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李双[1](2021)在《针对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的华文教材选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老挝国内本土化汉语教材极其缺乏,在老挝,仅有一部以老挝汉语零基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老挝语注释、由中国大陆编写出版的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老挝汉语教程》(1),该教材虽注重内容的本土化,但对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来说,却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老挝6所华文学校虽主要针对华裔儿童教学,但主要采用东南亚其他国家出版或由中国大陆出版的通用型华文教材,教材同时面向老挝有汉语基础的华裔儿童、汉语零基础的华裔儿童及非华裔学生,如《汉语》(2),这类教材教学对象比较杂乱,教学目标不明确,既不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也缺乏老挝本土化特点。本文根据调查问卷、相关资料的收集及自身教学实践了解到,有汉语家庭背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老挝华裔儿童,有其区别于老挝非华裔及汉语零基础华裔儿童的的特殊性,其汉语学习特点和规律与其他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对汉语教材的需求也不同。因此,理应针对这部分华裔儿童编写一套专门化华文教材。结合老挝目前还没有充分条件独立编写一本华文教材的现实状况,为解决现实需求,本文认为可在现有初级华文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并改编一套适合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汉语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本土化华文教材。因此,本文进行了此次研究工作,希望通过针对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的华文教材的选编研究,抛砖引玉,能为今后中老学者合作编写老挝华文教材提供些许参考。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的汉语水平和汉语学习特殊性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在现有华文教材的基础上筛选了教材样本,分析了学习者在使用两套教材时遇到的问题,基于问题分析提出教材改编具体方法并展示了相关示例。第四部分为总结性论述。
高建深[2](2020)在《多维视野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围绕华语相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华人关注的重点。华文教育是华人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华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不断面临着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华人母语教育权利的实现,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本文受国际移民研究中多层次分析方法启发,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为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层次。其中,微观层次上的因素包括华人认同的变迁、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主要华教机构关系变动三方面;而中观层次主要是指族群关系及其影响下的政府政策;宏观的国际层次上,中国因素及全球化下英语教育的冲击是影响华文教育发展重要外部变量。本文认为,虽然华文教育发展受多层次因素的影响,但微观层次上的华人内部因素决定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能否持续存在,中观的族群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华文教育未来的发展高度,而宏观的国际层面因素则兼有积极与消极影响。
刘红娟[3](2020)在《缅柬两国华文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缅甸和柬埔寨两国经济发展落后,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意义。两国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在"政策引领""需求导向""资金保障"和"机构落实"四个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国别差异,从这四个方面对两国的华文教育进行比较,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吴昕婷[4](2020)在《马来西亚华文报业跨文化传播困境研究 ——以《诗华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华文报纸作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承者,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着重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深度采访法三种研究方法,通过对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与拉斯韦尔五个基本范畴,探析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所面临的困境与生存策略研究,并着重反映出华文报纸的自主意识及社会责任。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篇论文的绪论章节,主要概括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关于海外华人媒体研究、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的文献综述,还有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等概述。第二部分是对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历史及演变进行了概括,由大到小分别从海外华文报业历史的发展论述到马来西亚华文报业的发展,对华文报纸的背景大致梳理也为后文进行了铺垫。第三部分是通过一手资料对研究主体《诗华日报》进行文本分析,从华人新闻报道的总量与分布还有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用数据展现出诗华日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两年对华人新闻的报道。第四、五、六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通过实地调研与对华文报纸相关人员的采访展现出目前困境下的《诗华日报》,详细的从政治、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分析了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在跨文化传播环境下困境产生的原因,并且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为华人报纸提供了建议与对策,同时也展现了目前《诗华日报》作为华文大报为了更好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转型措施。