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 美国市场谁会牛气冲天(1)(论文文献综述)
范佳慧[1](2020)在《基于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飞速进步的社会与高速化发展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给现代视觉艺术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与影响,快节奏的生活与迅速的信息输入使得人们对与视觉识别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文化是我们创造新生活、创新新理念提取基因与文化内涵的巨大宝藏,春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字体作为一种自然人文的象征符号,在现代设计手段的丰润下,被赋予了比具象图形更有张力和震撼力的效果,造就了非凡的视觉语言。文字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发展,在生活中各个角落深深触动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灵。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也作为视觉的设计语言,将春节文化与字体设计相结合,碰撞新的火花。本文主要研究春节文化符号内涵,建立设计因子库,将字体设计与优秀传统文化春节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性研究,构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结合大时代背景,阐述研究目的、意义,分析春节文化与字体设计现状。笔者对其量体裁衣,对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制定研究内容与方法。建立春节文化符号因子库、研究分析字体设计、字体应用设计,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2)深度挖掘春节文化的符号内涵,挖掘其文化符号的形态、色彩因子,建立设计因子库,从春节情感、习俗娱乐活动、饮食三个方面深度剖析。将春节文化的关键性特征元素运用到设计中。(3)设计实践,遵循设计应用原则,在传统的文创产品应用外,加入H5、动态展示的部分,在新媒体发展的大时代,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展示不在局限于二维空间,加入交互和更具有冲击性的感官体验。最终输出的设计作品视觉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吉祥意向。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突破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突破了固化印象,让人能体验到视觉上的美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春节文化的内蕴。
叶烽[2](2020)在《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 ——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跨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既是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公共管理实践方式,也是公共服务伦理价值的回归。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要求在2020年底前,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旨在将公众满意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终极效标。至此,公众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主体。然而遗憾的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面临不可持续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限性;二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非延续性。究其原因,是与公众在政府绩效管理中“被动的信息供给者”的功能定位息息相关,即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形式主要是满意度测评,公众仅在评价环节担当“被动的信息供给者”的角色。进一步而言,公众的这种角色定位与现代行政过程中政府所依赖的“知识”的专业化与技术化相关,不可避免地削弱甚至剥夺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话语权,出现政府对公众参与的冷漠以及对公众参与过程的控制。因此,要保证公众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亟待破解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不可持续的困境,尤其需要从主体间知识共享的理论视角展开分析,以期揭示出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这正是本研究的宗旨所在。本研究以知识共享理论为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判断性抽样,选取杭州市综合考评与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评价政府两个极端型案例进行跨案例研究,以期实现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问题的实证研究。首先,运用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对杭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案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杭州市实现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知识共享模型: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是个人感性知识与官僚理性知识实现共享的促成因素;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与改进各个环节的知识共享刻画的是具体过程;政府绩效持续改进和绩效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其次,运用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案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不可持续性的原因在于:缺乏个人感性知识与官僚理性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在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基于官僚理性知识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评价环节缺乏知识共享、个人感性知识的反馈整改机制缺失。其结果是政府绩效无实质改进,以及绩效生产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形成。最后,通过案例间的比较分析,构建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的知识共享模型。在该模型中,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的促成因素。