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纲要(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龙[1](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2](2017)在《201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表彰和奖励在我国工程咨询业务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全国工程咨询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投资决策和经济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评奖工作。经单位申报、预审单位初评、组织专家集中评审和集中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上海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专题研究报告》等
郑晓光[3](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4](2008)在《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水电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平衡和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研究报告将在相关机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角度对我国水电建设投融资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指出未来水电建设投融资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路,为宏观部门的战略规划、投资决策和政策制定提出参考意见,以促进我国水电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罗云毅[5](2007)在《我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水电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平衡和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课题将在相关机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角
国家能源战略课题组[6](2013)在《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战略构想》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栽能产业"走出去",既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一个有效抓手,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国高栽能产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明确了未来我国高栽能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定位、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刘晓春[7](2011)在《基于项目的组织与复杂产品系统 ——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国际学术界关于“复杂产品系统”和“基于项目的组织”的研究,对我国大型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品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很大份额,但在国际高端资本品(即复杂产品系统)市场上的竞争力则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分析复杂产品系统的生产、市场结构、风险等特性决定其生产组织模式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有显着区别,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特殊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组织模式。国内对基于项目的组织的认识始于“鲁布格工程”,“项目法施工”这一概念的提出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知识管理引入到企业组织和生产改革的经济分析,分析了不同企业组织形式影响组织知识获存量和知识利用率,从组织形式和能力发展两个层面对基于项目的组织(企业)及其能力建设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理论阐释并构建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产出机理模型分析了基于项目的组织有利于知识分享,能够实现复杂产品系统研发及生产利用的“重复经济”,所以是适宜于复杂产品系统生产企业的理想组织形式。复杂产品系统本身的性质,或者说这类产品市场的性质,塑造着企业的组织形式、创新和协调的方式。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双向的,大规模生产产品的组织形式不适应复杂产品系统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要进行组织形式和协调方式的创新,发展与复杂产品系统相适应的企业能力,才能在高端资本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8](2009)在《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文中研究表明
张武华[9](2009)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机场施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六工程局是以水电工程施工为传统主业的建筑企业,随着国内水电市场的萎缩,企业向“非水电”和国外建筑市场拓展,把机场施工做大做强。本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SWOT分析建立企业的机场施工发展战略方案,并提出实现战略的组织措施。未来十多年是国内民用机场建设的大发展时期,航空业的优势难以替代,其他行业建筑企业进入的门槛高,业务分包市场竞争充分,这些构成了企业发展机场施工的机会。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业主可以任意设定项目招标条件和合同条件,招标市场不公正,执行合同不规范,这些构成企业的威胁。企业已有良好的业绩,人力资源充足,财务状况正常,营销机制合理,运营能力较强,依靠集团品牌和集团在国际市场地位的强劲上升势头可以拓展国外业务,形成内部资源和能力优势。企业在国内的市场覆盖面较小,国营企业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薪酬分配机制导致人才外流,成为企业的劣势。通过EFE和IFE矩阵分析,企业对外部机会能够做出良好反映,内部资源和能力总体具有优势。文章通过SWOT矩阵分析,提出九个发展战略备选方案,对各个方案的QSPM吸引力测量后,提出增长型的总体发展战略,密集性、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的成长战略,成本领先型的竞争战略,以及由相关改进措施组成的职能战略,共同形成企业在机场施工的发展战略体系。
