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子获能及顶体反应中与Ca~(2+)相关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魏巍[1](2021)在《疏肝补肾毓麟汤对少弱精症大鼠VDAC2及cAMP/PKA通路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理论上阐明少弱精症“肝郁肾虚”的中医病机,并观察疏肝补肾毓麟汤治疗少弱精症的临床疗效;建立以腺嘌呤灌胃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刺激所致的肝郁肾虚型少弱精症大鼠模型,从VDAC2及cAMP/PKA通路表达角度探讨疏肝补肾毓麟汤对肝郁肾虚型少弱精症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梳理少弱精症中医历史源流,探讨少弱精症的中医病机,阐明疏肝补肾法治疗少弱精症的中医理论机制。2.临床研究:将符合肝郁肾虚型少弱精症诊断的80例男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给予疏肝补肾毓麟汤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麒麟丸治疗,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活力(PR级)的变化判断疗效。3.实验研究:雄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组13只。采用腺嘌呤灌胃及慢性束缚应激刺激,建立肝郁肾虚型少弱精症大鼠模型。整个造模过程用时21日。前3周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大鼠按体质量灌胃腺嘌呤(lm L/100g/d),连续灌胃14日,同时每天用束缚罐束缚大鼠(3小时/次,2次/日)。空白组正常喂养。在第3周最后一天每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查行为学、血清cAMP、c GMP,检测精子质量及光镜观察睾丸病理切片,检测模型是否成功。第22日开始,中药组用疏肝补肾毓麟汤浓缩剂灌胃,根据大鼠与人体表面积折算剂量比值,灌胃剂量分别为为32.4g/Kg/d,8.1g/Kg/d,1次/日。给药期间每隔一天称重,根据体重调整给药剂量,连续28日。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去离子水灌胃,连续28日。造模过程中,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的皮毛、进食量、活动状态等一般情况。造模结束后,通过观察一般状态、行为学、进食量、体质量及生殖器官质量、精液分析、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AMP、c GMP及性激素睾酮(T)含量并通过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VDAC2甲基化;免疫荧光法、荧光定量PCR、Western bolt检测VDAC2、PKA、AKAP4的表达;试剂盒法检测Ca2+及ATP酶的浓度;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高低。结果:理论研究:肝郁肾虚是少弱精症的重要基本病机之一,病位责之肝与肾,肝郁肾虚互相影响,虚实夹杂,疏肝补肾法为少弱精症的重要治疗大法。临床研究: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位与55%,与之比较,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精液量均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相比,治疗组的精子密度及活力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研究:较之空白组,模型组大鼠进食量、体重、生殖器官重量、cAMP、cAMP/c GMP比值、睾酮、精子密度及活动率、VDAC2、AKAP4、PKA的m RNA及蛋白表达、Ca2+及ATP酶、线粒体膜电位均显着降低(P<0.01或0.01<P<0.05);c GMP、VDAC2甲基化则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进食量、体重、生殖器重量降低cAMP、cAMP/c GMP比值、睾酮、精子密度及活动率、VDAC2、AKAP4、PKA的m RNA及蛋白表达、Ca2+及ATP酶、线粒体膜电位均提高(P<0.01或0.01<P<0.05);c GMP、VDAC2甲基化则降低(P<0.01)。较之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除AKAP4(0.01<P<0.05),其余无差异;中药低剂量组有差异(P<0.01)。结论:1.少弱精症的病机属于虚实夹杂,主要表现为肝郁肾虚。疏肝补肾法是治疗少弱精症的有效治法。2.疏肝补肾毓麟汤治疗少弱精症疗效显着。3.以腺嘌呤灌胃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刺激成功建立复合型模型。4.疏肝补肾毓麟汤能够显着提高模型大鼠的精子质量、改善一般症状。5.疏肝补肾毓麟汤可能通过调控HPG轴来调节性激素睾酮的分泌,增加睾丸及附睾的质量来改善模型大鼠的精子数量。6.疏肝补肾毓麟汤可能通过抑制VDAC2的甲基化,增强VDAC2 m 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细胞浆内Ca2+的浓度,进而改变线粒体膜电位及ATP浓度增强精子活力。7.疏肝补肾毓麟汤可能通过调节cAMP/PKA通路,提高PKA的活性,一定程度提高AKAP4的表达,从而加强线粒体的ATP产出来增强精子的活力。8.精子的获能途径除了cAMP/PKA的酪氨酸磷酸化外,AKAP4的糖酵解可能是另一个重要途径。
张伟伟[2](2020)在《SLO家族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文中指出精子是在睾丸曲细精管内完成,属于非常复杂的细胞分裂分化过程,为了使这一过程有条不紊的完成,需要曲细精管的内外信号、膜蛋白等对这一发生过程进行严格有序的调控。目前认为精子形成可能与生殖细胞电位的改变密切相关。精子为了获得受精能力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附睾成熟、精子获能、超活化、趋向性,最后是精子的顶体反应。这些生理过程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变化有关。离子通道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可以调节其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可以通过改变膜电位的变化推进精子的各种生理过程;受精过程中,精子外部环境会有很大的改变,离子通道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其功能的改变都会影响有性生殖物种雄性配子的发育以及受精能力。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有别于其它物种,其个体的生活环境与其它物种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华绒螯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即生殖洄游。淡水的离子浓度与海水的离子浓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华绒螯蟹在生殖迁移过程中经历了很强的离子浓度的变化。由此可见,离子浓度变化对中华绒螯蟹生殖发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钾通道为目前为止种类和亚型最多的离子通道。有报道称钾离子通道对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受精过程都有调节作用,SLO家族是钾通道一类非常特殊的通道,这类通道不仅具有电压依赖性,还对其它因素如Ca2+、Na+、Cl-、pH等具有敏感性。本文以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PCR、基因克隆等技术对SLO家族蛋白进行组织及细胞定位和序列分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析生精细胞SLO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和表达情况。