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品位铜湿法冶炼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谢添,徐敬元,姚刚,张书琛,童雄,邱冠周,王振堂,刘仕统,孙欣,刘殿文,王军[1](2021)在《刚果(金)铜-钴矿业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果(金)地处中南部非洲,闻名世界的铜矿带主要埋藏于该国境内西南部地区。本文对刚果(金)的铜-钴资源赋存状况、中外企业在刚果(金)的投资及其生产工艺技术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刚果(金)铜-钴资源储量巨大,主要以孔雀石、水钴矿等氧化矿和黄铜矿、硫铜钴矿等硫化矿形式存在,目前各大铜钴矿业企业主要生产铜钴精矿、阴极铜、粗铜和氢氧化钴等产品。紫金矿业、洛阳钼业、中铁资源、北方矿业等中资企业及嘉能可、欧亚资源等外资企业因矿储丰富、工艺成熟、设备先进而发展良好。在生产工艺方面,本文对纯湿法、湿法火法结合、选冶结合等三种工艺技术进行了论述,可为国内矿业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坚持矿业开发"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甘文[2](2021)在《铜熔渣渣型调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的铜冶炼工艺主要以火法为主,其主要工艺为熔炼-吹炼两个阶段,但是随着我国对铜需求量的逐渐增加,高品位的铜精矿日益减少。我国面临着高品位铜矿匮乏的状态,其可开采的铜矿品位降到了0.2%,冶炼厂面临的原料将是杂质含量越来越高的铜精矿,降低渣含铜是目前大多数铜冶炼厂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云南某冶炼公司产生的铜电炉缓冷渣和铜转炉渣作为实验原料,开展了不同组分和添加添加剂条件下降低铜电炉缓冷渣渣粘度和渣上层含铜量、铜转炉渣粘度理论计算及实验验证的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温自然沉降的实验条件下,改变铜电炉缓冷渣组分,进行了不同Fe/SiO2比和CaO添加剂含量对铜渣粘度及其渣含铜的研究,并且结合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了CaO添加剂对铜渣液相线温度和液相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Fe O使Fe/SiO2比从1.3升高到1.7时,铜渣粘度逐渐降低,渣上层含铜量从0.38%降低至0.31%。但是当添加SiO2时,Fe/SiO2比从1.3降低到1.1时,粘度从0.25 Pa·s升高至0.32 Pa·s。在最优的Fe/SiO2比为1.4条件下,添加CaO添加量为9%时,渣上层含铜量达到最低的0.30%。然后通过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出了铜电炉缓冷渣的液相线温度随着CaO的加入从约1305℃降低至1235℃,液相区域也逐渐增大。(2)利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结合Roscoe方程,对六元渣系Fe O-SiO2-CaO-Mg O-Al2O3-Fe3O4铜转炉渣粘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当铜转炉渣组分控制范围Fe O 45%~55%、SiO225%~35%、CaO 0~10%、Mg O 0~5%、Al2O30~6%、Fe3O40~15%时,冶炼过程中熔渣的流动性较好,粘度较低。实验验证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性较好,说明计算值准确性较高。
薛宇[3](2021)在《氯化胆碱—乙二醇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铜镍合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具有高导电性、高导热性、耐腐蚀性且易加工成型等特性,因此铜及铜合金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电子、航天、机械及冶金、新兴产业等领域。但是铜镍合金分离的方法大都存在操作周期长、工艺复杂、对环境污染严重及分离不彻底等缺点。在低共熔溶剂中分离铜镍合金的方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产品纯度高、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低共熔溶剂(DESs)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导电性好、价格低廉且无毒等特性,所以本研究将其作为电解分离铜镍合金的电解质。本文合成了氯化胆碱-乙二醇(ChCl-EG)DES,测定了氯化亚铜(CuCl)和氯化镍(Ni Cl2)在其中的溶解度,并研究了其黏度和电导率,将其作为电解质用于电解分离铜镍合金。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在ChCl-EG DES中Cu(I)的电化学行为。在电解实验中研究了电流密度、反应温度、CuCl浓度和电解时间等工艺条件对产物铜粉纯度、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CuCl+ChCl-EG DES的物理性质测试表明,当温度从323 K升高到363 K时,CuCl的溶解度从0.58 mol·L-1增大到2.7 mol·L-1,而Ni Cl2的溶解度从0.16 mol·L-1增大到0.44 mol·L-1,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ChCl-EG对非极性物质的溶解性增大了。当温度从323 K升高到363 K时,CuCl+ChCl-EG DES的电导率增大,其黏度减小。当CuCl浓度增大时,CuCl+ChCl-EG DES的电导率和黏度都随之增大。在本研究测试范围内,CuCl+ChCl-EG DES的黏度最小为41.63 m Pa·s,电导率最大为27.32 m S·cm-1。(2)采用三电极体系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安测试表明,Cu(I)可以在CuCl+ChCl-EG DES中被还原为金属铜,ECu(I)/Cu和lncCu(I)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这表明增加CuCl浓度有利于Ti电极上Cu(I)离子的还原。线性扫描伏安测试表明,在本实验条件范围内,Cu的阳极溶解速率和Cu(I)的阴极还原速率都分别远大于Ni和Ni(II)的,而且升高温度有利于铜镍合金的分离。