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新闻信息营销领域如何应用CRM(论文文献综述)
李芸[1](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互联技术的影响,新旧媒介此消彼长,媒介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也在快速转变。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移动新型主流媒体、重塑主流媒体与用户的连接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媒体融合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都市报融媒体建设是我国完善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探索具有充满张力的格局意义。研究以信息系统使用理论、关系营销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媒介生态理论为依据,使用了定量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动了数据、模型、访谈、问卷等多重工具和手段,探讨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要素,以都市报的融媒体发展的视角回应对我国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的“中部力量”建设的思考。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是都市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维系用户、聚集用户的系统性战略,平台层面的粘性、产品层面的粘性、都市报从业者的融媒体素养、用户粘性是其粘性的构成要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反映了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基于价值连接的互动关系,都市报融媒主体与用户之间双向沟通、对用户需求了解和用户服务,他们为融媒产品的设计、制作、传播协同合作,他们在共生融合之中实现共赢。都市报融媒体以大数据技术驱动,赋能平台价值;平台之间的联动、协同发力和激发多层次的用户互动参与构建了平台粘性。都市报融媒产品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延伸价值和附加价值构建了产品粘性。都市报主体层面的融媒体意识、融媒体能力、融媒体知识、融媒体伦理与道德四个方面构成了都市报融媒主体的融媒体素养,人才的优势及其融媒体素养成为决定都市报融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实质性因素。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是用户在使用都市报的多元融媒体传播平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持续使用行为,建立在用户的采纳开始,经过持续使用到粘性产生的行为演进过程,粘性的强弱反映着都市报和用户关系的强弱。研究以期望确认模型(ECM-ISC)为原型,构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并通过持续使用意向影响粘性。满意度也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持续使用意向、感知转换成本、习惯均正向影响粘性。都市报融媒体可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对都市报融媒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提升用户满意度,进而逐步形成依存感,形成粘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以深描我国都市报融媒体的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进程中希冀通过技术、产品、服务三个维度上对都市报的特质、功能形成延伸,给用户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感知,进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增强粘性。技术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从平台建设方面实现跨媒体、跨业务的融合,解决内容、用户和连接方面的问题;产品方面,发挥都市报不可替代的专业化生产优势,转型战略从原来的“媒介拓展”调整到优质内容生产的本位上来,将优质内容向移动端迁移;服务方面,整合都市报长期积累的资源,以综合化的媒体创新服务,开拓都市报的市场新空间。都市报的融合行进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移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技术、产品、业态、用户、体制机制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系统协调。我国都市报在融合过程中,要在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提升路径,要在都市报融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连接为核心的基础上,确立优质内容生产本位、优化业务流程,社交化传播、激活用户“价值”,技术驱动、与内容传播融通共享,树立融媒体意识、创新管理机制。在国外报纸提升粘性、建立与用户的新型关系策略中,我国的都市报可以借鉴通过创新团队组建、编辑部重组进行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实现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探索会员制、付费制等模式,与用户关系强连接;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关系,增强粘性;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
杨靓[2](2020)在《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的浪潮席卷全球,媒体行业在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革,即媒体融合,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进程。目前看来,世界各国的媒体行业在大数据的赋能下同处一条起跑线,我国紧抓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的发展,开启全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如雨后春笋,无论是传统软件服务商还是新兴大数据服务商,都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展开如火如荼的研发,在此背景下探讨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选取M公司的媒体大数据产品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市场营销体系,首先对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发展及营销现状做分析,其次实地调研分析现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的因素,再次借助营销分析工具结合大量的一手市场数据,对产品重新做市场定位,最后综合行业市场情况与消费者需求,重构市场营销策略。经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是制约M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2)客户需求的研究是M公司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保障;(3)建立畅通双赢的渠道是M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的重点;(4)完善的产品策略是M公司获得利润的重要保证;(5)多种品牌宣传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打造领导者地位的重要保障;(6)结合4P、4R、4C理论重构M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保障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健康发展的基础;(7)重塑后的市场营销策略需要M公司提供保障和支持才能得以高效运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新兴的媒体大数据产品找到可落地执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对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它类似背景的同类型产品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晓萌[3](2020)在《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社会,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喉舌”“耳目”的使命。