蓿材料炼苗移栽成活率 |
2.4.6 不同倍性新疆大叶苜蓿部分器官形态差异 |
2.4.7 不同倍性苜蓿自交结荚情况与种子活力 |
2.5 讨论 |
2.5.1 外源激素对苜蓿花药分化培养的影响 |
2.5.2 流式细胞术对植物倍性鉴定的影响因素 |
2.5.3 根尖染色体鉴定的影响因素 |
2.5.4 不同倍性苜蓿的自交不亲和性 |
2.6 小结 |
3 苜蓿双单倍体植株的诱导 |
3.1 试验材料与药品 |
3.1.1 材料来源 |
3.1.2 试验药品来源 |
3.2 试验方法 |
3.2.1 固体和液体秋水仙素培养基 |
3.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3.2.3 分化与生根培养 |
3.2.4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秋水仙素处理对出愈率的影响 |
3.4.2 愈伤组织继代改良培养 |
3.4.3 秋水仙素处理对茎段生根率的影响 |
3.4.4 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后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3.4.5 双单倍体植株的再分化 |
3.5 讨论 |
3.5.1 不同培养方式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
3.5.2 不同外植体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因素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
3.5.4 愈伤组织的继代改良 |
3.6 小结 |
4 不同倍性和育性材料间杂交结实率的比较 |
4.1 试验材料与杂交组合 |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2.1 物候期观测 |
4.2.2 人工杂交 |
4.3 数据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物候期 |
4.4.2 不同育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
4.4.3 不同倍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
4.4.4 二倍体苜蓿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
4.4.5 二倍体苜蓿与扁蓿豆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
4.4.6 杂交时期对杂交结荚率的影响 |
4.4.7 各因素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育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
4.5.2 倍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
4.5.3 种间杂交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
4.5.4 杂交时期与杂交结实率 |
4.6 小结 |
5 杂交亲本遗传距离分析及杂交种真实性鉴定 |
5.1 试验材料与药品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药品 |
5.2 试验方法 |
5.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5.2.2 SRAP引物 |
5.2.3 SRAP-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
5.2.4 PCR产物检测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12个杂交亲本SRAP标记图谱分析 |
5.4.2 12个苜蓿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5.4.3 杂交种真实性的鉴定 |
5.4.4 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 |
5.4.5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主要因素 |
5.5 讨论 |
5.5.1 苜蓿亲本材料种质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距离分析 |
5.5.2 苜蓿杂交种分子标记特异带与纯度鉴定 |
5.5.3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因素 |
5.6 小结 |
6 不同倍性的杂种产量性状优势分析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3 数据分析方法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苜蓿亲本材料的单株地上生物量比较 |
6.4.2 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表现 |
6.4.3 育性和倍性对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的影响 |
6.4.4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
6.4.5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
6.4.6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
6.4.7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表现 |
6.4.8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
6.4.9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优势与遗传距离相关性 |
6.4.10 亲本倍性与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 |
6.5 讨论 |
6.5.1 产量性状对杂种优势形成的影响 |
6.5.2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
6.5.3 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
6.5.4 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影响 |
6.5.5 遗传距离和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
6.6 小结 |
7 全文讨论 |
7.1 苜蓿单倍体与双单倍体获得的影响因素 |
7.2 苜蓿SRAP分子标记特异带与杂种优势相关性 |
7.3 苜蓿种内与种间杂交结实性的差异 |
8 结论 |
9 本研究创新 |
10 下一步研究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枫香属概述 |
1.1.1 枫香生物学特性 |
1.1.2 枫香属的用途 |
1.1.2.1 经济价值 |
1.1.2.2 观赏价值 |
1.1.2.3 医用价值 |
1.1.2.4 生态价值 |
1.2 枫香育种研究进展 |
1.2.1 种源试验 |
1.2.2 枫香选择育种 |
1.2.3 枫香引种 |
1.2.4 枫香杂交育种 |
1.2.5 枫香分子育种 |
1.2.5.1 分子辅助育种 |
1.2.5.2 枫香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 |
1.3 枫香繁殖方法 |