(3)电解实验中研究了电流密度、反应温度、CuCl浓度和电解时间等工艺条件对铜镍分离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电流密度从2 m A·cm-2增加到10m A·cm-2时,电解分离铜镍的电流效率从94.76%增加到99.21%,直流电耗从48.21k W·h·t-1增加249.36 k W·h·t-1。当反应温度从323 K升高到363 K时,电流效率从93.78%增加到99.89%,而直流电耗从608.85 k W·h·t-1减小到281.49 k W·h·t-1。当CuCl浓度从0.5 mol·L-1升高至2.5 mol·L-1时,其电流效率先增大后减小,直流电耗反之。当电解时间从2 h延长至6 h时,其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变化趋势与不同CuCl浓度产生的影响类似。相对于反应温度、CuCl浓度和电解时间来说,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影响更加显着。产物的微观形貌分析表明,电解分离铜镍合金能够获得粒径约为50μm~150μm的不规则块状铜粉,其形貌多为树枝状、麦穗状以及菜花状,纯度高达99.97%。XRD分析表明,产物全部为单质铜,且Cu微晶的择优晶面为(111),即(111)晶面为主要的生长方向。
曾军[4](2020)在《从净化硫化渣中回收锰、钴、镍及动力学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解二氧化锰的生产过程中,常采用BaS等硫化剂对浸出液中钴、镍等重金属进行硫化除杂,得到的净化硫化渣中含有大量的锰、钴、镍等有价金属。这些净化硫化渣大部分填埋于企业选定的渣场内,不仅造成有价金属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为了回收净化硫化渣中的锰、钴、镍金属,本文以净化硫化渣为原料,提出软锰矿协同氧化浸出、P204萃取锰、P507-Cyanex301协萃体系萃取钴工艺,以实现净化硫化渣中回收锰、钴、镍金属,并同时研究了协同氧化浸出动力学及P507-Cyanex301协萃钴的动力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净化硫化渣中锰、钴、镍的含量分别为:11.71%、含1.21%、0.97%,在矿渣比为1:12.5,始酸浓度为90g/L,液固比为7:1,温度为363K,浸出时间为180min的条件下进行协同氧化浸出,锰、钴、镍的浸出率达到最高,其最高浸出率分别为:93.5%、87.4%、86.3%。(2)分析了协同氧化浸出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控制步骤为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51.24kJ/mol,动力学方程为:1-2/3X-(1-X)2/3=e10.40·[H2SO4]1.2078·[MnO2/MS]2.339·exp(-51.4/T)·t(3)对锰、钴、镍浓度分别为:34.58g/L、2.81g/L、2.19g/L的协同氧化浸出液采用P204二级萃取锰-反萃钴、镍-反萃富集锰工艺。一级萃取在P204体积含量为30%,相比为2.5:1,pH 3.5,皂化率为30%的条件下,锰的萃取率为65.49%,二级萃取在P204含量为30%,皂化率为30%,相比(O/A)为2:1的条件下,锰的总萃取率达98.67%。载锰有机相经稀硫酸反萃钴、镍,在相比(O/A)10:1,酸度70g/L的条件下,钴、镍的反萃率分别达92.1%、93.2%,载锰有机相中的钴、镍浓度均小于0.01g/L,可直接进行反萃富集锰。载锰有机相经稀硫酸反萃富集锰,在相比(O/A)4:1,酸度110g/L的条件下,锰反萃率达99.1%,载锰水相中锰的浓度达28.32g/L,钴、镍的浓度小于0.05g/L。(4)采用P507-Cyanex301协萃体系萃取分离钴、镍溶液。确定了该体系具有正协萃效应,协萃体系对钴、镍进行二级逆流萃取,在萃取剂体积含量为30%,相比(O/A)为1:2,萃取剂比例P/C(P507和Cyanex301的体积比)为1:2,皂化率为40%,外水相pH为4.0,萃取时间5min的条件下,钴的萃取率达99.2%,而镍的萃取率仅8.35%。并采用恒界面池法对协萃体系萃取钴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到萃取动力学方程为:R=k[Co2+][P507]0.7332[301]0.5766。(5)锰、钴、镍含量分别为:11.71%、1.21%、0.97%的净化硫化渣经协同氧化浸出、萃取分离工艺后,锰、钴、镍的总收率分别为:84.7%、77.24%、71.62%。
张兴勋[5](2020)在《某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柱浸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选冶提铜工艺因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和资源利用率低等缺点制约其难于处理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浸出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硫化铜矿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我国铜资源开发利用率、缓解我国优质铜矿供需矛盾突出和提升铜矿资源的服务保障年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生物提铜萃余液对某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柱浸180d,尾渣铜品位由0.23%降低至0.064%,铜浸出率为72.17%。
张亚斌[6](2020)在《全球钴资源需求竞争格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钴作为矿产资源的一种,被广泛用于电池、高温合金及硬质合金等多个领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和紧缺矿产之一。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钴资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自2009年中国消费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钴消费国后,中国钴的消费量一直居高不下,并且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和3C产品蓬勃发展,预计将带动全球钴需求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另一方面,中国钴资源匮乏,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资源消费依赖于从全球大量进口。同样作为资源消费大国和地区的美国、日本及西欧与中国一样,钴资源十分紧缺,严重依赖进口。