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红外遥感技术在崇明县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中的应用

彩色红外遥感技术在崇明县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中的应用

一、彩红外遥感技术在崇明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新[1](2021)在《千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水质产生直接影响。千岛湖作为国家一级水资源保护区,水域环境治理工作一直在开展,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仍在不断加剧、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威胁饮水安全。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谷歌地球引擎获取Landsat无云合成影像,基于ENVI软件得1988-2016年千岛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期水质监测数据,在以监测点划分的子流域和缓冲区两种空间尺度下,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水环境治理的土地整治措施。本文相关结果如下:(1)千岛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单一,始终表现为林地与草地>耕地>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耕地、林地与草地的面积显着减少。研究期间,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且空间位置属性转变最大,林地的变化速度最慢且稳定性最强。水体重心靠近湖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聚集成团,位于流域腹地;其中林地与草地重心分布最为集中,空间迁移距离最短。流域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持续上升,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级向较高土地利用级别发展。(2)千岛湖流域景观斑块数量明显减少且斑块间的连通性减弱,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流域景观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较小,尤其是未利用地,而耕地的斑块密度略高。林地与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最大,其次为水体,这两类景观斑块数量少、面积大,因而空间聚集度也高,景观连通性好密度低。水体、耕地、建设用地的周长-面积分维数较高,而林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分维数则偏小。(3)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不同,子流域尺度下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最为显着,尤其是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林地与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对湖泊水质具有正向作用,植被根系具有截留作用,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耕地的集中便于机械化耕作,斑块密度减小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规模效应。建设用地最大斑块指数对水质的负面作用在大规模城市中表现更加明显。不同子流域内水质的主导影响因素及其解释度各不相同。子流域5内因变量的解释度最高为68%,其中水体周长-面积分维数解释度最大。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参数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较弱,仅在2 km缓冲区内林地与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和湖泊透明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同一尺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指标对水质变化的解释度为52.1%;林地与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对水质在2.5km缓冲区内才有显着解释度,林地对湖泊水质的调节作用具有空间局限性。(4)结合千岛湖流域的发展现状和湖泊主体的发展定位,为加强水环境治理及土地利用整治提出三点建议。(1)加强入湖河流水质监测,防控源头污染;(2)实施区域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3)整合零碎地块,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陈丹[2](2020)在《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地理信息技术这一地理科学核心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提出了更为明确与深入的要求。在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选修3与选修8中都设置了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安排,提到地理信息技术适用于解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分支的问题,要求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功能与主要应用领域等,并会进行简单操作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要求教师要充分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实时、形象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这些要求的提出对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教师提出了新挑战,积极探索将地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可为完成该挑战提供支持与动力。同时,地理信息技术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技术,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促进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的相融合可以为学生现在的学习、未来的生活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以教育信息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课程整合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不同研究环节合理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围绕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3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探讨了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地理信息技术不同功能出发进行了教学案例开发与设计、对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最后为改善地理信息技术高中教学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各个环节逐层深入,多向开展研究,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落实地理技术和实践课程的培养要求。基于以上多个维度的研究,文章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河北省地理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反映出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基本内涵与原理和操作能力掌握情况一般;在课堂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频次低,比重小,应用的课程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的使用在自然、人文与区域地理课程中;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对课程标准学习不足,实际教学中缺乏地理实践课程;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没有合适教学软件、教师技能缺乏、设备不足、学校相关培训不足等众多阻碍亟待解决。(2)构建多个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功能,开发夜光遥感卫星图像、城市扩张、交通设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热岛效应五个教学过程案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章节知识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例,对其定义、工作流程与应用等进行教学阐述设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工具功能,以Google Earth软件为例,依靠其查询与浏览、历史图像、添加地标等功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案例,认识城市化、经纬网、昼夜变化、牛轭湖等地理现象。(3)对传统地理教学与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教师进行听评课评价,表明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占有较大优势。最后,依据问卷调查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成果,从内在层面与外部层面提出完善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措施,为一线教师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备课与教学提供思路与技术手段。

