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一、不同密度、插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阳[1](2021)在《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稻虾(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近年来在全国多省扩增迅速,但稻虾连作水稻机插高产优质一直是生产上亟待研究突破的难点问题。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旧街村稻虾综合种养创新试验基地进行。选用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2728和籼稻品种桃优香占为材料,在保证同密度基本苗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设置毯苗(等行距,行距30 cm)和钵苗(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两种机插方式,毯苗机插设计11.5 cm、12.8 cm、14.4cm、15.7 cm、16.7cm五种株距,钵苗机插设计12.4 cm、13.8 cm、15.5 cm、16.8 cm、17.9 cm五种株距,研究稻虾连作下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产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抗倒伏能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阐明稻虾连作下水稻机插高产优质的最佳密度,为洪泽湖地区等稻虾连作水稻机插株行距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与毯苗机插相比,水稻钵苗机插通过培育大穗,实现显着增产;不同机插方式下,随着密度降低,水稻产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品种分别在77.9万/hm2和42.6万/hm2基本苗下产量最高。较毯苗机插而言,钵苗机插茎蘖动态呈缓升缓降趋势,南粳2728高峰苗时间为移栽后第28d,桃优香占为移栽后第21 d,钵苗机插主要生育时期群体及单茎干物质重显着增高,叶面积指数和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较高,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升高,两品种趋势一致。同种机插方式下,随着密度下降,两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水稻群体穗数、群体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南粳2728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播种至拔节期净同化率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单茎干物质重和抽穗至成熟期净同化率呈上升趋势;桃优香占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余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呈下降趋势。2.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抗倒伏能力影响较大。两品种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显着提高了单茎鲜重、株高、重心高、穗重上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等个体形态指标,以及提高了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茎秆和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抗折力和弯曲力矩等水稻茎秆基部形态指标,机插方式对长轴外径、长轴内径、短轴外径、短轴内径、断面系数和弯曲应力等单一因素影响未达显着水平。倒伏指数与折断弯矩和弯曲力矩关系密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促进钵苗机插倒伏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折断弯矩的提升。随着密度下降,两种机插方式倒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基部节间茎粗、壁厚和充实度,因此较低密度下基部节间抗折力显着提升,抗倒伏能力有所增强。3.机插方式显着影响稻米品质。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提高了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的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率和垩白度,明显改善了两品种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降幅极小,食味值呈上升趋势,钵苗机插有利于提高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同一品种蛋白质含量受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的影响较小,稻米营养品质改善不明显。对于淀粉RVA特征值的影响,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高于毯苗机插,消减值和回复值则低于毯苗机插。同一机插方式下,低密度有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随着密度下降,两品种两种机插方式下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上升,消减值和回复值均下降,相邻密度间差异不显着,而高密度与低密度间以上指标差异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毯苗机插条件下南粳2728最适密度为A2(30cm×12.8 cm),桃优香占则为A4(30cm×15.7cm);钵苗机插条件下南粳2728最适密度为B2((33 cm+23 cm)×13.8 cm),桃优香占则为 B4((33 cm+23 cm)×16.8 cm),2018-2019 年南粳 2728 最适密度下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分别增产4.4%和5.1%,桃优香占则为7.9%和8.7%。同时,钵苗机插下的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更优。因此,粳稻品种选择钵苗机插(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搭配13.8 cm株距和籼稻品种选择钵苗机插(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搭配16.8 cm株距的栽插规格有利于保证稻虾连作下水稻稳定高产优质,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袁嘉琦[2](2021)在《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江淮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生产已进入了“双迟”模式,导致水稻季内与季节间的温光资源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并提出调控技术措施,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穴栽苗数为裂区,设置4个施氮量(No:0kgNhm-2;N240:240kgNhm-2;N300:300kgN hm-2;N360:360kgN hm-2)、3 个穴栽苗数(D3:3 苗、D4:4 苗、D5:5 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播种,6月15日移栽)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形成特征、光合物质生产、氮肥利用效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推迟播期,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其中播种至拔节阶段反应最为敏感。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总辐射量均下降,其中播种-拔节阶段日均温升高,拔节后日均温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抽穗期、成熟期均所有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加,从而使得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总辐射量提高。(2)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推迟播期,群体颖花量骤减,两年最高群体颖花量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迟播迟栽粳稻最高产量处理为N300D5其次为N360D4,增加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可以大幅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群体颖花量,而施氮量高达360 kgN hm-2时,结实率和千粒重又会大幅降低,产量无法进一步提高。迟播迟栽条件下应先考虑增加基本苗数,再配合适宜的氮肥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3)推迟播期,粳稻生育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抽穗期高效叶面积占比较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快,最终导致生育后期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降低。随施氮量和穴栽苗数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氮水平下,水稻生长过旺,群体大,荫蔽严重,群体竞争激烈,导致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下降。(4)推迟播期,粳稻顶三叶叶长缩短,比叶重下降,叶基角和披垂度增加,不利于形成理想受光姿态;一、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下降;茎秆减少一个节间,株高降低。增施氮肥并降低穴栽苗数能够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的株型性状。(5)迟播期,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提高施氮量和穴栽苗数,植株成熟期总吸氮量显着提高,茎叶穗各器官吸氮量呈上升趋势,但穗部吸氮比例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各施氮量下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N240和N300施氮量下,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提高,而N360施氮量下每穴5苗处理较每穴3苗和4苗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有所下降。(6)推迟播期,粳稻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变优,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加工品质。氮肥施用量过高,外观品质变劣,在N240处理下外观品质最优。提高施氮量,营养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变劣。随穴栽苗数的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变劣,蛋白质含量上升,营养品质变优。中氮低密是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有效栽培措施。