那么就构成了主要钴消费国家和地区在全球钴资源进口需求方面的竞争关系,随着消费扩大、资源逐渐耗竭,各国家和地区对于钴资源需求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供应以保证新能源等钴相关行业的平稳发展,本文收集了钴储量、产量、消费量、贸易量及需求预测模型等相关数据及信息,分析了资源需求预测多种模型的适用性及缺陷,最终确定了不同的灰色预测模型,分别预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西欧四个主要钴消费国家和地区的钴消费量。一方面,本文假设短期内钴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不会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预测钴消费量,从资源消费数量角度分析全球钴需求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对于国际上钴资源的竞争最终会体现在对其初级贸易产品的竞争上,因此,本文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s)上9种与钴相关的初级商品,按生产环节分类,分析不同类别钴商品,从商品角度研究钴需求竞争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美国、日本及西欧在2020年钴需求量分别为9.35、1.15、1.47和1.08万吨,2025年分别为19.5、1.2、1.48和1.11万吨;从钴资源消费数量角度分析需求竞争格局,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拉大与美国、日本和西欧地区在消费量上的差距;从商品贸易角度分析,对于钴矿贸易,中国与美国、日本和西欧地区不构成竞争关系;对于钴湿法冶炼中间产品贸易,中国进口占比84%,主要与西欧地区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对于精炼钴贸易,美国与西欧地区进口占比最大,形成主要的竞争关系。
崔伟杰[7](2020)在《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矿产之一,在传统不锈钢部门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产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众多国家列为“战略物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镍资源消费国,且国内镍矿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国内巨大的资源需求。目前我国所需的镍矿资源依赖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且资源供应国高度集中,90%以上来源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两国,供需矛盾导致常年来镍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持高位,镍资源持续稳定供应存在很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论文以镍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于国内外镍资源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梳理了镍资源的性质和用途,全球镍资源的储量特点及分布特征、镍矿床类型及特征、产量供应形式、冶炼加工方法、勘察状况、消费、贸易流动特点及价格历史变化等情况。采用部门需求预测法对2025年及2030年我国及全球镍资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重点聚焦了镍资源产业集中的不锈钢及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部门走势的研究分析,从而研判我国镍资源的供需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未来镍资源需求量将持续走高,至2025和2030年全球及我国原生镍资源需求量将达到264万t、174万t和398万t、230万t,较2018年分别增长18%、35%和78%、78%。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不锈钢部门及电池部门,其中传统不锈钢领域至2025和2030年全球原生镍用量达到约160万t和180万t,废不锈钢镍资源的回收利用是不锈钢领域中的重要补充,但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显着,我国至2025和2030不锈钢领域原生镍需镍量约132万t和150万t;新能源汽车产业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至2025和2030年全球及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部门初级镍用量占比将由2018年的5%、3%增长至20%、18%和40%、29%。镍资源需求产业格局变化显着。针对我国镍资源供应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初步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相关企业及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镍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战略,合理配置镍资源提供定量参考,对提高我国镍资源的供应水平及国家的稳定持续发展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檀冰[8](2020)在《铜冶炼企业发展趋势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铜冶炼厂以及冶炼技术的现状,利用比较优势方法探索技术取舍与攻关方向,对如何在符合环保要求条件下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出一些建议。
