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

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郑兴[1](2021)在《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所拥有自然资源的骤减、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威胁,人们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高涨,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正在积极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使资源和产品得以最大化利用。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来提升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的新范式,通过提升物品的使用效率以降低市场的增量需求,从而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在社区场景下进行物品共享,具有共享经济成本低、时效性强、共享更便捷等显着优势,社区物品共享模式应运而生。然而到目前为止,该模式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暴露出了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模式的发展和普及。本课题聚焦于解决中国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充分发挥其在洞察用户需求、解决系统可持续性问题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型可持续的社区物品共享模式,促进该模式在更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课题首先对共享经济、闲置物品交易模式、服务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研究,充分了解各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社区场景下进行物品共享的核心优势,并基于前人对于服务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制定进一步的设计策略;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六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系统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问题分析,从而对社区物品共享模式进行系统性的问题总结;再次,回归用户对物品共享的主要需求以及模式特性,提炼出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潜在机遇;进一步总结出“体验者”和“务实者”两类人物模型、九个用户需求场景,并基于服务价值网络提炼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五大服务模式、设计策略、价值主张,从而对新服务系统进行设计定义;最后,分别对移动端APP、社区物品共享中转站、官方网站三个服务接触点进行具体的设计。课题发现,用户的租借需求频率低是导致该模式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用户参与意愿不足、服务缺乏稳定性、共享物品缺乏吸引力、租借不够便利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模式的发展难度。并从社区场景下用户对物品共享的核心需求出发,提出从满足用户租借物品的“功能性需求”拓展为满足社区青年群体的放松和社交的“体验性需求”,明确“共享有趣生活,共建可持续社区”的价值主张,提炼出租借模式、活动模式、互换模式、寻物模式、物品旅行模式五大服务模式,并进行“物有引力”新服务系统的整体设计。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们更清晰地认识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为社区物品共享模式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提供服务设计视角的创新思路。

黄超梅[2](2021)在《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组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全球的共识,发达国家区域较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政策体系相对完善与成熟。在国际营造的绿色发展氛围下,全球领先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积极性高,但是不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水平存在差异,这是由一系列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导致的。不同驱动因素在产生高水平与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发挥作用不同,产生高与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因素组合路径可能不止一种。因此,本文分析了领先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水平,并探索其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与实践的复杂因果模式。本文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复杂理论,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内容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进展。接着,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评价领先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水平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两组人员对领先制造企业环境相关材料按照0-4进行内容编码,将编码情况汇总再对领先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水平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再次,确定国家经济、环境政策、行业类型、来自行业竞争对手的绿色实践压力、可持续消费市场份额与企业资源能力水平六个因素,作为领先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驱动因素。最后,通过Osiris数据库、联合国发布数据与企业官网公布数据,搜集各变量数据,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研究领先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与实践水平的因果模式。结果表明:第一,在驱动领先制造企业实施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模式中,国家经济与环境政策为必要条件,企业总部所在国家给予其一定的经济与环境政策支持。第二,竞争对手是实施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行业竞争对手施加的绿色竞争压力,在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关系一致,在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关系不一致,该变量可弥补企业资源能力的缺失推动其实现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第三,可持续消费市场与资源能力在推动高与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关系不一致,所以该变量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第四,根据特有因素,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驱动模式划分为四种强主导类型,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因素的驱动模式划分为七种弱主导类型。第五,高与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企业的子实践中,与企业内部相关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与内部管理子实践做得较好,与供应商和客户合作的绿色采购、下游客户在环境方面的合作子实践做得较差。

孙姣[3](2021)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文中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西方经济大步腾飞,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也开始日益紧张。各种生态危机的频频出现使得人类对环境问题不得不加以重视,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转变人类的思维及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思考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对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判,找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业文明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困境入手,考察工业文明的兴起、发展和存在的主要弊端,既能够清晰看到工业文明的本质及其在推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能够清晰看到工业文明行走后的一片荒芜,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接着从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分析入手,阐述生态文明产生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背景是国内外频发的生态危机,进而说明生态文明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纲领。如上所述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可持续的,那二者到底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我们着重从二者的共同点、区别和联系展开阐述的。共同点在于都注重制度保障、物质成果累积和科技创新,区别在于自然价值观、发展观、科技观和消费观不同,联系在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文明,吸收了工业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种更适合于人类与地球共生共荣的历史选择。通过对二者辩证关系的深刻梳理,为今后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启示。最后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丰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发展趋势,但改善成效并不稳定。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科技、倡导生态消费——四方面协同发力,以普及生态文明理论、培育生态意识为切入点,从健全生态园区、完善绿色国民经济体系构建上着手,从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注重绿色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着眼于消费模式转变、树立科学消费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易文燕[4](2021)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消费急速增长,一系列由消费而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弊病突显。大众开始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并越来越多地关注消费的伦理属性,重视自身购买行为对身体健康、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的影响。购物已经成为与伦理相关的决策过程。在农产品领域,消费者对伦理因素的重视尤为明显,伦理危机感也更加紧迫。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焦点逐渐从数量和种类转向安全、健康、生态、社会责任、可持续等伦理因素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对身体、生活和社会更有益的伦理农产品。然而,那些持有伦理态度和意图的消费者却很少进行真正的伦理购买,农产品伦理消费存在着一定的“意图-行为”差距。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消费者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题尤为必要。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经典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探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构成维度及测量,对模型变量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别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对促进农产品伦理购买提出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一: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本研究对伦理消费领域和消费者行为与决策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回顾,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农产品消费特征和中国文化背景,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研究模型共包含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8个变量。