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资料之一

关于龙的资料之一

一、关于龙的资料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林国平[1](2021)在《龙华教新探》文中认为利用新发现的珍贵文献重新梳理后期龙华教的传法世系和南向传播轨迹,再现其兴衰嬗变历史。后期龙华教在教义上大大淡化被官府视为异端学说的"三劫说"和修改"无生老母创世说",提出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道基础,以佛教的念经斋戒为修道形式,以道教的内丹修炼为修道途径的三教融合主张,从而逐渐丧失其民间宗教的"叛逆"本色。在仪轨上,后期龙华教戒律基本不变,而教阶制度则从三级变为九级,道场科仪却越来越繁缛,导致其信徒关注宗教的外在形式甚于宗教的内容。在官府严厉禁止和教派内部分裂,以及教义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底层百姓的政治诉求和精神需求的背景下,龙华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龙华教的兴衰嬗变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个缩影,带有一定普遍性。

胡琳苹[2](2021)在《中日谚语、民间故事中龙意象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作为一种虚构的生物,出现在各个国家的文化中。中国龙文化起源时间早,内涵丰富且自成体系。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其龙文化由中国传入后经千年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该文旨在通过对中日谚语及中日民间故事中龙意象的起源、内涵等因素的对比研究,进而进行中日龙文化比较,为后续或后来者进行两国传统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借鉴。

陈凯[3](2021)在《中西龙俗的新解读——评《中国崇龙习俗》》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崇龙习俗》以翔实可靠的材料为基础,运用民俗学理论和方法,对中西龙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使人们对中西龙俗有了全新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成为民间信仰个案研究的范例。

刘秀平[4](2021)在《《大唐西域记》中的“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是由着名高僧唐玄奘法师口述,其弟子记录编纂而成的一部经典巨作。该书卷迭浩繁,内容丰富。不仅记载了西域各国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政治文化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印度佛教的历史。为研究中亚和南亚地区人文地理和了解早期佛教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西域记》)的“龙”为研究对象,以《西域记》的“龙”和中国佛教中“龙”的差异为切入点,运用文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宗教学的研究视角考察佛教神灵体系中关于“龙”的特征。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本文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一章主要对《大唐西域记》的“龙”形象进行分析,从“龙”的分类、神性、职责和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归纳整理。第二章从《大唐西域记》看佛教中“龙”的起源,主要从“梵志事火龙”、“二龙浴太子”两则故事考证“龙”的起源问题,同时从佛教对印度“那迦”信仰以及佛教对古代印度“蛇神”信仰等方面探讨了“龙”形象的传承与发展。第三章从《大唐西域记》看佛教“龙”的神性。从早期神话故事中考证了“龙”神性的来源,同时论证出了佛教对印度“那迦”神力、神性的继承与改造关系。第四章从《大唐西域记》看佛教“龙”神职与地位的演变。该部分在考证《大唐西域记》中“龙”神职来源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对印度“那迦”神职及其地位的继承与改造,以此论证了佛教中“龙”发展演变的过程。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对《大唐西域记》中“龙”形象的演变过程及由此而反映出的中印佛教文化交往交融的现实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邹惠云[5](2021)在《口述史视域下河北“非遗”龙舞研究》文中指出龙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中的一类艺术形式,其表演方式以龙形象的存在而闻名,在本文中河北地区龙舞这一概念是本地区八项龙舞的统称,八项龙舞分别为保定易县的“摆字龙灯”、保定清苑县的“绣球龙灯”、保定定州的“西四旺村龙灯戏”、石家庄鹿泉区的“北白砂龙舞”、石家庄赞皇县的“赞皇铁龙灯”、邢台隆尧县的“南鱼龙灯”、邯郸曲周县的“曲周龙灯”、廊坊安次区的“东储双龙会”。龙舞是中华龙文化的体现形式,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关于龙舞的相关文献和保存资料相对短缺,不甚乐观,发展现状面临严峻挑战。“口述史”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访谈等方式获取信息资源。通过此种方法,对龙舞进行考察可以获取更原始的资料,挖掘龙舞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故本文以河北“非遗”龙舞为研究对象,以口述史为研究方法,以传承人为媒介,并对其进行口述访谈以获取龙舞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口述文本及相关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分类与分析,希望可以对河北“非遗”龙舞资料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有益补充,对其他学者在“非遗”舞蹈考察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是对整体龙舞调查工作的回溯,从研究范式确立阶段到“四龙”调查阶段再到回访补充阶段,按照层层递进的顺序把口述访谈进行再现,并对龙舞口述资料进行整理与补充。第三章是在第二章口述作业与文本整理的基础上,对口述文本按照内、外两种形式进行划分,并分析每种形式下龙舞的具体特点。第四章是在前期文本整理与划分的基础上,总结各项龙舞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并对其成因进行阐释。第五章,回归到本研究的初衷上,通过对传承人口述访谈与资料的分析,基于传承人与龙舞的发展现状与面临困境,从传统与创新两个方面给予相关保护策略的建议。

