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现代立窑20项适用技术(上)(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提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于磊[2](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武洪明[3](2009)在《去就有序因时变——浅议我国立窑水泥与结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立窑水泥1.1曾经的辉煌已成历史自1824年以工业方法生产制造水泥的一个新兴工业由此开始,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我国在1889年建成了第一座水泥工厂,从此拉开中国水泥制造业的历史帷幕,到现在也有120年了,解放后,我国水泥工业取得飞速发展,成绩显赫。进入新世纪的2008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4.0亿吨,为百年前10万吨的14000倍,60年前66万吨的2000倍。由此看出,水泥工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是其他任何建筑材料无以伦比的。
李俭之[4](2008)在《跨越十一五的中小水泥企业彻底摆脱落后势在必行》文中提出1中小水泥企业在水泥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小水泥企业是水泥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水泥是区域性产品,企业生产规模受水泥市场容量和石灰石资源分布的制约。目前水泥年消费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大城市很少,
王耀翠[5](2007)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文中认为曾经,传统立窑水泥将逐渐被淘汰的压力让立窑水泥企业寝食难安;如今,新型JT窑技术又让他们看到生存发展的希望。在中建材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下,JT窑技术成功实现技术转移。11月9日,中建材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JT窑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在南京举办“J?
赵介山[6](2007)在《中小水泥企业技术改造与低投资改造适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是主要用于号称百年大计的工程上的材料,无论是新型干法生产还是立窑生产,只有一个水泥标准。只要市场需要,立窑都能生产出42.5级的水泥, 多数立窑的熟料平均标号均在52MPa 以上,有的甚至稳定在58~60MPa。但也得看到一部分立窑水泥企业对原燃料的预均化和生料、熟料、水泥的均化的基础工作差,熟料和水泥质量不稳定,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技术改造,当属淘汰之列。
董延安[7](2007)在《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泥产量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但就水泥工业整体来讲,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在我国水泥生产总量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仅占全国水泥总生产能力的40%,其余60%的生产能力仍为其他各种落后生产工艺所生产。本文提出的立式螺旋窑目的在于升级改造占我国一半以上生产能力的立窑,使其摆脱技术落后面临淘汰的境地。立式螺旋窑将旋窑的优势引进到立窑的改造中,在传统立窑中置设计带有螺旋箅板的多孔核芯管,使物料在窑内的运动状态接近翻滚状态,物料在窑内均匀煅烧,解决由于立窑本身热工特点造成的物料煅烧过火和欠火,来提高立窑熟料质量,使立窑企业生产优质熟料。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根据圆柱螺旋线的特有性质结合水泥生料本身固有的物理性质,充分运用手头的材料,制作出了立式螺旋窑实验室模型。在立式螺旋窑实验室模型平台上,使用乙炔做热源烧制水泥熟料,取得成功。该熟料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优于立窑熟料。引用回转窑一维轴向模型分析了窑内物料运动形式,以及窑内气固相传热过程等。通过发展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现代立窑一样能够生产出高质量水泥。试验证明立式螺旋窑技术优势明显,应用此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立窑的老大难问题,希望此项技术的发展能够给广大立窑重新注入活力。立窑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技术进步,做好节能降耗和能源替代工作,加强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立窑企业将克服自身缺陷,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并最终实现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陈绍龙[8](2007)在《中小水泥企业执行环保新标准的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概述国家水泥环保标准于1985年首次发布,当时的标准名称为:《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 —85);1996年进行第一次修订,标准更名为:《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1996),其中明确规定了水泥厂允许排放的粉尘浓度和单位产量排放量的比例,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的排
石常军[9](2007)在《论立窑水泥的生存空间(之四)——立窑水泥还有没有生存的实力?》文中研究表明0前言我国立窑水泥工业,由于起点低造成先天不足,后天的发展又不平衡,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先进与落后的差距很大。
