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

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

一、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黄天一[1](2021)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区域产业变革和重大工程项目迫切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对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目标设计质量,长期以来,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难以适应职业需求是当中的主要症结之一。鉴于现有工程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多关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门针对培养目标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需求、培养目标设置现状、用人单位看重的员工能力与培养目标规定的人才规格要求之间的关联关系等方面为关注点,开展地方高水平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研究。本文在充分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招聘公告和培养目标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归纳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程管理类硕士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基于雇主满意度调查和新员工能力自评调查结果,运用质量功能展开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出工程管理类硕士生人才规格要素重要度,并尝试对K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改进。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采用语义分解与要素提取相结合的文本研究方法,以招聘公告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建筑业、制造业、能源矿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4个有用人需求的典型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现状。其次,构建了工程管理类硕士培养目标分析的三级类目体系,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地方高水平大学、部属大学和普通大学工程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并与用人单位能力需求相对比,定性分析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的不足之处。最后,选取了13家有工程管理人才需求的企业为样本,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网络问卷,调查他们对新入职从事工程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物流规划等工作的员工的满意度,同时调查了新入职员工对自身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自我评价。基于调研结果,运用质量功能展开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工程管理人才规格要素重要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K高校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李欢[2](2020)在《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严重的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布什政府倡导建立新的“世界标准”。随后,一些教师协会和着名研究机构研制了全国学科课程标准,各州根据自愿性原则建立了各州标准,并引起了一系列核心要素的变革。学者称之为“基于标准的改革”,特指由标准的开发和实施而引发的整个教育系统及核心要素的变革,这些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评价和绩效问责等。具体到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其标准改革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分别为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标准改革和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改革时期。其中,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改革以2012年全国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联盟主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irectors of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NASDCTEC)和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基金会(National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 Foundation,NCTEF)联合颁发的《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简称《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为启动标志,目前已有3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正式采用。共同核心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各州在“成功的生涯与技术教育项目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哪些核心知识和技能”这一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它是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标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对各州标准改革的反思与重构。这决定了美国共同核心标准的改革既继承了以往标准改革的某些特征,又在吸取以往标准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法。为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并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我国自2010年开始启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标准在开发和实施中逐渐显现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研究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标准改革的已有理论,分析美国共同核心标准开发的理论基础、开发机制和实施路径,并尝试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反思与重构的角度分析了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背景,主要结合内外因分析,从美国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四方面因素以及标准开发存在的问题探讨标准开发的背景。并指出面对联邦政府与地方教育权力之争,美国通过标准改革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论证,最终选择以州际合作的模式共同研制、规划和实施共同标准。第二章从结构与特性的角度剖析了共同核心标准的主题框架和基本要素,试图以共同核心标准的三维具体目标、三项指导原则、三级内容框架为基本出发点,详述标准的基本内容、呈现模式、作用机制,重点阐明标准的框架与内容。第三章从定位与规范的角度分析了标准的开发机制。美国以研制高质量高水平的共同核心标准为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起点,因此,该部分分析了共同核心标准的组织主体、开发基础、技术流程等主要构成要素。第四章从高效与适切的角度探讨了共同核心标准的实施路径。标准的实施以谋求价值共识为实施前提,以开展匹配研究为实施基础,以开发学习项目为实施关键,以推动绩效问责为实施保障,加快共同核心标准在各州生涯与技术教育机构中的贯彻和实施。第五章从归纳与总结的角度厘清了共同核心标准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主要从开发理念、开发主体、开发机制、实施策略四个方面出发,以培养目标、标准框架、开发主体、技术手段、培养模式、绩效问责为主题分析标准开发中的经验,从教育权利、标准共识、资源配置三个向度归纳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不足。第六章从比较与反思的角度对比了中美两国的专业教学标准,主要从结构框架、开发机制、实施路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标准开发中的问题,并指出可能的改革建议。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赵娇[3](2020)在《企业人才需求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有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我国IT行业迅速发展,每5年左右就会出现新的行业热点,技术迭代更新快,对专业人才的水平要求高、需求大。2017年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了1950万人,IT行业平均每年为社会创造15%左右的新增人才需求。