严欣荣[3](2020)在《基于Sentinel-2的滇西南地区丛生竹林信息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丛生竹林及竹种资源,为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区丛生竹广泛分布于山区,分布零散、调查难度大、基础数据缺乏,限制了竹林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丛生竹林传统调查方式周期长且成本高,无法及时监测资源状况,遥感技术是一种客观、高效、低成本获取资源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丛生竹的系统研究较少,分类方法、信息特征、影像数据选择等关键技术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滇西南地区丛生竹为研究对象,以Sentinel-2、Google Earth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开展丛生竹资源信息提取研究,并结合DEM、实地调查数据,阐明了滇西南地区的丛生竹林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为滇西南丛生竹数据信息管理、更新、竹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应用遥感技术开展丛生竹资源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丛生竹林分类方法比较研究通过比较随机森林、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的提取结果,3种分类方法精度大小分别为:总体精度90%、78%、82%,Kappa系数0.87、0.72、0.78,丛生竹生产者精度81%、65%、81%,用户精度81%、61%、71%,随机森林方法在分类精度和效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2、丛生竹林遥感信息提取的多特征优选以12月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构建光谱、植被指数、红边植被指数和纹理4类特征集。设计5种组合方式和多特征优选共6种方案,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提取丛生竹林信息并进行精度比较。结果表明:红边植被指数特征集参与分类能够提高精度,但4类特征集都参与分类会产生特征冗余,并不能得到最优的精度;多特征优选方法减少了60.7%特征数量得到了最优特征集,由6个光谱波段,3个红边植被指数,2个纹理特征组成;多特征优选相比其他方案明显地改善了精度,总体精度达93.2%,Kappa系数达0.89,丛生竹用户精度达88.04%,生产者精度达85.43%。相比只利用光谱特征,总体精度提高3.2%,Kappa系数提高0.02,丛生竹用户精度提高7.32%,生产者精度提高5.76%;多特征优选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分类中的冗余特征,还提高了分类精度和效率。3、丛生竹遥感信息提取最佳时相研究以多个时相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构建不同时相多特征优选的光谱波段、植被指数、红边植被指数、纹理4类特征集,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比不同时相信息提取精度和特征重要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竹林信息提取的生产者精度来说,PA(3月)>PA(2月)>PA(12月)>PA(11月)>PA(4月)>PA(1月)>PA(5月),从用户精度来说,UA(3月)>UA(11月)>UA(12月)>UA(1月)>UA(4月)>UA(2月)>UA(5月),12月份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最优,分别为93.2%和0.89。3月份数据的丛生竹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最优,分别为89%和86.95%。后续研究中应多使用12月~3月的影像;多特征优选结果中红边植被指数、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占比分为41.97%、37.04%、16.05%、4.91%,红边和光谱占重要作用。在丛生竹遥感信息提取时应多使用红边植被指数特征集结合多特征优选方法。4、滇西南丛生竹林分布制图与分布特征以12月Sentinel-2影像多特征优选结果为数据源,为沧源县绘制了10 m分辨率的竹林分布图,沧源县丛生竹林面积共计138.07km2。结合DEM数据,利用GIS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丛生竹林地形分布特征研究,该县丛生竹林主要分布在海拔900 m~2000 m,分布面积为128.4 km2,占总面积93%。竹林主要分布于缓坡和斜坡,面积为127.3 km2,占总面积的90%;结合Google Earth影像和实地调查,开展丛生竹林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竹林类型有四旁竹、成片人工林和防护竹林3类,四旁竹分布于城镇和村庄周围,呈环状或零星状分布,防护竹林分布于耕地、灌木和草地周围,成片人工林小面积分布于勐省镇。本研究提出了丛生竹资源信息的高效、低成本遥感监测技术,阐明了沧源县丛生竹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当地竹资源开发、发展特色竹产业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张超,吕雅慧,郧文聚,高璐璐,朱德海,杨建宇[4](2019)在《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回顾国内外土地整治概念及内容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时期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和工作需求。通过分析遥感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梳理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发展脉络,归纳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进而给出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相关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和潜力测算与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施工监管及验收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等角度,对多年来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在总结技术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攻关难点和发展方向,为土地整治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刘璐瑶[5](2018)在《基于ArcGIS景电灌区区域尺度土壤水盐时空分异进程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的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加重,其中水土环境问题所占比重居多,在极度干旱区,耕地的次生盐碱化已成为影响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致使灌区水土状态演化为灾变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田间土壤中水分与盐分运移的水盐运移出现了分异态势。为明晰土壤水盐运动的态势和分异特征,首先必须要探明土壤水盐的运移进程,才能更好地在开展中进行控制引领,最终使土壤中水分和盐分向预期的方向进行运移。灌区土壤中的水分与盐分都是一种空间化的区域变量,它们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存在着必要的联系与差异变异性,正是这种联系性与差异变异性的融合决定了它们水盐分异在空间上的运移过程难以被探明。本文通过现场调查与遥感解译获取典型灌区的盐碱地数据基础,运用遥感解译与空间插值手段并辅以误差矩阵对空间插值结果进行评价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灌区内区域尺度的水盐时空分异是众多因素结合叠加合作用的最终结果,本文通过运用栅格叠合方法将众多因素进行叠合探明了水盐在时空分异的总体进程,叠合过程中通过运用重分类将各因素的量纲消除,使叠加结果具有现实意义,叠合权重因子选用可拓层次分析法进行准确计算。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干旱扬水灌区(景电灌区)水盐运移对区域水土环境的影响研究》(51279064)、《干旱荒漠区田间灌溉对区域尺度土壤水盐分异进程的影响研究》(51579102)、《河西走廊典型荒漠植物抗旱结构及其光谱特征研究》(31360204)等项目联合资助。论文重要成果结论如下:(1)通过运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将景电灌区遥感影像进行了信息提取,提取结果表明景电灌区盐碱地分布状况为东部较多,灌区盐碱地发展状态为增速发展,其中轻度盐碱地面积发展增速最快,中度其次,重度最慢。(2)通过利用空间插值理论结合误差矩阵得到反距离权重法(幂3)、普通克里金(指数函数)、普通克里金(三角函数)、普通克里金(球面函数)分别为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灌溉水、地下水埋深的最优插值方法。