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像站点—校园网上的新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曹迪[1](2018)在《基于ResourceSync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信息化高度发展,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新信息产生,某一时间点获得的资源在下一秒就可能过时。在信息时效性很强的环境下,用户希望第一时间就能捕捉到资源变化的消息,一旦有新资源产生,资源使用者可以立即对其进行获取。利用第三方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其数字资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及时对其进行资源同步。研究如何使这些数字图书馆充分利用到网络及本地数字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同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sourceSync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颁布的资源同步框架规范,可用于实现互联网上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同步。对该规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为ResourceSync在国内数字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特点,同时从同步概念、同步类型、同步原则、同步流程等方面分析研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同步,而后本文从框架结构、同步过程、资源发现机制等三个方面分析ResourceSync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图书馆利用ResourceSync框架与镜像站点、资源提供者、资源使用者、资源元数据及原始资源之间的资源同步方法,并对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ResourceSync支持的三种发现机制来发布或获取资源列表、资源仓库、变化列表、变化仓库,并经过基准同步、增量同步、审校等操作步骤来实现数字图书馆与镜像站点、资源提供者、资源使用者、资源元数据及原始资源之间的资源同步。
苏超[2](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乔雪[3](2014)在《南昌地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共建共享理念在国内教育界的迅速普及,各个地区各大高校都在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建设。鉴于此,本文对南昌地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现状展开分析,再从计划、管理、技术、保障、服务、传播以及理念七个方面入手,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制定长期可执行的计划来保证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落实各部门协调管理来保证数字化教育共享资源库的顺利运转,加强相关技术培训以及规范标准来提供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大法律、产权、激励、维护等保障措施的力度。并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全新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友好的资源系统操作界面和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来完善南昌地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共享体系。为此,笔者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论基础。通过整理分析近几年和共享建设相关的文献,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现状进行综述,为第二大部分的实际问卷调查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大部分为实地调研分析。通过对南昌地区部分高校的师生发放900份问卷,调查南昌地区师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看法以及应用现状,借此发现南昌地区数字化资源共享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调研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指出南昌地区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着诸如部门间未协调管理、相关保障缺失、资源共享系统操作界面不人性化、数字化教育共享资源质量不高、技术标准未统一,以及在各层次人群中的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提出可供操作的措施。为推动南昌地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杨满福[4](2014)在《开放教育资源(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中外比较研究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课程资源质量是影响大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W来,大学教学面临新的复杂挑战。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共同推动下,由世界名校引领的W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为标志的课程资源开放运动成为推动全球大学教学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为。如何运用互联网上丰富优质的开放课程资源创新教与学模式,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水平,降低课程教学成本,己成为世界各国大学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本研究针对大学如何应用0ER推动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离教学质量这一实践问题,对国内外大学0ER的应用现状与趋势;0ER应用的障碍与动力;0ER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与成效;国内外大学0ER应用的异同W及中国与欧美的差距;国内大学在教学中提高0ER应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对国内外大学0ER应用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当前全球0ER建设思路从资源建设为中屯、转向建用一体的趋势,剖析了欧美0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和成效。第二,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案例研究,结合国内精品课程的应用数据,分析和透视国内大学教学中0ER应用的现状。第H,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大学0ER应用的异同,发现国内资源建设"建、用脱节"普遍,缺乏用户中也意识,使得资源本身的可重用性不高,教师应用0ER存在较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内生动力不足。为探究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还将其与高等教育制度、社会文化环境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关联性做了分析。第四,针对我国大学应用OER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设计研究(Design Based Research,DBR)方法,W通识课程《幸福屯、理学》、专业课程《现代远程教育学》为实践对象,进行了OER应用的实践探索。《幸福屯、理学》的教学实验借鉴国外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对话课堂"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效果,将名校视频公开课改造为适合本止教学的微视频,并W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发起讨论话题,将讲座式课堂转变为对话的课堂。