其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这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研究内容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是一个独特而复杂、具有多重属性的概念。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集合了公共康健、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为,其内涵十分丰富。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我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内涵维度及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确认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包括生态安全伦理购买、营养健康伦理购买、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社会责任伦理购买、自然渠道伦理购买5个维度共17项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受访消费者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中各个维度的均值。其中,营养健康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排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安全伦理购买维度,再接下来是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维度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最低的是社会责任伦理购买维度。研究内容三: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本研究根据规范的量表设计流程进行了问卷设计,根据科学的调查流程实施了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整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假设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受到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作用。(1)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的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其次是伦理行为控制,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是伦理依从、其次是面子意识,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最后是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产生正向直接作用。(2)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研究内容四: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消费者声称会进行伦理购买,但并没有恰当地反映在销售中。本研究表明,农产品伦理购买“观念-行为”差距确实存在,鸿沟的形成同时受到内部因素(包括消费者自我效能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和外部因素(包括购买行为可控性和伦理情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会受到三类效应的作用:(1)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中介。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继而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2)调节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而是受到了伦理情境的调节。具体而言,在实体环境较好和伦理营销刺激较大的购买情境中,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在实体环境较差和伦理营销刺激不佳的购买情境中的影响。(3)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除了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直接作用之外,还受到伦理行为控制的直接作用。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实践建议:(1)消费者需要建立伦理消费的价值观和态度;培养伦理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模式;提升自身伦理购买能力。(2)企业需要提升伦理农产品感知价值,加大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合理制定伦理农产品价格并完善分销渠道,提升消费者感知行为控制;加大农产品伦理购买促销力度,提升伦理营销情境的作用;协助消费者完成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将成就与伦理消费联系起来。(3)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构建伦理社会规范;加强伦理消费的教育与培训;完善信任机制,建立伦理认证;提供技术支持和给予政策倾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现有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维度和测量进行了新的发展和丰富。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分为5个维度,共17个测量题项。其中,认证标识伦理购买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是本研究提炼的两个新维度,这使得现有的研究更符合我国市场的特有属性和伦理消费的动态发展。(2)将消费者伦理理论与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并实证研究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完整展现了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意图-行为”的全过程。在模型的8个变量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从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在农产品伦理消费领域是适用的,依据中国文化特色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引入的新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理论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中的不足。(3)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检测。本研究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均为潜变量,且调节变量为题项数量较多的连续性潜变量。相对于传统的SPSS分层回归分析,在应对复杂变量间关系模型时,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对于分析变量之间的交互效用更加有效。

贺蕴绮[5](2021)在《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由此将绿色发展的地位充分奠定并有所提升,这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绿色消费观念得以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绿色消费观的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进而将绿色消费理念转化为绿色消费行动。大学生在社会消费领域中,是消费的中坚力量。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往往影响着消费行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未来社会发展所受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较为显着。调查显示,在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消费知识与活动方面,大学生持有认可态度;但认知度有限,并未全面理解概念;在绿色产品消费热情上存在不足,绿色消费行动并未与绿色消费意识保持同步,绿色消费方式选择上可能存在偏差。从以上问题入手,以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为入手点,本文开展系统分析。围绕问题探究绿色消费观培育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促进其绿色消费观的树立,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践行绿色消费观,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顾典[6](2021)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作用在逐渐弱化。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较难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再难对经济发展形成先前那么显着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他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动力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同时选择某个产业对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分别存在什么影响,并且比较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时有什么异同。本文探寻产业结构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针对这两组对象之间的间接影响进行专门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的重要创新点;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绿色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绿色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本文共分八个章节,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按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出了生态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有关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与我们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里的协调发展是统一的,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经历的过程;第二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选题正确是文章有价值的前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说明了该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导论这一章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论文存在的价值,以及主体部分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以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或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或生态效率之间的间接影响。在通常的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概念。生态效率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西方最早开始对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生态福利绩效源于福利的概念,诸大建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见仁见智,总体来讲趋于更加科学与全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原本是不同的研究范畴,对它们的研究看似诞生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发展方向。为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间接影响并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在综述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经典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经典理论,然后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关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克拉克、库茨涅兹、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效率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鲍尔丁、科斯坦萨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福利绩效理论部分介绍了Daly、诸大建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这些经典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闪光点,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学者,为相关的经济学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经典理论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指标就有了理论依据。