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的智能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全[1](2021)在《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隧道通风节能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山西的某条高速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为了保障大家在隧道中的乘车体验,利用CO浓度和烟雾浓度作为控制目标,设计隧道通风控制系统。将模糊控制器和PID控制算法相结合,对隧道内风机的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合理控制风机启用台数。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引入了变频节能技术,在保证通风量的前提下,减少风机运行成本,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本文以此为目标,对隧道通风系统做了以下研究:1.对污染物设计浓度、稀释污染物所需风量以及隧道内所需升压力进行计算。对隧道通风风机类型、通风方式、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对比。为设计隧道通风系统控制方案做了充分准备。2.针对特长隧道非线性、时变性、滞后性的特点,利用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算法相结合,以污染物浓度误差和污染物浓度误差变化量为输入,根据隧道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在线PID参数自整定,构建模糊PID控制通风系统,达到了隧道按需通风、节能减排的目的。3.利用Matlab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仿真、调试,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加入强干扰信号模拟污染物浓度突变,系统很快回归稳态,说明了该系统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4.引入变频技术,通过计算隧道单台风机的年省电量,分析得出,采用变频器的隧道通风系统,可以节约大量能耗,节能减排效果显着,对类似隧道工程的研究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金允泰[2](2021)在《结合交通流量预测的智能隧道照明控制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节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隧道因为其特殊的结构,白天也需要提供照明,这导致隧道照明系统的能耗居高不下。当前缺乏有效的智能隧道照明控制技术,大部分隧道还在使用传统的分段式隧道照明,并且当前的隧道照明控制方法,例如车进灯亮式调光和动态调光都有其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隧道照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保障隧道交通安全和降低隧道照明能耗为目的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可以总结如下:由于交通流数据具有随机性和不均匀性,导致堆叠自编码器的收敛速度变慢,并且在数据集较小的情况下,堆叠自编码器容易过拟合。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使用贪婪逐层训练算法对其优化。本文使用该算法分别对不同采样间隔的交通流数据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对实验结果中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等预测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使用贪婪逐层训练算法对堆叠自编码器进行优化可以有效的提高交通流预测的精度。其次,本文以照明参数为优化对象,以更高的隧道照度均匀度和人眼舒适度为目标,先使用DIALux照明仿真软件建立了隧道模型,再选用功率相同的三种不同的照明设备,分别是型号为ZQ108b-N100的高压钠灯,型号为ZQ109-T8的荧光灯和型号为ZD901-3的LED灯,在DIALux软件中进行隧道照明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最后分别对比这三种灯具在仰角为0°~40°之间时,道路的路面纵向均匀度和路面横向均匀度等参数,在对路面均匀度进行分析后,选取最合适的照明参数。最后,本文对比分析了结合交通流预测的隧道调光法与目前的隧道调光法的优劣。当交通流过高时,使用车进灯亮式调光法会导致照明设备频繁调光,造成较高的开关损耗,影响照明设备的寿命。当交通流量过低时,动态调光维持较高的亮度水平会导致较高的能耗。针对以上车进灯亮式调光法和动态调光法的缺陷,本文提出在隧道照明控制中加入交通流预测作为判断交通流是否超过交通流阈值的依据,以此来判断使用动态调光或者车进灯亮式调光的时机。交通流预测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不同天气,节假日的不同交通流准确地做出预测,而采用历史数据的均值和人工预测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陈昊[3](2020)在《基于STM32的公路隧道控制器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大力发展,公路隧道大量涌现。为了保证隧道的长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营,隧道必须采用合理的通风系统设计,隧道通风控制的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稀释有害气体浓度增加。