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为知识共享的发生提供具体场域,并刻画出政府绩效管理情境下的知识共享过程;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与绩效生产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既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又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研究焦点的转移,即从以往聚焦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转向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这种研究焦点的转移是基于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公众参与在短期内有效而长期不可持续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公众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角色被降格为“信息供给者”,现有研究聚焦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其实质仍然是沿袭公众的这一角色,因此,难以提出实现公众持续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治本”之策。本研究聚焦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指出只有当公众由被动绩效信息供给者转变为政府绩效合作伙伴,其参与才能实现可持续性。二是实现研究视角的转换,即从传统的制度、机制等宏观分析视角转向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微观分析视角。已有研究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分析是基于制度、机制、技术等较为宏观分析视角,其实质是揭示出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外在条件,对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过程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知识共享的研究视角,关注政府与公众分别拥有的官僚理性知识与个人感性知识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这两种知识的共享对组织绩效持续改进的重要作用。总之,知识共享的研究视角既可以提炼出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的外部条件,又能够清晰地刻画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的过程和结果。
王孜一[3](2020)在《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2010-2018)》文中研究说明从2009年开始,我国国产动画电影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尤其是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爆发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从2009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到2019年的《熊出没之原始时代》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与此同时,也获得良好的口碑。论文从票房和口碑两个方面来分析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的传播现状,并进一步地从创作和营销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的形成这些现状的原因。在创作方面,主要从动画电影形象的设计、故事及影片的创作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以及技术艺术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在营销方面,主要考虑了营销中注重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宣发渠道要敢于大胆创新和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等要素。但是在国产系列动画电影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票房过于集中于少量影片,上映档期扎堆,票房分散等。影片为了匹配观众时间(元旦档、五一档、六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寒假档为观众密集观影期),上映较为集中,这使得单部影片排片量相对减少,进而每部影片的观影人数也会相对变少,导致电影市场被稀释。这就要求动漫产业需要有成熟且环节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系列动画电影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针对国产系列动画电影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论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对美国和日本的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从国外的先进经验中得出对我国系列动画电影的启示。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国产系列动画电影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立足于现状,从培养良好的受众基础、注重对动画人才的培养、推动全龄化的观影市场、合理安排电影档期等方面来考虑,从而达到推动国产系列动画电影蓬勃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湘[4](2019)在《暗涌》文中研究指明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覃欣欣[5](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的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通过特定的媒介或途径开展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新闻编译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通过编译人员的加工将源语新闻转换为目的语新闻的跨文化活动。新闻编译与传播在本质上存在共同之处,二者均涉及信息的处理和交流。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和规律的学科,对探究翻译等涉及人类信息交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本实践报告选取2018年《经济学人》的20篇财经新闻作为翻译实践对象。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本报告将财经新闻翻译的各个环节从控制主体、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等五个视角进行整合分析,总结出财经新闻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译例,从译者(控制主体)、文体(媒介)和读者(受众)三个维度描述和总结了笔者在财经新闻编译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与方法。为使译语新闻得到有效传播,译者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原文的准确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受众的需求和期待,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适当对原文内容进行加工。二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明确的语体对等意识与受众意识,同时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差异,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进行灵活变通。三是在忠实传递源语新闻信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雷立刚[6](2014)在《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文中研究指明题记物质的倾向是湮灭灵魂,而灵魂如何抗拒被湮灭的命运?一颗跳动的心,一个真实的灵魂,在股市与生活的道路上,陷入了怎样一个又一个命中注定般的陷阱——他曾鄙视物质,却反被物质压迫;他曾拒绝平庸,却反被平庸吞噬……而这依然不驯服的灵魂,该如何抵抗被湮