在《现代远程教育学》教学中,主要探索了利用MOOCS的混合学习方式,其设计特点是将MOOCS课程的学习认证与现实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从教学效果看,摆合学习模式在OER应用方面的优势突出。通过上述研巧,得到如下五点主要结论:第一,网络课程为代表的OER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大学教学步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潮流和标志,这既给大学的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大学教学在信息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条件、思路和机遇。第二,国内大学教学在OER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水平都与欧美存在明显的差距。差距之一是欧美已经从资源应用的成功经验发掘发展到对应用方法、方法论和理念、原则的深入探究,而国内还主要停留在浅层经验总结的层次;差距之二是国外大学主要是为实现教学质量提升而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在主动迎接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推动了OER建设与应用,国内高校则更多是W外部政策推动,主动性明显不足;差距之三是国外开放教育实践(OpenEducational Practice,OEP)日益成为教师的日常事务,而国内OER应用主要是教育主管部口的行政推动及IT企业的引领。在现行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下,教师自身缺乏内在动力。第三,OER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简单照搬照用,其成功率很低,成效并不显着。必须要对资源进行本±化改造和重组,尤其对人文社科类课程而言,要从学校的需求出发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同样,OER应用的方法与模式不能直接套用欧美经验,适应本±化教学情境的改造也必不可少。第四,混合学习的模式是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推动课堂从教师讲授灌输向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化。能实现资源应用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紧密衔接,使课堂教学吸引力与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产出得到明显提离,并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为。第五,要让大学教学中应用OER成为常态,就必须构建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有相应的政策体制支持。要建设教师、助教和导学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实现合作教学常态化、制度化。
张全明[5](2013)在《HTTP缓存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上网用户数量剧增,互联网应用种类的不断增加,大量的数据流量吞噬了网络带宽,导致网络拥堵现象增多、数据传输速度下降。为此,网络缓存技术已经成为众多网络应用研究的热门领域。本文对现有的主流缓存技术进行分类与分析,发现如Squid、Apache等着名的WWW缓存代理服务器运行时,对于缓存未命中的用户请求,系统的拦截转发式监听过程都会额外的增加用户访问延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旁路镜像式监听的缓存技术。该技术采用旁路端口镜像方式监听用户Internet通信流量,根据用户访问的倾向,将频繁访问的Web资源本地缓存。当缓存系统监听到用户请求Web资源且请求资源已缓存时,系统采用会话劫持技术引导用户去内网缓存服务器获取所需资源,因此用户无需再与远程Web服务器进行连接。所以基于旁路镜像式监听的缓存技术不仅达到了减少网络出口流量、节省带宽资费、加快用户访问速度和传输速度的效果,同时解决了拦截转发式缓存技术影响用户访问延时的问题。本文在Windows平台下设计实现了旁路镜像式HTTP缓存系统。系统应用WinPcap工具捕获镜像流量中的原始数据包,经过网络协议解析和过滤,获取用户资源请求信息,实现镜像监听功能;对于用户频繁访问的Web资源,系统应用套接字网络编程实现将其从外网下载且磁盘缓存;系统通过IIS建立内部网HTTP服务器,实现对磁盘缓存资源的发布和管理;引导用户获取缓存资源过程是通过封装含有缓存所在地址的响应包,冒充Web服务器欺骗用户内网获取资源来实现的;系统应用Microsoft SQL server实现日志显示内网用户资源请求状况。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系统查找磁盘缓存的效率,本文实现了用来存储和组织用户请求资源信息的哈希表结构,采用哈希查询算法来缩短系统处理延时,并且系统采用缓存资源替换和过期检测方法提高缓存系统的命中率和资源一致性。最后本文对HTTP缓存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了本文设计的旁路镜像式缓存系统达到了镜像监听用户访问Internet通信数据、对用户请求劫持重定向、内网缓存加速、减少用户访问延时、SQL server数据库记录显示内网用户资源请求状况的目的。从而验证了基于旁路镜像式监听的HTTP缓存系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黄靖靓[6](2013)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其数字资源的建设也成为了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为了满足用户的教学、科研、学习等需要,高校图书馆更应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更好得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毕竟数字资源从产生到普及再到利用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在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不少图书馆不了解本校的自身情况,盲目购买数字资源,造成数字资源重复率高,大量的资源浪费,而用户真正需要的资源又不够,极大得影响了用户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分析了学校特色与数字资源的关系,数字资源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等,并针对数字资源配置和利用所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论文第二章是概述,论述了数字资源的界定、特点和分类,说明了数字资源不仅有共享性、交叉覆盖性、受设备(服务器)的限制、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便捷性和时效性、多样性等共性,还有学术性、知识性、专业性、学科交叉性、定期更新等个性。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成不同的类型。按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按来源主要分为:引进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图书馆的中外文馆藏书目数据库等)、学科导航库、图书馆采集的网络数字资源。论文第三章是学校特色与数字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揭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配置现状、原则,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分析数字资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采购原则,采购流程以及采购的评价体系等。论文第四章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研究,论述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影响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原因,如何评价利用率,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的措施以及高校图书馆利用率的措施和评价指标的研究等。