大学及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年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仍无法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吻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专业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一份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大大提高人才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吻合度,实现学校与企业供需平衡。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归类和分析。然后,对绵阳及周边地区5所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分析当前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再收集了绵阳及周边地区5所同类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文本进行全面整理、分析,找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对5所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一线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要求等是否良好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编的《在校生调查问卷》(见附件1)、《毕业生调查问卷》(见附件2),以及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校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授的专业技能接受程度和实用程度;追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并搜集毕业生就业对口和不对口的原因等,从而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再编制了《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见附件3),调查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及各岗位的能力需求。最后,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建议。首先,本研究中被调研的5所学校均响应政府号召,制定了单招人才培养计划,甚至有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全部为升学,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由之前的培养企业需要的初中级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企业需要的初中级技能人才为主,培养高职学校所需的升学人才为辅的定位偏差问题。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被调研的5所学校,有2所学校没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所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企业调研,1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使用时间超过5年,1所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更新时间为2016年,但内容与行业现状存在脱节现象。与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交谈发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等在教师和学生中并不是很明确。综上所述,人才培养存在方案粗略、关门写方案、方案更新不及时、方案精神推广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其次,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发现仅有宜宾市A职业学校的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绵阳市C职业学校的网络基础与安全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符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其余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涉及的岗位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或多或少都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这是由于企业人才需求综合性较强,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粗略、方案制定不经过深入的企业调研以及方案制定后没有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更新而及时更新等原因,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再次,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才需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存在能力递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并让教师和学生知晓,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教学任务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研究最后,笔者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给出了建议,可操作性强,希望对专业建设有所帮助,切实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张军广[4](2019)在《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无论是非洲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发展,还是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都必须和当地政治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传统、教育政策等因素相适应。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前提,本研究以促进非洲孔子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增强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聚焦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师资建设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宏观呈现全球背景下非洲孔子学院当前的发展状况、特色和面临的挑战;依据组织变革中的内外驱动力等有关理论,对影响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社会文化、教育生态、汉语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等进行较深入的中观分析;微观上,通过深度剖析肯尼亚孔子学院发展及本土汉语教师学习、从教和成长的典型个案,探究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之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非洲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但也存在因环境特殊、需求快速增长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如何进一步取得所在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推动汉语进入所在国大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本土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观上看,非洲孔子学院对本土汉语人才培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学历层次、课程设置和教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民众学习汉语的多样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本土化发展特色,但所在国家的社会状况、经济条件、多语环境、社会文化及教育传统等问题也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容、形式及层次提出了更多样化的要求。微观分析发现,受当地教育环境及现有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影响,本土汉语教师成长面临着从专业选择、语言学习、就业到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困难。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过程。基于自身的职能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非洲孔子学院需要从被动适应式发展转向主动内涵式发展,推动汉语进入当地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本土汉语师资标准、教育体系及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汉语及孔子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树立孔子学院“汉教”品牌。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途径,但鉴于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及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复杂性,探索适合非洲场域的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和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道路,任重而道远!