结果如下:1、通过Western blot确定了SLO1存在于中华绒螯蟹精巢以及其它组织内,但是储精囊内的精子SLO1表达较少。SLO2在精巢的生精细胞和储精囊内的精子均有表达,但表达出现了差异性。2、对编码SLO1蛋白的基因克隆,并将测序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slo1 cDNA序列与其它物种有相似性较高,说明其保守性较强,且与拟穴青蟹的slo1最相近;克隆slo2.2的cDNA序列与其它物种虽有相似性,但是其保守性不是很高,与小鼠和和人类有很大的差异性,且与北黄道蟹(Cancer borealis)的slo2.2最相近,关系最为密切。(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LO1介导的钙激活钾通道和SLO2介导的钠激活钾通道: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的钾电流包含钙激活钾电流。随后加入不同的阻断剂IbTX、CdCl2观察该电流,发现这些阻断剂均可以将钾电流进行阻断,根据阻断的结果分析SLO1蛋白主要表达于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这与前期的SLO1蛋白的免疫定位结果一致;SLO2介导的钠激活钾通道也存在于中华绒螯蟹的生精细胞内,但是生精细胞对钠离子的依赖性不同,精子对钠离子的依赖性较强,而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对钠离子的依赖性较弱,说明SLO2在生精细胞的表达存在差异性。(4)观察SLO家族通道对精子的顶体反应的影响,发现钾通道不仅与精子的形成有关,而且还间接调节精子的顶体反应,SLO1与顶体反应相关,其不同抑制剂对顶体反应有不同的抑制作用;采用含不同浓度的钠离子作用于中华绒螯蟹的精子观察其顶体反应,发现钠离子和顶体反应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也间接说明SLO2的作用可能更多在精子能动性以及获能上面。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内既有SLO1介导的钙激活钾电流,也有SLO2介导的钠激活钾电流。前者随着精子的形成分布越来越少;后者表现出精子对钠离子的敏感性与其它生精细胞不同,需要更高钠离子浓度才能激活,这与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环境密切相关。通过顶体反应诱导率实验发现,SLO1不仅与精子的形成有关,而且还间接调节精子的顶体反应,SLO1通道的关闭导致顶体反应的降低。SLO2的作用可能更多在精子能动性以及获能上面,需进一步试验进行验证。
袁航[3](2020)在《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的生理生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于甲壳纲、十足目、短尾类,俗称河蟹。其精子与哺乳动物精子比较,有很大区别,具有无鞭毛、不运动、非浓缩核等特征。哺乳动物精子在受精前首先需要获能,才能完成受精。那么在中华绒螯蟹精子是否具有获能的过程?中华绒螯蟹精子在完成受精前,精子分别在储精囊精荚中、交配后暂存于纳精囊、排卵时精子附着于卵子上,处于被卵子表面基质包被的状态,之后通过顶体反应完成受精作用。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在完成受精前不同时期的精子为研究对象,对精子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探究,通过提取的纳精囊分泌物,卵水来刺激储精囊内的成熟精子,探究成熟精子在受精之前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而认识其获能特征。首先使用金霉素对不同处理的精子进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储精囊精子在进入纳精囊后,顶体内膜上的钙离子会在顶体管内膜发生聚集。表明纳精囊仍有生理特征变化;同时还对不同处理的精子细胞内部的pH值的变化做了检测,结果显示:储精囊精子细胞的内环境为中性,经过纳精囊分泌物处理后变为酸性,经过卵水处理后变为碱性。对不同处理的精子进行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顶体反应的试验,结果显示,经过纳精囊分泌物处理的精子,其顶体反应能力下降,表明酸性的精子细胞内环境会抑制河蟹精子的顶体反应。胆固醇/磷脂数据的降低会提高膜的流动性,对对精子膜和卵膜的的融合具有促进作用,提高精卵融合效率。对不同处理的精子细胞总胆固醇含量的验证,结果显示,河蟹成熟精子在经过储精囊、纳精囊、卵水的过程中,精子总胆固醇含量逐渐降低。显示出胆固醇从精子流向外环境,使得精子本身的胆固醇含量降低。对不同精子样品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成熟精子在经过纳精囊分泌物与卵水处理后其酪氨酸磷酸化的蛋白有不同分子量上的变化,再对样品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聚集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成熟精子中仅有顶体囊膜上显示显示酪氨酸磷酸化,处理后则在顶体管处也显示酪氨酸磷酸化。表明酪氨酸磷酸化在获能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免疫沉淀(IP Co-Immunoprecipitation)对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进行了富集,对富集的蛋白进行液相质谱串联(LC-MS/MS)分析,结果鉴定到储精囊精子中有酪氨酸磷酸化蛋白236种,纳精囊精子中204种,纳精囊分泌物处理的储精囊精子有222种。从分子角度确定了在河蟹精子受精前同样具有胆固醇外流的现象。同时对受精前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本研究初步认为中华绒螯蟹精子存在获能过程。
陈璇[4](2019)在《获能和低温获能间AI的泛素化与类泛素化修饰的研究》文中认为获能赋予精子以增强活性的能力,使精子能够与卵母细胞透明带(ZP)相互作用,进而完成受精过程。获能和低温获能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研究表明精子获能期间蛋白磷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获能可能受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的调节,并有研究指出类泛素(SUMO)化与磷酸化和泛素(Ub)化相关联。因此,本试验主要的目的是探究获能与低温获能的猪精子中顶体酶抑制剂(AI)的泛素(Ub)化和类泛素(SUMO)化的修饰水平差异,更加深入地了解猪精子获能过程中蛋白质的修饰与降解机制,为改善猪精子冻融后的质量提供依据。本试验选用杜洛克公猪精液,分为新鲜精液(对照组)、获能处理、诱导顶体反应处理、低温获能处理四个试验组。通过微生物动(静)态图像检测系统(CASA)、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检测,每组试验重复5次。试验结果表明:1.获能处理、诱导顶体反应处理、低温获能处理三个处理组的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获能处理、诱导顶体反应处理、低温获能处理三个处理组精子的AI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获能和诱导顶体反应处理组精子的泛素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E2抑制剂后的精子均未发生磷酸化;4.获能和诱导顶体反应处理组精子的类泛素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日成上升趋势,随着2-D08抑制剂浓度的增加,各组精子的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逐渐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公猪精子获能伴随着精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上升、泛素化与类泛素化修饰的增强,和顶体酶抑制剂的降解;2.体外抑制泛素化或类泛素化阻碍了公猪精子获能;3.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可能作为公猪精子能的标志物。