苗常霖[9](2019)在《溶剂萃取分离氨性溶液中的铜镍钴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氨/按盐浸出已成为从氧化矿石,海洋锰结核和各种二次资源中回收铜镍钴的有效方法。铜镍钴的化学性质相似,这些金属可通过形成金属氨络合物而被同时溶解到氨性溶液中。因此,高效的分离方法对于从氨性介质中回收铜镍钴是必不可少的。溶剂萃取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溶剂可选择性和易于大规模应用的优点而备受青睐。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各种金属的分离和回收,在湿法冶金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铜镍钴的氨络离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相近,常用的萃铜试剂不仅对铜氨络离子具有优良的萃取性能,同时也对镍钴离子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因而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实现氨性溶液中铜镍钴的分离仍是一个公认的技术难题。本文将肟类萃取剂与磷氧类萃取剂组成二元协萃体系,利用二元萃取体系对铜镍钴反协同效应强度的差异,实现了氨性溶液中的铜镍钴的高效分离。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归纳如下:1.研究了LIX84萃取剂对铜镍萃取的影响。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LIX84浓度,总氨浓度,相比等因素对铜镍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LIX84萃取剂对铜的萃取动力学明显高于镍,且铜达到萃取平衡的时间更快,溶液中总氨的浓度对铜镍率的影响不大。2.利用LIX84/TBP协萃体系高效分离氨/氯化铵介质中的铜和镍。研究了LIX84浓度,改性剂TBP浓度,萃取平衡时间,总氨浓度,铜镍初始浓度和相比对Cu/Ni萃取分离的影响。在最佳萃取条件下,即协萃体系组成为10vol.%LIX84和4 vol.%TBP,煤油作稀释剂,反应时间2 min,初始铜和镍的浓度各为2.0 g/L,总氨浓度为4.0mol/L,铜的萃取率可达到99.95%,而镍的萃取率小于5.7%,铜镍的分离系数可高达32766。同时作为对比还研究LIX84/BESO协萃体系对铜镍萃取分离,结果表明,TBP对LIX84的反协同效应明显高于BESO。3.研究了氨性溶液中铜钴镍三种离子的分离。由于三价钴不被酮肟类萃取剂萃取,因此将氨性溶液中的二价钴离子氧化为三价钴离子之后,再进行萃取分离。结果表明,LIX84和TBP协萃体系可有效地分离铜和镍钴。将实验中的萃余液使用LIX84进行再次萃取分离,镍被萃取,而钴留在萃余液中,达到了镍、钴的高效分离。4.采用紫外(UV-Vis)、红外(FT-IR)、1H-NMR、31P-NMR、质谱、理论计算等对LIX84和TBP反协同萃取分离铜镍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分析均证明协萃体系LIX84/TBP之间的氢键作用。
王昊[10](2019)在《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酸性砷渣的研究》文中指出铜渣是火法冶炼生产铜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砷铁渣是处理含砷废水产生的酸性含砷废渣。处理铜渣和砷铁渣的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目前大多采用堆存的方式,此方法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危害。因此,本文提出利用铜渣制备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并其作为基体材料固化砷铁渣,实现铜渣的高效利用和砷铁渣无害化处理。研究发现,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对铜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固化效果,可避免环境污染;同时材料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对酸性砷铁渣具有良好的固化效果,可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铜渣中的Fe含量占37.123wt%,Si占13.095wt%,Fe主要以磁铁矿(Fe3O4)和铁橄榄石(Fe2SiO4)的形式存在。砷铁渣中的Fe含量占23.945wt%,As含量占27.048wt%,主要以毒铁石(Fe4(OH)4(AsO4)3H·5H2O)、FeAsO4和无定形相的形式存在。(2)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较佳配比为:以铜渣和草酸的质量比为100/15(m(CS)/m(OA)=100/25),水灰比为0.17(W/C=0.17),硼酸掺量为2.5wt%。不掺加缓凝剂所得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为17 min,3、7、28d抗压强度平均值分别为26.1、31.4、33.6 MPa;掺加缓凝剂硼酸所得的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凝结时间为29 min,3、7、28d抗压强度分别23.2、28.9、38.5 MPa。(3)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砷铁渣的较佳配比为:m(CS)/m(OA)=100/15,W/C=0.180.20,砷铁渣的最佳固容量为70wt%100wt%,砷铁渣掺量为70wt%时,其凝结时间为19 min,3、7、28 d抗压强度分别为7.9、11.8、11.4 MPa,7、28 d砷毒性浸出浓度为2.20、2.32 mg/L。(4)SEM-EDS、FT-IR、XRD分析表明,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中主要水化产物为Fe2+与C2O42-通过形成配位健而结合成的FeC2O4·2H2O,FeC2O4·2H2O是溶出的Fe2+与相邻两个C2O42-形成配位化合物,是具有无限链状结构的大分子。而砷固化体的主要水化产物是FeC2O4·2H2O、Fe4(OH)4(AsO4)3H·5H2O和Na2Fe4(OH)5(AsO4)3·7H2O,m(CS)/m(OA)对水化产物的影响较大。
二、低品位铜湿法冶炼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品位铜湿法冶炼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刚果(金)铜-钴矿业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刚果(金)铜-钴矿资源赋存及开发概况 |
1.1 铜资源赋存及开发概况 |
1.2 钴资源赋存及开发概况 |
2 刚果(金)主要铜-钴矿企业情况 |
2.1 在刚果(金)投资的中国企业情况 |
2.1.1 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
2.1.2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1.3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1.4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2.1.5 其他中国矿业公司 |