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和威胁,新华社H中心需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保持竞争优势,扩大新华社新闻产品的覆盖范围,提升新华社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本文运用媒体战略管理理论,结合新华社H中心自身的特性,分析其遇到及面临的问题,既对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的选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又对战略实施的内容、保障措施进行深入阐述,探索出利于新华社H中心发展的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新华社H中心提升新闻信息产品覆盖率,增强新华社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本文以媒体组织战略管理理论及国内外文献资料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再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对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分析新华社H中心面临的宏观环境,利用五种力量模型分析新华社H中心所处的行业环境,找出新华社H中心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并用EFE矩阵对机会、威胁中影响新华社H中心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新华社H中心能较好地利用机会规避威胁。本文还利用VRIO框架从价值问题、稀有问题、可模仿问题、组织问题四个方面分析新华社H中心的资源与能力,找出优势、劣势,利用IFE矩阵对优势和劣势中影响新华社H中心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新华社H中心内部条件处于优势地位。本文还利用SWOT模型确定其竞争的威胁、机会及优劣势,然后进行定性分析,使用QSPM矩阵对三大战略进行量化比较分析。通过研究,本文提出适合新华社H中心的竞争战略为差异化战略,并从内容专业化、新闻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三个方面制定相应措施。本文还提出新华社H中心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架构、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学习型组织并完善培训体系、构建管理体系等措施,从多个角度确保差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进而实现提升新华社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覆盖面的目标。
周景[4](2020)在《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反思》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的呈现方式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用户需求,用户的注意力已经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从传统的内容形态向新的内容形态的转移。在极具变革的媒介转型期,“创新”成为新闻业寻求突破的不二之选。为了调动用户新闻阅读的兴趣,促进用户的参与和互动,越来越多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了游戏元素来创新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借助游戏的交互性与趣味性服务于新闻内容的传播与表达,新闻领域中的这一现象被成为“新闻游戏化”。在技术推动内容创新的新闻界,游戏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实践理念和技术手段能够为变革下的新闻产品创新带来一些启发。本文主要探讨新闻领域的游戏化现象,通过案例分析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价值以及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论文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全文结构和核心研究问题的总览,主要包括选题来源、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综述。第二章是新闻游戏化趋势及实践应用现状,主要介绍了游戏和游戏化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游戏化在国内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从当下的媒介环境出发论述了新闻游戏化现象出现的原因。第三章主要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并总结归纳出游戏化在不同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方式。第四章是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反思,这一章主要对新闻报道领域游戏化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游戏化应用当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对新闻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游戏化给出一些策略性建议。最后对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包括研究不足与局限性。本篇论文通过对游戏化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期望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游戏化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为新闻报道的游戏化研究开拓新视野、提供新思路,并能够给我国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孟庆麟[5](2019)在《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党对意识形态及传媒领域的重视程度、举措密度和网络治理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而营造了团结、鼓劲、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十九大召开以后,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及新闻出版工作,新时代要求新闻出版领域能够实现舆论引导、传承文明、凝聚共识、提高公众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价值,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本文对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并且对新闻出版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做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方法对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状况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探讨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网络、热点、内容聚类和发展趋势等,发现了研究热点集中在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强国、小康社会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也发现了新闻出版研究的内容形成了法制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与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和政府职能五大聚类中心这些研究特征。特别是通过对热点关键词的趋势分析,发现了媒体融合与数据新闻是近年来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内容是后面几个专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特征、数据新闻发展特征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这三个专题做深度分析,特别是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挖掘了数据新闻、媒体融合研究的关注热点和关键内容。