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系统激活对猪的机体代谢、生产性能和营养需要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靳继鹏[1](2021)在《母体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空肠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哺乳仔猪胃肠道的生长和发育直接影响仔猪成活率,而仔猪成活率是决定养猪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研究母体日粮粗蛋白(CP)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生长及空肠发育的影响,并探讨母体营养作用下仔猪空肠微生物与代谢物间的互作关系。在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选择体重相近(88.33±2.26 kg)、健康和经产(4~5胎)纯种空怀互助八眉母猪60头,随机分为正常蛋白组(NP,14%CP)、低蛋白组(LP,12%CP)和极低蛋白组(VLP,10%CP)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母猪。试验母猪所产仔猪为相应试验组仔猪,在仔猪出生、7、14和21日龄时空腹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并记录仔猪每日腹泻情况。在仔猪出生第21 d时,每组随机选取9头健康仔猪屠宰并取样。运用16S r R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q PCR、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来探索猪生产中母体日粮CP水平对仔猪空肠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并进行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降低母体日粮CP水平(12%和10%)对仔猪体重影响不显着(p>0.05),但显着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空肠重和绒毛高度LP组显着高于NP组和VLP组(p<0.05),VLP组与NP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LP组显着高于NP组和VLP组(p<0.05),NP组显着高于VLP组(p<0.05)。隐窝深度VLP组和NP组显着深于LP组(p<0.05),VLP组与NP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V/C)和杯状细胞数目NP组和LP组显着高于VLP组(p<0.05),LP组与NP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胰蛋白酶活性和Ig G浓度NP组和LP组显着高于VLP组(p<0.05),LP组与NP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脂肪酶活性LP组显着高于NP组和VLP组(p<0.05),且NP组显着高于VLP组(p<0.05)。乳糖酶活性LP组显着低于VLP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Occludin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LP组显着高于NP组和VLP组(p<0.05),VLP组与NP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TLR4和TNF-α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NP组显着高于LP组和VLP组(p<0.05)。TGF-β和IL-10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LP组显着高于NP组(p<0.05),VLP组与NP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适度降低母体日粮CP水平(12%)对哺乳仔猪生长没有影响,可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改善仔猪空肠组织形态和黏膜屏障功能。2.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21日龄仔猪空肠中的两大优势菌门。OTU个数、ACE和Chao1指数VLP组显着高于NP组(p<0.05),LP组与NP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与NP组相比,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的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和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以及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普雷沃氏菌属_7(Prevotella_7)在LP组显着升高(q<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布赫纳氏菌属(Buchnera)在VLP组显着升高(q<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普雷沃氏菌属_1(Prevotella_1)在VLP组显着降低(q<0.05)。KEGG通路分析表明,与NP组相比,氨酰-t RNA生物合成途径等在LP和VLP组显着下调(q<0.05),磷酸转移酶系统在LP组显着上调,VLP组显着下调(q<0.05)。3.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OPLS-DA)计算得到代谢物的变量权重值(VIP),以VIP>1且q<0.05作为差异代谢物筛选标准,筛选出差异代谢物59个(正离子模式下43个,负离子模式下16个)。进一步以AUC>0.90且p<0.05筛选出潜在生物标记物胆红素、吲哚、吲哚丙烯酸、L-色氨酸等14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色氨酸代谢等通路。这些生物标记物通过代谢通路在母体营养调控仔猪空肠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通过计算21日龄仔猪空肠属水平差异细菌与空肠发育及差异代谢物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发现,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普雷沃氏菌属_7(Prevotella_7)与空肠发育显着正相关(p<0.05),沃尔巴克氏菌属(Wolbachia)与空肠发育显着负相关(p<0.05)。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与潜在生物标记物3-吲哚乙酸、DL-O-络氨酸、吲哚、吲哚丙烯酸、L-蛋氨酸显着正相关(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与L-正亮氨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和苯基乳酸显着负相关(p<0.05)。说明仔猪空肠中这些差异微生物和代谢产物与空肠发育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在平衡5种氨基酸条件下适度降低母体日粮CP水平(12%)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生长无显着性影响,但能降低腹泻率及促进空肠发育。本研究为通过母体营养调控仔猪空肠微生物功能与代谢物间的关系和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从适应低蛋白日粮的角度反映了八眉猪耐粗饲的生物学特性,为生产实践中互助八眉猪饲料配方制定和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徐凯[2](2021)在《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研究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小肠形态、肌纤维特性及生肌调节因子4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采用2因素2水平析因试验设计。分别按来源和性别选取23~25日龄断奶的体重为(5.59±0.47 kg)和体重为(7.14±0.22 kg)的三元(杜×长×大)断奶仔猪各48头。分别接受二阶段(断奶后1~7 d和8~45 d)和三阶段(1~7 d、8~28 d和29~45d)共2个饲喂模式处理,共4个处理组:即低断奶重二阶段饲喂模式组(K1组)、低断奶重三阶段饲喂模式组(K2组)、正常断奶重二阶段饲喂模式组(K3组)和正常断奶重三阶段饲喂模式组(K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试验期共45 d。结果显示:(1)三阶段饲喂模式显着提高了低断奶重仔猪的日增重(P<0.05),降低了料重比(P<0.05)。仔猪断奶重(P=0.024)、阶段饲喂(P=0.037)和两因素互作效应(P<0.01)对仔猪的日增重均具有显着影响,断奶重对仔猪料重比没有影响(P=0.176),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日采食量影响不显着(P=0.091);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显着影响血清的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水平(P<0.05),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的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和白介素-10水平均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血清的生长激素、胰岛素水平均有显着影响(P<0.05)。(2)断奶重对仔猪的心、肺、脾和肾器官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的心、肺、肝和小肠器官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断奶重对仔猪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有显着影响(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的血清和肝脏的SOD、CAT和GSH-Px活力均有显着影响(P<0.05)。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的血清和肝脏的SOD、CAT活力及血清的GSH-Px活力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3)断奶重对仔猪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均具有显着影响(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仔猪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具有显着影响(P<0.05),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隐比有显着影响(P<0.05);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两因素互作效应对仔猪的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乳糖酶和蛋白酶活力均有显着影响(P<0.05)。(4)断奶重、阶段饲喂模式、两因素互作效应均对仔猪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有显着的影响(P<0.05)。三阶段饲喂模式显着提高了低断奶重仔猪的肌纤维横截面积(P<0.05),降低了低断奶重仔猪的肌纤维密度(P<0.05)。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肌肉生肌调节因子4表达量影响显着(P<0.05)。综上所述,三阶段饲喂模式可有效提高保育期仔猪的生产性能,特别是对低断奶重仔猪的生长性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刘永强[3](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孙悦[4](2021)在《精氨酸对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精氨酸水平对8~35日龄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7日龄临武鸭共560只,按单因素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分别饲喂精氨酸水平为0.9%(Ⅰ组)、1.0%(Ⅱ组)、1.1%(Ⅲ组)、1.2%(Ⅳ组)、1.3%(Ⅴ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d。试验测定了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肠道发育和微生物菌群指标,筛选确定了8~35日龄临武鸭饲粮中精氨酸适宜水平,为临武鸭饲养标准制定和饲粮配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的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影响不明显(P>0.05),对临武鸭料重比的影响极显着(P<0.01),料重比以Ⅰ组最高,Ⅲ组最低,Ⅰ组显着高于Ⅲ(P<0.01)、Ⅳ(P<0.01)和Ⅴ组(P<0.05),其余各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建立料重比(Y)与精氨酸水平(X)之间的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为Y=31429X2-721.43X+6.594,计算得出精氨酸适宜水平为1.148%。2.不同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葡萄糖(GLU)、尿素氮(BUN)、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影响不明显(P>0.05),对碱性磷酸酶(AL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影响显着(P<0.01);对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及免疫球蛋白A(Ig A)的影响不明显(P>0.05),对免疫球蛋白G(Ig G)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免疫球蛋白M(Ig M)及NO有显着影响(P<0.05),Ⅰ组的血清中Ig G、Ig M浓度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Ⅰ组的血清NO浓度分别比Ⅱ、Ⅲ、Ⅳ、Ⅴ组低20.67%(P>0.05)、31.21%(P<0.05)、41.42%(P<0.05)、30.93%(P<0.05)。通过建立血清NO(Y)与精氨酸水平(X)之间的二次曲线回归模型为Y=-581429X2+13909X-70.046,计算得出精氨酸适宜水平为1.196%。3.不同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长度、相对长、隐窝深度(CD)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对十二指肠、空肠的重量及绒毛高度(VH)影响明显(P<0.05),对回肠的影响不明显(P>0.05),Ⅴ组的十二指肠VH和CD最高。4.肠道菌群共有的OTU数目为3069,Ⅰ、Ⅱ、Ⅲ、Ⅳ、Ⅴ组特有的OTU数分别为1263、237、224、349和180。核心菌群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另枝菌属Alistipes及理研菌科RC9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Alpha多样性指数与Bet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8~35日龄临武鸭饲粮中精氨酸的适宜水平为1.148%~1.196%。
