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脑外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麻醉管理

重型脑外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麻醉管理

一、重度脑外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麻醉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辉,任珊,赵鹤龄[1](2021)在《多模式脑功能监测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可用于临床患者的监测手段越来越多。脑功能监测作为一类逐渐成熟的技术手段,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如因脑部原发疾病及其他脏器继发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时,气管插管需镇静镇痛时,监测术中患者的麻醉深度,评价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协助诊断患者的脑死亡等诸多方面。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脑血流量监测及脑电监测等作为可以评估患者镇静深度及脑部活动的技术手段,因其简便、无创、实时等优势,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廖羽,曾加祥,张智豪[2](2021)在《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度脑外伤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在重度脑外伤(s TBI)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s TBI患者120例,依照患者术后90 d GOS评分分为正常组(n=36)、中残组(n=51)、重残组(n=20)、植物生存组(n=8)及死亡组(n=5)。术后监测颅内压(ICP)、rSO2、脑灌注压(CPP)、大脑中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末期峰值流速(Vp),评价rSO2与ICP、CPP、Vd及Vp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7 d,正常组ICP最小,rSO2、CPP、Vd及Vp最大,死亡组ICP最大,r SO2、CPP、Vd及Vp最小,5组ICP、r SO2、CPP、Vd及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r SO2与ICP负相关,与CPP、Vd及Vp正相关(P<0.05)。结论 ICP、CPP、Vd及Vpr是影响s TBI患者r SO2的重要因素,加强监测r SO2的管理,可准确掌握s TBI患者术后脑氧供需平衡及脑血流改变,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

刘敏[3](2021)在《不同PEEP水平对老年腹腔镜大肠癌患者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大肠癌手术中,观察无PEEP、5cm H2O PEEP和个体化最适PEEP对老年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 SO2)的影响。方法:1.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择期行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90例,年龄60~70岁,性别不限,BMI18~25kg/m2,ASA分级Ι~Ⅲ级,肝肾功能良好,术前无严重心、肺疾病史,无肺部手术史、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无精神疾病、脑创伤及脑血管疾病病史,无胸廓以及脊柱畸形。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n=30):A组PEEP=0cm H2O,B组PEEP=5cm H2O,C组PEEP值为滴定法下最适PEEP,三组通气模式均采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olume guaranteed,PCV-VG)模式。2.A、B、C三组麻醉诱导插管后,调控麻醉机PCV-VG模式、氧浓度(Fi O2)为60%、流量为2L/min、潮气量(VT):7ml/kg、I:E=1:2,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为35~45mm Hg。A组调节PEEP=0cm H2O,B组调节PEEP=5cm H2O。C组患者给予滴定最适PEEP:从麻醉机PEEP的最小值4cm H2O开始滴定,每隔4min增加2cm H2O,记录相对应的肺动态顺应性(Pulmonary dynamic compliance,Cdyn),直到Cdyn达到最大,其所对应的最小PEEP值即为此患者的最适PEEP值,允许PEEP滴定的最大值为10 cm H2O。第一次滴定从插管完成后开始,第二次滴定从气腹后头低臀高(Trendelenburg)体位即刻开始,且在第一次滴定的基础上进行。3.A、B、C三组在术中分别于仰卧位麻醉诱导插管前(T0)、仰卧位麻醉诱导插管后10min(T1)、头低位气腹后30min(T2)、头低位气腹后60min(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0min(T5)r S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于T1、T2、T3、T4记录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eau pressure,Pplat)和Cdyn;于T0、T3、T5采集动脉血标本,用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指标,记录PH、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值。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气腹时间、输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 SO2:与T0相比,A、B、C三组患者在T2、T3时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与A组相比,C组患者r S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r SO2未见明显改变(P>0.05)。3.MAP:与T0相比,三组患者在T1、T2、T3、T4时均降低,与T5相比,三组患者在T1、T2、T3、T4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5时,三组患者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plat:与T1相比,三组患者在T2、T3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5时,三组患者Ppl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dyn:与T1相比,A、B、C三组患者T2、T3、T4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与C组相比,A、B两组患者Cdyn均下降(P<0.05);T4时,与A组相比,B、C两组均升高,与B组相比,C组患者Cdyn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气指标:PaCO2:与T0相比,A、B、C三组在T3时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5时,三组患者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2:与T0相比,A、B、C三组在T3、T5时,Pa O2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5时,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T0~T5时,三组患者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A组相比,个体化PEEP(C组)可以提高r SO2、增加肺顺应性及Pa O2;所以个体化PEEP可以安全的应用于腹腔镜大肠癌老年患者手术中。2.与A组相比,PEEP=5 cm H2O(B组)的r 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PEEP=5 cm H2O(B组)相比,个体化PEEP(C组)的r 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高刘炯,李小磊,宁文慧,苏军,金志鹏[4](2021)在《早期监测脑氧饱和度及脑血流参数在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氧饱和度(rScO2)及脑血流参数氧合血红蛋白浓度(ΔO2Hb)、还原血红蛋白浓度(ΔHHb)和血红蛋白浓度指数(THI)在判断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50例。