甘成君[5](2019)在《“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分析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论述实施的措施:调研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与企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构建"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陈江燕[6](2019)在《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应用进一步扩大,为人力资源市场释放更多就业机会,刺激着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发展。然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起步晚、教学资源有限、生源质量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与其他教育层次的难以对等竞争。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作为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调查研究法、大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专业建设现状、学生成才需求、工业机器人企业及市场人才需求现状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本研究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借助各种手段搜集梳理广东省30所中职学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数据信息;二是分层抽取10所中职学校对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人分别进行实地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三是分层抽取10所中职学校分别对860名在校生和20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四是对70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含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15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12家、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43家;五是利用爬虫技术从各大招聘网站搜集7690条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招聘信息的大数据,并利用文本聚类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本研究在分析调查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分别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基础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维度对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原因。最后,本研究在对问题归因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国家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给出四项具体对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要求和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和衔接模式;在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上给出三个建议: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基础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刘琪[7](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吴玺玫[8](2019)在《高职教育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逻辑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高职教育产业工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调研和思考,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逻辑起点,分析了优秀产业工人培养的逻辑路径,阐释了优先产业工人培养的逻辑归宿,以不断提高培养适合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综合型、技能型优秀产业工人的质量。

罗碧慧[9](2019)在《基于企业视角的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以LED照明行业技工人才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兴起己有十几年,是一种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可实现企业、学校与毕业生“三赢”,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证明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兴起至今,在教育界尤其是职业教育界受到广泛的欢迎,然而在企业界,却至今还未得到大范围应用,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矛盾。让人不禁要思考,影响该模式在企业界应用的因素有哪些?为此,本论文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对中职水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当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本论文首先采用文献调查法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再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企业对于该模式的了解与需求,并对企业家采用访谈法深入了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有哪些困难,从而提炼出制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当中应用的影响因素。为将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论文选取了广东省支柱产业及高新科技产业---LED照明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选取了一家已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大型LED生产制造企业作为案例,并以LED照明这个行业作为职业群的需求群体的例子,分析探讨如何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开展应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本论文的研究可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特色支柱经济相结合培养人才的一个范例,该研究结果可供其他新兴产业和其他企业作为应用参考,有助于中职学校积极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在企业当中的应用能起到促进作用。

姚烨[10](2018)在《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教育顺应时代需求,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相应推进课程改革的共同的发展趋势,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和各学科知识的结构变化,而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应是根据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分别在1980年、1986年、1991年、1997年和2003年进行修订,这五套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观念、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为了更全面使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论证法、专家问卷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讨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体系,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论文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从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课程设置定位不仅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提出的要求,而且也要考虑中学体育教学新概念的理解相一致,特别是中学教学目标适应体育教育的需要。其次,体育培养目标是国家根据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依据《课程方案》精神,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五个目标。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三类专业课以方向目标,达到了《课程方案》所规定了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要求。第三,根据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育的需求,在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是实现目标与规格的具体体现。本论文研究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的课程设置入手。构建了体育教育专项术科课程按类培养体系,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六类必修类课程方向,三类辅修类课程方向,三类公选类课程方向,初步解决了课程设置按类培养存在的问题,达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必须要求。最后,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是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体育术科课程更是起到了体育教育的根本和特色。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术科课程按类培养框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初步确定了各类术科课程学时量,学分安排,使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对接,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要求,使术科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为术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程管理硕士教育是现代工程建设的有力支撑