胡红[5](2021)在《日粮色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微生物区系和防御ETEC侵袭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色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微生物区系和防御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ETEC K88)侵袭的影响。试验选取60头21日龄断奶仔猪(杜×长×大),随机分配到4组中(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0.14%色氨酸+K88攻毒组(LTK)、0.35%色氨酸+K88攻毒组(HTK)、0.14%色氨酸组(LT)、0.35%色氨酸组(HT),试验期共28天,第22天攻毒组口服1 m L 109cfu/m L的ETEC K88。1.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高色氨酸组仔猪的末重、日增重、日采食量均显着高于低色氨酸组(P<0.05),FCR显着低于低色氨酸组(P<0.05)。ETEC攻毒显着降低低色氨酸组仔猪的末重、日采食量、日增重(P<0.05),ETEC攻毒对高色氨酸组仔猪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无显着影响(P>0.05)。高色氨酸组仔猪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均显着低于低色氨酸组(P<0.05),ETEC攻毒显着增加了低色氨酸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P<0.05),ETEC攻毒对高色氨酸组仔猪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2.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未攻毒时,高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IL-8显着低于低色氨酸组(P<0.05),IL-10、Ig A、Ig G、Ig M显着高于低色氨酸组(P<0.05)。ETEC攻毒后,低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IL-6、TNF-α、IL-8显着高于高色氨酸组(P<0.05),IFN-γ、IL-10、Ig A、Ig G、Ig M显着低于高色氨酸组(P<0.05)。ETEC攻毒后,低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IL-6显着升高(P<0.05),IFN-γ、IL-10、Ig A、Ig G、Ig M显着降低(P<0.05)。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Ig G、Ig M显着升高(P<0.05),IL-6和TNF-α显着降低(P<0.05)。3.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色氨酸代谢相关物质的影响高色氨酸组仔猪的血清Trp、IDO、Kyn、D-LA、ET、UN均显着低于低色氨酸组(P<0.05),5-TH、TPH、GH、IGF-1均显着高于(P<0.05)低色氨酸组。ETEC攻毒使低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IDO、Kyn、D-LA、ET显着升高(P<0.05),TPH、UN、GH、IGF-1显着降低(P<0.05)。ETEC攻毒使高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Trp、IDO、Kyn、TPH、ET、UN、IGF-1显着降低(P<0.05),GH显着升高(P<0.05)。ETEC攻毒对5-TH无显着影响(P>0.05)。4.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高色氨酸组仔猪的血清SOD、CAT、GSH-PX显着高于(P<0.05)低色氨酸组,MDA显着低于(P<0.05)低色氨酸组。攻毒后低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MDA显着升高(P<0.05),CAT及GSH-PX显着降低(P<0.05)。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仔猪血清的CAT及GSH-PX显着升高(P<0.05)。5.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低色氨酸组仔猪空肠和回肠黏膜绒毛断裂片段较多,破损严重,而高色氨酸组绒毛排列整齐紧密,轮廓清晰,结构更完整,回肠中四个组绒毛均无较大破损脱落,排列紧密整齐。高色氨酸组仔猪空肠、回肠、结肠的VH和VH/CD比值均显着高于低色氨酸组(P<0.05)。ETEC攻毒使空肠的CD显着升高(P<0.05),VH/CD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ETEC攻毒使低色氨酸组回肠的VH/CD比值及结肠的VH、VH/CD比值显着降低(P<0.05)。6.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粪便中ETEC毒力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未攻毒时仔猪粪便微生物中K88、LT、STa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ETEC攻毒后K88、LT、STa基因的表达显着差升高(P<0.05)。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仔猪粪便微生物中的K88和LT基因表达均显着低于低色氨酸组(P<0.05),STa基因在攻毒两组间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7.色氨酸促进断奶仔猪肠黏膜BD表达对ETEC侵袭的防御机制在仔猪空肠黏膜中:提高色氨酸浓度后,BD-1、BD-2、BD-127、BD119、ACE-2、SLC-A19的mRNA表达均显着提高(P<0.05);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BD-127和BD-119的mRNA表达均显着高于低色氨酸组(P<0.05)。在仔猪回肠黏膜中:提高色氨酸浓度后,BD-1、BD-127、SLC-A19的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BD-1、BD-127、BD-119的mRNA均显着高于低色氨酸组(P<0.05),且攻毒后低色氨酸组BD-1、BD-119的mRNA也显着降低(P<0.05);ETEC攻毒后空肠和回肠黏膜ACE-2和SLC-A19的mRNA均显着降低(P<0.05)。在仔猪空肠黏膜中: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的AHR浓度有高于低色氨酸组的趋势(P=0.06),低色氨酸组的AHR无显着变化;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的AKT浓度高于低色氨酸组,但是差异不显着(P=0.24);ETEC攻毒后,低色氨酸组的RHEB浓度显着升高(P<0.05),色氨酸浓度对RHEB无显着影响(P=0.56)。在仔猪回肠黏膜中:高色氨酸组的AHR、AKT浓度均显着高于低色氨酸组(P<0.05),且攻毒后高色氨酸组的AKT也显着高于低色氨酸组(P<0.05);ETEC攻毒使低色氨酸组的AKT浓度显着降低(P<0.05);色氨酸及攻毒对RHEB浓度无显着影响(P=0.56)。8.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仔猪结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中Chao1、observed_species、Goods_coverage、Shannon、Simpson指数显示各组间物种丰富度均无显着差异(P=0.28,P=0.14,P=0.35,P=0.37,P=0.84),PCoA分析证明各组间结肠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5),相同浓度色氨酸组样品微生物组成更相似。仔猪结肠微生物的门类中:提高色氨酸浓度后,Spirochaetes、Fusobacteria和Fibrobacteres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ETEC攻毒后,低色氨酸组的Fibrobacteres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Patescibacteria显着升高(P<0.05);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Tenericutes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色氨酸浓度及攻毒对其他主要门类均无显着影响。仔猪结肠微生物的属类中:提高色氨酸浓度后Megasphaera、Prevotella_9、Lactobacillus、Phascolarcto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Prevotella、Subdoligranulum相对丰度均显着升高(P<0.0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Succiniclasticum、Ruminococcaceae_NK4A21_group、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显着降低(P<0.05);ETEC攻毒后,低色氨酸组的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显着升高(P<0.05);ETEC攻毒后,高色氨酸组的Megasphaera和Subdoligranulum显着降低(P<0.05)。总结可得,日粮色氨酸补充能促进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健康,提高生长性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力,减少肠道ETEC定殖,降低仔猪腹泻发生,增加抗菌肽表达,能够增加有益菌且减少有害菌的相对丰度,增强断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侵袭的防御作用,机体整体健康及生长性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色氨酸促进BD表达应对ETEC攻毒的防御过程中,其途径为:Trp/Kyn-AHR-IL-17-PI3K/PDK1-AKT-IKKα-NF-κB-S6K1/4EBP1-BD。
熊奕[6](2021)在《稀土壳糖胺螯合盐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围产母猪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稀土(镧和铈)壳糖胺螯合盐(Rare earth-chitosan chelate,RECC)对母猪繁殖性能与后代仔猪生长性能,以及母猪日粮蛋白需要量的影响。试验一、RECC对母猪产仔情况及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妊娠90天、3-5胎、体况相近的母猪(杜×长×大)共180头,试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妊娠90天至第114天分娩,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母猪均分为三组(n=60):对照组(基础日粮)、RECC-L组(+100 mg/kg RECC,低剂量)和RECC-H组(+200 mg/kg RECC,高剂量)。第二阶段即母猪分娩至仔猪21天断奶,共五个处理(n=30)。此时将第一阶段的RECC-L和RECC-H组进一步分为四个组:RECC-GL(妊娠期低剂量+哺乳期基础日粮)、RECC-WL(全期低剂量)、RECC-GH(妊娠期高剂量+哺乳期基础日粮)、RECC-WH(全期高剂量),以及饲喂基础日粮的CON组。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在第一阶段,相比对照组,妊娠母猪日粮添加高低剂量RECC对产仔数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降低了新生仔猪的窝内体重变异(P<0.05)。(2)在第二阶段,相比对照组,RECC-WH组仔猪的断奶窝重和均重显着增加(P<0.05);RECC-GH、RECC-WH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3)RECC-GH和RECC-WH组母猪的日均采食量在哺乳期第三周显着增加(P<0.05)。(4)高剂量RECC显着改善了哺乳母猪后两周的粪便评分和后代仔猪在整个哺乳期的腹泻情况(P<0.05),第三周时RECC-WL组的腹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综上,本试验条件下,补充RECC有利于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且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效果更好。试验二、RECC对母仔猪血浆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采集试验一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血样以检测母仔猪血浆生化指标及激素含量,同时收集哺乳母、仔猪的新鲜粪样以进行16S r RNA微生物多样性测序。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同试验一。主要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RECC-H组妊娠母猪血浆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对于哺乳阶段的母猪,RECC-GH、RECC-WH组的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相比对照组显着提升(P<0.05)。高剂量RECC对新生仔猪抗氧化酶系统无显着影响(P(29)0.05)。对断奶仔猪,只有RECC-WH组的T-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RECC显着降低了哺乳母猪、新生和哺乳仔猪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P<0.05)。(3)相比对照组,RECC-H组妊娠母猪的血浆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分泌增加(P<0.05);同样检测到RECC-H组新生仔猪血浆中生长激素(GH)和IGF-1含量显着增加(P<0.05);RECC-WH组断奶仔猪IGF-1水平显着升高(P<0.05)。(4)和对照组相比,哺乳母猪RECC-WH组富集了Treponema_2,Turicibacter属等有益菌。RECC-GH组母猪的肠道微生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比较小。在哺乳仔猪中,对照组仔猪的肠道菌群中发现了更多的Campylobacter和Hungatella属等条件致病菌。而RECC-WH组中的Ruminococcaceae_UCG-005,Anaerotruncus等潜在有益菌的丰度要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补充高剂量有利于改善哺乳母猪及哺乳仔猪的肠道微生态健康。试验三、全期添加高剂量RECC条件下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200 mg/kg RECC条件下对围产期母猪的日粮蛋白(CP)需要量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胎次及预产期相近、妊娠90天的母猪共60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三组:对照组(17.55%CP+RECC)、试验组A(17.00%CP+RECC)和试验组B(16.00%CP+RECC)。试验期自母猪妊娠90天至仔猪21天断奶(即围产期)。测定母猪的产仔性能和后代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主要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B组母猪产程显着缩短(P<0.05);(2)试验组B的母猪产后失重得到了显着改善(P<0.05);(3)试验组A、B的哺乳母猪日均采食量有增加趋势(P=0.08);哺乳仔猪腹泻率显着降低(P<0.05)。也就是说,日粮蛋白水平为16.00%且添加200 mg/kg RECC时,不仅不会损害母猪及其后代仔猪的健康与生长,还能减少蛋白用量,实现养殖质量和效益的双赢。综上所述,RECC是一种微量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值得在母猪养殖上推广应用。
