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永璇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经验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高以谦,卢月婷,张明贤,杨容[1](2021)在《海派中医“杨氏针灸”经验穴举隅》文中研究表明海派中医"杨氏针灸"流派由杨永璇先生初创,经杨依方、杨容三代传承至今已历百年,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特色疗法和针灸选穴颇有独到之处。文章拮选"杨氏针灸"历代传人临证时所选用的经验穴(均为经外奇穴),并将其适应证和配伍组穴一应整理,以供针灸医师参考。
王文礼,樊文朝,葛林宝,沈卫东[2](2021)在《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源流考》文中认为絮刺火罐疗法为杨永璇老先生所倡导,为海派中医特色疗法,但对其历史源流,尚未有传人进行梳理,故本文先追溯"角法"与拔罐及梅花针的源流,进而考证杨氏絮刺火罐疗法的历史源流,并从中医角度详细介绍杨氏絮刺火罐的治病原理。
王聪聪,谭奇纹[3](2021)在《火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唇部水肿案1则》文中认为王×,女,63岁。因"唇部红肿反复发作10 a余,加重2个月余"于2020年03月01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就诊。患者唇部及下颌部肿胀麻木且不伴疼痛感,自觉乏力,纳差眠可,小便黄,大便干,1 d~2 d一行,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唇部及下颌部红肿,张口受限,眼睑及两颊部无水肿,血常规、尿常规、甲功无异常,血生化示甘油三酯1.79 mmol/L,总胆固醇7.85 mmol/L。给予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减治疗,效果不佳。2020年4月10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刻下症见:唇部及下颌部红肿麻木不适,无疼痛,伴双手十指指尖肿胀。舌淡黯,苔滑,舌体略胖大,有裂痕,脉濡滑。纳一般,眠可,二便调。查体:唇部及下颌部红肿麻木,张口受限,眼睑及两颊部无水肿,双手十指指尖肿胀。诊断:水肿(肺气不利,脾湿不运);
樊文朝,王文礼,马文,沈卫东[4](2020)在《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现状》文中提出絮刺火罐为沪上名医杨永璇先生所推崇,"刺罐结合"堪称独创,是海派中医的特色疗法,本文通过对相关临床文献的整理,以期能为絮刺火罐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帮助。
刘函[5](2019)在《“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针刺结合“杨氏”絮刺火罐疗法与针刺结合常规火罐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以明确“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的有效性及其优势,为提高临床上瘀血型腰痛的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将60位瘀血型腰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针刺结合“杨氏”絮刺火罐)和对照组(针刺结合常规火罐),每组30例。以4周为总治疗时长;每组均予针刺治疗每周2次(20min/次),此外,治疗组采用传统七星针进行絮刺火罐治疗,每周2次(10min/次),对照组采用常规火罐治疗,每周2次(10min/次);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分别记录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腰痛视觉模拟定级(VAS)、JOA腰痛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及查体记录表的变化。结果: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JOA评分及RMDQ评分进行组内及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1次后VAS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1次后VAS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治疗组VAS、JOA评分、RMDQ评分与治疗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VAS、JOA评分、RMDQ评分与治疗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数据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组(针刺结合“杨氏”絮刺火罐疗法)与对照组(针刺结合常规拔罐疗法)对改善瘀血型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体征均有疗效,但治疗组在第1次治疗结束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的即时效应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易操作、疗效好,值得被大力推广于瘀血型腰痛的临床治疗中。
杨鹏燕[6](2016)在《中国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业界研究热点。本论文在以时间为线梳理针灸学术流派研究概论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针法流派”的概念。现代针法流派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是在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以新针法为特色的流派总称,表现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新针法及研究思潮的形成,是现代针灸流派的一部分。现代针法流派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①传统针灸学的局限性是现代针法流派形成的内在因素;②中西医结合的国家政策为现代针法流派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③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针法流派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然后,本文从诊断方式、取穴原则、选用针具、针刺手法及善治病种五方面系统整理了现代针法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十种新针法的临床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出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诊断上并不拘于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氏,而是灵活运用辨病、辩证辩症中的一种或几种;对穴位的认识突破传统经穴体系,取“穴”方式更加多样化:针具方面在材质和形状上均有革新,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成为现代应用毫针,同时又产生出更多的新型针具;针刺手法上不拘于补泻,并在形式上多有创新:临床适应症广,但善治病种局限在脑病和疼痛性疾病两个方面。最终,本论文认为:未来针灸学的发展需要中西医结合,发扬创新精神:抛弃偏见,取长补短;突破传统,走现代针灸学之路。
