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α-干扰素与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对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于虎,张鸿昌,柏清[1](2021)在《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恩替卡韦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接诊的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讨论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炎性因子指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恩替卡韦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降低其体内炎性反应的同时加速促进肝功能指标的恢复,效果显着的同时具备更强的药物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价值,值得临床积极采纳并加以推广。
郑晓婷[2](2021)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2b,PEG-IFNα-2b)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病毒疗效及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探讨穴位敷贴在PEG-IFNα-2b治疗CHB的临床应用上能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抗病毒疗效,为抗病毒疗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方法:本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9年08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予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50例予PEG-IFNα-2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和24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HBV血清学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及血常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3.6%、95.7%)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LDQ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CLDQ表评分高于治疗12周、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CLDQ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在降低HBs Ag定量及增加HBs Ag≤2×104 IU/m L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HBe Ag定量: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论是HBe Ag下降的量还是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治疗24周,试验组无论是HBV DNA下降的量还是HBV DNA下降≥2log IU/m L的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ALT、AST: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ALT、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在改善NEUT、PLT下降水平和降低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WBC方面无优势;治疗24周,试验组在改善WBC、NEUT、PLT下降水平及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疗效显着,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CLDQ表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PEG-IFNα-2b更具有优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能降低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ALT及AST等指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3)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可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的发生,减少PEG-IFNα-2b可逆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减毒作用。(4)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取长补短,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郑春榕[3](2021)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藿枳汤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之间,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经肝活检肝脏组织学确诊满足S2-S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人,采用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5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大于等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肝功能、肝硬度值(LSM)、肝活检组织学、病毒学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两组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计脱落病人4人,其中观察组3人,对照组1人。观察组52人疗程达6个月,其中27人疗程达12个月,对照组54人疗程均达12个月。(2)疗程3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降低ALT、AST水平方面更显着(P<0.05)。(2)HBV-DNA阴转率方面,观察组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得更多(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34人,有效率为65.4%,而对照组的证候积分虽有所改善,但尚未有人达到积分下降30%以上的有效疗效标准,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疗程6月时:(1)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HBV-DNA阴转率情况均较疗程3月时改善显着(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硬度值方面,两组病人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佳(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P<0.001);(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达到有效的病人有49人,有效率为94.2%,相比对照组达到有效的例数为41人,有效率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疗程12月时:(1)肝硬度值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疗程达12个月的27例患者与对照组同期治疗达12个月的54例患者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较疗程6月时改善显着(P<0.001),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27例患者的疗效均达显效及治愈,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1.9%,两组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在改善肝功能、病毒学水平、肝硬度值、中医证候等方面比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更显着,且疗程越长,效果越佳。2.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在疗程6月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比单用恩替卡韦组更佳,且在延长疗程至12月时,效果更加显着。
杨爽[4](2021)在《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遵循随机分配的原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免煎颗粒剂八珍荔核抗纤方和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指标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的变化,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和对比结果,得出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⑴干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HBV DNA定量、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均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⑵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⑶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⑷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单项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仅胁下痞块改善程度较轻(P>0.05);对照组对胁下痞块、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溏烂、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方面,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肝功能指标:对于ALT、AST、TBIL三项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三项指标皆有改善作用(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ALT、AS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TBIL的改善中,差异性不大(P>0.05)。⑹HBV DNA定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组为23例,应答率为76.66%,对照组为21例,应答率为70.00%,提示两组均对HBV DNA定量的应答率有较好的效果。