付正豪[3](2021)在《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地力中等。以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纯N270kghm-2施氮条件下,设置了钵苗机插、毯苗机插2种种植方式,将控释肥与速效氮肥以5:5的比例混合,其中控释肥部分由4种不同释放期(40、80、100、和120d)的控释肥按照1:4的比例混合形成了 3种配比方式,分别为N1(40+80)、N2(40+100)、N3(40+120),同时设置CK(常规分次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同肥料处理下,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产量较毯苗机插增加了 3.9%~4.9%,主要是因为钵苗机插方式能够提高水稻中后期的光合物质积累,获得较大的穗型,具有更高的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CK,以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产量最高,较CK增加7.3%~9.2%。其高产主要是因为,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具有更高的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与40+80和40+120控释肥处理相比,40+100控释肥处理与南粳9108的养分吸收规律更为匹配,其40天的控释肥部分保证了水稻前期分蘖发生所需的养分,100天的控释肥部分满足了水稻穗分化所需的养分,保证了水稻后期稳定的光合物质生产,获得较高的穗数、穗粒数以及粒重,从而取得高产。2.相同肥料处理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较低,此阶段水稻的氮素积累量相对较低。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的氮素吸收速率大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此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更高,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与CK相比,控释肥处理水稻在移栽到拔节阶段具有更高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在拔节至抽穗阶段,只有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高于CK,40+80和40+120控释肥处理均低于CK。抽穗至成熟阶段,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40+120控释肥处理高于CK。控释肥处理下水稻的氮素回收利用率均高于CK。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下水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CK,以40+100控释肥处理最高,40+120控释肥处理低于CK。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方面,只有40+100控释肥处理高于CK,40+80和40+120控释肥处理均低于CK。3.相同肥料处理下,钵苗机插种植方式提高了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与毯苗机插方式相比,钵苗机插方式增加了水稻的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使得水稻的外观品质下降,但钵苗机插方式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高于毯苗机插,有利于改善水稻的营养品质。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低于毯苗机插,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以及最终黏度均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方式下水稻的食味值较低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与CK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下水稻具有更高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控释肥不仅改善了水稻的加工品质,同时还降低了水稻的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提高了其外观品质。与CK相比,控释肥处理有效提高了稻米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热浆黏度,降低了稻米的消减值,有利于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与CK相比,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高,因此,40+80和40+100控释肥处理水稻的食味值高于CK。40+120控释肥处理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高于CK,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低于CK,故食味值低于CK。综上所述,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在相同肥料处理下,钵苗机插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较好,同时还提高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改善了稻米品质。3种控释肥配比处理中,40+100天的控释肥配比更能满足迟熟中粳稻生长发育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能够构建高产群体,保证后期光合产物积累,获得高产,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优化稻米品质。这表明与毯苗机插方式相比,钵苗机插方式是更利于迟熟中粳稻获得高产的栽培方式,同时在钵苗机插条件下,40+100天的控释肥配比可作为迟熟中粳稻简化施肥的最佳方案。

徐杰姣[4](2021)在《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机插水稻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我省推广使用,目前已成为我省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机插秧绝大多数为毯状育苗,具有高效省时的优点。但由于播种密度大、生长时间短、秧龄弹性小,在季节紧张的情况下,秧苗素质弱、成苗率低、返青时间长等不利因素被更加地放大,反过来又导致部分生产者来年进一步加大播种量,形成了苗越多、苗越弱的恶性循环,导致本田期施氮量增大,特别是分蘖肥用量过多,严重制约了机插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苗弱、秧龄弹性小的问题,生产上展了水稻生长调理剂(简称壮秧剂)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一些生产者又过分地依赖壮秧剂的调节作用,过度地延长秧龄,对秧苗栽后恢复生长产生了一定的隐患。针对机插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我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姚庄村欣农稻麦合作社及泗洪市稻米文化馆,以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开展了壮秧剂比较、播种量、秧田期施肥、秧龄、每穴栽插苗数、施氮量、分蘖肥施用方法等试验。研究了南粳9108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叶面积系数、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等性状,明确了机插水稻南粳9108壮秧培育和氮肥运筹等生产技术,以期为机插水稻绿色、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指标。结果如下:1.壮秧剂比较试验:壮秧剂处理的水稻:1)苗高、茎基宽、根数等秧苗素质均显着优于CK处理。各种壮秧剂处理间秧苗素质差异不大;2)产量均高于CK处理,平均增加13.16%。产量大小顺序为育苗伴侣>育秧绿>杰伟>龙旗;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与CK处理相比及壮秧剂间均无显着差异;4)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较CK处理显着增加10.01%和12.14%,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均低于CK处理,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高于CK处理。吸氮量以龙旗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育苗伴侣处理最大。2.播种量试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以75g处理最优,200g处理最差;2)产量显着下降,产量、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在75g处理下最高;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下降,以75g处理最大;4)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显着下降,均以75g处理最大;5)植株含氮率显着提高,但植株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显着降低,植株含氮率以200g处理最高,其它三项指标氮肥利用效率均以75g处理最大。结合秧苗素质及栽插效率等因素,干种子直接播种条件下,每盘播种量以120~125g为宜。3.秧田期施肥试验:秧田期施肥处理:1)显着提高了秧苗素质,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优,无壮+无肥处理最弱;2)显着提高了产量及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3)对叶面积系数无显着影响;4)显着增加了植株干物重,以壮+2次肥处理最大;5)显着增加了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以壮+2次施肥处理最大。