陈小同[6](2020)在《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文中指出成熟的龙葵果实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中含有多酚、黄酮、花色苷等功能性成分,且目前龙葵相关食品暂无市售,因此本文对龙葵果汁饮料进行研究。而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向着营养、保健型发展,如何在食品加工时保留营养成分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加工过程是食品的关键工艺,适宜的加工方式可以更好的保留营养成分。本文以龙葵果为原料,确定了选果、制汁、澄清、调配、杀菌等工艺条件,对龙葵果汁饮料进行研制。研究了龙葵汁功能性成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考察了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结论如下:(1)不同成熟期的龙葵果实中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成熟期的龙葵果制备果汁,食用更安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结果表明,未成熟的龙葵果中最高,分别为0.276mg/g、0.187mg/g,而熟果期和熟果后期的龙葵果中均未检出。(2)蒸煮、浸提、榨汁3种不同龙葵汁制备方式中,榨汁方式制汁综合品质最佳。根据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榨汁制汁较其他方式制得的果汁功能性成分较高,龙葵汁营养成分保留率最高。其中,总酚含量为225.64±3.83mg/100g、黄酮含量为205.07±3.84mg/100g、花色苷含量为58.47±1.22mg/100g、DPPH清除率为75.42±1.44%、ABTS清除率为56.63±1.59%,色差值为1.21±0.06、褐变度为4.22±0.0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0±0.21%、p H3.64±0.16、总糖含量4.60±0.22%、总酸含量0.92±0.07%、Vc含量40.72±0.18mg/100g、透光率42.78±0.29%。(3)以透光率为指标,研究了果胶酶、壳聚糖、离心、加热絮凝、冷冻、自然等澄清法对龙葵汁的澄清效果的影响,表明壳聚糖处理澄清方法最佳。利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澄清工艺,确定了最佳技术参数为:龙葵果汁在49℃下澄清61min,壳聚糖浓度为0.08g/L,龙葵汁透光率可达85.6%。(4)将澄清后的龙葵汁进行龙葵果汁饮料的调配,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即(A)龙葵原汁添加量为20%、(B)绵白糖添加量为13%、(C)柠檬酸添加量为0.21%、(D)苹果酸添加量为0.20%。(5)经调配后的龙葵果汁饮料封装后杀菌,比较了巴氏杀菌、微波杀菌、高压杀菌对龙葵果汁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表明巴氏杀菌对龙葵果汁的成分保留率较好。与未经杀菌的龙葵果汁饮料对比,巴氏杀菌(85℃、15min)下的龙葵果汁饮料营养成分保留最好,其总酚含量为70.27±3.82mg/100g、黄酮含量为36.50±0.98mg/100g、花色苷含量为22.13±0.75mg/100g、DPPH清除率为66.38±1.35%、ABTS清除率为43.52±1.48%。其中果汁的色泽和褐变度变化不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80±0.17%、总糖含量3.37±0.11%、总酸含量0.51±0.1%、Vc含量27.66±0.31mg/100g、p H3.62±0.27、透光率84.28±0.18%。在此条件下龙葵果汁饮料成品呈紫红色,营养含量丰富,具有龙葵果特有香气,口感柔和,果汁澄清透明。综上所述,采用成熟期的的龙葵果实为原料,制备饮料食品安全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且不同加工方式对龙葵汁的品质及功能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功能性成分保留较高的加工方式研制龙葵果汁饮料,在保持风味的同时保留丰富的营养价值,对于研制龙葵果汁产品很重要。

王倩倩[7](2020)在《西双版纳勐龙镇傣族聚居地的龙文化现象》文中研究指明西双版纳勐龙镇傣族聚居地的龙文化历史悠久,以龙为核心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异彩纷呈,独树一帜。在当地,龙文化现象集地名文化、传说故事、建筑雕塑、传统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为一体,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艺术。龙文化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勐龙镇傣族龙文化代代相传,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族群凝聚、文化传承及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功能,并结合时代发展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勐龙镇傣族龙文化现象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

