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邱艺[1](2021)在《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职《导游实务》教学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冀翔[2](2021)在《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对学术创业的研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及知识经济的到来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各类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经济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技术产业的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MBA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他们不仅是高等教育重点研究的对象,更是我国开展学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本研究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学术创业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MBA研究生目前具备创业所需的物质基础及心理素质,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仍待提高,开展学术创业活动的内在动机相对功利化。本文运用了协同理论与三螺旋理论,在建立政府、社会、高校及研究生四个主体在内外部联动协同的四螺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主体在学术创业方面发挥的不同影响,分别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及研究生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在政府层面,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的作用,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在社会层面,合作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开发及成果转化,用其自身成熟的管理方法提升MBA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创业能力;在高校层面,要转变创业教育理念,除了对MBA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要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学术创业活动的实现机制;在研究生层面,MBA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学习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开展学术创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张冀峰[3](2020)在《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MBA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教育界也在思考MBA教学体系的本土化问题。陕西MBA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甚至更迫切。本文首先介绍了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基本情况,之后详细介绍了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入学和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的情况。由此发现陕西MBA教学体系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实际调研了解了MBA学生对培养目标、培养能力、院校选择和教学体系的定位,之后进一步调查了MBA学生对教学体系的考试、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观点和看法。据此,本文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入学考试和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和措施:(1)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丰富化教学体系;(2)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聘请企业家和管理咨询人员;(3)积极尝试和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商业游戏教学法、团队作业法、企业实习这些教学方法;(4)调整笔试的难度和结构,增加面试范围;(5)规范指导原则和其他考核方式的评价标准,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双导师制。通过上述措施和方案的采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陕西MBA教学体系的水平和效果。最后,提出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包括构建MBA教育独特文化、完善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强化国内外师资交流。本文综合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对从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薇[4](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隋娜娜[5](2020)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中的创新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旅游学概论》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旅游业发展脉络以及旅游行业的构成,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行业的社会现象并能够总结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职业院校是旅游专业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而中职学校是学生初步接触旅游专业的阶段,因此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从“如何能够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入手,结合社会中真实典型的案例,可以在简单枯燥的理论科目学习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以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总结出了案例教学的课前案例选取、案例呈现、小组讨论、课堂总结评述四大部分,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提纲的方法了解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通过问卷数据以及访谈内容发现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使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创新运用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提升课堂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旅游人才的需求。
芦莹[6](2020)在《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案例开发实践研究 ——以《商贸法律基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是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中的一个传统特色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如何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培养适应现代服务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需求的中职国际商务高素质专业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成为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者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业课的教学案例开发实践实属薄弱,缺乏规范的案例开发方法和实践,其开发出的教学案例与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的特点匹配度较低,是制约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案例教学的重要瓶颈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本文针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特点和案例开发存在的问题,基于中职案例教学理论,融合罗伯特·K·殷的六阶段理论与潘善琳的结构化-实用化-情景化理论,运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与定性分析法,结合笔者一年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案例开发和教学实践,总结和梳理了面向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开发实践过程。