二是在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稳定隧道内烟气扩散速度为车乘人员逃生提供有利条件。影响隧道内气流速度的因素有很多,且存在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如:汽车进出隧道的活塞效应、自然风阻力等。在隧道通风系统中存在很大的滞后,导致其响应速度非常慢。这些都使得隧道通风的控制难度增加。本文考虑了多种不确定因素,对隧道通风系统进行了建模,并设计了隧道控制器。通过传感器监控隧道状态,当隧道中污染物浓度达到阈值,控制器调节射流风机降低稀释污染物浓度。隧道通风过程要保证污染物浓度符合安全标准,同时尽量达到通风运营电力消耗的最小化。并且,隧道控制器可以对紧急状态下的隧道通风快速响应,在不可控的外界环境的变化下,控制隧道内气流速度稳定。并针对射流通风的非线性模型设计了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本文基于STM32对隧道控制器硬件系统进行了设计开发。结合隧道内被控对象的需求,从芯片选型、原理图绘制、PCB设计、控制器样板焊接调试完整的开发出实用的隧道控制器。最后,通过隧道控制器结合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算法程序,在嵌入式模拟隧道模型上验证了隧道通风系统的控制效果。
李晓寒[4](2020)在《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实现隧道安全条件下照明节能目标,在深入分析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数据,提出了安全行车条件下基于L20-N-V的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方法。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利用DIALux、Ecotect照明软件分别模拟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场景,通过比较隧道两侧对称、两侧交错、中央、中线偏侧四种布灯方式对隧道照明质量以及能耗的影响,确定了隧道各段灯具布置方案,并对隧道灯具布置方案和参数进行优化,提出了混合灯具组合照明方案。利用DIALux软件对混合灯具组合照明方案进行了模拟仿真,根据隧道路面照度、均匀度及相关能耗评判,入口1、入口2、过渡1、出口1、出口2采用LED+无极灯的中央布灯方式,过渡2、中间段采用LED+无极灯的两侧交错布灯方式为最优状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隧道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为输入参数,隧道洞内亮度为输出参数的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模型,实现了根据天气环境和交通参数的变化、在满足安全行车的情况下实时调节隧道洞内亮度的目标。以张涿高速公路南安庄隧道为例,对其现有照明方案进行优化,采集隧道入口段早上6点到18点采集的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数据,利用MATLAB进行模糊控制调光模拟,通过分级调光、最大亮度照明与模糊控制调光进对比分析发现,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比分级调光节约21%的电能,比最大亮度照明节约44%的电能。研究表明,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方法可较好地解决安全与节能互相约束问题,能够在保障行车安全的情况下达到按需照明。
刘颖[5](2020)在《基于人-车-环境的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隧道建设数量日益增多。根据对已建成通车公路隧道的运营现状调查发现,公路隧道照明普遍存在运营费用高、隧道照明设备配得起、用不起现象,从而使得公路隧道照明安全与能耗矛盾日益严重。为节约电费开支,减少运营成本,一些节能化方法和技术逐步应用于隧道照明。由于隧道照明安全、节能、舒适与隧道内的照明质量密切相关,在目前层出不穷的照明新技术应用前提下,隧道照明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提高以及如何快速有效的评价隧道照明质量是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从理论研究、仿真模拟、现场检测等方面入手,全面、综合性的分析了照明新技术应用下隧道照明质量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随着照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原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指标已不能涵盖隧道照明与安全、节能、舒适相关的关键性指标,因此本文结合公路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从“隧道光环境指标”、“交通流指标”、“驾驶员视觉特性指标”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出基本人—车—环境的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参考。(2)在安乐隧道原照明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照明节能技术组合应用方案,并通过DIALux软件建立隧道仿真模型,基于隧道光环境指标研究公路隧道采用多种照明节能技术组合应用方案后的照明质量变化规律,为提高公路隧道入口段照明质量提供参考。(3)将照明节能技术组合应用方案应用于安乐隧道,并在满足交通流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眼动仪、亮度计、卷尺等仪器对驾驶员视觉特性指标、隧道光环境指标进行现场检测并逐一核查其指标符合性情况,得到照明节能技术组合应用对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的影响规律。