对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媒体产业多模式发展特征、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新闻媒体的需求融合与市场融合等;对数据新闻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数据新闻的发展历史、国外数据新闻的热点、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的影响及数据新闻发展趋势分析等;对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特征的分析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发展概况、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等。再次,探讨了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我国新闻出版业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新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以及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等。最后,探讨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实施中的保障机制,包括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机制、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以及新闻出版监管机制等。
胡乐[6](2019)在《融合用户评论的新闻内容质量检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自媒体平台上新闻数量庞大,文章质量良莠不齐,人工审核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平台亟需一个自动低质新闻检测系统。目前已有的新闻内容低质检测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只针对单个质量类型建模进行研究,比如虚假探测,缺乏对整个新闻多角度多类型的检测;2)平台针对新闻内容的曝光前的先验检测模型比较“宽容”;3)基于新闻内容的模型有着无法检测的低质类型的局限性,比如抄袭;4)对于自媒体编辑者有意规避平台规则创造的新低质新闻无法检测,另外,低质新闻类型繁多、难于定义全面,很多低质类型没有被定义。5)已有的新闻低质类别存在交叉重叠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用户评论的新闻内容低质检测算法的开放性版本。本文研究工作对平台设计规则去阻断低质新闻的传播、提升推荐效果、检测低水平作者等都有重大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第二章针对问题1将新闻内容质量检测作为一个多分类问题,提出了基于新闻文本内容的先验低质检测QAM-C模型,结合循环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捕捉句子中的局部语义信息和长距离语义信息,并使用层次化的网络结构对长文档建模捕获句子间的依赖关系。将提出的模型和流行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效果胜过了所有的基线模型,同时也发现,文本内容特征不足以满足部分类别的检测。(2)本文第三章针对问题2和3,提出了融合用户评论的后验低质检测QAM-CR模型,增加了一个子模块来对用户评论进行建模。该模块使用LDA主题模型捕获多条评论中的集中话题,利用记忆网络结合注意力机制选择重要的评论特征以过滤噪声干扰。将QAM-CR模型与第二章模型效果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模型胜过了基线方法的同时,也超过了我们的先验模型,进一步证明了评论特征的有效性。(3)本文第四章针对问题4和5,将新闻内容质量检测转化为一个开放性的多标签分类问题。采用了迁移学习的方法训练模型,引入了reject机制,基于统计方法动态选择阈值。我们在上文的实验结果基础上,对比了QAM-CR模型的开放性版本的效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孔丹羽[7](2019)在《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转移到了移动短视频平台上。近年来,发展移动短视频新闻业务已经成为了各大媒体抢占新闻市场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其纳入到了未来发展的媒体矩阵中。就如李良荣教授所言,“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可以说,移动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信息承载形态,并融入到了新闻生态的基本架构中。本文将通过对微博平台上的移动短视频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研究,以此为突破口来具体分析当下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主题特征、呈现形式和叙事特点;并结合国内外新闻业的相关实践案例,从移动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模式、制作形式和分发渠道三个层面,对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生产机制进行考察;最终,根据论文的研究成果,结合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提出移动短视频新闻在内容生产与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当下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路径提出可行性建议。图21幅,表5个,参考文献95篇。
艾雨浩[8](2019)在《媒介政策规制下的新闻短视频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演变。新媒体技术为用户带来了有关互联网新闻的全新体验,不仅迅速捕获了信息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用户注意力”,抢占了原先属于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也为媒介的生态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由此对媒介政策规制产生了影响。在此情况下,新闻短视频作为当前新兴的媒介技术手段,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优势渠道辅助下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对于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视频新闻产品的消费体验。媒介政策规制、媒介技术与新闻短视频,三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新闻短视频,新闻短视频的出现改变了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迎合了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需求,它不仅促进了网络视频新闻行业的发展,也为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转型提供了裨益与助力,并打破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原有市场格局。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格局的改变又对媒介政策规制带来了新的要求,而新的媒介政策规制又将从行业秩序和制度规范方面对新闻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当前新闻短视频行业的媒介政策规制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用户访谈法,梳理媒介政策规制、媒介技术与新闻短视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新闻短视频的制作主体、生产模式、产品形式、特点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阐述。此外,笔者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新闻短视频用户的画像和消费体验情况作出了梳理。同时,在对相关案例和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总结出媒介政策规制下新闻短视频行业存在的诸如“参与机制不规范”、“把关人缺失”等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意见及解决对策。