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运用文献综述法梳理了中职案例开发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2)系统分析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特点和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及案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业课宜于引进和融入案例教学,其案例开发过程中诸如开发方法的不足、缺乏规范的案例描述和教学案例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案例教学的推广。3)在践行的基础上,吸收相关案例开发理论,提出了适用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业课程案例开发过程。该过程包括资料准备、案例写作和案例修订等阶段和诸多步骤构成。4)以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商贸法律基础》为例,验证了案例开发过程的有效性。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面向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业课程案例开发的过程和在其不同环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案例开发实践提供了规范的模板。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业课程案例开发是开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的案例开发实践总结或许能对中职财经商贸类相关专业课程的案例开发提供必要的启示和借鉴。
冯茹[7](2019)在《面向教育硕士的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以小学教育领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被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所青睐,尤其被广泛运用于MBA教学。但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领域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曼(L.Shulman)首次提出案例知识是一种潜在的可以被编码化的、传达实践智慧的知识主体,与从教育研究中提取的原则性知识一样。至此,教师教育领域开始关注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手段加以应用与研究。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指出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教学案例对案例教学如同血液对血库一样重要,开发质量可靠的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本文主要研究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教学案例开发问题,围绕该问题从为什么开发、依据什么开发、如何开发和开发得怎么样四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第三章主要回答“为什么开发”的问题。采用问卷法对410个来自不同层次具有教育硕士培养资格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通过对“案例教学理解状况、教学案例理解状况、教学案例开发状况和案例教学实施状况”四个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对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的理解模糊,难以区分案例和例子的不同,教师使用的教学案例多来自于网络,参与教学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少。案例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适合的教学案例,教师对教学案例开发缺乏系统了解。第四章主要回答“依据什么开发”的问题。从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解读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从本体论来看,教学案例开发要以教育硕士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内在特质、以小学教育实践为现实参照;从知识论来看,教学案例开发过程蕴含了课程内容中的命题知识、案例资源中的策略知识和教学案例中的案例知识,并通过案例教学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公共知识与个体知识之间的转化;从方法论来看,教学案例开发是构建非理论体系课程的过程,深受课程开发模式的影响。在舒尔曼(L.Shulman)教学案例开发模型基础之上,形成了以“这是关于什么的教学案例”为核心问题,以“原始素材搜集、素材选择与提炼、撰写案例和案例抽象化”为具体过程的教学案例开发基本步骤。第五章主要回答“如何开发”的问题。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形成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典型性、情境性、问题性、理论辐射性和教学指向性。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小学教育领域)》进行分析,提炼出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开发要素:以大学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形成的教学案例开发共同体为教学案例开发主体、以学科教学类和教育活动类为小学教育领域教学案例基本类型、以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要素为交叉维度的学科教学案例基本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获取案例素材,筛选素材并形成初稿。第六章主要回答“开发得怎么样”的问题。从教学案例本质特征维度和教学案例开发特点维度剖析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班级管理三个不同类型的优秀教学案例,明确教学案例体现的基本特征、反映的教育硕士课程关键主题、解决的教育硕士课程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教学案例的素材获取和写作框架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教学案例开发四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教学案例开发需求源自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开发、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具有内在联动关系。案例教学引发了教学案例开发,教学案例开发为案例教学提供适合的课程资源。二是教学案例开发依据三层逻辑理路。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构成了教学案例开发的三个理论支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指导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教学案例开发实践过程。三是教学案例开发路径遵循四模块循环模型。“明确标准、提炼要素、获取素材、撰写案例”四个模块构成了教学案例开发的实践路径,四个模块具有顺序性、衔接性和循环性特征。四是教学案例开发效果是三方关键评估的过程。教学案例中的故事主角、案例教学专家、案例教学执教者和教育硕士研究生构成教学案例评估关键群体。评估群体可参照“教学案例本质特征”和“教学案例开发特征”两个维度综合评判教学案例的质量。
汤静[8](2019)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但是,其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南京某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法为研究对象,探索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提高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应用效果的措施。首先,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运用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主要有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旅游理论与旅游实践结合的需要,可行性主要在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中职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互动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有利条件。其次,笔者通过自己的深入调查与认真分析,认识到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现状。调查显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存在旅游案例选取的不恰当、教学案例呈现方式的单一、案例教学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以及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够熟练等问题,并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的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笔者深入研究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原则以及如何优化这一教学法的策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具体策略包括五个方面:邀请专家编撰案例,建立完善的案例资源库;丰富旅游课堂案例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并不断完善旅游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及加强对旅游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