运用最优空间插值方法对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灌溉水和地下水埋深历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通过插值结果分析得到了区域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灌溉水、地下水埋深的分布状况与变化进程。(3)通过运用可拓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区域尺度土壤水盐时空分异进程的各个因素权重,各因素权重排序为地下水埋深为0.3190>地下水矿化度为0.2710>土壤含盐量为0.1971>地表盐分为0.1748>地表灌水量为0.0381,其中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矿化度两个因素所占比重之和高达59%,表明地下水对区域尺度土壤水盐时空分异进程的变化起着主要作用。(4)通过运用重分类将各个影响因素量纲消除,运用栅格数据权重叠加将消除量纲的各个因素进行叠加整合。叠加图表明景电灌区总体水盐分布状况由西向东逐步升高,西南向东北以弧线状递增,整体水盐运动状况在灌区提水灌溉的作用下水分和盐分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致使景电灌区东北部地下水埋深有明显抬升,盐渍化土壤有大面积增加。对于景电灌区东北部盐碱地发展严重问题,其主要成因为地下水埋深较浅矿化度较高所致,建议对于本区域地下水进行抽取外排以降低地下水埋深,对于地表盐分进行灌水压盐以降低耕作层土壤盐分。本文通过将空间插值与栅格数据权重叠加相结合,探明了受多因素影响下的景电灌区区域尺度土壤水盐时空分异进程,为研究区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此方法也为今后探索区域尺度下多因素影响的时空变量分异进程提供了新的手段。

秦俊[6](2014)在《绿地缓解城市居住区热环境效应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是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到2012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就已达52.6%。城市居住区的建设伴随着自然地表向不透水地表的转变,由此带来最典型的一个生态问题就是城市热岛效应。目前各国大城市的热岛强度令人震惊,如柏林13℃、上海6.9℃。因此,研究绿地改善城市居住区热环境,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本文以上海为例,围绕绿地改善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这一主题,利用卫片、高分辨率的航片及实测,从街区、居住区的绿地特性和群落配置开展多尺度研究,量化绿地缓解居住区热环境的效应,为城市居住区景观绿化植物的合理选择、空间布局及其对居住区热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对街区(大尺度),利用卫片,.主要研究下垫面结构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街区内外环境中,街区的下垫面结构对气温具有显着的影响,植被比例、建筑比例及植被/建筑的面积比与街区平均气温呈极显着相关。当街区内部植被比例低于15%,增加植被面积可显着改善街区的热环境;街区内部建筑比例在30%~90%之间,每升高10%,居住区升温0.6℃。(2)对居住区(中尺度),利用卫片、航片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影响居住区气温的景观绿化指标,并建立居住区热环境指数及其模型。结果表明,绿化乔木比例、绿化覆盖率与居住区气温呈极显着负相关,平均斑块面积与居住区气温呈显着负相关。每增加10%的绿化覆盖率或乔木比例,降温效果可达0.15℃;平均面积小于100m2的斑块对降温无效。所建立的居住区热环境指数已在36个小区得到实测验证。(3)对植物群落(小尺度),采用实测的方法,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及微环境对其改善热环境的影响,并建立植物群落降温的多因子回归方程。单株香樟、法国冬青日吸热量高达40000kJ以上。夏季一天中,各群落的降温效应与草坪降温效应的差值最大达2.8℃。影响群落降温的主要内因是乔灌盖度;在环境气温33-43℃之间,温度每上升1℃,群落的降温效应是0.22℃,而环境相对湿度每降低10%,群落的降温效应是0.55℃。植物群落降温的多因子回归方程为:△T=2.14×大型乔木盖度+1.78×小型乔木盖度+1.44×灌木盖度+0.335×环境气温+0.0648×环境相对湿度-15.08。该方程在130多个群落中得到实测验证。(4)在环境温度高于34℃、绿地降温效果不低于1.5℃时,要求绿地:在大尺度上,街区内外环境植被比例>5%、建筑/植被的面积比<30,500m、1500m建筑/植被的面积比分别<30、15;在中尺度上,多层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40%,乔木比例>50%,平均斑块面积>200m2;在小尺度上,通过优选日吸热量大的乔木、灌木等进行合理配置,重点配置乔木群落,将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崔瑞蕊[7](2011)在《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时空变异遥感研究》文中认为竹林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特殊的森林类型,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竹林资源巨大的生物量、碳储量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国内外对竹林资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结合遥感资源对竹林信息提取的方法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国内对竹类生物量及单株生物量的空间分配规律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就大尺度、时间序列毛竹林地上生物量/碳储量的空间自相关与异质性等研究还不足,不足以从空间上对毛竹林生物量/碳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难以确切地反映毛竹林在时间序列中的变化过程和特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为试验区,采用近30年(1986到2008)5期(1986、1991、1998、2004、2008)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在GIS和G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对全县毛竹林动态变化及其碳储量时空演变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5期遥感影像进行空间配准、大气校正和地形校正的基础上,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安吉县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并从中提取研究区的毛竹林遥感信息。2.采用动态度等指标,分析了安吉县各乡镇毛竹林动态变化程度;构建了5个时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安吉县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毛竹林面积扩张的贡献。3、利用2008年遥感影像与对应的样地调查数据,构建毛竹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对其他4个时期的毛竹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测。4.结合地统计学相关原理,计算得到5个时期碳储量的半方差图,并用不同模型对半方差图进行理论模拟,最后,通过最佳变异模型对各时期毛竹林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碳储量时空演变特性。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各个时期影像分类总体精度和毛竹林信息提取的精度比较好,其中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5%以上,而毛竹林Kappa系数为0.800.95。满足竹林遥感信息提取的需要。2.在近30年时间里,除昆铜乡毛竹林面积呈负增长外(变化幅度为-8.49%),其他各乡镇的毛竹林面积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14%86%,以孝丰镇增长幅度最大,天荒坪镇增长幅度最小。3.安吉县毛竹林总面积由1986年占全县总面积的28.89%增加到2008年的38.48%,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针叶林、阔叶林以及农业用地的减少对毛竹林总面积增加的贡献最大。4.毛竹林碳储量/碳密度遥感估算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8年的近30年的时间里,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碳密度基本呈逐渐增大趋势,5个时期的碳密度分别是11.50Mg/ha,15.09 Mg/ha,18.35 Mg/ha,23.41 Mg/ha,22.46 Mg/ha。在空间分布上,除1986年碳储量/碳密度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外,其余4个时期毛竹林碳储量/碳密度分布格局有较多相似之处,基本呈西南、东南向东北、西北减少的趋势。另外,相对于2008年,各个乡镇碳密度增长速度都超过50%,部分乡镇如杭垓、章村增长速度超过100%。5.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半方差函数计算和模拟表明,除1991年的理论最优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余4个时期均可采用指数模型进行模拟。6、对理论模型结构分析表明,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空间自相关范围以1986年最大为9870m,1991以后空间自相关范围明显减小,在20003000m之间; 5个时期的碳储量/碳密度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其空间结构比C C0 +C分别是50.1%、72.4%、66.8%、67.3%和65.6%,说明地形、土壤、气候等结构性因素对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空间异质性起主要作用。在不考虑1986年的前提下,从1991年到2008年,随机因素所占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即随机方差C0所占的比例在增加,这一点与安吉县近年毛竹林人为经营干扰情况是一致的。