本人希望借此研究结果,促进《诗华日报》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本研究不同于以往对跨文化的研究,首先是在于本研究是在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分析华文报纸目前的困境,其次是在于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希望本研究能为以后华文报纸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樊静静[5](2020)在《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热”风靡全球,汉语成为重要的语言工具,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最早创办华校的国家之一,也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最早的开垦地。菲律宾华文教育在历经百年风雨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问题。本文在简要回顾华文教育发展历史前提下,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首先,菲律宾主流高校孔子学院的华文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内容具有针对性,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但开设华文专业的菲律宾高校数量较少。其次,文章主要从教师、教材、教学法等方面分析了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现状,发现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师短缺、教师专业性不足,华文教材内容难度大、与学生的华文水平不匹配,华文教学法单一陈旧等问题。再次,从以菲律宾华教中心为代表的民间华文教育机构角度,分析华文教育教学现状,民间教育机构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菲律宾的华文教育的发展;同时,根据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的分析,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最后,从华文学习需求与“一带一路”角度,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试图探究。
李安娜[6](2020)在《教育“菲化”背景下菲律宾华文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侨中学院、中正学院、光启学校三所华校为例》文中指出华文教育承载了海外华侨华人对于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无限寄托,是族群文化得以存续的重要媒介。菲律宾华文教育始于19世纪末,120多年来经历了起伏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菲化”案,至此华侨教育变成了华人教育,华文教育的目标也随之转变。华文学校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场所。本文以教育“菲化”为背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华文学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得出了当前华族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所转暖且总体向好的结论。在实际研究中,笔者以三所学校为代表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华文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文化交流项目中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进行了研究。此外,笔者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华族青少年进行了关于对语言学习以及文化态度的问卷调查,共收集到三所学校576份问卷。通过对问卷进行垂直分析以及交叉分析,基本掌握了当前华文教育模式下华族青少年对族群文化的态度,也进一步体现了华校教育的成效。最后从总体上,笔者分析了华文学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挑战和发展机遇,侧面验证了华族青少年的族群文化认同有所回升并非偶然,这同样预示了华文教育在菲的良好发展前景。
孙琳[7](2020)在《越南华文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海外华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华文教育是越南华人社会的重要活动。越南自古深受汉文化影响,这是越南华文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先天优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的华文教育作为一种外侨教育伴随着大批中国移民进入越南谋生而产生,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造成许多中国文教人士赴越避难,他们在越南和当地华人华侨共同努力,兴办了大批华校,华校的办学层次也日益提高。这一时期也是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的巅峰期。1954年以后,越南分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南北双方的政府出于意识形态和外交形势的考虑,开始采用不同的手段打压和同化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开始走向衰落。至1975年恢复统一后,越南政府大肆排华,华文教育几乎陷入停滞。1986年越南政府推行革新开放政策是越南的华文教育重生的契机,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当代越南华文教育本质上已彻底转变为一种外语教育。越南华文教育的兴起既受越南尊儒的历史传统影响,又是近代华人经济和华人社团繁荣发展的产物。近代法国殖民政府虽对其处处设限但从未禁绝也为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早期的越南华文教育是以私塾为载体,随后受法殖政府创办新式学校影响,越南华人也陆续创办正规的华文学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越南华侨子女的中华民族特性。因此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是一种母语教育。在此之后越南华文教育经历了由兴起到繁荣,由繁荣走向衰落,衰落之后又再度复兴的过程。这种发展变化与华人经济地位状况、越南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中越两国外交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当代越南华文教育为了适应越南国情已以保证得以生存发展下去已经转变为一种外语教育。未来伴随着中越两国贸易深入发展,越南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会继续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因此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越南华文教育作为越南华侨华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与现状的演变从文教层面上折射出越南华人华侨地位的历史变化,间接展现了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发展的曲折历史,是研究中越文化交流和中越关系的重要参考内容。