陈璇,金一[5](2018)在《酪氨酸磷酸化在精子获能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精子细胞发生顶体反应并使卵母细胞受精之前,获能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先决条件。获能是精子在雌性生殖道中进一步成熟的复杂现象,其赋予精子以增强活性的能力,使精子能够与卵母细胞透明带(ZP)相互作用,进行顶体反应并与卵母细胞质膜融合,进而完成受精过程。然而精子获能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未完全明确,但获能后的精子会有诸多结构及生化方面的变化,如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精子膜胆固醇外流、活性氧的产生及精子膜超极化。蛋白质通过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调节精子获能和顶体反应等一些重要的现象,这是精子到达、结合、穿透和融合卵母细胞所必需的过程。因此蛋白磷酸化是获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在酪氨酸残基处的磷酸化是获能过程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且酪氨酸磷酸化可能是细胞中信号转导途径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作者主要针对蛋白磷酸化、精子中酪氨酸磷酸化的发现、作用和定位,以及影响获能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的几个因素进行阐述。
樊国达[6](2017)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顶体反应诱导与BK通道功能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简称河蟹)精子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简称BK通道)功能和顶体反应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副性腺蛋白溶解法获得游离中华绒螯蟹精子,以精子为试验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以Ca2+载体A23187进行精子顶体反应的体外诱导,并通过Fluo-4 AM荧光标记检测精子顶体反应前后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情况。其次,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精子的全细胞钾电流并结合阻断剂分析钾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类型,并模拟顶体反应时Ca2+浓度变化,观察对中华绒螯蟹精子钾电流的影响,探讨钾通道在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过程中的作用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不同浓度的Ca2+载体A23187,分别采用ASW(artificial sea water)和Ca2+-FASW(Calcium-free artificial sea water)配制,对精子进行顶体反应诱导,发现Ca2+载体A23187可显着提高精子的顶体反应率,且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多处于IIIIV期,最佳诱导浓度为80μg/m L,诱导时间为30 min。同时说明,Ca2+在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中具有主导作用。2.以Ca2+载体A23187诱导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同时采用钙荧光染料Fluo-4AM进行标记,以激光共聚焦技术追踪单个精子顶体反应发生前后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精子未发生顶体反应前,Ca2+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顶体囊的顶体管上,诱发精子发生顶体反应的瞬间,精子内Ca2+浓度明显升高,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延长的顶体管前端。此外,在无钙缓冲液中,精子自身荧光并无显着增强,提示顶体反应的发生主要依赖于精子外Ca2+的内流。3.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精子全细胞钾电流,发现该电流由快速IA样电流和延迟IK样电流组成。在无钙内液条件下,加入BK通道阻断剂IbTX(Iberiotoxin,10 nmol/L)后,IA样和IK样电流钾电流均被显着抑制,抑制幅度分别为17.74%和21.51%。提示中华绒螯蟹精子存在BK通道,部分通道可以被膜去极化激活。4.在内液中加入Ca2+(50μmol/L)模拟顶体反应时Ca2+内流,发现精子IA样和IK样钾电流显着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61.49%和44.11%。说明Ca2+可以增强全细胞外向钾电流,加入IbTX后,IA样和IK样电流被显着抑制,抑制率分别为27.17%和22.65%。说明BK通道在精子外向钾电流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Ca2+具有依赖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以Ca2+载体A23187体外诱导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顶体反应时,内流的Ca2+可激活BK通道,造成K+大量外流,改变精子膜电位,引发精子发生顶体反应。说明BK通道在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木沙·托合提,张俊杰,艾海提,李和平,华兴耀,敬斌宇,库尔班·吐拉克[7](2016)在《不同浓度Ca2+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不同浓度Ca2+对马鹿精子体外获能的影响,本研究以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为试验材料,将精子分别悬浮于含不同浓度Ca2+(0、1.1、2.2、3.5、5.0mmol/L)的台氏液(sp-TALP液)中,在培养0、2、4h时,采用金霉素(CTC)染色法评价精子获能状态,采用SDS-PAGE分离精子膜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a2+浓度为1.1、2.2mmol/L有利于精子活力的维持(P<0.05),精子获能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高浓度组(3.5、5.0mmol/L;P<0.01),精子存活时间最长(P<0.01),但高浓度Ca2+(5.0mmol/L)对精子活力具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精子获能率极显着低于低浓度组(P<0.01),精子存活时间最短(P<0.01);另外,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精子发生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所不同,培养2、4h时,1.1mmol/L组精子蛋白磷酸化水平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高浓度Ca2+(3.5、5.0mmol/L)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P<0.01)。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所需的适宜Ca2+浓度为1.1mmol/L,且获能过程中Ca2+的存在是必要的。