2.2 在刚果(金)投资的其他国家企业情况 |
2.2.1 艾芬豪矿业公司 |
2.2.2 嘉能可国际公司 |
2.2.3 第一量子矿业公司 |
2.2.4 欧亚资源公司 |
3 刚果(金)铜钴矿选冶工艺现状 |
3.1 火法冶炼工艺提取铜钴资源 |
3.2 湿法冶炼工艺提取铜钴资源 |
3.2.1 搅拌浸出 |
3.2.2 堆浸 |
3.3 浮选工艺回收硫化铜钴精矿 |
3.4 选冶联合工艺提取铜钴资源 |
3.4.1 硫化浮选-湿法浸出联合 |
3.4.2 异步浮选硫化矿和氧化矿-焙烧-浸出联合 |
4 刚果(金)矿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5 结语 |
(2)铜熔渣渣型调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铜资源现状及应用 |
1.2.1 铜的性质及应用 |
1.2.2 铜资源现状及利用 |
1.3 铜冶炼技术 |
1.3.1 铜火法冶炼技术 |
1.3.2 铜湿法冶炼技术 |
1.4 铜渣来源及类别、利用现状和贫化方法 |
1.4.1 铜渣来源及类别 |
1.4.2 铜渣贫化方法 |
1.4.3 铜渣资源化利用现状 |
1.5 添加剂对铜渣贫化的研究 |
1.6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1.6.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铜电炉缓冷渣 |
2.1.2 铜转炉渣 |
2.2 实验设备及分析设备 |
2.2.1 实验设备 |
2.2.2 分析设备 |
2.3 实验分析检测方法 |
2.4 实验方法 |
2.4.1 Fe/SiO_2比对铜电炉缓冷渣粘度和渣含铜的影响实验 |
2.4.2 CaO添加剂对铜电炉缓冷渣的影响实验 |
第三章 铜电炉缓冷渣渣型调控研究 |
3.1 温度对渣含铜和粘度的影响 |
3.2 Fe/SiO_2比对粘度和渣含铜的影响 |
3.3 氧化钙添加剂对粘度和渣含铜的影响 |
3.4 保温时间对渣含铜的影响 |
3.5 氧化钙对渣液相线温度及液相区域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转炉渣渣型调控研究 |
4.1 温度对渣粘度及渣含铜的影响 |
4.2 保温时间对渣含铜的影响 |
4.3 铜渣粘度的理论计算 |
4.4 Fe/SiO_2比对渣含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3)氯化胆碱—乙二醇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铜镍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镍冶炼与铜镍分离 |
1.2.1 镍冶炼工艺流程 |
1.2.2 铜镍分离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3 低共熔溶剂及其在电沉积中的应用 |
1.3.1 低共熔溶剂的简介 |
1.3.2 低共熔溶剂的性质 |
1.3.3 低共熔溶剂在电沉积中的应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CuCl+ChCl-EG低共熔溶剂的物理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2.2.2 CuCl和 NiCl_2·6H_2O在 ChCl-EG DES中溶解度测定 |
2.2.3 ChCl-EG DES电导率的测定 |
2.2.4 ChCl-EG DES黏度的测定 |
2.3 CuCl和 NiCl_2·6H_2O在 ChCl-EG DES中的溶解度 |
2.4 CuCl+ChCl-EG DES的电导率 |
2.5 CuCl+ChCl-EG DES的黏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hCl-EG低共熔溶剂中铜镍合金的电化学行为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3.2.2 循环伏安法(CV) |
3.2.3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3.3 ChCl-EG DES的循环伏安曲线 |
3.3.1 温度的影响 |
3.3.2 CuCl浓度的影响 |
3.4 ChCl-EG DES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 |
3.4.1 阳极极化曲线 |
3.4.2 阴极极化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hCl-EG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铜镍合金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计算 |
4.2.2 产物表征 |
4.3 电流密度对分离铜镍合金的影响 |
4.3.1 电流密度对槽电压的影响 |
4.3.2 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影响 |
4.3.3 电流密度对阴极产物形貌的影响 |
4.4 电解温度对分离铜镍合金的影响 |
4.4.1 电解温度对槽电压的影响 |
4.4.2 电解温度对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影响 |
4.4.3 电解温度对阴极产物形貌的影响 |
4.5 CuCl浓度对分离铜镍合金的影响 |
4.5.1 CuCl浓度对槽电压的影响 |
4.5.2 CuCl浓度对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影响 |
4.6 电解时间对分离铜镍合金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4)从净化硫化渣中回收锰、钴、镍及动力学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锰、钴、镍的性质及用途 |
1.1.1 锰的性质及用途 |
1.1.2 钴的性质及用途 |
1.1.3 镍的性质及用途 |
1.2 锰、钴、镍的冶炼工艺进展 |
1.2.1 锰的湿法冶炼 |
1.2.2 镍、钴的湿法冶炼 |
1.3 锰、钴、镍的资源化利用进展 |
1.3.1 含锰废渣 |
1.3.2 含钴、镍废渣 |
1.4 锰、钴、镍的萃取分离工艺 |
1.5 萃取动力学研究方法 |
1.5.1 双水相法 |
1.5.2 高速离心法 |
1.5.3 恒界面池法 |
1.5.4 液滴法 |
1.6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矿样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流程 |
2.2.2 软锰矿-净化硫化渣协同氧化浸出实验 |
2.2.3 萃取分离实验 |
