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 over WDM光网络联合保护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林飞焕[1](2020)在《弹性光网络环境下VNF服务链部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正在革新网络服务的设计和部署方式。与传统的网络相比,NFV概念虚拟化了网络功能(防火墙、入侵检测、代理服务器…),因此它们可以托管在通用硬件(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上。这些网络功能与专用硬件解耦,称为虚拟网络功能(VNF)。运行在基于NFV的网络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使得高效和可伸缩的资源得以利用,并降低了成本。因此运营商对放在数据中心或支持NFV的网络元素(如路由器和交换机)中的VNFs越来越感兴趣。另一方面,IP流量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光传输和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经济高效地提供网络服务。一个着名的例子是引入弹性光网络(EON)。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的增强,可将重新配置的EON与VNF服务链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灵活性,实现网络服务的灵活调度和高能效。本文首先研究了VNF服务链部署在基于SBVT的IP over EON网络问题。并且将该问题建立了一个整数线性规划(ILP)算法模型,我们分析了具有不同切片数量的基于SBVT的IP over EON网络场景,我们的算法求解目标是最小化网络总能耗。根据我们所提出来的算法模型,当VNF服务链部署在这个网络中,通过增大IP over EON网络中SBVT的可切片数量能显着地降低网络能耗。因此网络运营商结合VNF技术和IP over EON中的SBVT技术可以极大提高网络的能耗效率。然后针对整数线性规划算法复杂度太高,无法应用于大业务及大网络拓扑场景下的局限性。本文设计了两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VNF服务链部署算法:DDQNPRVNF和DQNVNF。首先需要结合弹性光网络的特点去定义一个VNF服务链部署的强化学习模型,包括环境的状态设置,以及定义好动作和反馈函数。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对比算法,DDQNPRVNF和DQNVNF两种算法能有效降低网络能耗的同时,并减少网络传输时延。而且采用双Q网络和优先经验回放机制的改进后的DDQNPRVNF算法在降低能耗和时延的效果优于DQNVNF算法,实现了VNF部署时能耗-时延多目标优化。
石鹏涛[2](2019)在《弹性光网络中双重故障生存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万物互联、云计算、视频监控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带宽的需求使得通信网流量增长的趋势愈演愈烈。传统的波分复用光网络遵循固定栅格标准的分配方式,使其在细粒度业务资源的分配上造成了严重的浪费。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高效地具有灵活分配资源能力的弹性光网络。由于网络中光纤链路承载着巨大的通信流量,单根光纤链路故障带来的损失就不可忽视,双重故障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生存性研究对于光网络来说十分重要。保证光网络生存性的技术主要分为保护技术和恢复技术,两种技术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论文从保护和恢复技术角度出发,研究弹性光网络如何在双重故障下提高业务的生存能力。首先,为了解决弹性光网络中因业务类型繁多,保护方式单一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引起业务阻塞的问题,论文第三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降保护级别的双重故障保护算法。算法综合考虑传输路由距离、链路负载以及空闲资源状态,在平衡链路负载的前提下为请求选取最合适的传输路径;在为请求计算、分配保护资源的时候,按照业务需求分三种保护级别,分别为双保护路径共享保护、部分保护和无保护。根据到达业务的类型选择不同级别的保护策略,若当前网络可用频谱资源不足以支撑该级别保护策略的实施,则自动降低保护等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算法降低了带宽阻塞率,提高了网络的频谱资源利用率。其次,由于双重故障下保护措施的失效也会造成业务的阻塞,而且链路故障概率的不同使得为部分业务配置的保护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就此,论文第四章提出了基于冗余保护资源预释放的路径分割恢复算法。首先判定传输和保护路径并发故障的概率是否在业务可容忍的最大并发故障概率范围内,然后根据传输时间计算业务传输完成度,对同时满足条件的传输中业务进行闲置保护资源的预释放。当网络中出现业务阻塞时,利用Dijkstra算法为请求重路由,以当前业务传输所需最小频隙数为碎片基准,计算各链路的频谱碎片度量系数,确定最大度量系数链路位置。结合重路由链路数目对路径进行分割,在每段使用不同的调制格式匹配资源,从而恢复业务的传输。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阻塞业务的恢复率。
杜君丹[3](2019)在《优化弹性光网络资源分配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兴业务应用的多样化快速发展,用户需求的逐渐增多导致传输带宽资源有限的骨干网面临着巨大挑战。弹性光网络精细粒度的频谱分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网络的传输容量,但其严苛的频谱一致性、连续性等约束条件限制了频谱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网络中的能耗问题日益严峻,阻碍了未来互联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网络虚拟化技术允许同一底层网络上运行多个相互分离且异构的虚拟网络,有利于底层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并可为节能的网络部署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本文将网络虚拟化技术引入到弹性光网络中,以提升频谱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中的通信设备能耗为优化目标,对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时的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时频谱碎片严重、虚拟链路映射光路过长的问题,论文在第3章提出了资源可用性感知的虚拟光网络协同映射算法。