库尔班·吐拉克,张俊杰,王旭光,陈勇,刘伟石,华兴光,艾海提,敬斌宇,木沙·托合提,李和平[8](2015)在《Ca2+、HCO3-和BSA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为材料,将精子分别悬浮于缺或含Ca2+、HCO3-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spTALP液中,在培养0、2、4h时,采用金霉素(CTC)染色法评价精子获能状态,采用SDS-PAGE分离精子膜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体系中同时或单独缺少BSA、HCO3-和Ca2+时,精子活力及获能率明显下降(P<0.05),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也相对较低(P<0.05);相反获能体系中这三种成分同时存在时,精子活力及获能率明显提高(P<0.05),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也相对较高(P<0.05);另外,培养体系中缺Ca2+和BSA但存在HCO3-时的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缺HCO3-和BSA但存在Ca2+时的基本相似;同时缺少HCO3-和Ca2+时,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HCO3-和Ca2+在塔里木马鹿精子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而BSA协助增强精子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
库尔班·吐拉克[9](2015)在《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精子体外获能及其相关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研究》文中认为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是我国特有,唯一能栖息于荒漠景观中的马鹿亚种,其在荒漠生物群落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近年来,由于开发和经济活动等的影响,导致其栖息地萎缩,种群数量日益下降,物种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开展其繁殖生物学研究将对其种群延续、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精子获能是受精的关键,又是复杂的生理现象。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并受许多因素的调控,主要的调控因素包括胆固醇受体白蛋白、碳酸氢盐、钙离子和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等,其中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是精子获能、超激活运动力的维持以及发生顶体反应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的重要调控因素。目前,精子获能及其主要调控因素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鹿类精子高效体外获能体系尚未实现。尽管白蛋白、碳酸氢盐和钙离子等可以作为体外获能液的基础成分,来研究精子获能的最初事件,但这三种成分对精子获能能力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物种的研究报道也存在差异。目前所报道的鹿类体外受精(IVF)体系中精子穿透率均较低。本研究借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殖生理学等学科的技术手段,以新疆塔里木马鹿精子为试验材料,从筛选精子体外获能培养体系入手,研究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获能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事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发生及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几种主要影响或诱导因子对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鲜精获能培养前仅检测到3条较清晰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条带,其分子量分别为10 ku、40 ku和47 ku,而获能培养后发生酪氨酸磷酸化蛋白条带增加至7条,其分子量分别为10 ku、14 ku、25 ku、32 ku、40 ku、47 ku和55ku(P<0.05)。2、冻精获能培养前仅检测到6条较清晰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0ku、14 ku、25 ku、40 ku、47 ku和55 ku,而获能培养后多条蛋白发生酪氨酸磷酸化,其分子量分别为10 ku、14 ku、25-32 ku、40 ku、47 ku、55 ku和60-85 ku,而且这些蛋白特别是低分子量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随着获能的进行相对提高,并在获能培养1-2 h期间相对较高(P<0.05)。3、不同公鹿冻融精子膜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到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差异较大,发生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的分子量较集中在低分子量蛋白上(分子量为10-85 ku之间),高分子量蛋白(分子量85ku以上)几乎不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不同个体精子蛋白磷酸化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4、哺乳动物精子体外获能常规方法能促使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其中IA组、肝素组和咖啡因组的精子获能率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Percool组(P<0.05),并分子量分别为35 ku、40 ku、55 k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相对提高(P<0.05),尤其是肝素组精子获能率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5、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需要BSA、HCO3-及Ca2+的参与。精子体外获能体系中同时或单独缺少BSA、HCO3-和Ca2+时,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降低,而且这种变化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特别显现出来,相反这三种成分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低分子量蛋白10 ku、18 ku、25-32 ku的变化较为明显,缺Ca2+和BSA而存在HC03-时的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缺HC03-和BSA而存在Ca2+时的基本相似,但同时缺少HC03-和Ca2+时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HC03-和Ca2+在塔里木马鹿精子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而BSA协助增强精子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过程。6、BSA有利于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获能液中添加一定浓度(6-10 mg/mL) BSA能促使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率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并与低浓度3 mg/mL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特别是分子量为55 ku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但6 mg/mL组与10 mg/mL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BSA最佳使用量为6 mg/mL。