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毛泽东经济调查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1](2021)在《70年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70年来,学术界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呈现出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和学术史观三个学术史观的研究特点,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有力推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史的研究。事实上,延安时期中共农村社会调查内容非常丰富,参与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形成了一批着名的调查研究报告。然而,学术界对农村社会调查内容、调查资料挖掘、调查机构和调查管理制度等方面研究空缺多多,研究视角需要转换,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
董小影[2](2021)在《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研究》文中认为
罗曼[3](2021)在《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实践研究 ——以《朱德调查研究文集》为考察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查研究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参政议政的基本功。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重要成员的朱德,为了探索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1951年到1966年这15年的时间里,每年都用两到三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走访调查,在充分摸清各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情的基础上,总结各地在建设中创造的经验,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果,并把这些都浓缩进一份份调查研究报告中,及时地向党中央汇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情,为党中央了解情况,制定科学、准确地政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2016年为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出版的《朱德调查研究文集》是一部系统反映朱德调查研究成果的重要文献。该书选取了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在调查研究实践中形成的报告、电报、书信、批语等,共85篇,为学术界研究朱德、朱德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实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朱德逐步形成了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联系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调查与研究相结合以及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最终目的的朱德调查研究思想,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启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指导。在其调查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朱德展现出了一名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备的一些特有的品质及实践特点,如:求实性、计划性、科学性、谦和性等等。这些通过朱德调查研究实践所体现出的实践特点,为揭示老一辈无产革命家从实际出发、不辞辛劳,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取得巨大胜利,提供了可靠依据。新时代背景下,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思想,仔细考察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的实践路径,认真学习朱德在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工作方法,深入总结朱德的调查研究实践特点,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柳保吉[4](2021)在《毛泽东认识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亦即认识论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历来广受人们关注。毛泽东曾说:“哲学就是认识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历史征程中,毛泽东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持续思考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并阐发了思想主张,形成了完整的认识论思想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毛泽东认识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的精准把握和高深见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非常善于从哲学上思考中国革命、建设问题,总结中国革命、建设经验教训。毛泽东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伟大实践结合的重要思想结晶,是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从形成来看,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清晰的形成发展过程。从基本内容来看,主张“没有正确调查,没有发言权”,重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从重要特征看,始终坚持实践性原则,旗帜鲜明反对主观主义,注重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毛泽东认识论思想始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开拓创新奠定了深厚哲学基础,其理论精华得到了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实现了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新时代下,持续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需要接续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深化对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研究,不断接受毛泽东哲学智慧的滋养,从而为深入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提供坚实认识论支撑。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守好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这也是研究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价值和启示所在。
鞠杨秀[5](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问题是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深入农村进行长期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不断关注、探索农民问题,形成了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唤起农民、教育农民的理论认识,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毛泽东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农民问题的分析认识,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从而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总结历史经验,对于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是毛泽东结合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及中国先进文化思想,基于深入农村的调查研究,在其个人农民情怀的深层次影响下而形成的。就其发展历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建党至大革命时期的萌芽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形成阶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成熟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具有丰富的内容。一是对农民重要地位的科学认识。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处于社会的底层,是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思想。他认为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拥有巨大的革命力量,把农民全面地组织起来,要建立多种具体形式,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斗争活动。三是唤起农民的革命意识。他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坚持人民立场,解决土地问题,维护农民利益,组织调动农民,唤起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教育农民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党要对农民进行无产阶级教育,农民教育应包含丰富内容,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提供了诸多现实启示。
薛凤冠[6](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刘大可[7](2020)在《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关于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前人有过不少论述,不少个案研究甚至取得相当高的学术水准。本文就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的研究进行再研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调查的目的、意义、时代价值,对从政治动员角度入手、从政策维度展开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群众路线的关系等内容、主要的调查报告、方法与方法论等前人讨论比较集中的论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总结其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认为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百年历程和族群、村落、性别、中心与边缘、民族志及方法与方法论比较等视角引入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的研究,或许能够开拓出一片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刘婉婉[8](2020)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强调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要对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武装,改造党内所存在的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得以长期存在、并能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迅速增加,但党内思想不统一、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想未得到及时有效纠正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延安整风运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就是整顿“学风”“党风”“文风”,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党的战斗洗礼和逻辑展开。