丁福兴[7](2014)在《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多重归因及其治理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及“去行政化”问题,在上世纪80、90年代即已被学界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提出讨论。自2009年“钱学森之问”提出以后,经过2010年“两会”的热议,这一问题逐渐转变为一个公共话题。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表明大学“去行政化”改革业已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公共行政语境。大学“去行政化”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应当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式。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利益中心视角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解释的复合框架,首先梳理总结中国大学“行政化”现象的特征与危害,对若干命题进行价值论辩,然后着重对中国大学“行政化”现象进行多重归因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治理路径问题。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时代命题”,具有过渡性,不应当因为某些歧见就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伪命题”。“行政化”和“去行政化”内涵比较丰富而含混,对其逐步厘清尚需时日和进一步的价值论辩。大学“行政化”的最根本特征是行政管理权的泛化和异化。大学“行政化”乱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对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即外部“行政化”问题,二是大学组织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即内部“行政化”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行政化”,从府学关系上讲,是知识的合法化问题,是过度政治化问题;从大学内部管理机制上讲,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组织结构“同形”问题。大学外部“行政化”的最大弊端就是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受到了极大的干预、控制与征用,既容易滋长不正之风,也不利于教育家办学。大学内部“行政化”的弊端则突出表现在侵蚀大学的核心价值,引发学术腐败并最终导致大学的异质化等方面。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并非一日之疾,而是一个“问题集合体”,需要从多维视角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制度变迁理论可以从“合法性机制”解释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动因。高等教育存在的意义既有“认识论”哲学基础,也有“政治论”基础。现代化进程促使大学从昔日的学术“象牙塔”演变成今天的社会“服务站”,“国家的需要”是大学为追求合法化而刻意改变知识生产的逻辑与路线的外在驱动力。近代中国大学的兴办肩负着富国强兵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一开始就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了学术意义。其后,中国的近现代大学又经历了狂飙突进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历次政治风暴的洗礼,始终处于政治与行政的深刻影响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运动使得大学的自治权被严格收束并让渡到国家手中,“政治论”逻辑对“认识论”逻辑的凌驾,使得中国大学的发展被设置了“行政化”的路径依赖。之后,高校领导体制虽然历经多次变迁,却始终摆脱不了“行政化”的阴影,一元化管理的色彩十分浓重。中国大学的“行政化”还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大学迫于各种制度性压力,在确立自身合法性地位的过程中受到“强制性同形”、“模仿性同形”和“规范性同形”等制度同形机制的作用,而一步步加深了“行政化”程度。此外,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行政化”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权力互动是解释中国大学“行政化”动因的另一个基本视角。从宏观上看,协调高等教育系统的决定性权力主要有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三种,并构成一个“三角协调”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政府作为“上帝之手”调控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市场力量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遮蔽状态”,至今依然式微;而在府学权力关系之间,政府通过对人事权和财产权的掌控,形成了一个“完全依赖性结构”,迫使大学就范。从微观上看,大学内部本应存在一个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规范性权力的连续谱,但强制性权力——行政权力往往更具具有强势。权力与权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由于权利对权力仅仅具有软约束性,加上行政权力的扩张本性,导致学术权力不足以形成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衡。在权力制衡问题的思考上,必须从过去一元化社会结构条件下的统治和管理的视野中跳出来,克服“非此即彼”的极点式思维定势,防止大学治理过程中再度出现权力的“单一中心化”倾向。利益分析视域下的大学“行政化”归因则运用“效率机制”以及“交易范式”来解释组织的结构与变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也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从“比较利益人”假设出发,可以有效地解释大学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的机制。在中国的社会依赖性结构中,主要存在着两个依赖环节,即单位组织对国家的依赖和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益的依赖。单位组织兼具政权的性质和经济的性质,将经济控制力和国家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国家对单位组织的统治、单位组织对个人的统治。大学“行政化”过程中的利益交换范式可以概括为“服从-资源”范式和“赞同-资源”范式,这两种交换范式都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权力的合法性,因而加深大学的“行政化”程度。行政与学术的“权力同谋”等学术腐败现象正是权力主体为追求“超常收益”,通过利益交换范式来实现的。探究制度变迁的根源还离不开对文化的考量,因为文化“植入”的内化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而有效的先验性影响。“松散耦合”的组织特性以及自身使命,使得大学组织的内生型文化主要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人文精神三大传统。但在“政治论”哲学支配下,大学组织又被“植入”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例如“纪律”和“责任”。大学既是文化传播的地方,又是文化冲突的地方。现代大学中存在着的学术与行政两个系统蕴含着两种逻辑,形成了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从而产生了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冲突。中国在数千年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超稳态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大一统”的高度集权思想、学在官府的政教合一思想、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等,都产生了极强的“同化”作用,导致“行政化”的官僚文化在高等教育场域内畅行无阻。