⑺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BV DNA定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黄鹏[5](2021)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检测0周、12周、24周、48周的血清HBeAg滴度、HBV DNA、ALT、AST、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血清HBeAg滴度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BeAg滴度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血清HBeAg滴度降低程度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3、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治疗24周、48周时,观察组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4、血清HBV DNA下降值比较:从治疗12周开始,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呈连续下降趋势。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值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5、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观察组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6、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的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7、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治疗前Treg/Th17比率的比较:根据两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Ag是否发生血清学转换,分为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比较两组治疗前Treg/Th17比率,结果显示,转换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及Treg/Th17比率均低于未转换组(均P<0.05)。8、肝功能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ALT和AST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9、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10、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够促进慢乙肝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提高HBV DNA转阴率及病毒学应答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白花香莲解毒颗粒通过调节机体Treg/Th17平衡轴,恢复对HBV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功能,从而发挥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的作用。
胡晓[6](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汪士豪[7](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分析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肝脏生化指标、HBV-DNA、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关系,探索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及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CHB患者的中医辨证以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941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来检测,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肝脏病理以及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的关系。3.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41例CHB患者。(1)分析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五种证型之间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133.65±97.45),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68.88±50.02),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TBiL水平最高(21.94±14.94),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水平最高(7.17±0.88),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660,P<0.001),说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出加重的趋势。(3)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病例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轻,分布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最重,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中医证型关系:肝组织中的HBsAg检出率为89.9%,不同证型的HBsAg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检出率为39.9%,不同证型的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检出率最高(54.7%),肝郁脾虚证检出率最低(34.6%),两种证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肝脏病理关系:分析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与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发现(χ2=7.631,P=0.006<0.05),说明HBcAg检出率与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3-G4阳性表达率更高;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与CHB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时将患者相关西医检测指标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相结合对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郑亮[8](2020)在《抗病毒干预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化疗的同时给予预防性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寻找可能治疗和预防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化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和肝功能受损的有效药物,为避免化疗延迟或终止、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莱芜市人民医院住院、由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疗前7天开始给予恩替卡韦0.5 mg口服,每日1次,一直到化疗结束后4周,对照组患者常规化疗前不给予抗病毒治疗,但出现肝功异常或乙肝病毒再激活后给予恩替卡韦及保肝药物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的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发生率、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差异、化疗延迟或中断、化疗的毒性反应等指标变化。结果: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0.56,P>0.05)。化疗2周期及4周期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着高于化疗前ALT、AST及TBIL水平(F=2.6415.27,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t=2.145.31,P<0.05),观察组患者中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有2例(占5.0%),对照组患者中乙肝病毒再激活患者有8例(占20.0%)。观察组患者的乙肝病毒再激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4.200,P<0.05)。乙肝病毒再激活与HBV-DNA载量有关,当HBV-DNA≧105copis/ml容易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而与患者性别、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关。观察组患者中因Ⅲ、Ⅳ度肝功异常有化疗延迟或化疗中断情况发生的患者有3例(占8.6%),对照组患者中因Ⅲ、Ⅳ肝功异常有化疗延迟或化疗中断情况发生的患者有9例(占25.7%)。观察组患者中化疗延迟或化疗中断情况的出现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3.621,P<0.05)。两组患者化疗的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疲乏等,大多为2级以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结论: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能够减轻肝功能损伤程度,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发生率。