延安整风运动中所提出的思想内容和所采取的具体举措、教育方法等,有效地促进了党内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衡量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思想改造实际效果的重要角度,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论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延安整风的基本经验和所取得的有效结果,分析了取得这些效果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这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指导。延安整风运动中党的领导人身体力行、党内坚持发扬民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文化水平的党员进行教育等措施,保证了延安整风运动取得成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延安整风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闪光的一页,它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经验,使得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遵循的一些最重要、最基础的原则得以确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吸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精华,认真总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广大党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应对新的时代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行为监督,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秦雯静[9](2020)在《陈云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领导干部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陈云一贯倡导和重视调查研究,身体力行的践行调查研究,是全党调查研究的楷模,并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陈云调查研究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方面进行研究和阐释,以期更好的理解陈云调查研究思想。文章共分为六个大的部分,包括一个绪论和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厘清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条件,从思想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揭示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思想条件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思想、中国古代的“实事求是”和“知行统一”思想;主观条件包括自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对调查研究研究重要性的透彻认识;客观条件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客观需要、调查研究实践经验的有力支撑。第三部分:梳理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陈云调查研究思想按照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划分,其形成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5年参加党的工作到1937年担任组织部长之前,这一时期是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孕育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1937年担任组织部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是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初具雏形阶段。第三阶段是1949年新中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是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第四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5年,这一时期是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丰富发展阶段。第四部分:着重阐述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内容体系。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的主客体、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陈云调查研究主客体的思想包括对调查研究主体要求和对调查研究客体的选择;陈云调查研究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思路;陈云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包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工作方法包括实地蹲点调研法、交流谈话法、座谈会调研法、参观巡视法。第五部分:概述陈云调查研究思想鲜明的特征。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高度的科学性、深刻的群众性、强烈的实践性、视域的全局性。第六部分:重点分析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当代价值。陈云调查研究思想作为正确的思想理论,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前提条、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方法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路径选择、为新时代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提高调查研究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周敏[10](2020)在《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及对青年干部成长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同志一生都重视调查研究。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开始向社会做调查,在革命和社会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认识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是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查研究。本研究以青年毛泽东在1910年至1927年关注社会问题、投身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的实践活动及理论成果为整体研究对象。1910年至1927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从韶山冲走出来的青年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调查实践,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中国革命首要问题,正确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引兵上井冈山的革命道路。通过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的历史资料,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生时代的调查研究活动,主要是以“游学”考察的方式,和同学结伴初步了解湖南农村社会的情况;二是大革命时期的调查研究活动,建党初期,青年毛泽东的调查重点主要是工人运动,对安源煤矿、水口山铅锌矿等地展开了多次深度调查,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共三大的召开,青年毛泽东的调查重点转移到了农民运动,写下着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和《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调查研究报告;三是上井冈山初期的调查研究活动,大革命失败,革命道路何去何从,青年毛泽东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做出正确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引兵上井冈山、保存革命力量的决定。整理、总结、提炼出这三个阶段的调查研究活动的调查路线、调查动因、调查方法和调查原则,可以清楚看到青年毛泽东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掌握调查研究方法等主要方面对青年干部的成长提出了建议,青年毛泽东具有的这些调查研究品质对于广大青年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转变作风,传承先辈光荣传统,发扬调查研究真作风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党一直重视培养和选拔青年干部,青年干部是一个极具活力、潜力、创新力的群体,保证其健康成长有利于我党工作的推进。
二、浅谈毛泽东经济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毛泽东经济调查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70年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安时期中共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回顾 |
(一)革命史观下的中共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
(二)唯物史观下的中共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
1.关于毛泽东、张闻天的农村社会调查的个案研究成果较为集中 |
2.围绕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农村社会调查的整体性研究成果较为典型 |
(三)学术史思路下的中共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
二、对延安时期中共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展望 |
三、延安时期中共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价值 |
(3)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实践研究 ——以《朱德调查研究文集》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关于调查研究的研究 |
(二) 关于朱德调查研究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
(三) 关于《朱德调查研究文集》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思想及实践的形成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实践 |
(二) 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实践 |
二、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的实践基础 |
(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 |
(二) 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需要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 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发现规律 |
(二) 联系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 |
(三) 调查与研究相结合 |
(四) 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最终目的 |
二、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的方法 |
(一) 召开调查会 |
(二) 个别谈话法 |
(三) 现场观察法 |
(四) 查阅资料法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 |
