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安防物理隔离系统

天星安防物理隔离系统

一、天行安全物理隔离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姜震[1](2020)在《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软件产品手册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世界已步入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类技术及应用层出不穷,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紧随世界科技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企业在软件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各种软件类产品涌入国际市场。一个与科技发展速度匹配的科技翻译水平,方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贡献应有的力量。产品手册,指以文体的方式对某产品进行相对详细的表述,使用户对产品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其基本特征有真实性、科学性、条理性、通俗性与实用性等。软件产品手册作为一种产品手册,旨在为软件使用者提供科学、详尽的描述,减少使用中的技术困难与障碍,事关客户满意度、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科技的交流与创新,也事关我国软件科技的国际声誉,肩负着宣传企业文化,扩大企业认同感和欢迎度的责任。本报告节选作者所译部分软件产品手册,“梆梆企业安全信息系统”、“网络安全Air Gap系统”、和“华为云服务后付费客户管理手段”,结合文本类型理论从词汇、句法、逻辑、态度、风格等多个方面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词汇层面来看,准确与统一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从句法层面来看,祈使句、主动与被动语态的选择等语法问题是保证译文可读性的重点;从逻辑连接层面来看,以正确使用代词等为代表的方式进行歧义消除也对译文的质量有所影响;在功能型文本及表达型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对译文态度和平行结构的把控同样对译文应产生的产品效益有潜在影响。根据文本类型理论,即使在同一文本中,也可能存在不同风格与类型的文本内容,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风格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本报告根据文本类型理论探讨软件产品手册的英译,目的在于为软件产品手册翻译实践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软件产品手册翻译质量。

卢新[2](2020)在《云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是基于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新型计算及服务模式,实现了多租户的资源共享与按需分配。由于多租户高度共享云平台提供的存储、网络、计算等底层资源,给租户数据带来了信息泄露、非法访问、恶意攻击等安全风险,亟需研究安全的隔离技术来保证数据安全。现有的租户隔离技术存在隔离粒度粗、复杂度高等问题,并且租户数据分布在不同的共享资源中,缺乏一体化、多层次的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技术的设计。为此本文针对云计算下多租户的隔离管理与逻辑隔离访问、共享虚拟机中租户的边界识别与隔离、租户数据聚合推导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基于多维控制的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模型。针对多租户数据在不同共享资源下面临的安全隔离问题,通过引入虚拟域、安全标签、安全通道等模型元素,设计逻辑存储隔离、虚拟网络隔离、进程操作隔离等安全约束,保证了不同隔离维度下租户虚拟域内外的安全隔离与交互;通过设计租户数据的安全接入、聚合推导、信息流流动、安全通道等控制规则,构建起独立、逻辑、多维度的租户虚拟隔离域,实现了租户数据的逻辑隔离访问,解决了多租户数据网络传输与操作的安全隔离与控制。最后利用基于TA-安全的非传递性无干扰理论,证明了模型的安全性,奠定了多租户安全隔离的理论基础。2.提出了基于L-DHT(Label-Distributed Hash Table)的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方法。针对多租户管理复杂、资源映射不均,共享存储时数据泄露、交叉访问的问题,首先基于一致性HASH环,划分环上虚拟节点,依据租户标识哈希,完成租户资源的均衡映射,协商虚拟域安全标签,实现了对多租户的分布式隔离管理;然后通过数据存储标签与存储数据的绑定,标签谓词与租户访问属性的加密逻辑运算和匹配认证,实现了共享存储时多租户数据的快速检索与访问认证;最后通过设计数据包与数据控制标签绑定方法,并结合多租户的隔离管理和安全通道的建立,构建了租户的虚拟网络隔离域,解决了多租户数据网络访问的安全隔离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映射算法能够更好地实现负载的动态平衡,并通过数据检索效率与访问安全性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下租户访问数据的安全性与高效性。3.提出了基于边界识别的多租户敏感信息流动态控制方法。针对共享虚拟机中多租户服务间数据流干扰与交互而引起的信息泄露问题,通过分析租户操作日志,构建租户行为特征向量,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分类特性,设计了租户安全边界自动化识别算法,实现了租户服务需求动态变化时安全边界的动态标识;基于信息流控制,利用格结构形式化地定义了租户信息流安全标签,设计了租户信息流控制与调整规则,实现了多租户边界内外数据的自主、动态、安全的隔离与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租户边界识别算法能够准确识别租户私有数据的安全边界,并借助无干扰理论证明了多租户边界间数据的安全无干扰。