宣勤朗[9](2019)在《工商管理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模式初探 ——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工商管理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应用型学科,其教育理念一直紧跟时代而转变并且每一次更新都是对上一次的颠覆和重塑,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下,工商管理教育理念的核心己经从以学问为中心发展到以人本为中心,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己由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灌输型教学转变成互动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其影响下,不但教学空间中教室的类型变的多样,教室外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也变的和教室同样重要,教与学的空间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研究新时代下工商管理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模式,有利于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及参考。本文将以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商管理教学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工商管理教育理念的特征及其对教学空间的影响。其次,探讨了工商管理教学空间在教育理念影响下的转变,并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特征的教学空间模式。最后,将得出的教学空间模式应用在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的建筑设计研究中。论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明确研究课题的背景,阐明在新时代下工商管理教学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捋清工商管理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相关研究现状,并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第二章通过对工商管理教育理念特征及其对教学空间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后续的教学空间模式研究提供依据;第三章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资源整合”、“互动式教学”和“人本精神”三个方面对教学空间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符合新时代下工商管理教育理念特征的教学空间模式。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将前面两章所总结出的教学空间模式运用于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的建筑设计研究当中。针对“资源整合”、“互动式教学”和“人本精神”结合设计实践进行展开阐述,以期为新时代下的工商管理(商学院)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卫民[10](2019)在《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鉴于创业的本质特性和广泛适用性,创业知识可以在具体课程层面和专业学科教育项目、主修或主修方向层面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现实需求。中国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创业教育之初,就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方向,但全校性创业教育一直处在各高校自由探索阶段,各高校重视程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全校性创业教育效果尚不明显。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主要采取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从2012年开始,国家层面先后三次(2012年8月、2015年5月和2016年6月)发文,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来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各高校推动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一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制度化成果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方面,没有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和跨学科创业教育制度,这不利于广泛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本研究正是聚焦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为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策略支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系统整理跨学科创业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出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的共性特征,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跨学科创业师资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特点。最后,在分析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之后,给出了实施建议。在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认为创业活动更加复杂,创业者不仅要懂得怎样筹集资金、怎样注册企业、怎样管理企业、怎样推销产品和怎样依法纳税等,更要不断“生产”科学管理企业的知识和新产品开发知识,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知识的生产过程,符合“知识生产模式II”。此外,创业家或企业领导角色具有特殊性,他们在企业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和与各种企业成员发生相互作用,因此,经理角色理论和交往实践理论对跨学科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方面,对18所样本高校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了分析,依据企业家“个人知识”的特点及其知识生产方式,探究了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策略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本研究认为,应然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为: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创业中心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跨越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队伍的知识背景来源广泛;以教学和实践指导为主,科研为辅;服务对象超越跨学科中心涉及的学科范围。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方面,具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创业课程跨学科融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创业知识嵌入其中;二是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和讲授以非商学院教师为主;三是体验式教学法是跨学科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发现,跨学科师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二是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三是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基于卡内基大学基本分类法,将考夫曼校园计划资助高校分为2类: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和授予本硕学位的教学型学院或大学。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包括:(1)成立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领导机构。