杨容[7](2009)在《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84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脊椎肥大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退行性病变。此病多因风寒湿邪乘虚倾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背俞之脉;或因老年肝肾攸亏、劳倦伤筋动骨,筋骨失养;或因正气不足,挫闪损伤,气血运行不畅,遂致络脉闭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诸恙丛生,日久不愈,形成顽痹痼疾。先祖父杨永璇晚年根据刺罐结合的临床经验,倡用七星针作为多针浅刺的工具,用轻叩、重刺加拔火罐吸出汁沫稠液或瘀血凝块,达到祛瘀生新、舒筋活络的作用,通过临床实践达到有效率96.4%,说明了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在治疗上的有效性。
赵晓梅,李冬[8](2004)在《絮刺火罐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14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絮刺火罐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运用传统的颈椎牵引法治疗 ,另一组运用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 1星期时两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 P>0 .0 5 ) ,治疗 2星期后絮刺火罐治疗组疗效优于传统牵引组 ( P<0 .0 5 )。结论 絮刺火罐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宋亚光,袁慧[9](2003)在《刺络拔罐法配合TDP照射治疗背部痹痛45例》文中研究表明
扬容[10](2003)在《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临床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我院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特色专科创建以来对此杨氏祖传特色疗法做了临床验证和机理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特色报告如下 1 临诊认识脊椎肥大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退行性病变,已颈、肩臂、胸背、腰腿酸痛为主症,拌有脊神经受压者在该神经分布区域出现麻木刺痛, 日轻夜重,影响睡眠等症。本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亲至,
二、杨永璇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经验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永璇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派中医“杨氏针灸”经验穴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经验 |
1.1 针药并用、刺罐结合 |
1.2 切脉望舌、重视经络 |
1.3 注重手法、擅用补泻 |
1.4 擅治中风、通常达变 |
2“杨氏针灸”经验穴 |
2.1 颐中 |
2.2 利咽 |
2.3 上鼻通 |
2.4 新设 |
2.5 肩内陵 |
2.6 跳跃 |
2.7 新建 |
3 典型医案解析 |
4 结语 |
(2)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角法与拔罐 |
2 梅花针疗法 |
3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 |
4 小 结 |
(4)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骨关节疾病 |
1.1 颈椎病 |
1.2 胸椎病 |
1.3 腰椎病 |
1.4 膝关节病 |
1.5 肩周炎 |
1.6 落 枕 |
1.7 其 他 |
2 皮外科疾病 |
2.1 荨麻疹 |
2.2 带状疱疹 |
2.3 神经性皮炎 |
2.4 肋间神经痛 |
2.5 痤 疮 |
2.6 毛囊炎 |
2.7 流 火 |
2.8 脓疱疮 |
2.9 蜂蜇伤 |
3 内科疾病(面瘫) |
4 现状与展望 |
(5)“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4.1 治疗组(针刺+“杨氏”絮刺火罐) |
2.4.2 对照组(针刺+常规火罐) |
2.5 治疗及随访频率 |
3 疗效观察 |
3.1 主要观察指标 |
3.1.1 腰痛视觉模拟定级(VAS) |
3.1.2 JOA腰痛评分 |
3.1.3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 |
3.2 次要观察指标 |
3.2.1 患者查体记录表 |
3.2.2 安全性评价表 |
3.3 观察时间点 |
4 疗效评价 |
4.1 综合疗效评价 |
4.2 单项疗效评价 |
4.3 安全性评价 |
5 统计方法 |
6 数据分析结果 |
6.1 治疗前两组基线对比 |
6.1.1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对比 |
6.1.2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6.1.3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
6.1.4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6.1.5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
6.1.6 两组患者治疗前RMDQ评分比较 |
6.1.7 两组患者治疗前腰椎前屈角度比较 |
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
6.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比较 |
6.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
6.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RMDQ评分比较 |
6.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腰椎前屈角度比较 |
6.3 随访情况 |
6.3.1 两组患者VAS随访情况比较 |
6.3.2 两组患者JOA评分随访情况比较 |
6.3.3 两组患者RMDQ评分随访情况比较 |
6.4 临床疗效比较 |
6.5 安全性评价 |
7 分析与讨论 |
7.1 选题目的 |
7.2 传统医学对腰痛的认识 |
7.2.1 传统医学对腰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
7.2.2 传统医学对瘀血型腰痛的辨证分析及治则 |
7.2.3 传统医学对于腰痛的常用治疗方法 |