4.秧龄试验:随着秧龄的增加:1)秧苗素质显着趋劣,23d处理的株高、茎基宽、根数等指标均最优,38d处理秧苗素质最差;2)产量及构成因素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3)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重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4)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增加,以38d处理最大;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着降低,以23d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均以23d处理最大。5.每穴栽插苗数试验: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1)产量、植株干物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均以M5处理最大;2)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显着增加,以M7处理最大;3)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显着下降,以M3处理最大。6.施氮量试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产量先增加后下降,以N20处理最大,每亩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以N25处理、N15处理、不施氮处理最大,处理间产量、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显着;2)叶面积系数、植株干物重均先上升后下降,前者以N25处理最大,后者以N20处理最大;3)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显着增加,均以N30处理最大;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显着降低,以N15处理最大,氮肥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以N20处理最大。7.分蘖肥试验: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产量呈缓慢下降趋势,N1>N2>N3>N4;弱苗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N3>N4>N2>N1,壮苗各处理产量均高于弱苗对应处理,壮苗的产量较弱苗平均增加13.66%,弱苗产量最高的处理小于壮苗一次施肥处理的产量。壮苗处理的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下,产量的提高均依赖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增加;2)壮苗处理的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弱苗处理;3)壮苗的成熟期植株干物重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各处理的植株干物重均高于弱苗处理,较弱苗平均增加4.67%;4)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含氮率较弱苗平均增加3.47%;壮、弱苗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植株吸氮量较弱苗平均增加9.26%;壮、弱苗处理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以N1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以N3处理最大,弱苗处理以N2处理最大。随着分蘖肥用量的增加:1)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3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整精米率较弱苗平均增加0.78%;2)壮、弱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均以N2处理最低,壮苗处理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弱苗处理分别降低3.92%和10.58%;3)壮苗处理的食味值呈显着降低趋势,以N1处理为最大,弱苗处理的食味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食味品质显着优于弱苗;壮、弱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1处理为最大,壮苗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0.39%;壮、弱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均以N4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较弱苗处理增加2.53%;4)壮苗处理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终值黏度呈显着降低趋势,均以N1处理最大,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N2处理最大,壮苗处理的崩解值较弱苗增加6.07%;壮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呈显着增加趋势,以N1处理最低,弱苗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N2处理最低,弱苗处理的回复值和消减值较壮苗降低2.99%,10.23%。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着线性负相关。壮苗水稻一次施用分蘖肥处理产量最高,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优于其它处理。弱苗水稻多次施用分蘖肥,虽能适度提高产量,但也使主要稻米品质指标有变劣的趋势。

刘韩[5](2020)在《密度、株高对水稻繁殖分配的影响及稻土养分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境和重要的土地资源,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最近几年来,美国学者Mitsch Willian积极倡导湿地农业(Wetlaculture)新理念,将湿地积累的营养盐作为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采用湿地-农业-湿地的轮作方式,研究在不外加施肥的前提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轮作年限。本研究以此理念为指导,研究湿地开垦为稻田后,不同插植密度对水稻生长和繁殖分配的影响,以及植稻土养分的变化研究。水稻品种为“延粳-30”,采用正常灌溉方式,设置了无施肥试验系列,试验组密度为:13穴/m2(每试验箱6穴,简称密度6)、18穴/m2(每试验箱8穴,简称密度8)、27穴/m2(每试验箱12穴,简称密度12)、34穴/m2(每试验箱15穴,简称密度15)和45穴/m2(每试验箱20穴,简称密度20)。观测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同时探究其资源分配策略和密度对植株株高的制约;结合试验田的理化性质,分析了水稻种植与本底土壤的物质消耗状况。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进行分析,探究无施肥状态下水稻种植对土壤各类养分的消耗情况。各插植密度下,土壤pH在水稻拔节孕穗期显着升高,有机质含量在拔节孕穗期显着下降。在密度6、8和12试验组,土壤全氮含量在拔节孕穗期下降后有所回升,但并不能达到插秧前的含量;空白对照、密度15和密度20试验组,土壤全氮的含量一直降低。各插植密度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在拔节孕穗期下降,在收获后上升但与插秧前相比均有下降。各插植密度下,土壤全磷含量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插秧后到拔节孕穗期这段时间的消耗最为明显。相反,空白试验(无水稻插植)的土壤在室外试验结束后全磷含量有所回升,这可能与生物降解土壤中的植物残体有关。各插植密度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所下降。该结果揭示了水稻种植对土壤各类养分的消耗情况。(2)在无施肥条件下,对不同密度梯度下水稻生长、水稻繁殖构件、植株株高等分别进行时空分布格局及数量动态的统计分析。低密度组比高密度组每穴总抽穗数多和集中抽穗时间较晚。水稻产量随着密度而改变,密度12、15和20试验组产量相近,其中密度为12的试验组产量最高,密度为12试验组水稻的结实率也最高。随着密度增加,植株株高降低,株高与插植密度的关系表现为:密度6组>密度8组>密度12组>密度15组>密度20组。密度为6、8、12试验组水稻用于种子繁殖的生物量分配较其他组织器官多。(3)将收割的水稻进行高度分组,分析了不同高度组水稻的繁殖分配策略。水稻资源分配策略与株高存在显着的依赖关系。水稻分配于种子的生物量比例随着株高先增加后减少,在株高为97.8±5cm时,达到峰值。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水稻在82.9cm≤株高≤112.8cm时,用于生殖生长的生物量分配显着大于株高≤82.9cm的试验组。(4)依据《优质稻谷》(GB/T 17891-2017),对收获的水稻糙米率(BR)、不完善粒含量(UGR)、精米率(MR)、整精米率(HR)和含水率(MC)、外观品质等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水稻植株的株高为82.9cm≤株高≤112.8cm时,稻米品质显着优于其他株高稻米的品质。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认为27穴/m2可作为推荐的湿地农业的插植密度,因为此密度下,产量、结实率最高;水稻用于繁殖分配的比例较高;对应水稻品质好的理想水稻株高在此密度下分布频率也较大。

安辉[6](2020)在《两个晚稻品种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对肥密耦合的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相满,古幸福,李冬娴,文嘉瑜,陈锐明,李锐[7](2019)在《栽培密度对湘两优900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湘两优900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培育的超高产新品种,具有茎秆粗壮、成穗率高、大粒大穗结实率高的超高产特征。该品种2017年早造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密度差异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13 cm×13 cm到24 cm×24 cm插植密度(主处理)和单、多株植处理(副区),田间采样和室内考种获取数据,以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整理,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裂区方差分析。【结果】在珠江三角洲区域丘陵水稻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湘两优900在19 cm×19 cm插植密度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及最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总生物量。【结论】湘两优900有长生育期产量潜力,可以在一季中稻区发挥高产潜力。湘两优900茎秆粗壮占用空间较多,对插植苗数不敏感,建议疏植。