于堃[8](2011)在《典型平原湿地成因及近10年来植被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地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全球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防止自然灾害等独特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又被称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生物基因库”。由于其处于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的敏感区域,对湿地研究既有助于人类更深入的认识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助于人类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文章依据我国湿地分类系统选取我国的三种典型的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洪泽湖湿地)、滨海湿地(盐城湿地)、河口湿地(崇明东滩湿地),以及美国的沼泽湿地(Everglades;显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对比分析了四种湿地的成因、发展、现状以及四种湿地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强度。利用近10年来各个研究区的共计1821景MODI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250 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各个研究区的植被进行长时间序列的连续监测,分析评价了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和Floating Algae Index (FAI)对不同区域的适应性。选取最优指数计算各个区域的累计植被面积指数AVCAs (accumulated vegetative coverage area)以及高植被覆盖天数SVCDs (significant vegetative coverage days),结合区域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耕地面积统计资料,分析、评价了近10年来四种湿地类型的植被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演化动因和趋势,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特殊地理环境,提出不同湿地类型的植被开发及保护建议,并得出如下结论:(1)洪泽湖国家自然湿地保护区是江淮地区典型的湖泊湿地,受河流、湖泊及古海洋的共同作用。历史上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第四纪海侵以及淮河入海不畅是洪泽湖湿地形成的自然因素,而大规模的屯垦以及治水工程则是洪泽湖湿地形成的人为因素。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滨海湿地保护区,受河流及海洋的共同作用。历史上海岸线变迁是影响盐城湿地形成及演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改道黄河以及引种米草则是促使盐城湿地演化的人为因素。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是一处典型的快速演替的河口潮滩湿地,受河流及海洋的共同作用。历史上河海交互作用下的长江泥沙沉积是影响崇明东滩湿地形成及演化的主要自然因素。Everglades沼泽湿地保护区东临大西洋,西面墨西哥湾,背靠佛罗里达州最大的Okeechobee;淡水湖,受河流、湖泊及海洋的共同作用。历史上地壳运动引起的佛罗里达地台不断抬升所形成的北高南低的特殊地貌是Everglades召泽湿地形成及演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工渠道的修建以及疏干计划的实施是影响该湿地演化的人为因素。(2)2000-2009年间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全域以及其核心区的AVCAs和SVCDs总体趋于下降。其中2000-2008年间下降速度最快,表现为保护区全域的AVCAs由2000年的13.63×104km2 d降低至2008年的13.17×104km2d, SVCDs由2000年的360 d降低至2008年的282 d。核心区的AVCAs由2000年的3.62×104km2d降低至2008年的3.18×104km2d, SVCDs由2000年的78 d降低至2008年的23 d。对于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全域而言,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降水与AVCAs和SVCDs呈显着负相关,年日照时数与AVCAs和SVCDs呈显着正相关,年耕地面积与AVCAs和SVCDs呈显着负相关。对洪泽湖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言,年日照时数与AVCAs和SVCDs呈显着正相关,而年耕地面积与AVCAs和SVCDs无显着相关性。同时,对比核心区与其周边农田的FAI值发现,近10年间洪泽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内无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活动。另,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而洪泽湖湿地核心区紧邻洪泽湖畔,因此洪泽湖湿地的AVCAs和SVCDs容易受到洪水的影响,这也在2003年的洪水事件中得以证实,并且洪水对该湿地AVCAs和SVCDs的影响在其后的若干年里一直持续。这说明湖泊湿地植被演化除气象因素以及人类农业活动的影响外,也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3)2000-2009年间盐城湿地保护区全域以及其核心区的AVCAs和SVCDs总体趋于下降。表现为AVCAs由2000年的200.15×104 km2 d降低至2009年的188.84×104 km2 d,SVCDs由2000年的142 d降低至2009年的81 d。核心区的AVCAs由2000年的12.54×104km2 d降低至2009年的11.72×104 km2d, SVCDs由2000年的27 d降低至2009年的5 d。对于盐城湿地保护区全域而言,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降水与SVCDs呈显着正相关,年耕地面积与SVCDs呈显着负相关。对盐城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言,年积温与AVCAs和SVCDs呈显着正相关,而年耕地面积与AVCAs和SVCDs无显着相关性。同时,对比核心区与其周边农田的FAI值,发现近10年间盐城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内无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活动。另,盐城湿地濒临黄海,其岸线目前总体上处于侵蚀状态。岸线的蚀退导致的土地面积减少将直接影响到沿岸滨海湿地的AVCAs和SVCDs值的变化。因此,除气象因素以及人类农业活动外,岸线变迁也是影响滨海湿地植被演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2000—2009年间崇明东滩湿地保护区全域的AVCAs和SVCDs总体趋于下降。表现为AVCAs由2000年的11.20×104km2 d降低至2009年的10.90×104km2d, SVCDs由2000年的124 d降低至2009年的109 d。而崇明东滩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的AVCAs由2002年的2.34×104km2 d上升至2009年的2.39×104km2d, SVCDs由2002年的216d上升至2009年的280 d。对于崇明东滩湿地保护区全域而言,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降水与AVCAs和SVCDs呈显着正相关,年耕地面积与AVCAs和SVCDs无显着相关性。对崇明东滩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而言,气象要素及年耕地面积均与AVCAs和SVCDs无显着相关性。同时,对比核心区与其周边农田的FAI值,发现近10年间崇明东滩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内无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活动。另,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受河海交互作用影响,由于长江泥沙的不断淤积,崇明岛仍然继续着每年平均约150-230 m的速度向东海延伸的势头。湿地面积的淤涨使得该湿地全域的AVCAs和SVCDs的降幅要明显缓于其他几个湿地,同时该湿地的核心区的AVCAs和SVCDs是所选湿地类型中唯一趋于增长的湿地类型。所以除气象因素外,河海交互作用导致的湿地面积淤涨是影响河口湿地植被演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5)近10年间Everglades湿地保护区的SVCDs始终稳定在365 d—366 d,而AVCAs则由2000年的155.06×104 km2 d降低至2009年的153.77×104km2 d。相关性分析表明,年积温和年降水均与其AVCAs呈显着正相关。同时,对比Everglades湿地保护区与其周边农田的FAI值,发现近10年间湿地Everglades保护区内无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活动。另,Everglades沼泽湿地沿岸多为红树林,起到了一定的护岸作用,所以近年来Everglades沼泽湿地的面积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气象因素是影响该湿地的植被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6)四种不同类型湿地近10年的AVCAs和SVCDs曲线趋势线斜率表明,对于四种湿地全域而言,盐城湿地全域的AVCAs和SVCDs曲线下降速度最快,而崇明东滩湿地全域的AVCAs和SVCDs曲线下降速度最缓。