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成道宫与“活死人之墓”

重阳成道宫与“活死人之墓”

一、重阳成道宫与“活死人墓”(论文文献综述)

赖全[1](2018)在《论江南市镇经济与龙门派之关系》文中认为市镇经济在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得到跨越式大发展。龙门派以王常月为发端盛行于江南,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镇经济的深度影响,显露出宗教发展与地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一,市镇经济的兴盛产生了富商阶层,而富商阶层为江南龙门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第二,江南龙门派形成了"以宗坛为中心,以下院为辐射点"的宗教网络,这种宗教网络与江南市镇的地域分布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第三,以闵一得为代表的龙门高道提出了道教"医世"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大量富商加入龙门派的历史事实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

邹虎[2](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提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梁淑芳[3](2017)在《论马钰在关中的修道与传教生活》文中研究指明全真道的创教祖师王重阳,於金大定七年(1167)中元後一日,与马钰契遇於范明叔家之怡老亭,言谈之间,马钰心悦诚服,因此邀请重阳至家中,爲他建造庵堂,取名"全真"。其後陆续收了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爲徒,乃着名的"全真七子"。大定九年(1169)九月,王重阳带领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四大弟子离开山东,前往陕西弘道,未料次年正月初四,仙逝於汴梁的王氏旅店。这时身爲"七子"中唯一得道的马钰,不得不扛起全真道弘扬与传承的重责大任。透过本文,可以明白马钰在祖师仙逝之後,如何於关中筑庵苦修三年,服丧期满,马钰手书"祖庭心死",过着"斗贫"的生活。待离开环堵,马钰除了印行《全真集》,还在陕西终南一带广开教门,履行"劝十方父母舍俗修仙"的承诺,所以关中堪称爲马钰修道与传教成绩最显着的地方之一。

孟浩霄[4](2016)在《赵秉文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代中后期,赵秉文主盟文坛,享有盛誉。他在诗、文、书、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全才。尤其他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苍劲雄强,挺拔潇洒,当时就与金代名家任询、党怀英、赵沨、王庭筠等相抗衡。不过一直以来,大家对赵秉文的书法关注不够,相对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来看,当前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本文着手于赵秉文的书法研究,那么单单从书法技艺的角度去审视他的整个艺术水准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深入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且结他的书学思想以及他的书法风格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研究。由于赵秉文书法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初步的状态,学界各方面对其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那么这也给本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研究困难。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要着手于搜集赵秉文相关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一方面要结合赵秉文整个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学术理论,从大的时代背景入手去深入理解其书风以及书学思想。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是赵秉文生平以及古今学界对于赵秉文的研究现状,掌握这方面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赵秉文的相关思想,并且可以使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研究赵秉文的书学思想。由于赵秉文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书法大家,同时他也是金代当时的思想家艺术家。那么此节我们结合赵秉文的相关思想对他的整个书法研究进行透析会使我们整个研究获得全新的视角和理解;三是赵秉文的书风以及结合其书风对流传至今的佳作分析,这一部分工作有助于我们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其书法技艺以及其书学思想,其中包括早期书风、中晚期书风,此部分结合金代书法发展的大环境,利用图片对比分析法来说明赵秉文的书法渊源及书法风格特色;四是赵秉文书史地位和影响,最后还附录有赵秉文年谱、书法作品一览表、诸家评论,以求完整详细。

曹辉[5](2016)在《碑铭所见蒙元关中民族与文化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关中既是中华民族定居最早的地区之一又是中国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着“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赞誉。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享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在天府之地的关中平原上曾经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如汉族、女真、契丹、蒙古以及外来的回回等民族。特别是在蒙元王朝统治时期,随着丝绸古道的再次畅通,民族交往愈加频繁,除了本土的中原民族交往日益密切之外,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而来的其他民族也在关中扎根,中外民族交流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随着民族交流的日益深入,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也更加日益显着,民族界限也愈加模糊,民族通婚现象时有发生。民族间交往的层次更加宽泛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向发展,儒家的孔孟文化、道家的积极入世以及外来的伊斯兰和基督教文化在关中地区并行发展。在蒙元政权的支持下,多元文化在关中盛行,是继汉唐文化之后又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王毅[6](2015)在《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真教大行于金元两代,是道教中非常重要的宗派,后世产生了不少以全真宗师为描写对象的传记体小说,以《七真祖师列仙传》、《七真因果传》、《金莲仙史》、《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等作品为代表,笔者通过对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的研究,就小说中的描写与史实相互对照,同时全面分析小说的文体特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考察全真教与小说的互动关系。从文体上看,全真教传记体小说别具一格。有的采用图文结合的写作方式,使人耳目一新,反映了全真教不断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如《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在叙述全真教的宗师们的相貌以及生平事迹时附上各自的画像,形态各异的画像展现出人物丰富饱满的个性特征,使道教神仙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力求真实,借鉴史传的叙事传统,然而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其传奇经历的时候,又增加许多作者主观的夸张和想象,有利于弘扬全真教义及全真教在民间的更广泛传播。在道教传记小说的发展史上,突破了单纯以宣扬教理为要旨的枯燥无味的叙事传统。全真教传记体小说,也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虚构的关系,作者一方面记录全真教的创立和真实的人物事迹,力求做到确凿可信,使故事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在小说的叙事因素中加入想象和虚构,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和具有个性,故事情节更有趣和生动。在思想内涵上,全真教传记体小说主要宣扬性命双修的修炼宗旨和功行具备的修行观念。“三教合一”的主张在小说中也有很多的表现。在艺术特色上,《七真祖师列仙传》、《七真因果传》和《金莲仙史》已经具备了较成熟的小说形态,在人物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俚语,兼有插科打诨的腔调,使得作品基调诙谐幽默,大大弱化了小说的宗教色彩。此外,小说中还大量使用莲、桃、寺庙等意象,强化小说的表现力,为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同时小说中穿插了不少的诗、词、曲等韵文,反复阐述全真教的修炼思想和方法。