汤海宁[8](2020)在《从新加坡华侨中学发展看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东盟一体化”的实施与推进,以及海外汉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华文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及发展特色。在这种背景下,亟需对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深入研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促进其科学发展。本论文以新加坡华侨中学的发展历程为研究样本,以小见大,并通过研究发现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课堂观摩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论文梳理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并对新加坡华侨中学华文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包括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对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研究的概述。其次,以新加坡中华侨中学为例,对其华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然后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分别从政策环境影响及校方安排,课程设置及教育技术知识支持,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家长推动与学生习得动机冲突等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当前背景下新加坡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总结和归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未来华文教学的相应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华文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经过研究与调查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华文教学,首先在华校方面,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和营造良好的华文学习环境。教师方面,重点应放在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上。教材方面,修订和新编现有的华文材料以及增加华文辅导书籍和课外读物。同时还需要促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优化课程设置和评估机制,建立华语教学完善的系统华文教育课程模式。
韩晓明[9](2020)在《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百年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重构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文中指出东南亚华人社会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历经百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包含着"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浓缩了东南亚华人百年来身份重构的复杂历程,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是贯穿这一过程的主线,中国相关政策对这一关系的走向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再华化"尚处于初期,其核心是文化认同的复兴,且与"本土化"共同发生发展,形成了中国、华人、华人住在国三方互动的新型关系格局,有利于支撑华文教育行稳致远。
张佳欣[10](2020)在《马来西亚《华教导报》和菲律宾《华文教育》月报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海外华文教育机构是海外发展华文教育、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这些华文教育机构出版发行的一系列报刊在提高华文教育在当地的影响力、加速中华语言文化传播进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华文报刊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相关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特别是对两种及两种以上华文教育报刊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极少。马来西亚的董总和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中心是东南亚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华文教育机构。本文以这两个华文教育机构出版的《华教导报》和《华文教育》月报为研究对象,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对这两种报刊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二者的异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两种报刊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希望可以丰富华文报刊研究的内容,提升学者对华文教育报刊的关注度,加深人们对东南亚华文教育报刊发展情况的认识。结构方面,《华教导报》和《华文教育》月报都采用A4横排的排版方式,将内容相似、主题相近的稿件编排在同一版面中。二者在版面数量及种类、报头标志、目录和字体字形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华教导报》的版面数量较多,一般为5-7个,主题种类更多样。除中英文报刊名称外,报头中还插入了董总的中英名称和会徽,报刊中一般使用简体字、宋体,较少使用繁体字和艺术字体。2014年之后的导报对版面进行了全彩色处理,也添加了目录。《华文教育》月报版面数量较少,一般为4个,主题集中在教学和交流等方面。2009-2018年期间的报头左侧是中文和菲律宾语的报名,右侧设有名言专栏。正文部分简体字和繁体字通用,标题较多使用艺术字。内容方面,《华教导报》和《华文教育》月报因有着共同的目标,主要的报道体裁和报道侧重点相似,普遍采用新闻通讯和杂文作为报道体裁,且都侧重于报道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二者在报道角度、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一些差异。《华教导报》的内容多从董总角度出发,在报道中将文字内容与图片和表格相结合,使报道内容更为具体,语言风格较沉稳严谨。《华文教育》月报的内容多从活动本身出发,主要通过大量的文字描写进行报道,语言风格较为亲切朴实。通过分析两种华文教育报刊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笔者对这两种华文教育报刊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丰富报道形式和主题类别;重视语言和文化传播;强化创新理念和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三宝”联动。
二、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针对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的华文教材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综述 |
1.5.1 海外华文教材选编相关研究 |
1.5.2 东南亚及老挝华文教材研究 |
2 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汉语学习情况 |
2.1 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汉语水平 |
2.2 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汉语学习特殊性 |