7、一定浓度的HC03-有利于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缺少HC03-或浓度较低时,精子活力、精子获能率下降(P<0.05);HC03-浓度15-25mM时精子获能率最高,但HC03-浓度提高至37 mM时反而顶体反应率升高,且均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升高(P<0.05)。另外,低浓度HC03-条件下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低,而浓度提高到15 mM后分子量40-56 k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相对提高,且呈时间依赖性上调(P<0.05)。表明HCO3-最佳使用浓度为25 mM。8、一定浓度的Ca2+有利于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低浓度(0-2.2 mM) Ca2+的各组精子活力基本相同,但高浓度(3.5-5.0 mM) Ca2+明显抑制了精子活力(P<0.05),促进了精子提早发生顶体反应(P<0.05);另外,Ca2+浓度越高,发生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越低,1.1 mM组相对优于其它组(P<0.05),表明Ca2+最佳使用浓度为1.1 mM。9、在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体系中添加血清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获能效果,分别添加发情羊血清(ESS),非发情羊血清(NSS)和发情鹿血清(EDS)的结果中ESS诱发的获能精子比例最高,分子量55 ku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着提高(P<0.05),表明发情羊血清比发情鹿血清更有效(P<0.05)。10、获能体系中发情羊血清存在时无需添加BSA,发情羊血清与肝素结合使用的效果明显优于BSA与肝素结合使用。发情羊血清与肝素结合使用不仅明显提高了部分低分子量蛋白(10±2ku,14±2ku,25±3 ku和47±3 ku)的磷酸化水平,而且还提高了部分高分子量蛋白(70-110 ku)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P<0.05)。11、所筛选的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培养适宜体系为:使用修正后的TALP基础液,添加6 mg/mL BSA,洗精、采用上游法收集高活力精子后,以ESS(20%)与肝素(20μg/mL)诱导获能4 h,培养条件为5%C02,38.5℃,饱和湿度。经比较,应用该体系可显着提高分子量分别为10 ku、14 ku、25~32 ku、40 ku、47~55 ku、70~110ku等10余种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
赵娜,甄林青,胡启蒙,李新红[10](2014)在《哺乳动物精子获能过程中信号通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及体外获能培养过程中伴随着胆固醇外流、质膜重组、离子通道调节及获能相关蛋白磷酸化状态改变等相关生理调节过程,其中信号通路及相应信号分子对精子获能及功能修饰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成为精子细胞超激活运动及完成受精作用的关键环节。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对哺乳动物精子获能过程中已知的信号通路、信号分子及调节因子、离子通道、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主要方向进行综述,为精子体外培养及辅助生殖等提供理论参考。
二、精子获能及顶体反应中与Ca~(2+)相关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子获能及顶体反应中与Ca~(2+)相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补肾毓麟汤对少弱精症大鼠VDAC2及cAMP/PKA通路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少弱精症的中医源流 |
1.1 秦汉时期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
1.3 隋唐时期 |
1.4 宋金元时期 |
1.5 明清时期 |
2.少弱精症的中医病机探讨 |
2.1 少弱精症的中医病机 |
2.2 少弱精症的病位病性 |
2.3 少弱精症的辨证治疗 |
3.疏肝补肾法理论探讨 |
3.1 肾虚致少弱精 |
3.2 肝郁致少弱精 |
3.3 肝郁肾虚致少弱精 |
4.疏肝补肾毓麟汤组方分析 |
4.1 性味归经分析 |
4.2 方义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方法 |
2.4 疗效评定 |
3.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两组治疗前后精液量、精子密度、PR级精子比较 |
4.2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4.3 不良反应 |
5.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一 疏肝补肾毓麟汤对肝郁肾虚型少弱精症模型大鼠的药效观察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5 讨论 |
2.实验二 疏肝补肾毓麟汤对肝郁肾虚型少弱精症模型大鼠VDAC2、Ca~(2+)及ATP酶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3.实验三 疏肝补肾毓麟汤对cAMP/PKA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肝郁肾虚型少弱精症大鼠模型的评价 |
1.1 中医证候的评价 |
1.2 少弱精症病理的评价 |
2.疏肝补肾毓麟汤对内分泌改善作用 |
2.1 生殖脏器重量与睾酮水平 |
2.2 生精功能的激素调节 |
3.疏肝补肾毓麟汤对VDAC2、Ca~(2+)、ATP酶及线粒体的改善作用 |
3.1 VDAC2 与精子活力 |
3.2 Ca~(2+)及ATP酶与精子活力 |
3.3 线粒体与精子活力 |
3.4 疏肝补肾毓麟汤对精子活力调控机制 |
4.疏肝补肾毓麟汤对cAMP/PKA信号通路的改善作用 |
4.1 酪氨酸磷酸化与精子活力 |
4.2 AKAP4 与精子活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少弱精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2)SLO家族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子的形成及受精过程 |
1.1.1 精子形成过程 |
1.1.2 精子的获能 |
1.1.3 精子的顶体反应 |
1.1.4 中华绒螯蟹精子的成熟过程 |
1.2 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
1.2.1 离子通道的功能及分类 |
1.2.2 钾离子通道的分类与特性 |
1.2.3 SLO家族钾离子通道 |
1.3 离子通道在生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1 精子成熟和受精过程中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
1.3.2 离子通道与精子激活 |
1.3.3 离子通道与精子的趋化性 |
1.3.4 精子离子通道与顶体反应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SLO蛋白在中华绒螯蟹生殖系统的定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仪器与试剂 |
2.3.1 仪器 |
2.3.2 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4.1 免疫印迹 |
2.4.2 免疫组组织化学技术 |
2.4.3 免疫荧光技术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SLO1 蛋白在生精细胞内的定位 |
2.5.2 SLO2 蛋白在生精细胞的定位 |
2.6 讨论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SL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仪器和试剂 |