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即刻开始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动脉血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血乳酸,同时监测脑血氧参数rScO2、ΔO2Hb、ΔHHb和THI。根据入ICU后28天的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脑血氧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共纳入50例脓毒症休克患儿,男31例、女19例,中位年龄4岁;生存组30例,死亡组20例。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显着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复苏治疗6小时后,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MAP、CVP和ScvO2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及死亡组患儿脑血氧参数rScO2、ΔO2Hb、ΔHHb、THI随治疗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呈上升趋势。初始复苏治疗后,生存组患儿rScO2和THI随时间上升较快,显着高于死亡组(P<0.05)。治疗6小时时的rScO2、ΔO2Hb与ScvO2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THI与血乳酸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rScO2、ΔO2Hb、ΔHHb、THI诊断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65、0.642、0.608和0.718。结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早期脑血氧参数rScO2、ΔO2Hb、ΔHHb、THI对判断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徐梓珺[5](2020)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调压泵)对成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对于成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治疗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30例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由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iNPH并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筛选标准为:(1)在步态不稳、认知障碍及尿失禁这三种症状中至少有一种表现;(2)头部CT、头部MR检查可见脑室扩大,并且Evans指数>0.3;(3)腰椎穿刺或脑室内压力(ICP)监测证实ICP≤200mmH20(1 mmH20=0.0098kPa),并且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4)既往无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先天性脑积水等其他颅脑疾病。(5)梗阻性脑积水除外。第二次筛选标准:脑脊液放液实验或连续腰大池引流阳性;对通过第一次筛查的病人进行单次腰穿引流脑脊液30-50 ml或进行腰大池脑脊液连续引流72 h(引流量为150-200 ml/d),根据我们既往的研究及评估方式以及患者症状的好转准则,经过多个科室综合评价及将脑脊液放液实验后在行走功能、尿失禁情况及行走步态等方面有显着好转的病人入组手术。对筛选入组的病人进行VPS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所有病人均使用抗虹吸可调压分流阀,本组病人的治疗经验是,将可调压阀的压力设定为术前最后一次腰椎穿刺术所测得的压力值增加10-20 mmH2O(防止过度分流),在之后的随访中,根据患者自述的临床症状以及复查的头部影像学脑室大小改变情况,通过调压阀来调节压力,每次压力高低调整幅度为10-30 mmH2O。通过门诊随访术后1年以内的时间,随访时间节点分别为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内容包含认知功能、行走功能及排尿功能的情况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得出结果后对分流阀的压力进行调整。通过对比在术后3、6及12个月的头CT与术前头CT对比Evans指数、第三脑室宽度的改变程度、术前术后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血液流动速率的改变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比,术前术后睡眠质量变化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比,采取SPSS 22.0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各项指标分析出脑室-腹腔分流术具体治疗效果的体现。结果:对30例行VPS患者随访1年,在未发生感染及堵管等并发症的情况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30例病人的随访数据实行评分(评分高则病症越重)则依据iNPH分级评分系统,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数据体现出的情况来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但术后各个时间点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影像学检查发现,病人术后各个脑室均有不同水平的变小,术后3、6及12个月病情较术前,Evans指数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三脑室宽度与术前对照,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第三脑室宽度显着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患者术前与术后双侧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血液流动速率进行测量,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双侧大脑血液流动速率明显增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睡眠质量进行具体的量化评估则通过PSQI睡眠质量评分,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SQI评分均有显着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成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有效医治方法,对于病人的”三联征”、大脑血供、及睡眠质量都有明确改善,术前应作多学科综合评估。

卢维新[6](2020)在《基于多模态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头部遭受外力作用,导致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和轴索损伤等颅脑结构和(或)功能损伤性改变。