4.提出了基于粒分析的多租户数据聚合推导方法。针对租户数据共享存储时存在的信息聚合推导而引起的泄密问题,首先提出一种基于粒引力的租户数据聚类算法,依据租户数据属性形成数据粒,通过计算粒质量与粒引力,构建起粒特征与特征值矩阵,实现了对租户相似数据的精确聚类;通过设计租户数据近似集动态更新算法,实现了租户数据变化时数据粒的动态聚类;通过设计一种聚合信息敏感性的推演算法,建立相似粒子云,依据属性模糊集可能性测度以及粒对敏感粒子云的贡献度,推演了出相似数据聚合推导出敏感信息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数据聚类算法及动态更新算法具有较高的聚类精度和效率,并且推演算法具有较高的推演准确率,为租户相似数据聚合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刘鹏[3](2020)在《胶辊式砻谷的冲击振动隔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鲜米机作为城市社区中新兴的自助式碾米设备,相比传统稻米加工设备的运用场景更加接近终端消费者,因此,对鲜米机的声、振品质有着比传统稻米加工设备更高的需求和标准,对其振动和噪声的控制不可忽视的。本文以小型智能鲜米机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振源的砻谷辊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砻谷胶辊所受持续压力脉冲的负载特性,选择了辊内多连杆机构的隔振思路,设计了一种由6根预紧式隔冲杆在辊内对压并联构成的隔冲器,研究了辊内六杆隔离系统的力学和响应特性,推出了系统的最大偏移量与冲击传递率的关系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隔冲器在给定的最大允许偏移下具有较好的冲击隔离效果,所设计的隔冲器具有径向和周向冲击隔离能力,能够用于砻谷机胶辊,减小冲击振动向其他连接结构的传递及声辐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作为砻谷机关键旋转加工部件的胶辊的负载特性,得出胶辊所受激励性质为径向和周向的反复冲击;针对运转时既要求有较好的稳定性又要达到较低的冲击传递率的矛盾,选择了多根预紧式隔冲杆并联机构作为隔离结构,提出了辊内六连杆隔离系统的原理模型,建立了相应的静力学方程,给出了系统刚度特性和初始静平衡位置保持力的表达式,分析得出辊内六连杆隔离系统在胶辊所有圆周法向上的刚度特性的保持中心对称,且系统在实际行程下的弹性力为线性,为隔离系统的响应计算做准备。2.通过理论计算得出胶辊受所冲击的力幅和主要频率,使用S956型振动分析仪测得砻谷装置作业下的动辊机架的振动信号,结合测定结果分析理论计算的合理性并最终确定激励力,将砻谷冲击力简化为单向周期等幅脉冲激励。运用近似解析方法对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运动微分方程;对克服了系统保持力的激励力进行傅里叶变换分解,然后分别采用线性求解法和杜哈曼积分法求出了系统的响应表达式,为隔离系统的响应分析和参数优化做好铺垫。3.以系统的最大偏移与冲击传递率的乘积作为系统性能的综合指标,推出了最大偏移量与冲击传递率的关系表达式,使用Matlab得到了系统参数与综合指标变化曲线,分析得出系统在给定最大位移量条件下通过选取更大刚度的弹簧和减少预压缩量能使系统取得更低的传递率;讨论并最终确定在给定的允许变形量下隔冲器最优性能结构参数,完成了对应的辊内六连杆隔冲器的具体结构设计;通过ADAMS对系统进行准静态压缩仿真和激励下的动力学仿真,获得隔冲系统的静刚度曲线和响应曲线,得出了和冲击传递率,与理论计算分析对比,验证了辊内六连杆隔冲器的隔离性能以及设计的可行性,为设备中类似的旋转加工部件的冲振隔离提供了解决思路。

刘海超[4](2019)在《舰用限位隔离系统隔振抗冲击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舰船在作战中难免遭受水雷、鱼雷等敌方武器的攻击,由此产生的水下非接触爆炸冲击载荷会造成舰船设备的大面积失效,导致舰船丧失战斗力和生命力。所以,在舰船设计时多数舰载设备使用了隔离装置,但由于隔离器固有频率较低,舰载设备受到冲击时将会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造成附属连接管系的损坏。因此,常在设备上安装限位器来限制设备的相对位移,但是,如果限位器参数不合理将会对舰载设备造成更为剧烈的二次冲击。为提高舰载设备的抗冲击性能,改善传统限位器产生的二次冲击问题,首先,通过对实际的限位隔离系统进行简化,提出了一种八参数可独立设置的限位隔离系统物理模型,分别借助MATLAB、ANSYS和ABAQUS软件建立三种仿真计算模型,通过相同算例互相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然后,通过仿真计算依次分析了有无限位器,橡胶限位器的刚度参数、阻尼参数,安装间隙以及系统的固有频率对隔离系统冲击性能、振动性能的影响,发现了如下重要规律:(1)对任意隔离系统,当刚度比大于16,都存在一个特殊间隙使得此时的加速度响应取得最大值,称该间隙为“共振间隙”,并且随着刚度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设计限位隔离系统时避开“共振间隙”为最佳选择;(2)对任意确定的刚度比,都存在一个最优阻尼比使得隔离系统的加速度响应取得最小值,并最优阻尼比随刚度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设计限位隔离系统时应该使隔离系统在最优阻尼比附近工作;(3)大幅增加限位器的阻尼,不仅能够有效限制相对位移,而且大幅减小了隔离系统加速度响应,降低了隔离系统的缓冲系数,提高了隔离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具有较为可观的研究价值。最后,设计了限位隔离系统试验装置,进行了振动试验和冲击试验,验证了仿真计算规律。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大阻尼限位器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的影响,首次将双出杆孔隙式液压限位器引入舰载设备隔离系统充当限位装置。