首先,考虑相邻虚拟节点的映射状态设计了虚拟节点权重公式,同时,采取节点-链路协同映射的方式,缩短虚拟链路的映射光路长度;其次,通过联合评估物理光路及光路另一端节点的可用资源,为虚拟链路选择频谱碎片少、可用频谱资源充足的候选映射光路,降低虚拟链路映射失败的概率;最后,提出了一种路径选择策略,将虚拟链路映射至最能有效利用空闲频谱块的物理光路上。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缩短虚拟链路的映射物理光路长度,显着提高弹性光网络的频谱资源利用率。针对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时能源消耗严重、网络负载不均衡的问题,论文在第4章提出联合能耗与负载均衡的虚拟光网络映射算法。在映射虚拟节点时,为其选择相邻链路长度短、节点计算资源与相邻链路带宽资源差异小的物理节点,避免虚拟链路映射至较长的物理光路上产生较大的能耗,均衡底层光网络的资源分配。在映射虚拟链路时,考虑物理光路的频谱匹配度及其各链路上的平均负载,设计了路径资源匹配度公式并提出一种基于极大团的单路径映射策略,实现联合优化能耗与均衡网络负载的目的;当单条物理光路无法满足虚拟链路的资源需求时,采取基于链路平均负载的多路径映射策略,进一步降低虚拟光网络映射失败的概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在减少弹性光网络能耗的同时均衡网络负载。
巨敏[4](2018)在《下一代灵活光网络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直播、信息流等新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升级更新,全球通信网络的容量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作为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支柱,下一代光纤通信网络面临更高带宽、更高速率和更大容量的需求。灵活光网络(Flexible Optical Networks,FON)以其带宽分配灵活、调制方式多样、距离自适应等优势有较大的通信容量和通信速率,并具有高效的频谱资源率,成为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的重要演进方向之一。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一直是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下一代大容量FON实行业务保护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目前实验室中单根光纤容量可达Tbps量级,一旦发生光网络链路故障会引起巨大的业务中断,而灾难故障更是会造成大范围通信瘫痪,特别是对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弹性数据中心网络(Elastic Optical Datacenter Networks,EODN)而言,将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针对光网络的故障,研究面向下一代FON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为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网络提供生存性解决方案势在必行。本论文研究下一代FON中单链路故障和灾难故障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对速率灵活的混合速率(Mixed-Line-Rate,MLR)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WDM)光网络和频谱灵活的弹性光网络(Elastic Optical Networks,EON)设计了预置圈保护和专用/共享路径保护机制,建立整数/混合整数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MILP)模型、启发式算法和精确算法,解决了100%业务容量保护、光纤频谱资源分配和距离自适应的速率/调制方式选择等资源优化问题。并且,本论文在保证保护机制所用空闲容量(Spare Capacity,SC)最优的前提下,利用下一代FON中光设备和频谱资源的灵活性提供了最小化网络成本、能耗和频谱的生存性解决方案,设计了数学模型和算法策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速率灵活的MLR-WDM光网络中单链路故障的预置圈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首次提出了MLR-WDM光网络中免枚举的、距离自适应速率选择的预置圈保护技术,克服了传统预置圈保护技术中先枚举后选择的局限性。考虑到MLR-WDM光网络使用不同速率光收发器的成本差异,设计了低保护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CAPEX)的资源优化方法来联合优化光收发器的成本、光纤链路成本和保护SC。考虑速率选择对预置圈的保护容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影响保护成本,提出了保护路径距离限制的预置圈保护技术,能够根据实际保护路径距离选择合适的速率。建立了MILP模型得到使用CAPEX最少的预置圈,设计了均分图算法和圈数估计算法满足大规模求解需求。仿真表明同时使用这两个算法会大大降低求解时间,并且还能保证较好的求解性能。与传统的单速率(Single-LineRate,SLR)-WDM免枚举预置圈保护和MLR-WDM带枚举的预置圈保护技术相比,所提出的MLR-WDM中免枚举预置圈降低的CAPEX成本高达40%,主要是降低了光收发器的成本。分析不同方案中光收发器的使用发现所提出的MLR-WDM中免枚举预置圈使用的光收发器数量仅为传统保护方案的一半不到。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免枚举预置圈技术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网络保护成本,为MLR-WDM保护中低光收发器成本使用提供了解决方案。2.针对频谱灵活的EON中带宽非对称业务研究了单链路故障下的有向预置圈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光网络使用的任意播业务会引入带宽非对称业务,但传统预置圈保护并不区分不同方向上的工作容量,而是对同一链路两个方向提供相同的保护容量,这样在保护带宽非对称业务时造成保护容量的浪费。首次提出了EON中针对带宽非对称业务的有向预置圈保护技术,能够根据不同方向的工作容量分配合适的保护容量。