7.3 现代医学对腰痛的认识 |
7.3.1 现代医学对腰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
7.3.2 现代医学对于腰痛的常用治疗方法 |
7.4 腰痛的针灸疗法 |
7.5 腰痛的针灸取穴特点 |
7.6 刺络放血疗法 |
7.6.1 刺络放血疗法的起源及发展 |
7.6.2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机理 |
7.7 拔罐疗法 |
7.8 刺络拔罐疗法 |
7.9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 |
7.9.1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的起源及发展 |
7.9.2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的机理探究 |
7.9.3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部位的选择 |
7.10 结果分析 |
7.10.1 综合疗效比较结果 |
7.10.2 腰痛视觉模拟定级(VAS)结果分析 |
7.10.3 JOA腰痛评分结果分析 |
7.10.4 RMDQ评分结果分析 |
7.10.5 查体记录情况分析 |
7.10.6 其他情况分析 |
7.10.7 小结 |
7.11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针灸为主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技术路线图 |
附录二 :随机分组表 |
附录三 :腰痛视觉模拟定级(VAS) |
附录四 :JOA腰痛评分表 |
附录五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 |
附录六 :患者查体记录表 |
附录七 :安全性评价表 |
附录八 :不良事件表 |
附录九 :合并用药表 |
(6)中国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针灸学术流派研究概况 |
1 针灸学术流派研究的文献概况 |
2 关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时间界定 |
3 古代针灸流派 |
4 近代针灸流派 |
5 现代针灸流派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现代针法流派的形成 |
1 现代针法流派的定义 |
2 现代针法流派形成的原因 |
2.1 传统针灸学的局限性是现代针法流派形成的内在因素 |
2.2 中西医结合的国家政策为现代针法流派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
2.3 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针法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
第三部分 现代主要新针法的临床特色 |
1 耳针疗法 |
1.1 定义 |
1.2 创立过程 |
1.3 临床特色 |
2 头针疗法 |
2.1 定义 |
2.2 创立过程 |
2.3 临床特色 |
3 腕踝针疗法 |
3.1 定义 |
3.2 创立过程 |
3.3 临床特色 |
4 彭氏眼针疗法 |
4.1 定义 |
4.2 创立过程 |
4.3 临床特色 |
5 针刀疗法 |
5.1 定义 |
5.2 创立过程 |
5.3 临床特色 |
6 新九针疗法 |
6.1 定义 |
6.2 创立过程 |
6.3 临床特色 |
7 靳三针疗法 |
7.1 定义 |
7.2 创立过程 |
7.3 临床特色 |
8 薄氏腹针疗法 |
8.1 定义 |
8.2 创立过程 |
8.3 临床特色 |
9 平衡针疗法 |
9.1 定义 |
9.2 创立过程 |
9.3 临床特色 |
10 浮针疗法 |
10.1 定义 |
10.2 创立过程 |
10.3 临床特色 |
第四部分 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探讨 |
1 诊断方式的个性与共性比较 |
2 取穴原则的个性与共性比较 |
3 选用针具的个性与共性比较 |
4 针刺手法的个性与共性比较 |
5 善治病种的个性与共性比较 |
第五部分 现代针法流派的形成对针灸学发展的启示 |
1 中西医结合,发扬创新精神 |
2 抛弃偏见,取长补短,方能不断进步 |
3 突破传统,走现代针灸学之路 |
结语 |
1 得出的结论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3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8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认识 |
2 絮刺命名由来 |
3 治疗工具 |
4 检查诊断 |
5 疗法疗程 |
6 疗效标准 |
7 疗效观察 |
8 典型病例 |
8.1 翟某, 男, 62岁, 离休干部 |
8.2 陆某, 女, 56岁 |
9 实验研究观察 |
9.1 动物实验研究[2] |
9.1.1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 |
9.1.2 坐骨神经A类纤维和C类纤维兴奋阈值的观察: |
9.1.3 腓肠肌运动终板的形态学观察: |
9.1.4 腓肠肌纤维超微结构的观察: |
9.1.5 神经和肌肉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观察: |
9.2 肌电图研究[3] |
9.3 血液流变学[4] |
四、杨永璇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经验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派中医“杨氏针灸”经验穴举隅[J]. 高以谦,卢月婷,张明贤,杨容. 中医临床研究, 2021(10)
- [2]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源流考[J]. 王文礼,樊文朝,葛林宝,沈卫东.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1)
- [3]火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唇部水肿案1则[J]. 王聪聪,谭奇纹.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1)
- [4]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现状[J]. 樊文朝,王文礼,马文,沈卫东. 中医外治杂志, 2020(04)
- [5]“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中国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研究[D]. 杨鹏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84例报告[J]. 杨容.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10)
- [8]絮刺火罐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141例[J]. 赵晓梅,李冬. 上海针灸杂志, 2004(03)
- [9]刺络拔罐法配合TDP照射治疗背部痹痛45例[J]. 宋亚光,袁慧. 上海针灸杂志, 2003(12)
- [10]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临床研究报告[A]. 扬容.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