裘实[8](2019)在《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现代化农业产业园(33°05’N,119°58’E)进行。以近年来在生产上表现出较好产量特性、较大增产潜力的大穗型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甬优4949和江苏苏中苏北及皖中地区大面积应用的中穗型优质食味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505为材料,采用钵苗机插方式,设置了 2种行距(33+27cm、33cm)×5种株距(12.4cm、13.8cm、15.5cm、17.9cm、20.7cm)处理,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系统研究钵苗机插技术的生产优势,以及钵苗宽窄行机插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结构、干物质生产、光合特性及稻米主要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明确钵苗宽窄行机插条件下大穗型籼粳杂交稻品种和中穗型超级稻品种适合的机插行株距,以期为新时期钵苗宽窄行新机型的技术推广和高产栽培创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钵苗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随品种类型而不同。两种钵苗机插方式下,籼粳杂交稻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趋势一致,在相同株距处理下,钵苗宽窄行机插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钵苗等行距机插处理和毯苗机插处理,平均增产5%-8%,籼粳杂交稻均以K2和D2处理最高,在钵苗机插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籼粳杂交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两种钵苗机插方式下,常规粳稻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趋势一致,在相同株距处理下,钵苗宽窄行机插条件下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钵苗等行距机插处理和毯苗机插处理,平均增产8%-11%。常规粳稻均以K1和D1处理最高,在钵苗机插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常规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呈上升的趋势,可见钵苗机插条件下,常规粳稻的耐密植能力显着,增密增产仍有潜力。在钵苗机插条件下,密度对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着,随着密度的增加,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的单位面积穗数显着上升,而其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但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不同处理间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着。总体来说,钵苗宽窄行机插对比钵苗等行距机插和毯苗机插,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的显着提高,同时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2.钵苗机插密度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随品种类型而不同。两种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后的茎蘖数总体表现为K1>K2>K3>K4>K5和D1>D2>D3>D4>D5,而作为对照的毯苗机插方式下趋势与之一致,三种机插方式的水稻茎蘖数在拔节期前后到达峰值。机插规格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因品种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随着机插基本苗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全生育期的茎蘖数呈上升趋势,表现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行距扩大后大穗型的籼粳杂交稻抽穗到成熟期光合势大,叶面积衰减率、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籼粳杂交稻适当稀植有利于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在保证合理穗数的基础上,保证群体生长。中穗型常规粳稻品种适当密植,增加全田基本苗数,虽然将导致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叶面积衰减率较高,但是能充分发挥群体生长的优势,群体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显着增加,促进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3.钵苗机插密度对水稻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RVA特征值的影响受品种类型和机插规格的不同而表现差异性。随着行株距的减少,密度的增加,大穗型籼粳杂交稻品种和中穗型常规粳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垩白度和垩白大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钵苗机插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而胶稠度则下降趋势。总体来说,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条件下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略高。对于大穗型籼粳杂交稻品种而言,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三种机插方式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递增的趋势,消减值呈递减的趋势,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变化不一。就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而言,随着密度降低,对比毯苗机插方式,钵苗机插方式下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增后减,毯苗机插方式下的峰值黏度呈递增;钵苗机插条件下消减值呈先减后增,毯苗机插方式呈减少趋势,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变化不一。4.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行距为33+27cm,既适宜配套植株生长繁茂的大穗型杂交稻品种,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壮秆大穗优势,也利于配置中穗型品种,弥补钵苗等行距机插方式下基本苗不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穗型杂交稻品种适宜机插密度为K2(株距13.8cm)-K3(株距15.5cm),而中穗型型常规粳稻适宜机插密度为K1(株距12.4cm)-K2(株距13.8cm)密度以获得高产。

邢志鹏[9](2017)在《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给农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加快水稻机械化进程,能够实现水稻稳产、增产,为农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应。机械化种植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目前主流的机械化种植方式有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受前茬小麦生产的影响,不同种植方式有其自身生产的特点及限制。因此,研明高产栽培模式下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水稻综合生产力差异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能够为机械化种植方式的合理推广应用及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2014-2015年,本试验于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选用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共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模式下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等机械化种植方式下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特征、温光资源利用特征、光合物质生产特征、株型及抗倒伏特征、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米质性状和稻麦周年生产特征及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与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分别显着增产水稻20.0%和13.1%。其中,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产量于种植方式间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粳稻。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于种植方式间差异不显着,群体颖花量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进一步分析水稻群体颖花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与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的穗数平均减少4.4%和2.6%,穗粒数平均增加22.1%和13.3%,群体颖花量平均增加16.7%和10.3%。