鄢军良[10](2008)在《大型水电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型水电建筑企业脱离了旧的经营模式,成为市场主体,企业面临来自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的矛盾,以及日益扩大的国内相关建筑企业的竞争。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6年中国建筑市场取消各种限制,对世界敞开,国内大型水电建筑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潜在市场和与国际承包商同台竞技的机会。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竞争环境下,如何保持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地位与市场份额,如何与国外大型建筑企业抗衡,如何积极主动地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本论文适时针对我国大型水电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丰富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战略理论和促进大型水电建筑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本文以大型水电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水电建筑行业的背景和环境分析,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制定了水电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战略实施的对策。首先,综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发展历程以及水电建筑企业的相关理论;其次,对我国宏观环境、建筑业总体环境和水电建筑行业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水电建筑行业的前景进行展望。接着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内部环境及其竞争力,指出我国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对水电建筑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资本运营战略、品牌战略、体制创新战略及科技创新战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本文在对大型水电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以水电八局为案例,就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其相应的战略保障措施做了具体分析。
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纲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项目的组织与复杂产品系统 ——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企业组织结构 |
1.2.2 复杂产品系统 |
1.2.3 项目型企业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溯源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2.1.1 交易成本理论与组织结构变革 |
2.1.2 企业能力理论与组织结构变革 |
2.1.3 知识管理理论与组织结构变革 |
2.1.4 企业组织结构演进的技术决定理论 |
2.2 主流组织结构模式及其经济性研究 |
2.2.1 基于职能的组织与基于项目的组织 |
2.2.2 两种组织结构模式特征的比较分析 |
2.2.3 两种组织结构模式的经济效率实现方式 |
2.3 复杂产品系统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 |
2.3.1 复杂产品系统的产品特征 |
2.3.2 项目型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
2.3.3 文献述评 |
3 复杂产品系统的经济特征与基于项目的组织研究 |
3.1 复杂产品系统经济特征研究 |
3.1.1 复杂产品系统的生产特征 |
3.1.2 复杂产品系统的市场结构特征 |
3.1.3 复杂产品系统生产的风险特征 |
3.1.4 复杂产品系统经济特征对组织结构模式的影响 |
3.2 国外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
3.2.1 国外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现状 |
3.2.2 国外基于项目的组织形式优势分析 |
3.3 国内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
3.3.1 计划经济时期项目型企业的组织结构 |
3.3.2 "鲁布革效应"与"项目法施工" |
3.3.3 国内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现状 |
3.3.4 "鲁布革效应"的新视角 |
4 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产出机理模型 |
4.1 企业基本模型 |
4.1.1 理论分析与前提假设 |
4.1.2 企业基本模型的构建 |
4.1.3 企业基本模型相关分析 |
4.1.4 知识与制度要素的作用 |
4.2 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产出机理模型 |
4.2.1 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产出机理模型的构建 |
4.2.2 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产出的关系 |
4.3 基于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式对项目型企业产出的影响 |
4.3.1 项目型企业对组织结构模式的需求分析 |
4.3.2 基于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式的灵活性与企业产出 |
4.3.3 基于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式的资源整合优势与企业产出 |
4.3.4 企业产出机理模型中的能力特征剖析 |
5 项目型企业组织结构转型中的能力发展研究 |
5.1 项目型企业组织能力发展研究 |
5.1.1 企业组织能力剖析 |
5.1.2 国内外项目型企业组织能力比较 |
5.1.3 组织能力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 |
5.2 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发展研究 |
5.2.1 知识转移结构与企业能力的关系 |
5.2.2 国内外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对比分析 |
5.2.3 知识管理能力建设路径与策略 |
5.3 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的"能力陷阱"与保障体系建设 |
5.3.1 企业核心能力的动态性 |
5.3.2 企业组织转型中的"能力陷阱" |
5.3.3 引入战略执行工具——平衡计分卡 |
5.3.4 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
5.3.5 基于能力动态更迭的发展策略 |
6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发展非水电建筑业务案例研究 |
6.1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简介 |
6.2 集团发展非水电建筑业务组织与核心能力问题诊断 |
6.2.1 战略目标市场选择 |
6.2.2 组织结构现状诊断 |
6.2.3 "能力陷阱"情状 |
6.2.4 知识管理现状诊断 |
6.3 集团战略转型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模式与能力建设策略 |
6.3.1 组织结构调整与总部职能强化 |
6.3.2 完善知识管理系统 |
6.3.3 构建战略执行保障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机场施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公司基本情况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公司使命与发展战略构架 |
1.4.1 公司使命 |
1.4.2 公司发展战略构架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2.1.1 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 |
2.1.2 对外经济形势 |
2.2 产业中远期经济总量分析 |
2.2.1 我国民用机场现状 |
2.2.2 我国民用机场未来布局 |
2.2.3 我国民用机场近期实施项目 |
2.2.4 我国民用机场建设行业成长性分析 |
2.2.5 我国中远期行业经济总量分析 |
2.2.6 国内军用机场建设 |
2.2.7 国际工程项目 |
2.3 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
2.3.1 机场项目特点 |
2.3.2 项目施工管理目标 |
2.3.3 国内建筑市场存在问题 |