1.3.1 有性繁殖 |
1.3.2 无性繁殖 |
1.3.2.1 扦插和嫁接 |
1.3.2.2 组培离体快繁 |
1.4 植物多倍体育种 |
1.4.1 多倍体概述 |
1.4.2 多倍化引起的表型和生理变化 |
1.4.2.1 器官巨大性 |
1.4.2.2 适应能力强 |
1.4.2.3 代谢产物含量增强 |
1.4.2.4 可育性降低 |
1.4.2.5 其他优点 |
1.4.2.6 多倍体的生殖和生长劣势 |
1.4.3 植物多倍体的获得方法 |
1.4.3.1 有性加倍 |
1.4.3.2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
1.4.3.2.1 活体体细胞加倍 |
1.4.3.2.2 离体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
1.4.3.3 加倍新途径 |
1.4.3.4 多倍体鉴定方法 |
1.5 植物多倍化的基因表达变化 |
1.5.1 转录水平变化 |
1.5.2 植物基因组结构改变造成表达变化 |
1.5.3 表观遗传变异造成表达变化 |
1.5.3.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
1.5.3.2 小RNA调控 |
1.6 植物器官伸长研究进展 |
1.6.1 光强 |
1.6.2 光质 |
1.6.3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6.4 琼脂浓度 |
1.6.5 其他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2.1 枫香种间杂交和组织培养体系建立 |
1.7.2.2 杂交枫香四倍体诱导 |
1.7.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观测 |
1.7.2.4 杂交枫香四倍体离体根和茎变异的转录组分析和代谢物验证 |
2. 杂交枫香的获得及组培体系建立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花枝采集和花粉收集保存 |
2.1.2.2 树上杂交 |
2.1.2.3 杂交枫香无菌苗制备 |
2.1.2.4 不同浓度IBA对离体植株生根和生长影响 |
2.1.2.5 驯化和移栽 |
2.1.2.6 不定芽伸长条件筛选 |
2.1.2.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北美枫香授粉时期生物学特征和结实差异比较 |
2.2.2 杂交枫香生根培养基筛选与移栽 |
2.2.3 TDZ浓度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
2.3 小结 |
3. 离体诱导杂交枫香四倍体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离体叶片和叶柄切口处组织发育进程观察 |
3.1.2.2 染色体加倍处理 |
3.1.2.3 染色体加倍体系优化 |
3.1.2.4 流式细胞检测 |
3.1.2.5 染色体计数法 |
3.1.2.6 混倍体分离 |
3.1.2.7 移栽 |
3.1.2.8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植体早期发育形态观测与加倍时期的初步研究 |
3.2.2 杂交枫香染色体加倍条件优化研究 |
3.2.2.1 不同处理条件对外植体存活率的影响 |
3.2.2.2 正交试验结果和验证研究 |
3.2.2.3 不同培养时间切口处发育状态观察与评价 |
3.2.2.4 秋水仙碱浓度对染色体加倍效率的影响 |
3.2.3 混倍体纯化获得四倍体的离体再生的方法研究 |
3.3 小结 |
4.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杂交枫香四倍体组培苗表型测定 |
4.1.2.2 组织解剖学观察 |
4.1.2.3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表型测定 |
4.1.2.4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发育时期四倍体组培苗表型差异研究 |
4.2.2 再生植株叶片表型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
4.2.3 再生植株茎组织细胞学观察 |
4.2.4 再生植株根组织细胞学观察 |
4.2.5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生长表型差异观测 |
4.3 小结 |
5.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根茎的转录组分析和重要代谢物验证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2.1 总RNA提取 |
5.1.2.2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5.1.2.3 RNA-Seq数据分析 |
5.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5.1.2.5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
5.1.2.6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测定 |
5.1.2.7 外源激素的添加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茎和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1.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
5.2.1.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2 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茎DEGs的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根DEGs的GO及通路富集分析 |
5.2.4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2.4.1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
5.2.4.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茎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
5.2.5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2.5.1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
5.2.5.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根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
5.2.6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的DEGs相关重要代谢产物验证 |
5.2.6.1 四倍体和二倍体的根和茎激素和糖含量分析 |
5.2.6.2 激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
5.3 小结 |
6 讨论 |
6.1 远缘杂交创制新种质与亲本选择研究 |
6.2 影响杂种枫香叶片和叶柄再生的分析 |
6.3 影响杂种枫香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分析 |
6.4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特点 |