3.3.1 仪器 |
3.3.2 试剂 |
3.4 实验方法 |
3.4.1 RNA提取 |
3.4.2 RT-PCR |
3.4.3 引物设计 |
3.4.4 PCR扩增 |
3.4.5 目的片段的连接、转化及测序 |
3.4.6 sl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中华绒螯蟹slo1 扩增结果 |
3.5.2 中华绒螯蟹slo1 基因测序结果 |
3.5.3 中华绒螯蟹slo2.2 基因测序 |
3.6 讨论 |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SLO家族钾电流的检测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仪器和试剂 |
4.3.1 仪器 |
4.3.2 试剂 |
4.4 实验方法 |
4.4.1 生精细胞的提取 |
4.4.2 全细胞外向钾电流的记录 |
4.4.3 数据统计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物种生精细胞全细胞钾电流鉴定 |
4.5.2 SLO1 介导的外向钾电流的鉴定与特性分析 |
4.5.3 生精细胞BK电流的分布 |
4.5.4 SLO2.2 介导的外向钾电流的鉴定与特性分析 |
4.6 讨论 |
第五章 SLO家族钾通道对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仪器和试剂 |
5.3.1 仪器 |
5.3.2 试剂 |
5.4 实验方法 |
5.4.1 中华绒螯蟹精子获取 |
5.4.2 精子密度测定 |
5.4.3 精子成活率测定 |
5.4.4 顶体诱导率的分组设计 |
5.4.5 精子在不同试剂下的顶体反应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精子成活率的统计 |
5.5.2 不同实验组的顶体诱导率 |
5.5.3 各时期占总顶体诱导率的百分比 |
5.6 讨论 |
5.6.1 SLO家族通道对精子顶体反应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的生理生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子获能 |
1.2 影响哺乳动物精子获能的因素 |
1.3 精子获能的相关信号通路 |
1.4 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态结构及受精过程 |
1.5 中华绒螯蟹受精过程 |
1.6 精子获能的鉴定方法 |
1.6.1 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CTC)荧光染色法 |
1.6.2 液相质谱串联分析(LC-MS)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金霉素初步鉴定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及配方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中华绒螯蟹精子获得 |
2.2.2 CTC染色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获能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变化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方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精子细胞全蛋白提取 |
3.2.2 免疫印迹实验 |
3.2.3 免疫荧光定位 |
3.3 实验结果 |
3.3.1 Western blot结果 |
3.3.2 酪氨酸磷酸化定位特征 |
第四章 pH值对精子顶体反应的影响 |
4.1 BCECF、BECF/AM简介 |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方 |
4.2.3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4.3.2 精子细胞提取与处理 |
4.3.3 胞内pH值测定 |
4.3.4 顶体反应率测定 |
4.4 实验结果 |
4.4.1 pH值标准曲线 |
4.4.2 pH值检测激发光处荧光结果 |
4.4.3 顶体反应率测定 |
4.5 讨论 |
第五章 精子细胞整体的胆固醇变化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方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富集与鉴定 |
6.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与配方 |
6.1.3 主要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富集酪氨酸磷酸化蛋白 |
6.2.2 质谱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免疫沉淀(IP Immunoprecipitation)富集结果 |
6.3.3 质谱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获能和低温获能间AI的泛素化与类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精子获能的因素和途径 |
1.2 低温获能 |
1.3 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 |
1.4 蛋白酶及其抑制剂 |
1.5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 |
1.6 泛素样修饰(类泛素化)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主要仪器及药品 |
2.3 试验药品的配制 |
2.4 试验步骤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猪精子获能前后的活力指标分析 |
3.2 精子获能状态的检测 |
3.3 四种不同处理后猪精子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
3.4 四种不同处理的猪精子顶体酶抑制剂的免疫印迹分析 |
3.5 四种不同处理的猪精子泛素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
3.6 E2抑制剂对猪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7 四种不同处理对猪精子类泛素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
3.8 2-D08抑制剂对猪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酪氨酸磷酸化在精子获能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蛋白磷酸化 |
2 精子中蛋白酪氨酸磷酸化 |
2.1 酪氨酸磷酸化蛋白 |
2.2 精子获能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
3 精子获能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
3.1 MAP激酶 |
3.2 胆固醇 |
3.3 钙 |
3.4 活性氧簇 |
4 小结 |
(6)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顶体反应诱导与BK通道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
1.1.1 离子通道的功能及作用 |
1.1.2 钙激活钾通道 |
1.1.3 钙激活钾通道在精子中的研究进展 |
1.2 膜片钳技术的发展背景及意义 |
1.2.1 精子离子通道研究技术的发展 |
1.2.2 膜片钳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
1.3 精子顶体反应研究进展 |
1.3.1 精子顶体结构的形成 |
1.3.2 精子顶体反应 |
1.3.3 顶体反应在受精过程中的重要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Ca~(2+)载体A23187对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 |
2.1 试验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精子制备 |
2.3.2 精子密度测定 |
2.3.3 精子成活率测定 |