此外,人的现代化不足与大学“行政化”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尊官、畏官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大学的“行政化”也产生了若干内驱力。中国大学的“去行政化”这一与时俱进的改革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从府学关系的调整来看,可以采取“传导性巨变”策略,实现“政府推进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实行网络治理模式,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利益主体视为相互博弈的行动者,大家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相互妥协、协调一致,在博弈中实现均衡,在冲突中实现整合。政府的责任与担当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从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重塑来看,构建服务型管理范式是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应将“服务行政”的理念引入到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以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民主协商机制达成合作共治的目的,为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高质量服务。中国大学的“去行政化”改革虽然具有逻辑合理性,但却并非水到渠成,而是面临诸多障碍与挑战。外部制度环境的先天性不足以及内部草根性变革主体力量的后发弱势,决定了这一变革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因此,这一既需要上级部门的发起与推动,也需要社会的认同与配合,更需要大学本身的自觉与努力。
燕茹[8](2014)在《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考察(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环境卫生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面貌,还会影响民众的健康状况。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的涌入虽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及都市化进程,但也导致了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压力,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伴随工业的发展过程,原来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业废渣堆积如山,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工厂区、矿区的工人和矿工劳动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等环境卫生问题。民国时期企业生存发展艰难,技术落后、设备简单,同时国内的剥削和国外市场的竞争,使得近代的企业只可能把目光盯在经济利益这一核心上,没有精力来解决环境卫生污染问题。都市化的进程,使人口日益增加与集聚,生活垃圾、粪便不断增多;尘土飞扬、垃圾遍布的街道、排水管道的不畅,都成为城市文明的恶疾;天灾人祸引起的死亡载道,城市乡村公用设施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等环境卫生问题不断呈现,并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民国时期,卫生观念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民众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工业发展上基本没有采取环保措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根深蒂固的落后的卫生观念,使民众对脏乱差的环境卫生习以为常,并安之若素。随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入,租界的示范作用,以及社会各阶层对环境卫生事业的大力倡导,开启了社会生活近代化的闸门,民众逐渐意识到环境卫生对个人及民族的重要性。政府颁布一些治理环境卫生的地方性法规,且目的明确,规定具体,但由于内外交困的民国时期政权不稳,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收效甚微。文章以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为研究对象,考察山东在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积增及天灾人祸中出现的环境卫生问题,及各阶层对产生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和应对措施。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山东的环境卫生问题,为当代我国的环境卫生事业提供一定的启示。
王可[9](2014)在《关于提高中国动画片可看性研究 ——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来分析如何提高中国动画片的可看性。本文分析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从内容形式上都对中国动画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内容情节、语言、角色设定、动画风格等,来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的成功之处。首先,本文对于“可看性”进行了一个定义的分析,其次,对于中国动画片的现状也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对这部动画片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来看如何提高中国动画片的可看性。本文也对于美国、日本的动画片的可看性进行了分析,这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这个对比分析中,本文分析了美国及日本动画片各自的成功之处,也研究了中国动画片的不足之处,这也有助于分析提高中国动画片可看性的途径。本文着重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之处进行了分析,本文分别是从画面、传播功能和丰富的剧情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最终,本文得出了如何提高中国动画片可看性的途径的结论。提高动画片可看性的途径是有许多方面的,其内因和外因都是需要进行考虑的。提高动画片可看性的内因就包括提高动画片制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完善动画片剧情等,这些因素都是需要进行考虑的。提高动画片可看性的外因则是整个动画片存在的环境,即政府为动画片提供的支持以及媒体环境。