考虑EON中带宽灵活光设备的能耗问题,研究了有向预置圈保护中的频谱资源分配、距离自适应调制方式选择,来联合优化光设备的功耗、频谱资源和保护SC。建立了MILP模型得到能耗和SC最少的有向预置圈,将MILP模型分解成圈枚举方法和一个简化的ILP模型来降低求解复杂度。与传统的无向预置圈保护相比,随着带宽非对称度从0%增加到100%,有向预置圈保护节省的能耗从0%提高到超过40%。并且,在使用数据中心任意播服务时,有向预置圈保护节省的能耗增加到35%以上。结果表明对于带宽非对称业务需要使用有向预置圈保护来降低网络保护能耗,为EON保护中低能耗的带宽灵活光设备使用提供了解决方案。3.为了进一步提高EON中灵活频谱的使用效率,研究了频谱共享预置圈(Spectrum Shared Pre-configured Cycle,SS-p-cycle)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对于公用链路的预置圈,传统预置圈保护不能为它们分配相同的频谱,但本文研究发现这些预置圈可以共享频谱资源,只要他们的保护路径在发生链路故障时没有公用链路即可。为此,首次提出了SS-pcycle保护技术,通过判断保护路径是否公用链路来最大限度允许不同预置圈共享频谱,从理论上证明了SS-p-cycle预置圈频谱共享原理。在有无频谱变换器两种条件下,设计了SSp-cycle的ILP模型来联合优化链路保护SC和网络使用的频隙数,还针对无频谱变换器时模型的复杂度问题设计了启发式算法。仿真发现有无频谱变换器下的频谱共享预置圈中网络使用的频隙数并无太大差异,主要的区别是有变换器下链路保护SC要小很多。与传统不共享频谱的预置圈保护相比,频谱共享预置圈使用的链路保护SC和网络使用的频隙数的减少量分别高达28%和57%。结果表明,采用频谱共享预置圈可以显着地降低频谱使用,为EON保护中频谱的高效使用提供了解决方案。4.针对频谱和内容灵活的EODN研究了灾难故障下的专用的内容保护路径(Dedicated End-to-content Backup Path Protection,DEBPP)和共享的内容保护路径(Shared End-to-content Backup Path Protection,SEBPP)以及资源优化。EODN可将相同的业务内容在不同的DC中备份,从而在发生灾难故障时将原DC业务通过备份DC进行发送,保证业务内容分发不受故障影响。DEBPP对公用链路的保护路径使用不同的保护资源,而SEBPP允许公用链路的保护路径共享保护资源,只要在任何灾难故障下其保护路径不会有公用链路即可。建立了DEBPP和SEBPP的ILP模型来优化链路保护SC和网络使用的频隙数,综合考虑DC节点选择、业务内容放置、路径和内容保护和频谱分配。该问题的ILP模型过于复杂,提出了列生成(Column Generation,CG)优化算法将原问题分解成一个主问题和子问题来循环求解。主问题选择最小化频谱资源下的路径和频谱分配配置,子问题根据主问题的求解情况更新路径和频谱分配配置。仿真说明该CG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大规模问题下求解复杂度过高的问题,CG优化算法使用更少的求解时间,并且可以知道所得解与最优解之间的差距。仿真发现采用链路频谱共享的SEBPP相比于频谱专用的DEBPP节省的频谱资源约为15%。在增加网络中DC节点数和内容备份数时,路径保护所节省的频谱数并不是一直增加,而是超过一定值后就不再增加,这一结论表明应当选取合适的DC节点数目和内容备份数就可以有效使用保护频谱。
徐月欢[5](2018)在《IP over EON网络中跨层流量疏导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给骨干传送网络中的流量传输带来了巨大挑战。IP over WDM光网络凭借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技术承载IP业务的优势成为下一代骨干网的核心技术。然而WDM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P over EON(Elastic Optical Networks,EON)网络体系结构是未来通信的主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IP层业务带宽粒度的多样性以及光通道容量的不断增大,使得“业务流”与“光流”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现象,进而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因此,将光层和IP层进行协作,并且通过自适应地配置光网络资源以应对IP层流量的变化非常重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流量疏导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多个低速率业务流汇聚到一个高速率的光通道上进行传输,可有效解决低速的数据流与大容量的光通道之间的适配问题,提高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优化网络性能。因此,在IP层和光层进行跨层路由和资源分配过程中,引入流量疏导技术可实现网络资源的联合优化。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迅速增长,网络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光网络中物理损伤是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针对流量疏导过程中业务的传输质量需求,分析了能耗和损伤多参数约束的网络环境,深入研究了业务连接提供问题,从网络全局的角度对网络流量进行疏导,在保证业务传输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网络的能耗,提高了频谱资源利用率,旨在从多角度提升网络的疏导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IP over EON网络背景下,主要针对流量疏导过程中频谱资源优化问题,设计了基于拓扑融合和调制格式自适应的跨层路由频谱分配(Cross-layer routing spectrum allocation,CL-RSA)算法,该算法融合了物理拓扑及其抽象出来的虚拟拓扑,利用最小权重优先方法进行选路,实现了使用现存虚拟拓扑中虚拟链路和物理拓扑中新建光路的方式来共同承载网络业务,其中融合拓扑时物理拓扑和虚拟拓扑叠加而成;同时,考虑了物理层损伤(physical-layer impairments,PLI)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利用自适应调制方案对频谱资源进行分配。这样既满足了业务的传输质量(Quality of Transmission,QoT)需求,降低了网络阻塞率,同时提高了频谱资源利用率。(2)主要对IP over EON网络中能耗及光层物理损伤等网络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跨层网络中能耗参数和物理损伤链路模型的分析,设计了损伤-能耗综合链路状态评估模型,将损伤和能耗作为判断网络资源状态的有效依据,利用最小权重优先的方法进行能源有效地选路。(3)在IP over EON网络背景下,主要针对流量疏导过程中能耗优化问题,综合考虑物理层损伤和能耗因素对跨层网络路由过程的影响,基于综合链路状态评估模型,设计了损伤-能耗多参数约束的CL-RSA算法。该算法在选路的同时,将能耗与损伤作为多参数约束条件,在所选路径中的每个节点处进都会估计QoT,判断其是否满足传输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同时降低网络能耗。