而且本章后面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这些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理论分析针对的是解决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乃至他们之间的间接影响的剖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文章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第四章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并且对生态经济的两个指标视角下的脱钩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干春晖[1]倡导的泰尔指数是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好的方法,而刘伟[2]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本文利用DEA多阶段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本人借鉴诸大建[3]的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梯度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生态效率、生态福利视角下的脱钩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通过收敛性分析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生态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可以实现的。第五章内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4],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排除了内生性。为了提高生态效率,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一阶滞后效应,不同的地区控制变量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影响。同时本章还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生态化的内在需要和导向,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生态福利绩效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生态福利绩效也相应地处于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讲,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生态福利绩效还没有跨过拐点,那么生态福利绩效还将继续下行。当生态福利绩效跨过了这个拐点,生态福利绩效就将重拾升势,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生态福利绩效的良性循环。在此章处于第五章和第七章之间,是本文主干承上启下的部分。通过stata分析,本章发现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有显着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当的调整,为生态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还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本章内容也为第七章探索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间接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子信息技术、金融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相比较这些产业,在国内清洁能源相关的经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是空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借鉴与分析了他人选取的控制变量,发现虽然个别指标也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够宏观与全面。所以本文尽量挑选最权威、最能涵盖清洁能源整体效果的数据,在实证后得出结论:清洁能源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清洁能源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提升影响机制的作用。本章还利用倍差法对清洁能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本章另外一部分是验证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来讲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这些间接影响效应的提升进而又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进一步改善[5]。同时,本章还针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这两种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和、DID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因地施策。第七章是国际经验分析。本章旨在从他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本文还对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两个案例对中国来讲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中西部等地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过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地区的成功转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第八章是本文结论的总结。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二是计算了生态福利绩效、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状态指标(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定量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是对前人没有专门研究的领域清洁能源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政策咨询,本文认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养。在东部地区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文还呼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更加协调快速的优化发展。

郝红利[7](2021)在《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调控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迫在眉睫。煤炭消费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必须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自2011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50%。而山东省又是中国能源消耗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大省,已约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十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同时,煤炭消耗也造成了雾霾、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全球变暖、控碳的严峻背景下,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如何科学规划十四五期间山东省煤炭消费量并找到调控煤炭消费的主要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煤炭消费典型省份—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按照“回顾评价——影响因素识别——消费量预测——调控路径分析”的研究思路,采用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系统动力学(SD)、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情景分析等研究方法,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实现山东省煤炭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首先,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权将变权方法与TOPSIS方法相结合,构造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对山东省近十余年的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客观评价与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水平虽然前期出现了短暂的下降,但整体发展趋势是好的,由差的发展状态已进入到了较好的发展状态。根据对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比较分析发现,放缓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能效和推进集中供暖等措施,有利于山东省煤炭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可持续发展评价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煤炭消费的潜在变量和显变量,构建山东省煤炭消费结构方程模型(SEM),计算各调控路径的路径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实现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路径主要有五条,其分别为GDP增长率、人口数量、第二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第三,选取山东省近19年煤炭消费数据,构建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未来规划年山东省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到影响煤炭消费系统的关键因素。最后,通过比较SD敏感度分析及SEM路径分析的结果,发现两种方法采用的视角虽有所差异,但识别出的影响煤炭消费量的关键因素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这些重合变量应该是制约山东省煤炭消费量的关键变量。为此,论文将其作为情景分析的对象,按照低、中、高三种不同方案分别设计,并将其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分别进行煤炭消费量预测,探讨完成未来规划年煤炭压减指标的主要情景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GM-IM-EH-PM和GM-IH-EM-PM组合情景既能保证在未来规划年山东省经济适度发展,环境治理方面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压减任务完成率均超过1.2,是比较适合山东省未来发展采用的适宜情景发展模式。此外研究发现,在“十四五”期间山东省GDP平均增长率、第二产业占比、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及工业污染治理投资GDP占比适宜发展区间分别为5.5%~5.6%、31%~32%、0.58~0.60、1.54~1.56。

颜甜[8](2021)在《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理念的迅猛发展,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改变。与此同时,体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使品牌体验成为品牌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众多品牌都开始积极谋求体验升级。随着社会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家电品牌的认同感逐渐超出对产品功能和服务的基本关注,可持续品牌的建设将代表着家电品牌未来发展的潮流。本课题关注家电品牌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并试图为消费者构建由品牌的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线上消费体验。在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对消费者在家电品牌线上消费体验中的体验触点和体验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从品牌可持续价值传播的角度,对倡导和鼓励可持续消费的绿色营销互动设计进行思考,寻找出可持续责任感赋能家电线上消费体验创新的合适途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首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和界定,梳理品牌与线上消费体验的关系,挖掘出可持续设计驱动家电品牌体验升级的重要价值。然后从功能、信息和视觉感知三个层面对知名家电品牌三星和博世的线上商城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当前家电品牌线上商城中由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功能与服务体验的设计优势与不足,并探讨和归纳可持续视角下的品牌线上消费体验趋势。在用户调研阶段,采用用户访谈法、深度访谈法、问卷法对用户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收集目标人群在线上消费体验触点中的痛点和需求,并按照用户对可持续消费的认知程度和行为特征,构建了领跑型、潜在行动型和低认知型用户角色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模式挖掘其消费体验需求。最后,根据洞察聚类分析的维度,梳理出指导后续研究工作的设计思路,并对产品和设计进行定义。继而有针对性的从功能信息、交互体验、营销互动三个方面制定设计策略,指导设计方案的输出。在强调可持续属性的功能信息设计方面: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辅助,帮助用户快速决策;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呈现品牌和产品的可持续属性内容;对涉及专业参数的内容进行简明易懂的说明;强化可持续属性信息的视觉感知,凸显其信息特质。在提升可持续消费体验的交互体验设计方面:提供多条通向目标内容的路径;建立清晰的页面信息架构和层级;采取凸显可持续理念特色的交互方式呈现功能和服务信息;采用劝导式设计的形式提升情感化体验。在品牌的营销互动方面:在线上营销物料的设计中表达品牌对环境和社会的态度;从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和奖励机制入手,设计鼓励用户分享的情感化绿色营销互动内容。最后对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家电线上零售平台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对象主要包括美的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通过梳理家电线上零售系统中的相关体验触点,得出可持续责任感驱动家电线上消费体验创新的设计路径,最终完成由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的界面交互设计。