徐逸男[7](2020)在《饲粮钙、磷及锰水平对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狐是珍贵的特种经济动物,其毛皮性能优良,可制作各种高档裘皮产品。矿物质营养是动物机体不可或缺的一类营养物质,其中钙、磷和锰是动物机体必需的矿物质营养,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参与骨骼发育并且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密切相关。毛皮动物蓝狐钙、磷和锰营养研究报道很少,适宜我国本土化的蓝狐各个不同生理时期的钙、磷和锰适宜需要量没有标准。此外,钙、磷和锰对蓝狐生产性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尚不明确,评价蓝狐钙、磷和锰营养生物学利用率的敏感指标有待探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饲养试验、屠宰试验及转录组学方法评估饲粮钙、磷和维生素D3水平对育成期和冬毛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生化指标和毛皮质量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饲粮锰来源和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搭配蓝狐日粮,确定适宜的钙、磷和锰添加水平提供科学支持。试验一饲粮钙磷及维生素D3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135只60日龄育成期的蓝狐公狐(平均体重±标准差,1.93±0.27 kg)随机分成9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钙磷比恒定为1.5/1,9组饲粮分别包含3个钙水平0%、0.4%和0.8%,和3个维生素D3水平1000、2000和4000IU·kg-1。基础饲粮中钙与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0.8%与327 IU·kg-1。所以9种饲粮的钙与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0.8%与1327 IU·kg-1、0.8%与2327 IU·kg-1、0.8%与4327 IU·kg-1、1.2%与1327 IU·kg-1、1.2%与2327 IU·kg-1、1.2%与4327 IU·kg-1、1.6%与1327 IU·kg-1、1.6%与2327 IU·kg-1、1.6%与4327 IU·kg-1。试验预饲期10 d,试验期60 d。该部分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钙磷和VD3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维生素D3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的生长性能有显着影响(P<0.05);(2)钙的水平对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有正向线性影响(P<0.05);(3)随着钙添加水平的升高脂肪消化率先升高后降低(P<0.05);(4)钙水平线性增加了净蛋白利用率但降低了钙磷的消化率(P<0.05);(5)饲粮钙和维生素D3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的食入氮、氮沉积、净蛋白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高剂量的钙对维生素D3在氮沉积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上有相互促进作用(P<0.05);(6)在粪磷方面,高剂量的钙对维生素D3有拮抗作用(P<0.05)。育成期固定为1.5/1的钙磷比条件下,育成期蓝狐饲粮中添加钙0.4-0.8%、维生素D32000 IU·kg-1时即总钙1.2-1.6%、维生素D32327 IU·kg-1较为适宜。试验二饲粮钙磷及维生素D3对冬毛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135只120日龄冬毛期蓝狐公狐(平均体重±标准差,4.03±0.25 kg)随机分成9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钙磷比恒定为1.4/1。9组饲粮钙与维生素D3水平同试验一。试验预饲期10天,试验期87天。该部分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钙磷和维生素D3水平对冬毛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和皮张的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钙水平的增加冬毛期蓝狐的生长性能线性下降(P<0.05);(2)钙水平降低了营养物质消化率(P<0.05);(3)钙水平提高了粪钙粪磷含量降低了磷的消化率(P<0.05);(4)饲粮钙磷和维生素D3的交互作用对钙磷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5)随着饲粮钙添加水平的增加,蓝狐体长显着降低(P<0.05),饲粮钙添加水平为0%时,蓝狐体长最大;(6)维生素D3水平对蓝狐体长和皮长均无显着影响(P>0.05);(7)随着饲粮钙添加水平的增加,蓝狐胫骨钙含量显着提高(P<0.05),饲粮钙添加水平为0.8%时,蓝狐胫骨钙含量最高;(8)维生素D3水平对蓝狐胫骨灰分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9)饲粮钙的添加显着降低了心脏和肝脏指数(P<0.05)。冬毛期固定为1.4/1的钙磷比条件下,冬毛期蓝狐饲粮中添加钙0-0.4%、维生素D31000 IU·kg-1时即总钙0.8-1.2%、维生素D31327IU·kg-1较为适宜。试验三饲粮钙磷对蓝狐骨髓影响的转录组学分析以本试验冬毛期蓝狐维生素D3最适宜添加量为1000 IU·kg-1的结果为依据,选取试验二中维生素D3添加量为1000 IU·kg-1时3个钙水平0%、0.4%和0.8%的每组3只蓝狐为研究对象。饲养试验结束后,屠宰,取胫骨的骨髓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该部分试验旨在揭示饲粮钙磷对蓝狐生产性能影响的部分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包括与NR、Swiss-Prot、KEGG、COG、KOG、GO和Pfam数据库的比对,共获得32,499条Unigene的注释结果。基于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利用edge R的程序分析,其中两个参数分别为FDR=0.05和FC=2,结果发现转录组中有差异基因1085个,其中上调基因650个,下调基因435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模式聚类、功能注释以及富集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GO数据库的样品组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RNA-引导的DNA生物合成过程、果糖1,6酮糖代谢过程、甘油分解过程、液泡质子转运V型ATP酶复合物组装等功能是富集分析中显着性最高的几个功能。在COG分类图中差异基因多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和分子伴侣等功能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信号通路上富集的基因最多。利用q PCR法对10个基因表达水平验证。结果表明q PCR法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试验四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在确定钙磷添加量的基础上,试验分为7组,设2种锰源(硫酸锰和氨基酸螯合锰)和3个锰水平(20、40、60 mg/kg),1个对照组,选择56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雄性蓝狐7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蓝狐,探讨锰水平和锰源对蓝狐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锰添加水平增加,育成期蓝狐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干物质摄入量及干物质消化率在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60 mg/kg有机锰添加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P消化率最高(P<0.05),但与有机螯合锰40 mg/kg添加组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发现育成期固定为1.5/1的钙磷比条件下,育成期蓝狐饲粮中添加钙0.4-0.8%、维生素D32000 IU·kg-1时即总钙1.2-1.6%、维生素D32327 IU·kg-1较为适宜。(2)冬毛期固定为1.4/1的钙磷比条件下,冬毛期蓝狐饲粮中添加钙0-0.4%、维生素D31000 IU·kg-1时即总钙0.8-1.2%、维生素D31327 IU·kg-1较为适宜,能提高蛋白质和磷的利用率降低粪钙和粪磷的排出量,从而改善环境。(3)饲粮钙磷水平影响蓝狐生产性能分子机制中,功能基因涉及RNA-引导的DNA生物合成过程、果糖1,6酮糖代谢过程、甘油分解过程、液泡质子转运V型ATP酶复合物组装等;(4)蓝狐育成期饲粮1.5/1的钙磷比条件下,总钙为1.40%时,有机锰的适宜添加量为40mg/kg。
李彪[8](2019)在《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核苷酸在仔猪日粮添加,对仔猪胃肠道发育、肠道的损伤修复、脂质代谢、免疫系统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核苷酸被称作是一种“半必需”或“条件性”营养素。通过检测对比母猪整个哺乳期乳中和仔猪教槽料中的核苷酸含量变化,发现仔猪教槽料中尿苷酸最缺乏。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尿苷酸在仔猪日粮中添加对仔猪生长性能、腹泻情况、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肠道黏膜形态和核苷酸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尿苷酸对提高仔猪生长性能、促进肠道黏膜发育和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在仔猪教槽料中添加的可行性,为教槽料的升级改进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选取48只21日龄断奶的(长白×大白×杜洛克)仔猪(6.64±0.23 kg),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尿苷酸组,每组分6栏进行饲养,每栏为1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尿苷酸组饲喂0.07%尿苷酸二钠+基础日粮,饲喂14天。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尿苷酸组ADFI(P<0.05)和ADG(P<0.01)显着增加,添加尿苷酸的仔猪F:G极显着降低(P<0.01)。日粮中添加UMP可显着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结果提示:尿苷酸在仔猪断奶日粮中添加有很好的改善仔猪生产性能的应用效果。2、尿苷酸组血液中球蛋白GLB、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含量都高于对照组。尿苷酸组血液乳酸脱氢酶LDH显着增加(P<0.05)。血液中氨基酸含量,尿苷酸组中的尿素氮Urea(P<0.05)比对照组显着降低,肝脏中氨基酸含量,尿苷酸组牛磺酸(P<0.01)和甘氨酸(P<0.01)含量极显着性提高。结果提示:尿苷酸可提高仔猪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同时可加速脂肪酶解。3、与对照组相比,尿苷酸组空肠绒毛长度(P<0.05)和绒腺比(P<0.01)显着提高,回肠绒毛长度(P<0.01)和绒腺比(P<0.01)均极显着提高。结果提示:尿苷酸可显着性改善仔猪空肠和十二指肠的肠道黏膜形态,这可能是尿苷酸能降低仔猪料肉比的原因之一。4、相比对照组,尿苷酸组肝脏中牛磺酸(P<0.01)、甘氨酸(P<0.01)含量极显着提,肝脏中尿苷酸合成酶UMPS(P<0.01)表达显着降低,尿苷酸组肝脏中γ-亚麻酸甲酯(P<0.01)和二十碳五烯酸(P>0.05)含量提高,脂肪酸合成酶FAS(P<0.01)极显着降低。结果提示:尿苷酸可促进仔猪肝脏中脂肪代谢。综上所述,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可以提高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和腹泻率。尿苷酸的添加可增加仔猪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长度和绒腺比,改善仔猪的肠道黏膜形态。尿苷酸可使肝脏中牛磺酸的合成量增加,同时提高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反向抑制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的含量,减少脂肪合作,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机体能量损耗,也可能是改善动物生长性能的原因之一。