首先,建立了基于AMESim的液压限位隔离系统的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了液压限位器参数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特性的影响。然后,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数值方法进行冲击仿真计算,最后通过冲击试验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液压限位与橡胶限位隔离系统的冲击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一冲击载荷下,与无限位隔离系统相比,液压限位能够至少降低50%的相对位移响应峰值,限位效果较好;与橡胶限位隔离系统相比,在保证相对位移响应一致的条件下,加速度响应峰值降低了70%以上,缓冲系数降低了80%,有效改善了二次冲击的问题,大幅提高舰载设备的抗冲击性能。因此,研究并设计出一种适合舰载设备隔离系统的液压限位器具有广阔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万思思[5](2019)在《跨网隔离系统模型设计及其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计算机网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安全威胁,特别是针对党政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等涉密单位。因此,设置不同安全等级网络之间的可靠隔离,并确保信息的安全交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不同安全等级网络之间的隔离和数据交换的迫切需求下,催生出了多样化的跨网隔离系统(Network Isolation System,NIS)产品。然而,目前这些产品都是根据各个研发单位的应用需求和安全策略设计的,没有通用且安全的设计策略,同时,也没有用来量化或对比不同NIS产品之间安全性和性能的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通用且安全的跨网隔离系统功能树(Network Isolation System’s Function Tree,NISFT)模型,并对模型的安全性及通用性分别进行了证明和验证。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的NISFT模型的评估方法。最后,基于Matlab设计了NISFT模型及其评估系统,实现了对NIS安全性和性能的评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通用且安全的NISFT模型。由于图灵机在模型建立、复杂问题分析及证明方面的广泛应用和良好的表现,本文提出了基于图灵机的NIS的定义。然后基于提出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密码学协议,将NIS中每个功能表示为功能组件,并最终以功能树的形式构建了NISFT模型。(2)NISFT模型的安全性证明和通用性验证。为实现安全性的证明,引入了涉密信息系统中安全的数据交换的定义。首先,用数学语言形式化定义了涉密信息系统,然后,从中提取并定义了安全的数据交换所具备的条件。其次,通过数学证明,证明了提出的NIS定义的安全性,然后,验证了提出的NISFT模型满足上述NIS的定义。最后,用目前已有的NIS产品对NISFT模型的通用性进行了验证。(3)提出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的NISFT模型的评估方法,包括安全性评估和性能评估方法。首先对NISFT模型进行模块化划分,然后结合NISFT模型、NIS特性、密码学协议以及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分别设计了NISFT模型中每个模块和整体的安全性和性能的评估方法。(4)通过Matlab设计NISFT模型及其评估系统。首先基于国标GB/T20279-2015、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以及密码学协议等提出了NISFT中各功能组件的安全性和性能评估指标。然后根据NISFT模型及其评估方法,用Matlab实现对NIS安全性和性能的评估。

郑显义,史岗,孟丹[6](2017)在《系统安全隔离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系统功能的日益复杂,系统越来越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计算环境来保证敏感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系统不仅需要保证敏感应用程序自身代码的安全,而且要保证其执行过程的隔离性以确保程序执行的操作和结果不会被攻击和窃取.尽管近几年在系统安全研究方面有着显着的进步,然而,损坏系统内核的攻击仍引起很大的威胁.这类攻击能访问系统的敏感数据,隐藏恶意行为,提高恶意进程的权限,改变系统行为,甚至控制整个系统.传统地,系统保护是通过使用与内核一样运行在同样地址空间和权限级别的安全机制实现的.然而,这种途径不足够安全,因为攻击者一旦成功损坏内核随后也将能损坏这些安全机制.为了实现真正的内核和关键数据保护,安全机制应被进行隔离保护,为此在系统中构建一个可信的隔离运行环境对系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该文首先对各种安全隔离技术进行了整体概述,重点对各自的实现机制和系统架构做了深入分析,紧接着探讨了安全隔离技术在解决系统安全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各自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并将它们做了对比分析,最后结合当前信息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展望了安全隔离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需求.