一、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调查研究实践考述 |
(一) 关于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调查研究 |
(二) 关于开拓工业建设事业的调查研究 |
(三) 关于开展对外贸易工作的调查研究 |
(四) 关于加强手工业生产的调查研究 |
二、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 求实性 |
(二) 计划性 |
(三) 科学性 |
(四) 谦和性 |
(五) 国际性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调查研究思想及实践的现实启示 |
一、调查研究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可靠途径 |
二、调查研究是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的重要手段 |
三、调查研究是新时代背景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效举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基础文献类 |
二、学术专着类 |
三、期刊论文类 |
四、报纸文章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毛泽东认识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形成 |
2.1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论思想 |
2.1.2 中国哲学中的认识论思想 |
2.1.3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 |
2.2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
2.2.1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
2.2.2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成熟阐发 |
2.2.3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丰富发展 |
第3章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基本内容 |
3.1 没有正确的调查,没有发言权 |
3.1.1 调查研究极为重要 |
3.1.2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
3.1.3 以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 |
3.2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
3.2.1 认识的实践基础 |
3.2.2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
3.2.3 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3 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 |
3.3.1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法 |
3.3.2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
3.3.3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
3.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3.4.1 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路线 |
3.4.2 党的正确领导必须经过群众路线 |
3.4.3 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
第4章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重要特征 |
4.1 始终坚持实践性原则 |
4.1.1 实践理性主体素质的生成 |
4.1.2 在继承与结合中彰显实践性 |
4.2 旗帜鲜明反对主观主义 |
4.2.1 主观主义是党和人民的大敌 |
4.2.2 坚决扫除主观主义的作风 |
4.3 注重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 |
4.3.1 强调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
4.3.2 承继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思想传统 |
第5章 毛泽东认识论思想的当代启示 |
5.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5.1.1 争做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 |
5.1.2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5.2 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
5.2.1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
5.2.2 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 |
5.3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
5.3.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化“四个正确认识” |
5.3.2 抓住主题主线主流,坚定“四个自信” |
5.4 守好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 |
5.4.1 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 |
5.4.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和发展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 |
2.1.1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及中国先进文化思想 |
2.1.2 实践基础:毛泽东深入农村的调查研究 |
2.1.3 个人情怀: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情有独钟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发展历程 |
2.2.1 萌芽阶段:建党至大革命时期 |
2.2.2 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时期 |
2.2.3 成熟阶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
2.3 小结 |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主要内容 |
3.1 科学认识农民的重要地位 |
3.1.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 |
3.1.2 农民是具有革命性的底层民众 |
3.1.3 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
3.2 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思想 |
3.2.1 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有力量 |
3.2.2 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具体形式 |
3.2.3 组织农民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斗争 |
3.3 唤起农民的革命意识 |
3.3.1 解决土地问题 |
3.3.2 维护农民利益 |
3.3.3 组织调动农民 |
3.4 教育农民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
3.4.1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
3.4.2 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
3.4.3 农民教育的主要方法 |
3.5 小结 |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意义和启示 |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历史意义 |
4.1.1 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
4.1.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
4.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的现实启示 |
4.2.1 重视农民问题,发挥农民作用 |
4.2.2 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
4.2.3 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
4.2.4 开展调查研究,克服官僚主义 |
4.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经济 |
1.4.2 经济建设 |
1.4.3 经济建设思想 |
1.5 创新之处 |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
2.1.1 青少年时期 |
2.1.2 革命战争时期 |
2.1.3 新中国成立后 |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
2.2.3 毛泽东思想 |
2.2.4 中国传统文化 |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
3.1.1 中央苏区时期 |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
3.1.3 东北时期 |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
3.2.2 调整工商业 |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
3.3.2 重视粮食工作 |
3.3.3 调整经济体制 |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
3.4.2 边调整边建设 |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
4.4.3 交换、比较、反复 |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概况 |
二、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讨论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 |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与时代价值 |
(二)调查的内容 |
1、从政治动员角度开展研究。 |
2、从政策维度展开研究。 |
3、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研究。 |
4、与群众路线的关系研究。 |
5、主要调查报告的研究。 |
(三)调查的方法论与方法 |
三、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多视角思维 |
(一)族群的视角。 |
(二)村落的视角。 |
(三)性别视角。 |
(四)“中心与边缘”的视角。 |
(五)“民族志”视角。 |
(六)方法与方法论比较的视角。 |
(8)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 论文的创新点 |
2. 不足之处 |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概述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述 |
1. 有效性的概念 |
2.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二)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想 |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想 |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想 |
二、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 |
(一) 延安整风运动发生的背景 |
1.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需要中国共产党承担更多责任 |
2. 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
3. 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重大困难 |
(二) 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 |
1. 从时间安排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渐深入 |