论文第五章是总结,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丽[7](2013)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日新月异,且呈海量增长的趋势,并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以其传播速度快、获取便利、时效性强等优势,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相比,更能满足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充分开发、组织和利用具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近年来,为优化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国内一批中专院校逐渐合并升格成为高职院校。这些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相对成熟的高职院校相比普遍存在馆藏资源匮乏、不符合新的办学层次,经费不足等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免费的网络信息资源,将是利用有限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信息需求的最佳途径。然而,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但是却又存在分散无序、结构混乱、良莠不齐等劣势。同时,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政策支持、经费、人力、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也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结合方方面面的现状及优劣势,本文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分析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梳理,提出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并介绍了相关的成功经验。同时以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提出其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与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李娜[8](2012)在《基于.NET技术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正逐步成为未来教育的重点。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近十年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基于Web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电子化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资源管理的趋势。与此同时,研发电子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是国家未来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构建完善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已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数字化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入手,论文针对我国数字化校园和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现状,论证了系统建设的意义与目标。通过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提出了基于.NET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在分析了教学资源数字化管理的相关现状基础上,由此展开了对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需求,并阐述了教学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功能需求。运用先进的软硬件设计模式,利用基于.NET平台下的C#技术、WebServices技术等来支撑系统的建设。然后对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数据交换、数据库的设计。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设计模式,进行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引入到校园未来教育中,有利于将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分类。构建标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利于推进国家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
刘晓林[9](2011)在《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通过共享,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数字资源在高校间均衡分布,缩小不同地区和高校间的资源贫富差距,同时可以使高校师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使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满足高校师生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谓一举多得。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使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与障碍,致使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受到阻碍,大量有效的资源共享并未能实现。本研究依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将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作为其子课题进行研究。在对大量的文献进行参考阅读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我国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现状,并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构建,并将其运用到后续模式构建中。在比较分析了三种资源共享控制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论证,提出了适合异地、异构环境下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控制模式,借助现代电子商务领域资源共享运营方式,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模式,并对模式进行构建和分析。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促进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策略,从多个方面提供了多种方式以调动教师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并根据构建的共享模式搭建了共享平台,以期为解决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参考。
马力晖,常亚波[10](2011)在《论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着资源不足、技术落后以及加工和建设差距的问题;也面临着资源建设得到重视且项目较多的机遇。所以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扩充服务资源、建立具有馆藏特色的重点学科数据库、合理引进数字资源以及加强虚拟馆藏建设等策略,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二、镜像站点—校园网上的新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镜像站点—校园网上的新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esourceSync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2 数字图书馆资源及资源同步 |
2.1 数字图书馆资源及其特点 |
2.1.1 数字图书馆资源 |