水稻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粒重、一次枝梗数和粒数、二次枝梗数和粒数、二次枝梗粒数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及二次枝梗粒数的结实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一二次枝梗数比、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和一次枝梗粒数对总粒数的贡献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因此,保足穗、争大穗、高颖花量及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高产的重要特征。2.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播种期较机械直播早28和16 d,致水稻拔节期提前7-13和5-9 d,抽穗期提前7-15和4-10 d,成熟期提前5-15和3-11 d。与机械直播相比,毯苗机插延长水稻生育期5-14 d,钵苗机插延长13-23 d,且生育期延长主要是由于播种至拔节期持续时间延长。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的日产量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常规粳稻呈毯苗机插高于钵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的趋势。最终,产量与生育期和日产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水稻生长过程中,延长全生育期和提高日产量均能增加实产。相比机械直播,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增加水稻全生育期有效积温14.9%-19.6%和9.1%-11.6%,增加全生育期太阳辐射积累量16.1%-24.8%和8.3%-14.2%。水稻全生育期日均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其中营养生长期(播种至拔节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生殖生长期(拔节至抽穗期)和灌浆结实期(抽穗至成熟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受种植方式的影响,营养生长期日均温度低于25.1℃和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高于20.1℃可攻取高产。因此,长生育期、高温光资源利用、营养生长期较低的日均温度和灌浆结实期较高的日均温度,是钵苗机插水稻高产的重要特征。3.从水稻茎蘖动态分析,钵苗机插呈“缓升缓降”的态势,机械直播呈“急升骤降”的态势,毯苗机插居于二者之间,成穗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钵苗机插水稻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其差异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大。降低播种至拔节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比例,控制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比例,增大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比例是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积累更多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灌浆结实期水稻单茎茎鞘重和乳熟后单茎茎鞘的二次充实状况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抽穗至乳熟期单茎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较大,抽穗至成熟期较小。抽穗后水稻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极大地提高了钵苗机插水稻植株群体光合生产能力,为水稻高产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4.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使水稻上三叶叶长增长,比叶重增大,叶基角和披垂度减小;使水稻群体高效叶叶面积增加,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协同增加;使水稻穗型变大,粒叶比提高;并且使水稻株高增高,秆长增长,穗下节间增长。水稻基部1-3节间于钵苗机插方式下,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长度缩短,茎秆变粗,茎壁增厚,节间干重增加,充实度变好,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增大,倒伏指数显着降低。这说明,钵苗机插更能改善水稻株型,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提升水稻抗倒性能。5.拔节期水稻含氮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抽穗和成熟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差异显着。主要时期水稻植株吸氮量于种植方式间的变化趋势与含氮量一致,但拔节期吸氮量于种植方式间差异不显着,抽穗和成熟期差异显着。拔节后水稻的氮素积累量、积累比例和吸收速率均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水稻百千克籽粒氮素吸收量、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而籽粒和干物质氮素生产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差异显着。这说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生产效率较低。因此,在今后技术研发中应重视氮肥的高效利用,以实现兼顾高产和营养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叶片、茎鞘和穗部含氮率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抽穗后钵苗机插叶片氮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均显着大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为籽粒高效的氮素积累提供保障。6.钵苗机插的整精米率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分别提高1.6%和4.9%,整精米产量分别提高7.8%和25.9%,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稻米的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显着增加,对稻米外观品质有不利影响,但钵苗机插精米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利于稻米营养品质的改良,其精米蛋白质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提高8.7%和28.0%。3种种植方式相比,钵苗机插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优趋势,其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食味值于种植方式间无显着差异,呈籼粳交水稻和常规粳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杂交籼稻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7.试验中,水稻腾茬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因此,小麦的播种期于钵苗机插水稻茬口早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水稻茬口,致小麦生育期、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呈钵苗机插水稻茬口>毯苗机插水稻茬口>机械直播水稻茬口的显着趋势。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显着。与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小麦分别增加周年经济产量19.3%和12.2%,增加周年生物学产量17.5%和11.2%,增加周年日产量9.1%和7.2%。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小麦全生育期较机械直播水稻-小麦长32和16 d,其中钵苗机插水稻-小麦全生育期天数超过366 d。水稻周年有效积温积累量、太阳辐射积累量和温光生产效率均呈钵苗机插-小麦>毯苗机插水稻-小麦>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的显着趋势。最终,与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小麦分别增大周年籽粒和干物质光能利用率15.8%和14.0%,毯苗机插分别增大10.5%和9.5%。由此总结如下,钵苗机插在促进稻麦周年粮食增产增效生产的作用表现在:①攻大穗,高积累,增水稻产量;②提早播种,协调穗粒,提高小麦产量;③缓和稻麦茬口矛盾,延长稻麦生育周期,改善稻麦生长环境,促稻麦周年粮食高产高效生产。

陆秀明,黄庆,刘怀珍,张彬,李惠芬,邹积祥[10](2014)在《机插超级稻在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华南双季稻区超级稻机械化插秧在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明确超级稻机械化插秧适宜的施肥水平和插植密度。2012年早、晚季,以常规超级稻‘合美占’为材料进行了(0、120、150、180 kg/hm2)4个施肥水平和(2.4×105穴/hm2、2.85×105穴/hm2)2个机械化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下,插植密度2.85×105穴/hm2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和产量都高于插植密度2.4×105穴/hm2的处理且差异显着;在相同插植密度下,植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有效穗、产量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是在中低施肥水平下(120150kg/hm2),高肥水平(180 kg/hm2)处理反而下降了,施肥量120 kg/hm2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SPAD值测定结果没有明显规律性。插植密度2.85×105穴/hm2和施肥量120150 kg/hm2是广东双季稻区机械化插秧取得高产的适宜栽培方案,说明适当密植和合理施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不同密度、插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密度、插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稻虾综合种养研究进展
        2.2 水稻机插技术研究进展