业已公认,TBI是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重度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尽管近3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是对于sTBI的救治仍没有革命性突破,sTBI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35%,它对于整个世界,还是一个有待于急需改进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颅脑损伤救治的主要焦点是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的进展,现今对于sTBI救治的最佳理念是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 Monitoring,MMM),其目标:通过监测反映脑细胞损伤和死亡的生理参数变化,来早期发现继发性脑损伤,并将这些监测到的信息,整合到临床决策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中,从而有助于在发生不可逆脑损伤前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MMM能够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代谢、脑功能等多角度、多层次评估继发性脑损伤程度,量化sTBI后紊乱的颅内参数,用以指导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的救治,以减少、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综上我们通过以下两部分内容,对sTBI患者行MMM,初步探索MMM在sTBI后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sTBI后动态监测SctO2与ICP、CPP及预后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sTBI后,动态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Cerebral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SctO2)与IC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Score,GCS)、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的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选取伤后24小时内神经外科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euro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sTBI患者33例,动态监测SctO2、ICP、CPP持续7天,每6小时评估并记录1次,同时评估记录入院时GCS及伤后6个月GOS,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TBI后,(1)在持续监测的7天内,SctO2趋势变化:从入院时开始,在第3天,SctO2均值达最低,随后逐渐升高。(2)SctO2与ICP、CPP、GCS、GOS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ctO2与ICP呈负相关(P<0.05),SctO2与CPP、GCS、GOS呈正相关(P<0.05);主要损伤侧SctO2与CPP的相关性最好(r=0.941,P=0.000),主要损伤侧SctO2与ICP相关性次之(r=0.935,P=0.000),损伤对侧SctO2与GCS相关性最差(r=0.697,P=0.000);主要损伤侧SctO2与GCS、ICP、CPP的相关性相对于损伤对侧一致性更好。结论:采用SctO2监测sTBI是一种临床可行又准确的的方法,可以对sTBI患者大脑病理生理改变尤其是脑氧代谢的改变做到早期识别。它可能比ICP更早识别出部分继发性脑损伤改变,从而在临床有效的时间窗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第二部分sTBI后CSF与血清Lac、NSE及BBB指数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与血清乳酸(Lactic Acid,La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指数在sTBI后评估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动态监测sTBI后24小时内收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及NICU的32例患者,分别收集伤后1、3、7天CSF与血清Lac、NSE及白蛋白,其中同一时间CSF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浓度比值比值为BBB指数,同时持续监测ICP与入院后GCS及伤后6月GOS,并根据GO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TBI后,(1)CSF与血清Lac、NSE及BBB指数均较正常范围明显升高(P<0.05);(2)血清Lac与ICP有相关性(P<0.05),CSF Lac、CSF及血清NSE、BBB指数与ICP没有相关性(P>0.05);(3)CSF Lac、CSF与血清NSE、BBB指数与入院时GCS及伤后6月GOS有相关性(P<0.05)。结论:sTBI后,CSF与血清Lac、NSE及BBB指数与ICP基本没有相关性(除血清Lac),但与入院时GCS、伤后6月GOS有相关性(除血清Lac),其中CSF Lac可以准确可靠的预测伤后6月GOS。因此,sTBI后,动态监测CSF与血清Lac、NSE及BBB指数有评估病情,预测预后的潜力,具有临床意义。

王旭[7](2020)在《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颅脑损伤(TBI)目前仍是导致患者死亡与残疾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的不良神经功能转归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和护理照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TBI患者脑功能预后评估方法,如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虽然操作简单,但往往特异性较差。良好的脑功能预后评估方法有助于TBI严重程度的可靠量化与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现实的决策依据,同时可以告知患者亲属对于目前病情可能出现的预后结果。因此,寻求更加有价值的脑功能预后早期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脑氧合是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监测的重要生理变量,是对颅内压/脑灌注压(ICP/CPP)监测之外的重要补充,通过密切关注和维持脑氧合,可以早期发现脑缺血缺氧,将继发性损伤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在损伤早期提供患者脑功能预后评估的参考信息。研究目的探讨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联合相对α变异性(PAV)在早期评估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42例行rScO2及床旁量化脑电图(qEEG)监测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颅脑损伤后72 h内的rScO2、PAV和GCS;主要预后观察指标为颅脑损伤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脑功能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两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rScO2、PAV和GCS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ScO2、PAV及二者联合对脑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42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rScO2≥0.60(Ⅰ级)14例,0.50≤rScO2<0.60(Ⅱ级)16例,rScO2<0.50(Ⅲ级)12例;PAV 3~4分(Ⅰ级)16例,2分(Ⅱ级)17例,1分(Ⅲ级)9例;GCS评分9~14分(Ⅰ级)13例,4-8分(Ⅱ级)23例,3分(Ⅲ级)6例;预后不良18例,预后良好24例。预后不良组rScO2、PAV、GCS评分分级均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rScO2 Ⅲ级:55.6%(10/18)比 8.3%(2/24),PAVⅢ级:38.9%(7/18)比 8.4%(2/24),GCS 评分Ⅲ级:27.7%(5/18)比4.1%(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总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c02和PAV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ScO2:优势比(OR)=4.656,95%可信区间(95%CI)为 1.071~20.233,P=0.040;PAV:OR=3.525,95%CI为 1.044~11.906,P=0.042);ROC 曲线分析显示,rScO2、PAV两个单独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96、0.780,均P<0.01),且rScO2联合PAV较二者单独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851(P<0.01),敏感度94.4%,特异度62.5%。