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气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馥玉[1](2021)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肾虚肝亢证)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ADHD)(肾虚肝亢证)儿童的中医体质分布及与核心症状、社会功能的关系研究,初步探讨ADHD(肾虚肝亢证)儿童的中医体质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多动症专病门诊、年龄在7-14周岁的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全部病例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7-14岁儿童中医体质量表、SNAP-IV量表、儿童总体功能评定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表。使用SPSS 26.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布:本课题共纳入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102例,其中男86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5.38:1;平均年龄9.08±1.99岁;SNAP-IV量表各项平均值为ODD(1.03±0.68)分,IH(1.81±0.50)分,HD/IMP(1.28±0.62)分,总分(1.55±0.46)分;CGAS平均值为62.03±6.42分;肾虚肝亢证中医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前4位分别为烦躁易怒(86.27%),记忆力差(74.51%),口干咽燥(71.57%),五心烦热(51.96%);ADHD亚型分布:注意缺陷型多见,共63例(61.8%),其次混合型34例(33.3%),多动/冲动型最少仅5例(4.9%)。2.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布占比前三位分别为:平和质38.2%,阴虚质19.6%,气郁质16.7%。3.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亚型的体质分布:注意缺陷型中平和质47.6%,气郁质17.5%;混合型中平和质17.6%,阴虚质35.3%。注意缺陷型、混合型两组在平和质、阴虚质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4.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在病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在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方面,构成比的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质评分比较显示气郁质多见于轻、中度(P<0.05),阴虚质多见于重度。6.ADHD(肾虚肝亢证)阴虚质患儿的SNAP-IV量表分数高于平和质、气郁质(P<0.05)。结论:1.本研究显示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以男性多见,年龄集中在9岁左右,病程以1-3年为主,核心症状损害中度,社会功能损害较轻,临床亚型以注意缺陷型多见。2.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前三位分别为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余体质类型占比均不足15%,无突出的体质特征表现。3.ADHD注意缺陷型患儿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为主,混合型以阴虚质为主,本研究未显示气郁质在各亚型的突出特征。4.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中,本研究显示平和质患儿的核心症状及功能损害最轻,阴虚质最重,气郁质其次。
刘荣华[2](2021)在《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文中认为同辈群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塑造、价值观树立和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的融洽程度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化进程。由于身体症状、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原因,多动症中学生群体的同辈融入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是各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首先,本研究从生态系统视角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从微观、中观、宏观等方面,综合分析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层面陷入困境的原因。其次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以个案J某为例,探讨改善交往关系和学习融入同辈群体的方式,促进多动症中学生个体行为表现适应社会规范,提升同辈融入能力。社会工作者联动该群体周围环境系统,为多动症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同辈接纳环境和交往氛围,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最后,本研究从政府政策制定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制度层面、家庭教育层面、个体层面为改善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情况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此外,本研究为社工介入同类群体同辈融入问题提供实践工作范式,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张培乐,李亚平[3](2020)在《抽动障碍儿童气质、主观生活质量及行为评估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将现有的抽动障碍儿童气质、主观生活质量及行为评估进行综述发现,较之正常儿童,抽动障碍儿童气质稍偏消极;抽动障碍患儿自身疾病特点对其主观生活质量是否有影响尚无定论,但有研究显示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行为则会影响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抽动障碍患儿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且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有着更高的行为问题发生率。
单艳红[4](2020)在《父母童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同病患儿疗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6~16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父母童年期是否存在ADHD将患儿进行分组处理,探究父母童年期ADHD是否会对同病患儿药物疗效产生影响,从而为以后ADHD个别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门诊及南京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ADHD患儿126名,其中实验组42名,对照组84名。所有入组患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配合研究者提问根据患儿症状及回顾自己童年回答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Swanson Nolan and Pelham,VersionⅣScale-parent form,SNAP-Ⅳ)相关条目并进行回顾性诊断访谈。患儿进行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及韦氏智测。根据回顾性诊断访谈及量表评分判断父母童年有ADHD症状的患儿入实验组,反之为对照组。