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除疑惑 加深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一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玎铃[1](2021)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式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文中指出
尤洪浩[2](2021)在《基于数字化实验和智慧课堂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
向洪锐[3](2021)在《高中物理动力学迷思概念探查及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
钟玉琪[4](2021)在《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力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罗倩[5](2021)在《SOLO分类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中学习科目中,物理学科具有难度相对较大,知识涉及范围相对较广,模型复杂多变等特征。2017年“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式开始了对学生物理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的考验。为此,学者们将研究视野转向了寻找适合物理学情的评价理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理论(以下简称SOLO分类理论)出现在学者们视野,利用该理论的“分级”特质,指导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从而达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本文根据SOLO分类理论核心观念,结合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探究SOLO分类理论指导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过程如下:第一,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SOLO分类理论相关内容及在物理教育领域发展现状,明确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和意义。第二,系统地剖析SOLO分类理论指导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用模式,并评估学生当前物理学情。以根据该理论观点设计物理教学,创建系统框架,为开发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铺平道路。第三,选择研究素材,在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融入SOLO分类理论,命制物理前、后测试题及分类标准,展示具体的SOLO分类理论教学模式。第四,使用对比实验法开展实践探究,探讨基于SOLO分类理论在课堂应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最后,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高中物理教学设针对提升学生物理思维水平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2)学习者当前思维水平制约该理论教学模式的实效性;(3)当前教育现实阻碍SOLO分类理论教学模式的长期有效实施。
陈国贤[6](2021)在《惯性定律的历史探讨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文中指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而此定律是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发展得到的。第一运动定律或惯性定律的来源有其漫长的历史,最初是由中世纪冲力学说——物体不必靠接触而能继续保持运动开展出来;经过伽利略认为物体自斜面自然下滑后,能沿着地球表面不停地运动;笛卡尔扩充了此观点,认为物体在不受任何“干扰、阻止”下,物体将持续地运动下去,且会沿着直线方向,清晰地引入运动“状态”的概念;最后牛顿在其《原理》一书中,首次指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维持不变,这也是现代或教科书中所称的惯性定律。牛顿惯性定律基本上不是一般所言,在于描述“惯性”的意义,或做为决定惯性坐标的依据。他在《原理》中有三处清晰地使用了他的惯性定律,来论证书中两个重要的最初的命题。在探讨此论述中,可以清晰地明白与体会惯性定律的内涵,能正本清源,不至于迷惘在大量非牛顿本意的揣测文献中。在探讨惯性定律长期发展下的历史脉络,与掌握住牛顿本人对此定律的运用里,一方面,除了可提供有关惯性定律的正确来源出处,提升教学者的思维层次;另一方面,更期望能浅移默化地落实在惯性定律的有效教学上。由此,再进一步通过对应的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实践与分析,显示融入惯性定律学史于教学上,不仅对高中生的上课积极性、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且也可提升学生发现与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正确的思考方法,奠定未来从事物理研究的扎实基础。
李杏莲[7](2021)在《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接触到的最直接资源,也是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司南版和台湾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本质的视角展开教材的比较分析,并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3点:(1)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科学本质理论研究成果,确立本研究框架下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维度要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教材分析工具,定量比较两岸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研究表明,两岸的课程标准(纲要)都对科学本质提出显性要求,但是两者在实践指导层面上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人教版科学史数量最多,但人教版和司南版科学本质体现频次大致相同,各版教材都出现了科学史及其体现的科学本质分布不均的情况,且多数科学史内容都以旁批、注释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2)选择高中物理力学专题下的4个重要知识点,挖掘宝贵的科学史及科学本质教育资料,并在相关的发展史背景下定性分析四版教材的编写差异,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和相关科学史资料,提出教学建议。(3)结合理论分析成果,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本质观,且没有妨碍学生掌握知识。
韩曙宇[8](2021)在《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出现了许多将网络智能技术和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都发生了变化,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种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O2O”教学模式(Online to