        2.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2.4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2.5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
        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茎蘖动态
        2.3 叶面积指数与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
        2.4 光合势
        2.5 群体干物质积累
        2.6 单茎干物质积累
        2.7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田间表观倒伏率
        1.3.2 抗倒伏指标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2.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株型特征的影响
        2.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茎秆基部形态特征的影响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测定
        1.3.2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1.3.3 总蛋白含量测定
        1.3.4 食味指标测定
        1.3.5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加工品质
        2.1.2 外观品质
        2.1.3 蒸煮与食味品质
        2.1.4 营养品质
        2.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稻虾连作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 讨论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苏苏中地区温光资源及水稻播栽期现状
        1.2.2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2 施氮量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3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1 播期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4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1 播期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5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5.1 播期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5.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6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1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2章 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及产量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1 生育期进程
        2.1.3.2 气象数据
        2.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2.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影响
        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2.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积温资源的影响
        2.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辐射资源的影响
        2.2.2.2 各处理粳稻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的全年占比
        2.2.3 施氮量和穴栽密度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迟播迟栽和氮肥水平对粳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2.3.2 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施氮量及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3.1 茎蘖动态
        3.1.3.2 干物质及叶面积
        3.1.3.3 叶形与叶姿
        3.1.3.4 茎秆物理性状
        3.1.3.5 穗部性状
        3.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高峰苗及成穗率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影响
        3.2.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的影响
        3.2.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比的影响
        3.2.7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3.2.8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3.2.8.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茎部物理特征的影响
        3.2.8.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形与叶姿势的影响
        3.2.8.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穗部特征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迟播迟栽粳稻群体动态特征
        3.3.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施氮量与穴栽苗数对迟播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1 稻米品质
        5.1.3.2 米粉RVA谱特征测定
        5.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加工品质
        5.2.2 外观品质
        5.2.3 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
        5.2.4 淀粉RVA谱特征
    5.3 讨论
        5.3.1 推迟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3.2 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密肥调控效应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迟播迟栽和施氮量对粳稻生育期和温光利用的影响
        6.1.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1.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6.1.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6.1.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1.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机插方式发展概况
        2.2 机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控释肥概念及其类型
        2.4 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
        2.5 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穗粒结构
        2.3 茎蘖动态
        2.4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
        2.5 干物质积累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氮素积累量
        2.2 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及比例和氮素吸收速率
        2.3 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
        2.4 抽穗期后茎鞘叶氮素的转运
        2.5 氮素利用率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
        2.2 外观品质
        2.3 营养品质
        2.4 RVA谱特征值
        2.5 质构
        2.6 食味值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3 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1 我国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1.2 江苏水稻生产能力的演变
    1.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1 床土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2 壮秧剂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3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3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茎蘖动态、分蘖成穗的影响
        1.3.1 基质、壮秧剂的影响
        1.3.2 播种量、秧龄的影响
        1.3.3 密度的影响
        1.3.4 施氮量的影响
    1.4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库形成的影响
        1.4.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源的影响
        1.4.2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库的影响
    1.5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的影响