2.3 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 |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章 净化硫化渣氧化浸出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
3.1 净化硫化渣氧化浸出热力学分析 |
3.2 净化硫化渣氧化浸出工艺研究 |
3.2.1 时间对氧化浸出的影响 |
3.2.2 矿渣比对氧化浸出的影响 |
3.2.3 始酸浓度对氧化浸出的影响 |
3.2.4 液固比对氧化浸出的影响 |
3.2.5 浸出温度对氧化浸出的影响 |
3.3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3.3.1 缩核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2 净化硫化渣氧化浸出动力学分析 |
3.4 浸出渣矿物学分析 |
3.4.1 浸出渣XRD分析 |
3.4.2 浸出渣SEM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204萃锰工艺研究 |
4.1 萃锰工艺试验流程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P204对锰的一级萃取分离 |
4.2.1.1 萃取时间对萃取的影响 |
4.2.1.2 pH对萃取的影响 |
4.2.1.3 相比(O/A)对萃取的影响 |
4.2.1.4 皂化率对萃取的影响 |
4.2.1.5 P204含量对萃取的影响 |
4.2.2 P204对锰的二级萃取分离 |
4.2.3 萃取液反萃钴、镍 |
4.2.4 萃取液反萃富集锰 |
4.2.5 验证性实验 |
4.2.5.1 一级萃取实验 |
4.2.5.2 二级萃取实验 |
4.2.5.3 反萃钴、镍实验 |
4.2.5.4 反萃富集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507-Cyanex301 体系萃取钴、镍工艺及动力学研究 |
5.1 P507-Cyanex301 协萃体系萃取钴、镍工艺研究 |
5.1.1 正协萃效应的确定 |
5.1.2 萃取时间对钴、镍萃取的影响 |
5.1.3 pH对钴、镍萃取的影响 |
5.1.4 萃取剂比例对钴、镍萃取的影响 |
5.1.5 萃取剂含量对钴、镍萃取的影响 |
5.1.6 皂化率对钴、镍萃取的影响 |
5.1.7 相比(O/A)对钴、镍萃取的影响 |
5.1.8 萃钴等温线的绘制 |
5.2 验证性实验 |
5.3 P507-Cyanex301 协萃体系萃取动力学分析 |
5.3.1 实验方法 |
5.3.2 结果与讨论 |
5.3.2.1 水相钴离子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5.3.2.2 P507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5.3.2.3 Cyanex301 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5.3.2.4 萃取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某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柱浸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原料及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1.1矿石性质 |
1.1.2喷淋液微生物种群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氧化还原电位 |
2.2 pH值与酸度 |
2.3 铜离子浓度 |
2.4 铁离子浓度 |
2.5 液计铜铁浸出率及产酸量 |
2.6渣计金属浸出率及尾渣分析 |
2.7 尾渣铜矿物特征分析 |
3 结 论 |
(6)全球钴资源需求竞争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机构现状 |
1.2.2 钴资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方法与理论基础 |
2.1 需求预测方法及应用概况 |
2.1.1 投入产出法 |
2.1.2 部门分析法 |
2.1.3 类比法 |
2.1.4 数学模型法 |
2.1.5 钴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对比 |
2.2 灰色系统理论及模型 |
2.2.1 灰色系统原理 |
2.2.2 灰色预测模型 |
2.2.3 数据序列处理 |
2.2.4 参数的解及模型适用范围 |
2.2.5 误差检验方法 |
3 钴资源概况 |
3.1 钴资源性质与用途 |
3.1.1 钴资源性质 |
3.1.2 钴资源用途 |
3.2 全球钴资源概况 |
3.2.1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及分布 |
3.2.2 钴矿床及类型 |
3.3 钴资源供应概况 |
3.3.1 矿山钴生产 |
3.3.2 精炼钴生产 |
3.4 钴资源消费概况 |
3.4.1 全球钴资源历史消费量 |
3.4.2 全球钴资源历史消费结构 |
3.4.3 钴资源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概况 |
3.5 小结 |
4 钴资源需求预测 |
4.1 钴资源需求预测模型 |
4.2 灰色预测模型选择依据 |
4.3 钴资源需求预测 |
4.3.1 中国钴资源需求预测 |
4.3.2 美国钴资源需求预测 |
4.3.3 日本钴资源需求预测 |
4.3.4 西欧钴资源需求预测 |
4.4 小结 |
5 钴资源需求竞争格局分析 |
5.1 钴消费数量角度的需求竞争格局分析 |
5.1.1 消费数量角度钴需求竞争格局历史及现状分析 |
5.1.2 消费数量角度未来钴需求竞争格局分析 |
5.2 钴贸易商品角度的需求竞争关系分析 |
5.2.1 中美日及西欧地区主要钴进口商品分析 |
5.2.2 钴商品需求竞争关系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镍资源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2章 镍矿资源概况 |
2.1 镍的性质和用途 |
2.1.1 基本性质 |
2.1.2 应用领域 |
2.2 全球镍资源概况 |
2.2.1 全球镍资源储量及分布 |
2.2.2 全球镍矿床类型及特征 |
2.3 中国镍资源概况 |
2.3.1 中国镍资源储量及时空分布 |
2.3.2 中国镍矿床类型及特征 |
第3章 全球镍资源历史供需格局分析 |
3.1 全球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1.1 镍矿的采选和冶炼 |
3.1.2 镍矿勘察情况分析 |
3.1.3 全球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1.4 中国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2 国内外镍消费历史及现状 |