对于核心区而言,洪泽湖湿地核心区的AVCAs和SVCDs曲线下降速度最快,崇明东滩湿地核心区AVCAs和SVCDs曲线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同时FAI指数表明,我国的三种类型湿地的核心区内均无大规模的农业种植活动,而核心区以外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农业种植活动。(7)对三种植被指数(NDVI、EVI、FAI)的评价结果表明,EVI指数在农田以及包含农田的植被盖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表现最为优越,因此EVI更适合用于评价洪泽湖湿地全域、盐城湿地全域以及崇明东滩湿地全域的植被。而对于以天然植被为主以及植被盖度相对较低的区域,FAI表现最为优越,因此FAI更适合用于评价洪泽湖湿地核心区、盐城湿地核心区、崇明东滩湿地核心区以及Everglades湿地全域。(8)针对不同湿地的演化动因并结合开发现状,提出如下湿地植被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策略。洪泽湖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包括:退耕还湿,稳定湿地面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严格限制洪泽湖核心区开发;适度开发洪泽湖湿地的旅游资源;改善入湖水质。盐城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包括:优化农业结构;科学维护植物物种多样性;严格控制污染源;适度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崇明东滩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包括:动态划分湿地生态安全界线;增强植被多样性;合理利用及保护湿地水资源。Everglades;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包括:调控水资源;恢复地表水流自然流通;改善水质。

侯春玲[9](201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渍区遥感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构成威胁。盐渍土地的改良利用对实现该区域农业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改良盐渍土地的前提是掌握大面积的土地盐渍化程度。应用遥感技术,结合实测地物光谱和多源影像数据进行盐渍状况调查制图,为快速、准确、全面地监测盐渍化状况提供了可能。本论文采用遥感技术和BP神经网络技术,结合盐渍土和盐生植被的光谱特征,对盐渍土盐分的遥感反演和盐生植被的遥感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实地分别选择不同盐生植被的地表,采集盐渍化土样,利用Q5掌上GPS测量仪和AvaField地物光谱仪获取对应采样点的位置和地物光谱数据,并采用土壤称重法测得土壤含盐量;然后,对盐渍土和盐生植被光谱分别进行了分析。针对盐渍土光谱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立表征不同盐分盐渍土光谱数据与盐分关系的最佳波段组合,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证明BP网络模型在土壤盐分模拟和预测方面具有可行性;针对盐生植被光谱数据,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高光谱数据提取变量并进行排序,有效区分了各种盐生植被,同时本文利用多光谱ALOS影像,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纹理特征,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的合成影像进行分类识别,提高了分类精度。最后对图像进行成图编辑,得到了盐渍化区域盐生植被类型的分布图。试验证明,BP神经网络能较好地模拟土壤含盐量与光谱数据之间的关系,用于建立土壤盐分遥感反演模型是可行的。本文采用辅以纹理特征的神经网络分类法提高了盐生植被的分类精度,提取的盐渍化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能够为当地合理开发利用盐渍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盐渍区域遥感研究的定量发展。

曹冉[10](2010)在《基于遥感方法的松花湖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文中研究指明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的中枢,在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被覆盖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松花湖流域是我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的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遥感方法,选取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Deference Vegetation Idex,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来计算植被覆盖度。本文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植被覆盖度的遥感监测方法以及本文基于植被指数(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的原因。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以Landsat TM/ETM+为数据源,运用了ERDAS、MAPGIS、ARCGIS和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对松花湖流域2000年和2006年两期遥感图像资料处理和分析并进行了植被覆盖度的提取。然后对计算出来的植被覆盖度图像执行非监督分类之后制作分级显示图,分别赋予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松花湖流域2000年2006年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提出了不同覆盖地区植被保护的建议方法,为该区域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彩红外遥感技术在崇明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红外遥感技术在崇明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千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对水质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情况
        2.1.5 植被特征
        2.1.6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流域边界提取及不同空间尺度划分
        2.2.2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及处理
        2.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 千岛湖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3.1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3.1.2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析
        3.1.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分析
    3.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第四章 千岛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4.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4.2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2.1 聚集度(Aggregation Metrics)特征分析
        4.2.2 多样性(Diversity Metrics)特征分析
    4.3 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1 建设用地类型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4.3.2 未利用地类型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4.3.3 耕地类型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4.3.4 林地与草地类型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4.3.5 水体类型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第五章 土地利用对水质影响的多尺度分析
    5.1 1988-2016 年千岛湖水质年际变化
        5.1.1 水质指标年际变化
        5.1.2 水质现状评价
    5.2 分析方法
        5.2.1 皮尔逊相关分析
        5.2.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5.2.3 冗余分析
    5.3 子流域尺度下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5.3.1 子流域内土地利用与湖泊水质相关性分析
        5.3.2 子流域内湖泊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模型
        5.3.3 子流域内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冗余分析