(2)多种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混合使用,最大化实践效果。(3)发挥创业管理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性创业教育开展。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主要有:(1)采用相对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普及创业教育。(2)依托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3)强化第二课堂,丰富创业实践活动和指导。通过探究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和对中美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和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等问题。由于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知识个人”生产方式,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这也决定了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同时,考夫曼校园计划参与高校的实践经验也给我国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以启示。因此,依据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以及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和跨学科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实施建议: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和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二、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学术创业相关研究 |
1.2.2 学术创业能力相关研究 |
1.2.3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MBA研究生 |
2.1.2 学术创业 |
2.1.3 学术创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三螺旋理论 |
2.2.3 三螺旋理论与四螺旋模型 |
2.2.4 各理论对本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
3.1 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问卷测试 |
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1 信度检验 |
3.2.2 效度检验 |
3.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3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
3.4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学术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3.4.3 学术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的比较与启示 |
4.1 美国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
4.1.1 政策法律及组织机构保障 |
4.1.2 社会创业资源及服务支持 |
4.1.3 高校细化课程分类及优化教学方法 |
4.2 英国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
4.2.1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及政策倾斜 |
4.2.2 企业提供资源支持及开展人才引进 |
4.2.3 高校内部制度体系及课程师资建设 |
4.3 日本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
4.3.1 政府宏观调控及政策引导 |
4.3.2 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
4.3.3 高校丰富创业教育内容及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政府-社会-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的学术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 |
5.1 政府层面:牵动引领 |
5.1.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
5.1.2 完善学术创业相关政策 |
5.1.3 打造优质创业服务环境 |
5.2 社会层面:保障支持 |
5.2.1 企业为学术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机会” |
5.2.2 企业为学术创业活动的开展寻求“外援” |
5.2.3 企业对开展学术创业的学生进行“筛选” |
5.2.4 家庭是学生开展学术创业的“后盾” |
5.3 高校层面:教育引导 |
5.3.1 建立多课堂交互体系 |
5.3.2 优化多学科互动体系 |
5.3.3 优化学术创业激励机制 |
5.4 研究生层面:核心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 |
5.4.1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知识储备 |
5.4.2 加强创业实践,掌握创业技能 |
5.4.3 转变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精神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展望 |
附录 |
附录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2 相关基本理论 |
2.1 服务质量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影响因素 |
2.2 顾客满意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影响因素 |
2.3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
2.4 MBA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
3.1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简介 |
3.2 培养目标 |
3.2.1 提高受教育者自身能力和素质 |
3.2.2 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 |
3.3 现有教学体系 |
3.3.1 课程内容 |
3.3.2 师资队伍 |
3.3.3 教学方式 |
3.3.4 入学与考核方式 |
3.4 现有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
3.4.1 课程内容 |
3.4.2 师资队伍 |
3.4.3 教学方式 |
3.4.4 入学与考核方式 |
4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学员教学需求调查 |
4.1 调查设计 |
4.2 数据收集 |
4.2.1 样本选择 |
4.2.2 被调查对象选择 |
4.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4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
4.3 陕西MBA学生一般性认识的调查结果 |
4.4 陕西MBA学生对现有教学体系的评价 |
4.4.1 对课程内容的评价与需求 |
4.4.2 对师资队伍的评价与需求 |
4.4.3 对教学方式的评价与需求 |
4.4.4 对入学与考核方式的评价与需求 |
5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方案 |
5.1 课程内容 |
5.1.1 课程结构 |
5.1.2 课程内容 |
5.1.3 陕西MBA课程改进构想 |
5.2 师资队伍 |
5.3 教学方式 |
5.4 入学考试 |
5.4.1 笔试环节 |
5.4.2 面试环节 |
5.5 考核方式 |
6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6.1 构建MBA教育独特文化 |
6.2 完善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 |
6.3 强化国内外师资交流 |
7 结论 |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4)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位 |
(二)专业硕士学位 |
(三)第一职业学位 |
(四)专业认证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中职学校的实施状况 |
1.1.2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运用状况 |
1.2 研究目的和价值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价值 |
1.3 国内外案例教学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案例教学法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案例 |
2.1.2 案例教学法 |
2.2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现代的学习联结理论 |
2.2.2 信息加工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3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的应用现状分析 |
3.1 调查的情况分析 |
3.1.1 调查的对象与目的 |
