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治疗手足口病63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月[1](2021)在《清瘟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清瘟透疹汤对小儿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的60例小儿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患儿,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清瘟透疹汤;对照组给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1个疗程为6天,观察1个疗程,随访3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8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痊愈4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6.7%,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疱疹/溃疡消退时间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所有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上述指标的比较中,治疗组比对照组在缓解症状上表现更为优异。结论: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后得出,清瘟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效果较好,无不良反应,而且在安全性上相对较高,因此本课题中的方药在临床中存在使用价值。
李路燕[2](2020)在《12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真实世界环境下,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12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同时以《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中医儿科临床疗效指南·手足口病(修订)2016年版》指南为标准,评价临床治疗与指南的符合度,为《指南》的推广应用及修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年版)》、《中医儿科临床疗效指南·手足口病(修订)2016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患儿对治疗药物的接受程度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为中成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通过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有效性,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并评价其与《指南》的符合度。结果:1.治疗5天后,疾病疗效比较,中成药组与中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96.49%,经统计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3%和98.25%,经统计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两组在皮疹/疱疹、口腔溃疡、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纳差、恶心呕吐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口腔溃疡、咽痛方面,中成药组显着优于中药组(P<0.05)。2.用药方面,中成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为开喉剑(儿童)喷雾剂、小儿青翘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康复新液、连花清瘟颗粒;中成药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解表祛邪、宣肺止咳。中药频数位于前20味中药分别为:连翘、金银花、炙甘草、藿香、黄芩、薄荷、炒牛蒡子、紫草、桔梗、石菖蒲、淡竹叶、板蓝根、滑石、柴胡、葛根、茵陈、射干、荆芥、赤芍、芦根;对中药进行分类,显示清热解毒药最为常用,其次为解表药、祛湿药、凉血药;对中药性味进行研究,药性主要为寒性,次之为温、凉,平性使用频数最少;药味主要为苦、辛、甘;咸、酸、涩使用频数较少;归经主要为肺经,其次为脾经、心经。3.在符合度评价方面,指南中“诊断”的应用符合率最高(100%);“辨证”、“治则治法”的应用符合率均为91.67%;“方药”符合率为89.48%;“中成药”应用符合率为86.95%;临床愈显率为82.5%。结论:1.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着。2.结合临床用药规律及临床治疗符合度评价,该《指南》适用于临床,是临床医师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手足口病的规范方案。3.建议《指南》在今后的修订中:(1)证型方面将心脾积热证明确为手足口病常证证型之一,相应的治则治法为清热泻脾,泻火解毒,方药为清热泻脾散合导赤散加减;(2)根据临床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中成药使用频率、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合儿童用药经验的循证依据,适当调整中成药品种,增加儿童专用中成药,同时推广局部用药在临床的应用;(3)为便于《指南》的掌握和在临床中的普及应用,特别是满足西医医生的使用要求,可进一步细化中医证型和症候的相关性及中成药的使用指征。
蒋维[3](2020)在《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凉膈散加减方为主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选取68例符合标准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予口服凉膈散加减方免煎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两组患儿37.2<体温<38.5℃时均予物理降温,体温≥38.5℃时联合口服泰诺林退热。服药6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68例患儿,脱落2例,实际有效病例66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主症次症积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治疗6天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均有改善,退热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咽部充血、咽痛、饮食减少、口臭、大便性状的疗效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凉膈散加减方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均有效,前者在改善咽部充血、咽痛、饮食减少、口臭、大便性状等次要症状及缩短发热时间上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临床可推广运用。
陆怀虎[4](2019)在《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提供治疗新方法。方法:将符合西医诊断又符合中医证候诊断并符合纳入标准15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苦柏洗剂组、联合治疗组、抗病毒组,每组50例。抗病毒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每次用量为5.07.5mg/kg,每天2次,5天为1个疗程。苦柏洗剂组在抗病毒组治疗的基础上,再予苦柏洗剂外洗患儿手、足、口及肛周等疱疹、皮疹,1次/d,5天为1个疗程。联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苦柏洗剂(泡洗方法与苦柏洗剂组相同)联合外感Ⅱ号合剂口服,用量为10ml/次,日三次,5天为1个疗程。观察三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总积分进行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2)治疗后的总积分两两进行对比:苦柏洗剂组与联合治疗组、抗病毒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抗病毒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3)联合治疗组的患儿在口腔疱疹改善时间、退热所需要的时间、皮肤疱疹消退所需要的时间、输液及总病程所需时间最短,苦柏洗剂组次之,抗病毒组所需时间最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苦柏洗剂组总有效率与联合治疗组、抗病毒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抗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王晗峄[5](2019)在《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的影响,评价加味三物黄芩汤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所有纳入病例均来自于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唐山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治疗,疗程均为4天。