6.5 植物激素对杂种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伸长的作用 |
6.6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伸长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四倍体西瓜幼苗耐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问题的提出 |
2.同源多倍体植物的耐盐进化 |
3.盐胁迫对同源多倍体植物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 |
3.1 渗透胁迫 |
3.2 离子毒害 |
3.3 氧化胁迫 |
3.4 内源激素 |
3.5 光合作用 |
4.盐胁迫对同源多倍体植物细胞结构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
5.盐胁迫后同源多倍体植物在分子水平的变化 |
5.1 DNA甲基化变化 |
5.2 耐盐相关基因表达 |
5.3 耐盐相关蛋白表达谱 |
6.同源多倍体耐盐性在育种中的应用 |
7.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7.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形态和细胞结构差异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1.3 试剂的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四倍体西瓜倍性鉴定 |
1.2.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2.3 西瓜幼苗形态指标观察和测定 |
1.2.4 西瓜幼苗普通显微结构观察 |
2.结果与分析 |
2.1 四倍体西瓜倍性鉴定 |
2.2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形态比较分析 |
2.3 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细胞普通显微结构比较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生长环境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NaCl胁迫处理方法 |
1.2.2 干物质量测定方法 |
1.2.3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方法 |
1.2.4 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
1.2.5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8 d后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的耐盐能力差异 |
2.2 NaCl胁迫8 d对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 NaCl胁迫8 d对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NaCl胁迫8 d对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离子吸收转运的变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离子含量测定 |
1.2.2 离子流速测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8 d后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离子含量差异 |
2.2 NaCl胁迫1 d后不同嫁接组合西瓜幼苗离子流速差异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五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NaCl胁迫处理方法 |
1.2.2 RNA的提取 |
1.2.3 转录组测序 |
1.2.4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5 RNA的反转录 |
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结果与分析 |
2.1 转录组测序数据评估 |
2.2 差异表达基因总体分析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分析 |
2.4 差异基因表达验证 |
3.讨论 |
4.小结 |
第六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验材料的种植和管理 |
1.1.3 所需试剂及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NaCl胁迫处理方法 |
1.2.2 DNA的提取 |
1.2.3 DNA甲基化测序 |
1.2.4 DNA甲基化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数据综合评估 |
2.2 DNA甲基化水平总体分析 |
2.3 DMR基因的GO和 KEGG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七章 NaCl胁迫后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幼苗转录组和DNA甲基化关联分析 |
1.分析方法 |
1.1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关联分析流程 |
1.2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关联分析工具 |
2.结果与分析 |
2.1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整体上的关联分析 |
2.1.1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测序数据染色体层面的关联分析 |
2.1.2 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数据在基因上下游层面的关联分析 |
2.2 差异基因表达与DNA甲基化修饰 |
2.2.1 启动子区差异表达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 |
2.2.2 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与甲基化修饰聚类分析 |
2.3 差异基因表达与甲基化修饰 |
2.3.1 DMR基因与DEGs组合分析 |
2.3.2 DMR基因与DEGs GO富集分析 |
2.3.3 DMR基因与DEGs KEGG富集分析 |
3.讨论 |
4.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qRT-PCR基因和引物 |
附录 Ⅱ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信息 |
附录 Ⅲ DMR相关基因GO富集信息 |
附录 Ⅳ 转录组差异基因与DMR相关基因GO富集信息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古老月季‘月月粉’的四倍体诱导、鉴定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多倍体诱导途径 |
1.1 自然条件下产生多倍体 |
1.2 人为诱导产生多倍体 |
1.3 倍性育种意义 |
2 植物倍性鉴定 |
2.1 形态指标鉴定 |