(4)为提高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精度,更好地实现隧道照明安全性、节能性与舒适性,在充分考虑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指标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云物元模型的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以现场检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序关系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matlab多次计算,得到待评价对象与各评价等级之间的关联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与理论研究、仿真模拟、现场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云物元模型在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本文分别从理论研究、仿真模拟、现场检测三个方面从各单一物理量指标层面上分析了公路隧道采用照明节能技术组合应用方案后照明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在现场检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云物元理论的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为隧道照明设计者和运营者了解公路隧道照明质量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参考意见,对提高公路隧道照明质量有重要贡献。
付帅[6](2020)在《大断面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及CPS通风排烟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隧道火灾给隧道的长期安全运营、防灾救援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隧道火灾的发展过程及规律与隧道的几何尺寸密切相关。水下大断面隧道呈超宽扁平状,地质情况特殊及周边路网复杂,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及救援困难,造成后果尤为严重。此外,长大隧道通常建立庞大复杂的通风排烟系统,其智能化及信息化水平亟需提升。目前关于长大水下隧道的相关规范标准较少,隧道安全运营体系研究正逐步开展。因此,论文开展了水下大断面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及通风排烟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隧道火灾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火灾规模与不同纵向风速下隧道内温度场分布规律与烟雾场蔓延规律。量化了温度场的时变规律、空间分布状态及火场最高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火灾规模的火灾烟气蔓延特性,明确了抑制不同火灾规模的临界风速,得到了烟气层高度、能见度及火场CO分布与纵向风速的关系。(2)建立了射流风机火灾数值计算模型,评价了风机布设参数变化对温度场及速度场分布的影响,得到了安装高度、横向间距与纵向间距与火源下游隧道断面平均风速的关系,优化了风机布设参数,给出了满足临界风速的风机组合开启方案。(3)分析了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系统应用于隧道通风排烟的可行性,结合水下隧道通风排烟的控制需求,设计了基于CPS的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制定了通风排烟控制策略。综上,本文通过研究水下大断面隧道火灾温度场分布与烟雾场蔓延规律,探析射流风机布设参数对火灾通风排烟的影响,设计基于CPS的水下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研究结论对水下隧道火灾研究及通风排烟系统设计具有理论参考价值,也可为同类工程通风排烟设计提供应用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王璐[8](2020)在《公路隧道通风系统风机群节能控制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长大公路隧道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的运营成本始终是一项巨大的开销。在现有的公路隧道中,大多采用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等方法来控制风机的开启状态。这类控制方式通常是将CO、VI浓度或车流量中的两项作为控制的输入,将风机的开启数量作为控制的输出,而忽视了作用于通风系统的自然风和壁面摩阻损失等物理参数,以及隧道运营期内的风机经济工作特性和通风环境的复杂程度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通风系统的控制不够精细化耗电严重。因此,在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基础上,节约能源成为隧道运营通风系统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减小公路隧道通风运营功耗为目标,开展公路隧道风机群节能优化控制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作用于公路隧道风机群节能优化控制的物理参数,明确了利用变频调速和控制风机开启情况节约能耗。(2)根据风机工作特性和隧道通风需求特性,将实现通风系统功耗最小作为目标,建立公路隧道运营期的风机群节能控制优化模型。(3)为实现风机群的精细化控制,以及在隧道不同工况下快速给出风机群的节能控制策略,提出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优化控制模型。