2.3.4 Ca~(2+)载体A23187对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精子成活率 |
2.4.2 精子顶体反应率 |
2.4.3 各时期精子顶体反应百分比 |
2.5 讨论 |
第3章 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反应前后胞内Ca~(2+)的变化及分布 |
3.1 试验材料 |
3.2 仪器和试剂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孵育 |
3.3.2 精子顶体反应前后Ca~(2+)浓度及分布检测 |
3.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前后钙荧光的变化 |
3.4.2 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前后Ca~(2+)的分布 |
3.5 讨论 |
第4章 中华绒螯蟹精子全细胞外向钾电流检测 |
4.1 试验材料 |
4.2 仪器和试剂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3 试验方法 |
4.3.1 中华绒螯蟹精子获取 |
4.3.2 精子密度测定 |
4.3.3 精子成活率测定 |
4.3.4 精子爬片孵育 |
4.3.5 膜片钳试验准备 |
4.3.6 全细胞外向钾电流记录 |
4.3.7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中华绒螯蟹精子全细胞外向钾电流 |
4.4.2 不同阻断剂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全细胞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
4.4.3 Ca~(2+)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全细胞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
4.4.4 不同阻断剂对含钙内液诱发的精子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
4.4.5 中华绒螯蟹精子BK电流的生理特性 |
4.5 讨论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不同浓度Ca2+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精液采集与冷冻保存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培养液 |
1.4 精液处理 |
1.5 精子活力和存活时间的检测 |
1.6 精子获能的评价 |
1.7 精子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检测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Ca2+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活力及存活时间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Ca2+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Ca2+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 讨论 |
(8)Ca2+、HCO3-和BSA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精液采集与冷冻保存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培养液 |
1.4 实验分组及精液处理 |
1.4.1 实验分组 |
1.4.2 精液处理 |
1.5 精子活力和存活时间的检测 |
1.6 精子获能的评价 |
1.7 精子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检测(Western blotting)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a2+、HCO3-和BSA协同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活力及存活时间的影响 |
2.2 BSA、HCO3-和Ca2+协同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2.3 BSA、HCO3-和Ca2+协同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 讨论 |
(9)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精子体外获能及其相关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精子在受精前的活化过程 |
1.2.2 精子获能的调控机制及获能相关的主要因素 |
1.2.3 精子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 |
1.2.4 精子蛋白发生酪氨酸磷酸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
1.2.5 影响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主要因素 |
1.2.6 鹿类精子体外获能及其相关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精液采集与冷冻保存 |
2.2 动物血清的制备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主要试剂,抗体及药品 |
2.5 培养液及处理液 |
2.6 精子体外获能及其检测 |
2.6.1 精子处理方法 |
2.6.2 诱导精子体外获能的方法 |
2.6.3 精子质量检测和获能水平的评价 |
2.7 精子膜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检测(Western blotting) |
2.7.1 精子膜蛋白的提取 |
2.7.2 精子膜蛋白的SDS-PAGE电泳 |
2.7.3 精子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检测 |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9 研究内容及试验设计 |
2.9.1 对比塔里木马鹿鲜精与冻精体外获能及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差异表达 |
2.9.2 对比不同个体冻融精子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差异表达 |
2.9.3 筛选最适宜塔里木马鹿精子处理方法 |
2.9.4 筛选最适宜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培养液 |
2.9.5 筛选最适宜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方法 |
2.9.6 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与培养基中基础成分Ca~(2+)、HCO_3~-及BSA的必要性及其协同作用的探讨 |
2.9.7 筛选精子获能培养基中基础成分Ca~(2+)、HCO_3~-及BSA的适宜浓度 |
2.9.8 对比不同血清对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2.9.9 对比探讨血清和BSA与肝素结合使用对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2.9.10 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最佳培养体系的筛选及其验证 |
3 试验结果 |
3.1 塔里木马鹿精子的CTC染色分类 |
3.2 塔里木马鹿鲜精和冻精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比较 |
3.2.1 鲜精和冻精活力及存活时间的比较 |
3.2.2 鲜精和冻精体外获能率的比较 |
3.2.3 鲜精和冻精顶体反应率的比较 |
3.2.4 鲜精和冻精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差异表达 |
3.3 塔里木马鹿不同个体冻融精子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差异表达 |