肖琳江[8](2020)在《龙灯与村落生活 ——湘潭火龙舞活动的研究》文中指出眼光向下的民俗学者对于艺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在少数,但研究者的关注多集中在乡民艺术类非遗的艺术特点或民俗特征以及传承保护路径上,而轻视了艺术民俗与其所依托的语境——村落的关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加剧切断了非遗与村落的联系。竹埠村火龙舞在2015年以龙舞(湘潭火龙)为项目名称作为传统舞蹈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火龙灯自清光绪初年在竹埠港出现以来,在村落中发生、发展、传承,至今已经过140余年的发展。通过记录竹埠村火龙舞的活动情况,以其与村落生活的联系为视角,从信仰生活与社会生活着手阐明火龙舞活动与村落生活之间的联系,探讨在非遗语境下和城镇化背景下,村民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村落拆迁时地方精英对于火龙舞传承发展的探索。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法为主,立足于地方性知识,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出发,将竹埠村火龙舞活动置于村落语境进行研究,结合田野调查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民俗志描写。首先梳理火龙灯的发展历史,从尹家老屋大王灯(1949年以前)到竹埠村火龙灯(1949年至2005年)再到湘潭火龙舞(2006年至今),其名称的变化反映了龙灯所处的时期与语境的变化;接着探讨火龙灯与村落信仰生活的关系。先记述龙灯与村落信仰空间的背景,从2019年进行的正月十五“上元灯”和六月初六“禾花灯”两场活动实录出发,进行火龙灯仪式与禁忌的探讨,体现火龙灯是扫清季、保平安,祈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民俗活动之一;其次记录火龙灯与村落社会生活的联系,从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出发去看龙灯的功能性;最终回归现实情况即非遗语境下,村民文化意识觉醒,官方与民间一起发力进行传承与传播工作,在传承发展出现转机的情况下,村民如何在出现村落拆迁危机之时,仍在积极探索火龙灯传承的策略。

肖伊然[9](2020)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提出文章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梳理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文章以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为个案研究,以华侨农场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实地接触归难侨群,希望由点到面探究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和归难侨群体的社会融入之路。1960年,双第华侨农场确定为接待安置归侨基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华侨农场。之后,双第华侨农场共经历了三次领导体制变化。2007年,国家针对华侨农场体制改革长期难以突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推动华侨农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的体制模式已不复存在,归难侨群体的场员身份意识逐渐转变为村民、居民。双第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呈现了华侨农场从建制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归难侨群体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文章从“三融入”体制改革的目的出发,通过体制融入模式、地方治理、归难侨社会保障、侨居工程建设、归难侨生活现状等方面评析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状况。双第华侨农场纳入地方规划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优势,由“环境促工业”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不再下达工业指标,建设生态旅游”。并逐步解决归难侨群体的住房问题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地方治理,归难侨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明显,对于全国华侨农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华侨农场在后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共性问题。在涉及农场干部队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归难侨子女社会融入等方面,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工作。华侨农场作为制度性产物,成功“融入”的关键仍然依靠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的根源在于体制创新,建立一套保证华侨农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引导华侨农场干部创新观念,提高归难侨群体自身素质,注重华侨农场文化建设等路径,增强华侨农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彻底融入。

吕子慧[10](2020)在《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研究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资源观理论为基础,采用了案例研究法,研究了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在案例调查方面,选择了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本次研究案例,并对这个景区的大寨、田头寨、壮界寨、新寨、黄洛寨、平安寨和古壮寨七个村寨进行了实地访谈,共访谈了382人,其中包括当地村民242人、游客140人。同时,论文还分别从七个村寨、两个民族和九个民族旅游开发项目三个角度出发,对广西龙脊梯田景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旅游需求和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次研究发现:1.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不可移动性;2.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3.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能够产生一定的旅游需求。本文研究结论是: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有影响,能够产生一定的旅游需求。本次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民族地区旅游竞争优势和旅游经济绩效,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本文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关于龙的资料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龙的资料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龙华教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龙华教传法世系与传播轨迹
二、龙华教的教义
三、龙华教仪轨
四、结论