2.2.1 汉语学习环境 |
2.2.2 汉语语言技能 |
2.2.3 汉语学习动机 |
2.2.4 汉语学习特点 |
3 针对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汉语学习情况的华文教材样本选编 |
3.1 老挝华文教材选编原则 |
3.1.1 一般性原则 |
3.1.2 特殊性原则 |
3.2 基于选编原则筛选华文教材样本 |
3.2.1 老挝汉语教材统计 |
3.2.2 教材样本 |
3.3 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使用两套教材样本遇到的问题 |
3.3.1 使用《汉语》出现的问题 |
3.3.2 使用《老挝汉语教程》出现的问题 |
3.3.3 老挝华文教材目前面临的问题 |
3.4 问题分析之下教材样本保留部分与改编重点 |
3.5 教材样本具体改编方法 |
3.5.1 以《汉语》为主,以《老挝汉语教程》为辅,优势互补 |
3.5.2 拼音先行,汉字紧跟 |
3.5.3 注释覆盖,双语优势 |
3.5.4 游戏设置,贯穿全册 |
3.5.5 增添对话体课文,还原真实情境 |
3.5.6 融合老挝特色,紧贴实际生活 |
3.5.7 增添族裔文化,多样展示中国 |
3.5.8 加强文化对比,认识文化差异 |
3.5.9 练习环节融入教材,便于及时拓展巩固 |
3.5.10 编写系统性华文教材,逐步实现分级教学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多维视野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移民研究的层次分析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概况 |
一、自由发展的华文教育 |
二、曲折发展的华文教育 |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华文教育 |
第二节 国际移民研究及其分析维度 |
一、微观层次的移民研究 |
二、中观层次的移民研究 |
三、宏观层次的移民研究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维度 |
一、华人社会影响下的华文教育 |
二、族群关系影响下的华文教育 |
三、国际环境影响下的华文教育 |
小结 |
第二章 华人社会内部变迁与华文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华人认同变迁与华文教育 |
一、中国认同与华文教育 |
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分离 |
第二节 华人社团内部关系变化与华文教育 |
一、马华公会与华教运动的挫折 |
二、华教领导机构的分歧 |
第三节 华人人口变化与华文教育 |
一、华人人口比例下降 |
二、华人人口与华校分布的空间失衡 |
小结 |
第三章 族群关系影响下的华文教育 |
第一节 “马来人优先”理念及其影响 |
一、“马来人优先”理念的形成 |
二、“马来人优先”理念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族群关系与华文教育问题的政治化 |
一、5·13事件及单元化教育政策 |
二、1996年教育法令及“马来人优先”理念的延续 |
第三节 族群关系下的华文教育发展困境 |
一、华校拨款问题 |
二、独立中学文凭承认问题 |
三、华校新建和搬迁问题 |
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因素影响下的华文教育 |
第一节 全球化冲击下的华文教育 |
一、国际学校的冲击 |
二、独中统考国际化争议 |
第二节 中国因素影响下的华文教育 |
一、侨民教育时期的中国角色 |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独立后的华文教育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缅柬两国华文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回顾 |
二、缅柬两国华文教育比较 |
(一)缅柬两国华文教育发展的相似性 |
1. 受国家政策影响,缅柬两国的华文教育都历经波折 |
2. 缅柬两国社会各阶层都有较强的汉语学习需求 |
3. 缅柬两国的华文教育经费普遍短缺 |
4. 缅柬两国都缺少全国性的华文教育领导社团,大部分华文教育机构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外 |
(二)缅柬两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差异性 |
1. 与缅甸相比,柬埔寨国内政策更利于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2. 柬埔寨各界的汉语学习需求强于缅甸国内 |
3. 柬埔寨华校的“收费政策”更利于本国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 |
4. 柬埔寨华文教育领导机构作用突出,华文媒体更发达 |
三、启示 |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与所在国民族、语言、外交政策等密切相关 |
(二)认清海外华文教育的本质,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
(三)建立需求导向的海外华文传播服务体系 |
(四)充分发挥华文媒体平台作为中外交流桥梁的作用 |
(4)马来西亚华文报业跨文化传播困境研究 ——以《诗华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一)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研究 |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 |
(三)文化认同研究 |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际意义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历史及演变 |
一、海外华文报业历史发展概述 |
(一)历史上海外华文报业三次办报潮 |
(二)影响东南亚华文报业形成的历史原因 |
二、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发展概况 |
第二章 《诗华日报》基本概况 |
一、《诗华日报》历史与现状 |
二、《诗华日报》的华人新闻报道 |
(一)《诗华日报》华人新闻的报道总量与分布 |
(二)《诗华日报》华人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三章 困境下的《诗华日报》 |
一、《诗华日报》作为传播者角度分析 |
二、《诗华日报》传播内容的价值分析 |
三、《诗华日报》受众角度分析 |
四、《诗华日报》传播媒介的角度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困境产生的原因 |
一、政治环境所造成的华文媒体困境 |
(一)因政治管制媒体不自由的困境 |
(二)东南亚排华事件所带来的困境 |
(三)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参政的困境 |
二、马来华人的认同的困境 |
(一)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困境 |
(二)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困境 |
第五章 困境下《诗华日报》采取的策略 |
一、《诗华日报》对文化认同的建构 |
(一)《诗华日报》对于华文教育新闻的报道 |
(二)《诗华日报》对中华文化的报道 |
(三)《诗华日报》对传播中华文化采取的策略 |
二、媒体转型困境下《诗华日报》采取的策略 |
(一)纸质版与线上开发多元化渠道 |
(二)关注年轻人,利用新媒体 |
(三)提高时效性,加强与海外媒体的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5)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菲律宾主流高校华文教育现状 |
2.1 国际合作与交流下的高校华文教育 |
2.2 华文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 |
2.3 非本土化华文教师特点 |
2.4 学生就业情况 |
第三章 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育现状 |