        1.1.2 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
        1.1.3 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仍需加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方高水平大学
        2.1.2 培养目标
        2.1.3 人才规格要素
        2.1.4 社会需求及市场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文化资本理论
        2.2.3 KAQ人才培养理论
第三章 就业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规格的需求现状分析
    3.1 招聘公告选取及分析方法
        3.1.1 招聘公告选取
        3.1.2 招聘岗位要求要素提取和归纳
        3.1.3 招聘岗位层级划分
    3.2 市场需求调查结果
        3.2.1 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
        3.2.2 招聘岗位层级分布
    3.3 培养目标设计启示
第四章 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4.1 培养目标选取及分析方法
        4.1.1 选取培养目标
        4.1.2 制定内容分析类目体系
        4.1.3 效度和信度检验
    4.2 培养目标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知识目标
        4.2.2 技能目标
        4.2.3 素质目标
        4.2.4 培养定位
    4.3 培养目标问题诊断及改进建议
第五章 培养目标改进案例分析
    5.1 调研设计
        5.1.1 问卷设计与试测
        5.1.2 正式施测及样本数据分析
    5.2 培养目标设计质量屋模型构建
        5.2.1 质量屋规划
        5.2.2 关联矩阵与人才规格重要度求解
    5.3 K高校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改进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工程管理类岗位新入职员工雇主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 B 工程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应届生工作能力自评问卷

(2)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吁求开发和实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2.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与实施具有借鉴性
        3.研究者拥有《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经验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生涯与技术教育
        2.《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国际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3.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的目标和问题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反思与重构:《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背景
    (一)经济因素:劳动力开发与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
    (二)政治因素:奥巴马“中产阶级经济学”的推动
    (三)社会因素:追求社会多元与公平的社会导向
    (四)教育因素: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影响
二、结构与特性:《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主题内容
    (一)搭建由宽入专的结构框架
        1.生涯准备实践标准
        2.生涯群标准
        3.生涯通道标准
    (二)《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内容特点
        1.澄清内容标准与绩效标准
        2.规范行为动词与操作术语
        3.分设公共标准与专业标准
三、定位与规范:《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机制
    (一)组构专业性与多元化的组织机构
        1.内部联结:开发主体的共同协作
        2.外部联动: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
    (二)确立引领性与指导性的开发基础
        1.需求调研:标准开发的客观依据
        2.标准蓝本:标准框架的技术基础
    (三)采用结构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方法
        1.专业定位:标准开发的作用机制
        2.反馈优化: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
四、高效与适切:《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实施策略
    (一)以谋求价值共识为实施前提
        1.州级实施策略
        2.地区实施策略
        3.学校实施策略
    (二)以开展匹配研究为实施基础
        1.组织模式:第三方委托代理
        2.研究形式:信息化访谈研究
        3.标准分类:关键性要素抽离
        4.对照程式:二阶段对照分析
    (三)以改革学习项目为实施关键
        1.交叉对照:助力标准二次开发
        2.序列重构:推进课程框架改革
        3.专业发展:探索有效教学途径
        4.资格证书:转变实施评价指标
    (四)以健全绩效问责为实施保障
        1.数据保障:建构评价核心指标
        2.监测评估:优化标准实施流程
        3.差距定位:澄清年度绩效目标
        4.权责明确:规范绩效改进程式
五、归纳与总结:《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的经验与不足
    (一)《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开发的经验
        1.以生涯发展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立标准框架
        3.以利益主体为核心促进协同合作
        4.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反馈效率
        5.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创新培养模式
        6.以绩效问责为抓手推动质量提升
    (二)《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实施的不足
        1.教育自治权利弱化
        2.实施主体共识不足
        3.财政资源配置不当
六、比较与反思:《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中美两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共性与差异
        1.中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目标规格比较
        2.中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培养模式比较
        3.中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比较
        4.中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教学条件比较
    (二)《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1.以生涯发展为核心要求确立开发理念
        2.以专业群为呈现单位构建内容框架
        3.以协同创新为理念促进主体多元共建
        4.以信息手段为数据媒介提升工作效率
        5.以绩效问责为保障机制驱动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企业人才需求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政策依据
        2.相关研究
        3.现实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1.研究问题
        2.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三)企业人才需求
    (四)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关系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1.计算机专业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企业人才需求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三、方案内容分析
    (一)分析目的
    (二)分析对象
        1.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教师
        3.在校学生
        4.专业毕业生
    (三)分析过程
        1.问卷编制
        2.实施主体访谈
        3.受益主体访谈
        4.教学过程观察
    (四)分析内容
        1.方案内容分析
        2.方案实施分析
四、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
        1.学历需求
        2.需求更新周期
        3.技能证书需求
        4.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
五、问题及问题解决
    (一)两者的关系
        1.能力递减的关系
        2.相互制约关系
        3.相互促进关系
    (二)方案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偏差
        2.方案不完整
        3.关门写方案
        4.方案更新不及时
        5.方案推广不到位
    (三)规范方案内容的重要性
六、建议
    (一)方案撰写的建议
        1.方案制定的思路
        2.方案制定的建议
    (二)方案执行的建议
七、反思与结论
    (一)研究的不足
        1.样本代表性问题
        2.研究深度问题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
        1.孔子学院
        2.本土汉语教师
        3.汉语教师本土化
    (三)研究综述
        1.孔子学院发展研究
        2.汉语教师的职业素质
        3.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四)研究问题、内容与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1.组织变革理论
        2.跨文化传播理论
        3.外语教师教育理论