2.3.4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4 顾客目标分析 |
2.4.1 顾客及与施工承包商关系 |
2.4.2 顾客目标分析 |
2.5 产业竞争分析 |
2.5.1 "五力"模型分析 |
2.5.2 主要竞争者分析 |
2.5.3 国际工程竞争分析 |
2.6 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分析(EFE矩阵) |
第3章 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3.1 公司现有资源与能力分析 |
3.1.1 组织机构 |
3.1.2 人力资源状况 |
3.1.3 财务状况 |
3.1.4 设备资源状况 |
3.1.5 信息技术与应用能力 |
3.1.6 市场营销能力 |
3.1.7 运营能力 |
3.2 依托集团可获得的资源与能力 |
3.2.1 中国水电集团运营状况 |
3.2.2 资源共享 |
3.2.3 搭船出海以参与国际机场项目竞争 |
3.3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IFE矩阵) |
第4章 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及方案评价 |
4.1.1 SWOT分析 |
4.1.2 战略方案评价(QSPM原理) |
4.2 战略选择 |
4.2.1 增长型的总体发展战略 |
4.2.2 密集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的成长战略 |
4.2.3 国际化经营战略 |
4.2.4 成本领先型的竞争战略 |
4.3 战略选择结论 |
第5章 战略实施组织措施 |
5.1 组织结构改进 |
5.2 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 |
5.3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
5.4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 |
5.5 项目精细化管理 |
5.6 营造富有激情的工作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型水电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
1.2.1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1.2.2 水电建筑企业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分析 |
2.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2 行业环境分析 |
2.1.3 水电施工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 内部环境分析 |
2.2.1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内部优势 |
2.2.2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内部劣势 |
2.3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 |
2.3.1 标杆企业的选取及企业简介 |
2.3.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3.3 对标分析 |
第3章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战略规划与选择 |
3.1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战略规划 |
3.1.1 战略规划的方法及步骤 |
3.1.2 战略规划的原则 |
3.1.3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 |
3.2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总体战略模式的选择 |
3.2.1 战略的类型 |
3.2.2 战略选择的方法 |
3.2.3 战略匹配 |
3.2.4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 |
第4章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配套职能战略 |
4.1 市场发展战略 |
4.1.1 市场全球化战略 |
4.1.2 多元化发展战略 |
4.1.3 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
4.2 资本经营战略 |
4.2.1 资本经营战略的类型 |
4.2.2 资本经营的基本形式 |
4.2.3 大型水电建筑企业资本经营的战略措施 |
4.3 品牌战略 |
4.3.1 品牌定位 |
4.3.2 注重加强品牌公关策划和延伸决策 |
4.3.3 建造优质精美产品 |
4.4 体制创新战略 |
4.4.1 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
4.4.2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
4.5 科技创新战略 |
第5章 案例: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发展战略措施 |
5.1 企业简介 |
5.2 水电八局SWOT分析 |
5.2.1 企业内部情况 |
5.2.2 企业外部环境 |
5.2.3 SWOT分析 |
5.3 水电八局发展战略目标的建立 |
5.3.1 发展战略 |
5.3.2 发展的指导思想 |
5.3.3 企业具体发展目标 |
5.4 水电八局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5.4.1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
5.4.2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
5.4.3 以执行文化为重点,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
5.4.4 科技兴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 |
5.4.5 优化结构,提高服务档次 |
5.4.6 实施国际业务优先战略,将工程局打造为集团国际经营的核心企业 |
5.4.7 推动管理信息化,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纲要(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201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J].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17(12)
- [3]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4]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J]. "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8(08)
- [5]我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A]. 《中国水电开发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罗云毅. 2007年《中国投融资研究报告》科研课题论文集, 2007
- [6]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战略构想[J]. 国家能源战略课题组. 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 2013(02)
- [7]基于项目的组织与复杂产品系统 ——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的分析[D]. 刘晓春.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0)
- [8]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J].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 [9]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机场施工发展战略研究[D]. 张武华. 厦门大学, 2009(12)
- [10]大型水电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鄢军良. 湘潭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