姚家鸣[7](2009)在《网络安全隔离GAP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安全问题几乎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产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面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技术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源自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的网络隔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信息安全的要求。GAP技术即隔离网闸技术;隔离网闸技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它可以作为可信任网络和不可信任网络之间的一个强大的安全屏障;所采用的技术包含了协议转化、密码学、入侵检测、病毒及关键字过滤等多个范畴。论文基于以上现状,研究了网络隔离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及关键技术的实现思路。隔离网闸由内部处理单元、隔离硬件、外部处理单元三部分组成。其核心隔离硬件部分采用了带缓冲区的的双通道实时开关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交换速度,满足系统的应用需求。论文研究分析了现有网闸产品实现的局限性,然后针对其在依赖硬件技术和只针对特定应用的限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安全隔离网闸的实现方法。改进后的安全隔离网闸的实现方案,避免了基于现有硬件技术的可用性和寿命时间的限制,提高了可扩展性并且节约了成本。改进后的物理隔离模块实际是一个独立系统,该系统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内核,包括存储介质和开关控制两部分。文章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改进之后的物理隔离模块的工作流程。另外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以通过增加协议分析模块从而同时支持多种应用协议,实现系统的高可扩展性。

陈军成[8](2009)在《基于ARM的网络隔离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在不同安全等级网络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频繁。如何保障涉密网络和非涉密网络之间信息交互的安全性,如何合理地解决网络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网络隔离技术是当前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型网络安全技术,可以实现内部网络信息的高安全保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隔离的数据安全转发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是在ARM平台的嵌入式Linux系统上运行安全处理软件对进出内部网络设备的数据进行安全隔离处理,从而保护内部网络设备数据的安全传输。本文从硬件需求分析入手,采用了双网口的ARM9平台设计硬件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对运行于ARM平台的嵌入式系统的定制、裁剪和移植;研究内外网络通信方式,给出了双网口通信模式完成其数据交互并实现了基于DM9000网络控制器的双网口通信驱动模块;接着在数据交互过程中,改进Netfilter框架下的数据提取转发模块,利用它把数据从链路层提取到网络层安全处理;最后在对数据安全处理过程中,给出了一种基于RSA算法与IDEA算法的混合加密策略,对数据采用快速的IDEA算法进行加密处理,而在传输过程中用RSA公钥对IDEA密钥进行保护,并利用Flash存取IDEA算法和RSA算法的密钥,达到了网络数据安全隔离的目的。本文网络隔离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但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传输,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能。

丁帆[9](2008)在《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乘客出行频度提升,铁路客运急需提升市场竞争力,多方式的客票销售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但如何保障安全的电子交易是关键所在。建立在现有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系统,通过Internet网络、呼叫中心、手机短信等多种接入手段,实现了对铁路客票的查询、预定、售票、退票等业务功能。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安全机制作为保证,形成网上预售票整体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了wEB动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建立了动态的“安全请求/响应”模式的保障体系(3)设计了系统支持认证及自恢复机制;(4)采用高速电子开关的“硬隔离”方式,实现了客票服务器“完全可信”的访问控制;(5)建立了新的、支持数字证书技术的安全认证、加密通讯系统平台。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系统开创了先进、高效的新一代的客运销售模式,有五大优势“方便快捷,高效,公正、公平,网上排队,方便大众”,这对于改善铁路市场营销方式,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增强铁路在运输市场竞争力,促进铁路内部信息系统的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对于铁路树立现代企业形象具有重大意义。本成果在已经成功应用在广深电话预订、网上售票安全交易系统中,特别在春节,深圳站火车票电话自动订票系统运行良好,经受了实践考验,证明研究成果是可用的。

张锦玉[10](2007)在《网络隔离系统通道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在感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许多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网络隔离技术是人们发现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在高安全性方面的局限后兴起的迄今为止安全性最高的防护技术。目前网络隔离成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主要任务是完成用于网络隔离系统内部数据传输的通道协议的设计和实现。由于通道协议在已有网络隔离系统产品中常常作为内部私有协议出现,一直作为关键技术不对外公开,而传统的TCP╱IP协议栈的开放性及存在的安全漏洞,无法满足网络隔离系统的高安全性需求。因而,需要在研究TCP/IP协议栈实现基础上,重新设计和实现满足网络隔离系统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部通道协议。通道协议能够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连接,保证数据有序地在网络隔离系统内外网主机系统间传输。论文首先介绍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接下来分析了网络隔离相关技术,重点研究了Linux操作系统的TCP╱IP网络协议栈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最后通过借鉴和学习Linux下原有网络协议栈的实现机制,设计和实现了独立于系统内核原有网络协议栈的通道协议即INNER协议栈。目前,INNER协议栈已成功应用于网络隔离系统。本文所提出的新的网络协议栈的实现方法同样适应于其它类似场合,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也为其它相关课题的开展拓展了道路。

二、天行安全物理隔离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行安全物理隔离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软件产品手册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1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2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2.Translation Process