朱琳[6](2018)在《生存性骨干光网络的节能优化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骨干光网络作为光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在整个通信网络中占着重要比重。因此,针对骨干光网络节能问题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另一方面,在骨干光网络中,由于每条光通道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一旦发生网络故障(如光纤断裂),将会导致大量的数据丢失,这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研究网络生存性对于光网络来说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支持网络生存性的IP over WDM光网络展开节能优化设计。首先,针对模块化路由卡的睡眠机制,提出了相应的能耗评估模型,并结合不同的端口和卡保护策略,实现了IP over WDM网络的能耗最小化设计。在考虑每块路由卡上的端口类型对路由卡能耗的影响时,分别针对不同的端口和卡保护策略,构建了相应的线性规划优化模型和提出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并通过仿真比较了它们的节能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端口不共享策略相比,端口共享的保护策略能显着地降低整个网络的能耗。其次,我们也比较了不同的网络保护技术,包括SBPP和PR技术,对IP over WDM网络的节能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PR保护技术相比,SBPP保护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与PR技术相似的网络能效,而且其网络操作复杂度相对较低。
李志强[7](2018)在《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中跨层抗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弹性光网络凭借其大容量、高带宽、低时延等优势,极大地满足了数据中心间的互联需求。但是,网络的可靠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一根光纤发生故障都会导致海量的数据中心业务发生中断。因此,亟需设计更为有效的抗毁策略来实现中断业务的快速可靠恢复。抗毁策略主要包括保护策略和恢复策略,两者各有优缺点。同时,在数据中心业务的高突发、大带宽的特性下,网络负载情况变化较大。由此看来,在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中如何根据网络负载状况,设计不同的抗毁策略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面向轻负载和重负载两种不同网络环境,分别提出基于可靠性感知的跨层动态保护策略和基于多路径传输机制的跨层恢复策略。为了满足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中业务的可靠性要求,同时降低保护资源开销,提出一种基于可靠性感知的跨层保护策略。首先,建立软件定义的IP over弹性光网络架构,在该架构中通过IP层和光层控制器的协同合作,将业务的实时可靠性告知光层,使光层充分了解业务特性。在此基础上,光层控制器根据业务实时可靠性的变化,在确保业务的实时可靠性要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动态调整光层的保护资源。同时,设计最小资源占用块释放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保护光路释放顺序,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仿真结果表明,该保护策略在充分保证业务可靠性的同时,可以取得较低的资源开销和阻塞率。然而在重负载时,往往没有冗余的保护资源,此时占用资源更少的恢复策略成为网络抗毁的更有效手段。但是在对业务恢复时,由于负载较重,受可用资源限制会导致恢复成功率不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路径传输机制的跨层恢复策略。在软件定义IP over弹性光网络架构中,通过IP层和光层控制器的协同合作,实现网络资源的跨层联合分配。在此基础上,IP层控制器根据受损业务的带宽大小以及光层的资源情况,可将业务在IP层分离以实现跨层多路径恢复。最后,计算每条备选子路径的频谱利用熵并将路径选择问题转化为0/1背包模型,从而选出频谱利用最合理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恢复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恢复成功率以及降低阻塞率。
徐月欢,郑斗,李凤云,任丹萍,胡劲华,赵继军[8](2017)在《IP网和光网络联合优化中流量疏导技术研究现状》文中认为介绍了IP网和光网络联合优化中流量疏导策略,分析了流量疏导技术在光网络中的演进过程,重点对流量疏导技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展望。
曹荣超[9](2016)在《IP over WDM网络绿色路由算法研究》文中提出IP over WDM网络充分利用了 WDM的巨大带宽,是承载IP业务的有效解决方案。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能耗急剧增加,导致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绿色路由算法,在保障网络性能的同时,减少网络能耗,降低碳排放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针对IP over WDM网络绿色路由算法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业务持续时间两个因素,提出两种绿色路由算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首先介绍了 WDM技术、IPoverWDM网络模型和业务疏导技术,分析了目前绿色光网络节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归纳和总结WDM光网络中基于可再生能源、业务持续时间感知和考虑生存性的路由算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业务持续时间感知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混合供能的IP over WDM网络,给出了网络能耗模型,提出一种业务持续时间感知的绿色路由算法(Holding-Time-Aware Green Routing,HTAGR)。