给予所有入组患儿为期8周的盐酸托莫西汀(择思达)单药治疗,跟踪随访至8周末,每两周患儿返回门诊,复查IVA-CPT及复评SNAP-Ⅳ量表。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2检验,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应用广义估计方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智商、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年收入、父母学历、职业及用药前SNAP-Ⅳ量表和IVA-CPT基线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8周后,SNAP-Ⅳ量表各项因子评分包括注意因子、多动/冲动因子、对立违抗因子及总分,IVA-CPT各项商数包括综合控制商数、综合注意商数、视觉控制商数、听觉控制商数、视觉注意商数及听觉注意商数得分均与用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得到改善,且随着时间推移疗效越来越好(P<0.05);(3)用药8周后,对照组注意因子、多动/冲动因子、对立违抗因子及总分改善均较实验组更明显(P<0.05);(4)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固定时间效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SNAP-Ⅳ量表总分及对立违抗因子分于第2周末开始有差异(P<0.05),多动/冲动因子分及注意因子分分别于第4周末及第6周末开始有差异(P<0.05);固定组别效应,实验组对立违抗因子从第4周末开始与用药前有差异(P<0.05),两组其余因子均从第2周开始与用药前显示出差异(P<0.05);(5)IVA-CPT测试得分广义估计方程结果:视觉注意商数与听觉控制商数得分有组别差异(P<0.05),其余商数无组别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商数均无组别差异(P>0.05);(6)依据减分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在第2、4、8周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疗效更好。【结论】(1)无论父母是否有童年ADHD症状,药物治疗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且随时间推移疗效越来越好;(2)父母童年有ADHD症状的患儿药物疗效比父母童年无ADHD症状的患儿疗效差;(3)父母童年有ADHD症状的患儿药物治疗起效时间晚于父母童年无ADHD症状的患儿。
秦琳[5](2020)在《普小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问题行为表现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以大连市G区部分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融合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顺应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向,大连市G区作为国家特殊教育的改革实验区,不但关注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也开始重视普通学校中更广泛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发展。普校中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存在一定行为和学业上的问题,不仅会对其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老师及学校造成很大困扰。本文从融合教育的角度探究了普校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群体特征及其学校适应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融合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了解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有目的地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供合理化教育建议,课题研究将有利于全面提升普通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者通过与大连市G区特教中心接触,了解近一年来汇总的普通小学转介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康纳斯教师评定量表、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等研究手段,进一步收集这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问题行为及学业等方面的表现资料,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量与质的分析探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普小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问题行为异常凸显,男生外化的问题行为更为明显。2.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中,有注意缺陷多动问题的学生检出率较高;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智力障碍、孤独症等障碍存在共病现象,尤其注意缺陷是他们共有的核心问题表现。随年级升高,注意缺陷多动问题学生的人数似有逐渐减少之势。3.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学校适应状况总体不佳,除问题行为外,他们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问题,其学习成绩受问题行为的预测影响,与问题行为表现呈现显着负相关。4.G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工作依然面临艰巨困难,提升评估效率与完善对应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教育服务体系应成为今后普小融合教育工作的重点。本研究最后针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从家庭、学校和教育部门三方面给出建议,为解决普校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行为问题和改善其学业状况提供支持。
严娟凤,陈蕾,吴红玲,杨红平[6](2020)在《儿童气质测评与多动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多动症(ADH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ADHD的35例儿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的35例非ADHD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Conner′s问卷量表指标评分、儿童气质量表指标评分,并分析ADHD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的父母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焦虑、学习问题、品行问题、身心问题、多动指数、冲动多动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活动水平、反应强度、坚持度、注意分散度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难养型气质儿童占比为37.14%,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间型气质儿童占比为51.43%,低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活动水平、焦虑、学习问题、品行问题、身心问题、多动指数、冲动多动、中间型气质、难养型气质、反应强度、坚持度、注意分散度等是ADH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父母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焦虑、学习问题、品行问题、身心问题、多动指数、冲动多动、活动水平、反应强度、坚持度、注意分散度等因素与ADHD密切相关,难养型气质更容易形成ADHD。