吴帅[9](2020)在《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停药时乙肝表面抗原水平预测停药后应答》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包括口服的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ide(acid)analogues,NAs)及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干扰素的优势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率及乙型肝炎 e抗原(Hepatitis B envelop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NAs。[4-9]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时HBsAg水平,可否作为预测其长期结局及停药后应答,目前相关研究较少。[21]目的:根据IFN治疗CHB停药时HBsA g水平预测其长期结局及停药后应答。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2010年12月至2017年12月份采用IFN治疗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停药时HBsAg定量水平(0.05<HBsAg≤10IU/ml[组1]、10IU/ml<HBsAg≤2001U/ml[组2]、HBsAg>200IU/aml[组3])与停药后5年随访应答的关系。结果:停药时总体平均HBsAg水平为2.4±1.7 1g IU/ml,22.4%的患者HBsAg水平>0.05 IU/ml且≤10IU/ml。组1、组2、组3停药后5年的HBsAg累计转阴率分别为30.4%、9.8%、0%(P<0.001)。停药时HBsAg>10IU/ml的停药后HBsAg清除阴性预测值高达97.9%。三组APRI指数在随访第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停药时HBsAg≤10IU/ml的患者APRI指数最小(0.2±0.1,P=0.043),并且停药时HBsAg≤10IU/ml与HBsAg清除的长期结局比较显示,APRI指数在随访期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停药后实现HBsAg清除的患者,与基线HBsAg低水平(P<0.001)、治疗24周HBsAg下降>1 lg IU/ml(P=0.001)、停药时HBsAg≤10IU/ml显着相关(P=0.001)。基线ALT高水平(P=0.016)、HBV DNA低水平(P=0.004)、HBsAg低水平(P=0.019)、治疗24周HBsAg下降>1 lgIU/ml(P<0.001)与HBV DNA下降>2 1g IU/ml(P=0.001)的患者在IFN停药时较容易达到HBsAg≤10IU/ml。组1在停药随访期间HBsAg平均动态水平均≤10IU/ml,其中在停药半年、1年、2年、3年、4年、5年分别有5.3%、12.5%、21.4%、25%、26.8%、30.4%患者实现HBsAg清除,随访期间未观察到有HBsAg阴转患者复发。结论:IFN治疗CHB患者停药时HBsAg的水平可作为α-干扰素治疗的监测指标。停药时HBsAg水平≤10IU/mL,治疗后HBsAg清除率高。对于不愿意延长α-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当HBsAg水平降至≤10IU/mL时,可考虑停药随访。
苟璐[10](2020)在《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患者中共筛选出140例抗病毒药治疗停药后复发的乙肝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0例,按临床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予扶正驱邪方及恩替卡韦片治疗;对照组:30例,予恩替卡韦片治疗。除试验用药外,观察期间禁止加用其他保肝降酶类、抗肝纤维化类及对病毒复制和免疫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总疗程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第4、8、12、24周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HBV DNA结果,第12、24周HBV M、超声诊断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以及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评价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1、试验组30例,剔除1例,实际29例;对照组30例,剔除2例,实际2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4、8、12、24周,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24周,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率为75.86%;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率为57.14%,试验组疗效更佳(P<0.05)。3、ALT水平:治疗4、8、12、24周,两组ALT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试验组ALT复常率始终高于对照组;两组ALT复常率在第4、8、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4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 DNA:治疗4、8、12、24周,试验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仅在第24周,两组HBV DNA阴转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HBe Ag:治疗12、24周,HBe Ag血清学转换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FS值:治疗12周,两组FS值均下降,但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试验组FS值下降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S值下降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总体疗效:24周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总有效率89.65%,对照组总有效率60.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治疗前后及整个治疗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再治疗,扶正驱邪方联合恩替卡韦片比单用恩替卡韦片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率,提高总体疗效率,加快改善肝功能,显着提高HBV DNA的阴转率和ALT复常率,两者安全性均较高。但扶正驱邪方在HBe Ag血清学转换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尚未发现明显优势。
二、α-干扰素与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对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干扰素与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 讨论 |
(2)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试验设计 |
3.1 试验类型 |
3.2 分组方法 |
3.3 药品来源 |
3.4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观测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5.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 |
5.3 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判定 |
6 不良反应评价 |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
6.2 不良反应分级 |
6.3 严重不良反应 |
6.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 |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
2.2 两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对比 |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2.5 两组治疗前CLDQ表评分对比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CLDQ表评分的对比 |
3.2 两组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中医证候疗效的对比 |
3.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抗病毒疗效的对比 |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转氨酶变化情况的对比 |
3.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血常规变化情况的对比 |
分析与讨论 |
1 CHB的现代研究 |
1.1 CHB发病机制及影响 |
1.2 CHB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药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 |
2.1 肝郁脾虚是 CHB的核心病机,肝郁脾虚证是 CHB最常见证型 |
2.2 中医内治法 |
2.3 中医外治法 |
2.4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证CHB |
3 疗效分析 |
3.1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CLDQ表评分的分析 |
3.2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3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分析 |
3.4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3.5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
4 脱落病例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情况 |
2 经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对比情况 |
2.1 疗程3月时、疗程6月时两组ALT和 AST变化情况 |
2.2 疗程3月时、6月时两组病毒学变化情况 |
2.3 治疗前、疗程6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2.4 疗程6月时、12月时两组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
2.5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2.6 疗程3月时、6月时、12月时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
2.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和分析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
2.3 慢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现状 |
3 藿枳汤加味方的来源及组方依据 |
3.1 组方来源 |
3.2 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方案 |
1.5 相关检验指标及意义 |
1.6 小结 |
2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1 病名的探讨 |
2.2 病因病机 |
2.3 证候分型 |
2.4 治疗 |
2.5 其他辅助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2 病例纳入、排除、终止和脱落的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终止和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方法 |
3.4 疗效评价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2 疗效比较 |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2.5 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
2.6 安全性指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罗伟生教授肝胆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
1.1 病机分析 |
1.2 辨证分析 |
1.3 辨证与辨病、“衷中参西” |
1.4 八珍荔核抗纤方方药组方分析 |
1.5 单味药物分析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中医疗效分析 |
2.3 指标疗效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附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
1.1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