王家彦[10](2007)在《贵州黔峰工贸公司发展战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水泥产业也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但是从目前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仍然呈现着“小、弱、散”的特点。2006年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限制了中小水泥企业的发展。贵州黔峰公司作为中小水泥企业中的一员,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思考和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本论文借助了伦德等人经典的SWOT分析工具以及PEST环境分析方法,通过对黔峰公司中小水泥企业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定位,规划中小水泥企业的战略蓝图,并提出了一系列实现战略蓝图所需要配套的支撑条件,包括专业的水泥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提高信息化程度等等。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水泥行业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下,黔峰公司通过运用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来实现中小水泥企业尴尬的突破。同时,利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和利用《京都协议》政策,获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返还和出售CO2增加收益,为企业发展增加现金流量和活力。
二、水泥现代立窑20项适用技术(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现代立窑20项适用技术(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时间概念界定 |
1.2.3 空间范围说明 |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
2.4.4 天津机器局 |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
2.5.4 天津机器局 |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
4.3.1 制砖技术传播 |
4.3.2 制砖工业分布 |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
7.2 研究创新 |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
7.3 未竟之处 |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A:随文附表 |
附录B:随文附图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水泥工业基本情况 |
1.1.2 我国水泥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1.1.3 历史背景 |
1.1.4 立窑煅烧特点 |
1.2 产业结构调整中立窑的位置 |
1.2.1 影响水泥工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
1.2.2 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
1.3 立窑实用技术和经济指标 |
1.3.1 推广应用二十项适用技术 |
1.3.2 八项技术经济指标 |
1.3.3 立窑技改初见成效 |
1.4 立式螺旋窑课题提出的意义 |
1.4.1 窑型结构特点决定熟料的质量 |
1.4.2 具体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4.3 该创新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2 研究思路及试验方案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2.2 试验用原材料 |
2.2.1 耐火混凝土 |
2.2.2 水泥生料 |
2.2.3 煤 |
2.2.4 石膏 |
2.2.5 乙炔和氧气 |
2.3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2 实验中使用到的其它仪器 |
2.4 本章小结 |
3 立式螺旋窑试验模型 |
3.1 螺旋线初步设计 |
3.1.1 设计原型 |
3.2 立式螺旋窑试验模型制作 |
3.3 本章小结 |
4 立式螺旋窑煅烧水泥熟料 |
4.1 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 |
4.1.1 水分蒸发 |
4.1.2 粘土矿无脱水 |
4.1.3 碳酸盐分解 |
4.1.4 固相反应 |
4.1.5 熟料的烧结 |
4.1.6 熟料的冷却 |
4.2 熟料形成的热化学 |
4.3 立式螺旋窑煅烧熟料 |
4.4 窑内升温过程分析 |
4.5 水泥制备 |
4.5.1 水泥技术性能研究 |
4.5.2 水泥力学性能研究 |
4.5.3 结果与讨论 |
4.6 水泥熟料的微观分析 |
4.6.1 水泥熟料的XRD分析 |
4.6.2 水泥熟料的SEM分析 |
4.6.3 熟料粉化分析 |
4.7 立式螺旋窑煅烧水泥的水化反应和凝结硬化 |
4.7.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
4.7.2 水泥水化的X射线衍射分析 |
4.7.3 水泥水化的SEM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立式螺旋窑内物料运动方式 |
5.1 立式螺旋窑内物料的轴向运动和运动特性分析 |
5.2 立式螺旋窑内的传热 |
5.3 本章小结 |
6 立式螺旋窑煅烧熟料出现问题及分析 |
6.1 高温料床结块 |
6.2 升温及温度波动性问题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论立窑水泥的生存空间(之四)——立窑水泥还有没有生存的实力?(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立窑水泥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如何 |