    5.4 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5.4.1 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与湖泊水质相关性分析
        5.4.2 缓冲区内湖泊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模型
        5.4.3 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冗余分析
第六章 基于水环境治理的土地利用整治措施
    6.1 加强入湖河流水质监测,防控源头污染
    6.2 实施区域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6.3 整合零碎地块,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图索引
附录 2 表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地理信息技术内涵与核心
        2.1.1 地理信息技术内涵
        2.1.2 地理信息技术核心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教育信息化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课程整合理论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 调查内容设计
    3.3 问卷调查实施与回收统计
    3.4 调查结果统计
        3.4.1 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3.4.2 基本内涵与原理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3.4.3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状况
        3.4.4 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的认知
        3.4.5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障碍
        3.4.6 教师想法和建议
        3.4.7 教师访谈与回访
    3.5 调查结果分析
        3.5.1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总结
        3.5.2 地理信息技术局限性分析
4 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
    4.1 传统教学设计
    4.2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城市化进程与影响
        4.2.1 夜光遥感卫星图像
        4.2.2 城市扩张
        4.2.3 交通设施
        4.2.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4.2.5 热岛效应
    4.3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区域地理章节知识的教学应用
        4.3.1 目标
        4.3.2 教学过程
    4.4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工具的教学应用
        4.4.1 活动开展工具与目标
        4.4.2 前期准备
        4.4.3 实践活动开展
        4.4.4 学生实践操作
        4.4.5 本节总结
5 教学案例实施与评价
    5.1 课堂实录
        5.1.1 教学实施
        5.1.2 反馈结果信度评估
    5.2 课堂评价
        5.2.1 学生评价
        5.2.2 教师评价
        5.2.3 本节总结
6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提升策略
    6.1 内在因素
        6.1.1 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6.1.2 师生及时反馈并改善
        6.1.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
    6.2 外部因素
        6.2.1 高校优化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
        6.2.2 高校培养专门人员创设更多案例
        6.2.3 相关部门增加对一线教师技能的培训
        6.2.4 中学与教育部门加强教师授课监管
        6.2.5 社会各界对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6.2.6 鼓励更多教学软件的研发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基于Sentinel-2的滇西南地区丛生竹林信息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竹资源分布信息提取
        1.2.2 遥感在竹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1.2.3 竹资源信息提取方法比较
        1.2.4 竹资源遥感监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2.5 滇西南地区丛生竹监测中的不足及解决方案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地形与气候条件
        2.1.3 森林植被类型与分布
    2.2 数据源
        2.2.1 Sentinel-2 遥感影像数据及预处理
        2.2.2 分类及验证样本数据来源
        2.2.3 训练样本的评价
    2.3 分类后处理
    2.4 精度评价
    2.5 小结
3 丛生竹林分类方法比较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随机森林法
        3.2.2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3.2.3 支持向量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三种方法分类结果
        3.3.2 三种方法精度评价
    3.4 小结
4 丛生竹林遥感信息提取的多特征优选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分类特征集的构建
        4.2.2 分类方案设计及参数优化
        4.2.3 多特征优选
        4.2.4 影像分类及后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随机森林参数优化
        4.3.2 特征重要性计算
        4.3.3 分类精度对比
        4.3.4 特征优选分析
    4.4 小结
5 丛生竹遥感信息提取最佳时相研究
    5.1 研究内容
    5.2 数据概况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随机森林参数优化
        5.3.2 特征重要性计算
        5.3.3 分类精度对比
        5.3.4 多特征优选分析
    5.4 小结
6 滇西南丛生竹林分布制图与分布特征
    6.1 研究内容
    6.2 研究方法
        6.2.1 竹林分布制图
        6.2.2 竹林空间分布特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竹林分布及面积统计
        6.3.2 竹林空间分布特征
        6.3.3 竹林地形分布特征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土地整治发展概述
2 土地整治遥感监测体系研究进展
    2.1 多源遥感获取技术研究进展
    2.2 遥感影像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3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研究进展
    2.4 遥感定量反演模型研究进展
3 不同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遥感监测
    3.1 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中的遥感监测
    3.2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中的遥感监测
    3.3 农用地整治中的遥感监测
    3.4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中的遥感监测
    3.5 建设用地整治中的遥感监测
    3.6 生态化土地整治中的遥感监测
4 土地整治项目过程中的遥感监测
    4.1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与风险评估中的遥感监测
    4.2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遥感监测
    4.3 土地整治施工监管中的遥感监测
    4.4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评价中的遥感监测
5 展望

(5)基于ArcGIS景电灌区区域尺度土壤水盐时空分异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土壤水盐进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水盐进程国内研究现状
        1.3.2 土壤水盐进程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特征
        2.1.3 地貌特征
        2.1.4 灌区水文地质特征
        2.1.5 灌区水资源现状
        2.1.6 灌区土地资源现状
3 研究原理与方法
    3.1 遥感影像分类理论
        3.1.1 遥感图像分类基本原理
        3.1.2 最大似然法理论
    3.2 空间插值理论
        3.2.1 传统统计分析简介
        3.2.2 地质统计分析简介