林玲[9](2021)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桂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如何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加强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的总结,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和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区域发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发现当前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支撑不足、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以及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的发展问题。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已成为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依据桂北民族地区实际,按照“现状评价—问题分析—政策模拟—对策提出”的思路,结合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协调发展、系统障碍因子诊断、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和思想,构建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度模型—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四位一体”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同时构建相适应的“质量-协调-障碍-仿真-对策”路径,“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方法体系。最终形成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的范式。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考虑常规的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产业规模、接待能力的维度之外,还根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独特性,重点突出了少数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维度,为评价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因子。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案例地—龙脊镇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客观数据来源于案例地的统计年鉴,主观数据来源于对案例地居民和管理者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程度的深入式问卷访谈。指标数据的分类量化获取,使得评价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真实的反映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且,文章通过考虑系统的动态复杂性,建立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进行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仿真分析,模拟不同政策对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效果,形成促进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几点成果:第一,通过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我国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发展现状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同时,样本中的大部分区域的旅游小城镇产城协调发展不足和产业支撑不足。广西旅游小城镇“桂北集聚”的分布特征,以及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的社会发展现状,表明桂北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明显,不管对于我国旅游小城镇还是广西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典型性。第二,通过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特性、发展机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支撑不足、产城协调发展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以及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的发展问题。但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拥有明显的资源和区位发展优势,如何应对以上发展现状,是文章旨在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是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本质。基于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内涵和目标、作用机理,以及耦合机理分析,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体系。途径模型是三个部分的有机整体: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协调度、障碍度、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彼此衔接。协调度模型是综合评价模型。协调度在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基础上,从系统协调的角度,加入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协调性的考核。从系统内部的耦合程度和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两个角度,科学评价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水平。障碍度模型是建立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的数学统计模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进行障碍量化,有利于找出影响研究目标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障碍度量化,找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来调整管理政策。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政策仿真模型,通过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描述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模拟计算统计指标值得分。在此基础上,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和干预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并以此作为提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第四,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和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协调-障碍-仿真-对策”路径,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体系。首先,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紧接着,基于评价结果查明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状态;第三,厘清制约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政策仿真模拟。该方法体系能够对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开展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第五,以桂北龙脊镇为例,依托上文构建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和方法体系,对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对性的对策。1)近年来龙脊镇旅游小城的可持续发展质量指数增长明显,政府对龙脊镇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调控的成效逐渐显现。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正在愈发加强,协调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业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引导作用存在较大波动,作用不够显着等问题。2)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级障碍因子诊断结构表明:研究期间,龙脊镇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不断的调整,但并未寻求到最佳的调控策略。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二级指标障碍度因子诊断:在整个研究期间二级指标的平均障碍度中,龙脊镇的旅游产业规模和接待能力,以及龙脊镇的资源环境是二级指标的主要障碍因子。二级指标历年的障碍因子障碍度也发生变化。从2013年,障碍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接待能力、产业规模、经济要素、社会要素、资源环境。2018年该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高到低依次是产业规模、资源环境、社会要素、接待能力、经济要素。三级指标障碍度因子。旅游饭店数、旅游接待总人次增长率、网络搜索指数、经济收入多样化指数、旅游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旅行社数、出行便捷率是历年出现频率最高的障碍度因子。3)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模拟仿真实验,仿真步长为1年,仿真时间为2013-2033年,共20年。根据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度因子,以及系统动力模型指标,确定民族文化保护程度、游客数量、收入多样性指数、旅游产业系数、社会服务建设系数作为输出变量,反映龙脊镇发展的调控效果。通过改变模型参数:政府监管系数、旅游节庆拉动系数、旅游宣传系数、旅游产品开发系数,分析模型参数的变动,分析这些变量对输出变量的影响。通过不断模拟、讨论、优化,最后形成促进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和系统间协调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增强监管投入和市场推广投入,控制旅游产品开发广度,深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能够有效推进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的提升,推进龙脊镇旅游小城镇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六,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根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案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创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创新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强化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支撑工作的建;构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完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杨贤传[10](2021)在《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文中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环境破坏40%应该直接归因于人类的非绿色消费,而工业污染又多数是由消费需求驱动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和“碳中和”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厘清城市居民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并据此设计有效干预与引导策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题中要义。