(2)中日谚语、民间故事中龙意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日谚语中的龙意象
    1.1 中文谚语中的龙意象
    1.2 日语谚语中的龙意象
    1.3 中日谚语中龙意象异同
2 中日民间故事中的龙意象
    2.1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龙意象
    2.2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龙意象
    2.3 中日民间故事中龙意象异同
3 中日龙意象异同分析
4 结语

(4)《大唐西域记》中的“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大唐西域记》的学术价值
        2.《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概况
        3.《大唐西域记》与“龙”文化研究
        4.当前学界研究的不足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1.关于佛教龙的神性考证
        2.关于佛教龙的来源考证
        3.印度佛教龙的中国化历程考证
一、 《大唐西域记》中的“龙”形象分析
    (一)《大唐西域记》中“龙”的分类
        1.神话传说中的“龙”
        2.佛教遗迹中的“龙”
        3.印度本土信仰中的龙:梵志祭火龙
        4.成为佛教护法的龙:礼让佛法
        5.未成为佛教护法的龙:龙断河流
    (二)《大唐西域记》中“龙”的神性
        1.神力
        2.降雨、缩水
        3.变化
        4.喷火
        5.喷毒
    (三)《大唐西域记》中“龙”的职责
        1.护佛
        2.护法
        3.护佛迹
        4.护国
    (四)《大唐西域记》中“龙”的地位
        1.无法改变的畜生道出身
        2.法力高超但只能做护法神
        3.遍布六道且福报差异巨大:盲龙、龙宫、龙王
二、从《大唐西域记》看佛教“龙”的起源
    (一)《大唐西域记》的“梵志事火龙”考证
        1.“龙”信仰并非佛教特有
        2.“龙”与“那迦”的关系
        3.婆罗门教中的“那伽”
    (二)《大唐西域记》的“二龙浴太子”考
        1.“龙”对佛教的皈依时间
        2.“龙”与佛陀、罗汉、菩萨的关系
    (三)佛教对印度“那伽”信仰的继承与改造
        1.护法神的从属地位与低位身份的延续
        2.“法行龙王”、“非法龙王”区别的延续
    (四)佛教对古代印度“蛇神”信仰的继承与改造
        1.对《吠陀》经典中“那伽”的来源、形象的继承
        2.对《摩奴法典》中“那伽”与“蛇神”并存的继承
三、从《大唐西域记》看佛教“龙”的神性
    (一)《大唐西域记》中“龙”的神性来源考证
        1.“龙”的神性源自古印度的创世神话
        2.《吠陀》仙人的预言与“那伽”的神力
        3.《蛇祭》中“那伽”降雨、喷火、吐毒三大神性的记载
        4.《吠陀》经典中关于“那伽”变化功能记载
    (二)佛教对印度“那伽”的神力的继承与改造
        1.佛经中关于“龙”的神力记载
        2.佛教“龙”对印度“那伽”神力的继承
        3.佛教“龙”对印度“那伽”神力的改造
    (三)佛教对印度“那伽”的降雨、喷火、吐毒神性的继承与改造
        1.佛经中关于“龙”的降雨、喷火、吐毒神性的记载
        2.佛教“龙”对印度“那伽”降雨、喷火、吐毒神性的继承
        3.佛教“龙”对印度“那伽”降雨、喷火、吐毒神性的改造
四、从《大唐西域记》看佛教“龙”神职与地位的演变
    (一)《大唐西域记》中龙的神职来源考
        1.“龙”的神职源自古印度创世神话传说
        2.“龙”的地位源自婆罗门教神灵体系的设置
    (二)佛教对印度“那伽”的神职的继承与改造
        1.佛经中关于“龙”神职的设定
        2.佛教“龙”对印度“那伽”神职的继承
        3.佛教“龙”对印度“那伽”神职的改造
    (三)佛教对印度“那伽”地位的继承与改造
        1.佛经中关于“龙”地位的记载
        2.佛教“龙”对印度“那伽”地位的继承
        3.佛教“龙”对印度“那伽”地位的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唐西域记》中有关“龙”的记载(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口述史视域下河北“非遗”龙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1.1 研究对象
        1.1.2 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非遗”龙舞研究综述
        1.3.2 口述史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口述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内容的确立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河北“非遗”龙舞口述调查工作回溯
    2.1 研究范式确立阶段
        2.1.1 “摆字龙灯”舞蹈的口述访谈
        2.1.2 “绣球龙灯”舞蹈的访谈试炼
    2.2 河北“四龙”调查研究阶段
        2.2.1 访谈路线及时间的确定
        2.2.2 现场口述访谈过程
        2.2.3 “四龙”口述文本整理
    2.3 回访补充阶段
        2.3.1 针对性回访
        2.3.2 存疑与短缺资料的补充
        2.3.3 口述文本综合整理
第三章 河北“非遗”龙舞形式划分
    3.1 河北“非遗”龙舞的内在形式划分
        3.1.1 宫廷文化中的龙舞
        3.1.2 民间文化中的龙舞
        3.1.3 祭祀文化中的龙舞
    3.2 河北“非遗”龙舞的外在形式划分
        3.2.1 整龙的造型性
        3.2.2 断龙的独特性
        3.2.3 龙灯戏的特殊性
第四章 河北“非遗”龙舞演变共性及差异性
    4.1 龙舞演变共性
        4.1.1 道具制作与使用的演变
        4.1.2 人员性别与数量的变化
        4.1.3 演出性质与频次的变异
    4.2 龙舞演变差异性
        4.2.1 传承现状的差异
        4.2.2 发展现状的差异
第五章 河北“非遗”龙舞的保护策略
    5.1 传统模式的保护策略
        5.1.1 传统龙舞的原生态发展
        5.1.2 传承人的针对性保护
    5.2 创新模式的保护策略
        5.2.1 建立龙舞资料网络数据库
        5.2.2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龙葵概述
        1.1.1 龙葵简介
        1.1.2 龙葵中活性成分
        1.1.3 龙葵营养价值
        1.1.4 龙葵的功效
        1.1.5 龙葵食品研究进展
    1.2 果汁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1.2.1 加工方式
        1.2.2 澄清方式
        1.2.3 杀菌方式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成熟期对龙葵果汁中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标准品色谱图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重复性试验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4.6 样品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制汁方式
        3.3.2 龙葵果汁中各指标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总酚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黄酮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4.5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其他品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葵汁澄清工艺研究及龙葵果汁饮料调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果胶酶澄清龙葵汁试验
        4.3.2 壳聚糖澄清龙葵汁试验
        4.3.3 离心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4.3.4 冷冻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4.3.5 加热絮凝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4.3.6 自然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4.3.7 龙葵果汁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4.3.8 果汁饮料调配试验
        4.3.9 感官评价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果胶酶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4.4.2 壳聚糖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4.4.3 离心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4.4.4 冷冻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4.4.5 加热絮凝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4.4.6 自然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4.4.7 龙葵果汁配方的确定
        4.4.8 龙葵果汁饮料配方正交试验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杀菌条件的选择
        5.3.2 龙葵果汁中各指标测定方法
        5.3.3 微生物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杀菌条件的确定
        5.4.2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总酚含量的影响
        5.4.3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黄酮含量的影响
        5.4.4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5.4.5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4.6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其他品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双版纳勐龙镇傣族聚居地的龙文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勐龙镇地理人文环境概况
二、勐龙镇傣族聚居地的龙文化现象
    (一)有关龙的地名文化及传说故事
    (二)有关龙的建筑雕塑
    (三)有关龙的传统习俗
三、勐龙镇傣族龙文化特点与功能
    (一)龙文化特点
    (二)龙文化的价值功能
四、结语