    1.6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性状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6.1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根系的影响
        1.6.2 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7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1 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2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3 施肥时期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7.4 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8 栽培处理对机插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8.1 对稻米碾磨品质的影响
        1.8.2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1.8.3 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1.8.4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1.9 江苏省机插水稻生产和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1.9.1 生产现状分析
        1.9.2 氮肥施用现状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培育
        2.2.1 壮秧剂比较试验
        2.2.2 播种量试验
        2.2.3 秧田期施肥试验
        2.2.4 秧龄试验
        2.2.5 每穴栽插苗数试验
        2.2.6 施氮量试验
        2.2.7 分蘖肥试验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3.2 茎蘖数的调查
        2.3.3 各器官干物重及叶面积的测定
        2.3.4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2.3.5 各器官含氮率的测定
        2.3.6 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测定
        2.3.7 稻米营养和食味品质的测定
        2.3.8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壮秧剂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1.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1.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1.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1.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1.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1.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 播种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2.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2.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2.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2.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2.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 秧田期施肥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3.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3.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3.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3.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秧龄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4.1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4.2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4.3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4.4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4.5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4.6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5.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5.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5.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5.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5.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 施氮量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6.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6.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6.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6.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6.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 分蘖肥处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3.7.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7.2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7.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3.7.4 对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7.5 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6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8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秧田期处理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等性状的影响
        4.1.1 壮秧剂比较试验
        4.1.2 播种量试验
        4.1.3 秧田期施肥试验
        4.1.4 秧龄试验
    4.2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3 施氮量试验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4 不同秧苗素质、分蘖肥施用方式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形成、稻米品质、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密度、株高对水稻繁殖分配的影响及稻土养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水稻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2 植物繁殖分配策略研究
        1.2.3 水稻繁殖分配策略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野外实验点概况
第二章 种植密度对植稻土养分变化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案
        2.1.3 测量项目与方法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及分析
        2.3.1 土壤pH变化
        2.3.2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2.3.3 土壤氮含量变化
        2.3.4 土磷磷含量变化
        2.3.5 植稻土养分消耗比较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种植密度与水稻繁殖分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案
        3.1.3 测量项目与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插植密度与水稻抽穗动态
        3.3.2 不同插植密度的水稻总产量和结实率
        3.3.3 不同插植密度的株高分布特点
        3.3.4 不同插植密度的单株水稻生物量分配规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水稻繁殖分配对株高的响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案
        4.1.3 测量项目与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及分析
        4.3.1 株高分组
        4.3.2 不同株高水稻的表型性状特征
        4.3.3 不同株高与资源分配动态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水稻品质特性对株高的响应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案
        5.1.3 测量项目与方法
    5.2 数据处理
    5.3 稻米品质测量
    5.4 结果及分析
    5.5 讨论
        5.5.1 不同株高的稻米加工品质指标分析
        5.5.2 不同株高的稻米外观品质分析
        5.5.3 不同株高的稻米食味品质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栽培密度对湘两优900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湘两优900在不同插植苗数和密度条件下的营养生长性状分析