张瑞强[9](2019)在《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锌(Zinc,Zn)是鱼类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抗菌能力,凹凸棒石(Palygorskite,Pal)是一种层链状的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阳离子交换性、黏结性和承载性能力。载锌凹凸棒石(Zinc bearing palygorskite,Zn-Pal)是基于凹凸棒石的特性,将锌离子负载于其表面和孔道中制备的一种具有缓慢释放锌离子能力的无机抗菌剂。本研究首先探讨Pal对团头鲂颗粒饲料加工特性和金属沉积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Zn-Pal作为团头鲂饲料锌源添加剂的可能性和对团头鲂金属沉积、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探讨Zn-Pal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锌抗性基因丰度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全文包括6个试验:试验一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0尾规格一致的团头鲂(初均重:11.61±0.05 g)随机分为2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Pal日粮(试验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Pal提高了团头鲂颗粒饲料的制粒效率,增加了颗粒饲料硬度和淀粉糊化度(P<0.05),降低了颗粒饲料的含粉率(P<0.05)。日粮添加2%Pal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增加了血液中的铁和锌含量(P<0.05),提高了肌肉中的锌含量(P<0.05),降低了肌肉中的镉沉积(P<0.05),对团头鲂末均重、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饵料系数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二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6.58±0.13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试2周;正式试验7周,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添加ZnS04·7H2O补充125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80或125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Pal表面,对Pal晶体结构无影响;Zn-Pal能够线性提高团头鲂的(二次线性,P=0.009)、特定生长率(二次线性,P=0.009)、肝体比(二次线性,P=0.034)、血液中的白细胞(一次线性,P=0.001)、淋巴细胞(一次线性,P=0.003)、中性粒细胞(一次线性,P=0.023)和红细胞(一次线性,P=0.034)数量,增加血浆总蛋白(二次线性,P=0.005)和球蛋白含量(二次线性,P=0.002)、饲料有机物(二次线性,P=0.001)和粗蛋白(二次线性,P=0.002)的沉积率以及全鱼有机物(二次线性,P=0.025)和粗蛋白含量(一次线性,P=0.049;二次线性,P=0.021),降低团头鲂饵料系数(一次线性,P=0.015;二次线性,P=0.003)、血浆尿素氮水平(二次线性,P=0.031)和全鱼水分含量(二次线性,P=0.025);日粮添加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肌肉蒸煮损失(二次线性,P=0.047),提高团头鲂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二次线性,P=0.021)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二次线性,P=0.025)活性。日粮添加0.17%Zn-Pal(48 mg/kg Zn)可获得较优的饵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试验三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血液中的铜(一次线性,P<0.001)、镁(一次线性,P=0.009)、锰(一次线性,P=0.008)、铬(一次线性,P=0.047)和镉(一次线性,P=0.001)含量,减少肌肉中的铜(一次线性,P<0.013;二次线性,P=0.001)、锰(一次线性,P=0.040)、铅(一次线性,P=0.004)、铬(一次线性,P=0.003)和镉(一次线性,P=0.002)含量,提高肝胰腺中的Zn(一次线性,P=0.005)含量并降低肝胰腺中的镉(一次线性,P=0.012)沉积,增加脊椎骨中的铁(一次线性,P=0.046)含量而降低铜(一次线性,P=0.043)含量,增加鳞片中的Zn(二次线性,P=0.007)、铁(一次线性,P=0.013)和铜(一次线性,P=0.049)含量而降低镉(一次线性,P=0.018)沉积。Zn-Pal线性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一次线性,P=0.015)、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二次线性,P=0.020)、SLC30A家族锌转运蛋白ZnT-5(一次线性,P=0.002)和SLC39A家族锌转运蛋白ZIP14(一次线性,P=0.010)的基因表达水平。与硫酸锌组相比,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日粮添加Zn-Pal补充80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试验四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改善了团头鲂肠道长度(二次线性,P=0.030)、重量(一次线性,P=0.047)、绒毛高度(一次线性,P=0.034;二次线性,P=0.034)、隐窝深度(二次线性,P=0.040)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二次线性,P=0.007),提高了肠道T-SOD(一次线性,P=0.014)、Cu/Zn-SOD(一次线性,P=0.027)和过氧化氢酶(CAT;二次线性,P=0.014)活性,降低肠道内容物中的大肠杆菌(一次线性,P=0.011)和气单胞菌(一次线性,P=0.003)数量;添加Zn-Pal上调了团头鲂肠道的核因子2相关因子2抗原(Nrf2;一次线性,P=0.005)、Cu/Zn-SOD(一次线性,P=0.046)、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一次线性,P=0.023)和CAT(一次线性,P=0.045)基因表达水平,下调Toll样受体2(一次线性,P=0.011)、Toll样受体4(一次线性,P=0.00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一次线性,P=0.003)、核因子κB(一次线性,P<0.001;二次线性,P=0.002)、白介素6(一次线性,P=0.024;二次线性,P=0.030)、肿瘤坏死因子α(二次线性,P=0.018)的基因表达水平;日粮添加硫酸锌与各Zn-Pal组团头鲂相比未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试验五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27.78±0.30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饲7天,正式试验60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SO4·7H2O补充90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48或90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提高了团头鲂的末均重(P<0.05),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降低了血浆中皮质醇、乳酸和补体4的含量(P<0.05),增加了血浆呼吸爆发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肝胰腺Nrf2、CAT、Cu/Zn-SOD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运输应激条件下,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乳酸、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液呼吸爆发活性、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CAT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胰腺MDA含量、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Nrf2、CAT、Cu/Zn-SOD以及热休克蛋白70的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日粮添加Zn-Pal显着降低了运输应激后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肝胰腺MDA含量(P<0.05),增加了团头鲂血浆溶菌酶活性、补体4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CAT活性、T-SOD活性和肝胰腺T-AOC、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以及肝胰腺CAT、热休克蛋白90的基因表达量(P<0.05)。此外,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组团头鲂肝胰腺T-AOC显着高于硫酸锌组(P<0.05)。试验六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和硫酸锌均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气单胞菌属丰度和蓝细菌属的丰度(P<0.05),提高了菌群simpson指数和鲸杆菌属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sobs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Zn-Pal组菌群sobs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对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P>0.05),但提高了韦荣球菌属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硫酸锌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1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 A和czc D的丰度、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和tet X的丰度、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而48 mg/kg Zn水平的Zn-Pal仅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的丰度显着高于Zn-Pal添加组(P<0.05)。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日粮添加2%凹凸棒石能够提高团头鲂颗粒饲料制粒速率、饲料颗粒质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加机体Fe、Zn含量,降低重金属Cd沉积,且对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2.载锌凹凸棒石中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凹凸棒石表面,对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无影响。3.日粮添加Zn-Pal能够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改善肌肉品质和组织金属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Zn-Pal在团头鲂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硫酸锌,可降低Zn的添加量,以Zn计为48 mg/kg,Zn-Pal添加量为0.17%,Zn-Pal可作为一种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4.日粮添加锌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锌添加水平效果更显着;但添加较高水平的锌会提高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载锌凹凸棒石作为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与饲料中添加硫酸锌相比能够降低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