蔡军[9](2018)在《山东RMW网站整合营销传播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根据2017年1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网民数量规模达到7.31亿,较前一年新增网民4299万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使用手机上网的中国网民达到6.61亿,智能手机用户除了睡觉,平均每5分钟看一次手机。伴随5G标准的出台,人们接触网络的时间也将越来越长,随之大量涌现的新媒体平台资讯的产生和传播也将更加丰富,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2016年,中国企业所处互联网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不断推动并引发了市场营销环境的巨大变革。为此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就必须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新时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打造适合企业特点的新媒体营销战略。以前传统的宣传推广手段纷纷转战互联网媒体,多形式的数字化传播内容也将以多种形式被采纳。在此环境下,新闻网站必须改变传统市场营销推广方式,根据媒体属性和特点,融合出新的媒体运营平台。对于步入市场化较早的人民网媒体营销而言,亦是如此,想要在媒介市场格局下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传播能力,就必须拥抱新媒体探索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挖掘好传统新闻网站自身差异化优势的同时充分整合新媒体平台优势,将新媒体在去中心化传播、双向交互、打破时空界线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传统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顺应并研究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完善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传播模式,找到符合受众群的心理诉求和商机,摸索出融合传统新闻网站与新媒体的经营战略,为传统新闻网站的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等提供更好的借鉴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相关理论,以山东RMW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下,从新闻网站的产品设计、客户服务、渠道推广等各方面优化其商业运营模式,并选取了整合营销传播项目“融媒体山东行”为例,研究这一结合新闻网站与多媒体传播优势,整合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微博多渠道资源的整合营销项目,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网站的商业运营发展与优化之道。
贾军[10](2017)在《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方式智能化、人工智能算法等共同推动着当前的媒介平台、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转向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媒体智能化发展从新闻内容形态、新闻生产者、新闻制作、编辑、分发等环节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带来变化和创新。而与此同时,我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危机。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于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以新闻生产理论、技术取向的媒介环境学作为理论资源,在媒介形态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宏观背景下,以案例法、溯因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国内新闻生产进行考察,分析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对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影响,尝试构建智能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模式,以弥补现有模式解释力的不足。在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构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传统媒体在智能化过程新闻生产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媒体智能化发展改变媒介形态是本文研究问题的起点,智能媒体的媒介形态回归口语传播时代的特征,实现对人各项感官的全面调动和再平衡。媒介形态的改变推动了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创新。本文在新闻生产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闻内容、新闻生产者及工作方式、新闻编辑、新闻分发和受众的分析框架。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内容的总体特征是再现式新闻报道,突出沉浸感和临场感,优化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主体维度上表现为新闻机构、普通用户、自媒体和人工智能计算程序共存的新闻生产图景。新闻编辑部的功能退守到内容编辑领域内,编辑部职能向平台层面转型,呈现出更多自组织、自动化的特征。智能媒体的受众实现了从“不定量的多数”向具有清晰存在感的“节点”转向。算法的本质在于,基于新闻内容的标记和用户画像,主动向用户提供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智能媒体依靠人工编辑和算法协同实现新闻分发,有利于解决受众信息阅读碎片化、资讯信息大规模产出这两大趋势之间存在的注意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智能媒体、智能媒体新闻生产循环系统、智能媒体树形模型、智能媒体生产主体的煎蛋模型等,试图再现智能媒体多主体共存、传统新闻生产主体去中心化以及普通用户以社会化方式参与新闻生产的特征,是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协同的信息传播流动联盟。本文最后提出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坚持内容价值,编辑部职能转向UGC内容的公司化接管、对新闻资讯内容的知识化管理和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在智能化媒体的内容形态方面,要遵循媒介发展规律创新进行内容创新,智能化媒体要注重数据价值的挖掘、表达方式向视觉转换,同时增加新闻内容的场景因素。以组织及其成员的观念和技能为切入点,推动新闻组织机构内组织规范、新闻常规与新媒介配套发展,以智能媒体算法驱动实现人工编辑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媒介组织创新是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组织机构保证,本文认为要以互联网为主体、以吸引和汇聚用户为目的、以三个平台建设为核心、同时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二、在新闻信息营销领域如何应用CR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新闻信息营销领域如何应用CRM(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都市报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融媒体研究 |
1.2.4 关于粘性影响因素和粘性机理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释 |
2.1 融媒体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1.1 融媒体的界定与内涵 |
2.1.2 融媒体相关概念辨析 |
2.2 粘性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2.1 粘性的界定与测量 |
2.2.2 粘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系统使用理论 |
2.3.2 关系营销理论 |
2.3.3 信息素养理论 |
2.3.4 媒介生态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
3.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及其与资讯类平台差异 |
3.1.1 都市报融媒体的特质 |
3.1.2 都市报融媒体与资讯类平台的差异 |
3.2 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构成要素 |
3.2.1 平台层面 |
3.2.2 产品层面 |
3.2.3 传播主体层面 |
3.2.4 用户层面 |
3.3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与相互作用 |
3.3.1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结构 |