王春鸣[10](2013)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症候 ——基于童年和儿童问题研究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对消费社会媒介技术文明和现代理性的思考出发,分析现代媒介环境中的相关文化症候,呈现其中的童年危机和儿童问题,并由此深入,以“儿童”、“童年”为方法,进行社会观察、分析和批判,对如何建立当代媒介化社会的文化新秩序,提供一种反思性的态度。论文以21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媒介环境作为基本文化语境,将当代儿童的童年文化生活置于文化研究这个具有洞察力的审视之下,呈现“童年”这一繁复芜杂的前台景观,探讨童年生态在“社会作用于儿童”的传媒语境中出现的重重危机,触摸儿童问题产生的后台与文化肌理,深入探究现代传媒环境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社会地建构了现代儿童的样貌和童年的文化空间,从而导致了童年危机。本论文所涉及儿童问题是指特定群体儿童的童年文化生活中呈现出来的负面问题。大多数人将之归咎于技术发展,或归咎于儿童本身,这既是对儿童不公正的认识,也是儿童问题在另一个维度上的凸显。本论文既探究其具体表现,也关心它如何发生,更注重分析其为什么会发生,并思索我们如何应对。其中“儿童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是论文的最大关切,这一关注,将儿童问题引向了更宽泛的领域,表明了本论文研究儿童问题,最终目的还是以此为入口,介入社会观察,来观照成人的问题。在此大的议题统摄下,论文不断进行自我追问:为何将儿童问题放入现代媒介环境并以文化症候考察之?为何“童年消逝”说不能全面而精准地阐释中国当代社会的儿童问题?儿童观作为成人社会看待儿童的立场和态度,为何在论文中具有重要性?这些问题既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也是论文展开的方法和途径。论文以对童年危机和儿童问题的情境化实证考察、对当代儿童童年文化生活的症候式分析与批判、对尼尔波兹曼“童年消逝说”和周作人“儿童本位观”这两个重要理论的使用与辨证作为分析框架和思考逻辑。在绪论中首先完成了童年现实关怀向学理探索的转向,通过相关的文献述评与理论碰撞,呈现了本论文的问题意识,并探索可能有所突破之处。第二章将宏大叙事和批判建构的视角引向了细化的分析,通过情境化的实证研究呈现媒介生活、媒介内容和媒介批评中的儿童问题与儿童现象,以此印象式的勾勒作为后文展开论述的参照。第三章、第四章陈述现代媒介对童年生活的影响如何发生。梳理中西方文化中有关儿童的历史叙事,对中国传媒文化的历史演进分若干阶段展开考察,指出儿童问题正是随着媒介叙事浮出历史地表的;接着把对儿童传媒文化的研究置于童年日常生活展开的具体现场和过程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和案例为进路,既对现代媒介环境中的童年话语与儿童文化产品发生机制、叙事框架进行文化分析,又考察媒介环境、文化产品与儿童日常生活如何勾连,尤其是儿童在特定场景中对媒介文化的解读实践,以及这种日常实践所蕴含的意义。第五章通过对媒介环境、消费社会和现代媒介社会的“儿童热”的症候式批判,阐述现代社会对童年和儿童的影响为什么会发生,探索前述童年文本被接受的社会语境。最后将目光转向儿童借现代媒介创造的自我文化,在儿童的媒介文化与媒介形象的反建构中寻找童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可能。在现代社会,“童年消逝”的提法作为儿童问题的内面之一,一方面表达了对儿童精神生活的忧思,引导我们正视各种儿童问题,一方面也折射出成人社会长久以来对儿童的误读和童年的遮蔽。本论文对当代儿童问题的复杂性进行总结和筛选之后,将其表征为与“童年消逝说”对应的“童年危机”。指出从儿童本位的视角出发,童年不会消逝,但是媒介化的消费社会中童年生态确实出现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童年危机,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揭示,建立起一种反思的态度,形成新时代的以儿童为本的认知,不仅要爱护和尊重儿童的天性趣味,更要张扬和;拓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儿童自己去选择和发展并作用于自身。这种认知是对我们整个传媒环境的反思,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藉由这种态度的建立,被遮蔽的儿童才得以重新发现,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之所以将论证的焦点集中于现代媒介环境中的儿童文化症候现象,首先是因为,当代社会已是一个媒介化的社会,现代媒介环境成为当代童年生产和生长的场域,同学校家庭等带有社区性质的环境相比,具有“社会性”的多重媒介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更为深刻恒远。它既是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空间环境,亦是儿童面临的现实文化语境,“童年消逝说”等媒介批评也从中发端;其次,现代媒介环境作为“整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历史研究范围”,儿童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正是这“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再次,论文涉及的儿童问题,是当代中国儿童在现代传媒环境——这一以成人为主体,以消费主义为主要价值导向的文化生存语境之中的命运问题,自媒介环境学派始,人们就公认为媒介是文化发展的环境。到目前为止,媒介或许还没有改变社会文化中的一切,但它们正从各个维度改变着有关文化的一切,包括童年生活。由传播活动组成的社会文化中,各种新媒介文化产品包括媒介本身都有力参与和营造了童年的公共生活领域。现代媒介环境以及其中透露的文化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的特殊文化语境和现代性问题等,共同参与着对现代童年的改造。因此各种童年话语与儿童文化现象,自然成为儿童问题的反映。基于此,本论文最大的社会关切,是质疑加载着成人价值观和儿童观念的现代媒介社会如何造成了儿童的问题。这一质疑聚焦于“成人作用于儿童”的媒介文化在童年塑造上的负面,其意义一是探求儿童生长的正能量,二是思索处在文化警醒中的现代社会如何调整看待儿童问题的视角(真正发现儿童,发展儿童)。三是指出现代传媒正在通过异化儿童文化生存场域——童年,对儿童施加影响,通过改变儿童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人类对命运的看法。
二、2004年 美国市场谁会牛气冲天(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 美国市场谁会牛气冲天(1)(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理论基础 |
2.1 春节文化符号提取 |
2.1.1 春节习俗文化之“福” |
2.1.2 春节饮食文化之“珍” |
2.1.3 春节娱乐文化之“乐” |
2.1.4 春节典故文化之“蕴” |
2.1.5 春节情感文化之“悦” |
2.2 字体设计分析调查 |
2.2.1 印刷字体设计结构分析 |
2.2.2 创意字体设计调查 |
2.2.3 立体、动态字体设计调查 |
2.2.4 字体设计在春节文化中的体现 |
2.3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调查分析 |
2.3.1 春节文化产品应用调查分析 |
2.3.2 字体设计应用调查分析 |
3 春节文化的“抽物到具形” |
3.1 春节文化形态分析 |
3.1.1 春节习俗、娱乐活动形态因子提取 |
3.1.2 春节饮食文化形态因子提取 |
3.1.3 春节情感表达形态因子提取 |
3.2 春节文化色彩因子提取 |
4 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实践与应用 |
4.1 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实践 |
4.1.1 设计背景 |
4.1.2 设计原则与定位 |
4.1.3 头脑风暴法 |
4.1.4 设计策略 |
4.1.5 设计草图 |
4.1.6 设计方案 |
4.2 春节文化语境下的设计应用 |
4.3 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设计实践与应用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工作 |
5.2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创新与字体设计发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春节字体设计展示 |
附录 B 春节与字体文创产品调查问卷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 ——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跨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 |
1.2.2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 |
1.2.3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策略 |
1.2.4 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 |
1.2.5 已有研究总结 |
1.3 研究思路 |
1.4 核心概念的厘定 |
1.4.1 公众 |
1.4.2 官僚理性知识 |
1.4.3 个人感性知识 |
1.4.4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 |
1.5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5.1 知识共享理论 |
1.5.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案例研究法 |