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溃疡数量,溃疡直径,疼痛指数,平均溃疡期,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总有效率及远期复发率,结果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理化检查、疗效指标基线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疗效性指标比较:溃疡数量治疗组为1.00(1.001.00)个,对照组为1.00(1.002.00)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直径治疗组为(0.43±0.22)mm,对照组为(1.27±0.44)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指数治疗组为1.00(0.002.00)分,对照组为3.00(2.004.00)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溃疡期治疗组为4.23(3.764.74)天,对照组为6.00(5.007.00)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各项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各项积分比较,在溃疡大小、渗出面积、充血、疼痛、大便、小便及总积分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烧灼感、口干口渴积分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49%,P=0.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复发率33.33%,对照组复发率58.06%,P=0.04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本研究中两组因患者不配合治疗各脱落1例,入选患者均未见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1.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中医证候疗效较维生素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2.加味三物黄芩汤在减少溃疡数量、减小溃疡面积、减轻疼痛,缩短平均溃疡期方面优于维生素治疗。3.加味三物黄芩汤在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恢复正常和减少复发方面较维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图0幅;表18个;参90篇。
张稚鲲,陈仁寿[6](2017)在《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手足口病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近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我国丙类传染病之首。为了了解近年中医药在该病中的临床价值,收集中医药为主要干预手段的临床文献,综述近5年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进展,进而总结其特点、优势及不足。发现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主要体现在用药标准化程度提高、肺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单纯中医药疗效不亚于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等方面,但也存在临床设计合理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张稚鲲[7](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杨树谊[8](2016)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评价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3.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新方法。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应用文献法回顾性分析双黄连注射剂近年的临床应用进展,对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已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评价。2. 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5年国内外中文、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试验(RCTs),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的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3.数据挖掘法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详细病案。使用weka软件对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决策树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规律,分析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结果对双黄连注射剂用于这8种疾病进行系统评价的结果如下:1.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纳入19篇[RCTs],共纳入患者3133例,实验组1635例,对照组1498例。双黄连注射剂未联用抗菌药及抗病毒药物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RR=1.02,95%CI (0.99,1.06), P=0.21]双黄连注射剂联用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或两者皆有联用的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14, 95%CI (1.10,1.19),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对照组7例。2.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25篇[RCTs],共纳入患者4204例,实验组2439例,对照组1765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1,95%CI (1.18,1.25), P<0.0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42例,对照组10例。3.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纳入14篇[RCTs],共纳入患者1203例,实验组712例,对照组491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6,95%CI (1.20,1.32),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7例。4.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腮腺炎:纳入11篇[RCTs],共纳入患者1424例,实验组775例,对照组649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9,95%CI (1.07,1.32), P=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3例。5.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纳入6篇[RCTs],共纳入患者536例,实验组319例,对照组217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5,1.21), P=0.0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O例,对照组0例。6.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271例,实验组141例,对照组13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3,95%CI(1.11,1.59),P=0.02],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例数不明。7.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603例,实验组307例,对照组29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1,1.25), P=0.03],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0例。8.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纳入2篇[RCTs],共纳入患者410例,实验组274例,对照组13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9,95%CI (1.23,1.57), P<0.0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不明。9.对双黄连注射剂的529例不良反应病案进行分析可知:患者以小儿居多(21.25%);患者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71.96%);联用青霉素类药物使用的病例居多(28.38%);不良反应以皮肤症状居多(54.91%)。