3.3.2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都市报融媒体的用户粘性分析 |
4.1 相关理论基础 |
4.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构念与假设提出 |
4.3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
4.4 样本数据及处理 |
4.4.1 《钱江晚报》融媒体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4.2 问卷信度、效度 |
4.5 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与案例考察 |
5.1 粘性视角下都市报融媒体运营现状 |
5.1.1 都市报融媒产品运营 |
5.1.2 都市报融媒平台运营 |
5.1.3 都市报及其从业人员的融媒体素养 |
5.2 技术驱动型: 《钱江晚报》 |
5.2.1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传播和服务平台 |
5.2.2 垂直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优质资源整合 |
5.2.3 创新管理机制,助力提升产品的自我迭代能力 |
5.2.4 个性化推荐、智能化互动,增强用户活跃度 |
5.3 创新优质融媒产品型: 成都商报 |
5.3.1 借力纸媒,打造区域新媒体集群 |
5.3.2 内容为王,重视原创新闻 |
5.3.3 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
5.3.4 打造社群聚合平台,突出用户互动服务 |
5.4 定制化、综合化媒体服务型: 安徽生活网 |
5.4.1 综合平台+垂直账号全面布局,构建新媒体集群 |
5.4.2 瞄准用户痛点,重点打造精细化、垂直化的城市生活服务 |
5.4.3 联合多业态资源,提升品牌效应 |
5.4.4 打造互动性的品牌主题活动,建立与用户的持久连接 |
5.5 国外报纸融合转型的启示与借鉴 |
5.5.1 跨界融合,向入口平台转型 |
5.5.2 重组编辑部,深耕高品质内容 |
5.5.3 付费制、会员制、订阅制等多种模式,以服务与用户强连接 |
5.5.4 多平台的智能化互动,构建新型与用户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都市报融媒体粘性提升策略 |
6.1 以建设综合智慧平台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 |
6.2 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本位,提升都市报融媒体品牌影响力 |
6.3 以融媒体意识为贯穿,创新管理机制 |
6.4 以用户参与为中心,激活用户“价值”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 研究方案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与模型介绍 |
2.2. 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概况 |
3.1. 引言 |
3.2. M公司概况 |
3.3. M公司的媒体大数据产品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引言 |
4.2. 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
4.3.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
4.4. 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4.5. SWOT综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目标市场战略分析 |
5.1. 引言 |
5.2. 市场趋势 |
5.3. 客户细分 |
5.4. 市场细分 |
5.5. 目标市场 |
5.6. 差异化和定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市场营销策略重塑 |
6.1. 引言 |
6.2. 产品策略 |
6.3. 品牌策略 |
6.4. 渠道策略 |
6.5. 服务策略 |
6.6. 保障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3)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集中化战略 |
2.3 媒体组织竞争战略理论 |
2.4 新型媒体竞争战略理论 |
2.4.1 个性化战略 |
2.4.2 社群化战略 |
2.4.3 联盟化战略 |
2.5 简要评述 |
第3章 新华社H中心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新华社H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3.2 新华社H中心内部环境分析 |
3.2.1 新华社H中心简介 |
3.2.2 资源能力分析 |
3.2.3 内部因素综合评价 |
第4章 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4.1 新华社H中心的愿景与使命 |
4.1.1 愿景 |
4.1.2 使命 |
4.2 新华社H中心战略目标 |
4.2.1 总体目标 |
4.2.2 战略分目标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3.5 绘制SWOT战略四边形 |
4.4 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定性分析 |
4.5 竞争战略的定量分析 |
4.6 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的确定 |
4.7 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的实施 |
4.7.1 内容专业化,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
4.7.2 新闻产品差异化,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
4.7.3 发挥独特价值,体现服务差异化 |
第5章 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架构 |
5.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2.1 实行末位淘汰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2.2 构建学习型组织,完善培训体系 |
5.3 发挥组织文化的凝聚力量 |
5.3.1 发挥领导的作用,与组织成员广泛沟通 |
5.3.2 重视文化建设,构建管理体系贯彻执行 |
5.3.3 构建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工作相融合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及特色 |
第二章 新闻游戏化趋势及实践应用现状 |
第一节 新闻游戏化趋势 |
(一)游戏与游戏化 |
(二)新闻游戏化 |
第二节 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 |
(一)游戏化在国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 |
(二)游戏化在国内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三节 游戏化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动因分析 |
(一)游戏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可行性 |
(二)用户需求的转变与市场的觉醒 |
(三)新闻媒体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
(四)技术推动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三章 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
第一节 基于真实新闻事件制作而成的新闻游戏 |
(一)角色扮演:用户驱动新闻故事讲述 |
(二)模拟体验:游戏互动传达社会议题 |
第二节 游戏化在时事热点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
(一)开放空间:用户协助完成新闻叙事 |
(二)任务设计:闯关挑战获取新闻信息 |
(三)模拟情景:虚拟场景中的互动体验 |
第三节 虚拟现实(VR)新闻带来的游戏化体验 |
(一)VR+新闻:新闻的沉浸式体验 |
(二)VR+新闻+游戏:体验式新闻的新维度 |
第四章 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反思 |
第一节 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价值 |
(一)用“游戏”传达信息,讲好新闻故事 |
(二)创新新闻呈现形式,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
(三)促进用户的参与互动,构建新型用户关系 |
(四)刷新媒体叙事逻辑,打造沉浸式新闻体验 |
第二节 游戏化在新闻报道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
(一)与新闻报道理念的冲突 |
1、新闻真实性与游戏虚拟性的矛盾 |
2、新闻客观性与体验主观性的冲突 |
3、新闻严肃性与游戏娱乐性的对立 |
4、新闻时效性与生产滞后性的背离 |