3.1 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师现状 |
3.1.1 华文教育师资匮乏 |
3.1.2 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
3.1.3 本土华文教师专业性不强 |
3.1.4 本土华文教师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失衡 |
3.2 中小学华文教学法及教学方式探究 |
3.2.1 以单一的语法翻译法为主 |
3.2.2 受教会监管的华文教学无自由发展空间 |
3.2.3 沿袭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 |
3.3 菲律宾中小学校华文教材与教学内容 |
3.3.1 华文教材难度高与学生华文水平低不匹配 |
3.3.2 重考试轻教学 |
第四章 菲律宾民间机构与华文教育的发展 |
4.1 菲律宾华文教育民间领导机构 |
4.2 菲律宾华教中心背后的坚实力量 |
4.3 民间机构对华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
第五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发展策略 |
5.1 推动本土华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
5.2 推进华文教师规范化管理 |
5.3 打破陈旧印象,增强菲律宾华裔学生族群认同感 |
5.4 培养华校学生华文学习兴趣 |
5.5 转变华文教学方式方法 |
第六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趋势 |
6.1 华文学习需求逐渐增大 |
6.2 “一带一路”背景下华文教育的发展机遇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教育“菲化”背景下菲律宾华文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侨中学院、中正学院、光启学校三所华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本文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整体状况 |
第一节 菲律宾华人的社会化进程 |
一、西统时期菲华社会的浅层融入 |
二、美统时期菲华社会族群意识的觉醒 |
三、菲律宾独立以后菲华社会的“本地化” |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史概述 |
一、“菲化”前的华文教育(19c末-1975) |
二、“菲化”后的华文教育(1976-至今) |
三、华文学校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华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及“菲化”后文化传承走向 |
一、华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
二、菲化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传承不断衰微 |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文化传承的挽救略有起色 |
第二章 菲律宾华校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的主体分析 |
第一节 菲华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政策与社会困境 |
一、菲国内政策制约 |
二、族群融合与社会负冲击 |
第二节 当下华校教学实践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
一、课堂教学的文化融入 |
二、课外文化环境营造 |
三、文化交流项目实地体验 |
第三章 菲律宾华校对中华传统文化“承”的主体分析 |
第一节 华族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待加强 |
一、传统价值文化认同广泛 |
二、文化载体认同动力不足 |
三、文化身份认同有待加强 |
第二节 “菲化”后华族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认同速降缓升 |
一、教育“菲化”后族群文化认同的“U”型曲线 |
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与学段呈正相关 |
三、变化趋势相关思考 |
第四章 华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挑战与发展机遇分析 |
第一节 华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际问题和路径探讨 |
一、影响文化传承成效的负面因素分析 |
二、改善教学现状的可行路径 |
第二节 多因素共同打造华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 |
一、新时期中菲关系中华语社会运用价值提升 |
二、“输”“造”并举壮大师资队伍 |
三、菲华社会传承族群文化热情不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菲律宾华语课本》中中华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 |
附录2 :学生问卷及问卷可用性测试过程 |
附录3 :教师访谈 |
后记 |
(7)越南华文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原因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五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越南华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越南华文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
一 古代儒学教育的普及 |
二 近代越南华侨经济的发展 |
三 近代越南华侨社团的发展 |
四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鼓励 |
五 法殖政府对华文教育的的影响 |
第二节 越南华文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
一 越南华文教育的兴起 |
二 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同一时期的越南本土教育和华文教育对比 |
第二章 越南华文教育的衰落 |
第一节 二战后越南华文教育的“短暂春天” |
第二节 越南华文教育初显衰态 |
第三节 南北统一后越南华文教育名存实亡 |
一 华文教育名存实亡的原因 |
二 越南政府打压华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越南华文教育衰落带来的影响 |
第五节 近现代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特点 |
第三章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的复兴 |
第一节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复兴的原因 |
一 内部因素 |
二 外部因素 |
第二节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发展情况 |
一 越南各级普通学校的华文教育 |
二 越南普通中小学里的华文中心 |
三 越华双语学校 |
四 社会上创办的其他华文培训机构(包含华文夜校) |
第三节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的特点 |
第四章 目前越南华文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目前越南华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
一 越文学习与华文学习存在矛盾 |
二 华文教育的定位仍然模糊 |
三 华文教育的评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
第二节 目前制约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
一 经济因素 |