2.2 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
2.3 生长发育和抗性状况鉴定 |
2.4 细胞学方法鉴定 |
2.5 分子水平鉴定 |
2.6 染色体计数法 |
2.7 其他鉴定方法 |
3 月季育种研究进展 |
3.1 月季种质资源概况 |
3.2 月季育种目标 |
3.3 月季杂交育种 |
3.4 月季诱变育种 |
3.5 月季分子育种 |
3.6 月季倍性育种 |
3.7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测试(DUS测试) |
第二章 ‘月月粉’四倍体的诱导和染色体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诱导 |
2.2 根尖染色体计数 |
2.3 致死率与诱导率 |
3 讨论和结论 |
第三章 ‘月月粉’四倍体和二倍体形态比较和DUS测试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叶片气孔特征 |
2.2 叶片特征对比 |
2.3 DUS测试 |
3 讨论和结论 |
第四章 ‘月月粉’四倍体和二倍体抗氧化酶活性比较和SSR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抗氧化酶活性 |
2.2 SSR分子标记 |
3 讨论和结论 |
第五章 四倍体组培快繁体系 |
1 材料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3 讨论和结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及其生理特性和低稔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表 |
1 前言 |
1.1 多倍体及其产生的途径 |
1.2 多倍体的鉴定 |
1.3 多倍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
1.4 多倍体育种的应用 |
1.5 多倍体育种存在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
1.6 多倍体低稔性机理研究进展 |
1.7 解决多倍体低育性的方法 |
1.8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与主要内容 |
2 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诱变处理 |
2.1.3 变异鉴定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秋水仙素和ORYZALIN不同处理组合对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诱变效果 |
2.2.2 四倍体黑皮冬瓜的倍性鉴定 |
2.3 讨论 |
2.3.1 不同处理组合对染色体加倍效果 |
2.3.2 倍性鉴定方法 |
2.3.3 诱变产生嵌合体或非整倍体 |
2.3.4 变异株的逆转 |
2.3.5 诱变材料的选择 |
附图 |
3 同源四倍体及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植物学性状比较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四倍体与二倍体黑皮冬瓜茎、叶性状及主蔓分枝性能比较 |
3.2.2 四倍体与二倍体黑皮冬瓜花器官性状比较 |
3.2.3 四倍体与二倍体黑皮冬瓜果实与种子性状差异比较 |
3.3 讨论 |
附图 |
4 同源四倍体及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营养品质与耐贮性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含水量及干物质含量变化 |
4.2.2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V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4.2.3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粗纤维含量变化 |
4.2.4 采收期和常温贮藏30天后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果肉硬度和肉质致密性的变化 |
4.3 讨论 |
5 同源四倍体及起源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典型光合—光响应模型与光合—CO_2响应模型筛选及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拟合模型 |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不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分析 |
5.2.2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不同光合—CO_2响应曲线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5.2.3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生育期内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较 |
5.2.4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5.2.5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叶片超微结构比较 |
5.3 讨论 |
5.3.1 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的筛选与比较 |
5.3.2 四倍体和二倍体光合光响应参数特征值比较 |
5.3.3 光合—CO_2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筛选及光合—CO_2响应参数特征值比较 |
5.3.4 光合色素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5.3.5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5.3.6 叶绿体超微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附图 |
6 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低稔性机理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测定方法 |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粒形态结构、可染率及畸形率统计分析 |
6.2.2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离体培养观察 |
6.2.3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原位萌发及花粉管伸长生长情况观察 |
6.2.4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花粉及雌蕊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分析 |
6.2.5 四倍体和二倍体黑皮冬瓜胚发育研究 |
6.3 讨论 |
6.3.1 花粉、花柱中的内源激素对花粉形态结构、花粉萌发生长的调控 |
6.3.2 内源激素对花粉萌发生长及双受精率的影响 |
6.3.3 四倍体冬瓜成熟胚囊结构对双受精及胚发育的影响 |
6.3.4 四倍体冬瓜胚乳发育对胚发育的影响 |
附图 |