3.2.1 世界消费状况 |
3.2.2 我国消费状况 |
3.3 国内外贸易状况历史及现状 |
3.3.1 世界贸易状况 |
3.3.2 我国贸易情况 |
3.4 价格走势 |
3.4.1 国际镍金属价格 |
3.4.2 国内镍金属价格 |
第4章 全球镍资源需求预测数据来源与预测理论方法 |
4.1 数据来源 |
4.2 镍资源预测研究现状 |
4.3 预测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5章 全球镍资源需求预测过程 |
5.1 不锈钢部门 |
5.1.1 世界不锈钢产量 |
5.1.2 我国不锈钢产量 |
5.1.3 不锈钢需求预测结果 |
5.1.4 世界不锈钢镍需求量预测 |
5.1.5 我国不锈钢产业镍需求量预测 |
5.2 电池部门 |
5.2.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预测 |
5.2.2 电池发展趋势 |
5.2.3 电池部门镍资源需求量预测 |
5.3 电镀部门、合金铸造部门及其他部门镍资源需求量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6.2.1 扩大海外镍资源开发,打破镍资源进口渠道单一局面 |
6.2.2 增大国内镍矿勘察力度,加强镍资源自身供应能力 |
6.2.3 加强资源供需格局变化研究,做好我国镍资源的全球配置 |
6.2.4 建立健全镍资源储备政策,促进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6.2.5 优化冶炼工艺,提高低品位镍矿的提炼技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铜冶炼企业发展趋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冶炼技术 |
3 铜冶炼成本 |
3.1 技术方面 |
3.2 企业规模 |
3.3 管理方面 |
4 提高竞争力方向 |
5 结束语 |
(9)溶剂萃取分离氨性溶液中的铜镍钴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镍钴的性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铜 |
1.1.2. 镍 |
1.1.3. 钴 |
1.2. 溶剂萃取(液-液萃取) |
1.3. 氨浸工艺 |
1.4. 协同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协同萃取体系的分类 |
1.4.2. 协同萃取体系的机理 |
1.5. 铜镍钴萃取分离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选题的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IX84对氨性溶液中铜镍萃取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金属萃取实验 |
2.2.1. 金属溶液的配置 |
2.2.2. 金属萃取平衡实验 |
2.2.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离子浓度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时间对铜镍萃取的影响 |
2.3.2. LIX84浓度对铜镍萃取的影响 |
2.3.3. 总氨浓度对铜镍萃取的影响 |
2.3.4. 相比对铜镍萃取的影响 |
2.3.5. 铜镍萃取容量的测定 |
2.3.6. LIX84萃取铜的反应方程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IX84/协同剂对氨性溶液中铜镍萃取分离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金属萃取实验 |
3.2.1. 金属溶液的配置 |
3.2.2. 金属萃取平衡实验 |
3.2.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离子浓度 |
3.3. LIX84/TBP协同萃取对氨性溶液中铜镍的萃取分离 |
3.3.1. LIX84和TBP对铜镍萃取的反协同作用 |
3.3.2. LIX84浓度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3.3. TBP浓度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3.4. 时间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3.5. 总氨浓度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3.6. 金属初始浓度对铜和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3.7. 相比(A/O)对铜和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3.8. 载铜(Ⅱ)、镍(Ⅱ)有机相的反萃 |
3.3.9. 铜镍萃取容量的测定 |
3.3.10. LIX84/TBP-Cu(Ⅱ)的萃取方程式 |
3.3.11. 铜萃取的平衡等温线 |
3.4. LIX84/BESO协同萃取对氨性溶液中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4.1. 二异辛基亚砜(BESO)的合成 |
3.4.2. 时间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4.3. LIX84浓度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4.4. BESO浓度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4.5. 总氨浓度对铜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IX84/TBP萃取分离氨性溶液中的铜、镍、钴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工艺流程图 |
4.2. 金属萃取实验 |
4.2.1. 金属溶液的配置 |
4.2.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离子浓度 |
4.3. CoSO_4·7H_2O的氧化 |
4.4. 时间对铜、镍、钴萃取的影响 |
4.5. LIX84浓度对铜、镍、钴萃取分离的影响 |
4.6. TBP浓度对铜、镍、钴萃取的影响 |
4.7. 总氨浓度对铜、镍、钴萃取的影响 |
4.8. 相比(A/O)对铜、镍、钴萃取的影响 |
4.9. LIX84对氨性溶液中镍萃取率的影响 |
4.9.1. 时间对氨性溶液中镍萃取率的影响 |
4.9.2. LIX84浓度对氨性溶液中镍萃取率的影响 |
4.9.3. 总氨浓度对氨性溶液中镍萃取的影响 |
4.10. 萃余液中镍和钴的最终分离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IX84和TBP反协同萃取分离铜镍的机理研究 |