宋茂松[7](2019)在《系统父母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疗效及父母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药物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症状的效果及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以探索一套有效且易于操作的系统父母培训体系改善ADHD患儿预后。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心理科首次就诊的符合DSM-5中有关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44例(原始纳入46例),干预组44例(原始纳入48例)。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父母培训。该父母培训体系是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同时对父亲和母亲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培训,涉及儿童及父母两个层次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ADHD儿童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治疗前后采用SNAP-IV评估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估儿童的核心症状及行为问题;采用自我意识量表评估儿童的心理状况;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评估ADHD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评估其父母的心理卫生状况。培训结束后,对父母有关培训的主观评价进行调查。采用SPSS2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治疗之前,两组儿童的SNAP-IV评估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自我意识量表、父亲与母亲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以及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儿童的SNAP-IV量表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分条目得分以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意识得分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父亲和母亲的焦虑、抑郁得分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量表的情感表达、娱乐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增高,矛盾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干预组儿童的SNAP-IV量表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分条目得分以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品行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焦虑问题以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意识得分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和母亲的焦虑、抑郁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以及娱乐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增高,矛盾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症状学比较:干预组儿童SNAP-IV量表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以及对立违抗分条目得分、自我意识量表得分、PSQ中的学习、品行、多动-冲动以及焦虑问题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均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比较:干预组父亲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及90项症状清单中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八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偏低(P<0.05);干预组母亲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以及90项症状清单中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八项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以及娱乐性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偏高,矛盾性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培训效果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参加培训的父母中,41%的家长对培训的整体效果非常满意,50%的家长对培训的整体效果满意,9%的家长认为培训的效果一般,未有家长对此次培训课程不满意;68%的家长认为此方法非常容易掌握,32%的家长认为此方法容易掌握;91%的家长认为学校老师配合度较好;培训结束后,59%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明显改善,27%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略有改善,14%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未有改善。结论:1.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及心理状况。2.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改善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3.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家庭环境。4.家长对父母培训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满意度高。5.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可应用于临床更好地改善ADHD患儿的预后。
章沁,杨斌让,吴赵敏,王鹏,王玉凤[8](2019)在《儿童气质特点与ADHD共患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气质特点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选取103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3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并根据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将ADHD儿童分为共患行为问题组(77例)及无行为问题组(26例),采用学龄儿童气质量表测查入组儿童气质特点。结果:ADHD共患行为问题儿童气质因子分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特点、持久性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的ADHD儿童(P <0. 01)。ADHD儿童学龄儿童气质量表的心境特点、持久性及反应阈气质因子分与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的神经症行为得分呈正相关性(r=0. 66、0. 52、0. 50,均P <0. 05)。结论:ADHD共患行为问题的儿童的气质特点主要表现为活动水平高,生活无节律,适应能力及持久性差,反应强烈、消极。ADHD儿童的气质因子分在心境特点、持久性及反应阈维度上与神经症行为问题可能存在正相关。