(8)龙灯与村落生活 ——湘潭火龙舞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相关研究动态
        0.2.1 关注村落(社区)的艺术民俗学研究
        0.2.2 基于民俗的村落生活研究
        0.2.3 关于非遗语境下传统民俗文化重建的研究
        0.2.4 关于龙舞、龙灯、舞龙的研究
    0.3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0.4 研究方法
第1章 竹埠村的火龙灯
    1.1 湘江边上的码头——竹埠村
        1.1.1 自然地理环境
        1.1.2 竹埠村人口构成
        1.1.3 生计
    1.2 火龙灯的历史
        1.2.1 尹家老屋大王灯(1949年前)
        1.2.2 竹埠村火龙灯(1949年至2005年)
        1.2.3 湘潭火龙舞(2006年至2019年)
第2章 火龙灯与村落信仰生活
    2.1 火龙信仰空间
        2.1.1 一境一庙一龙
        2.1.2 进家宅,扫清季,求平安
    2.2 正月十五“上元灯”活动与六月初六“禾花灯”活动
        2.2.1 六月初六“禾花灯”
        2.2.2 正月十五“上元灯”
    2.3 仪式与禁忌
        2.3.1 起猖与收猖
        2.3.2 走上水不走下水
        2.3.3 迎龙灯
        2.3.4 最后一户
第3章 火龙灯与村落社会生活
    3.1 社会组织——龙灯协会与会首
    3.2 社会交往
        3.2.1 村内互动
        3.2.2 村外交流
        3.2.3 道德舆论监督作用
    3.3 经济互动
        3.3.1 收灯费
        3.3.2 派点心
第4章 非遗语境下的火龙灯
    4.1 村民文化意识觉醒
        4.1.1 非遗进校园
        4.1.2 非遗申报到异地传承
    4.2 城市化下的危机
        4.2.1 村落拆迁
        4.2.2 后继乏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竹埠村田野调查访谈选录
附录 B 湘潭火龙舞传承谱系图
附录 C 湘潭火龙舞72个“套路”名称及耍法
附录 D 竹埠村火龙灯的制作方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9)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萌芽阶段(1980-1995年)
        二、发展阶段(1996-2006年)
        三、深入阶段(2007年至今)
    第三节 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地域
        一、行政区划
        二、自然环境
第二章 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第一节 华侨农场的缘起
        一、东南亚排华
        二、国内安置
    第二节 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领导体制变化(1950—1977年)
        二、第二次领导体制变化(1978-1985年)
        三、第三次领导体制变化(1985年至今)
        四、“三融入”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三节 “三融入”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内容
        一、体制融入地方
        二、管理融入社会
        三、经济融入市场
第三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
    第一节 “三融入”之前的双第华侨农场
        一、场员安置
        二、生产与经营管理体制
        三、社会职能管理
        四、场员薪资福利
    第二节 体制融入模式
    第三节 地方治理
        一、发展布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归难侨社会保障
    第五节 侨居造福工程
        一、实施背景
        二、实施过程
    第六节 归难侨生存现状
第四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农场干部队伍建设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优化农场干部队伍
    第二节 归难侨子女的社会融入
    第三节 土地利用
    第四节 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论文资助项目