研究结论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或联合西药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比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有一定优势,但其不良反应需要密切注意,需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侯丽[9](2016)在《基于临床证据的治疗手足口病中药复方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手足口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优化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检索近30年CNKI、VIP、Wanfang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筛选出符合系统评价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运用Meta分析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2)在临床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处方,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提取出高频药物,筛选高关联药组及挖掘新处方,并分析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与主要治法。结果:(1)共筛选得到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临床研究165项,涉及中药复方的173首;(2)经Meta分析验证,筛选出173首有效处方。(3)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15%,置信度0.6)条件下,筛选出9味药物的临床常用药物组合;提取8味高关联度药物组合(20%,0.6)和5味核心药物组合(25%,0.6)提示符合古方银翘散或普济消毒饮的组方特征;(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挖掘得到4个备选新方。结论:(1)中药复方可有效治疗手足口病;(2)黄芩、板蓝根、苦地丁、蒲公英、栀子、金银花、连翘、生甘草、薄荷为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常用药物组合,栀子、黄芩、板蓝根、蒲公英、连翘、金银花、生甘草、薄荷为高关联度药物组合,金银花、连翘、生甘草、黄芩、板蓝根为核心药物组合;(3)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以清热解毒祛湿为其主要治法;(4)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为常用基础方。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家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10](2011)在《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三)》文中研究指明6中药注射剂6.1单味中药提取成分注射液6.1.1穿琥宁李桂花[170]、胡南红[171]均以穿琥宁为治疗组,以利巴韦林(病毒唑)为对照组观察穿琥宁疗效,结果两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5.7%和92.8%,两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9.8%和76.2%(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均较对照组快,表明穿琥宁注射液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缩短疗程。金顺福等[110]以自拟中药方(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扼子、薏苡仁
二、中药治疗手足口病63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手足口病6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清瘟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中医疗法 |
5 其它外治疗法 |
6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诊断标准 |
3 临床试验方法 |
4 临床研究资料 |
5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12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病例选择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 西医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脱落和终止标准 |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案 |
(三) 临床观察时间 |
(四) 临床观察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六) 指南在临床应用评价分析 |
(七) 数据整理及分析 |
结果 |
一、入组情况 |
二、基本信息 |
(一) 性别分布 |
(二) 年龄分布 |
(三) 病程分布 |
(四) 发病季节分布 |
(五) 皮疹、疱疹部位分布情况 |
(六) 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结果 |
三、研究结果 |
(一) 疗效结果 |
(二) 符合度结果 |
(三) 用药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
(一) 病名 |
(二) 病因 |
(三) 病机 |
(四) 治疗原则 |
二、西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
(一) 病原微生物学认识 |
(二) 流行病学 |
(三) 治疗 |
三、结果及分析 |
(一) 疗效分析 |
(二) 符合度评价 |
结语 |
一、总结 |
二、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手足口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概况 |
1.古代中医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
2.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
2.现代医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分组及对照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脱落病例处理 |
1.9 中止试验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观察组治疗方案 |
2.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3 其他治疗 |
2.4 疗程 |
2.5 试验注意事项 |
3.临床观察 |
3.1 观察方法 |
3.2 观察项目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技术路线图 |
4.统计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收集情况 |
4.2 基本情况分析 |
4.3 疗效分析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5.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6.失访脱落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凉膈散加减方立题依据 |
3.凉膈散加减方的组成方药及方义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研究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分析 |
3.3 治疗结果分析 |
3.4 治疗结果总结 |
4 安全性观察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知 |
5.2 祖国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知 |
5.3 结语 |
5.4 外感Ⅱ号合剂及苦柏洗剂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的理论依据 |
5.5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5.6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1.1.4 研究方法 |
1.1.5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统计比较与分析 |
1.2.2 疗效比较与分析 |
1.2.3 安全性比较与分析 |
1.3 讨论 |
1.3.1 现代医学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认识及对免疫因素的探讨 |
1.3.2 中医学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认识与探讨 |
1.3.3 加味三物黄芩汤的理论依据 |
1.3.4 加味三物黄芩汤的组方原则 |
1.3.5 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病因病机的分析 |
1.3.6 现代药理研究 |
1.3.7 研究结果分析 |
1.3.8 问题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中医药对儿童口腔黏膜病治疗的现代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
2.1.1 中医对口腔黏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现代对口腔黏膜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 中医药治疗 |