3.1.2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
3.1.3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访谈分析 |
3.2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实施效果 |
3.2.1 采用真实的案例展示,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经验不足 |
3.2.2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
3.2.3 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4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 部分案例的内容吸引力不强、逻辑性差 |
4.2 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流程不规范 |
4.3 部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高 |
4.4 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低,案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 |
5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运用的解决措施 |
5.1 选编优质的案例,丰富案例库 |
5.1.1 编写案例要从多方面搜集素材 |
5.1.2 建立丰富的案例库并按内容进行归类 |
5.1.3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水平,选取优质案例 |
5.2 重视案例的实施过程,提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
5.2.1 明确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把握重点环节 |
5.2.2 提升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 |
5.2.3 加强对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6)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案例开发实践研究 ——以《商贸法律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基础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1.教学案例 |
2.案例开发 |
(二)基本理论 |
1.中职教育理论 |
2.案例开发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三、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案例开发需求分析 |
(一)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与案例教学 |
1.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
2.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特点 |
3.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方式 |
(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案例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
1.缺乏实用的案例开发方法 |
2.缺乏规范的案例描述 |
3.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案例问题 |
(三)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案例开发目标 |
(四)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案例开发原则 |
(五)本章小结 |
四、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案例开发过程 |
(一)第一阶段:准备资料 |
1.确定案例主题、线索 |
2.案例难度立方体 |
3.案例焦点选择和掩饰 |
4.案例计划 |
(二)第二阶段:案例写作 |
1.明确案例格式 |
2.完成草稿 |
3.修改草稿 |
4.编辑案例 |
(三)第三阶段:案例修订 |
1.完成案例使用说明 |
2.课堂测试 |
3.案例修改 |
(四)本章小结 |
五、实践案例:以《商贸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
(一)案例开发背景 |
(二)案例开发目标 |
(三)案例开发流程 |
(四)案例开发结果与评价 |
(五)本章小结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案例模板 |
附录2 典型案例 |
致谢 |
(7)面向教育硕士的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以小学教育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案例教学相关研究 |
一、案例教学发展历程 |
二、案例教学理论基础 |
三、案例教学的内涵 |
四、案例教学的功能 |
五、案例教学的实施 |
第二节 教学案例相关研究 |
一、教学案例的内涵 |
二、教学案例的特征 |
三、教学案例的类型 |
四、教学案例的功能 |
五、教学案例的开发 |
第三节 文献综述总结 |
一、我国案例教学发展呈现“起步晚、推广慢”的特点 |
二、案例教学内涵理解角度多样化 |
三、教学案例内涵理解具有鲜明的学科差异 |
四、教学案例开发研究缺乏具有学科特色的“变式”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核心概念梳理 |
二、具体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量化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质性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一、问卷的编制与调试 |
二、访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第五节 研究的效度、信度与伦理 |
一、量化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
二、质性研究的效度 |
三、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现状总体分析 |
一、案例教学理解状况 |
二、教学案例理解状况 |
三、教学案例开发状况 |
四、案例教学实施状况 |
第二节 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现状比较分析 |
一、不同教龄教师的比较分析 |
二、不同学历教师的比较分析 |
三、不同职称教师的比较分析 |
四、硕导与非硕导之间的比较分析 |
五、博导与非博导之间的比较分析 |
六、不同层次院校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教育硕士案例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
一、案例教学制约因素分析 |
二、教学案例开发困难分析 |
第四章 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教学案例开发的本体论 |
一、基于教师教育理论定向 |
二、面向小学教育专业领域 |
三、指向教育硕士案例教学 |
四、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 |
第二节 教学案例开发的知识论 |
一、课程内容中的命题知识 |
二、案例素材中的策略知识 |
三、教学案例中的案例知识 |
四、案例教学中的知识转化 |
五、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 |
第三节 教学案例开发的方法论 |
一、课程开发取向 |
二、课程开发模式 |
三、教学案例开发模式 |
四、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 |
第五章 教学案例开发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什么是好的教学案例——寻求共识 |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
二、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教学案例的特征 |
第二节 这是关于什么的教学案例——追问理论 |
一、《专业标准》描述与分析 |
二、《培养方案》描述与分析 |
三、教学案例开发要素的提炼 |
第三节 案例素材从何而来——实地研究 |
一、学科教学类案例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
二、教育活动类案例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
第四节 原始素材案例化改造——案例写作 |
一、教学案例写作基本原则 |
二、教学案例写作基本步骤 |
第五节 教学案例生成过程——以《班级管理》教学案例开发为例 |
一、课程分析 |
二、深度访谈 |
三、案例写作 |
四、关键评估 |
第六章 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本质特征分析 |
二、教学案例开发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本质特征分析 |
二、教学案例开发特点分析 |
第三节 小学教育活动类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本质特征分析 |
二、教学案例开发特点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教学案例开发需求:源自案例教学 |
二、教学案例开发理论:三层逻辑理路 |
三、教学案例开发实践:四模块循环模型 |
四、教学案例开发效果:三方关键评估 |
第二节 建议 |
一、从教学变革的视角深化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
二、从教学研究的视角肯定教学案例开发的学术价值 |