    2.3 Measures Taken after Translation
        2.3.1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rget Text
        2.3.2 Revision
Chapter3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e Theory
    3.2 Main Content of Text Type Theory
    3.3 Application of Text Type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oftware Product Manual
Chapter4 Case Studies
    4.1 Translation of Informative Text
        4.1.1 Problems in the Lexical Perspective and Solutions
        4.1.2 Problems in the Syntactical Perspective and Solutions
        4.1.3 Problems in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and Solutions
    4.2 Translation of Operative Text
        4.2.1 To Be Inspirational
        4.2.2 To Be Responsible and Empathetic
        4.2.3 To Be polite and Supportive
    4.3 Translation of Expressive Text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and Benefit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5.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Glossary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Achievements

(2)云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云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2.1 云下多租户层次架构
        2.1.1 多租户服务层次
        2.1.2 多租户技术层次
        2.1.3 多租户架构下的安全隔离问题
    2.2 多租户网络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2.2.1 多租户二层网络隔离技术
        2.2.2 多租户三层网络隔离技术
    2.3 多租户数据存储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2.3.1 多租户数据存储模式
        2.3.2 多租户数据加密存储隔离
    2.4 多租户软件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2.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维控制的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模型
    3.1 概述
    3.2 模型建立
    3.3 模型元素
    3.4 模型的隔离约束
        3.4.1 虚拟域隔离约束
        3.4.2 租户逻辑存储隔离约束
        3.4.3 租户进程操作隔离约束
        3.4.4 租户虚拟网络隔离约束
    3.5 模型的控制规则
        3.5.1 安全接入规则
        3.5.2 聚合推导控制规则
        3.5.3 信息流控制规则
        3.5.4 安全通道控制规则
    3.6 模型安全性证明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DHT的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方法
    4.1 概述
    4.2 相关术语
    4.3 基于L-DHT的多租户虚拟域隔离映射算法
        4.3.1 算法流程设计
        4.3.2 算法实现
    4.4 基于标签谓词加密的存储数据隔离访问算法
        4.4.1 数据存储标签结构
        4.4.2 算法设计
    4.5 租户数据的网络访问与通信隔离
        4.5.1 安全标签的绑定
        4.5.2 租户数据的隔离通信流程
    4.6 实验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边界识别的多租户敏感信息流动态控制方法
    5.1 概述
    5.2 基于动态脉冲神经网络的多租户虚拟边界自动化识别算法
        5.2.1 租户行为特征提取与处理
        5.2.2 算法流程设计
    5.3 基于标签格的多租户敏感信息流动态控制方法
        5.3.1 安全性标签设计
        5.3.2 租户信息流标签控制策略
        5.3.3 租户信息流标签能力调整策略
    5.4 云多租户敏感信息流安全隔离应用架构
    5.5 实验验证及安全性证明
        5.5.1 边界识别的准确性验证
        5.5.2 策略安全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粒分析的多租户数据聚合推导方法
    6.1 概述
    6.2 基于粒引力的云租户数据聚类算法
        6.2.1 数据粒与粒分割
        6.2.2 基于粒引力的云数据聚类算法
    6.3 云租户数据近似集动态更新算法
    6.4 基于粒贡献的聚合信息敏感性推演算法
    6.5 实验验证
        6.5.1 算法聚类效果分析
        6.5.2 算法推演准确率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胶辊式砻谷的冲击振动隔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隔振设备的冲击隔离研究综述
        1.3.1 米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
        1.3.2 冲击隔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隔冲器关键机构设计及力学建模
    2.1 砻谷辊的负载特性分析
        2.1.1 砻谷装置的结构及加工原理
        2.1.2 砻谷胶辊的负载特性及影响
    2.2 隔冲器关键机构的实现
    2.3 隔冲器的力学建模与分析
        2.3.1 铰点-轴心方向静力学分析
        2.3.2 所有径向的静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隔冲器动力学建模与响应求解
    3.1 砻谷辊激励力的求解及测定
        3.1.1 砻谷辊激励力的理论求解
        3.1.2 砻谷辊激励力的测试及分析
    3.2 隔冲器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2.1 系统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的确定
        3.2.2 隔冲器动力学方程建立
    3.3 隔冲器的响应求解
        3.3.1 系统的稳态响应求解
        3.3.2 杜哈曼积分法求解
    3.4 本章小结
4 隔冲器的隔离特性及优化设计
    4.1 隔冲器的参数优化及确定
        4.1.1 隔离系统最优抗冲击的性能指标
        4.1.2 系统瞬态响应的最优性能分析
        4.1.3 系统稳态响应的最优性能分析及参数确定
    4.2 隔冲器设计计算
        4.2.1 隔冲杆结构的确定
        4.2.2 弹簧的设计
        4.2.3 其他结构的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隔冲器的虚拟样机仿真及分析
    5.1 隔冲器的虚拟样机模型的构建
    5.2 隔冲器的静力仿真及分析
        5.2.1 隔冲器静态压缩特性仿真
        5.2.2 隔冲器静态扭转特性仿真