利用BSO算法结合双曲正切函数,增加种群的多元化,改进了算法的搜索机制,提升了收敛速度和优化精度。(4)以实现通风系统功耗最小为优化目标,利用改进的GA算法,优化风机群控制模型,将隧道运营期风机群节能优化控制方法应用于太湖隧道通风控制系统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隧道风机群的节能优化控制。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优化风机群控制模型,实现了隧道运营期风机群的精细化控制,提高了风机的利用率。对减小公路隧道通风运营功耗,提高隧道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9](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胡晋彪[10](2017)在《川东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关键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四川东部地区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为川东地区的物资运输、人员来往提供了巨大方便。但是,川东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公路隧道较多,如何确保隧道营运安全的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关键性技术研究则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通过公路隧道运营安全性论证,可以在安全事故发生前剔除导致公路隧道发生事故的危险因子,减少事故黑点,进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进一步提升川东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运营期间安全水平,更加准确把握川东地区的高速公路隧道营运的安全状况,科学、客观、合理、有必要针对性地分析川东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营运阶段可能存在的交通安全不定因素,减少隧道营运期间的交通事故。本文根据川东地区的达陕高速公路在其营运期间的情况,从达陕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隧道交通运营所潜在的安全问题入手分析,通过对达陕高速公路隧道营运安全关键措施及隧道的通风节能控制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安全隐患提出确切的治理措施和改进方案,以期提高川东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营运安全性水平。
二、高速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的智能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的智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隧道通风节能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通风卫生环境标准 |
2.1 高速公路隧道通风环境简介 |
2.1.1 高速公路隧道内空气组成 |
2.1.2 高速公路隧道内气候环境 |
2.2 隧道通风标准 |
2.2.1 CO设计浓度 |
2.2.2 烟雾设计浓度 |
2.2.3 异味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风设计及计算 |
3.1 隧道工程概况 |
3.2 隧道通风需风量计算 |
3.2.1 稀释CO需风量 |
3.2.2 稀释烟雾需风量 |
3.2.3 稀释异味需风量 |
3.2.4 火灾工况需风量 |
3.2.5 需风量的确定 |
3.3 隧道内所需升压力计算 |
3.3.1 隧道内自然风阻力 |
3.3.2 隧道内通风阻抗力 |
3.3.3 隧道交通通风力 |
3.3.4 隧道内所需升压力 |
3.4 通风方式 |
3.4.1 隧道通风方式分类 |
3.4.2 隧道通风方式简介 |
3.4.3 隧道通风方式的选用分析 |
3.5 风机类型 |
3.5.1 轴流风机 |
3.5.2 射流风机 |
3.6 通风控制方法 |
3.6.1 隧道通风控制方法介绍 |
3.6.2 隧道通风控制方法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通风控制系统设计 |
4.1 模糊控制简介 |
4.2 模糊控制原理 |
4.2.1 模糊控制系统构成 |
4.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3 模糊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
4.3.1 交通流模型 |
4.3.2 污染物模型 |
4.3.3 隧道通风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ATLAB仿真与调试 |
5.1 MATLAB仿真软件简介 |
5.1.1 MATLAB简介 |
5.1.2 模糊逻辑工具箱简介 |
5.1.3 SIMULINK仿真软件简介 |
5.2 隧道通风系统污染物数学模型 |
5.3 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与调试 |
5.3.1 建立模糊PID控制器 |
5.3.2 建立系统仿真图 |
5.3.3 调试与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隧道通风节能优化 |
6.1 风机简介 |
6.2 变频调速原理 |
6.3 变频节能原理 |
6.4 变频调速的应用 |
6.4.1 隧道通风方案示意图 |
6.4.2 能耗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结合交通流量预测的智能隧道照明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隧道照明节能研究现状 |