2.2 案例选择 |
2.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2.3.1 资料收集 |
2.3.2 资料分析 |
2.3.3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三章 杭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编码分析 |
3.1 案例简介 |
3.2 杭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开放式编码 |
3.3 杭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主轴式编码 |
3.3.1 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 |
3.3.2 绩效计划环节的知识共享 |
3.3.3 绩效实施环节的知识共享 |
3.3.4 绩效评价环节的知识共享 |
3.3.5 绩效反馈与改进环节的知识共享 |
3.3.6 政府绩效持续改进 |
3.3.7 绩效生产合作伙伴关系形成 |
3.4 杭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选择式编码 |
3.5 小结 |
第四章 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编码分析 |
4.1 案例简介 |
4.2 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开放式编码 |
4.3 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主轴式编码 |
4.3.1 缺乏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 |
4.3.2 基于官僚理性知识制定绩效计划 |
4.3.3 绩效评价环节缺乏知识共享 |
4.3.4 个人感性知识的反馈整改机制缺失 |
4.3.5 政府绩效无实质改进 |
4.3.6 绩效生产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形成 |
4.4 甘肃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选择式编码 |
4.5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比较与模型构建 |
5.1 跨案例的比较分析 |
5.1.1 知识共享的基础条件 |
5.1.3 政府绩效管理各环节的知识共享 |
5.1.4 政府绩效持续改进与绩效生产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
5.2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
5.3 讨论 |
5.3.1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外部条件 |
5.3.2 公众全过程参与政府绩效管理 |
5.3.3 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的持续改进 |
5.3.4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1.2 本文的创新点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201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 |
三、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的传播现状 |
第一节 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票房分析(2010-2018) |
一、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票房现状分析 |
二、国产系列动画电影高票房电影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国产系列动画电影口碑分析(2010-2018) |
一、国产系列动画电影口碑现状分析 |
二、国产系列动画电影高口碑电影特点分析 |
第二章 影响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效果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效果的创作因素 |
一、动画电影形象的设计影响传播效果 |
二、故事及影片的创作影响传播效果 |
三、文化价值及技术艺术融合影响传播效果 |
第二节 影响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效果的营销因素 |
一、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营销影响传播效果 |
二、宣发渠道的大胆突破营销影响传播效果 |
三、将受众进行细分营销影响传播效果 |
第三章 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中创作阶段存在的问题 |
一、目标观众过于低幼缺乏全年龄段定位 |
二、创新过程中内容过于同质化 |
第二节 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中宣发阶段存在的问题 |
一、档期的拥挤导致观众过度分流 |
二、营销后置无法贯穿全过程 |
三、营销中高呼情怀而没有真正感动观众 |
四、特色营销过于雷同缺乏精准定位 |
第四章 系列动画电影传播的中外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美国系列动画电影的特征分析 |
一、创作中突出创作特色 |
二、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
第二节 日本系列动画电影的特征分析 |
一、与动漫产业相辅相成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
二、系列剧场版电影在日本动画电影市场依旧是主导者 |
第三节 美日系列动画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
一、在常见主题中寻求创新 |
二、多样化的营销并精准定位受众 |
三、注重产业链条上动漫衍生品的开发 |
第五章 提升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效果的策略思考 |
第一节 提升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效果创作阶段的策略思考 |
一、优化动画电影生产模式培养良好的受众基础 |
二、注重高素质与国际化接轨的动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提升国产系列动画电影传播效果宣发阶段的策略思考 |
一、推动“全龄化”的观影市场 |
二、合理安排电影档期拓展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二卷硅谷墓园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三卷深圳病人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5)传播学视角下的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项目背景及来源 |
1.2 项目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翻译重难点 |
2.4 译后事项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传播学理论概述 |
3.2 传播学与翻译研究 |
3.3 传播学与财经新闻翻译 |
3.3.1 基于5W模式的财经报道翻译过程分析 |
3.3.2 基于5W模式的财经报道翻译方法启示 |
第四章 文本翻译分析 |
4.1 控制主体分析:译者的角色 |
4.1.1 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
4.1.2 对内容的适当加工 |
4.2 媒介分析:文体风格对应与语言差异处理 |
4.2.1 文体风格的对应 |
4.2.2 语言差异的处理 |
4.3 受众分析:读者的期待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回顾与总结 |
5.2 经验与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致谢 |
附件 |
(6)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
一、时间 |
二、命运 |
三、感恩 |
四、死过一次 |
五、陆公子 |
六、热爱自由 |
七、蒋处长 |
八、旁观者 |
九、新股民 |
十、简潞 |
十一、老童 |
十二、九七年 |
十三、韭菜 |
十四、那年烟花特别多 |