3.4 冻精不同处理方法对塔里木马鹿活动精子回收率及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3.4.1 冻精不同处理方法对活动精子回收率的影响 |
3.4.2 冻精不同处理方法对精子活力及其存活时间的影响 |
3.4.3 冻精不同处理方法对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3.5 不同培养液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3.5.1 不同培养液对精子活力及存活时间的影响 |
3.5.2 不同培养液对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3.6 不同获能方法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6.1 不同获能方法对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3.6.2 不同获能方法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7 BSA、HCO_3~-和Ca~(2+)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7.1 BSA、HCO_3~-和Ca~(2+)协同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7.2 BSA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7.3 HCO_3~-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7.4 Ca~(2+)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8 血清与肝素结合使用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8.1 不同血清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8.2 发情羊血清(ESS)和BSA与肝素(Hep)交叉使用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3.9 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最佳培养体系的验证 |
3.9.1 3种精子体外获能体系的比较 |
3.9.2 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体系的验证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塔里木马鹿鲜精与冻精获能过程中精子活力、获能率、顶体反应率的变化 |
4.2 塔里木马鹿鲜精与冻精获能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变化 |
4.3 塔里木马鹿不同个体冻融精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表达水平的比较 |
4.4 冻精不同处理方法对塔里木马鹿活动精子回收率及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4.5 不同培养液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体外获能效果的影响 |
4.6 不同获能方法对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效果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4.7 BSA、HCO_3~-和Ca~(2+)协同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4.8 BSA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4.9 碳酸根离子(HCO_3~)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4.10 钙离子(Ca~(2+))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4.11 血清和肝素协同对冻融塔里木马鹿精子体外获能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哺乳动物精子获能过程中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 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c AMP-PKA)信号通路 |
1.1 特点及作用方式 |
1.2 调节因子 |
1.2.1 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 |
1.2.2 HCO3-和Ca2+ |
1.3 蛋白激酶 |
1.3.1 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Y) |
1.3.2 蛋白激酶A (PKA) |
1.3.3 酪氨酸激酶(Src) |
2 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信号通路 |
2.1 特点及作用方式 |
2.2 蛋白激酶 |
2.2.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
2.2.2 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C(PKC) |
2.2.3 磷脂酶D (PLD) |
3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
3.1 特点及作用方式 |
3.2 调节因子活性氧(ROS) |
3.3 蛋白激酶 |
3.3.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
3.3.2 MAPKK (MEK)和MAPK (ERK) |
4 问题与展望 |
四、精子获能及顶体反应中与Ca~(2+)相关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补肾毓麟汤对少弱精症大鼠VDAC2及cAMP/PKA通路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魏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SLO家族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D]. 张伟伟. 河北大学, 2020(08)
- [3]中华绒螯蟹精子获能的生理生化特征[D]. 袁航. 河北大学, 2020(08)
- [4]获能和低温获能间AI的泛素化与类泛素化修饰的研究[D]. 陈璇. 延边大学, 2019(01)
- [5]酪氨酸磷酸化在精子获能过程中的作用[J]. 陈璇,金一. 中国畜牧兽医, 2018(09)
- [6]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顶体反应诱导与BK通道功能初探[D]. 樊国达. 河北大学, 2017(01)
- [7]不同浓度Ca2+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J]. 木沙·托合提,张俊杰,艾海提,李和平,华兴耀,敬斌宇,库尔班·吐拉克. 中国畜牧兽医, 2016(08)
- [8]Ca2+、HCO3-和BSA对塔里木马鹿冻融精子体外获能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J]. 库尔班·吐拉克,张俊杰,王旭光,陈勇,刘伟石,华兴光,艾海提,敬斌宇,木沙·托合提,李和平.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5(06)
- [9]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精子体外获能及其相关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研究[D]. 库尔班·吐拉克.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10]哺乳动物精子获能过程中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 赵娜,甄林青,胡启蒙,李新红. 生命科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