2. 从内容安排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展开 |
三、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做法及其影响因素 |
(一) 延安整风运动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做法 |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积极推动党内思想政治教育 |
2.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3. 开展大规模的学习运动 |
4. 延安文学创作服务于群众的实际需要 |
5. 利用媒体等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6.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二) 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向上 |
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载体的灵活适用 |
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性有序 |
四、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当代启示 |
(一) 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体现 |
1. 全体党员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 |
2. 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右倾思想错误 |
3. 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民主性 |
4. 党内团结推动了党的工作的有序开展 |
5. 全党上下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
6. 党群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
(二) 延安整风运动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1. 切实加强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 |
2. 真正发挥党的领导人的示范作用 |
3. 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教育方法 |
4. 深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5. 必须加强党对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领导 |
6. 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与方法的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9)陈云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研究成果概述 |
二、研究综述 |
三、对学术界研究现状总体评价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调查研究的科学内涵 |
(二)调查研究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三)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科学内涵 |
第一章 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陈云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思想条件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 |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思想 |
2.列宁的调查研究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思想 |
1.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 |
2.邓小平的调查研究思想 |
(三)中国古代有关调查研究的思想 |
1.“实事求是”思想 |
2.“知行统一”思想 |
二、陈云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
(二)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透彻认识 |
三、陈云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
(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 |
(二)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客观需要 |
(三)调查研究实践经验的有力支撑 |
第二章 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孕育萌芽阶段(1925年——1937年) |
二、初具雏形阶段(1937年——1949年) |
三、基本形成阶段(1949年——1978年) |
四、丰富发展阶段(1978年——1995年) |
第三章 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调查研究的主客体 |
(一)调查研究主体 |
(二)调查研究客体 |
1.调查研究地点 |
2.被调查研究者 |
二、关于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 |
(一)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
(二)调查研究的目的 |
三、关于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
(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三)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思路 |
四、关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思想方法 |
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
2.“交换、比较、反复” |
(二)工作方法 |
1.实地蹲点调研法 |
2.交流谈话法 |
3.座谈会调研法 |
4.参观巡视法 |
第四章 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高度的科学性 |
二、广泛的群众性 |
三、强烈的实践性 |
四、视域的全局性 |
第五章 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调查研究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前提条件 |
(一)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二)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
二、调查研究为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方法遵循 |
(一)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 |
(二)有助于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
(三)有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四)有助于提高党的科学决策能力 |
(五)有助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 |
三、调查研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路径选择 |
(一)是走好中国道路的基本方法 |
(二)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纽带 |
四、为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提高调查研究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经典着作类 |
二、重要着作和一般着作类 |
三、期刊类 |
四、硕博论文类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10)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及对青年干部成长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 |
1.2.2 关于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动因研究 |
1.2.3 关于毛泽东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青年干部成长与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青年 |
2.2 青年干部 |
2.3 调查研究 |
第3章 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的历史考察 |
3.1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调查研究活动 |
3.2 毛泽东大革命时期的调查研究活动 |
3.3 毛泽东上井冈山初的调查研究活动 |
第4章 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的内容分析 |
4.1 青年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的主要动因 |
4.1.1 成长环境是青年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的外在动因 |
4.1.2 良师的引导是青年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的直接动因 |
4.1.3 信任人民群众是青年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的感情动因 |
4.2 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 |
4.2.1 开调查会法 |
4.2.2 实地考察法 |
4.2.3 文献资料调查法 |
4.3 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
4.3.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4.3.2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深入基层 |
4.3.3 以问题为导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成长与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的启示 |
5.1 新时代青年干部成长的意义与党对青年干部的重视 |
5.2 新时代青年干部成长的条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5.3 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对新时代干部成长的启示 |
5.3.1 守住初心坚定信念 |
5.3.2 走进基层深入群众 |
5.3.3 学好方法健康成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四、浅谈毛泽东经济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70年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王飞.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研究[D]. 董小影.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3]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实践研究 ——以《朱德调查研究文集》为考察中心[D]. 罗曼. 扬州大学, 2021(09)
- [4]毛泽东认识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 柳保吉.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观研究[D]. 鞠杨秀.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
- [7]毛泽东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展望[J]. 刘大可.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0(05)
- [8]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刘婉婉. 苏州大学, 2020(03)
- [9]陈云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秦雯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及对青年干部成长的启示[D]. 周敏. 湘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