李玉杰[9](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的关系 ——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因诊断时间及诊断过程的复杂性,未能确诊但仍具有ADHD症状的学龄期儿童非常普遍。ADHD症状影响了个体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和工作技能,还会增大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因此深入了解ADHD症状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研究在双通道模型的支持下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学龄期儿童ADHD症状的影响,并通过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ADHD症状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其父母-同伴联合干预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其适应学校和家庭生活提出参考建议。本研究对天津市某小学二至四年级801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完成的问卷包括DSM-VADHD儿童行为量表、教养方式维度问卷简明版及同伴提名问卷,其中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结果由父母自评结果和配偶评价结果组成,即母亲教养方式分为“母自评”和“父评母”结果,父亲教养方式分为“父自评”和“母评父”结果。使用SPSS24.0、Mplus7.0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控制儿童性别、家长年龄、家长受教育水平及家庭年收入后,(1)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学龄期儿童ADHD症状负相关,专制型教养方式与ADHD症状正相关;(2)同伴接纳与ADHD症状负相关,同伴拒绝与ADHD症状正相关;(3)同伴拒绝在专制型教养与ADHD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伴接纳在专制型教养与ADHD症状之间也起部分中介作用;(4)同伴接纳在母自评-权威型教养与ADHD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母评父-权威型教养与ADHD症状之间也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学龄期儿童ADHD症状的发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同伴关系是父母教养方式与ADHD症状间的重要中介因素。建议有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儿童的家长以权威型教养方式代替专制型教养方式,多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帮助建立社交网络。
李欣[10](2019)在《大班幼儿多动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多动行为指的是指多动不宁,活动次数明显超出正常水平的行为,是一种有“多动-冲动型”倾向的行为表现。本研究是关于多动行为儿童教育干预的实证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全方位地呈现一名幼儿园大班多动行为儿童在班级中的真实处境。多动行为在幼儿园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影响幼儿今后学习中学习效能的提高,知识能力的获得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也给教师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种种挑战。基于这一事实,本研究对这名大班幼儿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干预,预期改善儿童的多动行为问题,并希望本文的经验能对其他研究者有参考价值。本研究首先对多动行为儿童的现状、特征等进行了概述,再对个案的基本情况做了描述和分析,对个案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制定干预计划,采用行为治疗和游戏治疗两种方法来改善个案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行为问题,提高其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行为治疗的方法是改善多动行为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广受各方研究并获得科学肯定,包括利用正强化、消退、积分表等方法减少个案的不良行为,增加积极行为等,这对个案儿童注意力稳定性和持久性的改善有重大作用,但单利用此治疗方法其短期效果不明显。因此,研究者以行为治疗为基础,结合游戏治疗为个案制定教育计划,游戏治疗是在一种自由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的干预训练,这种趣味式的干预训练能够调动个案参与干预训练的积极性,不同的游戏类型、不同的游戏开展方式对个案行为改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体育游戏可消耗个案的剩余精力,某些集体游戏可增强个案行为的自控力等。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个案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基本能维持在二十分左右,多动行为减少;2.个案的冲动行为减少,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能够在教师的提醒下遵守游戏规则;3.个案与教师的关系、与同伴的关系较之前得到了改善;4.教师和幼儿更能理解和接受个案的情绪,能够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和接受个案。最后,研究者对自身角色和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气质特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气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肾虚肝亢证)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诊断标准 |
3.3 病例标准 |
3.4 测评工具 |
3.5 调查方法 |
3.6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布 |
4.3 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亚型患儿的体质特征 |
4.4 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病程患儿的体质特征 |
4.5 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病情患儿的体质特征 |
4.6 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体质的SNAP-IV评分、CGAS评分及病程评分特征 |
讨论 |
1 中医体质研究 |
1.1 体质研究概况 |
1.2 小儿体质研究概况 |
2 ADHD发病与小儿体质关系 |
3 ADHD(肾虚肝亢证)病理机制与小儿体质关系 |
3.1 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体质分析 |
3.2 ADHD(肾虚肝亢证)的平和质特征分析 |
3.3 ADHD(肾虚肝亢证)的阴虚质特征分析 |
3.4 ADHD(肾虚肝亢证)的气郁质特征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ADHD的西医研究概况 |
2 ADHD的中医研究概况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多动症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多动症同辈融入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评述 |
1.4 概念界定 |
1.4.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
1.4.2 同辈群体和同辈融入 |
1.5 理论基础 |
1.5.1 生态系统理论 |
1.5.2 认知行为疗法 |
1.6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个案研究法 |