1.3.2 交通流预测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其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隧道照明相关理论及关键算法介绍 |
2.1 引言 |
2.2 隧道照明常用参数 |
2.2.1 常见光度学参数 |
2.2.2 常见道路照明质量和灯具光源参数 |
2.3 隧道照明基础理论 |
2.3.1 公路隧道照明的理论基础 |
2.3.2 公路隧道照明区段的划分 |
2.4 关键算法介绍 |
2.4.1 循环神经网络的原理 |
2.4.2 长短时记忆网络的原理 |
2.4.3 自编码器的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堆叠自编码器的交通流预测 |
3.1 引言 |
3.2 改进堆叠自编码器模型 |
3.3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
3.3.1 原始数据处理 |
3.3.2 交通流预测模型评估指标 |
3.3.3 仿真参数设置 |
3.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DIALux的隧道照明环境仿真及照明参数研究 |
4.1 引言 |
4.2 DIALux简介 |
4.3 隧道照明的计算和隧道模型的建立 |
4.3.1 道路亮度计算 |
4.3.3 道路亮度计算区域与计算点 |
4.3.4 道路水平照度计算 |
4.3.5 隧道模型建立 |
4.4 基于DIALux的隧道照明参数研究 |
4.4.1 隧道灯具仰角仿真 |
4.4.2 隧道照明参数仿真 |
4.4.3 仿真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合交通流预测的隧道智能照明方案实施流程 |
5.1 引言 |
5.2 结合交通流预测的智能照明控制 |
5.2.1 三种常见隧道照明控制流程 |
5.2.2 基于堆叠自编码器的交通流预测结果 |
5.2.3 结合交通流预测的智能照明控制流程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3.1 调光等级对比 |
5.3.2 能耗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3)基于STM32的公路隧道控制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公路隧道纵向通风模型分析 |
2.1 纵向隧道射流通风系统结构模型 |
2.2 射流风机增压通风模型 |
2.3 隧道通风阻力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前馈式模糊PID隧道通风控制系统设计 |
3.1 隧道通风相关要求 |
3.2 隧道通风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3.2.1 前馈控制系统设计 |
3.2.2 模糊PID控制系统设计 |
3.3 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TM32隧道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隧道通风控制器硬件系统实现 |
4.1.1 MCU模块电路设计 |
4.1.2 隔离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4.1.3 输入输出模块电路设计 |
4.1.4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4.1.5 隧道控制器PCB设计 |
4.2 隧道通风控制器控制软件开发 |
4.2.1 控制程序软件框架 |
4.2.2 控制程序设计 |
4.2.3 模糊PID算法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隧道通风系统嵌入式模拟实验 |
5.1 隧道模拟实验环境建立 |
5.2 隧道控制器控制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研究基础 |
2.1 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2.1.1 路面平均亮度 |
2.1.2 路面亮度均匀度 |
2.1.3 眩光 |
2.1.4 诱导性 |
2.1.5 道路照明功率密度 |
2.1.6 频闪 |
2.2 隧道照明节能方法 |
2.2.1 优化隧道灯具布置方案 |
2.2.2 使用新型灯具 |
2.2.3 优化隧道照明控制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全节能条件下的隧道灯具布置方案优化研究 |
3.1 隧道照明软件应用 |
3.2 隧道灯具布置实验参数研究 |
3.3 DIALux与 Ecotect仿真模拟隧道照明 |
3.3.1 DIALux仿真模拟布灯方式 |
3.3.2 Ecotect仿真模拟布灯方式 |
3.3.3 两种照明软件仿真对比分析 |
3.3.4 隧道布灯方案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隧道灯具布置参数优化研究 |
4.1 隧道照明灯具选择及灯具组合方案的提出 |
4.1.1 隧道照明灯具选择 |
4.1.2 隧道照明混合灯具组合方案的提出 |
4.2 隧道混合灯具组合照明仿真 |
4.2.1 入口段1、入口段2混合灯具仿真模拟 |
4.2.2 过渡段1、过渡段2、中间段、出口1、出口2混合灯具仿真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_(20)-N-V耦合条件下隧道照明模糊控制 |
5.1 隧道洞外亮度、车流量、车速对洞内亮度影响分析 |
5.2 基于模糊控制的隧道洞内亮度实时控制研究 |
5.2.1 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结构 |
5.2.2 隧道照明模糊控制算法基本原理 |
5.2.3 隧道照明模糊控制器设计 |
5.2.4 隧道照明MATLAB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 隧道照明模糊控制与分级调光控制对比研究 |
5.3.1 分级调光模式 |
5.3.2 分级调光模式结果分析 |
5.3.3 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张涿高速公路南安庄隧道智能控制 |