张峰[10](2017)在《肠道菌群的日粮铜水平响应对大鼠和苏淮哺乳仔猪生长及机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自1950s始,抗生素类促生长饲料添加剂广泛用于养猪生产,在改善动物健康、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同时,也加剧了细菌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欧盟于2006年全面禁止抗生素用于动物促生长,饲料高铜成为一个广泛采用的替代措施,欧盟规定在开食至12周龄仔猪饲料中可添加170-175 mg·kg-1的铜。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饲料高铜有可能通过选择与耐药基因共享遗传元件的铜抗性基因,而增强对动物肠道和环境中耐药菌的选择,促进细菌耐药性的维持与传播,仔猪日粮中高铜使用的合理性再次引起广泛关注。长时间采食高铜会产生铜中毒,危害动物健康。我国当前养猪生产中以促生长为目的抗生素和高铜添加普遍同时存在,高铜对猪生长健康和猪源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也因此更为复杂。本文应用微生物、离子和代谢组学技术,综合评价日粮铜水平对大鼠和苏淮哺乳仔猪生长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我国养猪业后抗生素时代饲料中铜的合理添加提供科学依据。1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饲喂八周的6、120和240 mg·kg-1铜水平纯合日粮,记录大鼠采食和体重数据、观察肠道形态、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氧化标记物和抗氧化酶水平,以研究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铜(120和240 mg·kg-1)日粮前四周有促进大鼠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07),但后四周有降低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08),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表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差异不显着。240 mg·kg-1日粮铜显着提高了大鼠血清中胰岛素、胃饥饿素、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P<0.05),但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血液铜、铜转运相关蛋白等的含量无显着影响。日粮高铜极显着提高了大鼠回、结肠食糜的铜含量(P<0.01)。240 mg·kg-1日粮铜显着降低了大鼠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6和240 mg·kg-1日粮铜显着升高了大鼠回肠V/C比值(P<0.05)。日粮高铜(120和240 mg·kg-1)降低了大鼠空、回肠组织中NO水平(P<0.05)、回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0.05)、过氧化氢酶(P=0.08)和谷胱甘肽(GSH)(P=0.07)的水平,降低了空肠组织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p=0.07),但提高了空肠组织中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P<0.05)。综上所述,日粮高铜(120和240 mg·kg-1)对大鼠生长的影响呈现短期促进、长期抑制的趋势。高铜(120和240 mg·kg-1)日粮的长期摄入使得铜元素在大鼠肠道食糜中显着积累,这种积累改变小肠组织氧化还原状态,降低了肠道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打破活性氧物质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引起大鼠机体炎症反应,不利于大鼠的健康。2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肝脏铜离子代谢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肝脏是代谢和储存铜的主要器官,为研究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肝脏铜离子代谢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本章对第一章的试验大鼠进行肝脏组织形态学分析、铜含量、铜转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及氧化标记物和抗氧化酶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日粮高铜(120和240 mg·kg-1)对大鼠肝脏组织细胞产生较明显的结构破坏,肝脏细胞出现胞浆浑浊以及细胞间隙变大出现空洞。日粮高铜(120和240 mg·kg-1)提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P<0.05)、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0.05)及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P<0.05)水平;120 mg·kg-1日粮铜提高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水平(P<0.05)。240 mg·kg-1日粮铜下调铜转运蛋白(Ctr1)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120 mg·kg-1日粮铜上调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ad1)(P<0.05)、金属硫蛋白(Mt1a)(P<0.05)、铜蓝蛋白(Cp)(P<0.05)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伴侣蛋白(Ccs)(P=0.09)基因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肝脏铜含量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伴侣蛋白(Ccs)、铜蓝蛋白(Cp)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水平显着正相关(P<0.05),与血清中IL-6水平显着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大鼠长期摄入高铜(120和240 mg·kg-1)日粮,对肝脏细胞造成形态学损伤,120 mg·kg-1日粮铜上调肝脏组织金属硫蛋白(Mt1a)和铜蓝蛋白(Cp)基因表达水平,并提高肝脏组织抗氧化能力(CuZn-SOD和GSSG水平升高),提高大鼠对持续日粮高铜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维持肝细胞内铜的稳态。240 mg·kg-1日粮铜只能下调肝细胞Ctr1基因表达水平,不能通过其它适应性基因表达调控来提高肝细胞对高铜的耐受性,进而导致肝细胞形态学损伤严重。3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炎症和氧化还原平衡的相关性大鼠长时间采食高铜日粮,食糜中高浓度铜环境对肠道微生物也存在影响,本章采集第一章中试验大鼠粪便样品,运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粪样微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日粮高铜(120和240 mg·kg-1)提高微生物丰度(ACE和Chaol)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P<0.05),Simpson指数存在降低趋势(P=0.07)。相对于低铜(6 mg·kg-1)处理组,日粮高铜(120和240 mg·kg-1)提高产丁酸(多尔氏菌属Dorea、布劳特氏菌Blautia、粪球菌属Coprococcus等)菌群、肠道健康相关菌群(克里斯藤森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颤杆菌克属Oscillibacter、别样杆菌属Alistipes)及潜在病原菌(丹丝毒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和紫单胞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粪样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回、结肠食糜铜含量及血清TNF-α显着正相关(P<0.05),与空肠一氧化氮(NO)水平显着负相关(P<0.05);微生物丰度指数与回肠抗氧化酶(T-SOD和Mn-SOD)水平显着负相关(P<0.05)。Anaerotruncus相对丰度与血清TNF-α显着正相关(P<0.05),与空肠一氧化氮(NO)及回肠抗氧化酶(T-SOD和Mn-SOD)水平均显着负相关(P<0.05),Parasutterella相对丰度的相关性与之相反;OTU402(粪球菌属Coprococcus)与OTU52(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相对丰度与血清TNF-α水平显着正相关(P<0.05);OTU99(紫单胞菌属PParabacteroides)及 OTU273(别样杆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与血清TNF-α水平显着负相关(P<0.05);布劳特氏菌Blautia(OTU88)与OTU69(克里斯藤森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相对丰度与空、回肠一氧化氮(NO)水平及回肠抗氧化酶(T-SOD和Mn-SOD)显着正相关(P<0.05);OTU368(布劳特氏菌 Blautia)、OTU402(粪球菌属 Coprococcus)及 OTU145(颤杆菌克属 Oscillibacter)相对丰度与空、回肠一氧化氮(NO)水平及回肠T-SOD显着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长时间摄入高铜(120和240 mg·kg-1)日粮,大鼠回、结肠食糜中铜显着积累,提高粪样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改变某些优势菌群丰度,导致菌群结构和组成改变,打破大鼠肠道组织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引起大鼠机体炎症反应,对大鼠健康不利。4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生长健康及离子组谱的影响本章研究以苏淮哺乳仔猪作为动物模型,探究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机体离子平衡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日粮铜水平对仔猪健康的影响。试验选择来自18头二胎次母猪的哺乳阶段14日龄仔猪172头,分为6、20和300 mg·kg-1(CuSO4)三个处理组。饲喂周期为仔猪14日龄至40日龄。结果表明,相对于低铜(6 mg·kg-1)组,日粮高铜(300 mg·kg-1)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及平均日采食量(P<0.05)(14至28日龄),在29至40日龄降低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和饲料转化率(P<0.05)。仔猪腹泻率随着日粮铜水平增加显着下降(P<0.05)。相对于低铜(6 mg·kg-1)组,日粮20 mg·kg-1铜水平降低丙二醛(MDA)(P<0.05)、谷丙、谷草转氨酶(P<0.05)及总胆酸(P<0.05)水平;日粮高铜(300 mg·kg-1)提高生长激素(GH)(P<0.05)、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0.05)、总胆酸(P<0.05)、白蛋白(P<0.05)及金属硫蛋白(P<0.05)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降低趋势(P=0.09)。相对于低铜(6 mg·kg-1)组,日粮20 mg·kg-1铜水平提高毛发及血清Mg含量(P<0.05),日粮高铜(300 mg·kg-1)提高毛发Na和K、血清Ca和P及粪样Cu含量(P<0.05);相对于20 mg·kg-1铜水平,日粮高铜(300 mg·kg-1)提高毛发Na和K含量(P<0.05),降低毛发Mg、P及Mn含量(P<0.05)。元素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元素之间均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性模式结果表明,饲喂300 mg·kg-1铜水平日粮仔猪毛发中Ca、Mg、P、Na、K与Cu、Mn、Zn之间相关性消失。毛发Na和K含量与IGF-1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正相关(P<0.05),与TNF-α、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显着负相关(P<0.05);毛发、血清及粪样Fe含量与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谷丙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umin)显着正相关(P<0.05),与丙二醛(MDA)显着负相关(P<0.05);毛发、血清及粪样Cu含量与丙二醛(MDA)、总胆汁酸(TBA)及尿素氮(BUN)显着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日粮高铜(300 mg·kg-1)短时间内促进了哺乳仔猪生长,仔猪的肝、肾功能和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受损;20 mg·kg-1日粮铜组仔猪饲料转化率较高,腹泻率也在可接受范围,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肝、肾功能改善,满足仔猪营养需求;日粮高铜(300 mg·kg-1)改变Na、K和Fe、Cu、Zn体内平衡状态,损伤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和肝肾功能。5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炎症和氧化还原平衡的相关性肠道微生物在影响动物宿主健康方面存在重要的作用。本章试验设计同第四章,采集39日龄仔猪粪便样品,利用16s rRNA测序分析粪样微生物菌群。仔猪粪样微生物菌群分析结果显示,日粮铜水平对粪样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影响,粪样中肠球菌(Enter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均无显着影响(P>0.05)。高铜(300 mg·kg-1)日粮提高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相对丰度及链球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P<0.05),降低产丁酸菌粪球菌属(Coprococcus)、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及罗氏菌属(Roseburia)相对丰度(P<0.05)。仔猪粪样微生物与血清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NK4A136和PCS020 group)相对丰度与丙二醛(MDA)、白蛋白(ALB)显着正相关(P<0.05),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负相关(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与血清TNF-α显着正相关(P<0.05);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及产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与血清TNF-α、白蛋白(ALB)及尿素氮(BUN)显着正相关(P<0.05);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相对丰度与血清TNF-α及白蛋白(ALB)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高铜(300 mg·kg-1)日粮显着降低了仔猪肠道中产丁酸菌相对丰度,潜在病原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上升,高铜(300 mg·kg-1)日粮改变了仔猪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而改变机体炎症反应、氧化还原状态以及肝肾功能,不利于仔猪健康。