2.1.2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特点 |
2.2 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 |
2.2.1 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的概念 |
2.2.2 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的类型 |
2.2.3 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的原则 |
2.2.4 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流程 |
3 ResourceSync及其基本原理 |
3.1 ResourceSync及其特点 |
3.2 ResourceSync的基本原理 |
3.2.1 ResourceSync框架结构 |
3.2.2 ResourceSync同步过程 |
3.2.3 ResourceSync资源发现机制 |
4 基于ResourceSync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方法 |
4.1 数字图书馆与镜像站点之间的同步方法 |
4.2 数字图书馆与资源提供者之间的同步方法 |
4.3 数字图书馆与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同步方法 |
4.4 数字图书馆与资源元数据及原始资源的同步方法 |
5 基于ResourceSync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实现中的问题及对策 |
5.1 基于ResourceSync的资源同步实现案例 |
5.2 ResourceSync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
5.2.1 资源发现机制的实现问题及对策 |
5.2.2 资源同步的实时性问题及对策 |
5.2.3 数据格式问题及对策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南昌地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研究 |
1.2.2 国外现状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理论基础 |
2.1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概念和内涵 |
2.1.1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定义 |
2.1.2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分类 |
2.1.3 信息资源共享 |
2.2 数字化教育资源特点 |
2.3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原则 |
2.3.1 市场需求优先 |
2.3.2 经济效益 |
2.3.3 协调管理 |
2.3.4 标准规范 |
2.3.5 所有者权益 |
第3章 南昌地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分析 |
3.1 南昌地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 |
3.1.1 教育发展的要求 |
3.1.2 日益增长教育要求与落后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 |
3.1.3 数字化教育资源相比传统资源的强大优势性 |
3.1.4 南昌地区校际之间资源状况对比 |
3.2 问卷调查内容说明 |
3.2.1 发放时间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方法 |
3.2.4 调查内容 |
3.3 数据样本 |
3.3.1 数据处理方法 |
3.3.2 样本容量 |
3.4 问卷数据统计 |
3.4.1 学生 |
3.4.2 教师 |
3.5 数据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3.5.1 不同学历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看法比较 |
3.5.2 不同学院的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看法比较 |
3.5.3 不同信息检索能力的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看法比较 |
3.5.4 经常使用数字化资源的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看法比较 |
3.5.5 身处不同数字化资源使用氛围的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看法比较 |
3.6 分析结果 |
3.6.1 共建共享的理念已经基本形成 |
3.6.2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雏形已经建成 |
3.6.3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所需的数字化资源基础已经形成 |
3.6.4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所需的硬件基础已经基本建成 |
3.6.5 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群众基础已经基本形成 |
3.7 存在问题 |
3.7.1 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
3.7.2 缺乏必要保障措施 |
3.7.3 数字化教育共享资源的质量不高 |
3.7.4 共享资源和共享资源系统的推广力度不够 |
3.7.5 技术标准未统一制定 |
第4章 南昌地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问题的建议 |
4.1 制定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统一标准 |
4.1.1 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布标准 |
4.1.2 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和共享资源库开发标准 |
4.2 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融合 |
4.2.1 引进优秀的人才 |
4.2.2 与国内高校进行合作互动 |
4.2.3 聘请国外专家指导培训 |
4.3 加大在师生中推广的力度 |
4.3.1 与主流媒体相结合 |
4.3.2 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
4.3.3 与同类服务机构相结合 |
4.4 各数字化教育资源部门协调管理 |
4.4.1 数字化教育资源流程管理 |
4.4.2 数字化教育资源部门管理 |
4.4.3 数字化教育资源资金管理 |
4.4.4 数字化教育资源人力管理 |
4.5 完善共享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体系 |
4.5.1 教育资源建设质量 |
4.5.2 共享资源系统服务质量 |
4.6 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 |
4.6.1 激励机制 |
4.6.2 维护机制 |
4.6.3 法律保障 |
4.6.4 知识产权保障 |
4.6.5 融资渠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开放教育资源(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中外比较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大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
二、开放知识与开放教育资源的兴起 |
三、OER在大学教学中的潜能及其实现 |
四、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OER——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
二、开放教育实践(OEP) |
三、三种学习方式的区分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OER应用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OER应用的研究现状 |
三、中外大学OER应用研究的评述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主要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欧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趋势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大学OER应用的现状分析 |