6.1 张涿高速公路南安庄隧道基本情况 |
6.2 南安庄隧道照明方案优化研究 |
6.2.1 南安庄隧道照明优化方案 |
6.2.2 南安庄隧道照明MATLAB仿真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人-车-环境的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
2.1 隧道光环境指标 |
2.1.1 安全性指标 |
2.1.2 节能性指标 |
2.1.3 舒适性指标 |
2.2 交通流指标 |
2.2.1 设计车速 |
2.2.2 交通量 |
2.3 驾驶员视觉特征指标 |
2.3.1 注视特征参数 |
2.3.2 扫视特征参数 |
2.3.3 眨眼特征参数 |
2.3.4 瞳孔直径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隧道照明质量仿真模拟研究 |
3.1 隧道照明设计方案研究 |
3.1.1 原设计方案 |
3.1.2 照明节能技术组合应用方案研究 |
3.2 隧道模型建立 |
3.3 隧道入口段照明质量仿真结果分析 |
3.3.1 安全性指标分析 |
3.3.2 节能性指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隧道照明质量检测与评价 |
4.1 试验概况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内容 |
4.1.3 试验工况 |
4.2 隧道光环境指标测定试验 |
4.2.1 安全性指标 |
4.2.2 节能性指标 |
4.2.3 舒适性指标 |
4.3 驾驶员视觉指标测定试验 |
4.3.1 无极调光智能控制系统对驾驶员基本眼动特征参数影响分析 |
4.3.2 照明节能技术组合应用对驾驶员基本眼动特征参数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与分析 |
5.1 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1.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5.1.2 评价指标的量化 |
5.2 基于云物元理论的公路隧道照明质量评价模型 |
5.2.1 确定待评价物元 |
5.2.2 确定标准云 |
5.2.3 确定权重 |
5.2.4 确定关联度 |
5.2.5 确定评价等级 |
5.3 评价实例 |
5.3.1 确定待评价物元 |
5.3.2 确定标准云 |
5.3.3 确定权重 |
5.3.4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6)大断面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及CPS通风排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火灾模拟研究 |
1.2.2 隧道通风模拟研究 |
1.2.3 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研究 |
1.3 依托工程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隧道通风排烟及CPS基本理论 |
2.1 隧道通风及排烟方式 |
2.1.1 隧道机械通风及排烟分类 |
2.1.2 典型水下隧道通风及排烟方式 |
2.2 隧道火灾烟气理论 |
2.2.1 火灾规模及羽流模型 |
2.2.2 隧道火灾沿程温度分析 |
2.2.3 隧道火灾烟流阻力分析 |
2.3 CFD技术基础理论 |
2.3.1 湍流模型 |
2.3.2 燃烧模型 |
2.4 CPS系统概述 |
2.4.1 CPS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
2.4.2 CPS层次结构 |
2.4.3 CPS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断面隧道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
3.1 火灾模型建立 |
3.1.1 模型参数 |
3.1.2 模拟工况 |
3.2 隧道火灾温度场分布规律 |
3.2.1 温度场时变规律 |
3.2.2 温度场空间分布 |
3.2.3 最高温度变化 |
3.3 隧道火灾烟雾场分布规律 |
3.3.1 烟气的流动分析 |
3.3.2 烟气层高度 |
3.3.3 烟气层能见度 |
3.3.4 CO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流风机布设参数对隧道通风排烟影响研究 |
4.1 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
4.2 安装高度对通风排烟的影响 |
4.2.1 温度场分布 |
4.2.2 速度场分布 |
4.3 横向间距对通风排烟的影响 |
4.3.1 温度场分布 |
4.3.2 速度场分布 |
4.4 纵向间距对通风排烟的影响 |
4.4.1 温度场分布 |
4.4.2 速度场分布 |
4.5 满足临界风速的风机组合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PS的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研究 |
5.1 水下特长隧道通风排烟控制需求 |
5.1.1 控制功能需求分析 |
5.1.2 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5.2 感控层 |
5.2.1 风机集群划分 |
5.2.2 风机集群信息传输 |
5.3 信息层 |
5.3.1 基于发布/订阅方式的数据分发服务 |
5.3.2 风机事件/信息优先级划分 |
5.4 应用接入层及应用层 |
5.5 CPS层 |
5.6 通风排烟控制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8)公路隧道通风系统风机群节能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节能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遗传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公路隧道通风系统相关数学模型 |