6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粪样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离子平衡和肠道微生物相关性本章试验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手段研究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粪样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设计同第四章,采集39日龄仔猪粪便样品用于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组分析共检测到91种代谢产物,三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代谢产物47种,日粮低铜(6 mg·kg-1)上调粪样中必需氨基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及条件性必需氨基酸(脯氨酸和酪氨酸),单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和磷酸糖(葡萄糖-6-磷酸、甘露糖-6-磷酸和果糖-6-磷酸)水平(P<0.05)。日粮铜水平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半乳糖代谢、糖异生)及含氮小分子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尿素循环、精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蛋氨酸代谢)(P<0.05)。毛发中Na、K和Cu含量与嘌呤代谢(肌苷)、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及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延胡索酸)显着负相关(P<0.05);血清中Ca、Mg和P含量与尿素循环以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鸟氨酸和精氨酸)显着负相关(P<0.05);粪样中Cu含量与甜菜碱代谢(蛋氨酸)及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泛酸)显着负相关(P<0.05)。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ceae UCG-004)相对丰度与半乳糖代谢(葡萄糖、甘露糖、肌醇)及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葡萄糖)显着正相关(P<0.05);粪球菌属(Coprococcus)、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及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OTU18)相对丰度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柠檬酸循环、苹果酸穿梭、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以及糖酵解)显着正相关(P<0.05);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与含氮小分子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蛋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显着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日粮铜水平影响仔猪粪样中代谢产物水平,改变后肠代谢物组成和结构。低铜(6mg·kg-1)日粮降低了仔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率。高铜(300mg·kg-1)组仔猪毛发、血清和粪样中元素水平变化改变机体离子平衡,影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氨基酸以及能量代谢。肠道中菌群丰度的改变,也可改变仔猪后肠微生物代谢通路,改变仔猪机体代谢稳态,而影响仔猪健康。
二、免疫系统激活对猪的机体代谢、生产性能和营养需要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系统激活对猪的机体代谢、生产性能和营养需要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母体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空肠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互助八眉猪简介 |
2 国内外猪低蛋白质日粮研究进展 |
2.1 低蛋白日粮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低蛋白日粮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
2.3 低蛋白日粮对猪肠道健康的影响 |
3 仔猪肠道发育的研究进展 |
3.1 胎儿出生后肠道微生物的来源 |
3.2 妊娠期仔猪肠道的发育 |
3.3 哺乳期仔猪肠道的发育 |
3.4 母体营养与仔猪肠道发育 |
3.5 早期肠道微生物群与肠道发育 |
4 肠道微生物群的营养代谢及其代谢产物 |
4.1 肠道微生物群对营养物质的代谢 |
4.2 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的作用 |
5 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肠道发育中的应用 |
5.1 微生物组学 |
5.2 代谢组学 |
5.3 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
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母体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生长和空肠组织形态及屏障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 |
1.5 样品采集 |
1.6 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 |
1.7 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和消化酶活性测定 |
1.8 空肠黏膜总RNA提取及q PCR |
1.9 空肠组织形态及紧密连接蛋白分布 |
1.10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
2.2 对仔猪空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 仔猪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和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 |
2.4 仔猪空肠黏膜机械屏障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 |
2.5 空肠黏膜Occludin、Claudin-1和ZO-1 蛋白组织定位 |
2.6 空肠黏膜免疫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 |
3 讨论 |
3.1 对仔猪生长及空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
3.2 对仔猪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对仔猪空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母体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空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 |
1.5 样品采集 |
1.6 细菌总DNA提取与检测 |
1.7 细菌16S r RNA基因V_3-V_4髙变区的PCR扩增和文库构建 |
1.8 细菌16S r RNA基因测序和数据处理 |
1.9 肠道微生物鉴定和多样性分析 |
1.10 功能预测 |
1.11 相关性网络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16S r 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
2.2 Illumina Hi Seq测序结果 |
2.3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
2.4 仔猪空肠微生物群结构组成 |
2.5 Alpha多样性分析 |
2.6 Beta多样性分析 |
2.7 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
2.8 相关性分析 |
2.9 功能基因预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母体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空肠代谢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1.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 |
1.5 样品采集 |
1.6 样品制备 |
1.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1.8 质谱鉴定 |
1.9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空肠内容物代谢组数据预处理基本概况 |
2.2 空肠内容物代谢物的鉴定 |
2.3 通路鉴定 |
2.4 生物标记物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母体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空肠微生物组和代谢组间互作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相关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空肠内容物微生物与空肠发育相关性分析 |
2.2 空肠内容物微生物与代谢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2)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断奶应激与断奶仔猪生理及营养需要特点 |
1.1.1 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 |
1.1.2 断奶仔猪生理特点 |
1.1.3 断奶仔猪营养需要特点 |
1.2 断奶重对仔猪发育的影响及生长调控研究 |
1.2.1 仔猪断奶重不同的产生原因 |
1.2.2 断奶重对仔猪发育的影响 |
1.2.3 仔猪低断奶重的生长调控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2.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GH和INS水平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GH和INS水平的影响 |
2.4 小结 |
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器官指数、血清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及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及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4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4.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4.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 |
4.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 |
4.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4.4 小结 |
5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IGF-I和 IGF-II水平、肌纤维特性及MRF4 表达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5.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5.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4.1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 水平的测定 |
5.1.4.2 肌纤维特性的测定 |
5.1.4.3 生肌调节因子4(MRF4)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IGF-I和 IGF-II水平的影响 |
5.2.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5.2.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MRF4 表达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血清IGF-I和 IGF-II水平的影响 |
5.3.2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肌纤维特性的影响 |
5.3.3 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 MRF4 表达量的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2.2.3 饲料配方 |
2.2.4 饲养和管理 |
2.2.5 样品的采集 |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 |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3.2.3 饲料配方 |
3.2.4 饲养和管理 |
3.2.5 样品的采集 |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 |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4.2.3 饲料配方 |
4.2.4 饲养和管理 |
4.2.5 样品的采集 |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 |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5.2.3 饲料配方 |
5.2.4 饲养和管理 |
5.2.5 样品的采集 |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 结果 |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6.2.3 饲料配方 |
6.2.4 饲养和管理 |
6.2.5 样品的采集 |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6.3 结果 |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4)精氨酸对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临武鸭的精氨酸营养 |
1.1.1 精氨酸的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 |
1.1.2 精氨酸的合成与吸收 |
1.1.3 精氨酸的分解代谢 |
1.2 精氨酸的生理生化功能 |
1.2.1 调节氮素循环 |
1.2.2 合成前体 |
1.2.3 促生长作用 |
1.2.4 精氨酸与NO |
1.2.5 抗氧化功能 |
1.2.6 免疫机制与功能 |
1.2.7 促进肠道发育 |
1.3 精氨酸缺乏或过量的影响 |