研究结论rScO2和PAV能够早期预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转归,两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李渊[8](2019)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颅脑损伤心肌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颅脑损伤不仅破坏大脑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也通过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机制导致全身多系统损伤及功能紊乱,包括心血管功能障碍。颅脑损伤后常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一旦发生将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因此,有效的预防及保护颅脑损伤后继发性心肌损伤发生对于此类患者预后是非常重要及有意义的。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颅脑损伤术后心肌保护作用,从而为临床颅脑损伤后继发性心肌损伤保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四组:咪达唑仑组(n=42)、盐酸右美托咪定组(n=42)、酒石酸布托啡诺组(n=42)、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组(n=42)。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最终有效纳入156例:咪达唑仑组患者(n=39)、盐酸右美托咪定组(n=40)、酒石酸布托啡诺组(n=38)、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组(n=39)。分别采用咪达唑仑、盐酸右美托咪定、酒石酸布托啡诺及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进行镇静治疗,观察四组患者进镇静治疗后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及心功能改变等指标变化情况,并观察四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四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受伤至入院时间、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入ICU即刻心电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相比于咪达唑仑组,盐酸右美托咪定和酒石酸布托啡诺组心电图异常表现呈现降低趋势;相比于其他三组,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组心电图异常表现减少(P<0.05)。(3)四组患者入ICU即刻心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相比于咪达唑仑组,盐酸右美托咪定和酒石酸布托啡诺组心功能参数中左室射血分数(EF)及每搏输出量(SV)呈现升高趋势;相比于其他三组,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组心功能参数中左室射血分数(EF)及每搏输出量(SV)升高(P<0.05)。(4)四组患者入ICU即刻血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相比于咪达唑仑组,盐酸右美托咪定和酒石酸布托啡诺组血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呈现降低趋势;相比于其他三组,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组血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表达降低(P<0.05)。(5)四组患者入一周以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咪达唑仑组,其他三组患者一周以上死亡率有减少趋势,相比于其他三组,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组28天GCS评分及GOS评分提高,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昏迷天数、机械通气天数降低。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心电图异常减少、心功能参数中左室射血分数(EF)及每搏输出量(SV)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表达降低,为颅脑损伤后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提供心肌保护作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张红梅[9](2018)在《AT1R抑制剂通过下调Notch信号通路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e,TBI)是指头部受到直接或间接性的物理或非物理性的撞击或颅骨穿刺伤引起,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造成沉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TBI可以不同程度的损伤脑血管自动调节系统中的组织和细胞等,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erebrovascular autoregulation,CA)障碍,引起继发性脑损伤。TBI引起的脑组织原发性损伤难以逆转,但对于TBI后的脑血管损伤和脑血流改变等继发性损伤是可以进行干预的。因此通过对TBI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可以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1)用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评价不同程度TBI大鼠全脑及局部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s,ROIs)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2)探讨AT1R及下游信号通路在TBI后脑血管调节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为TBI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用功能核磁共振评价不同程度TBI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利用feeney自由落体打击原理制备创伤性脑外伤动物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250-300g)随机分为 4 组:假手术组(Sham,n=10),轻度 TBI 组(Mild,.n=10),中度 TBI 组(Moderate,n=10),重度 TBI 组(Severe,n=10)。在 TBI 后 24 小时行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水迷宫,随后在腹主动脉瞬间阻断造成血压瞬时变化的状态下,行功能核磁共振检测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评价不同程度TBI大鼠全脑和局部感兴趣区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检测完毕后进行组织学评估(HE染色、尼氏染色、TUNEL)。(2)探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对重度TBI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保护作用及机制:60只雄性SD大鼠(250-300g)随机分为6组:轻度TBI组(Mild,n = 10),中度 TBI 组(Moderate,n = 10),重度 TBI 组(Severe,n=10),重度 TBI+vehicle 组(Severe+ vehicle,n= 10),重度 TBI+ DAPT 组(Severe+ DAPT,n=1 0)。①评价不同损伤程度TBI大鼠Notch及下游信号Hes1、Hes5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凋亡和氧化应激指标。在TBI24小时检测不同程度TBI大鼠损伤区周围皮质Notch及下游信号Hes1、Hes5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凋亡指标:Bcl-2、Bax、Caspase-3、Caspase-9,和氧化应激指标:MDA和SOD。②评价Notch信号抑制剂DAPT对重度TBI大鼠的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选取重度TBI大鼠用Notch抑制剂进行治疗,用重度TBI和重度TBI+ vehicle作为对照组,在TBI24小时后对重度TBI+vehicle组和重度TBI+DAPT组行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水迷宫,随后行功能核磁共振检测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评价全脑和局部感兴趣区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检测完毕后进行组织学评估(HE染色、尼氏染色、TUNEL),检测损伤周围皮质组织中凋亡指标:Bcl-2、Bax、Caspase-3、Caspase-9,和氧化应激指标:MDA和SOD、Notch和下游Hes1、Hes5表达情况。