一、用户为何使用OER:基于OCW数据的使用目标分析 |
二、学习者如何使用OER:基于学习者对MOOCS资源使用方式的分析 |
三、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联结:典型项目反映出的OER应用状况 |
四、大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的现状——来自斯隆报告的研究 |
五、OER在美国大学推广遭遇的困境?——“桑德尔现象”及其启示 |
六、美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应用总结 |
第二节 欧盟大学OER应用的现状分析 |
一、英国大学OER应用的现状 |
二、欧盟高校OER应用的现状 |
三、欧盟国家大学OER应用现状总结 |
第三节 以MOOCs为代表的OER对当代大学教学的挑战 |
一、一流大学MOOCs潮流的兴起及其对大学课堂的影响 |
二、大规模开放课程成为大学教学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
第四节 欧美大学OER应用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
一、引导和激发教师的积极参与 |
二、注重实践者社区及共享参与文化的培育 |
三、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设计观转变 |
四、形成资源建设、共享、利用相互促进的整体性方案 |
第三章 OER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推动OER共享与应用的主体及其发展困境 |
一、推动OER共享与应用的主要力量 |
二、各实践主体遭遇的发展困境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OER项目——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 |
一、精品课程作者对自身及他人精品课程的使用状况 |
二、国家精品课程网的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国内高校教师应用OER的现状调研 |
一、调研的方法 |
二、调研的结果及讨论 |
三、主要结论 |
第四节 中国大学OER应用的典型个案分析 |
一、南京审计学院通识课程改革:院校层面“翻转课堂”的本土实践 |
二、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共享课:本土化、区域化的“慕课”先声 |
三、高校微课:应用导向的OER发展新景观 |
第五节 国内OER应用的现状总结 |
第四章 大学教学中OER应用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比较的框架及内容 |
第二节 OER应用的中美比较 |
一、比较的内容 |
二、比较与分析 |
第三节 OER应用的中欧比较 |
一、比较的内容 |
二、比较与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设计的思路 |
第二节 大学通识选修课程《幸福心理学》的教学实验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设计 |
三、课程实施与设计的优化 |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
五、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利用MOOCs的教学实验 |
一、设计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标 |
三、研究的假设及其调整 |
四、教学的具体设计与优化 |
五、教学的效果的评价 |
六、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教学实验的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发展的趋势 |
二、美国及欧盟OER应用的主要特点及国内可借鉴的方面 |
三、OER应用的主要动力与障碍 |
四、OER应用的方法及模式 |
第二节 国内OER应用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国内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C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奖励 |
(5)HTTP缓存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HTTP缓存技术介绍 |
2.1 WWW访问与缓存服务器工作过程 |
2.1.1 WWW传统访问 |
2.1.2 WWW缓存服务器工作过程 |
2.2 性能指标 |
2.2.1 命中率 |
2.2.2 访问延时 |
2.2.3 空间利用率 |
2.3 缓存服务器分类 |
2.3.1 主动缓存与被动缓存 |
2.3.2 正向加速与反向加速 |
2.3.3 传统代理缓存与透明代理缓存 |
2.3.4 一种新的缓存加速技术 |
第3章 旁路镜像式缓存关键技术研究 |
3.1 数据包捕获技术原理 |
3.2 协议分析技术原理 |
3.2.1 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 |
3.2.2 以太网数据帧的解包 |
3.2.3 协议分析处理模型 |
3.2.4 HTTP层协议分析 |
3.3 HTTP会话重定向原理 |
3.3.1 HTTP会话劫持 |
3.3.2 响应报文的构造分析 |
3.3.3 RST欺骗和FIN欺骗 |
3.3.4 RST报文构造分析 |
3.4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5 基于套接字的网络编程 |
3.6 IIS网络信息服务技术 |
第4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HTTP访问加速需求 |
4.1.2 服务器负载均衡需求 |
4.1.3 用户控制管理需求 |
4.1.4 网络安全需求 |
4.2 系统基本功能 |
4.2.1 网络缓存加速 |
4.2.2 旁路镜像式监听 |
4.2.3 用户权限管理与网络安全控制 |
4.2.4 用户访问活动日志 |
4.3 系统概要设计 |
4.3.1 网络监听模块 |
4.3.2 系统调度模块 |
4.3.3 重定向处理模块 |
4.3.4 缓存管理模块 |
4.3.5 数据库日志模块 |
第5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运行与开发环境 |
5.2 网络监听模块的设计 |
5.2.1 请求信息数据结构 |
5.2.2 数据包捕获分析实现 |
5.3 系统调度模块的设计 |
5.3.1 缓存资源信息结构 |
5.3.2 哈希表组织结构实现 |
5.3.3 资源替换算法的实现 |
5.3.4 过期检测机制实现 |
5.4 重定向处理模块设计 |
5.5 缓存管理模块的设计 |
5.5.1 资源缓存实现 |
5.5.2 响应信息数据结构 |
5.6 数据库日志模块的设计 |
5.7 系统资源缓存加速过程 |
第6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分析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重定向与缓存加速测试 |
6.3 Web资源的延时测试 |
6.4 镜像监听和SQL数据库日志测试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概述 |
2.1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界定 |
2.1.1 资源 |
2.1.2 电子资源 |
2.1.3 数字资源 |
2.1.4 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比较 |
2.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特点 |
2.2.1 共性 |
2.2.2 个性 |
2.3 数字资源的分类 |
2.3.1 按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 |
2.3.2 按照数字资源的来源划分 |
3 学校特色与数字资源的配置 |
3.1 高校特色与数字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
3.1.1 基于学科门类的资源配置 |
3.1.2 基于学科层次(级别)的资源配置 |
3.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配置与优化策略 |
3.2.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配置现状 |
3.2.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配置的原则 |
3.2.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 |
3.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购置 |
3.3.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
3.3.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原则 |