该算法在选路时综合考虑业务持续时间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供能两个因素,鼓励选择业务持续时间内需要额外消耗传统能源最少的路径建立连接,从而降低网络中传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在光网络已有节能共享保护算法基础上,将业务持续时间感知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供能两个因素引入IP over WDM网络的共享保护机制中,提出一种业务持续时间感知的绿色共享通路保护算法(Holding-Time-Aware Green Shared Segment Protection algorithm,HTAGSPP)。该算法综合考虑链路资源使用情况、链路所处状态、业务持续时间、节点处太阳能供给量等多种因素,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鼓励选择在业务持续时间内需要额外消耗传统能源最少的路径建立连接。通过让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尽量聚合在不同光纤,同时鼓励使用已激活器件建立工作路径,而尽可能选择处于休眠状态的资源建立保护路径,从而让更多设备休眠以降低网络能耗。最后通过VC++6.0仿真工具搭建IP over WDM仿真平台,对所提的HTAGR和HTAGSPP两种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并与文献中已有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持较低业务平均能耗和阻塞率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减少网络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实现网络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赵雪娇[10](2016)在《骨干光网络的节能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爆炸性扩张,其节能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网络设备的能耗问题有可能取代成本等其他问题成为未来制约互联网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骨干光网络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问题也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基于目前主流的模块化路由接口卡,我们主要聚焦在降低骨干光网络IP路由器的能耗。首先,提出一种基于路由接口卡的频率自适应策略,在该策略下,路由接口卡不是一直采用最高频率,而是根据其当前实际处理的流量强度自适应地选择最佳频率。通过联合全光绕过的流量疏导策略,该频率自适应策略能有效地降低IP over WDM网络的能耗,相比于不采用频率自适应的情形,最多可以节省40%的能耗。此外,仿真结果还表明,一个路由接口卡支持几个离散频率带来的节能效果和支持连续变化的频率的效果非常接近。另一方面,当前网络中高速的数据传输使得任何网络故障或中断都将导致大量数据丢失,所以网络安全性和生存性至关重要。本文也研究了可睡眠和不可睡眠路由接口卡在每个网络节点上混合部署的情形,在保证一定比例的网络带宽强制由不可睡眠路由卡存储转发的前提下进行了节能优化设计。通过结合全光绕过策略,以上路由接口卡混合部署的方法能有效地降低IP over WDM网络能耗。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至少50%的网络带宽被不可睡眠路由接口卡承载的前提下,仍可实现最高34%的网络节能。
二、IP over WDM光网络联合保护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 over WDM光网络联合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弹性光网络环境下VNF服务链部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弹性光网络的产生 |
1.1.2 网络功能虚拟化的产生 |
1.2 研究现状 |
1.2.1 弹性光网络的研究现状 |
1.2.2 网络功能虚拟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弹性光网络和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 |
2.1 弹性光网络架构及其相关技术 |
2.1.1 弹性光网络架构 |
2.1.2 SBVT技术 |
2.1.3 流量疏导技术 |
2.1.4 路由与频谱分配技术 |
2.2 网络功能虚拟化及其相关技术 |
2.2.1 网络功能虚拟化 |
2.2.2 VNF服务链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BVT弹性光网络的服务链部署ILP算法 |
3.1 引言 |
3.1.1 IP over EON光网络结构 |
3.1.2 基于SBVT的EON网络的流量疏导 |
3.1.3 在IP over EON中的RSA问题 |
3.2 问题描述与ILP算法模型 |
3.2.1 ILP算法模型 |
3.3 仿真环境设置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服务链部署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1.1 RL基本框架 |
4.1.2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
4.1.3 时间差分学习方法Q-learning |
4.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服务链部署模型 |
4.3 仿真环境设置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弹性光网络中双重故障生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弹性光网络研究背景 |
1.2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提出 |
1.2.2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保护研究现状 |