    5.3 隔冲器的冲击隔离仿真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舰用限位隔离系统隔振抗冲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舰艇设备抗冲击理论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舰艇设备抗冲击理论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舰艇设备抗冲击理论的发展概况
    1.3 限位隔离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限位隔离系统的研究方法
        1.4.1 数值解析与智能算法
        1.4.2 有限元仿真计算法
        1.4.3 试验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带限位隔离系统的模型建立及算例验证
    2.1 舰载设备冲击响应描述方法
        2.1.1 时域历程描述方法
        2.1.2 冲击响应谱描述方法
        2.1.3 冲击响应谱的时域转换
    2.2 舰载设备隔冲性能评价方法
        2.2.1 冲击隔离系数
        2.2.2 冲击隔离率
        2.2.3 隔冲能力
        2.2.4 缓冲系数
    2.3 限位隔离系统的模型建立
        2.3.1 带限位隔离系统物理模型
        2.3.2 带限位隔离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2.4 算例验证
        2.4.1 隔离器的性能参数及冲击载荷
        2.4.2 仿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橡胶限位器参数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影响分析
    3.1 隔离器的性能参数及冲击载荷的确定
    3.2 有无限位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影响
    3.3 限位器安装间隙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影响
    3.4 限位器刚度比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影响
    3.5 限位器阻尼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影响
    3.6 限隔离系统固有频率对冲击响应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限位隔离系统试验装置结构设计
    4.1 试验装置设计要求
    4.2 结构方案设计
    4.3 三种方案对比分析
        4.3.1 相似性分析
        4.3.2 差异性分析
    4.4 隔离弹簧参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橡胶限位隔离系统试验装置性能试验分析
    5.1 试验装置简介
    5.2 准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5.3 振动性能试验
        5.3.1 振动试验机简介
        5.3.2 试验方案设计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冲击性能试验
        5.4.1 冲击试验机简介
        5.4.2 试验方案设计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压限位隔离系统冲击响应特性分析
    6.1 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
        6.1.1 原理模型
        6.1.2 AMESim仿真模型
        6.1.3 构建正负双半正弦波加载函数
    6.2 液压限位器参数灵敏度分析
    6.3 液压限位器参数对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分析
        6.3.1 阻尼孔孔径的影响
        6.3.2 阻尼孔长度的影响
        6.3.3 液压缸直径的影响
    6.4 液压限位与橡胶限位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对比分析
        6.4.1 冲击载荷的确定及限位器参数的选取
        6.4.2 液压与橡胶限位隔离系统冲击响应对比分析
        6.4.3 载荷对限位隔离系统冲击响应特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液压限位器结构参数设计
    7.1 结构方案设计
    7.2 两种方案对比分析
        7.2.1 相似性分析
        7.2.2 差异性分析
    7.3 带限位隔离系统试验装置的优化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液压限位隔离系统试验性能分析
    8.1 试验装置简介
    8.2 振动性能试验
        8.2.1 试验方案设计
        8.2.2 试验结果分析
    8.3 冲击性能试验
        8.3.1 试验方案设计
        8.3.2 试验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跨网隔离系统模型设计及其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隔离技术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隔离技术发展历程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系统安全性和性能评估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涉密信息系统
        2.1.1 涉密信息系统概述
        2.1.2 涉密信息系统与跨网隔离系统的联系
    2.2 图灵机
        2.2.1 图灵机基本模型
        2.2.2 图灵机扩展模型
    2.3 交互式证明系统
    2.4 密码学协议的安全性
        2.4.1 加密协议
        2.4.2 对称加密方案
        2.4.3 消息认证码/数字签名
        2.4.4 密码哈希函数
        2.4.5 零知识证明
        2.4.6 密钥分发的安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网隔离系统模型设计
    3.1 基于图灵机跨网隔离系统的定义
    3.2 跨网隔离系统的安全性证明
        3.2.1 基于权限涉密网的定义
        3.2.2 涉密网间数据交换的定义
        3.2.3 跨网隔离系统的安全性证明
    3.3 跨网隔离系统的模型设计
        3.3.1 跨网隔离系统模型功能树定义
        3.3.2 跨网隔离系统功能树模型设计
    3.4 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3.5 模型的通用性验证
        3.5.1 摆渡系统
        3.5.2 双单向隔离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网隔离系统模型评估方法设计
    4.1 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4.1.1 客观评估方法
        4.1.2 主观评估方法
        4.1.3 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4.2 安全性评估方法设计
        4.2.1 模块化划分
        4.2.2 安全性评估
    4.3 性能评估方法设计
        4.3.1 系统高效性得分
        4.3.2 系统鲁棒性得分
        4.3.3 系统性价比得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评估指标的选取
    5.2 评估系统的总体设计
    5.3 安全性评估测试
    5.4 性能评估测试
    5.5 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系统安全隔离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安全隔离技术概述
    2.1 硬件隔离技术
    2.2 软件隔离技术
    2.3 系统级隔离技术
3 安全隔离技术实现机制分析
    3.1 硬件隔离机制
    3.2 软件隔离机制
    3.3 系统级隔离机制