(3)探讨AT1R抑制剂对重度TBI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保护作用及机制:30只雄性SD大鼠(250-300g)随机分为3组:重度TBI组(Severe,n=10),重度TBI+vehicle 组(Severe+ vehicle,n=10),重度 TBI+ Losartan 组(Severe+ Losartan,n=10)。在TBI24小时行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水迷宫,随后行功能核磁共振检测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检测损伤周围皮质和海马组织的Notch及下游信号Hes1、Hes5蛋白和基因表达,检测凋亡指标:Bcl-2、Bax、Caspase-3、Caspase-9,和氧化应激指标:MDA和SOD。结果:(1)在TBI后24小时,重度TBI大鼠在腹主动脉解除阻断后16分钟脑血流仍然处于下降趋势,提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正常组在腹主动脉解除阻断后4分钟脑血流恢复到基础水平、轻度TBI组和中度TBI组分别在解除阻断后8-12分钟脑血流恢复到基础水平,提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存在。随着损伤程度加重,Notch及下游信号Hes1、Hes5表达逐渐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Caspase-9逐渐升高,抗凋亡因子Bcl-2、逐渐降低,氧化应激指标MDA逐渐升高,SOD下降,各组之间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Notch抑制剂DAPT治疗后,与TBI组和TBI+vehicle组比较,重度TBI组脑血流在解除阻断后16分钟上升,提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改善。此外,DAPT治疗组Notch及下游信号Hes1、Hes5表达下降,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Caspase-9下降,抗凋亡因子Bcl-2升高,MDA下降,SOD上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T治疗组NSS评分和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改善,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TBI组在AT1R抑制剂Losartan治疗后,脑血流在腹主动脉阻断后16分钟开始上升,提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恢复。Losartan治疗后Notch及下游信号因子Hes1、Hes5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Losartan治疗组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Caspase-9下降,抗凋亡因子Bcl-2升高,MDA下降,SOD上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artan治疗组NSS评分和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改善,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重度TBI大鼠在TBI后24小时全脑和局部感兴趣区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2)AT1R抑制剂Losartan可以通过抑制Notch及下游信号减轻凋亡和氧化应激,改善重度TBI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张渺[10](2016)在《超声监测颅脑手术全麻患者外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超声监测颅脑损伤全麻患者股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采用彩超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插管即刻、去除骨瓣后和剪开硬脑膜后的股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舒张早期反向波峰值速度(DRPV)、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的变化,并分析血压与收缩期峰值流速、血压与舒张早期反向波峰值速度、心率与收缩期峰值流速以及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早期反向波峰值速度的相关性。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各时间点SBP、DBP、MAP、DRPV、PSV均降低(P<0.05),Ds、Dd增大(P<0.05);麻醉诱导后相比,插管即刻SBP、DBP、MAP升高,PSV降低,DRPV升高(P<0.05),Ds、D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去除骨瓣后相比,打开硬脑膜后MAP、SBP、DBP均下降,PSV、DRPV降低(P<0.05),Ds、D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与DRPV呈正相关(P<0.05);SBP、DBP与PSV呈负相关(P<0.05);HR与PSV无相关性(P>0.05);PSV与DRPV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压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呈负相关;血压与舒张早期反向流速呈正相关,同时彩超可以较准确的反映急性颅脑损伤全麻患者股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全身麻醉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重度脑外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麻醉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度脑外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麻醉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式脑功能监测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 Sc O2监测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1.1 r Sc O2监测在脓毒症相关脑病(SAE)中的应用
    1.2 r Sc O2监测在重症颅脑创伤(s TBI)中的应用
2 CBF监测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3 EEG监测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3.1 QEEG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3.1.1相对功率比
        3.1.2 pd BSI
    3.2 BIS

(2)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度脑外伤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后监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监测指标比较
    2.2 r SO2与其他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不同PEEP水平对老年腹腔镜大肠癌患者脑氧饱和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呼气末正压通气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早期监测脑氧饱和度及脑血流参数在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1.2.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1.2.3?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
        1.2.4?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
        1.2.5?血乳酸水平监测?