三、从教师教育的视角探索教学案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
四、从培养质量的视角提升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质量 |
第三节 反思 |
一、研究的局限性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育硕士案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育管理类教学案例基本结构 |
附录三 学科教学类教学案例基本结构 |
附录四 《班级管理》教学案例访谈原始资料 |
附录五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类教学案例 |
附录六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类教学案例 |
附录七 小学教育活动类教学案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一、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案例的内涵 |
(二) 案例教学的概念 |
(三) 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案例教学法 |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
三、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二)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三) 迁移学习理论 |
(四) 信息加工理论 |
第三章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运用的必要性 |
(一)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决定 |
(二)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所决定 |
(三)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需要所决定 |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运用的可行性 |
(一)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具有浓厚的兴趣 |
(二) 案例教学法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 |
(三) 中职师生和谐互动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有利条件 |
第四章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一)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二)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三)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的优化对策 |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
(一) 创设旅游问题情境的原则 |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 |
(四) 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
二、提高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专业中应用效果的具体策略 |
(一) 邀请专家编撰案例,建立完善的案例资源库 |
(二) 丰富案例教学方式,构建多元的案例教学模式 |
(三)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构建完善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 |
(四) 科学安排学生分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
(五) 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 |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A:问卷调查 |
附录B:访谈调查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9)工商管理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模式初探 ——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工商管理学科 |
1.2.2 工商管理学科教育理念 |
1.2.3 教学空间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已有研究 |
1.3.2 国外已有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工商管理教育理念对教学空间的影响 |
2.1 工商管理教育理念发展新常态 |
2.2 工商管理资源整合理念对教学空间的影响 |
2.2.1 学科交叉 |
2.2.2 多方合作 |
2.2.3 资源整合对功能空间的影响 |
2.3 工商管理互动教学理念对教学空间的影响 |
2.3.1 以学生为中心 |
2.3.2 强调隐性课堂 |
2.3.3 互动教学模式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
2.4 工商管理人本精神理念对教学空间的影响 |
2.4.1 个性与情感 |
2.4.2 发展与保护 |
2.4.3 人本精神对设计理念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商管理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学空间模式探讨 |
3.1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教学空间模式 |
3.1.1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规划选址 |
3.1.2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空间布局 |
3.2 激发教学互动的教学空间模式 |
3.2.1 激发教学互动的教室单元空间 |
3.2.2 激发互动教学区单元空间组合 |
3.2.3 非正式学习的空间营造 |
3.3 注重人本精神的教学空间模式 |
3.3.1 强调人文空间的营造 |
3.3.2 强调生态空间的营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 |
4.1 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定位 |
4.1.1 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理念与发展趋势 |
4.1.2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空间分析 |
4.1.3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现状分析 |
4.1.4 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的定位 |
4.2 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建筑方案构思 |
4.2.1 城基地现状 |
4.2.2 多方案比较 |
4.2.3 设计成果 |
4.3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德旺商学院设计研究 |
4.3.1 利于资源整合的规划选址 |
4.3.2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空间布局 |
4.4 激发教学互动的德旺商学院设计研究 |
4.4.1 激发教学互动的教室单元 |
4.4.2 激发教学互动的教学区单元组合 |
4.4.3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营造 |
4.5 强调人本精神的德旺商学院设计研究 |
4.5.1 在地环境的呼应 |
4.5.2 生态环境的营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
(10)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跨学科 |
(二)跨学科教育 |
(三)创业教育 |
(四)跨学科创业教育 |
三、文献综述 |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一般理论研究 |
(三)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研究 |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界定 |
(一)本研究中的创业教育“跨学科”界定为跨出商科之外 |
(二)本研究中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限定在创业学术教育领域 |
六、创新之处 |
(一)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
(二)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
第一章 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创业者 |
一、成功企业家的知识生产 |
(一)知识和知识生产模式 |
(二)“知识生产模式II” |
(三)成功的企业家的知识生产模式 |
二、成功的企业家的交往 |
(一)企业家的角色 |
(二)企业家的交往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章 考夫曼校园计划(KCI) |
一、考夫曼基金会概况 |
二、考夫曼校园计划 |
(一)背景与理念 |
(二)资助与管理 |
(三)活动与影响 |
三、考夫曼校园计划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
(一)罗切斯特大学的创业学术项目 |
(二)维克森林大学的本科创业教育 |
(三)霍华德大学的本科创业辅修和证书项目 |
(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创业辅修与创业主修项目 |