此外,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发现由驱动因素激活的积极绿色态度(动机)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真实的绿色购买行为,出现了态度(动机)-行为偏差,相应地,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就成为了绿色消费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结果兼论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质性研究-实证研究-扩散仿真-引导策略构建”为研究主线,选取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围绕行为驱动机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修复、行为扩散仿真等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绿色购买行为内涵重构和维度划分。作为绿色消费行为的核心维度,绿色购买行为被普遍认为是单维的,本文通过典型消费者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基于绿色购买活动的现实表现和演化进阶规律,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关心为标准,重新界定和发展了绿色购买行为的概念内涵,构建了一个更具涵盖性的进阶式三维度结构模型,即绝对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和随机绿色购买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三类绿色购买行为均不程度存在,其中兼顾双重诉求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分布最为广泛,后续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三维度划分的合理性。(2)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质性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方法萃取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及主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接着引入成熟的S-O-R理论和目标框架理论描绘了一个兼顾利己诉求和利他诉求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即内部和外部刺激因素通过激活三维目标框架进而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驱动机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调节了三维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3)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的量化研究。开发或修订完研究量表后,对中东部和东北城市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345份有效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个人月收入、职业类型、组织性质、职位等级、城市等级和城市所属地理区域上存在显着差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ping法和PRODCLIN2程序检验了28条总体中介效应和84条具体中介效应,从而全面呈现出了内外部驱动因素通过目标框架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也更加有利于发现和解释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具体成因。同时,本文采用阶层式回归,结合使用Process v3.3和Johnson-Neyman法(简写为J-N法)检验和探讨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对功利目标动机(框架)、享乐目标动机(框架)、规范目标动机(框架)与绿色购买行为影响路径中的潜在调节作用。上述调节变量对三维目标动机与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关系中调节效应的显着性、强度和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有助于拓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探索视角。(4)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分析。运用加权小世界网络理论构建了消费网络中个体间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模型,借助Matlab仿真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探索了网络中情境因素干预下个体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总的来看,“随机关系强度”网络、“弱关系”网络和“强关系”网络下,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中的发送方,与其它两种模式相比能带来更高的行为增长率或最低的行为降幅,且网络均衡性更优,多数情况下能够最快实现网络整体均衡。加入情境因素的最强影响后,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效率受到多元动机的共同影响,涨跌互现;在“弱关系”网络中,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发送方时,网络中全体节点的行为扩散表现明显好于强度优先模式和随机模式,同时,势差优先模式下的网络均衡性更优,而且更快实现整体网络均衡。相对于“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受到情境因素的干扰影响更大。(5)以“双重诉求”兼顾为核心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分别从个体心理因素驱动、媒体劝导、人际互动、双重诉动机激活、绿色购买行为分类引导、情境因素积极干预和购买者属性特征的精确靶向引导等七个方面出发,以系统性和全局性视角构建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体系。同时,在文献研读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复杂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策略。该论文共有图97幅,表112个,参考文献330篇。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共享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物品共享模式与社区场景
        1.1.3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4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面临的挑战
        1.1.5 共享经济模式的服务设计干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性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性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架构
第二章 共享经济与服务创新
    2.1 共享经济
        2.1.1 共享经济及相关概念
        2.1.2 共享创新模式与方法
        2.1.3 用户参与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
        2.1.4 共享经济研究对课题的启发
    2.2 闲置物品交易模式
        2.2.1 闲置物品交易模式研究
        2.2.2 闲置物品交易模式分类
        2.2.3 社区场景下的优势
    2.3 服务设计及创新方法
        2.3.1 服务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2.3.2 设计思维与服务设计方法
        2.3.3 服务设计应用于社区物品共享模式创新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案例分析与主要问题
    3.1 社区实地考察-深圳市宝安区
        3.1.1 实地考察选址
        3.1.2 实地考察目的
        3.1.3 实地考察方法
        3.1.4 实地考察过程记录与分析
        3.1.5 实地考察结论与局限性
    3.2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案例分析
        3.2.1 六个代表性案例简介
        3.2.2 案例类比分析
    3.3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问题分析
    3.4 模式的系统性问题总结
        3.4.1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系统性问题梳理
        3.4.2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用户需求分析与机会洞察
    4.1 物品品类与用户参与动机的深度访谈
        4.1.1 深度访谈目的
        4.1.2 深度访谈形式与内容
        4.1.3 深度访谈数据与结果分析
        4.1.4 深度访谈结论与局限性
    4.2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特性分析
        4.2.1 回归社区物品共享模式
        4.2.2 低频使用物品的闲置原因洞察
    4.3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机遇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服务系统构建
    5.1 人物模型构建与需求场景分析
        5.1.1 基于8 位深访用户的行为变量分析
        5.1.2 人物模型构建
        5.1.3 用户需求场景分析
    5.2 服务价值网络构建
        5.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5.2.2 设计策略提炼
        5.2.3 服务模式提炼
        5.2.4 价值主张提炼
        5.2.5 服务价值网络
    5.3 五大服务模式
        5.3.1 租借模式
        5.3.2 活动模式
        5.3.3 互换模式
        5.3.4 寻物模式
        5.3.5 物品旅行模式
    5.4 服务系统功能提炼
        5.4.1 服务体验地图
        5.4.2 子问题定义与设计发散
    5.5 服务系统设计
        5.5.1 设计定位
        5.5.2 服务供给图
        5.5.3 服务生态系统地图
        5.5.4 商业模式画布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服务触点设计方案
    6.1 “物有引力”品牌形象设计
    6.2 移动端APP设计
        6.2.1 核心功能
        6.2.2 信息架构
        6.2.3 APP草图原型设计
        6.2.4 移动端APP产品介绍
    6.3 社区共享中转站设计
        6.3.1 核心功能
        6.3.2 功能结构及布局
        6.3.3 产品意向图与草图设计
        6.3.4 产品介绍
    6.4 .官方网站设计
        6.4.1 核心功能
        6.4.2 信息架构
        6.4.3 网站草图原型设计
        6.4.4 产品介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课题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论文图表来源
附录二:实地考察路访数据记录
附录三:线上深度访谈工具包与数据记录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及实践成果

(2)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组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
        2.1.2 制度理论
        2.1.3 资源基础理论
        2.1.4 复杂理论
    2.2 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的国内外研究
        2.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2.2.2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驱动因素关系
    2.3 内容分析法相关的研究
    2.4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相关的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领先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水平分析
    3.1 内容分析法与样本的选择
        3.1.1 内容分析法研究步骤
        3.1.2 样本选择
    3.2 量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水平
        3.2.1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指标构建
        3.2.2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内容编码
        3.2.3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编码信效度检验
        3.2.4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整体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领先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组态分析