1.2.3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恢复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1.3.1 主要工作 |
1.3.2 结构安排 |
第2章 EONs的生存性技术及路由与频谱分配问题 |
2.1 弹性光网络 |
2.1.1 弹性光网络的体系架构 |
2.1.2 弹性光网络的架构特性 |
2.2 弹性光网络的保护恢复技术 |
2.2.1 弹性光网络的恢复技术 |
2.2.2 弹性光网络的保护技术 |
2.3 弹性光网络保护恢复的路由与频谱分配问题 |
2.3.1 路由与频谱分配策略 |
2.3.2 路由与频谱分配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自降保护级别的EONs双重故障保护算法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双重故障下的自降保护级别保护算法 |
3.3.1 算法思想描述 |
3.3.2 路由决策 |
3.3.3 自降保护级别策略 |
3.3.4 算法步骤描述及流程图 |
3.4 仿真环境及结果分析 |
3.4.1 仿真环境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冗余保护资源预释放的路径分割恢复策略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冗余保护资源预释放的路径分割恢复算法 |
4.3.1 算法思想描述 |
4.3.2 冗余资源预释放策略 |
4.3.3 基于冗余资源预释放的路径分割恢复策略 |
4.3.4 算法步骤描述及流程图 |
4.4 仿真环境及结果分析 |
4.4.1 仿真环境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优化弹性光网络资源分配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弹性光网络与网络虚拟化概述 |
1.2.1 弹性光网络的提出与发展 |
1.2.2 网络虚拟化的产生与关键技术 |
1.3 虚拟网络映射研究现状 |
1.3.1 一般场景下的虚拟网络映射研究现状 |
1.3.2 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的频谱利用率问题与研究现状 |
1.3.3 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的能耗问题与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的资源分配问题分析 |
2.1 弹性光网络中的路由与频谱分配问题 |
2.2.1 路由选择策略 |
2.2.2 频谱分配策略 |
2.2 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的模型与策略 |
2.2.1 虚拟光网络映射模型描述 |
2.2.2 虚拟光网络映射策略分析 |
2.3 弹性光网络中虚拟网络映射的能耗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节点-链路协同的虚拟光网络资源分配方法研究 |
3.1 研究背景及现存问题 |
3.2 资源可用性感知的虚拟光网络协同映射算法 |
3.2.1 虚拟节点重要性度量 |
3.2.2 物理节点重要性度量 |
3.2.3 节点间资源可用度评估 |
3.2.4 路径选择策略 |
3.2.5 资源可用性感知的虚拟光网络协同映射算法总流程 |
3.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3.3.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效节能的虚拟光网络资源分配方法研究 |
4.1 研究背景及现存问题 |
4.2 联合能耗与负载均衡的虚拟光网络映射算法 |
4.2.1 节点映射策略 |
4.2.2 路径资源匹配度 |
4.2.3 基于极大团的单路径映射策略 |
4.2.4 基于链路平均负载的多路径映射策略 |
4.2.5 联合能耗与负载均衡的虚拟光网络映射算法总流程 |
4.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4.3.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4)下一代灵活光网络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下一代灵活光网络技术的演进方向 |
1.1.1 速率灵活的MLR-WDM光网络技术 |
1.1.2 频谱灵活的EON技术 |
1.2 灵活光网络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 |
1.2.1 光网络故障类型和保护技术分类 |
1.2.2 网络资源优化问题及求解方法 |
1.2.3 灵活光网络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速率灵活的MLR-WDM中低成本预置圈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 |
2.1 问题描述 |
2.2 低成本预置圈保护的资源优化MILP模型 |
2.2.1 MILP模型 |
2.2.2 保护路径距离限制预置圈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 |
2.2.3 模型讨论 |
2.3 MILP模型辅助算法 |
2.3.1 GPA算法 |
2.3.2 EI算法 |
2.4 仿真结果和分析 |
2.4.1 不同求解方案的MILP模型性能评估 |
2.4.2 GPA+EI算法下的预置圈保护成本和空闲容量对比 |
2.4.3 与传统预制圈保护成本和空闲容量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频谱灵活的EON中低能耗有向预置圈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 |
3.1 问题描述 |
3.2 低能耗有向预置圈保护的资源优化MILP模型 |
3.2.1 EDPC MILP模型 |
3.2.2 模型讨论 |
3.3 Two-step优化求解方法 |
3.3.1 PPCS算法 |
3.3.2 简化的De-EDPC ILP模型 |
3.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
3.4 仿真和结果分析 |
3.4.1 Two-Step优化方法性能评估 |
3.4.2 不同TASY下的有向预置圈能耗和频谱资源对比 |
3.4.3 不同AR下的有向预置圈保护能耗和频谱资源对比 |
3.4.4 不同DC个数下的有向预置圈保护能耗和频谱资源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频谱灵活的EON中频谱共享预置圈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 |
4.1 问题描述 |
4.2 频谱共享预置圈保护的资源优化ILP模型 |