        3.2.3 空间插值方法简介
    3.3 栅格数据权重叠加理论
4 水分时空分异进程
    4.1 地表水时空分析
        4.1.1 地表水数据收集整理
        4.1.2 地表水数据正态检验
        4.1.3 地表水数据最优空间插值方法选取
    4.2 地下水埋深时空分析
        4.2.1 地下水埋深数据收集整理
        4.2.2 地下水埋深数据正态检验
        4.2.3 地下水埋深数据最优空间插值方法选取
    4.3 本章小结
5 盐分时空分异进程
    5.1 地表盐分时空分析
        5.1.1 遥感数据来源
        5.1.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5.1.3 遥感影像最大似然分类
    5.2 土壤盐分时空分析
        5.2.1 土壤盐分数据收集整理
        5.2.2 土壤盐分数据正态检验
        5.2.3 土壤盐分最优空间插值方法选取
    5.3 地下水矿化度时空分析
        5.3.1 地下水矿化度数据收集整理
        5.3.2 地下水矿化度数据正态检验
        5.3.3 地下水矿化度最优空间插值方法选取
    5.4 本章小结
6 土壤水盐时空分异叠加分析
    6.1 栅格数据权重叠加计算过程
    6.2 叠加权重计算
        6.2.1 可拓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6.3 土壤水盐时空分异影响因素权重叠加
        6.3.1 重分类消除量纲
        6.3.2 影响因素权重叠加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不足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绿地缓解城市居住区热环境效应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研究现状
        2.1 基于遥感技术的绿地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研究现状
        2.2 景观布局对热岛效应缓解作用的研究现状
        2.3 绿化植物改善热环境的研究现状
        2.4 居住区绿地改善热岛效应的研究现状
    3 论文主要工作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区概况
        3.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街区热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 遥感影像解译方法
        1.1 TM温度反演
        1.2 EOS卫星数据反演模式
        1.3 上海市下垫面特征提取
    2 上海城市热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子
        2.1 上海夏季热环境现状
        2.2 上海下垫面介质与高温分布的研究
    3 上海街区热环境现状
        3.1 街区下垫面介质特征提取
        3.2 街区的总体温度分布情况
        3.3 样本街区下垫面介质和温度相关性分析
        3.4 外环境下垫面介质对街区热环境的影响
    4 城市绿地对热环境的改善潜力研究
        4.1 温度与NDVI的相关性分析
        4.2 上海城市区域的热环境和绿地指标相关性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住区绿地布局降温效果及影响因子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居住区气温测试
        1.2 样本居住区绿地景观格局解译
        1.3 样本居住区绿地构成计算
        1.4 上海居住区数据分析
    2 景观指标对居住区温度的影响
        2.1 景观绿化指标与居住区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2.2 居住区绿化覆盖率与居住区温度的关系
        2.3 居住区乔木比例与居住区温度的关系
        2.4 居住区绿地平均斑块面积与居住区温度的关系
        2.5 居住区面积与居住区温度的关系
        2.6 居住区容积率与居住区温度的关系
    3 居住区热环境指数评价
        3.1 居住区热环境指数的建立
        3.2 居住区热环境指数的验证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居住区绿化群落的降温效果及影响因子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常见树种和群落的调查
        1.2 单株植物降温效益测试方法
        1.3 居住区不同绿地的降温效应研究方法
    2 上海居住区绿化植物应用现状调查
        2.1 不同居住区绿化配置类型数量调查
        2.2 上海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应用现状调查
    3 常见植物降温增湿特征研究
        3.1 不同植物种类在不同绿化形式中的降温效果
        3.2 不同类型植物蒸腾特征
        3.3 常见绿化植物的LAI
        3.4 部分单株吸热能力
    4 常见植物群落夏季降温增湿特征
        4.1 日进程特征
        4.2 衰减效应特征
        4.3 不同群落类型之间的比较
        4.4 不同群落结构之间的比较
    5 常见植物群落夏季降温能力的影响因素
        5.1 环境温湿度
        5.2 太阳热辐射
        5.3 遮荫
        5.4 盖度
        5.5 LAI对群落降温效应的影响
        5.6 影响群落降温的多因子分析
    6 讨论
    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居住区绿化物种数及出现频率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时空变异遥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资源遥感动态监测
    1.2 森林资源碳储量遥感估算
        1.2.1 国外森林碳储量遥感估算综述
        1.2.2 国内森林碳储量遥感估算
    1.3 森林碳储量空间变异研究
        1.3.1 地统计
        1.3.2 空间异质性
        1.3.3 地统计的应用
    1.4 竹林资源及其对全球变化的贡献
        1.4.1 竹资源监测研究
        1.4.2 竹林生物量研究
        1.4.3 竹林资源碳汇贡献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数据搜集与预处理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植被
        2.1.5 竹产业
    2.2 研究数据获取
        2.2.1 样地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辅助数据
    2.3 数据处理
        2.3.1 样地调查数据处理
        2.3.2 遥感影像预处理
        2.3.2.1 几何精校正
        2.3.2.2 大气校正
        2.3.2.3 地形校正
    2.4 小结
3 毛竹林信息提取与精度评价
    3.1 分类系统
    3.2 毛竹林信息提取
    3.3 分类精度评价
        3.3.1 基于混淆矩阵的精度评价
        3.3.2 基于统计资料的精度评价
    3.4 小结
4 毛竹林时空演变研究
    4.1 安吉毛竹林空间分布特征
    4.2 毛竹林面积动态变化评价方法
    4.3 毛竹林面积动态变化
    4.4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毛竹林时空演变的贡献
        4.4.1 毛竹林演变的空间特征
        4.4.2 毛竹林演变的数量特征
    4.5 小结
5 毛竹林地上碳储量时空动态研究
    5.1 碳储量遥感估算
        5.1.1 自变量设置与筛选
        5.1.2 自变量遥感信息提取
        5.1.3 BP 网络估算生物量碳储量过程
    5.2 毛竹林地上碳储量的时空变化
        5.2.1 毛竹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
        5.2.2 乡镇单位上碳密度的时空变化
    5.3 小结
6 毛竹林碳储量时空变异性研究
    6.1 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
        6.1.1 变异函数理论
        6.1.1.1 半方差函数定义及计算公式
        6.1.1.2 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6.1.2 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
    6.2 毛竹林地上碳储量变异函数计算及模拟
        6.2.1 数据准备
        6.2.2 各时期碳储量统计特征及正态性检验
        6.2.2.1 毛竹林地上碳储量统计特征分析
        6.2.2.2 正态分布检验
        6.2.3 各时期毛竹林地上碳储量/碳密度半方差计算及模拟
        6.2.3.1 半方差计算
        6.2.3.2 半方差理论模型
        6.2.3.3 半方差理论模型的选择
    6.3 毛竹林碳储量空间异质性分析
        6.3.1 空间异质性尺度
        6.3.2 空间异质性组成
        6.3.3 分形维数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典型平原湿地成因及近10年来植被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际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湿地研究进展
        1.2.2 国内湿地研究进展
        1.2.3 不同湿地类型的变化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洪泽湖国家自然湿地保护区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构造