    4.1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与驱动因素
        4.1.1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研究步骤
        4.1.2 驱动因素指标确定
        4.1.3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2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4.2.1 变量校准
        4.2.2 必要条件检验
        4.2.3 真值表分析
        4.2.4 稳健性分析
    4.3 模糊集定性比较结果分析
        4.3.1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条件组合构型
        4.3.2 高与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模式分析
        4.3.3 高与非高水平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模式子实践分析
    4.4 驱动模式实践分析
        4.4.1 加强国家经济支持营造重视环境氛围
        4.4.2 塑造面向工业企业绿色竞争力
        4.4.3 提升客户与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意识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1 主要研究结论
        5.1.2 政策建议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与实践水平校准锚点分布图
附录 B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与实践水平校准后数值
附录 C 全球领先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子实践均值
致谢

(3)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研究概况
        (二)关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
        (三)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内容与构架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构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一部分 工业文明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困境
    一、工业文明的兴起
        (一)工业文明的本质
        (二)工业文明的历史起点——英国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在世界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工业文明的发展
        (一)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发展
        (二)工业文明在我国的发展
    三、工业文明的痼疾
        (一)人类中心主义盛行
        (二)公众陷入消费主义泥潭
        (三)经济增长至上
第二部分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分析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一)本来基因: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二)原来基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三)外来坐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分析
        (一)全球生态状况
        (二)我国生态状况
    三、生态文明产生的时代意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发展
        (二)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行动纲领
        (三)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中国方案
第三部分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共同点
        (一)注重制度保障
        (二)强调物质成果累积
        (三)重视科技创新
    二、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
        (一)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二)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
    三、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区别
        (一)机械论价值观与有机论自然观
        (二)经济增长观与科学发展观
        (三)征服型科技观与和谐型科技观
        (四)消费主义消费观与生态消费观
第四部分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辩证关系的当代启示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普及生态文明理论
        (二)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三)拓宽公众参与平台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
        (二)健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三)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发展生态科技
        (一)确立生态科技价值观
        (二)践行生态科技发展原则
        (三)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
    四、倡导生态消费
        (一)政府引导消费模式转变
        (二)企业树立环保和责任意识
        (三)大众树立科学消费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伦理消费主义的蓬勃发展
        1.1.2 农产品消费观的转变
        1.1.3 农产品伦理购买的“意图-行为”差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专家访谈
        1.3.3 问卷调查
        1.3.4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2.1.1 伦理
        2.1.2 伦理购买行为
        2.1.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
        2.1.4 伦理农产品
        2.1.5 伦理消费者
    2.2 理论基础
        2.2.1 伦理的两大基本理论
        2.2.2 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
        2.2.3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与测量的相关研究
        2.3.2 消费者伦理决策模型的相关研究
        2.3.3 计划行为理论在伦理购买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2.3.4 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
    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的提取
        3.1.1 计划行为理论和伦理决策理论研究框架下的变量
        3.1.2 中国文化背景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修正变量
        3.1.3 引入可能的新解释变量
    3.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假设的提出
        3.2.1 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下的假设路径
        3.2.2 购买意图、购买计划、购买行为的假设路径
        3.2.3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路径
        3.2.4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假设路径
    3.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模型
        3.3.1 研究模型的架构
        3.3.2 研究模型的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
    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价值导向与核心价值原则
    4.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测量初始问卷的设计
        4.2.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初始测量题项的提出
        4.2.2 小组讨论
        4.2.3 专家访谈
        4.2.4 小范围调查
        4.2.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初始测量问卷的确定
    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 前测的数据收集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和标准
        4.3.3 项目分析的结果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3.5 信度分析的结果
    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4.1 正式调查的数据收集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与标准
        4.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4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4.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的结果
        4.4.6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4.5 结论与讨论
        4.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正式量表与题项的讨论
        4.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被删除题项的讨论
        4.5.3 中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概况统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设计
        5.1.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变量的测量
        5.1.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设计
        5.1.3 小规模访谈
        5.1.4 前测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调整
    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数据收集
        5.2.1 正式问卷样本单位数的确定和发放
        5.2.2 样本概况
    5.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分析与检验方法介绍
        5.3.1 结构方程模型
        5.3.2 AMOS分析工具
    5.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数据分析
        5.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5.5.1 模型的初始拟合评价
        5.5.2 模型拟合度修正与检验
        5.5.3 潜变量的路径分析
        5.5.4 直接效应的假设验证结果
        5.5.5 直接效应的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5.6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5.6.1 中介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5.6.2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检验
        5.6.3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假设验证结果
        5.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5.7 人口统计因素的检验
        5.7.1 性别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7.2 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7.3 收入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
    6.1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因素模型
    6.2 二因子中介效应: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6.2.1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的界定
        6.2.2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检验