4.2.1 无频谱变换器下的频谱共享预置圈ILP模型 |
4.2.2 有频谱变换器下的频谱共享预置圈ILP模型 |
4.2.3 模型讨论 |
4.3 频谱共享预置圈频谱分配启发式算法 |
4.4 仿真和结果分析 |
4.4.1 权重 θ1和 θ2选择 |
4.4.2 比较频谱共享预置圈和传统预置圈的频谱分配 |
4.4.3 评估频谱共享预置圈在有无频谱变换器下的频谱分配 |
4.4.4 评估频谱共享预置圈启发式算法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频谱和内容灵活的EODN中灾难故障路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 |
5.1 问题描述 |
5.2 EODN灾难故障路径保护的资源优化ILP模型 |
5.2.1 DEBPP ILP模型 |
5.2.2 SEBPP ILP模型 |
5.2.3 模型复杂度分析 |
5.3 基于CG算法的路径保护资源优化 |
5.3.1 CG算法及其在频谱分配中的应用 |
5.3.2 CG算法实施步骤 |
5.3.3 CG方法讨论 |
5.4 仿真和结果分析 |
5.4.1 预置圈保护和DEBPP, SEBPP路径保护对比 |
5.4.2 CG方法和ILP模型性能对比 |
5.4.3 DEBPP和SEBPP中频谱使用对比 |
5.4.4 不同DC节点数和内容备份数下的频谱使用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5)IP over EON网络中跨层流量疏导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弹性光网络 |
1.2.1 弹性光网络的基本原理 |
1.2.2 弹性光网络的关键部件及其相关技术 |
1.3 IPoverEON网络中流量疏导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基于QOS感知的流量疏导算法研究 |
1.3.2 基于调制格式自适应的流量疏导算法研究 |
1.3.3 基于能耗感知的流量疏导算法的研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IPoverEON网络中流量疏导的演进及其关键技术 |
2.1 IPoverEON网络中流量疏导的演进过程 |
2.2 关键技术 |
2.2.1 路由与频谱技术 |
2.2.2 流量疏导技术 |
2.2.3 绿色路由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拓扑融合和调制格式自适应的的跨层流量疏导算法 |
3.1 IPoverEON网络中流量疏导架构 |
3.2 光信号传输距离模型 |
3.3 调制格式的选择 |
3.4 拓扑融合模型 |
3.5 基于拓扑融合和调制格式自适应的跨层流量疏导算法设计 |
3.5.1 算法原理 |
3.5.2 算法描述 |
3.5.3 算法流程图 |
3.6 算法仿真及分析 |
3.6.1 算法评价标准 |
3.6.2 仿真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损伤-能耗多参数约束的跨层流量疏导算法 |
4.1 损伤-能耗的分析 |
4.1.1 物理损伤的分析 |
4.1.2 能耗的分析 |
4.2 损伤-能耗综合链路状态评估模型中权重的分析与设计 |
4.2.1 链路中能耗模型的建立 |
4.2.2 物理层链路损伤模型的建立 |
4.3 基于链路状态评估模型的跨层流量疏导算法的设计 |
4.3.1 算法分析与设计 |
4.3.2 算法步骤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生存性骨干光网络的节能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IPOVERWDM光网络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网络设备睡眠策略 |
1.3.2 生存性光网络设备睡眠策略 |
1.3.3 路由卡睡眠策略 |
1.3.4 网络设备唤醒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安排 |
第2章 IPOVERWDM网络保护和节能技术 |
2.1 引言 |
2.2 网络保护技术 |
2.2.1 基于路径的网络保护技术 |
2.2.2 基于路由卡的端口、卡保护策略 |
2.3 网络节能技术 |
2.3.1 流量疏导(TrafficGrooming) |
2.3.2 路由卡的睡眠节能机制和能耗计算模型 |
2.3.3 其它节能策略 |
2.4 小结 |
第3章 面向生存性IPOVERWDM网络的模块化睡眠节能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优化模型 |
3.3.1 联合式MILP优化模型 |
3.3.2 分解式MILP优化模型 |
3.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
3.3.4 其它模型 |
3.4 启发式算法 |
3.4.1 虚拟拓扑构建 |
3.4.2 路由卡端口的分配 |
3.4.3 计算复杂度 |
3.4.4 其它端口、卡保护策略的启发式算法 |
3.5 小结 |
第4章 结果与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仿真条件 |
4.3 睡眠策略的性能评估 |
4.4 端口保护与卡保护策略的性能评估 |
4.5 SBPP和PR保护技术的性能比较 |
4.6 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中跨层抗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背景介绍 |
1.1.1 光网络研究现状 |
1.1.2 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1.2 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中的关键问题 |
1.2.1 跨层协同控制问题 |
1.2.2 路由和频谱分配问题 |
1.2.3 网络抗毁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中的抗毁策略研究 |
2.1 保护策略 |
2.1.1 基于链路的保护 |
2.1.2 基于路径的保护 |
2.1.3 基于可靠性的保护 |
2.2 恢复策略 |
2.2.1 被动恢复和主动恢复 |
2.2.2 链路恢复和路径恢复 |
2.3 抗毁策略的关键问题 |
2.3.1 跨层抗毁问题 |
2.3.2 抗毁策略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可靠性感知的跨层动态保护策略 |
3.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
3.2 跨层可靠性感知过程 |
3.2.1 网络架构 |
3.2.2 跨层可靠性感知的实现 |
3.3 保证可靠性的跨层动态保护策略 |
3.3.1 最小资源占用块释放方法 |
3.3.2 策略描述 |
3.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3.4.1 仿真环境 |