1.3.1 精氨酸与缺乏症 |
1.3.2 精氨酸过量及其毒副作用 |
1.4 精氨酸需要量 |
1.4.1 鸡精氨酸需要量 |
1.4.2 鸭精氨酸需要量 |
1.4.3 家禽精氨酸需要量的影响因素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试验及设计 |
2.2 试验饲粮与营养水平 |
2.3 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 |
2.4.1 血清采集及预处理 |
2.4.2 小肠组织采集及预处理 |
2.4.3 盲肠内容物采集及预处理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生长性能 |
2.5.2 常规血清生化指标 |
2.5.3 血清抗氧化性能指标 |
2.5.4 血清免疫性能指标 |
2.5.5 血清NO |
2.5.6 小肠长度及重量 |
2.5.7 小肠形态指标 |
2.5.8 肠道微生物指标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4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免疫球蛋白及NO的影响 |
3.5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小肠发育的影响 |
3.5.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小肠长度和重量的影响 |
3.5.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小肠形态的影响 |
3.6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3.6.1 测序序列及OTU分析 |
3.6.2 精氨酸对临武鸭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6.3 精氨酸对临武鸭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3.7 二次曲线模型估计临武鸭饲粮精氨酸适宜水平 |
第4章 讨论 |
4.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4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血清免疫功能及NO的影响 |
4.5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小肠发育的影响 |
4.6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临武鸭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日粮色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微生物区系和防御ETEC侵袭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部分 文献综述 |
1.1 断奶仔猪的健康研究 |
1.1.1 断奶仔猪的腹泻问题 |
1.1.2 断奶仔猪的肠道屏障功能 |
1.1.3 断奶仔猪的机体氧化损伤 |
1.1.4 断奶仔猪的免疫保护 |
1.1.5 断奶仔猪的肠道微生物 |
1.2 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断奶仔猪的危害性 |
1.3 色氨酸研究进展 |
1.3.1 色氨酸的生理功能 |
1.3.2 色氨酸作用机理-相关代谢产物的作用 |
1.3.3 肠道微生物对色氨酸的代谢 |
1.3.4 色氨酸对猪生长的影响 |
1.4 β防御素的研究 |
1.4.1 β防御素的抗菌功能 |
1.4.2 色氨酸代谢与肠黏膜BD表达 |
1.5 目的和意义 |
第2部分 引言 |
第3部分 试验研究 |
3.1 动物饲养与试验设计 |
3.1.1 试验动物与菌种 |
3.1.2 试验设计 |
3.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3 样品采集 |
3.4 血清内容物、肠道黏膜蛋白ELISA测定 |
3.5 肠道形态检测 |
3.6 荧光定量PCR |
3.7 粪便ETEC的毒力评定 |
3.8 结肠微生物区系分析 |
3.9 数据分析 |
第4部分 结果 |
4.1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色氨酸代谢相关物质的影响 |
4.4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5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4.6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粪便中ETEC毒力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7 色氨酸促进断奶仔猪肠黏膜BD表达对ETEC侵袭的防御机制 |
4.8 结肠微生物群落16S rDNA测序分析 |
4.8.1 Alpha多样性分析 |
4.8.2 Beta多样性分析-PCoA |
4.8.3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5部分 讨论 |
5.1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免疫的影响 |
5.3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色氨酸代谢相关物质的影响 |
5.4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5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5.6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对粪便ETEC的影响 |
5.7 色氨酸促进断奶仔猪肠黏膜BD表达对ETEC侵袭的防御机制 |
5.8 日粮添加高色氨酸对ETEC攻毒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的影响 |
第6部分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稀土壳糖胺螯合盐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围产期母猪维持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
2.2 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ECC)及其在畜禽上的应用 |
2.3 RECC与猪肠道微生物 |
3 小结及展望 |
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RECC对母猪产仔情况及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2.3 指标测定及记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RECC对妊娠母猪分娩产仔情况的影响 |
3.2 RECC对哺乳母猪采食量、背膘损失、断奶发情间隔以及仔猪增重的影响 |
3.3 RECC对哺乳期母猪粪便评分及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RECC对妊娠母猪分娩产仔情况的影响 |
4.2 RECC对哺乳母猪采食量、背膘损失、断奶发情间隔以及仔猪增重的影响 |
4.3 RECC对哺乳期母猪粪便评分及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二 RECC对母猪及其后代仔猪的血浆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分组 |
2.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及方法 |
2.4 测定指标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高剂量RECC对母仔猪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 高剂量RECC对母仔猪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
3.3 高剂量RECC对母仔猪血浆中GH和IGF-1水平的影响 |
3.4 高剂量RECC对母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剂量RECC对母猪及仔猪血浆生化和激素分泌的影响 |
4.2 高剂量RECC对母猪及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三 全期添加高剂量RECC条件下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2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添加RECC对母猪体况及采食量的影响 |
3.2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添加RECC对母猪繁殖的影响 |
3.3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添加RECC对哺乳仔猪生长和腹泻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饲粮钙、磷及锰水平对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蓝狐及其养殖概况 |
1.2 毛皮动物及蓝狐矿物质营养研究进展 |
1.2.1 毛皮动物钙和磷营养 |
1.2.2 维生素D_3对毛皮动物钙、磷营养的影响 |
1.2.3 甲状旁腺激素毛皮动物钙、磷营养的影响 |
1.2.4 降钙素毛皮动物钙、磷营养的影响 |
1.2.5 毛皮动物锰营养 |
1.3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营养吸收研究中的应用 |
1.3.1 转录组测序 |
1.3.2 转录组测序在营养吸收研究中的应用 |
1.4 PPAR通路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饲粮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试验动物与及分组 |
2.1.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1.5 试验方法 |
2.1.6 数据统计分析 |
2.2 饲粮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1 试验动物与及分组 |
2.2.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2.3 饲养管理 |
2.2.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2.5 试验方法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2.3 饲粮钙磷对蓝狐骨髓影响的转录组学分析 |
2.3.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3.2 样品采集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数据分析 |
2.4 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2.4.1 试验动物与及分组 |
2.4.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4.3 饲养管理 |
2.4.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4.5 试验方法 |
2.4.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消化率的影响 |
3.1.3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氮代谢的影响 |
3.1.4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
3.1.5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6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血清激素的影响 |
3.2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消化率的影响 |
3.2.3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氮代谢的影响 |
3.2.4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
3.2.5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6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血清激素的影响 |
3.2.7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毛皮质量的影响 |
3.2.8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皮张长度的影响 |
3.2.9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胫骨发育的影响 |
3.2.10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1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肾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3.3 钙磷对蓝狐骨髓影响的转录组学分析 |
3.3.1 RNA质量检测结果 |
3.3.2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
3.3.3 组装结果统计 |
3.3.4 测序数据与组装结果的比对统计 |
3.3.5 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
3.3.6 Unigene功能注释 |
3.3.7 基因表达量分析 |
3.3.8 差异表达分析 |
3.3.9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3.3.10 荧光定量PCR验证 |
3.4 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1 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2 饲粮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4.3 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氮代谢的影响 |
3.4.4 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血清指标的影响 |
3.4.5 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锰代谢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消化率的影响 |
4.1.3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氮代谢的影响 |
4.1.4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
4.1.5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6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育成期蓝狐血清激素的影响 |