        6.2.3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6.3 调节效应:伦理情境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6.3.1 调节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6.3.2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检验
        6.3.3 调节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确认了我国农产品消费朝着伦理消费的方向发展
        7.1.2 明确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及其度量
        7.1.3 构建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
        7.1.4 剖释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
        7.1.5 剖析了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
    7.2 实践与管理应用
        7.2.1 应用于消费者的策略建议
        7.2.2 应用于企业的策略建议
        7.2.3 应用于政府和相关组织的策略建议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调查问卷
附录B 中介效应检定语法编写
附录C 调节效应检定中Ping (1995)计算公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绿色消费观概述
    2.1 绿色消费观的内涵及特点
        2.1.1 绿色消费观的内涵
        2.1.2 绿色消费观的特点
    2.2 绿色消费观的理论来源
        2.2.1 中华传统的生态思想观念
        2.2.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2.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意义
        2.3.1 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
        2.3.2 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2.3.3 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现状
    3.1 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研结果分析
    3.2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的成效
        3.2.1 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
        3.2.2 对绿色消费知识的认同
        3.2.3 对开展绿色消费活动的认同
    3.3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3.1 对绿色消费认知程度偏低
        3.3.2 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行为滞后于绿色消费观念
第4章 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的制约因素
    4.1 绿色消费观的社会制约因素
        4.1.1 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不够完善
        4.1.2 绿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困境
        4.1.3 消费符号化的舆论导向
    4.2 绿色消费观的学校制约因素
        4.2.1 应试教育理念对绿色消费观念的忽视
        4.2.2 绿色消费观教育体系不完善
        4.2.3 大学精神被商业文化侵袭
    4.3 绿色消费观的家庭制约因素
        4.3.1 家长教育理念的错位
        4.3.2 家长环保意识的缺位
        4.3.3 家长消费观念的消极影响
    4.4 绿色消费观的自身制约因素
        4.4.1 超前的消费心理驱使
        4.4.2 盲目的消费行为动机
        4.4.3 大学生缺少经济独立性
第5章 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策略
    5.1 建立和发展节约型社会,倡导绿色消费观
        5.1.1 加大绿色消费观的宣传力度
        5.1.2 健全绿色消费教育体系
        5.1.3 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与制度
    5.2 学校发挥育人优势,引导绿色消费观
        5.2.1 于学校教育中开展绿色消费观教育
        5.2.2 应用校园资源加强绿色消费观的引导
        5.2.3 于社团活动中渗透绿色消费观
    5.3 加强家庭教育,推动绿色消费
        5.3.1 发挥父母榜样作用
        5.3.2 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5.3.3 配合学校指导学生消费行为
    5.4 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践行绿色消费观
        5.4.1 抑制盲目消费,树立正确金钱观念
        5.4.2 提升自身绿色素养,树立绿色价值取向
        5.4.3 在物质与精神需求和谐统一下,践行绿色消费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6)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第二节 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一、生态效率
        二、生态福利绩效
        三、其他生态有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经济耦合机制的研究综述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公式模型构建
    第一节 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二、生态效率的发展规律
        三、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四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变量测度及生态经济指标的脱钩收敛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产业结构测度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生态效率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生态福利绩效
        一、方法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脱钩分析
        一、生态效率脱钩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脱钩分析
    第五节 收敛性分析
        一、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收敛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耦合及解耦分析
        一、耦合分析
        二、解耦分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的设立
    第三节 基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变量处理及实证分析
    第四节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第二产业比重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互联网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城镇化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清洁能源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清洁能源生态效率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四节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优劣
    第二节 某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二、德法英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第三节 国际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调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综述
        1.2.2 煤炭消费预测研究综述
        1.2.3 能源消费调控方法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回顾性评价
    2.1 山东省煤炭消费现状分析
    2.2 山东省煤炭消费可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2.2.1 指标体系构建
        2.2.2 数据标椎化处理
        2.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4 指标评价方法
        2.2.5 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2.3 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性发展评价
        2.3.1 各子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评价
        2.3.2 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三章 基于SEM模型的制约煤炭可持续性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3.1 变量确定
        3.1.1 经济发展潜变量
        3.1.2 社会人口潜变量
        3.1.3 环境污染潜变量
        3.1.4 能源消费潜变量
    3.2 信度检验
    3.3 效度检验
        3.3.1 KMO及Bartlett's检验
        3.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3.4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煤炭消费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4.1 子系统划分及变量确定
    4.2 系统流图及方程构建
    4.3 真实性检验
    4.4 敏感性分析
第五章 基于总量压减指标约束的煤炭消费调控路径研究
    5.1 基于SD与SEM耦合的情景设计
    5.2 基于SEM与SD耦合的情景分析
    5.3 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国际品牌升级的发展趋势
        1.1.2 品牌可持续理念是中国家电品牌升级的关键抓手
        1.1.3 线上体验是重塑可持续家电品牌升级的主要途径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可持续设计与品牌的相关研究
        1.3.2 品牌与线上体验设计的相关研究
        1.3.3 可持续品牌的相关案例及应用
        1.3.4 归纳总结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流程
第二章 可持续理念及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相关概念及设计现状
    2.1 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与品牌应用
        2.1.1 可持续的概念及发展
        2.1.2 可持续理念在零售品牌体验中的应用及特性
        2.1.3 可持续理念在品牌体验升级中的价值
    2.2 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现状
        2.2.1 线上消费体验设计与品牌
        2.2.2 家电类品牌线上消费体验的内容
        2.2.3 家电类品牌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的发展
    2.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2.3.1 分析与比较的维度拟定
        2.3.2 三星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2.3.3 博世线上消费体验设计分析
        2.3.4 可持续责任感视角下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现状与问题
        2.3.5 可持续责任感视角下家电线上消费体验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调研分析
    3.1 用户调研的策划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方法
    3.2 用户初步访谈
        3.2.1 用户访谈概述
        3.2.2 用户访谈实施流程
        3.2.3 用户访谈调研过程
        3.2.4 目标用户初步访谈洞察导出
    3.3 问卷调研
        3.3.1 问卷设计和制作
        3.3.2 问卷调研的实施
        3.3.3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3.4 典型用户深度访谈
        3.4.1 用户深度访谈的设计
        3.4.2 用户深度访谈的记录
        3.4.3 用户深度访谈的洞察导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策略
    4.1 洞察导入
        4.1.1 洞察聚类与归纳
        4.1.2 设计的初步想法
        4.1.3 用户角色模型的构建
    4.2 产品定义概述
        4.2.1 设计方向确定
        4.2.2 功能内容导出
        4.2.3 场景故事构建
    4.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策略构建
        4.3.1 强调产品可持续属性的信息设计策略
        4.3.2 提升可持续消费体验的交互设计策略