Offline)诞生了,该模型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教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更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本文将着重研究“O2O”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模式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中,推进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本文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并总结“O2O”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确定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综述部分,对“O2O”教学模式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简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掌握式学习理论,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O2O”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在实施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分别从教师综合能力、学生基本能力和教学软硬件设备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五部分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对“O2O”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为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以《超重和失重》、《楞次定律》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为例,展示了概念课、规律课和实验课三个不同类型的物理教学设计。第七部分为结论,总结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结论,并反思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对该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在未来实践过程中的期望。
覃玉万[9](2021)在《高中物理指导型学历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 ——以物理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提出要求,为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会用知识而且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学历案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如何学会”。在学历案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究,自主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实践班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指导型学历案、期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课指导型学历案和月考(第三章、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习题课指导型学历案教学设计和实践。另外,本文在指导型学历案教学中对实践班记录S-T课堂观察表记录、教师教学维度与学生学习维度的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在指导型学历案教学实践后,对测试成绩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对测试进行单题准确率分析。获取指导型学历案的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指导型学历案能够有效的改善该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质量。本次研究能够为同类学校的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指导型学历案并非适应所有学生,指导型学历案在难点知识攻克上有所欠缺;本文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磊[10](2021)在《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科学思维,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建模的方法,经历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事物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建模和用模的能力,对其成绩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进行研究。查阅了物理模型构建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对于物理教学可借鉴之处,进行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过程的框架设计:(1)模型引入:创设情景,感知并描述情境;(2)模型建立:恰当的方式方法,抽象概括出“模型”;(3)模型检验:定性分析后,定量实验进一步验证;(4)模型应用:巩固运用,知识迁移;(5)模型完善:优化认知,拓展完善模型。结合学生学情、课程标准和物理教材,对“共点力平衡模型”、“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进行教学设计,选择两个班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表的记录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物理建模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都有积极影响,并且验证此建模教学过程具有一定可行性。通过此次研究,笔者的教学研究能力有所提高,对于物理建模教学、高一物理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研究有些许不足,但希望该论文的教学过程的框架、研究结论和反思等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消除疑惑 加深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一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除疑惑 加深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一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5)SOLO分类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学 |
二、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相关理论探讨 |
一、布卢姆分类学理论 |
二、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五、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应用 |
第一节 利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物理教材 |
第二节 利用SOLO分类理论评价学生物理学情 |
第三节 利用SOLO分类理论制定物理教学起点 |
第四节 利用SOLO分类理论确定物理教学目标 |
第五节 利用SOLO分类理论选择物理教学方法 |
第六节 利用SOLO分类理论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
第七节 SOLO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方法 |
五、教学过程 |
六、板书设计 |
七、学情评价 |
第二节 物理前测试题 |
一、物理前测试题编制 |
二、前测试题评分标准划分 |
第三节 物理后测试题 |
一、后测试题编制 |
二、后测试题评分标准划分 |
第五章 SOLO分类理论指导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教学研究实施地概况 |
第二节 实验被试样本的选取 |
第三节 实验具体模式 |
一、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二、实验变量 |
三、实验模式构建 |
第四节 实验工具 |
第五节 实验过程 |
第六节 实验数据分析 |
第七节 实验总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实验统计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惯性定律的历史探讨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况 |
1.2.2 国内研究现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教育重演论 |
2.1.1 主要观点 |
2.1.2 启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1 主要观点 |