    3.4 总结
4 基于安全隔离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4.1 硬件隔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4.2 软件隔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4.2.1 抵御代码域注入攻击的研究
        4.2.2 抵御数据域注入攻击的研究
        4.2.3 抵御不可信内核扩展攻击的研究
        4.2.4 抵御权限提升攻击的研究
        4.2.5 抵御系统环境执行变量攻击的研究
    4.3 系统级隔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4.3.1 保护hypervisor安全的研究
        4.3.2 保障系统安全的研究
        4.3.3 保护应用程序安全的研究
        4.3.4 实现安全启动的研究
    4.4 总结
5 对比与分析
    5.1 硬件隔离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5.2 软件隔离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5.3 系统级隔离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5.4 各种隔离机制对比分析
6 安全隔离技术研究和应用需求展望
    6.1 安全隔离解决云计算安全问题
    6.2 安全隔离与可信计算结合
    6.3 安全隔离实现系统防护
7 结论
Background

(7)网络安全隔离GAP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安全现状
        1.1.2 网络安全技术
        1.1.3 国际安全评价准则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的内容组织
第2章 网络隔离的原理及发展
    2.1 网络隔离的概念和原理
    2.2 网络隔离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网络隔离的发展历程
        2.2.2 网络隔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GAP 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2.3.1 GAP 概念的提出
        2.3.2 GAP 技术的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隔离系统的体系结构
    3.1 网络隔离要解决的问题
    3.2 网络隔离的OSI 模型
        3.2.1 OSI 七层模型简介
        3.2.2 网络隔离的OSI 模型及断开
    3.3 网络隔离的技术线路
    3.4 网络隔离的断开技术
        3.4.1 基于SCSI 的网闸技术
        3.4.2 基于总线的网闸技术
        3.4.3 基于单向传输的网闸技术
    3.5 网络隔离的体系结构及数据流程
        3.5.1 网络隔离体系结构
        3.5.2 数据运行流程
        3.5.3 一种改进的网络隔离GAP 技术实现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离网闸硬件平台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
        4.1.1 内部处理单元
        4.1.2 隔离硬件
        4.1.3 外部处理单元
    4.2 物理隔离模块
        4.2.1 嵌入式Linux 简介
        4.2.2 Linux 系统命令mount
        4.2.3 工作流程
    4.3 双端口RAM 的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AP 技术软件模块实现
    5.1 专用协议
        5.1.1 TCP/IP 协议的分解
        5.1.2 专用协议的设计
    5.2 用户管理模块
    5.3 数据接受模块
    5.4 数据分析模块
        5.4.1 包过滤模块
        5.4.2 协议分析模块
    5.5 安全模块
        5.5.1 安全检查模块
        5.5.2 日志报警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ARM的网络隔离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网络安全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1.2.1 网络隔离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GAP技术的应用
    1.3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网络隔离系统的总体架构
    2.1 网络隔离系统的理论结构
        2.1.1 网络隔离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2 网络隔离系统的设计思想
    2.2 网络隔离系统的总体架构
        2.2.1 网络隔离系统的硬件体系结构
        2.2.2 网络隔离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2.2.3 网络隔离策略
    2.3 网络隔离系统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网络隔离系统平台的构建
    3.1 隔离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3.2 Linux系统移植
        3.2.1 Linux系统内核结构
        3.2.2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3.2.3 Linux内核配置与移植
        3.2.4 修改MTD分区
    3.3 嵌入式Linux内核调试技术
        3.3.1 内核打印调试
        3.3.2 OOPS信息分析
        3.3.3 KDB调试内核源码
    3.4 本章小结
4 双网口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双网口通信模块的硬件介绍
        4.1.1 DM9000网络控制器芯片介绍
        4.1.2 DM9000网络控制器工作原理
    4.2 Linux网络设备驱动基本结构
    4.3 双网口通信模块概要设计
        4.3.1 双网口硬件设计
        4.3.2 双网口驱动程序架构
    4.4 网络通信驱动模块主要例程实现
        4.4.1 设备初始化例程
        4.4.2 设备打开与释放例程
        4.4.3 数据提取转发模块数据包发送例程
        4.4.4 接收数据包例程
        4.4.5 中断处理例程
    4.5 双网口通信模块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网络隔离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提取转发模块
        5.1.1 数据提取转发模块的提出
        5.1.2 数据提取转发模块功能分析
        5.1.3 数据提取转发模块实现
    5.2 数据安全加解密处理模块
        5.2.1 加解密技术分析
        5.2.2 混合加解密算法设计
        5.2.3 混合加解密算法实现
    5.3 密钥存取管理模块
        5.3.1 Flash存储器硬件基础
        5.3.2 Flash驱动设计
    5.4 构造IP数据包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客票交易现状
        1.1.2 问题的引入
    1.2 研究的可行性与意义
        1.2.1 研究的可行性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研究与技术
    2.1 铁路客票系统
        2.1.1 网络票务状况
        2.1.2 我国的铁路客票系统
    2.2 电子商务相关研究
        2.2.1 电子商务交易方式
        2.2.2 电子商务安全
        2.2.3 电子支付技术
    2.3 网络安全技术
        2.3.1 网络安全
        2.3.2 中间件技术
第3章 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系统分析