二 政治因素 |
三 民族主义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从新加坡华侨中学发展看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汉语与华语 |
二、汉语教师与华文教师 |
三、华族与友族 |
第五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华文教育文献综述 |
二、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综述 |
三、新加坡华文教育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新加坡教育政策与新加坡华侨中学的发展历史 |
第一节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和华文教育 |
第二节 新加坡的分流制教育和华文教育 |
第三节 新加坡华侨中学发展历史 |
第三章 新加坡华侨中学华文教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 |
第四章 当前新加坡华侨中学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政策环境影响与校方安排 |
第二节 师资方面 |
第三节 教材方面 |
第四节 教学方法方面 |
第五节 课程设置与教育技术支持 |
第六节 家长推动与学生习得动机冲突 |
第五章 促进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华校良好的华校形象 |
一、转变发展理念 |
二、营造良好的华文学习环境 |
三、建设完善的华校行政管理与规章制度 |
第二节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
一、注重教师队伍的培训 |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三节 合理选择并灵活运用现有教材 |
一、修订或新编华文教材 |
二、增加华文教辅书及课外读物 |
第四节 促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
一、基于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 |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模式 |
三、优化课堂组织管理 |
第五节 优化课程设置与完善考评机制 |
一、制定完善的新加坡华文教学课程大纲 |
二、优化课程内容 |
三、建设统一的华校评价机制 |
第六节 学生华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
一、调整教师授课语言 |
二、灵活使用多媒体设备 |
三、组织相关活动 |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百年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重构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 “再中国化”:华人政治身份及华文教育性质转变 |
(一)华人移民由“弃民”到“侨民”的身份转变 |
(二)海外侨教的推行与“中国人”意识的强化 |
(三)华侨政治身份的转变与“再中国化”的终结 |
二 “再华化”:华人文化认同的重建与华文教育复兴 |
(一)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投资者”的东南亚华人 |
(二)华文教育的复办和中华文化的复兴 |
1.华校的“复校”潮 |
2.华人文化认同的重建 |
(三)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再华化” |
三 “再华化”展望 |
(10)马来西亚《华教导报》和菲律宾《华文教育》月报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一) 研究对象 |
(二) 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定性分析法 |
(二) 定量分析法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马来西亚《华教导报》的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出版机构简介 |
一、成立时间、机构性质及内部组织形式 |
二、创办宗旨 |
三、网络平台 |
四、董总出版的华语教学书刊 |
第二节 《华教导报》的结构分析 |
一、版面设计 |
二、结构与字体 |
第三节 《华教导报》的内容分析 |
一、版块占比 |
二、体裁与题材 |
三、报道特点 |
第二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月报的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出版机构简介 |
一、成立时间、机构性质、内部组织形式和创办宗旨 |
二、网络平台 |
三、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华语教学书刊 |
第二节 《华文教育》月报的结构分析 |
一、版面设计 |
二、结构与字体 |
第三节 《华文教育》月报的内容分析 |
一、版块占比 |
二、体裁和题材 |
三、报道特点 |
第三章 《华教导报》与《华文教育》月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版面与结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
一、共性分析 |
二、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内容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
一、共性分析 |
二、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华教导报》与《华文教育》月报发展建议 |
一、丰富报道形式和主题类别 |
二、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并重 |
三、强化创新理念,提高报刊竞争力 |
四、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三宝”联动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对老挝有汉语家庭背景的华裔儿童的华文教材选编研究[D]. 李双.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多维视野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 高建深. 暨南大学, 2020(04)
- [3]缅柬两国华文教育发展比较及启示[J]. 刘红娟. 八桂侨刊, 2020(02)
- [4]马来西亚华文报业跨文化传播困境研究 ——以《诗华日报》为例[D]. 吴昕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8)
- [5]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研究[D]. 樊静静.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6]教育“菲化”背景下菲律宾华文学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侨中学院、中正学院、光启学校三所华校为例[D]. 李安娜. 暨南大学, 2020(04)
- [7]越南华文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D]. 孙琳. 郑州大学, 2020(03)
- [8]从新加坡华侨中学发展看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汤海宁. 华侨大学, 2020(01)
- [9]从“再中国化”到“再华化”——百年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重构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J]. 韩晓明. 东南亚研究, 2020(03)
- [10]马来西亚《华教导报》和菲律宾《华文教育》月报对比分析[D]. 张佳欣.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