        4.3.3 贴合可持续价值理念的品牌营销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美的线上消费体验设计
    5.1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概述
        5.1.1 家电线上零售触点规划
        5.1.2 家电线上零售系统图
        5.1.3 家电线上零售服务蓝图
    5.2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功能层级分析
        5.2.1 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的功能关系定位
        5.2.2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卡片分类
        5.2.3 功能组和层级定义
    5.3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平台信息交互设计
        5.3.1 产品信息架构设计
        5.3.2 主要场景页面交互原型设计
        5.3.3 产品核心流程设计
    5.4 原型评估与测试
        5.4.1 测试过程
        5.4.2 测试结果
        5.4.3 原型迭代与再测试
    5.5 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零售系统的视觉呈现
        5.5.1 界面视觉风格定位与情感叙事
        5.5.2 移动端APP主界面视觉设计
        5.5.3 PC端网页主界面视觉设计
    5.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二:图片与表格来源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旅游城镇化研究
        1.3.2 旅游小城镇研究
        1.3.3 桂北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1.3.4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1.3.5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1.3.6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桂北民族地区
        2.1.2 民族旅游
        2.1.3 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2.1.4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型城镇化理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2.5 旅游真实性理论
        2.2.6 系统动力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1.1 数据资料情况
        3.1.2 我国旅游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3.1.3 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2 我国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2.1 数据资料情况
        3.2.2 我国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3 广西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3.1 广西旅游小城镇分布特征
        3.3.2 广西旅游小城镇社会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4.1 桂北民族地区小城镇特性
        4.1.1 桂北民族地区区位和民族聚落分布特点
        4.1.2 桂北民族地区地理环境
        4.1.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4.2 桂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分析
        4.2.1 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
        4.2.2 旅游业发展宏观背景
        4.2.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4.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
        4.3.1 桂北民族地区当代小城镇主要类型和数量
        4.3.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4.3.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综合效益分析
    4.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
        4.4.1 小城镇空间组织的离散性
        4.4.2 产业支撑不足
        4.4.3 产城协调发展不足
        4.4.4 生态保护任务重
        4.4.5 民族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彰显
        4.4.6 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城镇设施薄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5.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描述
    5.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5.2.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2.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5.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作用机理
        5.3.1 小城镇建设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
        5.3.2 民族旅游发展对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机理
    5.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机理
        5.4.1 经济耦合协调
        5.4.2 社会耦合协调
        5.4.3 资源环境协调
    5.5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型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6.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6.1.1 桂北面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内涵辨析
        6.1.3 指标权重赋值
        6.1.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方法
    6.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
    6.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诊断与识别
        6.3.1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层级构建
        6.3.2 障碍度诊断模型构建
    6.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
        6.4.1 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的原理和步骤
        6.4.2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系统反馈结构分析
        6.4.3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6.4.4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参数、检验和策略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以龙脊镇为例
    7.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7.2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障碍因子诊断和识别
        7.2.1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7.2.2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发展质量分析
        7.2.3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分析
        7.2.4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系统障碍因子识别和诊断
    7.3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
        7.3.1 模型参数选取
        7.3.2 模型的仿真分析
        7.3.3 模型的策略分析
        7.3.4 龙脊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推动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8.1 规划引领,顶层设计
    8.2 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
    8.3 创新升级旅游产品
    8.4 强化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工作
    8.5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8.6 完善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绿色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绿色购买行为内涵研究与结构发展
    2.3 常用理论基础及模型
    2.4 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简评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3.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因素选择与界定
    3.2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量表修订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结构
    4.3 正式量表的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5.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2 城市居民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分析
    5.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5.4 内外部刺激因素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效果分析
    5.5 目标框架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5.6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5.7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5.8 本章小结
6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
    6.1 基于关系强度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选择
    6.2 城市居民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的仿真建模
    6.3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我国城市居民扩大绿色购买行为的策略建议
    7.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引导建议
    7.2 做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识别与修复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服务设计研究[D]. 郑兴. 江南大学, 2021(01)
  • [2]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驱动因素组态研究[D]. 黄超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D]. 孙姣.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4]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D]. 易文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5]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策略研究[D]. 贺蕴绮. 吉林大学, 2021(01)
  • [6]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D]. 顾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7]山东省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调控路径研究[D]. 郝红利. 山东大学, 2021(12)
  • [8]可持续责任感驱动的家电线上消费体验设计研究 ——以美的为例[D]. 颜甜. 江南大学, 2021(01)
  • [9]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 林玲.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10]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D]. 杨贤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