3.3.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流程 |
3.3.4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评价体系 |
4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 |
4.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
4.1.1 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现状 |
4.1.2 影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原因 |
4.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评估 |
4.2.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评估原则 |
4.2.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评估方法 |
4.2.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评估指标 |
4.3 提高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
4.3.1 技术层面 |
4.3.2 管理层面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
2.1.1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
2.1.2 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
2.1.3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 |
2.3 网络信息资源的导航与应用 |
2.4 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
2.4.1 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
2.4.2 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 |
2.5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要面对的问题 |
第3章 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读者网络信息资源需求的变化 |
3.1.1 多样性 |
3.1.2 时效性 |
3.1.3 多元性和电子化 |
3.1.4 价值性 |
3.1.5 主动性 |
3.1.6 便捷性 |
3.2 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网络信息资源匮乏、经费紧张 |
3.2.2 领导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视不够 |
3.2.3 缺乏特色资源 |
3.2.4 网站建设不完善 |
3.2.5 缺乏网络信息专业人才 |
3.2.6 网络信息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
3.3 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3.1 丰富馆藏 |
3.3.2 拓展信息服务方式 |
3.3.3 满足读者信息需求 |
3.3.4 促进其他业务的开展 |
3.3.5 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
3.4 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经验的借鉴 |
3.4.1 以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
3.4.2 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
3.4.3 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 |
3.4.4 经验总结 |
第4章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
4.1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图书馆基本现状 |
4.1.2 存在的问题 |
4.1.3 原因分析 |
4.2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策略 |
4.2.1 设立专职机构 |
4.2.2 完善硬件设施 |
4.2.3 确立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总体原则 |
第5章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与方法 |
5.1 合理购置电子资源 |
5.1.1 购置原则 |
5.1.2 购置标准 |
5.1.3 采购模式 |
5.1.4 使用评估 |
5.2 充分开发免费网络信息资源 |
5.2.1 收集开放存取网络信息资源 |
5.2.2 整合试用数据库资源 |
5.2.3 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
5.3 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
5.3.1 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
5.3.2 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的流程 |
5.4 建立学科导航体系 |
5.4.1 学科导航体系建设的原则 |
5.4.2 学科导航体系建设的流程 |
5.5 建立教学资源库 |
5.6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
5.7 加强用户教育 |
5.8 完善图书馆网站内容建设 |
5.9 提升馆员素养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NET技术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1.1 技术可行性 |
2.1.2 经济可行性 |
2.1.3 运行可行性 |
2.1.4 法律可行性 |
2.1.5 其他可行性支撑 |
2.2 建设原则与目标需求分析 |
2.2.1 系统建设原则 |
2.2.2 系统建设目标 |
2.3 系统总体业务需求分析 |
2.4 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
2.4.1 用户管理需求分析 |
2.4.2 网络故障管理需求分析 |
2.4.3 网络配置管理需求分析 |
2.4.4 网络性能与安全管理需求分析 |
2.5 教学资源使用需求分析 |
2.6 教学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
2.6.1 教学资源录入与发布需求 |
2.6.2 教学资源审核需求 |
2.6.3 其它管理模块 |
2.7 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
2.7.1 .NET 集成开发技术分析 |
2.7.2 C#与.NET Framework 分析 |
2.7.3 SQL SERVER 数据库分析 |
2.8 系统非功能性的需求分析 |
第三章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4 系统详细设计 |
3.4.1 系统数据流设计 |
3.4.2 教学资源管理功能设计 |
3.4.3 系统基本管理功能设计 |
3.4.4 系统用户管理功能设计 |
3.4.5 资源数据的分类标准设计 |
3.4.6 教学资源的数据交换设计 |
3.5 教学资源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3.5.2 数据库表设计 |
第四章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及运行的实现环境 |
4.1.1 系统开发环境 |
4.1.2 系统运行环境 |
4.1.3 系统硬件配置环境 |
4.2 系统开发开发原则 |
4.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4.3.1 公共目录资源管理的实现 |
4.3.2 审核教学资源管理的实现 |
4.3.3 管理已审核教学资源的实现 |
4.3.4 公共资源区管理的实现 |
4.3.5 教学资源库管理实现 |
4.3.6 教学资源系统设置实现 |
4.3.7 资源类型设置实现 |
4.3.8 资源上传控制的实现 |
4.3.9 资源服务的实现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数字资源共享的典型模式 |
1.3.2 国内数字资源共享理论研究和典型模式 |
第二章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相关内容概述 |
2.1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 |