1.6.3 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 |
第二章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困境 |
2.1.1 多动症中学生自身融入困难 |
2.1.2 同辈群体对多动症中学生接纳程度低 |
2.1.3 双方缺乏互动和相互了解的机会 |
2.2 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微观个体系统 |
2.2.2 中观支持系统 |
2.2.3 宏观文化系统 |
第三章 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个案J某介入设计 |
3.1 需求评估 |
3.1.1 接案并评估是否可建立专业关系 |
3.1.2 收集资料和需求评估 |
3.1.3 服务对象问题评估 |
3.1.4 问题原因和评估分析 |
3.2 个案介入理念 |
3.3 个案介入目标 |
3.3.1 制定长期服务目标 |
3.3.2 制定短期服务目标 |
第四章 J某同辈融入的个案介入与评估 |
4.1 服务方案 |
4.1.1 基本情况 |
4.1.2 服务计划 |
4.1.3 服务提供方式 |
4.1.4 服务期限 |
4.1.5 接触和联系方式 |
4.2 服务过程 |
4.2.1 建立关系初期: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与教师建立联系 |
4.2.2 社工服务前期:与关系疏远的同辈互动,处理亲子关系 |
4.2.3 社工服务中期:巩固已建立的同辈系统,促进师生关系 |
4.2.4 社工服务后期:提升学校社工站内同辈群体的接纳程度 |
4.2.5 社工服务终期:与教师联动,增加同辈互动平台和机会 |
4.3 服务评估 |
4.3.1 J某学习和学业规划方面 |
4.3.2 J某多动症行为表现 |
4.3.3 融入同辈群体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 |
4.4 反思服务有效性和不足 |
4.4.1 社工介入多动症初中生同辈融入有效性 |
4.4.2 社工介入多动症初中生同辈融入不足之处 |
第五章 提升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能力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政策层面 |
5.2 社会层面 |
5.3 学校制度层面 |
5.4 家庭教育层面 |
5.4.1 树立模范榜样 |
5.4.2 多创造与同辈交往的机会 |
5.4.3 改变家庭教育模式 |
5.4.4 社会工作者进行干预 |
5.5 同伴层面 |
5.6 个体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抽动障碍儿童气质、主观生活质量及行为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质 |
1.1 正常儿童气质 |
1.2 TD儿童气质 |
2 主观生活质量 |
2.1 正常儿童主观生活质量 |
2.2 TD儿童主观生活质量 |
3 行为评估 |
3.1 行为问题测评方法 |
3.2 正常儿童行为问题 |
3.3 TD儿童行为问题 |
4 结语 |
(4)父母童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同病患儿疗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
1.2 ADHD的家族聚集性 |
1.3 ADHD的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 |
1.4 父母ADHD症状对患儿疗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
1.5 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在ADHD诊疗中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7 研究创新性 |
1.8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计算 |
2.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
2.2 试验流程图 |
2.3 研究方法 |
2.3.1 ADHD患儿初诊数据收集 |
2.3.2 两组患儿给药方法 |
2.3.3 随访及疗效评估 |
2.3.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入组及脱落情况 |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及基线评分比较 |
3.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
3.2.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NAP-Ⅳ量表和 IVA-CPT 的基线评分比较 |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SNAP-Ⅳ量表评分比较 |
3.3.1 广义估计方程结果 |
3.3.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
3.3.3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IVA-CPT测试得分比较 |
3.4.1 广义估计方程结果 |
3.4.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
3.5 依据减分率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SNAP-Ⅳ统计结果分析 |
4.1.1 两组患儿疗效分析 |
4.1.2 两组患儿起效时间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IVA-CPT统计结果分析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减分率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家庭因素对药物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影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普小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问题行为表现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以大连市G区部分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一)特殊儿童的定义及称谓发展 |
(二)特殊儿童分类的范式转变 |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适应 |
(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问题行为的测量与干预 |
(五)以往研究的启示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G区普小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类型分布 |
(二)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问题行为特点 |
(三)注意缺陷多动问题学生的行为特点 |
(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学校表现个案分析 |
(五)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问题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
五、讨论 |
(一)G区融合教育面临的困境 |
(二)影响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学校适应的原因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儿童气质测评与多动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工具 |
1.3.1 基本资料调查表 |
1.3.2 Conner′s问卷量表 |
1.3.3 儿童气质量表 |
1.4 质量控制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基本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Conner′s问卷量表指标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儿童气质量表指标评分的比较 |
2.4 两组气质类型占比的比较 |