(五)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六)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创业教育的混合模式 |
(七)伊利偌伊大学-香槟分校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
(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
(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创业教育的辐射模式 |
(十)普渡大学的创业教育平台 |
(十一)雪城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 |
(十三)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县分校的学科方向创业教育 |
(十四)鲍德温华莱士大学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五)伍斯特学院的创业指导 |
(十六)希拉姆学院的“创业住宿学习社区” |
(十七)伊利湖学院创业教育的聚焦模式 |
(十八)欧柏林学院的第二课堂创业教育 |
第三章 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模式 |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 |
(一)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实践 |
二、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 |
(一)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创业双学位和联合学位模式的实践 |
三、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 |
(一)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内涵 |
(二)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的实践 |
第四章 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跨学科创业中心 |
一、跨学科创业中心:一种跨学科学术组织 |
二、跨学科创业中心基本特征 |
三、KCI校园计划高校跨学科创业中心建设情况 |
四、案例:罗切斯特大学全校性跨学科创业中心 |
(一)中心概况 |
(二)跨学科的组织架构 |
(三)跨学科的创业教师队伍 |
(四)跨学科的创业学术项目 |
第五章 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 |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
(一)创业课程和商科课程的关系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关系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的基本特征 |
三、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策略 |
(一)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
(二)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步骤 |
四、案例: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艺术创业课程”开发 |
(一)艺术创业课程规划 |
(二)艺术创业课程标准研制 |
(三)艺术创业教材编写与实施 |
第六章 :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
一、跨学科创业师资的现实需求 |
(一)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兴起 |
(二)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和课程数量不断增加 |
(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跨学科创业教师的需要 |
二、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
(一)专业教师的胜任力 |
(二)创业学学科教师的胜任力 |
(三)跨学科创业教师的胜任力 |
三、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审视 |
四、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
(一)通过学历教育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二)通过创业实践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三)通过创业培训培养跨学科创业师资 |
第七章 :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一、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方法及KCI高校分类 |
(一)卡内基基金会的教育使命 |
(二)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 |
(三)2018版卡内基基本分类法 |
(四)基于卡内基基本分类法的KCI高校分类 |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视角下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特点 |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 |
(二)教学型学院的办学特点 |
三、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一)综合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二)教学型学院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
第八章 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
(一)第二课堂为主的起步阶段(1997—2001) |
(二)创业学科化倾向的建设阶段(2002—2011)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发展阶段(2012—至今) |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
(一)创业教育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
(二)所有大学生必须接受创业教育 |
(三)创业教育需融入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
(四)创业教育仍然以第二课堂为主 |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
(一)跨学科创业教育理念落后 |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
(三)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严重缺乏 |
(四)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尚未成熟 |
四、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施建议 |
(一)利用大学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 |
(二)整合大学资源,建立跨学科创业学术组织 |
(三)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KCI高校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
附录二 :KCI高校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运作与课程体系 |
附录三 :罗切斯特大学和伊利偌伊大学创业师资学术背景和创业情况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职《导游实务》教学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D]. 邱艺.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 冀翔.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研究[D]. 张冀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4]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5]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学概论》中的创新应用[D]. 隋娜娜.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案例开发实践研究 ——以《商贸法律基础》为例[D]. 芦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7]面向教育硕士的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以小学教育领域为例[D]. 冯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D]. 汤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工商管理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模式初探 ——厦门大学德旺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D]. 宣勤朗. 厦门大学, 2019(08)
- [10]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KCI18所高校案例的分析[D]. 张卫民. 苏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