        2.1.3 水文及气候状况
        2.1.4 生物多样性
    2.2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构造
        2.2.3 水文及气候状况
        2.2.4 生物多样性
    2.3 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
        2.3.1 地理位置
        2.3.2 地质构造
        2.3.3 水文及气候状况
        2.3.4 生物多样性
    2.4 Everglades美国沼泽湿地保护区
        2.4.1 地理位置
        2.4.2 地质构造
        2.4.3 水文及气候状况
        2.4.4 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预处理
    3.2 植被指数计算
        3.2.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3.2.2 增强植被指数EVI
        3.2.3 浮藻指数(FAI)
    3.3 图像裁切
    3.4 图像掩膜
    3.5 云掩膜
    3.6 植被指数的评价
第四章 不同类型湿地成因、演化及现状
    4.1 洪泽湖湿地
    4.2 盐城湿地
    4.3 崇明东滩湿地
    4.4 Everglades沼泽湿地
第五章 湿地植被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分析
    5.1 洪泽湖湿地
        5.1.1 洪泽湖湿地全域植被评估
        5.1.2 洪泽湖湿地核心区植被评估
        5.1.3 洪泽湖湿地适应性植被指数评价
    5.2 盐城湿地
        5.2.1 盐城湿地全域植被评估
        5.2.2 盐城湿地核心区植被评估
        5.2.3 盐城湿地适应性植被指数评价
    5.3 崇明东滩湿地
        5.3.1 崇明东滩湿地全域植被评估
        5.3.2 崇明东滩湿地核心区植被评估
        5.3.3 崇明东滩湿地适应性植被指数评价
    5.4 Everglades沼泽湿地
        5.4.1 Everglades沼泽湿地植被评估
第六章 不同湿地植被变化动因及对比分析
    6.1 洪泽湖湿地
    6.2 盐城湿地
    6.3 崇明东滩湿地
    6.4 Everglades湿地
    6.5 不同类型湿地间的对比
第七章 不同湿地植被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7.1 洪泽湖湿地植被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7.1.1 洪泽湖湿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2 洪泽湖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7.2 盐城湿地植被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7.2.1 盐城湿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2.2 盐城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7.3 崇明东滩湿地植被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7.3.1 崇明东滩湿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3.2 崇明东滩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7.4 Everglades湿地植被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7.4.1 Everglades湿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4.2 Everglades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及学术成果

(9)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渍区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土壤盐渍化
    1.1.1 研究的提出
    1.1.2 盐渍土与盐生植被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3.3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土壤盐渍化状况
2.2 光谱数据采集与盐分测定
    2.2.1 土壤样本的采集与盐分测定
    2.2.2 光谱数据的采集
2.3 遥感数据源获取及预处理
    2.3.1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2.3.2 图像预处理 第三章 光谱数据特征分析
3.1 盐渍土光谱曲线特征分析
    3.1.1 盐渍土光谱曲线特征分析
    3.1.2 波段与盐分的关系初步分析
3.2 盐生植被光谱曲线特征分析
    3.2.1 盐生植被类型与盐分之间的关系分析
    3.2.2 盐生植被类型与光谱之间的关系分析
    3.2.3 实测地物光谱与影像光谱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盐渍土盐分遥感反演模型的研究
4.1 盐渍土光谱对盐分影响显着波段的提取
4.2 BP 神经网络反演土壤盐分模型的设计
    4.2.1 BP 神经网络概述
    4.2.2 土壤盐分反演模型的设计
4.3 BP 神经网络反演土壤盐分模型的实现与精度检验
    4.3.1 模型的编程实现
    4.3.2 模型的精度检验
    4.3.3 与线性预测模型的比较 第五章 辅以纹理特征的的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地表覆被分类
5.1 影像纹理特征提取
    5.1.1 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5.1.2 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影像纹理特征
5.2 神经网络分类
    5.2.1 训练样本的选择
    5.2.2 神经网络训练与分类
    5.2.3 分类后处理
5.3 精度评价与比较
    5.3.1 采样方法
    5.3.2 误差矩阵与精度指标
    5.3.3 精度评价结果比较
    5.3.4 误差分析
5.4 制作盐生植被类型分布图 结论
1 结论
2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遥感方法的松花湖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植被覆盖度的遥感监测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生态、气候、植被
    小结
第3章 植被指数的选取
    3.1 植被指数的研究进展
        3.1.1 航空植被指数
        3.1.2 航天植被指数
    3.2 选取NDVI的原因
    小结
第4章 像元二分法
    4.1 像元二分法计算植被覆盖度原理
    4.2 利用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
    小结
第5章 松花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的计算
    5.1 数据介绍
    5.2 数据处理
        5.2.1 波段合成
        5.2.2 图像校正
        5.2.3 图像镶嵌
        5.2.4 图像切割
    5.3 计算NDVI
    5.4 参数的提取过程
    5.5 计算植被覆盖度
    5.6 图像后期处理及结论
    小结
第6章 结论分析与展望
    6.1 不足与改进设想
    6.2 建议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彩红外遥感技术在崇明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千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D]. 黄新. 兰州大学, 2021(11)
  • [2]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陈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基于Sentinel-2的滇西南地区丛生竹林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 严欣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J]. 张超,吕雅慧,郧文聚,高璐璐,朱德海,杨建宇.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1)
  • [5]基于ArcGIS景电灌区区域尺度土壤水盐时空分异进程研究[D]. 刘璐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6]绿地缓解城市居住区热环境效应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秦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7]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时空变异遥感研究[D]. 崔瑞蕊.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8]典型平原湿地成因及近10年来植被变化研究[D]. 于堃. 南京大学, 2011(11)
  • [9]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渍区遥感监测研究[D]. 侯春玲.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10]基于遥感方法的松花湖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D]. 曹冉. 吉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彩色红外遥感技术在崇明县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