2.2.2 启示 |
2.3 科学发展理论 |
2.3.1 主要观点 |
2.3.2 启示 |
第3章 惯性定律的来源、发展与内容 |
3.1 希腊时期的动力学理论 |
3.2 中世纪时期的冲力——惯性的源头 |
3.3 伽利略的观点——圆惯性 |
3.3.1 伽利略惯性定律出处之一 |
3.3.2 伽利略惯性定律出处之二 |
3.4 笛卡尔的叙述 |
3.4.1 笛卡尔的惯性定律 |
3.4.2 惠更斯的惯性定律 |
3.5 牛顿外力概念的提出 |
3.6 牛顿第一定律的出处与描述 |
3.7 小结 |
3.7.1 回顾惯性定律的发展过程 |
3.7.2 引起惯性定律模糊的几个原因 |
3.7.3 惯性概念与固有力概念 |
第4章 牛顿及后人如何使用惯性定律 |
4.1 牛顿本人如何使用惯性定律 |
4.1.1 牛顿惯性定律的首次使用 |
4.1.2 牛顿第二次使用惯性定律——证明命题Ⅰ |
4.1.3 牛顿第三次使用惯性定律——命题Ⅱ |
4.1.4 小结 |
4.2 牛顿之后物理学家对惯性定律的使用 |
4.2.1 牛顿的绝对与相对空间——转动的水桶实验 |
4.2.2 马赫的惯性与非惯性坐标系 |
4.2.3 二十世纪前物理学家对惯性定律的描述 |
4.2.4 西方教科书对惯性定律的描述 |
第5章 融入惯性定律历史于教学实境中的调查 |
5.1 调查目的 |
5.2 调查对象 |
5.3 教师部分的情况调查 |
5.3.1 调查内容 |
5.3.2 调查情况分析 |
5.4 学生部分的情况调查 |
5.4.1 调查内容 |
5.4.2 调查情况分析 |
第6章 惯性定律的教学实践 |
6.1 国内高中物理教材对惯性定律的描述 |
6.1.1 国内高中物理教材对惯性定律主要观点的呈现 |
6.1.2 高中物理教材的模糊之处和建议 |
6.2 国内一般教师对惯性定律的教学情况 |
6.3 融入物理学史的惯性定律的教学设计 |
6.3.1 融入物理学史的惯性定律的教学思路 |
6.3.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
第7章 惯性定律的教学实践效果 |
7.1 教学效果研究 |
7.1.1 目的 |
7.1.2 实验对象 |
7.1.3 计划 |
7.1.4 实验过程 |
7.1.5 学生访谈 |
7.2 教学建议 |
7.2.1 收集与阅读史料以提升教师对物理知识的思考深度 |
7.2.2 整合史料以适应学生学习水平 |
7.2.3 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
7.2.4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3:后测试卷 |
附录4:教学设计 |
致谢 |
(7)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 |
1.1.2 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思考 |
1.1.3 科学史是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资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科学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科学本质内涵 |
2.2.2 科学哲学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2.2.3 科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第3章 两岸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 |
3.1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要求比较 |
3.1.1 大陆《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2 台湾《课程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3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纲要)比较分析 |
3.2 四版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比较 |
3.2.1 教材比较研究设计 |
3.2.2 四版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结果 |
3.2.3 四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科学本质视野下力学重要知识点比较分析 |
4.1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 |
4.1.1 “自由落体运动”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1.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1.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
4.2.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2.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2.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3 万有引力定律 |
4.3.1 “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3.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3.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
4.4.1 “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4.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4.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与计划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思路 |
5.1.3 测量工具设计 |
5.1.4 样本选择 |
5.2 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5.2.1 教学模式的选择 |
5.2.2 教学片断案例 |
5.3 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1 研究实施过程 |
5.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3.3 研究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示例 |
附录2: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的科学本质分析示例 |
附录3: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形统计结果 |
附录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 |
附录5: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试卷 |
附录6: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7: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8)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内容 |
(五)研究的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综合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二、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掌握式学习理论 |
三、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
(二)推进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 |
(三)适应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求 |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需求 |
(五)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的需求 |
四、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条件 |
(一)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
1.完善的知识体系 |
2.基本信息技术能力 |
3.良好的师德修养 |
(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
1.基本操作和使用的能力 |