3.4.2 复杂度分析 |
3.4.3 性能指标 |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路径传输机制的跨层恢复策略 |
4.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
4.2 多路径传输机制 |
4.2.1 网络架构 |
4.2.2 跨层多路径传输的实现 |
4.3 基于多路径传输的跨层恢复策略 |
4.3.1 多路径的约束条件 |
4.3.2 频谱利用熵的定义 |
4.3.3 0/1 背包模型 |
4.3.4 跨层恢复策略描述 |
4.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4.4.1 仿真环境 |
4.4.2 复杂度分析 |
4.4.3 性能指标 |
4.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IP网和光网络联合优化中流量疏导技术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流量疏导策略的研究 |
2 从IP over WDM到IP over SBVT-EON流量疏导的演进过程 |
3 流量疏导技术的研究 |
3.1 流量疏导技术中调制格式自适应方面的研究 |
3.2 流量疏导技术中能耗与Qo S均衡的资源分配的研究 |
4 结束语 |
(9)IP over WDM网络绿色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IP over WDM网络概述 |
1.1.1 WDM系统 |
1.1.2 IP over WDM网络 |
1.1.3 业务疏导技术 |
1.2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IP over WDM网络路由机制综述 |
2.1 引言 |
2.2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路由机制 |
2.3 业务持续时间感知的路由机制 |
2.4 考虑生存性的路由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业务持续时间感知的绿色路由算法 |
3.1 已有算法分析 |
3.2 网络模型 |
3.3 分层图模型 |
3.4 业务持续时间感知的绿色路由算法 |
3.4.1 网络能耗分析 |
3.4.2 链路权值确定 |
3.4.3 算法描述 |
3.5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1 仿真参数设置 |
3.5.2 算法的评价指标 |
3.5.3 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业务持续时间感知的绿色共享通路保护算法 |
4.1 已有算法分析 |
4.2 业务持续时间感知的绿色共享通路保护算法 |
4.2.1 代价函数 |
4.2.2 HTAGSPP算法描述 |
4.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1 算法的评价标准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骨干光网络的节能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IP over WDM网络节能策略简介 |
2.1 IP over WDM网络 |
2.1.1 IP over WDM网络架构 |
2.1.2 光网络节点架构 |
2.2 WDM光网络节能策略 |
2.2.1 流量疏导(Traffic Grooming)策略 |
2.2.2 设备睡眠策略 |
2.2.3 自适应频率选择策略 |
2.2.4 其他节能策略 |
第三章 基于频率自适应路由卡的IP over WDM网络节能优化设计 |
3.1 频率自适应路由卡策略及网络模型 |
3.1.1 基于频率自适应路由卡的能耗模型 |
3.1.2 频率自适应路由卡各端口流量分配 |
3.2 IP over WDM网络能耗最小化设计 |
3.2.1 混合整数线性优化设计 |
3.2.2 启发式算法 |
3.3 仿真条件 |
3.4 结果与性能分析 |
3.4.1 路由端口连接及能耗示例 |
3.4.2 网络总能耗分析 |
3.4.3 全光绕过策略性能评估 |
3.4.4 离散频率数目对节能性能的影响 |
3.4.5 路由接口卡静态功耗对节能性能的影响 |
3.4.6 一个路由卡上的端口数对节能性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支持安全性的IP over WDM网络节能设计 |
4.1 可睡眠与不可睡眠路由接口卡混合部署策略 |
4.1.1 路由接口卡睡眠策略 |
4.1.2 网络安全性 |
4.1.3 混合部署策略 |
4.2 IP over WDM网络优化设计 |
4.2.1 MILP优化模型 |
4.2.2 启发式算法 |
4.3 仿真条件 |
4.4 性能与结果分析 |
4.4.1 路由端口关联及其功耗示例 |
4.4.2 网络总能耗分析 |
4.4.3 节点间保障带宽百分比对节能性能的影响 |
4.4.4 全光绕过策略性能评估 |
4.4.5 网络成本分析 |
4.4.6 网络连接延迟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四、IP over WDM光网络联合保护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弹性光网络环境下VNF服务链部署研究[D]. 林飞焕. 深圳大学, 2020(10)
- [2]弹性光网络中双重故障生存性研究[D]. 石鹏涛.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3]优化弹性光网络资源分配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研究[D]. 杜君丹.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4]下一代灵活光网络的保护技术和资源优化[D]. 巨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5]IP over EON网络中跨层流量疏导算法研究[D]. 徐月欢.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6]生存性骨干光网络的节能优化设计[D]. 朱琳. 苏州大学, 2018(01)
- [7]数据中心光互联网络中跨层抗毁策略研究[D]. 李志强.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8]IP网和光网络联合优化中流量疏导技术研究现状[J]. 徐月欢,郑斗,李凤云,任丹萍,胡劲华,赵继军. 光通信技术, 2017(06)
- [9]IP over WDM网络绿色路由算法研究[D]. 曹荣超.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10]骨干光网络的节能优化设计[D]. 赵雪娇. 苏州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