十五、总有一个陷阱等在你前面 |
十六、结婚 |
十七、小贾 |
十八、信使 |
十九、顺势 |
二十、偷心窃贼 |
二十一、远离股票的日子 |
二十二、下派 |
二十三、新千年 |
二十四、辞职 |
二十五、破碎之夜 |
二十六、荒芜丛林 |
二十七、去别处 |
二十八、破碎虚空 |
二十九、戒掉理想 |
三十、熟悉与陌生 |
三十一、穿越低谷 |
三十二、卓泓 |
三十三、牛市前夕 |
三十四、卖房炒股 |
三十五、思维烙印 |
三十六、转机 |
三十七、得与失 |
三十八、买房圆谎 |
三十九、如果爱 |
四十、女神 |
四十一、花期 |
四十二、恐惧 |
四十三、坏女人 |
四十四、贪婪 |
四十五、三只鹰 |
四十六、波罗 |
四十七、琥珀 |
四十八、离开学院 |
四十九、感谢时光 |
五十、在一起 |
五十一、路虎 |
五十二、热潮 |
五十三、飞蛾扑火 |
五十四、股灾 |
五十五、罪人 |
五十六、雨滴 |
五十七、消失 |
尾声 |
(7)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多重归因及其治理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综合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方案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大学“行政化”现象概述 |
第一节 大学外部“行政化” |
一、大学外部“行政化”的实质 |
二、大学外部“行政化”的表现 |
三、大学外部“行政化”的典型实例 |
四、大学外部“行政化”的弊端 |
第二节 大学内部“行政化” |
一、大学内部“行政化”的实质 |
二、大学内部“行政化”的表现 |
三、大学内部“行政化”的弊端 |
第三节 大学去“行政化”研究中的若干命题论争 |
一、是“去行政化”,还是“去政治化” |
二、是“去行政化”,还是“去官僚化” |
三、是否应当去行政级别 |
四、是否应当去行政管理 |
第三章 制度变迁视域下的大学“行政化”归因 |
第一节 教育的合法化与府学关系 |
一、教育的合法化 |
二、合法化作用下的府学关系 |
第二节 大学治理结构范式的变迁历史 |
一、西方大学 |
二、中国大学 |
三、大学“行政化”制度变迁的启示 |
第三节 制度同形与当代大学的“行政化” |
一、制度同形理论概述 |
二、大学“行政化”的制度同形机制 |
三、单位制度对大学“行政化”的特殊影响 |
第四章 权力互动视域下的大学“行政化”归因 |
第一节 权力解释的适切性 |
一、权力与权利的概念 |
二、权力解释的适切性 |
三、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权力关系 |
第二节 府学权力关系与互动 |
一、政府干预大学的动因与理据 |
二、政府干预大学的手段 |
三、政府干预大学的失当与弊端 |
第三节 大学内部的权力谱系 |
一、大学内部权力的划分及连续谱 |
二、大学校长的权力问题 |
三、大学内部的权力制衡 |
第五章 利益分析视域下的大学“行政化”归因 |
第一节 利益分析的内涵与预设 |
一、高等教育场域中主体的基本利益 |
二、利益分析的适切性 |
三、利益分析的理论预设 |
第二节 利益驱动对大学“行政化”的影响 |
一、利益驱动对大学外部“行政化”的影响 |
二、利益驱动对大学内部“行政化”的影响 |
三、大学组织成员的身份区分及其利益差异 |
第三节 大学“行政化”过程中的利益交换 |
一、权力效用的特殊性 |
二、大学“行政化”过程中的利益交换范式 |
三、利益交换范式下的权力同谋 |
第六章 文化传统视域下的大学“行政化”归因 |
第一节 大学文化及其影响因素 |
一、大学的组织特性及其文化特征 |
二、大学中两种文化的冲突 |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大学“行政化”的影响 |
第二节 人的现代化不足与大学“行政化”的关系 |
一、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二、知识分子的小农意识对大学“行政化”的影响 |
第三节 人治传统与大学“行政化”的关系 |
一、人治传统 |
二、中国大学法治观念的不足 |
三、人治凌驾于法治的现象 |
四、大学章程的缺陷 |
第七章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理论选择与实践路径 |
第一节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障碍与挑战 |
一、改革的资源性凭据不足 |
二、改革的社会生态环境不佳 |
三、改革的动力机制障碍 |
四、民主行使学术权力的争议 |
第二节 大学外部“去行政化”的路向与策略 |
一、大学外部“去行政化”的理据路向 |
二、府学关系调整的“传导性巨变”策略 |
三、大学外部“去行政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与担当 |
第二节 构建服务型管理范式:大学内部“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 |
一、“服务行政”的理论溯源与借鉴 |
二、大学服务型管理范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三、大学服务型管理范式的理据支撑 |
四、大学服务型管理范式的构建路径 |
五、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契约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考察(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论证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学术要点 |
四、相关界定 |
第一章 民国前环境卫生回顾 |
一、清末新政前环境卫生 |
(一)夏商周时期的环境卫生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境卫生 |
(三)秦汉时期的环境卫生 |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环境卫生 |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环境卫生 |
(六)两宋时期的环境卫生 |
(七)辽夏金元时期的环境卫生 |
(八)明清时期的环境卫生 |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环境卫生 |
(一)机构设置的变化 |
(二)各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
三、小结 |
第二章 工业发展与环境卫生问题 |
一、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状况 |
(一)纺织业、染织业 |
(二)皮革工业 |
(三)造纸厂 |
(四)其他行业 |
二、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考察 |
(一)地面环境卫生问题 |
(二)水卫生问题 |
(三)空气污染环境卫生问题 |
三、社会各阶层对工业发展引起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及应对 |
(一)政府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应对 |
(二)名流阶层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
(三)普通民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
(四)报刊、杂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 |
四、小结 |
第三章 人口变化、城市化与环境卫生问题 |
一、民国时期山东人口、城市化概况 |
二、人口增加、城市化引发的环境问题 |
(一)水环境卫生问题 |
(二)街道环境卫生问题 |
(三)住房卫生问题 |
三、社会各阶层对人口变化、城市化产生的环境卫生的态度及应对 |
(一)政府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应对 |
(二)名流阶层对环境卫生问题的主张 |
(三)普通民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
(四)报刊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 |
四、小结 |
第四章 天灾人祸与环境卫生问题 |
一、民国时期天灾人祸的状况 |
(一)自然灾害与环境卫生问题 |
(二)战争、兵灾、匪乱与环境卫生问题 |
二、各界对天灾人祸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及应对 |
(一)政府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应对 |
(二)名流阶层和社会力量对环境卫生问题的主张 |