2.2.1 中药局部外治法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2.2.2 中药汤剂加减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2.2.3 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2.2.4 中西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2.2.5 针灸推拿或联合中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2.2.6 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表 |
附录B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观察评分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型治疗 |
2 名方加减 |
3 自拟方 |
4 中成药 |
4.1 内服 |
4.2 注射液 |
5 其他 |
5.1 雾化吸入 |
5.2 针灸 |
6 总结与分析 |
(7)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
1. 疫病释义 |
2. 疫病病因 |
3. 疫病防治 |
3.1 宋以前 |
3.2 宋金元 |
3.3 明清 |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
2.1 病毒性肝炎 |
2.2 细菌性痢疾 |
2.3 流行性感冒 |
2.4 流行性腮腺炎 |
2.5 手足口病 |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挖掘结果 |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
3.1.1 疫病总体用药 |
3.1.2 疫病病系用药 |
3.1.3 疫病病种用药 |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
3.2.1 古今总体用药 |
3.2.2 古今病系用药 |
3.2.3 古今病种用药 |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
1.1 总述 |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
1.2.1 疫病总体用药 |
1.2.2 古今病系用药 |
1.2.3 古今病种用药 |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
1.3.1 细菌性痢疾 |
1.3.1.1 古代方 |
1.3.1.2 现代方 |
1.3.1.3 小结 |
1.3.2 病毒性肝炎 |
1.3.2.1 古代方 |
1.3.2.2 现代方 |
1.3.2.3 小结 |
1.3.3 流行性腮腺炎 |
1.3.3.1 古代方 |
1.3.3.2 现代方 |
1.3.3.3 小结 |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
2.1.1 古代方 |
2.1.2 现代方 |
2.1.3 小结 |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
2.2.1 Ⅰ类疫病 |
2.2.1.1 古代方 |
2.2.1.2 现代方 |
2.2.1.3 小结 |
2.2.2 Ⅱ类疫病 |
2.2.2.1 古代方 |
2.2.2.2 现代方 |
2.2.2.3 小结 |
2.2.3 Ⅲ类疫病 |
2.2.3.1 古代方 |
2.2.3.2 现代方 |
2.2.3.3 小结 |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
2.3.1 细菌性痢疾 |
2.3.1.1 古代方 |
2.3.1.2 现代方 |
2.3.1.3 小结 |
2.3.2 病毒性肝炎 |
2.3.2.1 古代方 |
2.3.2.2 现代方 |
2.3.2.3 小结 |
2.3.3 流行性腮腺炎 |
2.3.3.1 古代方 |
2.3.3.2 现代方 |
2.3.3.3 小结 |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问题与思考 |
2. 主要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双黄连注射剂的基本情况概述 |
一、组方药物 |
二、药理作用 |
三、化学成分 |
四、临床应用 |
综述二 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
一、系统评价概述 |
(一) 系统评价的意义 |
(二) 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与过程 |
二、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
综述三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概述 |
一、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机理和临床表现 |
二、双黄连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
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小儿肺炎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三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四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五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六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七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八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的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临床证据的治疗手足口病中药复方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手足口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 |
(二)发病机制 |
(三)西医治疗 |
二、手足口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一)古代相关认识 |
(二)现代研究述要 |
(三)中医药治疗 |
第二部分 基于系统评价的有效方剂筛选 |
一、资料和方法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文献检索及文献筛选 |
(四)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
(五)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四)有效性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基于关联规则与复杂熵聚类的组方用药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处方筛选 |
(二)处方录入与核对 |
(三)数据分析 |
二、结果 |
(一)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三)提炼备选新处方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有效方药筛选联合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 |
(一)基于循证医学的有效方药筛选的科学评估意义 |
(二)基于有效方药的数据挖掘价值 |
二、中药复方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一)中药复方有效性分析 |
(二)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三、中药复方治疗手足口病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一)常用药物、核心药对与组方结构 |
(二) 新处方组方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四、中药治疗手足口病63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瘟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邪犯肺脾证)的临床观察[D]. 韩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12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D]. 李路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D]. 蒋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研究[D]. 陆怀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疗效观察[D]. 王晗峄.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张稚鲲,陈仁寿. 中医药信息, 2017(06)
- [7]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杨树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基于临床证据的治疗手足口病中药复方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侯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三)[J].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家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