    (二)分析框架
三、“汉语热”下的非洲孔子学院发展态势
    (一)孔子学院全球建设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背景
    (二)先发地区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取向的重要参考
        1.亚欧美及大洋洲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成就
        2.亚欧美及大洋洲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困境与未来走向
    (三)当前非洲孔子学院的发展机遇、成就与挑战
        1.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机遇:中非合作
        2.非洲孔子学院取得的主要成就:规模效益
        3.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供需不平衡
四、本土化:非洲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前孔子学院时期汉语在非洲的传播经验
        1.发端:汉语的伴生性传播
        2.发展:汉语的学校传播
    (二)当前孔子学院在非发展的社会环境
        1.非洲的社会、语言和教育
        2.新时期中非合作过程中的语言和文化冲突
        3.本土化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基本逻辑
    (三)汉语教师本土化是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现状与成就
        2.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面临的困境
        3.本土汉语教师培养是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重要抓手
五、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个案分析
    (一)肯尼亚孔子学院及汉语教师本土化背景
        1.社会环境
        2.教育环境
        3.语言教育政策
    (二)肯尼亚汉语教学及教师需求
        1.专门用途汉语需求分析
        2.大中小学汉语教学及本土教师需求分析
    (三)肯尼亚孔子学院(课堂)的本土化发展
        1.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
        2.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
        3.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
        4.莫伊大学孔子学院
        5.内罗毕广播孔子课堂和鲁辛加学校孔子课堂
    (四)孔子学院中的本土汉语教师:个体成长的案例
        1.“我选汉语”
        2.“我去中国学习”
        3.“我回来教汉语”
        4.“我想回中国读博”
六、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建议
    (一)非洲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策略
        1.寻求差异化政策供给
        2.推动当地汉语教育政策变革
        3.优化应对挑战的对策
    (二)非洲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对策
        1.分步推进本土汉语教师标准建设
        2.协力构建本土汉语教师教育体系
        3.完善本土汉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招生简介(英文版)
附录 B 2018年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招生简章
附录 C Questionnaire(S4-7)
附录 D Questionnaire(S8)
附录 E 狮子小学问卷调查原始统计结果
附录 F 本土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 G 本土汉语教师访谈节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三)地方产业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调研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与企业人才需求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
    (三)构建“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体系
    (四)构建“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五)改革教学模式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七)完善“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1.“1+X”证书制度。
        2.课程考核。
        3.生产实习管理。
        4.实训基地管理。
    (八)完善“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校评价。
        3.企业评价。
三、“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成长
    (三)教学效果显着

(6)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诠释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
        二、中等职业教育
        三、人才培养目标
        四、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 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四、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数据准备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现状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
        一、调研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设计维度
        四、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和分析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六、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成才需求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
        三、在校生调查结果分析
        四、毕业生调查结果
    第四节 工业机器人企业人才需求
        一、调查目的及样本
        二、调查信度和效度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节 工业机器人市场人才需求
        一、调查目的及样本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类型表述随性化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层次重复交叉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规格淡化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缺乏针对性
    第二节 专业课程设置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构建不足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广泛
    第三节 专业教学基础建设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建设缺乏科学管理机制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第四节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策略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总要求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多主体要求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适应性要求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针对性要求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性要求
    第二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方向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类型定位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层次定位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规格定位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岗位定位
    第三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总体框架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达形式
    第四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模式
        一、“五年一贯制”中高衔接模式,采取纵向水平提升模式
        二、“4+2”中高衔接模式,采取横向水平提升模式
        三、“四三分段”中本衔接模式,纵横延伸模式
第五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的建议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内容
    第二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基础建设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第三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贯穿式”工学结合模式
        二、“三明治式”工学交替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二、中外合作办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四、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一、中方高校
        二、俄方高校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一、D项目基本信息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三、D项目培养方案
        四、D项目师资情况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高职教育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逻辑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工人培养现状: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