4.2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消化率的影响 |
4.2.3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氮代谢的影响 |
4.2.4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
4.2.5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6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血清激素的影响 |
4.2.7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毛皮质量的影响 |
4.2.8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皮张长度的影响 |
4.2.9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胫骨发育的影响 |
4.2.10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脏器指数的影响 |
4.2.11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冬毛期蓝狐肾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4.3 钙磷及维生素D_3对蓝狐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荧光定量PCR验证 |
4.4 饲粮不同锰来源及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
1 核苷酸的来源 |
2 核苷酸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
2.1 核苷酸的消化 |
2.2 核苷酸的吸收 |
2.3 核苷酸的代谢 |
3 核苷酸的功效作用 |
3.1 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3.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二节 尿苷酸的研究进展 |
1 尿苷酸的结构、吸收和代谢 |
1.1 尿苷酸的结构 |
1.2 尿苷酸的合成途径 |
1.3 尿苷酸在肠道的吸收与转运 |
2 尿苷酸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 |
2.1 尿苷酸与糖代谢 |
2.2 尿苷酸与氨基酸代谢 |
2.3 尿苷酸与脂质代谢 |
3 尿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
3.1 尿苷酸与免疫 |
3.2 尿苷酸与氧化应激 |
3.3 尿苷酸与细胞周期 |
4 尿苷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4.1 提高动物采食量 |
4.2 促进肠道发育,维护肠道健康 |
4.3 降低腹泻率,提高生长性能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尿苷酸的添加 |
2 尿苷酸的需求量 |
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动物试验设计 |
1.3 试验日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生长性能的测定 |
1.6 腹泻指标的测定 |
1.7 样品的采集 |
1.8 脏器指数的测定 |
1.9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腹泻情况 |
2.3 器官指数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尿苷酸对仔猪生理生化指标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 氨基酸指标的测定 |
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理生化指标 |
2.2 血浆氨基酸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石蜡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 |
1.3 HE染色 |
1.4 肠道组织形态学的测定 |
1.5 肠道荧光定量PCR(RT-q PCR) |
1.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
2.2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粘膜核苷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
3.2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黏膜核苷酸代谢基因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尿苷酸对仔猪肝脏脂肪和核苷酸代谢基因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肝脏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1.3 肝脏中脂肪酸的测定 |
1.4 肝脏的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1.5 肝脏中核苷酸代谢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RT-q PCR) |
1.6 肝脏中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RT-q PCR) |
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脏游离氨基酸 |
2.2 肝脏脂肪酸 |
2.3 肝脏中核苷酸代谢基因 |
2.4 肝脏脂肪代谢基因 |
3 讨论 |
3.1 尿苷酸对断奶仔猪肝脏氨基酸的影响 |
3.2 尿苷酸对断奶仔猪肝脏脂肪酸的影响 |
3.3 尿苷酸对仔猪肝脏核苷酸代谢基因的影响 |
3.4 尿苷酸对断奶仔猪肝脏脂肪酸相关基因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天然非金属矿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 天然非金属矿物的特性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2 天然非金属矿负载金属离子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 |
3 载锌凹凸棒石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1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 |
2 鱼类对锌需要量的研究现状 |
3 团头鲂锌及其它微量元素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细菌对锌的抗性作用和锌对抗生素抗性的影响 |
1 细菌对锌等重金属的抗性作用 |
2 锌等重金属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协同选择作用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八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九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肠道菌群的日粮铜水平响应对大鼠和苏淮哺乳仔猪生长及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高铜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
1 高铜与动物健康 |
1.1 铜的生物学意义 |
1.2 生理性铜代谢和吸收 |
1.3 铜的细胞摄取和分配 |
1.4 日粮高铜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
2 高铜替代抗生素的使用 |
2.1 畜牧业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及产生的问题 |
2.2 铜替代抗生素的使用 |
第二章 饲料中添加高铜所产生的问题及思考 |
1 铜抗性与抗生素耐药性 |
1.1 革兰氏阳性菌的铜稳态 |
1.2 革兰氏阳性菌的铜抗性 |
1.3 革兰氏阴性菌的铜稳态 |
1.4 质粒介导的革兰氏阴性菌的铜抗性 |
1.5 重金属与抗生素耐药性 |
2 思考 |
第三章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回肠和结肠食糜铜含量的影响 |
2.4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小肠形态的影响 |
2.5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空、回肠组织氧化标记物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 大鼠血清、肠道食糜铜含量与血清炎症因子、肠道组织氧化标记物及抗氧化酶之间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肝脏铜离子代谢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2.2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肝脏组织铜含量及氧化标记物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肝脏铜转运相关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 大鼠肝脏及肠道食糜铜含量与血清炎症因子、肝脏铜转运相关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氧化标记物及抗氧化酶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炎症和氧化还原平衡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粪样微生物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2.2 日粮铜水平对大鼠粪样微生物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2.3 大鼠粪样微生物与血清炎症因子、空肠和回肠组织氧化标记物及抗氧化酶相关性分析 |
2.4 大鼠粪样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指数与肠道食糜铜含量、血清炎症因子、肠道与肝脏氧化标记物及抗氧化酶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生长健康及离子组谱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
2.2 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毛发、血清和粪便中各元素含量的影响 |
2.4 苏淮哺乳仔猪毛发、血清和粪样中各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2.5 日粮铜水平对哺乳仔猪毛发、血清和粪样元素之间相关性模式的影响 |
2.6 仔猪血清生化指标与毛发、血清及粪样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炎症和氧化还原平衡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粪样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2.2 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粪样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2.3 苏淮哺乳仔猪粪样微生物与血清炎症因子、氧化标记物及抗氧化酶、肝肾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无抗日粮铜水平对苏淮哺乳仔猪粪样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离子平衡和肠道微生物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粪样代谢物分析模型建立 |
2.2 哺乳仔猪粪便样品差异代谢物分析 |
2.3 代谢产物富集分析 |
2.4 哺乳仔猪离子组谱和粪样差异代谢产物之间相关性及富集分析 |
2.5 哺乳仔猪粪样微生物相对丰度和差异代谢产物之间相关性及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总体讨论与全文结论 |
1 动物生产中高铜的使用 |
2 大鼠模型纯合日粮中高铜使用的评价 |
3 哺乳仔猪模型下无抗日粮高铜使用的评价 |
4 结合细菌铜抗性和耐药性的思考 |
5 全文结论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免疫系统激活对猪的机体代谢、生产性能和营养需要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母体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互助八眉哺乳仔猪空肠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D]. 靳继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阶段饲喂模式对低断奶重仔猪小肠形态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D]. 徐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3]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4]精氨酸对临武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功能的影响[D]. 孙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日粮色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微生物区系和防御ETEC侵袭的影响研究[D]. 胡红. 西南大学, 2021
- [6]稀土壳糖胺螯合盐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熊奕.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7]饲粮钙、磷及锰水平对蓝狐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徐逸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8]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李彪.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 [9]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D]. 张瑞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肠道菌群的日粮铜水平响应对大鼠和苏淮哺乳仔猪生长及机体健康的影响[D]. 张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