7 提高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座果率和产籽量的方法初探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多代定向优选单株自交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产籽量的影响 |
7.2.2 姊妹系混交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产籽量的影响 |
7.2.3 花期喷施含硼的微肥对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座瓜率和产籽数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多代优选单株自交及姊妹系混合交对四倍体黑皮冬瓜稔性的影响 |
7.3.2 花期喷施含硼的微肥对四倍体黑皮冬瓜稔性的影响 |
8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后续研究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西瓜子叶再生机制及高效再生体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西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1 植物组织培养 |
1.2 西瓜组织培养研究 |
2 WOX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
2.1 WOX基因的分类 |
2.2 WOX基因家族的功能 |
3 西瓜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进展 |
3.1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 |
3.2 植物嫁接技术研究 |
3.3 植物四倍体诱变技术研究 |
3.4 西瓜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 |
3.5 西瓜嫁接技术研究 |
4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西瓜子叶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培养条件 |
2.3 实验地点 |
2.4 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
2.5 不定芽诱导 |
2.6 不定芽增殖 |
2.7 不定芽的伸长及继代 |
2.8 生根培养 |
2.9 再生植株炼苗、移栽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
3.2 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的影响因素 |
3.3 不同培养基对西瓜不定芽伸长的影响 |
3.4 不同培养基对西瓜再生苗生根的影响 |
3.5 再生苗炼苗移栽条件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6 再生植株田间性状测定 |
4 讨论 |
4.1 种子消毒方法改进保证外植体质量 |
4.2 外植体生长状态影响不定芽诱导率 |
4.3 子叶外植体的不同部位影响不定芽诱导率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影响不定芽诱导和增殖 |
4.5 光培养条件影响不定芽诱导率 |
4.6 炼苗时间、栽培基质影响再生苗移栽成活率 |
4.7 组培再生苗与实生苗田间性状和品质性状无明显区别 |
4.8 其他 |
第三章 西瓜WOX基因在不定芽再生过程中表达模式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西瓜WOX基因的鉴定 |
2.2 遗传进化分析和蛋白质序列比对 |
2.3 植物材料和处理 |
2.4 实时定量PCR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西瓜WOX基因的鉴定 |
3.2 遗传进化分析 |
3.3 WOX基因在西瓜组织中的表达 |
3.4 WOX基因在西瓜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表达 |
4 讨论 |
4.1 西瓜WOX基因的鉴定 |
4.2 西瓜WOX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4.3 WOX基因在西瓜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差异表达 |
第四章 西瓜组培再生苗嫁接技术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试验地点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组培再生苗与实生砧木嫁接试验 |
3.2 试管微嫁接试验 |
4 讨论 |
4.1 西瓜再生苗与实生砧木嫁接试验 |
4.2 西瓜试管微嫁接试验 |
第五章 西瓜四倍体离体诱变技术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地点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倍体离体诱变 |
3.2 四倍体筛选及鉴定 |
3.3 再生苗移栽 |
4 讨论 |
4.1 秋水仙素对西瓜四倍体诱变的影响 |
4.2 变异植株的鉴定 |
4.3 其他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科研成果情况 |
发表论文 |
获授权专利 |
致谢 |
四、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四倍体西瓜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 [1]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D]. 郑英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表型和遗传学分析的兰州百合染色体加倍效应研究[D]. 李淑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二倍体和四倍体西瓜的转录组分析及倍性鉴定[D]. 许哲. 广西大学, 2020(07)
- [4]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D]. 徐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D]. 张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12)
- [6]四倍体西瓜幼苗耐盐机制研究[D]. 朱红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古老月季‘月月粉’的四倍体诱导、鉴定和特性研究[D]. 王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新种质的创制及其生理特性和低稔性机理研究[D]. 万正林. 广西大学, 2018(05)
- [9]西瓜子叶再生机制及高效再生体系应用研究[D]. 张娜.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10]我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历程回顾[A]. 刘文革. 第15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会议论文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