(二)实际应用与制作面临困境 |
1、制作成本高,可游戏化新闻题材受限 |
2、缺乏内容的深度挖掘,形式大于内容 |
3、创新性不足,存在形式同质化问题 |
第五章 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建议 |
第一节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找准新闻与游戏的融合点 |
第二节 选择合适的新闻事件,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平衡 |
第三节 创新新闻交互方式,增强用户的互动体验 |
第四节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跨界合作寻求共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创新意义的讨论 |
1.2.2 关于新闻出版与传播模式方面的研究 |
1.2.3 关于新闻行政监管创新方面的研究 |
1.2.4 关于新闻出版业投融资体系及模式的研究 |
1.2.5 关于新媒体融合与演化的研究 |
1.2.6 关于数据新闻和数字出版的研究 |
1.2.7 关于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 |
1.2.8 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1.1 新闻出版 |
2.1.2 新媒体 |
2.1.3 数据新闻 |
2.2 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
2.3 数据拟合模型与理论 |
2.3.1 线性趋势拟合模型 |
2.3.2 二次曲线趋势拟合模型 |
2.3.3 指数趋势模型 |
2.4 回归分析模型 |
2.5 定性预测方法 |
2.6 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 |
2.7 文献研究法 |
2.8 本章小结 |
3 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
3.1 文本处理过程中重要参数的选取 |
3.2 新闻出版的共现现象分析 |
3.2.1 共现分析的一般过程 |
3.2.2 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 |
3.3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的分析视角 |
3.4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
3.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4.2 研究工具 |
3.5 新闻出版研究演化过程 |
3.5.1 新闻出版研究的基础数据分析 |
3.5.2 新闻出版领域研究学者关系图谱 |
3.5.3 新闻出版研究的历时热点议题演变 |
3.6 新闻出版研究趋势 |
3.7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 |
3.8 本章小结 |
4 媒体融合发展热点分析与特征挖掘 |
4.1 媒体融合概念与模式 |
4.1.1 媒体技术融合 |
4.1.2 媒体经营方式融合 |
4.2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
4.3 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分析 |
4.3.1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
4.3.2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
4.3.3 媒体融合研究知识聚类 |
4.3.4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
4.3.5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
4.3.6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
4.3.7 媒体融合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数据新闻热点分析与发展特征挖掘 |
5.1 数据新闻的功能与特征 |
5.1.1 数据新闻的理念 |
5.1.2 数据新闻的功能 |
5.1.3 数据新闻模式的特征 |
5.2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基本状况 |
5.3 数据新闻研究的知识图谱 |
5.3.1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
5.3.2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
5.3.3 数据新闻研究知识聚类 |
5.3.4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
5.3.5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
5.3.6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
5.3.7 数据新闻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
5.4 数据新闻的发展特点 |
5.4.1 新闻报道的动态化 |
5.4.2 数据新闻的定制化 |
5.4.3 数据新闻可视化 |
5.4.4 数据新闻预测服务 |
5.5 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分析 |
5.5.1 全球数据新闻奖历史 |
5.5.2 数据新闻获奖案例创新分析 |
5.6 数据新闻的发展态势 |
5.6.1 数据新闻的内容多样化 |
5.6.2 数据新闻的形式多样化 |
5.6.3 数据新闻的功能多样化 |
5.7 数据新闻发展的反思 |
5.7.1 扩大数据来源及深度数据挖掘 |
5.7.2 急需设立我国数据新闻专业规范 |
5.7.3 监管与提升需要并重 |
5.7.4 需要扩展新型的新闻法律法规 |
5.7.5 设计人工智能新闻伦理标准 |
5.8 本章小结 |
6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分析 |
6.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发展概况 |
6.2 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分析 |
6.3 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
6.4 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 |
6.5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 |
7.1 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 |
7.1.1 数据新闻的本土化对策 |
7.1.2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对策 |
7.1.3 数据新闻的新技术对策 |
7.1.4 数据新闻的专业化管理对策 |
7.2 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 |
7.2.1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新闻出版的必然趋势 |
7.2.2 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需求融合和市场融合 |
7.2.3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 |
7.2.4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方案 |
7.3 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 |
7.3.1 大数据对我国出版行业的影响 |
7.3.2 我国出版业发展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分析 |
7.3.3 我国出版业大数据应用的战略分析 |
7.3.4 大数据出版业应该重视个人数据隐私、企业数据安全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
8.1 建立适合我国新闻出版特征的绩效评估机制 |
8.1.1 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8.1.2 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 |
8.1.3 评估模型量化计算的进一步思考 |
8.1.4 绩效评估的可拓优度评价方法 |
8.2 建立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 |
8.3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 |
8.4 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 |
8.5 打造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 |
8.6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出版监管机制 |