吴端涛[7](2014)在《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 ——以宫观、壁画及祖师形象为对象》文中研究说明直到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之后,全真教才正式开启了在山西地区的势力扩张之路。至尹志平等第三代继任掌教之时,组织制度、祀神体系等均发展成熟,并凭借强大的教团势力对该地区的区域社会与文化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宫观建设的形制与规模,还是其中壁画制作的结构及技巧,以及对祖师形象的宣传与塑造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宗教介入视觉艺术的勃勃雄心。第一章分别从区域分布、修建时段与殿堂设置三个方面展开对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宫观建设的讨论。对搜集的198所宫观的分布位置及修建时间进行归纳与整理,并通过对资料库中殿堂设置的祀神情况分析,来反思其在继承与创新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祀神体系。并整理了起废与新建两种修建模式,最后将修建理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将立观度人纳入修道阶梯所产生的助推力量以及全真教教义上的“有为”观及复归道教传统的思路确立促成了全真宫观的鼎盛发展。第二章则具体到一座宫观之中,以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为例,探讨重阳画传的叙事结构以及其宗教性传达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第一节对重阳殿壁画的叙事性及图文结构进行分析,分别从时间、视角和结构三个方面定义了壁画的叙事性。并注意到了壁画中存在图像与榜题之间的不对应问题,具体表现为图大于文、文大于图、图文不对等方式,并因为图文之间的相互修正而体现出“涵化”的特征。在第二节中,对地狱场景的图文结构及文本来源进行了探讨,并借用罗兰·巴尔特的“刺点”概念,从宗教艺术的接受角度进行了阐释。同时,具体到单组图像,用画中画的理论进行了图像分析。第三章则以重阳殿壁画中的孙不二形象为例,来探讨祖师形象的历史塑造问题。第一节从图像志层面辨识了壁画中的孙不二形象,并注意到其在壁画中的出现与消失的问题。第二节则从性别角度入手,分析孙不二的女性身份对其形象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并将孙不二因性别所产生的度化困难、从“未之纯信”到“决然入道”的态度转变,以及登真之后的出现的男装像及其原因分别进行了探讨。第三节则从女冠中寡妇与妓女两个特殊群体来分析当时影响孙不二形象变化的整体语境,这种复杂性引发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并影响到了孙不二形象的文字描述与图像表现。

王磊[8](2009)在《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历史地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它独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道教的滋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故而关中的道教在整个道教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中的道教历史成为道教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深入研究现代关中地区的道教历史和文化,明确关中地区道教建筑的遗存现状,对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关中地区的道教文化和道教遗存建筑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道教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性宗教,道教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教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的道教建筑在我国传统民族建筑中也占着重要的一席,且具有自身鲜明的宗教特点。只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道教建筑的研究是有限的,这与我国现今遗存的道教建筑的客观局限性有着莫大的关系,也是道教建筑研究的一大缺憾。本文欲在道教建筑有限的遗存资源基础上,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现代关中地区为研究的地理背景,以关中地区遗存的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关中地区道教滋演发展的历史,道教遗存建筑的分布规律、建筑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冀能为以后更为深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概述关中地区道教传播发展的历史,分析研究现代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关中地区是道教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而关中道教起起伏伏的发展历史也可视为整个道教历史发展的缩影。一直以来,道教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就比较密切,明清以后道教更是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道教的世俗化使得简易的乡野道教建筑林立,成为现代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对相关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共有239处,其中宋代建筑1处,元代建筑10处,其余均为明清建筑,且以清代建筑为主。分布规律大致为:乡村居多,大概占到全部遗存建筑的86%;主要集中在关中的东、西部,即今天的宝鸡和渭南地区,分别有78处和81处,占全部遗存建筑的67%;此外,还形成了以道教名山为中心的十大着名道教建筑群等。这些道教遗存建筑的总体布局基本上都是遵循道教建筑的传统布局形式,即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轴线上布设主要的建筑,东西两侧安排附属建筑等。三、分析道教遗存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遗存建筑的保护原则,论述现代关中地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开发的意义。道教建筑同其他的建筑一样,有着它固有的历史存在价值,是道教历史发展的有力证明。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化表现方式之一,在它的建筑选址、建筑布局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无处不体现着它独特的宗教思想,在宗教建筑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对于道教遗存建筑的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明确保护原则,运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对道教遗存建筑予以有效的保护,并在保护好这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道教建筑资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方式、方法,使它们更好的服务于现今社会。