    3.1 铁路客票业务系统现状
        3.1.1 铁路客票构成
        3.1.2 乘客购票需求
    3.2 铁路票务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分析
        3.2.1 电子商务方式下的铁路客票交易模式
        3.2.2 安全认证与电子支付
    3.3 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环节分析
        3.3.1 铁路客票电子交易的风险分析
        3.3.2 网络信息传送的风险分析
    3.4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
        3.4.1 系统设计目标
        3.4.2 系统设计原则
        3.4.3 系统主要功能构成
        3.4.4 系统安全特性约束
第4章 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系统设计
    4.1 系统构型
        4.1.1 铁路客票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结构
        4.1.2 铁路客票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框架
        4.1.3 系统模块组成
    4.2 电子商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2.1 纵深防御体系框架
        4.2.2 铁路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体系架构
        4.2.3 网上电子支付系安全性设计
    4.3 多层次、立体安全防御措施
        4.3.1 互联网接入的防DDoS攻击系统
        4.3.2 访问控制系统
        4.3.3 安全管理
    4.4 公网、互联网与客票专网之间物理隔离关键技术
        4.4.1 安全物理隔离网闸
        4.4.2 安全物理隔离网闸系统逻辑
        4.4.3 物理通道隔离描述
        4.4.4 协议转化、净化技术
    4.5 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
        4.5.1 安全认证体系的组成
        4.5.2 安全认证系统应用模式
        4.5.3 基于"认证代理"机制简化交叉认证
    4.6 安全电子支付平台
        4.6.1 安全支付平台构成
        4.6.2 电子支付方式
        4.6.3 在线支付模式的工作流程
        4.6.4 铁路客票电子商务远程取票(配送)
第5章 系统实现与验证
    5.1 系统实现环境约束
        5.1.1 系统实现的人文环境
        5.1.2 系统实现的软硬件约束
    5.2 系统界面
        5.2.1 系统人机交互界面
        5.2.2 系统对外接口
    5.3 业务办理流程验证
        5.3.1 预订查询和预订服务
        5.3.2 客户管理
        5.3.3 购票服务工作流程
        5.3.4 公共信息查询服务
        5.3.5 电话呼叫中心
    5.4 系统运行相关指标
        5.4.1 系统性能指标
        5.4.2 系统技术质量指标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论文主要贡献
    6.3 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与名词
    附录2 请求内容过滤参照模型
    附录3 网上订票乘客注册条款
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10)网络隔离系统通道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网络隔离相关技术研究
        2.1.1 网络隔离技术概述
        2.1.2 网络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2.1.3 网络隔离技术发展趋势
        2.1.4 典型应用环境
    §2.2 可靠传输控制协议研究
第三章 Linux系统网络协议栈实现技术分析
    §3.1 Linux系统模块化机制
    §3.2 Linux网络协议栈总体结构设计分析
        3.2.1 Linux网络协议栈的分层设计
        3.2.2 网络协议栈中不同层次间数据包传递技术
        3.2.3 Linux网络协议栈的初始化过程
    §3.3 小结
第四章 网络隔离系统通道协议总体设计
    §4.1 网络隔离系统体系结构
        4.1.1 功能需求分析
        4.1.2 系统总体架构
    §4.2 通道协议设计
        4.2.1 通道协议需求分析
        4.2.2 通道协议的分层设计
        4.2.3 通道协议报文格式设计
    §4.3 关键技术分析与实现
        4.3.1 内存管理技术
        4.3.2 基于签名认证的安全连接管理
        4.3.3 确认及重传机制
        4.3.4 流量控制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隔离系统通道协议的实现
    §5.1 功能模块划分
        5.1.1 套接字AF_INNER模块
        5.1.2 INTP模块
        5.1.3 内部接口驱动模块
    §5.2 AF_INNER模块的实现
        5.2.1 模块功能及流程
        5.2.2 接口函数
    §5.3 INTP模块的实现
        5.3.1 模块功能
        5.3.2 INTP模块处理流程
        5.3.3 接口函数
    §5.4 内部接口驱动模块实现
    §5.5 数据包处理流程
        5.5.1 数据包发送流程
        5.5.2 数据包接收流程
    §5.6 协议对比分析
第六章 网络隔离系统通道协议栈测试
    §6.1 协议栈测试环境
    §6.2 协议栈功能测试
        6.2.1 内核中加卸载协议栈模块功能测试
        6.2.2 建立AF_INNER套接字功能测试
        6.2.3 通道协议栈连接建立与关闭功能测试
        6.2.4 通道协议栈发送数据功能测试
        6.2.5 通道协议栈接收数据功能测试
    §6.3 协议栈性能测试
        6.3.1 测试方法
        6.3.2 测试结果
    §6.4 稳定性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天行安全物理隔离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软件产品手册英译实践报告[D]. 姜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云多租户数据安全隔离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卢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3]胶辊式砻谷的冲击振动隔离技术研究[D]. 刘鹏. 西华大学, 2020(01)
  • [4]舰用限位隔离系统隔振抗冲击性能研究[D]. 刘海超.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5]跨网隔离系统模型设计及其评估研究[D]. 万思思.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 [6]系统安全隔离技术研究综述[J]. 郑显义,史岗,孟丹. 计算机学报, 2017(05)
  • [7]网络安全隔离GAP技术研究[D]. 姚家鸣.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8]基于ARM的网络隔离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陈军成.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9]铁路客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系统的研究[D]. 丁帆.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 [10]网络隔离系统通道协议设计与实现[D]. 张锦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天星安防物理隔离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