2.1 公路隧道通风系统的基本构成 |
2.2 污染物的稀释标准 |
2.2.1 稀释烟尘需风量计算 |
2.2.2 稀释CO的需风量计算 |
2.2.3 隧道换气需风量的计算 |
2.3 隧道通风系统的相关数学模型 |
2.3.1 通风计算基本假定 |
2.3.2 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隧道风机群节能控制优化模型 |
3.1 风机运行工况分析 |
3.1.1 风机工作特性 |
3.1.2 风机阻力特性 |
3.1.3 风机节能原理 |
3.2 建立数学模型 |
3.2.1 隧道运营期风机群分段控制 |
3.2.2 建立优化目标函数 |
3.3 约束条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机节能约束的改进遗传算法 |
4.1 问题分析 |
4.1.1 GA算法求解风机群节能控制优化模型的步骤 |
4.1.2 基本遗传算法求解风机群优化控制模型时的问题 |
4.2 BSO算法及双曲正切函数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
4.2.1 BSO搜索策略 |
4.2.2 改进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 |
4.2.3 算法步骤 |
4.3 算法性能分析 |
4.3.1 测试函数选择 |
4.3.2 优化结果分析 |
4.3.3 收敛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遗传算法在风机群节能控制中的应用 |
5.1 太湖隧道运营期风机群节能控制分析 |
5.2 风机群节能控制方案求解过程 |
5.2.1 参数选取 |
5.2.2 BSH-GA算法求解风机群节能控制方案 |
5.3 太湖隧道运营期风机群节能控制 |
5.4 结果分析 |
5.4.1 结果对比 |
5.4.2 求解速度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0)川东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达陕高速项目概况及建设规模 |
2.1 项目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2 建设规模 |
第三章 达陕高速运营安全分析及安全保障对策 |
3.1 达陕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分析过程 |
3.2 隧道洞口速度协调性评价 |
3.3 隧道常见事故隐患及应对措施 |
3.3.1 隧道普遍事故隐患及应对措施 |
3.3.2 隧道线形带来的事故隐患以及应对措施 |
3.3.3 达陕路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的通风节能控制 |
4.1 达陕高速路隧道通风的基本概况 |
4.2 隧道通风机的节能控制方案 |
4.2.1 轴流风机的节能控制 |
4.2.2 射流风机的节能控制 |
4.3 大巴山隧道(左线)程序控制法的仿真 |
4.3.1 运行车速为 80km/h的时仿真 |
4.3.2 运行车速为 60km/h时的仿真 |
4.3.3 运行车速为 40km/h时的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达陕高速隧道运营安全应急预案 |
5.1 总则 |
5.1.1 编制目的 |
5.1.2 工作原则 |
5.1.3 编制依据 |
5.1.4 适用范围 |
5.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
5.2.1 指挥小组组成 |
5.2.2 指挥小组主要职责 |
5.3 预警和预防机制 |
5.3.1 日常维护 |
5.3.2 加强宣传和教育 |
5.3.3 监测 |
5.3.4 预警级别 |
5.3.5 预警启动程序 |
5.3.6 预警终止程序 |
5.3.7 预警发布 |
5.4 应急响应 |
5.4.1 响应级别 |
5.4.2 分级响应 |
5.4.3 新闻发布 |
5.5 应急结束 |
5.5.1 结束程序 |
5.5.2 事故调查 |
5.5.3 总结建议 |
5.6 应急保障 |
5.6.1 队伍保障 |
5.6.2 通信保障 |
5.6.3 技术保障 |
5.6.4 医疗保障 |
5.6.5 物资保障 |
5.6.6 经费保障 |
5.6.7 监督检查 |
5.7 附则 |
5.7.1 管理与更新 |
5.7.2 奖励与责任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速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的智能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隧道通风节能系统的研究[D]. 李月全. 中北大学, 2021(09)
- [2]结合交通流量预测的智能隧道照明控制方案研究[D]. 金允泰. 东华大学, 2021(01)
- [3]基于STM32的公路隧道控制器的开发[D]. 陈昊.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研究[D]. 李晓寒.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基于人-车-环境的公路隧道照明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 刘颖.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大断面隧道火灾数值模拟及CPS通风排烟系统研究[D]. 付帅. 长安大学, 2020(06)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公路隧道通风系统风机群节能控制方法[D]. 王璐. 长安大学, 2020(06)
- [9]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10]川东地区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关键性技术研究[D]. 胡晋彪. 长安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