8.7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融合用户评论的新闻内容质量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本分类的研究现状 |
1.2.2 文本质量的研究现状 |
1.2.3 新闻质量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安排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内容的低质新闻检测模型 |
2.1 引言 |
2.2 数据集 |
2.3 特征 |
2.3.1 文本特征 |
2.3.2 非文本特征 |
2.4 基于内容的低质新闻检测模型 |
2.4.1 问题定义 |
2.4.2 结构 |
2.5 实验 |
2.5.1 基线模型 |
2.5.2 评价指标 |
2.5.3 参数设置 |
2.5.4 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融合用户评论的低质新闻检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数据集 |
3.3 评论特征 |
3.3.1 文本特征 |
3.3.2 非文本特征 |
3.4 融合用户评论的低质新闻检测模型 |
3.4.1 问题定义 |
3.4.2 模型结构 |
3.5 实验 |
3.5.1 基线模型 |
3.5.2 参数设置 |
3.5.3 实验结果 |
3.5.4 样例分析(Case Study)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放性低质新闻检测模型 |
4.1 引言 |
4.2 多标签分类 |
4.3 多任务学习 |
4.4 开放性检测模型与reject机制 |
4.4.1 拒绝预测(Reject)机制 |
4.4.2 动态阈值选择 |
4.5 实验设置 |
4.5.1 参数设置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1 多标签多分类性能评价 |
4.6.2 鲁棒性对比 |
4.6.3 样例分析(Case Study)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创新点 |
2 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
2.1 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
2.1.1 移动短视频的定义 |
2.1.2 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定义 |
2.1.3 移动短视频新闻的特点 |
2.2 移动短视频新闻兴起的原因 |
2.2.1 移动技术因素 |
2.2.2 媒体环境因素 |
2.2.3 受众需求因素 |
2.3 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 |
2.3.1 国外发展现状 |
2.3.2 国内发展现状 |
3 移动短视频新闻的内容分析 |
3.1 样本来源、抽样方法和类目建立 |
3.1.1 样本来源 |
3.1.2 抽样方法 |
3.1.3 类目建立 |
3.2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主题特征 |
3.2.1 突发事件报道为主 |
3.2.2 聚焦公众监督领域 |
3.2.3 新闻视角贴近百姓 |
3.2.4 软新闻占主流地位 |
3.3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 |
3.3.1 标题内容:突出语言的吸引力 |
3.3.2 视频时长:集中在2分钟以内 |
3.3.3 视觉元素:多使用解说型字幕 |
3.3.4 听觉元素:重视现场音的收录 |
3.4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叙事特点 |
3.4.1 单一化的叙事视角 |
3.4.2 去故事化的叙事理念 |
3.4.3 多元化的叙事模式 |
4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生产机制 |
4.1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多元化 |
4.1.1 PGC模式:专业生产内容模式 |
4.1.2 UGC模式:用户生产内容模式 |
4.1.3 PUGC模式:联合生产内容模式 |
4.2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制作形式专业化 |
4.2.1 前期制作:注重镜头运用,增强现场感 |
4.2.2 后期制作:视频时长压缩,叙事内容精简 |
4.2.3 数字技术的运用:机器人新闻 |
4.3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传播渠道社交化 |
4.3.1 新闻客户端:个性化算法的推送 |
4.3.2 社交媒体:第三方平台的分发 |
5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 |
5.1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的现存问题 |
5.1.1 新闻真实性下降,“反转新闻”兴起 |
5.1.2 个性化算法过度运用,信息茧房问题凸显 |
5.1.3 新闻同质化严重,平台差异化意识欠缺 |
5.2 移动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的发展对策 |
5.2.1 引入多重把关人机制,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
5.2.2 打破信息茧房的壁垒,戳破“过滤气泡”的限制 |
5.2.3 实施差异化分发策略,创新媒介传播形态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8)媒介政策规制下的新闻短视频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媒介政策规制的研究现状 |
1.2.2 新闻短视频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媒介政策规制、技术与新闻短视频 |
2.1 媒介政策规制与媒介技术 |
2.2 媒介政策规制与新闻短视频 |
2.2.1 严厉打击行业违法违规现象 |
2.2.2 促进传统新闻媒体向新闻短视频转型 |
2.2.3 有利于优质视频新闻产品的制作与传播 |
2.3 媒介技术与新闻短视频 |
2.3.1 技术改变媒介生态格局 |
2.3.2 短视频技术改变新闻呈现方式 |
第3章 新闻生产视域下的新闻短视频 |
3.1 媒介政策规制下的新闻短视频制作主体 |
3.1.1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 |
3.1.2 传统纸媒 |
3.1.3 互联网门户网站 |
3.1.4 新闻通讯社 |
3.1.5 民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3.2 新闻短视频的生产模式 |
3.2.1 “中央厨房”模式 |
3.2.2 强强联合模式 |
3.3 新闻短视频的产品形式 |
3.3.1 传统元素关联类 |
3.3.2 浸入式体验类 |
3.4 新闻短视频的特点 |
3.4.1 报道专业性 |
3.4.2 内容碎片性 |
3.4.3 交互高效性 |
第4章 新闻短视频的用户谱系 |
4.1 新闻短视频的用户画像 |
4.1.1 用户群体中男性比例偏多 |
4.1.2 用户以35 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为主 |
4.1.3 用户多为中等收入人群,且本科学历者过半 |
4.2 新闻短视频的用户消费体验 |
4.2.1 时长控制在3 分钟以内的新闻短视频最受用户欢迎 |
4.2.2 重大突发事件、时政和社会民生类题材最受用户青睐 |
4.2.3 新浪微博客户端是用户接收新闻短视频的首选渠道 |
4.3 媒介政策规制对新闻短视频用户的影响 |
4.3.1 主体规范化提升用户接触的新闻短视频产品品质 |
4.3.2 媒介融合满足新闻短视频用户对碎片化信息的消费需求 |
4.3.3 政策规制净化新闻短视频用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
第5章 媒介政策规制下新闻短视频行业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5.1 新闻短视频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行业秩序紊乱,参与机制规范不清 |
5.1.2 传播过程中存在“把关人缺失”现象 |
5.1.3 制作主体缺乏互联网新闻思维 |
5.1.4 时长限制难以平衡报道深入性,导致部分用户流失 |
5.2 媒介政策规制下新闻短视频行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
5.2.1 加大整治力度,严格规范行业秩序标准 |
5.2.2 完善新闻内容审核机制 |
5.2.3 增强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新闻思维培训,鼓励媒介融合 |
5.2.4 增设专题报道,利用媒介技术优势强化内容深入性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9)山东RMW网站整合营销传播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整合营销传播的相关文献概述 |
2.1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和特点 |
2.1.1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 |
2.1.2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点 |
2.2 整合营销传播的主要内容 |