刘永海,肖蔚寅[9](2007)在《论元代道教典籍的抄写与刊刻——以仙传和宫观山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元代道教典籍数量众多,仅收入《道藏》的道教仙传和宫观山志就有30多种。尽管印刷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手抄的道教典籍仍然存在。元代道教典籍的刊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道藏》本道教典籍的刊刻,一是单行本道教典籍的刊刻。

陈旭[10](2006)在《全真祖庭重阳宫》文中认为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大都对“活死人墓”和王重阳耳熟能详,历史中的人事离我们很遥远,但王重阳的遗迹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它就是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王重阳修行于此,归葬于此,因此也成为道教全真派的祖庭。

二、重阳成道宫与“活死人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阳成道宫与“活死人墓”(论文提纲范文)

(1)论江南市镇经济与龙门派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南龙门派之发展及其商民支持
二、道观网络与江南市镇的地域分布
三、市镇经济与龙门派教义革新

(2)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一、文字书写传承
        二、前代字书贮存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四、借字
        五、新造俗字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参考文献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3)论马钰在关中的修道与传教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马钰在关中的修道
三、马钰在关中的传教生活
四、结语

(4)赵秉文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当前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及难点
第一章 赵秉文生平及研究述评
    第一节 生平述略
        一、初入京城
        二、明昌党事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近代之前对赵秉文的述评
        二、近现代关于赵秉文的述评
第二章 赵秉文的书学思想
    第一节 广取博收的书学意识
        一、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二、书学思想中的理学态度
        三、书学中的儒士风格
        四、转益多师
    第二节 推崇鲁公追求豪放的书学理念
    第三节 强调学养注重人品的书学思想
第三章 赵秉文的书法风格
    第一节 早期书风
        一、幼年诗书法子端
        二、早期出入颜鲁公
    第二节 中晚期书风
        一、超妙入神师米芾
        二、豪放直追黄庭坚
第四章 赵秉文的书法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赵秉文的书法地位
    第二节 赵秉文书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赵秉文年谱
    附录B 赵秉文书法作品一览表
    附录C 诸家评论
致谢