        1.2.6?脑血氧参数监测?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2.2?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指标比较
    2.3 脑血氧参数的动态变化
    2.4?脑血氧参数与血流动力学及血清指标相关性分析
    2.5 ROC曲线分析
3?讨论

(5)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调压泵)对成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临床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法
    2. 观察指标
    3. 检测方法
    4. 治疗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分析
    1. 实验组手术结果
    2. 成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病变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综述 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调压栗)对成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疗效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多模态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TBI后动态监测SctO_2与ICP、CPP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1.1 资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sTBI后 CSF与血清Lac、NSE及 BBB指数的临床意义
    2.1 资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氧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颅脑损伤心肌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进展更新(综述 )
    参考文献
致谢

(9)AT1R抑制剂通过下调Notch信号通路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功能核磁共振评价不同程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程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评分
        3.2 水迷宫
        3.3 不同程度TBI大鼠组织病理改变和磁共振下T2WI改变
        3.4 不同程度TBI大鼠TUNEL表现
        3.5 不同程度TBI大鼠全脑血流及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3.6 不同程度TBI大鼠局部感兴趣区(左右海马、左右皮质)脑血流及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Notch信号通路参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程度TBI大鼠Notch信号及下游信号分子蛋白和mRNA表达增高
        3.2 Notch抑制剂DAPT可以改善重度TBI大鼠神经功能评分
        3.3 Notch抑制剂DAPT可以改善重度TBI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
        3.4 Notch抑制剂DAPT可以减轻重度TBI大鼠的病理损伤
        3.5 Notch抑制剂DAPT可以改善重度TBI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3.6 Notch抑制剂DAPT可以减轻重度TBI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
        3.7 Notch抑制剂DAPT可以减轻重度TBI大鼠脑组织凋亡水平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AT1R抑制剂通过下调Notch信号通路改善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T1R抑制剂可以改善重度TBI大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
        3.2 AT1R抑制剂下调Notch信号及下游信号分子Hes1、Hes5的蛋白和基因表达
        3.3 AT1R抑制剂改善重度TBI大鼠NSS
        3.4 AT1R抑制剂改善重度TBI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
        3.5 AT1R抑制剂减轻重度TBI大鼠凋亡反应
        3.6 AT1R抑制剂减轻重度TBI大鼠氧化应激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超声监测颅脑手术全麻患者外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观察指标
    4 主要药品与仪器设备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重度脑外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麻醉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式脑功能监测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王子辉,任珊,赵鹤龄. 山东医药, 2021(22)
  • [2]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度脑外伤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廖羽,曾加祥,张智豪.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03)
  • [3]不同PEEP水平对老年腹腔镜大肠癌患者脑氧饱和度的影响[D]. 刘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4]早期监测脑氧饱和度及脑血流参数在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中的意义[J]. 高刘炯,李小磊,宁文慧,苏军,金志鹏. 临床儿科杂志, 2021(04)
  • [5]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调压泵)对成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疗效的临床研究[D]. 徐梓珺.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4)
  • [6]基于多模态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研究[D]. 卢维新. 兰州大学, 2020(01)
  • [7]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D]. 王旭. 郑州大学, 2020(02)
  • [8]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颅脑损伤心肌保护作用研究[D]. 李渊.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9)
  • [9]AT1R抑制剂通过下调Notch信号通路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保护作用研究[D]. 张红梅. 武汉大学, 2018(06)
  • [10]超声监测颅脑手术全麻患者外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D]. 张渺. 石河子大学, 2016(02)

标签:;  ;  ;  ;  

重型脑外伤手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麻醉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