2.信息检索的能力 |
3.信息加工和提炼的能力 |
4.客观评价的能力 |
(三)必备的教学软硬件条件 |
1.扩大物理资料库,建立共享体系 |
2.运用电子白板,实现师生交互 |
3.开发虚拟实验室,营造物理环境 |
4.智能监督系统,追踪反馈学习情况 |
5.智能习题推送,课后强化学习 |
五、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教学平台结构设计 |
1.教师端 |
2.学生端 |
3.后台数据库 |
(二)课前教学环节 |
1.课前线上预习,师生资源交互 |
2.教师端具体功能操作 |
3.学生端具体功能操作 |
(三)课中教学环节 |
1.课中线下教学,师生合作探究 |
2.教师端具体功能操作 |
3.学生端具体功能操作 |
(四)课后教学环节 |
1.课后线下复习,师生强化拓展 |
2.教师端具体功能操作 |
3.学生端具体功能操作 |
(五)小结 |
六、高中物理教学“O2O”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
(一)概念课——《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
1.课前准备 |
2.课中教学 |
3.课后作业 |
(二)规律课——《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
1.课前准备 |
2.课中教学 |
3.课后作业 |
(三)实验课——《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
1.课前准备 |
2.课中教学 |
3.课后作业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高中物理指导型学历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 ——以物理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学历案的提出 |
1.2 物理学历案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理学历案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物理学历案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顺序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学历案概念界定 |
2.1.1 学历案的概念 |
2.1.2 学历案类型 |
2.1.3 学历案与传统教案、学案、导学案的联系与区别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学前调查——高中物理课堂学习状态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指导型学历案设计实践研究及结果分析 |
4.1 指导型学历案设计内容 |
4.2 设计依据 |
4.2.1 课标要求 |
4.2.2 学历案设计要求 |
4.3 课堂观察表设计 |
4.3.1 课堂观察表内容设计 |
4.3.2 S-T课堂观察表设计 |
4.3.3 课堂观察量表设计 |
4.4 实践目的 |
4.5 实践对象 |
4.6 实践时间 |
4.7 指导型学历案教学设计实践与结果分析 |
4.7.1 《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指导型学历案设计实践与结果分析 |
4.7.2 期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课指导型学历案设计实践与结果分析 |
4.7.3 月考(第三章以及第四章第一和第二节)习题课指导型学历案设计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使用指导型学历案反馈问卷结果分析 |
5.1 调查过程 |
5.2 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内涵 |
2.1.1 模型与物理模型的概念 |
2.1.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2.1.3 物理模型的特征 |
2.1.4 物理模型的表征方式 |
2.2 物理建模与物理建模教学的内涵 |
2.2.1 物理建模的过程 |
2.2.2 物理建模教学的概念 |
2.2.3 物理建模教学的原则 |
2.2.4 物理建模教学的教育价值 |
2.2.5 物理建模教学设计 |
2.3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2.3.3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第3章 物理建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案例 |
3.1 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过程的框架 |
3.1.1 模型引入:根据创设情景,感知并描述情境 |
3.1.2 模型建立:恰当的方式方法,抽象概括出“模型” |
3.1.3 模型检验:定性分析后,定量实验进一步验证 |
3.1.4 模型应用:巩固运用,知识迁移 |
3.1.5 模型完善:优化认知,拓展完善 |
3.2 基于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设计案例 |
3.2.1 《共点力平衡模型》的教学设计 |
3.2.2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 |
3.2.3 《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 |
第4章 物理建模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4.1 物理建模教学的教学实践 |
4.1.1 《共点力平衡模型》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
4.1.2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
4.1.3 《牛顿第三定律》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
4.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4.2.1 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
4.2.2 S-T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
4.2.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期末测试题 |
附录2 期末成绩 |
附录3 S-T课堂观察表原始数据 |
附录4 学生访谈实录 |
致谢 |
四、消除疑惑 加深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一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式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D]. 王玎铃.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数字化实验和智慧课堂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 尤洪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物理动力学迷思概念探查及教学策略[D]. 向洪锐. 西南大学, 2021
- [4]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力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D]. 钟玉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SOLO分类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罗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惯性定律的历史探讨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D]. 陈国贤.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7]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D]. 李杏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8]高中物理“O2O”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韩曙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9]高中物理指导型学历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 ——以物理必修一为例[D]. 覃玉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