(5)碑铭所见蒙元关中民族与文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蒙元关中社会概况
    一、自然环境
        (一) 地理特征
        (二) 气候和水文
    二、社会概况
        (一) 历史传承
        (二) 社会经济
    三、人口与分布
第二章 蒙元关中碑志概况
    一、墓志
    二、碑刻
第三章 碑铭所见蒙元关中民族关系
    一、民族与分布
    二、民族政策
    三、民族关系
        (一) 异族婚普遍
        (二) 民族认同
        (三) 入仕
第四章 碑铭所见蒙元关中婚姻习俗
    一、婚姻形式
    二、婚俗礼仪
    三、婚姻特点
第五章 碑铭所见蒙元关中宗教发展
    一、道教
        (一) 大道教
        (二) 楼观道
        (三) 全真教
    二、佛教
    三、外来宗教
        (一) 也里可温
        (二) 伊斯兰教
第六章 碑铭所见蒙元关中儒学及其影响
    一、蒙元关中儒学复兴及发展
    二、儒学对关中社会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全真教概说
二、全真教传记体小说概况
    (一)《金莲正宗仙源像传》
    (二)《七真祖师列仙传》、《七真因果传》
    (三)《金莲仙史》
三、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图文结合的书写方式
    (二)史传笔法的传承和创新
    (三)在道教传记体小说中的地位
四、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的思想内涵
    (一)性命双修的修炼宗旨
    (二)功行具备的修行观念
    (三)“三教合一”在小说中的表现
        1.全真教和佛教
        2.全真教和儒教
五、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风格
    (二)意象运用
        1.莲花的意象
        2.桃的意象
        3.寺庙的意象
    (三)小说中的诗词
六、全真教传记体小说史实考
    (一)虚实结合的宗教历史
    (二)虚构历史的艺术功能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 ——以宫观、壁画及祖师形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插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三 研究现状、思路及问题
第一章 蒙元时期山西地区的全真教宫观建设
    第一节 全真宫观的区域分布
        一 区域分布
        二 山西兵势及宗教状况
        三 洞天福地理念下的宫观地形选择
    第二节 全真宫观的建设时段
        一 建设时段
        二 全真教领导人在山西的布道设教
        三 皇权对全真教的支持与压制
    第三节 全真宫观的殿堂设置及修建理念
        一 继承与创新:全真宫观的殿堂设置
        二 宫观修建的两种方式及立观度人的逻辑关系
        (一)起废与新建:宫观修建的两种方式
        (二)立观度人:神人关系、修道阶梯与宫观修建的逻辑关系
        三 宗教理念转变对传道布教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全真教艺术形象的图文结构及宗教传达——以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为例
    第一节 重阳殿壁画的叙事性及图文结构
        一 重阳殿壁画的叙事性研究
        (一)体现叙事性的重阳殿壁画
        (二)重阳殿壁画的叙事空间研究
        二 重阳殿壁画中榜题与绘画的关系
        (一)榜题与图像:图文涵化
        (二)图文之间的相互修正所引发的问题
    第二节 重阳殿壁画的宗教性传达
        一 “刺点”:重阳殿壁画中的地狱场景
        (一)地狱场景的图文结构及文本来源
        (二)作为“刺点”的地狱场景
        二 《叹骷髅》:画中画的生死图景
        (一)作为画中画的《叹骷髅》
        (二)生死对偶
        小结
第三章 祖师形象的历史塑造——以孙不二为例
    第一节 重阳殿壁画中孙不二的出现与消失
        一 重阳画传中的 14 组孙不二形象
        二 重阳画传中孙不二形像的消失
        三 全真道士们的文化立场对“七真”体系的影响
    第二节 孙不二的登真之路与其形象演变
        一 《看彩霞》之巧度孙仙姑:因性别所引发的度化困难
        二 孙不二的度化之路:从“未之纯信”到“决然入道”
        三 登真之后的孙不二形象:男装像与女丹功
    第三节 从女冠群体看孙不二形象的产生
        一 入道修行的基本模式及入道原因
        二 入道与守节的折衷:小议寡妇入道的相关问题
        三 妓女入道:对女冠身份的再认识
    小结
结语
附录 1:蒙元山西地区全真教宫观资料整理(共收录 198 所)
附录 2:重阳殿壁画图文分析
附录 3:六种文本中度化情节的叙事顺序比较
附录 4:重阳画传中图、文叙事空间
附录 5:五种不同文献中的孙仙姑
附录 6:金元时期全真女冠信息统计
附录 7:金元全真道年表
附录 8:全真教历任掌教
参考文献
致谢

(8)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关中地区道教发展历史概述及道教遗存建筑研究
    第一节 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产生、传播、发展概况
        一、原始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关中道教发展传播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数量统计及分布规律
        一、道教建筑的由来
        二、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数量统计
        三、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分布规律
    第三节 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建筑布局与建筑艺术
        一、道教建筑的建筑布局发展概述
        二、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建筑布局类型
        三、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建筑艺术
第三章 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保护及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道教建筑的价值
        一、道教建筑的历史存在价值
        二、道教建筑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保护
        一、道教遗存建筑的现状
        二、道教遗存建筑的保护
    第三节 关中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关中地区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二、关中地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重阳成道宫与“活死人墓”(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江南市镇经济与龙门派之关系[J]. 赖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12)
  • [2]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3]论马钰在关中的修道与传教生活[J]. 梁淑芳. 全真道研究, 2017(00)
  • [4]赵秉文书法研究[D]. 孟浩霄. 河南大学, 2016(06)
  • [5]碑铭所见蒙元关中民族与文化初步研究[D]. 曹辉. 西北大学, 2016(05)
  • [6]全真教传记体小说研究[D]. 王毅.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7]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 ——以宫观、壁画及祖师形象为对象[D]. 吴端涛.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8]关中地区道教遗存建筑的历史地理研究[D].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6)
  • [9]论元代道教典籍的抄写与刊刻——以仙传和宫观山志为例[J]. 刘永海,肖蔚寅.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04)
  • [10]全真祖庭重阳宫[J]. 陈旭. 陕西林业, 2006(S1)

标签:;  ;  ;  ;  ;  

重阳成道宫与“活死人之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