2.2.1 品牌形象 |
2.2.2 客户服务 |
2.2.3 营销平台 |
2.2.4 渠道推广 |
2.3 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趋势及4C营销理论 |
2.3.1 订制化传播趋势 |
2.3.2 精准化传播趋势 |
2.3.3 跨媒体营销趋势 |
2.3.4 强口碑营销趋势 |
2.3.5 4C营销理论 |
第三章 山东RMW网站整合营销传播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山东RMW网站介绍 |
3.1.1 山东RMW网站简介 |
3.1.2 山东RMW网站组织架构 |
3.2 山东RMW网站营销传播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山东RMW网站整合营销传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
3.3.2 客户服务急需优化 |
3.3.3 营销平台功能整合不到位 |
3.3.4 传播渠道缺乏多样化 |
第四章 山东RMW网站整合营销传播优化策略 |
4.1 品牌内容优化策略 |
4.2 基于大数据的客户服务优化策略 |
4.3 网站功能系统化集成优化策略 |
4.4 网站传播渠道优化策略 |
第五章 “融媒体山东行”项目整合营销传播效果分析 |
5.1 “融媒体山东行”项目方案简介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项目运作方式介绍 |
5.1.3 项目发展目标 |
5.2 “融媒体山东行”项目整合营销传播效果分析 |
5.2.1 项目品牌化效果分析 |
5.2.2 项目服务优化效果分析 |
5.2.3 项目平台功能优化效果分析 |
5.2.4 项目传播渠道优化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创新和研究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变革语境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
1.2.2 智能媒体与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新闻生产理论 |
1.3.2 媒介环境学理论 |
1.4 概念界定 |
1.4.1 媒体智能化 |
1.4.2 新闻生产 |
1.4.3 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2 媒体智能化发展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
2.1 新技术与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 |
2.1.1 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领域发展迅速 |
2.1.2 信息领域相关的人工智能加快迅速 |
2.1.3 国家利益需求、国家政策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 |
2.2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媒介形态变迁 |
2.2.1 媒体智能化发展驱动媒介形态变迁 |
2.2.2 媒体智能化趋势下的媒介形态 |
2.3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生产发生变化 |
2.3.1 虚拟现实新闻:新闻内容形态发生变化 |
2.3.2 机器人写作:新闻生产主体的变化 |
2.3.3 受众、用户的智能化迁移 |
2.3.4 媒体智能化发展推动新闻编辑部发生变化 |
2.3.5 算法主导新闻内容分发 |
3 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媒体新闻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传媒当前新闻生产的现状 |
3.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 |
3.2.1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SWOT分析及存在问题 |
3.2.2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
3.3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新闻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发生革新 |
3.3.2 媒介技术及媒介形态持续创新 |
3.3.3 用户及用户关系发生变革 |
3.3.4 传统媒体面临政治、商业和技术的多重诉求 |
3.3.5 传统媒体组织及其人员认知、观念的局限 |
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建思路 |
4.1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构成要素 |
4.1.1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的再现式特征 |
4.1.2 智能媒体新闻内容与数据流密切相关 |
4.1.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主体系统模式构成 |
4.1.4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用户 |
4.1.5 智能媒体系统的新闻编辑部 |
4.1.6 智能媒体新闻分发 |
4.2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过程模式:与信息技术等全方位对接 |
4.3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系统构成模式 |
4.3.1 智能媒体 |
4.3.2 智能媒体系统模式 |
4.4 当前阶段智能媒体新闻分发的案例分析 |
4.4.1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以《今日头条》为例 |
4.4.2 推荐算法主导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结构性制约 |
5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对策 |
5.1 走向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活动 |
5.1.1 智能化媒体新闻生产仍需坚持内容价值 |
5.1.2 新闻机构对UGC内容的机构化接管 |
5.1.3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知识化管理 |
5.1.4 新闻机构对新闻资讯的核查与求证 |
5.2 智能化媒体遵循媒介发展规律进行新闻内容创新 |
5.2.1 智能化媒体的新闻生产:从数据、信息到价值 |
5.2.2 新闻内容的形态向视觉化转向 |
5.3 走向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者 |
5.3.1 提升媒体智能化形态下的新闻生产实践技能 |
5.3.2 算法技术驱动人工编辑升级自我定位,实现人机协同 |
5.3.3 改革新闻机构内组织结构和常规,克服路径依赖 |
5.4 智能化媒体的媒介组织创新 |
5.4.1 新闻生产智能化重构与组织变革 |
5.4.2 组织变革应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 |
5.4.3 组织变革应以汇聚用户为主 |
5.4.4 新闻编辑部要建设三大基础平台 |
5.4.5 传媒规制、版权管理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在新闻信息营销领域如何应用CRM(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市报融媒体的粘性要素研究[D]. 李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靓.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新华社H中心竞争战略研究[D]. 张晓萌. 山东大学, 2020(05)
- [4]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反思[D]. 周景. 安徽大学, 2020(07)
- [5]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D]. 孟庆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融合用户评论的新闻内容质量检测算法研究[D]. 胡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移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内容研究[D]. 孔丹羽.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媒介政策规制下的新闻短视频行业发展研究[D]. 艾雨浩.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山东RMW网站整合营销传播优化策略研究[D]. 蔡军.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10]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研究[D]. 贾军.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