(三)民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
(四)报刊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 |
三、小结 |
第五章 关于环境卫生问题的思考 |
一、环境卫生问题的情形及受到关注的原因 |
(一)外国人的评述 |
(二)西方国家的卫生 |
(三)租界的环境卫生示范 |
(四)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 |
(五)卫生教育及报纸宣传 |
二、民国环境卫生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
(一)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 |
(二)民间社会力量对环境卫生治理的贡献 |
三、环境卫生管理的局限 |
(一)政治腐败,行政管理不周 |
(二)经费问题 |
(三)市政管理体制尚未建立 |
(四)市民的卫生意识 |
第六章 个案研究——济南环境卫生问题考察 |
一、济南的城市发展概述(1912—1937) |
二、环境卫生问题 |
(一)水环境卫生问题 |
(二)街道环境卫生问题 |
(三)空气污染问题 |
三、济南与广州环境卫生问题对比研究 |
四、济南环境卫生治理的特色及给后人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关于提高中国动画片可看性研究 ——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二、 中国动画片可看性现状分析 |
(一) 可看性的定义 |
(二) 中国动画片的历史发展沿革 |
(三) 中国动画片现状分析 |
三、 中国、美国、日本动画片对比研究 |
(一) 美国动画片优秀之处与不足 |
(二) 日本动画片优秀之处与不足 |
(三) 中国动画片不足之处 |
四、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之处 |
(一) 画面精美 |
(二) 多元的传播功能 |
(三) 丰富有趣的剧情 |
五、 如何提高中国动画片的可看性 |
(一) 坚持动画娱乐理念 |
(二) 培养更优秀的动画人才 |
(三) 增强动画片的创意 |
(四) 对传统文化解构与重组 |
(五) 完善动画产业链 |
(六) 传媒联动,整合营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症候 ——基于童年和儿童问题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童年关怀及问题意识(绪论) |
第一节 从现实关怀到学理探索 |
1、 遭遇“数字儿童”——儿童问题研究的缘起 |
2、 “消逝”还是“危机”——童年问题的学理性探索与碰撞 |
3、 求同存异:国内外传媒领域中相关儿童文化研究的述评 |
4、 儿童观念与处理儿童问题的理论进路 |
第二节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借鉴 |
1、 文化研究的方法 |
2、 情境化的实证研究 |
3、 媒介环境学理论 |
4、 借鉴的其他方法与理论 |
第二章 新媒介环境下的童年症候 |
第一节 现代儿童的媒介环境 |
1、 “地球村”式的媒介景观 |
2、 对儿童的分众传播 |
3、 儿童的自我传播 |
4、 有关儿童媒介环境结构的其他分类法 |
第二节 情境化的实证考察:新媒介环境中的儿童活动 |
1、 国内大中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儿童媒介接触实证研究概要 |
2、 对部分小城和乡镇儿童媒介接触的情境化查访 |
第三节 “他们”——现代媒介叙事中的儿童形象及其社会建构 |
1、 励志型的少先队员们 |
2、 无语的被拯救者 |
3、 商品拜物教的“神器” |
4、 媒介秀场中的玩偶 |
第四节 被误读的儿童与儿童的问题 |
第三章 媒介社会发展与儿童文化变迁 |
第一节 社会的媒介化与媒介社会的文化 |
第二节 从“发明”到“消逝:西方媒介社会中的儿童\童年观 |
第三节 文化与历史的叙事:中国传媒社会中的儿童和童年观 |
1、 口语与手抄时代:蒙昧人和读书郎 |
2、 五四时期印刷媒介革命时代:儿童的发现和理想的儿童 |
3、 建国前后到改革开放时期:从“红色少年”到“社会主义接班人” |
4、 “南巡讲话”时期电视普及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与传媒文化的内在结构变局 |
第四章 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奇观 |
第一节 狂欢化阅读:从印刷文化到现代传媒 |
1、 狂欢的出版与阅读环境:2012.上海书展“少儿图书嘉年华”一瞥 |
2、 从“读文字”到“阅影像” |
第二节 新媒介文化生产——以原创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两次电影改编为例 |
1、 文学原作与新媒介改编 |
2、 文本解读:从原创文学经典到黑白剧情片和大制作彩色电影 |
3、 生产(制作)方式的变迁与技术、资本讲述 |
第三节 网游与文化产品的“全媒体”化——以淘米网为例 |
1、 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 |
2、 淘米网模式:以网游为中心的全产业链运营 |
3、 “赛尔号”生产与传销模式分析 |
4、 网游文学:文学的媒介融合之路 |
第四节 “寓教于乐”的主流媒介叙事 |
1、 电视媒介与主流文化叙事策略的转向:从“儿童”到“未成年人” |
2、 叙事方式的转向:从生硬说教到“寓教于乐” |
3、 对央视《开学第一课》的文化研究 |
第五章 童年的困境与突围 |
第一节 一切生活经由传媒:对现代媒介环境的批判 |
1、 儿童=商机+利润 |
2、 “我靠虚像生活” |
3、 现代媒介环境直接消费儿童 |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与文化的异型结构 |
第三节 “儿童热”:现代媒介文化之症候 |
1、 “五四”儿童热 |
2、 现代媒介社会“儿童热” |
第四节 现代儿童的新“共同体” |
1、 碎片化的自我重构:自媒体空间 |
2、 低龄化表达:重建自我的文化 |
3、 “我们”的家园 |
第六章 重建人类的童年(结语) |
第一节 以“儿童”介入社会观察 |
第二节 以“儿童”追求人类发展 |
1、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2、 反思性的态度:儿童问题的解决之道 |
3、 新的可能:人本主义的儿童本位观 |
附录一:小城市和乡镇儿童儿童媒介接触和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读博期间研究与创作的相关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004年 美国市场谁会牛气冲天(1)(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春节文化语境下的字体设计研究与应用[D]. 范佳慧.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2]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 ——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跨案例研究[D]. 叶烽. 兰州大学, 2020(01)
- [3]国产系列动画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2010-2018)[D]. 王孜一.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5]传播学视角下的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D]. 覃欣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J]. 雷立刚.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3)
- [7]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多重归因及其治理路径[D]. 丁福兴. 南京大学, 2014(05)
- [8]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考察(1912-1937)[D]. 燕茹.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关于提高中国动画片可看性研究 ——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D]. 王可.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10]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症候 ——基于童年和儿童问题研究的视角[D]. 王春鸣.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