    1.1 当前产业工人培养的主要任务由高职教育承担
    1.2 高职教育产业工人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
    1.3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工人能力需求对接不紧密
    1.4 高职教育产业工人培养的教学体系不够系统完善
    1.5 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感不够强
2 对接需求、调整培养方案:优秀产业工人培养的逻辑路径
    2.1 更新理念, 重视培养产业工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2 对接需求, 合理设置与产业工人规格需求相适应的专业
    2.3 对接战略, 适时调整产业工人培养方案
    2.4 搭建平台, 拓宽优秀产业工人的成长发展通道
    2.5 注重评估, 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
3 动态过程的培养模式:优秀产业工人培养的逻辑归宿

(9)基于企业视角的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以LED照明行业技工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经济大环境背景
        二、LED照明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现状
        三、中职学校人才输出与专业设置现状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节 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中职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二、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三、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结构
        四、政府对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支持
第三章 制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问卷调查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与需求
        一、问卷指标设计
        二、问卷样本的收集
        三、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第二节 访谈法调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小企业应用的困难
    第三节 制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提炼
        一、校企人才供需信息交流因素
        二、校企双向选择目标细化因素
        三、中小企业规模与实力难以与学校直接建立合作的因素
        四、订单班毕业生人才稳定性因素
        五、企业精力不足因素
        六、企业投入与收益分配因素
第四章 LED照明行业技工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LED照明企业“万润科技”案例
        一、企业简介与人才需求
        二、“万润科技班”订单班案例分析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执行中的困难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案例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LED行业协会促进中小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一、发挥行业协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行业协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困难
第五章 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应用的建议措施
    第一节 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选择合适的合作形式
    第二节 具体建议及措施
        一、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知名度
        二、搭建校企合作人才供需信息交流平台
        三、校企双向选择细化目标范围,积极主动建立合作
        四、企业采用人才稳定机制,校企共同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汇集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订单统一培养
        六、政府加强立法保障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权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储备干部管理规范》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相关研究
        1.2.4 国外体育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
    1.3 研究依据
        1.3.1.国家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现行的教育课程改革
        1.3.2.从社会需求发展的研究依据
        1.3.3.从体育教育专业单位的特点产生的依据
        1.3.4.从学生的终身培养发展的研究依据
        1.3.5.与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区别的研究依据
    1.4 研究意义
        1.4.1.研究理论意义
        1.4.2.研究实践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和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理论论证法
        2.2.3 专家问卷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目标和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分析
        3.1.1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目标和依据分析
        3.1.2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指导思想分析
        3.1.3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的原则分析
    3.2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分析
        3.2.1 区域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3.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3.2.3 按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分析
    3.3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分析
        3.3.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规格分析
        3.3.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目标分析
        3.3.3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方向类目标设置分析
    3.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课程设置构建
        3.4.1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3.4.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体系构建
        3.4.3 体育教育专业按类培养总学时数与总学分数分析
        3.4.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结构分析
        3.4.5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设置的比例分析
        3.4.6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门数分析
        3.4.7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的开设情况分析
    3.5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措施及思考
        3.5.1 我国五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3.5.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特色分析
        3.5.3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教学实践环节分析
        3.5.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培养目标与中、小学师资人才规格分析
        3.5.5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按类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附件B

四、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研究[D]. 黄天一.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共同核心标准》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 李欢. 西南大学, 2020(01)
  • [3]企业人才需求视阈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分析[D]. 赵娇. 西南大学, 2020(01)
  • [4]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研究[D]. 张军广.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5]“校企融合、产训一体、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J]. 甘成君. 广西教育, 2019(34)
  • [6]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D]. 陈江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8]高职教育优秀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逻辑思考[J]. 吴玺玫. 中国高校科技, 2019(Z1)
  • [9]基于企业视角的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以LED照明行业技工人才培养为例[D]. 罗碧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9(02)
  • [10]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按类培养的研究[D]. 姚烨.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