2.1.1 教学资源的概念 |
2.1.2 数字教学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
2.1.3 数字教学资源的特点 |
2.1.4 本研究中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界定 |
2.2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
2.2.1 资源共享的含义 |
2.2.2 资源共享概念的发展 |
2.2.3 共享模式的含义 |
2.3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 |
第三章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 |
3.1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内容及方法 |
3.1.2 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统计 |
3.2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现状 |
3.2.1 数字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及获取手段 |
3.2.2 资源建设现状及师生对资源的需求 |
3.2.3 教学资源的共享及交流状况 |
3.2.4 师生的资源设计及开发能力状况 |
第四章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4.1 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
4.1.1 网格概念及特点 |
4.1.2 网格技术在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管理中的应用 |
4.1.3 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
4.2 精品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4.2.1 同一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4.2.2 从校内到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4.2.3 从区域内到区域间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4.3 集中分布式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4.3.1 成功案例分析 |
4.3.2 集中分布式共享模式的提出 |
4.4 基于第三方的集中分布式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
4.4.1 第三方机构的提出 |
4.4.2 基于第三方的共享模式的提出 |
4.4.3 共享模式构建思路 |
4.4.4 共享模式解读 |
第五章 促进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策略 |
5.1 借助第三方结构,保障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
5.1.1 建立资源共享的补偿手段和市场机制 |
5.1.2 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种类 |
5.2 提高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享的能力及主动性 |
5.2.1 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素养 |
5.2.2 建立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 |
5.3 协调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共享良性发展 |
5.4 建立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
5.4.1 系统需求分析 |
5.4.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
5.4.3 共享平台开发环境 |
5.4.4 共享平台主要功能管理 |
5.5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调查问卷(教师卷) |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论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一)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 |
1. 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太少总量不足 |
2. 传输数字化信息的网络技术落后 |
3. 高校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加工问题较多 |
4.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差距较大 |
(二)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机遇 |
1. 意识加强 |
2. 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越来越多 |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与原则 |
(一)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
1. 高校数字图书馆是数字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
2. 数字图书馆是文献资源保障的先进平台 |
(二)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
1. 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 |
2. 开放性与集成化原则 |
3. 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 |
4.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
5. 发展性与创新性原则 |
6. 共建性与共享化原则 |
三、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的对策 |
(一) 完善硬件设施, 优化网络环境 |
(二) 建立具有馆藏特色的重点学科数据库 |
1. 建立专业、专题特色数据库 |
2. 建立学位、会议论文特色数据库 |
3. 建立光盘、音像特色数据库 |
(三) 合理引进数字资源 |
1. 内容与类型 |
2. 检索系统和存取技术 |
3. 使用频率和并发用户 |
4. 与其它数据库的链接和整合 |
(四) 加强虚拟馆藏建设 |
四、镜像站点—校园网上的新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esourceSync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步研究[D]. 曹迪. 郑州大学, 2018(12)
- [2]“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3]南昌地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D]. 乔雪. 南昌大学, 2014(01)
- [4]开放教育资源(OER)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中外比较研究与实践探索[D]. 杨满福. 南京大学, 2014(08)
- [5]HTTP缓存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全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6]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D]. 黄靖靓.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7)
- [7]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 李丽.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8]基于.NET技术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9]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 刘晓林. 徐州师范大学, 2011(07)
- [10]论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J]. 马力晖,常亚波.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