1.1 国内不同窑型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
1.2 立窑工艺与预分解窑工艺的对比 |
1.3 立窑水泥生产规模尚未达到顶峰 |
2 立窑水泥企业综合技术改造迫在眉睫 |
2.1“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调整目标分析 |
2.2 立窑水泥进行综合技术改造刻不容缓 |
3 严格区分落后立窑与现代立窑 |
3.1 现代立窑工艺较落后立窑工艺有重大革新 |
3.2 加速立窑企业改造、分化进程 |
(10)贵州黔峰工贸公司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贵州黔峰公司情况介绍及竞争对手分析 |
2.1 贵州黔峰公司简介 |
2.2 贵州黔峰公司竞争对手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及贵州水泥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
3.1 中国及贵州的水泥现状 |
3.1.1 大型化新型干法窑、大型水泥企业高速发展 |
3.1.2 中小水泥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
3.1.3 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水泥企业 |
3.1.4 能源能耗消耗和污染严重 |
3.2 中国及贵州的水泥发展方向 |
3.2.1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3.2.2 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3.2.2.1 大力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淅的散装水泥 |
3.2.2.2 大力发展节省资源能源的水泥替代品 |
第四章 贵州黔峰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1 优势(STRENGTA) |
4.1.1 区位优势 |
4.1.2 资源优势 |
4.2 劣势(WEAKNESS) |
4.2.1 固定资产大,流动资金小 |
4.2.2 产品单一,缺乏竟争力 |
4.2.3 下层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培训未跟上 |
4.3 机遇(OPPORTUNITY) |
4.3.1 加入WTO,宏观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发展 |
4.3.2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加快了水泥企业的发展 |
4.3.3 中小水泥企业生产适用技术升级,扩展了立窑企业的生存空间 |
4.4 威胁(THREAT) |
4.4.1 WTO即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4.4.2 水泥产业门槛的提高,限制了中小水泥企业存在和发展 |
4.4.3 原燃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威胁着水泥企业的生存空间 |
第五章 黔峰公司的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
5.1 战略定位:区域城乡建设水泥生产供应商 |
5.1.1 战略定位原理 |
5.1.2 黔峰公司战略定位:区域城乡建设水泥生产供应商 |
5.1.2.1 SWOT分析的结果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了依据 |
5.1.2.2 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城乡建设水泥生产供应商"的定位提供了发展空间 |
5.2 战略选择,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
5.2.1 理论初理 |
5.2.1.1 集中专业化战略机理 |
5.2.1.2 差异化战略机理 |
5.2.2 黔峰公司对战略理论的运用 |
5.2.2.1 细分目标市场,采用集中战略,生产普通硅酸盐42.5等级水泥 |
5.2.2.2 不断创新,提供差异化服务 |
5.3 战略步骤 |
第六章 黔峰公司战略实施的支撑条件分析 |
6.1 确保充足的人才储备 |
6.2 加强信息化程度,提升管理水平 |
6.2.1 清晰的管理流程 |
6.2.2 跨地域的管理能力 |
6.2.3 电子商务服务能力 |
6.3 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争取资金来源 |
6.4 建设各乡镇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站,在县城建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 |
6.5.充分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和《京都协议》政策,为企业创收增效益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水泥现代立窑20项适用技术(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3]去就有序因时变——浅议我国立窑水泥与结构调整[A]. 武洪明. 2009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9
- [4]跨越十一五的中小水泥企业彻底摆脱落后势在必行[J]. 李俭之. 四川水泥, 2008(02)
- [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N]. 王耀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7
- [6]中小水泥企业技术改造与低投资改造适用技术[A]. 赵介山. 2007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7
- [7]水泥立式螺旋窑工艺研究[D]. 董延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3)
- [8]中小水泥企业执行环保新标准的技术要点[A]. 陈绍龙. 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 [9]论立窑水泥的生存空间(之四)——立窑水泥还有没有生存的实力?[J]. 石常军. 四川水泥, 2007(03)
- [10]贵州黔峰工贸公司发展战略思考[D]. 王家彦. 贵州大学, 2007(04)