5.1. 分析表征方法 |
5.1.1. 紫外-可见光谱(UV-Vis)测定 |
5.1.2. 红外光谱(FT-IR)测定 |
5.1.3. 核磁共振谱(NMR)测定 |
5.1.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测定 |
5.1.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5.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5.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5.4. 核磁共振谱(NMR)分析 |
5.5. 量子计算分析 |
5.5.1. 萃取剂及其萃合物的几何结构 |
5.5.2. 萃取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5.5.3. 萃合物的几何结构分析 |
5.6. LIX84+TBP对铜镍萃取差异的原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性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酸性砷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渣的性质及来源 |
1.1.1 铜火法冶炼工艺 |
1.1.2 铜湿法冶炼工艺 |
1.2 铜渣处理现状 |
1.2.1 铜渣中有价金属的提取 |
1.2.2 铜渣作为建筑材料 |
1.2.3 铜渣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3 砷渣的来源及危害 |
1.4 砷渣的处理现状 |
1.4.1 砷渣的有价金属提取 |
1.4.2 砷渣的稳定化/固化处理 |
1.5 磷酸镁水泥发展现状 |
1.6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铜渣 |
2.1.2 砷铁渣 |
2.1.3 化学试剂 |
2.2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2.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2.3.1 技术路线 |
2.3.2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制备 |
2.4.2 采用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砷铁渣 |
2.5 测试方法和表征方法 |
2.5.1 测试方法 |
2.5.2 表征方法 |
第三章 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1 粉磨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2 m(CS)/m(OA)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3 水灰比W/C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4 缓凝剂掺量和种类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 材料表征分析 |
3.2.1 材料对铜渣中部分重金属的影响分析 |
3.2.2 SEM-EDS表征分析 |
3.2.3 FT-IR分析 |
3.2.4 XRD分析 |
3.2.5 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机理探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砷铁渣研究 |
4.1 酸性砷铁渣毒性浸出特性分析 |
4.2 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砷铁渣及性能研究 |
4.2.1 m(CS)/m(OA)对固化体的影响 |
4.2.2 W/C对固化体的影响 |
4.2.3 砷铁渣固容量对固化体的影响 |
4.3 固化体表征分析 |
4.3.1 SEM-EDS表征分析 |
4.3.2 FT-IR分析 |
4.3.3 XRD分析 |
4.3.4 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砷铁渣的机理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本分析 |
5.1 投资成本分析 |
5.1.1 生产纲领 |
5.1.2 生产工艺和设备成本 |
5.1.3 建设成本 |
5.1.4 生产管理成本 |
5.1.5 总成本 |
5.2 应用前景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低品位铜湿法冶炼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刚果(金)铜-钴矿业发展现状[J]. 谢添,徐敬元,姚刚,张书琛,童雄,邱冠周,王振堂,刘仕统,孙欣,刘殿文,王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11)
- [2]铜熔渣渣型调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甘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氯化胆碱—乙二醇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铜镍合金的研究[D]. 薛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从净化硫化渣中回收锰、钴、镍及动力学机理的研究[D]. 曾军.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5]某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柱浸试验[J]. 张兴勋. 矿产综合利用, 2020(03)
- [6]全球钴资源需求竞争格局研究[D]. 张亚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7]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D]. 崔伟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铜冶炼企业发展趋势探讨[J]. 檀冰. 低碳世界, 2020(03)
- [9]溶剂萃取分离氨性溶液中的铜镍钴及机理研究[D]. 苗常霖. 云南大学, 2019(03)
- [10]铜渣基草酸盐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酸性砷渣的研究[D]. 王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