2.5 影响ADH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
(7)系统父母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疗效及父母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流程 |
3 干预方法 |
4 评估工具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学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1.1 基本情况 |
1.2 治疗前两组儿童症状比较 |
1.3 治疗前两组父母心理状况比较 |
1.4 治疗前两组家庭环境比较 |
2 干预效果 |
2.1 儿童症状的变化 |
2.2 父亲心理状况的变化 |
2.3 母亲心理状况的变化 |
2.4 家庭环境的变化 |
3 干预效果主观评价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干预效果分析 |
2.1 对儿童核心症状的影响 |
2.2 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
2.3 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 |
2.4 对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 |
2.5 对家庭环境的影响 |
3 父母培训体系的推广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儿童气质特点与ADHD共患行为问题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工具 |
1.2.1 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 CSTS) [10] |
1.2.2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父母问卷) [11-12]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气质 |
2.1.1 气质类型 |
2.1.2 气质因子分 |
2.2 行为问题 |
2.3 气质因子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
3 讨论 |
(9)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的关系 ——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ADHD症状 |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ADHD症状 |
2.3 同伴关系与ADHD症状 |
2.4 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ADHD症状 |
2.5 问题提出 |
3 实证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方法 |
4 结果 |
4.1 ADHD症状、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性别差异性检验 |
4.2 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因素、教养方式及同伴关系与ADHD症状相关 |
4.3 教养方式与ADHD症状的关系 |
4.4 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
5 讨论 |
5.1 性别及家庭社会经济因素与学龄期儿童ADHD症状的关系 |
5.2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期儿童ADHD症状的关系 |
5.3 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
5.4 应用建议 |
5.5 研究局限与不足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大班幼儿多动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 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2. 幼儿家长与教师对教育干预的需求 |
3. 研究者对多动行为儿童的关注与兴趣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关于多动行为的研究 |
2. 关于多动行为教育干预的研究 |
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四) 概念界定 |
1. 多动行为 |
2. 教育干预 |
3. 行为治疗 |
4. 游戏治疗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观察法 |
3. 访谈法 |
4. 个案法 |
(五) 研究工具 |
(六) 问题分析与干预设计 |
三、干预过程及干预效果 |
(一) 干预过程 |
1. 第一阶段:建立友好信任关系阶段 |
2. 第二阶段:提高个案注意力和自控力的干预实施阶段 |
3. 第三阶段:巩固和评估干预效果阶段 |
(二) 干预效果 |
1. 个案注意力保持时间延长 |
2. 个案多动、冲动等违规行为减少 |
3. 个案与教师、同伴的关系得到改善 |
4. 教师对个案的关注增多 |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1. 对个案背景资料的分析利于发现其出现多动行为的原因 |
2. 观察记录表便于记录个案出现多动行为的频率及表现 |
3.行为治疗和游戏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改善个案的多动行为 |
(二) 讨论及建议 |
1. 准确地评估有多动倾向的幼儿 |
2. 要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 |
3. 要选择多类型的干预方式,制定趣味性的干预方案 |
4. 要与幼儿建立友好信任关系 |
5. 要寻求家园一致的配合 |
(三)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气质特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肾虚肝亢证)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 张馥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生态系统视角下多动症中学生同辈融入研究 ——以T市Y中学J为例[D]. 刘荣华.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3]抽动障碍儿童气质、主观生活质量及行为评估研究进展[J]. 张培乐,李亚平. 中医儿科杂志, 2020(06)
- [4]父母童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同病患儿疗效影响研究[D]. 单艳红.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5]普小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问题行为表现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以大连市G区部分小学为例[D]. 秦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儿童气质测评与多动症的相关性研究[J]. 严娟凤,陈蕾,吴红玲,杨红平. 中国当代医药, 2020(04)
- [7]系统父母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疗效及父母影响研究[D]. 宋茂松. 青岛大学, 2019(03)
- [8]儿童气质特点与ADHD共患行为问题的相关性[J]. 章沁,杨斌让,吴赵敏,王鹏,王玉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06)
- [9]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的关系 ——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D]. 李玉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大班幼儿多动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D]. 李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论文; adhd论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论文; 行为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