(10)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研究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第五节 创新之处
        一、首次提出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研究
        二、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三、从不同角度研究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 资源和文化旅游产品的文献综述
        一、资源的文献综述
        二、文化旅游产品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资源观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资源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二、资源观理论的核心观点
        三、资源观理论的研究框架
        四、异质性资源的特征
        五、资源观中资源的综述
        六、资源观中不可移动性资源的综述
        七、资源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
    第三节 红瑶和壮族文化资源(产品)特色的文献综述
        一、红瑶文化资源(产品)特色的文献研究综述
        二、壮族文化资源(产品)特色的文献研究综述
    第四节 旅游需求的文献综述
        一、需求的文献综述
        二、旅游需求的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择的原因及调研基本情况
        一、案例选择的原因
        二、访谈指标的设定
        三、调研基本情况
    第二节 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调查结果
        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不可移动性的调查结果
        二、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的调研结果
        三、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旅游需求的调查结果
        四、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调查结果
    第三节 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不可移动性调查结果分析
        二、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调查结果分析
        三、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旅游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四、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第一节 结论
        一、广西龙脊梯田景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不可移动性
        二、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
        三、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能够产生一定的旅游需求
    第二节 建议
        一、应充分开发民族地区具有相互依赖特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二、应充分开发民族地区具有不可分离特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节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四、关于龙的资料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龙华教新探[J]. 林国平. 世界宗教研究, 2021(04)
  • [2]中日谚语、民间故事中龙意象的比较研究[J]. 胡琳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23)
  • [3]中西龙俗的新解读——评《中国崇龙习俗》[J]. 陈凯. 湘南学院学报, 2021(03)
  • [4]《大唐西域记》中的“龙”研究[D]. 刘秀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口述史视域下河北“非遗”龙舞研究[D]. 邹惠云. 河北大学, 2021(02)
  • [6]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D]. 陈小同.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7]西双版纳勐龙镇傣族聚居地的龙文化现象[J]. 王倩倩.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 [8]龙灯与村落生活 ——湘潭火龙舞活动的研究[D]. 肖琳江. 湘潭大学, 2020(02)
  • [9]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D]. 肖伊然. 华侨大学, 2020
  • [10]不可移动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需求影响的研究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D]. 吕子慧.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关于龙的资料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