    2.2 湘两优900在不同插植苗数和密度条件下的生殖生长性状分析
    2.3 湘两优900在不同插植苗数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8)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钵苗机插技术发展概况
        2.2 宽窄行机插技术发展概况
        2.3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2.3.1 产量及产置结构的特征
        2.3.2 光合物质生产的特征
        2_3.3 株型和抗倒伏的特征
        2.3.4 稻米品质的特征
    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4 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田间管理措施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关键生育期及秧苗素质调查
        2.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影响的方差分析
        2.3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杂交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2.4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各时期干物质积累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2.3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阶段干物质积累及比例的影响
        2.4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衰减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3.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主要品质指标及RVA特征值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品质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主要稻米品质指标的影响
        3.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1.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3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主要品质指标及RVA特征值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产出

(9)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的研究概况
        2.2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3 播期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4 补偿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5 稀植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3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总体变异
        2.2 产量
        2.3 产量构成因素
        2.4 穗型特征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差异
        3.2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构成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生育期和日产量
        2.2 产量与生育期、日产量的相关关系
        2.3 生育进程与阶段生长时间
        2.4 有效积温和太阳辐射积累量
        2.5 日均温度和日辐射总量
    3 讨论
        3.1 关于生育期和日产量
        3.2 关于有效积温和太阳辐射积累量
        3.3 关于日均温度和日均太阳辐射积累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蘖动态特征
        2.2 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2.3 单茎特征
        2.4 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
        2.5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单茎干物重
        3.2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群体干物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机械化种植对水稻株型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型特征
        2.2 茎杆物理特性与倒伏
    3 讨论
        3.1 关于水稻株型特征
        3.2 关于水稻茎秆特征与抗倒伏能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
        2.2 关于植株阶段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
        2.3 关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2.4 关于水稻氮素转移特征
        2.5 抽穗后氮素积累量和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与产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关于水稻氮素积累特征
        3.2 关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米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米质性状的总体变异
        2.2 加工品质
        2.3 外观品质
        2.4 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
        2.5 水稻淀粉RVA谱特征
    3 讨论
        3.1 加工品质
        3.2 外观品质
        3.3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机械化水稻种植方式对后茬小麦生产的影响
        2.2 不同机械化水稻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特征
        1.2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特征
        1.3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1.4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株型及抗倒伏特征
        1.5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1.6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米质性状
        1.7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周年粮食生产特征
    2 讨论
        2.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综合生产力评价
        2.2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增收效益探讨
        2.3 因种配套适宜机械化种植方式
        2.4 因时、因地推广机械化种植方式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机插超级稻在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叶面积和干物质测定
        1.2.2 SPAD测定
        1.2.3 考种与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晚造主要生育期干物质动态变化
    2.2 早晚造主要生育期叶面积动态变化
    2.3 早晚造主要生育期SPAD值动态变化
    2.4 早晚造产量结果
    2.5 早晚造氮肥农学利用率变化
    2.6 早晚造穗粒结构
3 结论与讨论

四、不同密度、插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李阳阳. 扬州大学, 2021
  • [2]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D]. 袁嘉琦. 扬州大学, 2021(08)
  • [3]不同机插方式下控释肥配比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付正豪. 扬州大学, 2021
  • [4]壮秧培育、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南粳9108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徐杰姣. 扬州大学, 2021
  • [5]密度、株高对水稻繁殖分配的影响及稻土养分变化研究[D]. 刘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两个晚稻品种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对肥密耦合的响应分析[D]. 安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7]栽培密度对湘两优900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于相满,古幸福,李冬娴,文嘉瑜,陈锐明,李锐.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6)
  • [8]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D]. 裘实. 扬州大学, 2019
  • [9]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D]. 邢志鹏. 扬州大学, 2017(12)
  • [10]机插超级稻在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J]. 陆秀明,黄庆,刘怀珍,张彬,李惠芬,邹积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1)

标签:;  ;  ;  ;  

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