1.2 HBV病原学 |
1.3 HBV感染的自然史 |
1.4 Treg/Th17 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 |
1.5 HBeAg血清学转换在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 |
1.6 西医治疗药物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
2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2.1 中医和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的认识 |
2.4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的认识 |
2.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 |
2.6 壮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治疗方案 |
2.8 观察指标 |
2.9 疗效评价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血清HBeAg滴度比较 |
3.4 两组患者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
3.5 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值比较 |
3.6 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比较 |
3.7 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 细胞频数及Treg/Th17 比率的比较 |
3.8 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与未转换组治疗前Treg/Th17 比率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
3.10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11 安全性比较 |
4 讨论 |
4.1 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难点分析 |
4.2 Treg细胞、Treg/Th17 比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 |
4.3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上具有独特优势 |
4.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及其组方理论与配伍分析 |
4.5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疗效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理论研究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标准 |
2.1.3 实验方案 |
2.1.4 观察指标 |
2.1.5 疗效评价 |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2.2.7 脱落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 |
4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5 肝组织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6 统计学分析 |
7 结果 |
7.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7.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及HBV-DNA水平的关系 |
7.3 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
7.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
7.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7.6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关系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HBV-DNA的关系 |
2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
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4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1.个人简介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抗病毒干预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分组和方法 |
3 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ALT、AST、TBIL对比 |
3 两组患者HBV再激活的例数及率比较 |
4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HBV-DNA载量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化疗延迟或中断的例数及率比较 |
6 两组患者化疗的主要毒副反应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和预后分析 |
1 HBV的概念 |
2 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定义 |
3. 化疗后肝功受损原因 |
4. 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治疗 |
5. 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筛查和预防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停药时乙肝表面抗原水平预测停药后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患者与方法 |
2.1 患者 |
2.2 疗效指标 |
2.3 实验室测定 |
2.4 调查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停药时HBsAg水平与停药后HBsAg清除的关系 |
3.3 停药时HBsAg水平与停药后APRI指数的关系 |
3.4 组1与停药时获得HBsAg清除患者的APRI指数比较(见表3) |
3.5 停药后HBsAg清除的相关影响因素 |
3.6 停药时HBsAg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 |
3.7 停药后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见图3)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材料 |
(一)诊断标准 |
1.西医诊断标准 |
2.中医辨证标准 |
(二)病例纳入标准 |
(三)病例排除标准 |
(四)病例剔除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一)试验设计 |
(二)随机分组方法 |
(三)药物使用方法 |
(四)疗程 |
(五)主要观察指标 |
1.一般资料指标 |
2.主要疗效性指标 |
2.1 中医证候积分 |
2.2 理化检査指标 |
3.安全性指标 |
4.疗效评价标准 |
4.1 总体疗效评价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六)不良反应应对 |
(七)统计学方法 |
五、结果 |
(一)病例入组情况 |
(二)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
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方面比较 |
2.治疗前两组患者合并基础病比较 |
3.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抗病毒药物使用种类及疗程方面比较 |
4.治疗前两组患者在ALT、AST、ALB、TBIL、HBV DNA、FS及中医证候积分基线水平比较 |
(三)治疗后的情况比较 |
1.两组ALT比较 |
1.1 两组ALT水平比较 |
1.2 两组ALT复常率比较 |
2.两组HBV DNA阴转率比较 |
3.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
4.两组FS值比较 |
5.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6.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
6.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四)不良反应记录及安全性比较 |
六、讨论 |
(一)西医对抗病毒药停药复发CHB的研究 |
1.西医对抗病毒药停药复发CHB发病机制的研究 |
2.西医治疗抗病毒药停药复发CHB的现状 |
2.1 抗病毒治疗 |
2.2 免疫治疗 |
2.3 保肝治疗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优势 |
(三)选择ETV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意义 |
(四)对扶正驱邪方组方的探讨 |
1.扶正驱邪方的组方理论探讨 |
2.扶正驱邪方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扶正驱邪方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1.对ALT的影响 |
2.对HBV DNA的影响 |
3.对HBeAg的影响 |
4.对FS值的影响 |
5.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6.对总体疗效的影响 |
7.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慢乙肝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慢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治疗 |
(一)中医内治法 |
1.辨证论治 |
2.定法定方 |
3.单、复方制剂 |
(二)中医外治法 |
三、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α-干扰素与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对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替卡韦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 于虎,张鸿昌,柏清.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6)
- [2]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D]. 郑晓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藿枳汤加味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D]. 郑春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及Treg/Th17平衡轴的影响[D]. 黄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D]. 汪士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抗病毒干预对肺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分析[D]. 郑亮. 青岛大学, 2020(01)
- [9]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停药时乙肝表面抗原水平预测停药后应答[D]. 吴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影响[D]. 苟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